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普法战争以后欧洲格局的重组

2011-09-29 5页 pdf 450KB 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9590

暂无简介

举报
普法战争以后欧洲格局的重组 第11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V01.11 2003年11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SocialSciencesNov.2003 普法战争以后欧洲格局的重组 连玉銮1张运城2 (1.I匹tBI师范大学草堂校区历史旅游系,成都610071;2.IⅡtBI教育学院政法系,成都610041) 摘要:普法战争以后,列强展开激烈的外交斗争以缔结新的同盟关系,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欧洲新格局。俄国成 为德法争夺的主要对象。法国经过长期的...
普法战争以后欧洲格局的重组
第11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V01.11 2003年11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SocialSciencesNov.2003 普法战争以后欧洲格局的重组 连玉銮1张运城2 (1.I匹tBI师范大学草堂校区历史旅游系,成都610071;2.IⅡtBI教育学院政法系,成都610041) 摘要:普法战争以后,列强展开激烈的外交斗争以缔结新的同盟关系,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欧洲新格局。俄国成 为德法争夺的主要对象。法国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并通过大规模对俄贷款,最终实现法俄结盟,摆脱了战略孤立 地位。欧洲格局的新框架由此形成。 关键词:普法战争;欧洲格局重组;法俄同盟 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3)11—0217~04 普法战争打破了旧的欧洲格局,新的格局有待 重新组合。这一过程既反映了欧洲大国实力变化而 引起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的变化,也反映了大国之 间外交上的激烈冲突和秘密交易。围绕德、法、俄三 角关系的演变形成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其中的 “弱者”法国经过努力摆脱其战略孤立地位,外交上 在当时亦颇有创新特色,引起广泛的关注,今天仍然 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和思考。 一、普法战争后德法关系的初步调整 国家的实力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础,即使在秘 密外交时代实力也仍然被置于外交谋略之上。德国 经济在对法战争胜利的刺激下获得了新的动力,加 速资本的集中和经济的垄断性,迅速走向现代化。 法国则因割地赔款、内部矛盾使资产阶级政权处于 风雨飘摇之中。长期雄踞欧洲的法国被大大削弱, 法德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使欧洲格局的基础发生了 根本的改变,要重新建立欧洲均势必将经历一个漫 长的过程。 战败的法国面临三项紧迫的任务:一是力争早 日撤出德国占领军,二是重建法国军队,三是寻找同 盟国家。这是法国抗衡德国、重振声威的必要条件。 法国毕竟是一个发达而富有的国家,战争的失败刺 激了法国人的沙文主义爱国情绪,1883年法国人认 购公债超过了国家指标,法国提前付清战争赔款,是 年9月德军撤出法国。与此同时,法国采取一系列 重要措施重建军队和国防力量:通过法律实施义务 兵役制,发行国家公债筹款建立要塞系统,建立国防 学院以培养军事人才,增加军队编制更新军事装备 等,法国重建军队的工作获得显著成效。 从实力增长上看,法国同德国的差距拉大了。 德国人口在1871达到4200万人,超过法国500多 万人,仅次于俄国而居欧洲第二位【1|。德国领土也 超过法国6000多平方公里。1980年,德国产煤 7140万吨,产钢664万吨;法国产煤2570万吨,产 钢156万吨[2|。同期德国工业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上 升至14%,法国则降至8%【3J。经济的增长导致军 费的相应变化,1890年德国军费比1870年增长了 1.6倍,法国只增长了0.7倍,又过了10年,双方军 费基本持平,分别达到4100万英镑和4240万英 镑[4](p.4”。但在此20年间,法国资本输出却翻了一 番,达200亿法郎[4](p.233)。德法经济发展与实力增 长不能不对其对外关系和欧洲格局变化产生直接的 影响。 法国通过外交活动寻找盟友的努力则迟迟没有 取得进展。一方面,拿破仑三世拙劣的外交使法国 完全丧失了它的盟友;另一方面,列强没有谁愿意为 了法国而开罪薪崛起的德国,反倒乐于从法国的削 弱中寻求自身的利益;此外,反动的封建君主们对法 国的共和制度深怀疑虑而不愿与之接近。法国只能 耐心地等待时机。 德国对法国的整军与恢复工作不会漠然视之。 1874—1875年,俾斯麦先后利用法国重振军备和南 锡主教信件为借口,连续对法国发出咄咄逼人的战 争威胁。不断的战争危机使法国处于“困难和黑暗” 的境地。 大国之间的均势是与独占不相容的。列强 不愿看到德国过分强大和法国过分削弱而由德国独 霸欧洲。俄国和英国的反应尤其突出。沙俄首相哥 尔恰科夫警告说,如果法国被再次击溃,“失去这样 收稿日期:2003—07—03 作者简介:连玉銮,四川师范大学草堂校区历史旅游系讲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进修教师;张运城,四川教育学院政 法系教授。 万方数据 21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第ll期 一个重大的政治因素是同我们的利益不相容的”。 英国首相迪斯累里则指责“俾斯麦是个地地道道的 新波拿巴,对他应当加以遏制”,声称“俄国和我们为 了这个具体的目的可能结成同盟””J。俄皇亚历山 大二世带同首相亲访德国劝阻德国对法采取军事行 动,英国报界则掀起猛烈的反德宣传运动,谴责德国 的战争威胁。德国不得不退却。 德国对法战争讹诈遭到失败表明,欧洲国际关 系演变出现了新的趋势。其一是它表明法国尚未找 到盟国,却得到大国事实上的外交声援,伴随德国战 争威胁的是形成了一个“反德道义同盟”,从而加强 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其二是面对德国的崛起俄、英 首次表示为了抗衡德国必须支持法国,甚至暗示与 法结盟的可能性。其三是它表明德国对法国进行战 争威胁乃至诉诸动武力作为施加压力的最后手段是 极其有限的,这为法国重振旗鼓赢得了时间。战争 危机的消除结束了法国“困难和黑暗”的年代。给法 国外交摆脱困境和新格局的重组创造了条件。 二、德国的多边结盟体系 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孤立法国,德国竭力拉 拢俄国,讨好英国,笼络奥匈和意大利。同俄国、奥 匈和意大利结成同盟并努力维系这种同盟体系,几 乎成为德国外交的中心任务。“三皇同盟”与“三国 同盟”所建立的多边结盟体系是俾斯麦外交的杰作。 1873年5月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定,成立军 事同盟,德国意在对法,俄则意在防英。同年10月 德、俄、奥通过一项协定,成员国在遭到其他国 家侵略时进行必要的合作。“三皇同盟”遂告成立。 1878年在关于东方危机的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在 英、俄、奥之间纵横捭阖,宣称愿做一个“诚实的掮 客”,实则扮演柏林会议“最高主教”和仲裁者角色。 英国学者泰勒评论说:“柏林会议证明,一个以德国 为中心的新的均势已经建立起来”【6J(p.254)。由此可 见“三皇同盟”不但是德国孤立法国的一个工具,也 是德国谋求欧洲霸权的工具。 1879年德国又同奥匈秘密签订针对俄国的同 盟条约,支持奥匈帝国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德国用 这种方法笼络奥匈不可避免地加剧同俄国的矛盾。 此后不久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遭到 失败,遂于1882年加入德、奥同盟,三国在维也纳缔 结同盟条约。意大利进入德国的多边同盟体系,随 之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又被拉进这个体系,法国进 一步受到孤立。80年代后期,德、俄又签订再保险 协定,规定俄国在发生德法战争时保持中立,德国在 俄国夺取海峡时保持中立并支持俄对保加利亚的支 配权。德国为讨好英国,鼓励和支持英、奥再签协 定,为保持地中海岸国家的现状而密切合作。 德国的联盟体系可以说是庞大而且全方位的, 它不仅达到了孤立法国的目的,而且确立了德国在 欧洲的战略优势。但是这个联盟体系又是十分脆弱 的,存在着种种矛盾,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首先,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帝国主义,正加紧在欧洲的争夺 和在全球的侵略扩张,分割世界殖民地,矛盾尖锐激 烈,难以调和。“俾斯麦的困难主要在于他企图在目 标不同的伙伴之间求得协调一致”[7](p6"。特别是 大国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一纸军事同盟不可能改 变这种关系,化解它们的矛盾。俄、奥对巴尔干的争 夺,俄、英对黑海海峡的争夺,德、英对欧洲霸权的争 夺,成为各种矛盾中的焦点,直接影响到德国建立的 同盟体系的稳定性。 其次,德企图借孤立法国建立多边结盟体系,谋 求战略上的优势地位,这与大国的均势原则的基本 理念相违背的。均势原则其时已经成为大国外交理 论基础之一,它要求国家不应有永久的朋友和敌人, 只能有永久的利益,德国以奥匈为永久的朋友,以法 国为永久的敌人,这就难以灵活地处理同其他大国 的关系,减少了操纵的自由和回旋的余地,也失去了 灵活选择的可能性,同时还授俄、英以柄,成为外交 上的包袱,束缚了自己的手足。 最后,德国竭力使法国在大国外交中边缘化,而 其他国家并不象德国那样仇法反法,相反却把法国 视为一种随时可以争取和借用的力量,与德国讨价 还价的法国毕竟是一个仍然具有相当实力的强国, 一旦时机成熟,必然对德国的同盟体系进行坚决的 反击。总之,德国的多边结盟体系只能使自己保持 一种暂时而脆弱的优势。 三、俄德同盟解体及其原因 德国多边结盟体系的核心应是与俄国之间的同 盟。俄国疆域辽阔,实力较强,战略地位突出,从地 缘政治角度看同法国一道对德国形成东西包围、战 略联合的态势,这不能不使德国更加看重俄国。但 从俄国方面来看,同德国的结盟主要是对德国怀有 外交上的奢望,希望得到德国全面而充分的外交支 持,然而德国的支持和承诺却总是那么虚幻和矛盾, 不能使俄国得到利益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带来失望 和不满。 俄国对德国的不满首先是因为在俄国同奥匈争 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公开支持和袒护奥匈帝国。 俄国对巴尔干始终怀有野心,是俄国对外扩张的直 万方数据 第11期 连玉銮张运城普法战争以后欧洲格局的重组 219 接的和重要的目标。奥匈对巴干尔半岛的觊觎是沙 俄的心腹之患,并成为沙俄强劲的对手。巴尔干半 岛各斯拉夫民族要求获得独立,俄国控制了保加利 亚的军政实权,进而对巴尔干各民族发号司令;奥匈 帝国则对巴尔干进行经济渗透,通过修建连接各大 中心城市铁路干线控制巴尔干市场。德国对此或者 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或者秘密或者公开地支持奥 匈帝国,这不仅令俄国失望,甚至感到愤怒。这种状 态反映在俄德再保险协定中,双方都作了重要的保 留,同时声明在对方对自己的关键敌国法国或奥匈 发动进攻时均免除保持中立的义务,这使德国拉拢 俄国结成反法联盟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俄国对德国的不满还因为在俄英争夺黑海海峡 的斗争中德国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鉴于大国有 关海峡利益的敏感性和尖锐性,德国此时又一心讨 好和拉拢英国,并且不愿俄国得利太多进展太大,因 此不愿对俄国给予充分外交支持。普法战争以后不 久,俄国依靠德国的支持,一举冲破了克里木战败后 巴黎和约关于禁止俄国军舰通过海峡和建立黑海海 军基地的束缚,重获黑海军事行动的自由。1877年 俄国战胜土耳其,再获重大进展。英国联合奥匈共 同对俄施压,甚至以战争相威胁,“诚实的掮客”俾斯 麦袖手旁观,俄国被迫在次年的柏林会议上作出妥 协,吐出大部分到手的战争胜利果实。德国的这种 态度被俄视为对俄国的敌视和背叛,难以容忍,“三 皇同盟”一度中断。 俄国在欧洲格局的重组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 色,它既是德国多边结盟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又 始终是法国所期待的一个理想的伙伴。没有俄、德 同盟的破裂,便没有俄、法同盟的实现,俄、德同盟的 破裂有其深刻的内存原因,又对欧洲格局的重组具 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俄、德同盟之所以最终破裂, 是由于双方虽有互相借助对方力量以谋求霸权和进 行扩张的需要,却无抗击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泰 勒对此评论说:“俾斯麦的两个杰出‘三皇同盟’和 ‘三国同盟’是直接互相矛盾的,前者建立在奥、俄合 作的基础上,后者则是为奥俄战争作准备。[6](p.278)” 俄国对德国所抱希望不过是水月镜花,德国同时拉 拢俄奥则是自欺欺人。其次,德、奥之间的民族感情 和相互依赖,远胜于德、俄之间的相互利用和权宜之 计,因而在俄、奥争夺甚至爆发冲突时德国总是公开 地站在奥匈一边。俄国问低估这种关系而对德国 心存幻想,因而总是免不了失望和怨恨。 其三,德国在处理对俄关系时还不能不顾忌到 英国的态度和反应,德国既不愿在法国之外又树英 为敌,更不愿过早地与英国正面对抗。德国竭力在 俄、英之间搞平衡争取左右逢源,就不可避免地加剧 俄国的不满和离心倾向。例如在80年代中期俄、英 对阿富汗的争夺中,德国就采取了亲英抑俄的态度, 加剧了俄国的不满[8J。最后,俾斯麦的下台和卡普 里维的上台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内政外交的调整和 变化,宣告了德、俄分道扬镳,也最终结束了德国的 多边结盟体系。德国的统一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强烈刺激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欲望,俾斯麦敌视法、联 合俄国和专注欧洲的“大陆政策”越来越不适应大资 产阶级的需要,它们要求推行“世界政策”向海外扩 张,新皇威廉二世对俾斯麦很不满意。1890年俾斯 麦不得不辞去掌握了20余年的宰相职务,卡普里维 继任。新宰相认为多边结盟限制了德国的行动自 由,德国难以对奥、俄争夺保持中立,德、英直辖市更 重于德、俄合作。1890年春,新内阁举行会议决定 不同俄国续签再保险协定,德俄同盟遂告结束。 四、俄法同盟与欧洲新格局 法国通过较长时期的恢复发展,以及持久不断 的外交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和金融手段,以大规模 的战略性的贷款拉拢俄国,利用俄德矛盾,最终同俄 国建立起同盟关系,使法国的对外关系大为改观,也 为新的欧洲格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面对战争的失败和外交上的挫折,法国处境孤 立,不得不调整战略。法国一方面在欧洲事务中保 持低调,避开德国的锋芒,减少同其他大国的冲突; 另一方面则把扩张的方向转到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势 力范围。法国毕竟有自己的实力和有利条件。同英 国争夺对埃及的财政控制权的斗争,同意大利争夺 突尼斯,在印度支那进行侵略扩张等,法国都取得了 相当的进展。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殖民大 国。不过,尽管获得大量的殖民地也仍然不能抚平 法国的创伤,也不能缓解对德国的仇恨,诚如一位当 时的法国评论员所说,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我失 去的是两个孩子,而你却送给我20个奴仆。【9J,’这样 的损失和耻辱法国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法国资产 阶级在积极准备进行新的较量。 俾斯麦当政后期,德俄关系已经频现矛盾。在 政治与安全领域双方又难以确定起稳固的同盟关 系,再保险协定因缺少核心的而形同虚设;经济 和金融领域则成为发泄愤恨和不满的场所,并集中 体现了德俄关系恶化的程度,这种变化给法国外交 带来了转机。 1887年秋,德国决定给俄国施加金融压力,下 令禁止俄国有价证券在帝国银行办理转帐业务,禁 万方数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第U期 止政府机关购买俄国有价证券,坚决反对德国银行 家给予俄国贷款。此外,德国作为俄国农产品的重 要市场,又乘机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进口关税。俄国 虽然在工业品关税上给予反击,但并不能挽回在德 国农产品市场的损失。俄国自俄土战争以来即国库 空虚债台高筑,其时又面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 击,工商业的衰落和停滞达到最低点。面对德国的 落井下石,俄国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应对危机。 法国是一个长期从事海外殖民掠夺的国家,聚 敛了大量财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之奠定了雄厚的 经济基础,金融资本的高利贷形式向海外输出资本 也成为传统,所有这些,都为法国利用财政金融手段 拉拢俄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法国开始以优惠利率 频繁地大规模向俄国提供贷款。1888年11月,俄 法达成第一批为数5亿法郎的贷款;1889年3月和 5月,法国Rotchschild银行向俄国连续贷款17.4亿 法郎,1890年3月贷款7.6亿法郎。当时的利率一 般为5%一6%,而法国对俄贷款则分别降至4.25% 和4.60%;此外,法国还准备在两年之内继续俄国 提供20亿法郎贷款【7|。 法国对俄国的大规模贷款带来了重要的政治经 济影响:一是俄国利用法国的大量贷款,扩大了铁道 网,改善了交通,为军队订购了大量武器,改善了军 队的装备;二是使俄国改变了全部外债的形式,减少 了对德国的依赖,俄国成为法国资本输出的主要的 市场,法国取代德国成为俄国的主要债权人;最后则 是法国以经济金融手段大大改善法俄关系之后,提 出进一步密切政治外交关系乃至结盟的问题,自然 就顺理成章了。 1891年7月,法国舰队访问俄港喀琅施塔得, 双方签订了协商公约。1892年夏,法、俄两国签订 军事专约,次年沙皇正式批准。该军事专约明确规 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或德 国以及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两国“应动用 所有军队同德国作战。”至此,法、俄结盟终告实现。 法国外交的成功是颇耐人寻味的。它主要不是 依靠近代外交史列强惯用的尔虞我诈、阴谋诡计等 传统伎俩,而是利用金融手段对俄进行大规模贷款 来达到政治目的,在当时应当说是一个颇有创意的 外交杰作,成功地起到了缩短法、俄距离和离间俄、 德关系的作用。同时,法国利用了自身的长处和优 势,即雄厚的金融资本各长期资本输出的经验,实现 了一个长期追求的外交目标,这一因素所起的作用 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法国外交把握机会,利用矛 盾,在资本援助的充分铺垫之后适时地向俄国提出 结盟问题而获得成功。 俄法结盟是近代欧洲格局演变中的一个重要事 件,它既对19世纪末期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重组有 着特殊的意义,也是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列强为争霸 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进行战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 分。第一,法、俄结盟表明普法战争以后的欧洲国际 关系的重组已取得大的进展,标志着欧洲政治新格 局基本形成。法俄结盟“成为欧洲国际关系史上的 一个界碑”【10]。以法、俄同盟为一方,以德、奥匈为 另一方,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其他欧洲国家不过 是依据自身的利益和事态的发展为转移决定加入到 哪一个阵营中,从而不断扩大其规模。第二,从军事 战略与地缘政治角度看,法、俄联合不仅增强双方的 地位,也大大增加了军事上的战略回旋余地;而德国 则低估这一变化的意义,过高估计自己力量,并使 德、奥陷于俄、法东西两线夹击的不利地位。第三, 同德国保持着密切关系的英国和意大利目前尚处于 游离和观望状态,但野心勃勃又迅速扩张的德国不 可避免地与头号殖民大国英国发生激烈的冲突和矛 盾。英国奉行“光辉孤立”与均势外交不过是一种权 宜之计。等到德国连续通过海军法案大规模制造军 舰发展海军的时候,英国就放弃其“光辉孤立”而与 法、俄协调,缔结反德协定,欧洲两大帝国主义集团 于是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张芝联等.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M].三联书店.1962. P66. [2]维纳·洛赫.德国史(中册)[M].三联书店.1976.P481. [3]上海师大.世界近代史(下)[M].1975.P45. [4]王纯祖等.国际关系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P45.p233. [5]B·M·赫沃斯托夫.外交史(第二卷上)[M].中译本,三联书 店,1979,p63、p60. [6]A·J·T·Taylor:ThcstruggleForMasteryinEurope1848— 1918,London,1954. [7]Ren6Giraut:DiplomatieEuroN-坠nneetImp6rialism器1871一 1914。Paris,1979。p67,070. [8]A·W·Wardetal:CambriageHistoryofBritishForeignPolicy. 1783—1919.P189. [9]JamesJoll:EuropeSince1870,London,1973,P86. [10]Ren6Aebrechet~carri6:AdiplomaticHistoryofEurope SincetheCongressofVienna,London,1958,P212. (责任编辑杨春蓉) 万方数据 普法战争以后欧洲格局的重组 作者: 连玉銮, 张运城 作者单位: 连玉銮(四川师范大学草堂校区历史旅游系,成都,610071), 张运城(四川教育学院政法系 ,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03,24(11) 参考文献(10条) 1.René Aebrechet - carrie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1958 2.James Joll Europe Since 1870 1973 3.A·W·Ward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1783 - 1919 4.René Giraut Diplomatie Européenne et Impèrialismes 1871 -1914 1979 5.A·J·T·Taylor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1848-1918 1954 6.B·M·赫沃斯托夫 外交史 1979 7.王纯祖 国际关系史(上册) 1983 8.上海师大 世界近代史(下) 1975 9.维纳·洛赫 德国史(中册) 1976 10.张芝联 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 196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311058.aspx
/
本文档为【普法战争以后欧洲格局的重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