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甲骨文看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1)

从甲骨文看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1)

2011-09-22 5页 pdf 147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1767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甲骨文看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99 年 10 月第 22 卷 第 4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 ebei N o rm 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O ct. 1999 V o l. 22 N o. 4α 从甲骨文看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 郑 振 峰 (河...
从甲骨文看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99 年 10 月第 22 卷 第 4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 ebei N o rm 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O ct. 1999 V o l. 22 N o. 4α 从甲骨文看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 郑 振 峰 (河北师范大学 中文系,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通过对甲骨卜辞中的假借字作穷尽性的测查, 以揭示甲骨卜辞中假借字产生的原 因、性质、作用等, 并力求从这一历史平面出早期假借字的特点。 〔关键词〕甲骨文; 假借; 借形; 表音 〔中图分类号〕H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87 (1999) 0420110205   假借以其语言的语音这一本质属性, 贯穿 了汉字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尤其是在汉字发展的 早期阶段——甲骨卜辞中, 汉字构形以表意为主, 同 时假借字又大量存在于这个体系之中, 这一现象表 明假借字在甲骨文字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拟从甲骨文这一历史平面来考查早期假借字的 特点, 以期对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有更深入、明确 的认识。 一 本文依据《甲骨文合集》所提供的字料, 对甲骨 文字作了穷尽性的筛选, 测查了全部不重复的个体 字符, 分析其形、音、义及其在卜辞中的用法, 决定所 考察字有两种情况: (1) 形、音、义俱明, 并且在卜辞 中意义明确 , 这类字共有 964 个; (2)构形不明, 但在 卜辞中意义明确, 这类字共有 517 个。以上两类共 1481 字。确定了所考察的字料之后, 在具体的假借字 判定过程中, 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 对于一个字形, 其造意有多种解释, 我们 则根据科学性、权威性原则, 选择一种说法。所谓科 学性, 是指符合甲骨文字实际; 权威性是指这种说法 被多数人所接受。如“ ”字, 孙海波根据《说文解 字》, 认为“ ”的本义为“小阜”, 并云:“古者都邑必 宾附丘陵。都邑为王者之居, 军旅所守, 故有师意, 更 引申而有众意, 古言某邑或某师从此也。”①日本学 者加藤常贤认为:“本为横, 像人之臀尻。”②我们 认为, 加藤常贤的解释较为正确。“ ”像臀尻之形, 故可表示人之坐卧止息之处。甲骨卜辞中用为“师” 的本字, 正表示征途或旅途中止息驻扎之义, 例如 “庚辰贞, 今夕 亡 ”(殷契粹编 1201)。 第二, 一些构形不明的字, 在卜辞中意义明确, 也就是它所记录的本词是哪个, 由于卜辞记载内容 有限等原因已不得而知, 但是在卜辞中这个字所记 录的是哪个词清楚明白。从理论上讲, 这些字构形不 明, 造意未知, 不可把它们在卜辞中的用法视为假 借, 但是我们从甲骨文字实际出发, 根据它们在卜辞 中所记录词的意义来推断, 仍将一些这种构形不明 的字视为假借字。如“非”构形不明, 不清楚它的原初 造意, 在卜辞中,“非”已用作副词, 表示否定意义。从 虚词大多是假借而来这一事实出发, 我们认为“非” 作否定意义的副词时是假借字。 第三, 甲骨卜辞中的专名用字, 有些明显不是假 借。如“洹”、“淮”、“渭”等字, 在甲骨卜辞中表示水 名, 在后世文献里, 除了作专名外, 也没有其他意义, 显然, 这些字是专门为专名而造的。有些专名用字, 是属于字义的引申。以祭名为例, 有些祭名以祭法命 名 , 如“沈”, 甲骨文像牛沉于水中之形③, 卜辞义为 沉牛羊之祭; 又如“舞”, 甲骨文像双手执毛饰跳舞之α 〔收稿日期〕1998 10 09 〔作者简介〕郑振峰 (1965  ) , 男, 河北省衡水市人,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 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文字 学博士学位。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形, 卜辞中“舞”用作祭名, 为以舞求雨之祭。有些祭 名以祭祀的时间命名, 如“夕”, 甲骨文像月亮半圆之 形, 表示夜间, 卜辞作祭名, 是指在夜间进行的祭祀。 从这些例字看出, 甲骨卜辞中的祭名有些有它们的 命名之源, 是明显的字义引申而非假借。而多数专名 用字, 字形意义与所记录的词义没有任何联系, 应该 属于假借。如“目”, 甲骨文像眼睛之形, 卜辞中用作 地名;“臭”, 甲骨文字形从“自”从“犬”, 会以鼻嗅味 之义, 卜辞中用作人名;“而”, 甲骨文像须毛之形, 卜 辞用作祭名, 为煮物祈雨之祭。以上这类专名用字, 也许当时起名字的人有他的用意, 或者寄托了某种 思想或希望, 但是由于卜辞材料及文献的不足, 现在 已经无法证明它们的名源, 我们将这类专名用字视 为假借字。 依据确定假借字的原则, 我们在所考察的 1481 字中共确定假借字 1229 个, 占所收总字数的 83%。 按照某字在卜辞中是否出现过本义或引申义用法这 一, 可把假借字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卜辞中未见记录本词, 而只被借用记 录它词的假借字, 这种假借字共 957 个, 占总字数的 65%。按照其借表它词的多少, 这类假借字有一字一 借和一字多借两种情况。 (1)一字一借。指某字在卜辞中只被借来记录一 个词, 这种假借字共 765 个, 占总字数的 52%。如果 再按所借词的意义考查, 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A、人名假借, 共 251 字; B、地名假借, 共 306 字; C、方国名假借, 共 88 字; D、祭名假借, 共 58 字; E、 神祗名假借, 共 20 字; F、其他实词假借, 共 32 字; G、 虚词假借, 共 8 字; (2)一字多借。指在卜辞中被借用记录两个以上 的词而未见使用其本义或引申义, 这种假借字共 192 个, 占总字数的 13%。如果按其所借表词的多少, 又 可分为以下几类: A、一字二借, 共 140 字; B、一字三借, 共 37 字; C、一字借表四个以上的词, 共 15 字。 另一类是在卜辞中既用来记录本词, 也用来记 录他词的假借字, 这种假借字共 272 个, 占总字数的 18%。按其所借表词的多少, 这类假借字又有以下几 种情况。 (1)一字一借。如“疾”, 字形从“大”从“矢”, 像矢 著于人腋下之形, 本义当为“疾病”, 卜辞除用本义 外, 还用作人名。这类假借字共 172 个, 占总字数的 11%。 (2) 一字多借。如“豕”像豕形, 卜辞中除用本义 外, 还用作人名和方国名;“戈”像戈形, 卜辞中除用 本义外, 还借为人名、方国名、神祗名。这类一字多借 的假借字共 100 个, 占总字数的 7%。 二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文字是记录 语言的书写符号, 是有声语言的视觉化。从符号学的 角度看, 任何一个符号都必须具备“能指”和“所指” 两个方面,“能指”是指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指 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内容。一个符号的“能指”和“所 指”相互依存, 离开任何一方, 这个符号便会变成另 外一个符号。文字符号的“能指”是由特定的线条或 点画构成的字形,“所指”是语言中的语词。文字为语 言而设, 是符号的符号, 创制文字的根本目的是记录 语言, 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创制文字符号时必须考 虑语言中的某一语词用什么样的视觉符号来寄寓。 换句话说, 这个语词和视觉符号之间靠哪种联系纽 结并固定下来。字符的创制, 必须适应其所记录的语 言的特点。在印欧语系中, 字符着眼于语词的语音来 构形。如英语的“book”一词, 其字符的能指 (字形)记 录了语词“书”的语音, 这一语音形式承载着“书”的 语义内容, 这种字形跟语词的语音相联系的文字体 系, 我们称为表音文字体系。在汉语中, 汉字的字符 着眼于语词的意义来构形, 并将语词的意义和这个 字符纽结并固定下来, 我们一般把这种文字字形跟 语词的意义相联系的文字体系称为表意文字体系。 结合传统“六书”, 分析卜辞的实际情况, 甲骨文 字可以分为两类: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一类, 它 们是汉字的构形造字法, 所构造的汉字是构形符号; 而假借则是性质不同的一类, 它是通过借形的方式 来记录语词, 是汉字的借形表词法。先看构形造字 法: 象形是根据语词所指称的事物的具体形状而构 形, 如“豕”像侧视有头、足、腹、尾的猪形;“禾”像有 根有叶有穗的禾苗之形等。这种根据语词所指称的 具体事物的形状而构造出来的字符叫具象符号。指 事是根据语词所指称的事物而作抽象的提示符号, 如“上”下面的长画, 表示某一个中线, 上面的短画为 提示符号, 以表示“上”义;“血”从“皿”中有“O ”或“、” 等提示符号, 表示器皿中有血。这种根据语词所指称 的事物作抽象的提示而构造出来的字符叫标示符 号。会意是根据所记录语词的意义, 将两个以上的独 体符号根据事理比并起来合成新意, 如“伐”由“人”、 111郑振峰  从甲骨文看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戈”组成, 会以戈杀头之意;“ ”从“豆”从“ ”, 会 以双手捧食器进献之意。这种比并几个独体符号合 成新意而构造出来的字符叫意合符号。形声是根据 语词的语音和语义两个要素同时选择已有字符作为 形旁和声旁而构形, 如“唯”从“口”“隹”声, 卜辞中用 为语气词;“ ”从“戈”“才”声, 卜辞中为“灾害凶祸” 之意。这种根据语词的音义而构造的新字符叫意音 符号。以上四种构形原则合起来构成了汉字的构形 造字法, 依据这种构形法而构造出的汉字, 使汉语中 的许多语词有了自己的记录符号。然而由于这种构 形法自身的缺陷 (后面详论) , 无法圆满地把语言中 的语词按照语法顺序一一记录下来, 那么历史的趋 势就是要有其他方法来弥补构形造字法的不足, 完 成构形造字法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方法便是假 借。假借是依据同音原则, 通过借形的方式来记录语 词, 如“析”从“斤”从“木”, 造意是将树木劈开或剖 开, 卜辞中“析”有 3 个意义: ①“吴令析舟。”(《邺中 片羽三集》39. 3)“析舟”是“解开绳索使舟可行”, 这 里的“析”用的是引申义; ②“庚申卜, 王在析卜。” (《甲骨文录》721)“析”借表地名; ③“东方曰析。” (《殷契拾掇第二编》158)“析”借为表示东方的专用 名词。同一个字符 (能指)“析”在卜辞中记录了三个 不同的语词,“析”①为本词,“析”②和“析”③均为依 据同音关系, 借用“析”①形体, 使原本没有书写符号 的语词“地名”和“东方之名”有了自己的记录符号。 这种以语音联系语词和字形的借形字, 从构形角度 看, 它虽然没有构造出新的汉字字符 (能指) , 却通过 借形的方式给原来没有字符的语词找到了一个物质 外壳, 使没有书写符号记录的语词变得有书写符号 了, 并且得到了使用这一语言文字的社会群体的认 可, 取得了进入书面语的资格。假借满足了记录的需 要, 达到了创造的目的, 从这一角度分析, 假借这一 方法, 虽然没有构造出新字形, 但却记录了新词, 是 一种借形表词法。 从卜辞资料的统计数据看, 假借字在甲骨卜辞 中的大规模运用, 并不是一种偶然的临时现象, 而有 其产生与存在的具体原因。 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符号, 无论哪种文字, 当 它记录语言中语词的意义时, 首先是通过语词的语 音来实现的。任何文字, 必须首先记录语词的语音, 然后才有可能表达语词的意义。从这一角度看, 所有 的文字符号都应该也必须是表音的, 这是文字的根 本属性。既然文字本质上是语词的表音符号, 那么这 种符号只要能够准确记录语词的语音, 不管其形体 能否直接表义, 能否和所记语词的意义相切合, 都可 以起到文字应起的作用。文字符号这种记录语词的 语音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假借字产生的可能性, 假借 字在甲骨卜辞中占 83% 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此。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 在一个简单的符号系统中,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一般是一一对应的。而在较复杂 的符号系统中, 符号的所指就必然在数量上大于其 能指, 如在现代汉语中, 语词“gōng”这一语音形式 (能指) 和不同的语义内容 (所指) 相结合, 就可构成 “工、攻、公、恭、弓、宫、功”等不同的语词。可见, 以同 一能指和不同所指相结合来构成不同的符号, 是各 种符号系统中常见的情况, 文字符号系统也不例外。 甲骨卜辞中的假借字, 一个字形 (即能指) 都至少和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指相结合, 正是符号的这一特 性的具体体现。 从文字符号自身的功能看, 其所指是语言中的 语词。世界万物无穷, 万事万物都有可能进到语言中 成为文字符号的所指。如果每一个意义不同的语词 都要规定一个形体有别的文字符号, 有一个所指便 设立一个能指, 那么文字符号的数量便会增加到使 人无法学习和掌握的地步, 这个文字体系也就无法 存在下去。甲骨卜辞中的假借字, 以同一个字形 (能 指) 负载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信息 (所指) , 节制 了汉字字符的数量, 保证了甲骨文字有效地记录当 时的语言, 这也正是文字符号发生、发展的自身要 求。 从文字的功能角度分析,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 号, 归根结底, 语言自身的特性及其发展变化制约和 推动着记录它的文字符号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甲 骨卜辞是以当时口语为基础的殷商时代的书面语 言, 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 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和完 善, 大量新的概念在口语中不断产生。从甲骨卜辞记 载的内容看, 殷商时期人们的思维已较成熟, 对农业 生产、军事等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了比较深入 的认识。如商代社会对粮食作物的种植已经十分重 视, 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当时经济的重要部门, 从农作 物的品种看, 已经有了“禾”、“黍”“禾尼”、“麦”、“稻”、 “稷”、“秫”等农作物; 从生产工具看, 已经有了“力” ( 像原始农具之耒形)、“父”(斧初文, 像斧形)、“辰” (像石镰或蚌片形)等。并且粮食有了剩余, 用“廪”贮 藏起来, 还可以酿酒, 可见商代的农业生产在社会生 活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业的发展, 要求人 211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 4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们去进一步观察认识天象的变化, 准确地把握时间、 季节, 这一客观要求, 更促进了天文历法科学的产生 与发展, 所以记录时间的“甲、乙、丙、丁”等语词、表 示天象的“雷”、“风”、“晦”等语词应运而生。总之, 新 语词在口语中的大量出现, 是假借字产生的一个重 要的客观条件。 着眼于语词意义来构造字符, 即“据义构形”造 字方法的局限导致了假借字的大量产生。运用“据义 构形”的造字方法所造的汉字, 有直观性强、符合汉 民族阅读心理等优点, 但是这种“见形知义”的汉字 符号, 远远不能适应记录日益丰富的语言的需要, 口 语中的许多语词, 无法使用这种“据义构形”的方法 造出字符来, 汉字和汉语之间做不到密切无间的地 步。如大量表示抽象概念的语词, 它们的意义不是具 体的物象或简单事理的概括, 因为没有具体的“形”, 就无法使用“据义构形”的方法构造出字符来, 然而 客观上又迫切需要将这些语词视觉化, 这些语词也 只有采用“据音借形”的方法来记录。如汉语中表达 比较复杂的思想靠的是词序和虚词, 孤立地看, 虚词 是没有确切含义的, 由于它们意义的抽象空灵, 用 “据义构形”的方法根本不可能造出形义切合的字符 来, 而这些记录虚词的汉字符号, 又是构成能准确记 录汉语的汉字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部分 虚词就只有依靠“据音借形”的方法来记录。例如 “才”, 甲骨文字像草木的子芽初出地面之形, 卜辞中 假借作介词, 介绍时间、处所、对象等。抽象的事物难 以“据义构形”, 而一些具体的事物也难以造形, 如卜 辞中所记载的大量人名, 作为符号,“据义构形”的汉 字无法也根本不可能彻底区别同类事物之间的细微 差别, 如果按人画像, 给每一个人的名字都造一个专 用字符, 不但不可能, 而且这种字符本身也失去了它 记录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的作用。因而, 卜辞中大 量的专名, 如人名、地名等, 只有采用假借的方法。总 之, 无论是记录虚词, 还是记录实词, 用“据义构形” 的方法来构造字符, 都有它的局限性, 而创造记录语 言的符号又必须克服这一困难, 在文字符号自身 (能 指) 和所记录的语词 (所指) 两者之间出现矛盾时, 古 人采用了假借的方法。 综上所述, 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属性, 文字符号 自身的特点, 语言对文字的要求以及“据义构形”的 表意汉字的不足, 决定了假借字在甲骨卜辞中的大 量运用。 三 甲骨文假借字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假借字的大规模运用, 解决了甲骨文字字少 词多的矛盾, 弥补了表意汉字之不足。 汉字源于象形,“文字之始, 唯象形、指事二者, 象形、指事则出于符号与图画。”④而后产生了会意, 形声字的大量运用当在假借之后。甲骨卜辞记录的 是以当时口语为基础的殷商书面语言, 而记录这一 语言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是以“据义构形”原则而创造 出来的。如前所述, 这种“据义构形”的表意汉字无法 圆满地把语言中的词按照语法顺序逐一记录下来。 假借字的大量出现, 解决了表意汉字自身不能解决 的困难, 依据同音原则, 通过借形的方法, 使那些难 以“据义构形”的语词有了自己的文字符号, 在不创 造新字形的前提下, 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表意汉字在 逐词记录汉语时遇到的困难, 使表意汉字全面记录 汉语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 假借字的大量运 用, 完善了汉字记录汉语的功能。 (2)假借推动了新字的创造。 假借借形记词, 对汉字字数的增加起了制约作 用, 但另一方面, 假借在借形的同时, 又增加了被借 字的负担, 造成了字形与字义、字形与字音以及字的 形、音、义三者之间的矛盾, 使同形异义字、同形异音 字增多, 降低了字符的区别度。为了解决这部分字兼 职过多的问,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 就不能不创造 一些新字, 以求解决假借带来的这一棘手问题。因 而, 从静态的角度观察, 尽管假借本身不创造新字, 但从汉字发展的历史进程看, 它却为新字的创造架 设了桥梁。 假借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 但同时又导致了 字形与字义的矛盾, 而汉字的读者又往往习惯于在 汉字字形上寻找意义信息。为了避免本字和借字混 淆, 在多数情况下, 采取了给本字或借字添加形旁的 办法, 使不同的字符各司其职, 让汉字的读者见形知 义, 促成了“依声托事”之转向于“以形别义”的演进 趋势。在这个汉字的演进过程中, 产生了一大批新形 声字。戴震云:“古字多假借, 后人始增偏旁。”⑤其方 法是: ①原字加形旁表示本义。例如: 其——箕、它 ——蛇。“其”像箕形, 本义是簸箕, 卜辞中“其”借用 为虚词, 到战国时期, 另给“其”加形旁“竹”构成形声 字“箕”表示本义;“它”像蛇形, 本义为蛇, 卜辞中借 311郑振峰  从甲骨文看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作代词, 小篆中另给“它”加上形旁“虫”构成形声字 “蛇”表示本义。 ②原字加形旁表示借义。例如: 隹——唯、辟 ——嬖。“隹”像鸟形, 本义为鸟, 卜辞中“隹”借为语 气词, 甲骨文中又有“唯”字。显然,“唯”是在“隹”上 加“口”旁而成;“辟”字从“卩”从“辛”从“口”, 本义是 刑法或施加刑法, 卜辞中借作“亲近”之义,“辟”的这 一假借义到小篆中加形旁“女”构成形声字“嬖”来表 示。以上这些例证说明, 由于假借而引起的汉字字形 的孳乳分化, 是形声字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假借对汉字字义的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假借是借形记音, 所借之“形”原本都承载着与 该形有一定联系的意义信息 (本义或引申义) , 当这 个“形”一旦借来表示它词之后, 往往对该字字义的 发展变化产生一定影响。假借有时对该字所表示的 本义产生影响, 一个字被借来记录它词后, 该字不再 表示本义, 字形反而被借义专用。如“亦”字字形在人 的两臂之下加上两点, 表示腋下所在之处, 本义为腋 窝, 卜辞中借作副词, 表示“又、还、也”之义, 到战国 时期, 又为表示本义另造新字“腋”(见于战国印)。新 字产生后,“亦”的本义主要由“腋”承担”,“亦”用来 记录副词“又、还、也”这一假借义,“亦”、“腋”分别记 录不同的词。 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 有些借字取代了本字的 地位, 有些字以借义为起点, 继续向前引申发展, 从 而建立了新的词义系统, 而该字形所表示的本义, 或 附于借义系统, 或另造新字来寄托, 或逐渐消失。如 “来”像小麦之形, 本义为小麦, 卜辞中借作“往来”之 “来”, 如“王来正人方。”(《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 786) 又由“往来”义引申出“至、到”之义, 如“贞, 其来 艰自西。”(《殷虚文字乙编》6378) 又引申出“将至、未 至”之义, 如“戊寅卜, 来戊大邑受禾, 在六月卜。” (《邺中片羽三集》39·5) 在“至、到”这个意义上又引 申出“贡纳”之义, 如“毕不其来舟。”(《殷虚文字乙 编》7203)“来”在卜辞中的意义如下: 来 本义: 小麦。 借义: 往来之来→至、到→将至、未至。          ↓             贡纳 “来”借作“往来”之“来”后, 它的本义已转给“麦”字。 可见,“小麦”这个本义在“来”的词义系统中已经失 去了它的原有地位, 典籍中除偶用其本义外, 绝大多 数的“来”用其假借义。又如“旧”从“艹隹“臼”声, 本义 为鸟名, 卜辞中借作“新旧”之“旧”,“旧”自从被借之 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本义“鸟名”已鲜为人知, 古 籍中也未见使用, 而假借义“新旧”之“旧”一直沿用 至今。 〔注释〕 ① 见孙海波:《甲骨文录》〔M 〕, 河南通志馆 1938 年印行。 ② 见加藤常贤:《汉字 の起源》〔M 〕第 656 页, 日本东京角 川书店 1970 年版。 ③ 由于排印不便, 甲骨文字形不予引用, 下同。 ④ 见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论笔势变异》〔J〕。 ⑤ 见《戴东原集·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J〕。 〔责任编辑 傅丽英〕 A study on the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in anc ien t Ch inese from the in scr iption s on bones or torto ise shells ZH EN G Zhen2feng (Ch inese D epartm en t, H ebei N o rm al U niversity, Sh ijiazhuang 050091, Ch ina) 〔Abstract〕T h rough the tho rough invest iga t ion abou t the phonet ic loan characters of the o racle in scrip t ion s on to rto ise shells o r bones, th is paper a t temp ts to disclo se the genesis of the phonet ic loan characters, their natu re and their funct ion, t rying to summ arize the charac2 terist ics of early phonet ic loan characters from a h isto rica l po in t of view. 〔Key word〕In scrip t ion s on bones o r to rto ise shells; phonet ic loan characters; Sound2ex2 p ressing 411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 4 期
/
本文档为【从甲骨文看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