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7.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2011-09-30 40页 doc 295KB 1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5790

暂无简介

举报
7.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3、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
7.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3、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 的封建官报。 4、“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5、进奏院状: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6、定本: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7、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报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8、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主要工作是传抄和发行邸报,此外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活动。 9、《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8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简答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 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开元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2、唐代具有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2、《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3、《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5、《德臣报》:又译《中国邮报》肖瑞德和德臣创办,历时129 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英文报纸。 6、《孖刺报》:莫罗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7、《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9、《字林西报》:上海第一家报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后定为《字林西报》,重视新闻,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也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1951年3 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10.《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 11《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简答题: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1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 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 1、​ 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 2、​ 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1、​ 报刊与文章: 1.​ 《循环日报》: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循环日报》是第一份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 《万国公报》: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创刊于1895年8月17日,后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以及上谕等。 3.​ 《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上海第一份维新派报刊《强学报》创刊,是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浓郁,以“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为办报宗旨,旗帜鲜明的倡导变法维新。 4.​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带头筹备创办,梁启超任总撰述。最高发行量创当时的最高记录,达到17000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发行量最大的机关报。 5.​ 《变法通议》: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政论长文,自创刊号起连载43期,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6.​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主张办报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7.​ 《国闻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该报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的舆论阵地。 8.​ 《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9.​ 《湘报》: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由湖南南学会创办,唐才常任主编,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堂,“按日送报,不取报资”。该报刊登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10.​ 《钦定中国报律折》:戊戌变法时期,鉴于封建顽固派极为敌视报业的事实,康有为在1898年8月9日上光绪帝《恭谢天恩条陈办报事宜折》的同时上了一个附片《请定中国报律折》,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 11.​ 《金山日新录》: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周刊,1854年4月22日创刊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 12.​ 《沙架免度新录》: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创办人司徒源,1856年12月在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拉门托创刊,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2、​ 人物、事件与观点: 1.​ 王韬: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也是维新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政论紧密联系现实,言之有物,文字清新,这种重思想内容而不拘于形式的政论文写作风格,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2.​ 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师从康有为并参加了“公车上书”,曾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后主持《时务报》笔政,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梁启超一生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创“时务文体”、“新民文体”,他的办报实践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3.​ 严复:近代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1897年创办《国闻报》,发表论说主张维新,发表《天演论》等译作,第一次向国人介绍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用于人类社会,为维新变法提供思想理论依据,宣传办报的目的“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却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晚年思想渐趋保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4.​ 谭嗣同:维新运动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六君子”之一,所著《仁学》一书为中国近代反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名著,他是南学会的主要组织者,是《湘报》的核心领导人和主要撰稿人,在《湘报》发表25篇政论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5.​ “报章文体”: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一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但没有形成气候。 6.​ “时务文体”:甲午战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巨大变革,旧文体已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西方新思想、新名词、新知识大量涌进,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它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为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简答题 1.​ 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轩的主要新闻观点是什么? 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与民众之间的公议;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2.​ 王韬的新闻观点认为报纸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 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他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 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 4.​ 郑观应的新闻观点有哪些? 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创办日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5.​ 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在业务上,它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以“立言” 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 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6.​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方式有哪些特点? 维新派从“开民智”、“育民情”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 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或书局为报刊的出 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7.​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支持报业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地位,“报禁”、“言禁”的藩 篱被冲倒,民众获得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公开宣告开放“报禁”,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 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对书籍报刊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步子。 8.​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哪些进步作用?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 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9.​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论述题:梁启超与维新派办报活动 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早期的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于王韬,郑观应,陈炽等人。 康有为的“通时务”、“知新政”是和变法维新相连的;梁启超在《论报馆 有益于国是》中把报纸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 治学艺要书。 还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谭嗣同提出报纸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 彩,这些都 属于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范畴。早期维新派还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 作用”。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1 :戊戌变法时期,随着办报实践的增多,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志士对报刊的认识不断深化。其中阐述最多的仍是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他们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 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视报刊传播信 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 纸的主要任务之一。 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 2 :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维新派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 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3 :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 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 用”。 二,提出办报的四条。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当”。 4 ,“报事确而速”。 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识;二曰真诚;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 法。 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实践的概括 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 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与贡献: 作用: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愤怒地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 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 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 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 主要贡献还有: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 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报刊与文章: 1. 《中国日报》: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由孙中山在香港传办。改报创刊后,着力于揭露清政府的昏暗腐败,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并与保皇派积极论战。《中国日报》于1905年10月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后转为该会机关报,1906年秋同盟会南方支部成立后又成为该支部机关报。《中国日报》不仅是同盟会的言论机关,而且还是革命党人策划起义、筹集经费、储运军火、联络同志的场所,被誉为“革命军之总枢纽”。 2. 《鼓吹录》: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前身为《中国旬刊》的“杂俎”专栏,《中国旬刊》的“杂俎”专栏利用广东民间喜闻乐见的粤讴、南音、班本等文艺体裁,讽刺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吏,《中国旬刊》停刊后,“杂俎”专栏移入《中国日报》,改名为《鼓吹录》。 3. 《开智录》:1900年11月1日,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创办的机关刊物《开智录》,成为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由郑贯公主编。郑贯公、冯樊龙、冯斯栾三位创办人分别用“自立”、“自由”、“自强”的笔名,在《开智录》上发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文章,人称“三自”。郑贯公等人在《开智录》上倡言“排满革命”,企图使华侨脱离保皇派的影响,后因郑贯公被保皇派解职,《开智录》随之停刊。 4. 《正仇满论》:章太炎在《国民报》月刊第四期上发表的一篇言论文章,驳斥了梁启超“保皇扶满”的 言论,是革命派从正面驳斥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标志着革命派已经同保皇派划清了界限。 5. 《有所谓报》:1905年6月4日,郑贯公在香港创办的《唯一趣报有所谓》,简称《有所谓报》,郑贯公任发行人兼总编辑。该报取名“有所谓”,是因为郑贯公等人看到国家危难,决定要“抒救时之策,鸣警世之钟”,再不能“无所谓”了。该报创刊之时,正值反对美国华工禁约运动的高潮,该报全力投入这一斗争,无情揭露美国残害华工的暴行,大力宣传抵制美货,销量跃居香港报纸的首位。 6. 《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日本东京的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纪事、译丛等栏目。该报以宣传“三民主义”政治纲领为办刊宗旨,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对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以及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作了大量的报道与介绍。 7. 《清议报》: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旬刊。主编为梁启超。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一方面猛烈抨击清政府顽固势力,支持拥护光绪皇帝复位,另一方面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 8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由梁启超在横滨创办的一份保皇派报刊,该报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由梁自任主编。该报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后期因其言论的革命性下降,在读者威信随之下降,在于《民报》的论战中惨败,导致最终停刊。 9. 《大清报律》:1908年3月14日,《大清报律》奉旨颁行。该报律共45条,除将先前制定与颁行的报刊禁载规定全部收入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条款。1911年1月29日,《大清报律》改称《钦定报律》经清廷批准后颁行。该报律以限制新闻及言论自由为主,并没有规定新闻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虽具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法制的色彩,但实质上仍然含有大量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内容。 10. 《苏报》:1896年6月26日由胡璋在上海创办,后成为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言论机关。1903年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明确提出了“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后因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及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引发苏报案,遭反对当局查封而停刊。 11. 《国民日日报》:苏报案后创办的第一家革命派报刊,由章士钊于1903年8月7日在上海创刊。该报吸取《苏报》被封的教训,比较注重斗争策略,曾详尽地报道了发生在北京的“沈荩案”。 12. 《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法租界创刊,目前在香港继续出版,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刊。因《大公报》经常为穷人鸣不平,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欺压,并多次举办赈灾活动而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3. 《时报》: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创刊于上海。因其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等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4. 《敬告我同业诸君》: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是报刊对于政府是监督者,二是报刊对于国民是向导者。 二、人物、事件与观点: 1. 郑贯公:广东香山人,1900年留日期间发起出版了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刊物《开智录》,并以“自立”为笔名在《开智录》上发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文章。后任《中国日报》的记者,大胆鼓吹革命,发表了许多激进言论,使该报面貌焕然一新,后于1905年在香港创办《唯一趣报有所谓》,无情揭露美国残害华工的暴行,宣传抵制美货,销量跃居香港报纸的首位。 2. 章太炎:近代革命家、思想家、报刊评论家和国学大师,名炳麟。1900年在唐才常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国会上当众剪掉鞭子,以示与清廷决裂,立志革命。1902年在日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轰动一时。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扬四海。1906年出狱后到日本东京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达八年之久。他早期写的政论笔锋犀利,逻辑严密,善于抓住论敌的要害而置之于死地,被鲁迅誉为“所向披靡,令人神往”。 3. “苏报案”:1903年,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大力介绍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痛斥康有为,称光绪和慈禧都是“汉族公仇”,因《苏报》公开宣扬革命,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清政府与上海领事团决定对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被捕,次日邹容闻讯后自动投案。7月6日,章太炎入狱后继续在《苏报》上发表文章《狱中答新闻报记者书》,慷慨激昂地表达反满革命的决心,次日《苏报》被上海租界工部局查封。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开始会审“苏报案”,清政府为原告,章、邹等人为被告,清政府要求判处章、邹死刑,遭拒绝。1903年12月中旬,租界会审公廨判处章、邹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租界当局又于1904年5月21日重新开庭做出判决: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 4. “沈荩案”:沈荩是一位多次参与反清活动的进步人士,1903年正在北京担任新闻记者,他探得中俄密约草稿后将其发表在天津英文报纸上,引发全国各阶层和留日学生反对密约的斗争。7月19日,沈荩被捕,后被判斩立决,因慈禧万寿庆典不宜公开杀人而改判“立毙杖下”,31日,沈荩被狱吏杖打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致死”,最后用绳“勒之而死”,成为轰动一时的“沈荩案”。 5. 于右任:中国同盟会会员,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遭查禁,1910年,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日销两万多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于右任先后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竖三民”报。 6. “竖三民”报: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于右任自1909年起,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因三份报纸都用“民”字开头,传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7. 《大江报》案:湖北武汉的《大江报》于1911年7月17日发表了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发表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两篇短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社会的病入膏肓和革命必要性,引起湖广总督的震怒,8月1日《大江报》馆被军警查封,主编及时评作者被捕,慑于民愤,清政府当局未敢重判,只得从轻发落。 8. 中兴通讯社:1904年1月17日,广东老报人骆侠挺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主要向广州和香港的报纸发新闻稿,成为中国人办的第一家通讯社。 9. “两大天职”说:梁启超流亡海外后提出的办报新观点,1902年梁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敬告我同业诸君》中提出,报刊的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即监督政府,引导人民。 简答题 1.《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早期的宣传内容有哪些,它的宣传特点是什么? 《中国日报》的创刊使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宣传武器,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重要的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联络工作,都是在《中国日报》报馆内进行的,被誉为“革命军之总枢纽”。 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二是与保皇派报刊展开论战。 《中国日报》馆除出版日报外,还出版《中国旬报》,主要刊登译稿和长篇论说,同时发表许多讴歌革命的文艺作品。《中国旬报》设有“杂俎”专栏,利用广东民间喜爱的文艺体裁,讽刺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吏,“杂俎”专栏后移入日报,改名为《鼓吹录》,成为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2.《民报》的办刊宗旨是什么?它的宣传内容主要有哪些? 《民报》的办刊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创刊号上亲自撰写该报的《发刊辞》,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简称为“三民主义”; 根据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民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二是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此外还报道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并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作了大量的报道与介绍。 3《清议报》的办刊宗旨和宣传内容。 《清议报》的办刊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主持清议,就是猛烈抨击慈禧、荣禄等“逆后贼臣”及其把持的朝政,拥护光绪皇帝复位;开发民智,就是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大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 4.《新民丛报》的宣传内容。 《新民丛报》用大量的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前期的《新民丛报》曾一度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引起了保皇派的不满,后期的《新民丛报》言论日渐缓和,倒向保皇派,因而在读者心中的威信江河日下。 5.论述《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的内容、结果与影响。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导致中国分裂。 论战持续一年半的时间,最终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民报》之所以能在论战中获胜,首先是因为它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其次是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第三,《民报》的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主观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随即展开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逐渐深入民心,而且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另外,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6.简述清政府制定的新闻法规。 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不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其中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主要有:《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后修订为《钦定报律》)等。 7.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有哪些?内容有哪些 特点:一、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二、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三、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内容:一、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二、报刊创办的;三、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四、报刊禁载事项; 10.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大力介绍和鼓吹邹容所写的《革命军》以及章太炎所写的抨击清政府、宣扬革命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等言论,痛斥了立宪派的主张,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满。1903年6月30日,清政府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对章太炎、邹容等七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被捕,次日邹容投案,7月7日,上海租界工部局将《苏报》查封。上海租界公审公廨对“苏报案”进行会审,清政府为原告,章、邹等人为被告,经多次会审和国内外舆论的压力,租界当局修改原判,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停刊。 “苏报案”的结果是革命派的胜利,清政府的失败,清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同自己的臣民打官司,却要租界当局来审判,在国际上颜面尽失。 “苏报案”的发生,并未挫伤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的办报宣传活动,反而激发了革命派的革命斗志,也使得此后的革命派报刊更加注意斗争策略,在宣传上尽量不作“爆炸性一击”。 11.简述《大公报》的发展历程。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至今仍在香港出版,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伤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年创刊至1916年,由英华主持,1902年前基本上是一张宣传君主立宪的报纸,1902年后在政治上拥护共和; 第二阶段,1916年至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亲日报纸; 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第四阶段,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12.《时报》对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时报》是戊戌变法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它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等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时报》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分别评论国内大事、外埠新闻和本埠新闻; 二,《时报》首创报纸周刊,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等7各专版; 三,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分别圈点出来以求醒目; 四,最先将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13.简述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 一、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二、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办报地区有所扩大;四、读者面大为扩大; 14.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提出了哪些办报新主张? 梁启超在流亡海外后提出的新观点有: 一、“两大天职”说; 1902年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提出,报纸的两大天职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引导国民; 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梁启超在《清议报》100期《祝辞》中提出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三、健全舆论的主张; 梁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馆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四、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 两种方法是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15.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二,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主张;三,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四,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16.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有哪些新发展?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了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主角,新闻报道的面开始扩大,已具有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不同门类,在固定的版面上刊载,新闻报道的体裁日益增多,开始发行“号外”,开始广泛运用新闻摄影图片。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有了“时评”、“社评”、“代论”、“社论”和“编者按”等多种形式。有些报纸分为庄、谐两部,促进了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广告在报纸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报纸已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成为对开或四开的单张报纸。 思考题: 1、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一)历史背景简述: (二)分述三人办报活动,并逐一简评。(参考名解部分) (三)总体评价其历史作用、地位: 2、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 (一)历史背景:(二)分述五种刊物:(参考脉络图及名解)(三)总体评价其历史作用和地位: 3、简述清末民初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情况。 (一)历史背景:(社会状况、技术条件、需求、外国通讯社影响等) (二)诞生于清末: (1)1904年广州中兴通信社,中国第一个国人自办的通讯社,骆侠挺创办。 (2)1908年比利时远东通信社,王幕陶创办。(3)1911年广州展民通信社,杨实公创办。 (三)历史背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短暂繁荣) (四)兴起于民初: (1)广州:公民通信社(2)上海:民国第一通信社、上海通信社 (3)武汉:湖北通信社(4)长沙:湖南通信社(5)北京:北京通信社等 (五)评价: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译报。自采的新闻很少,用复写和油印方式分送各报,质量不高,发行量少,有几份到几十份不等。 论述题 1、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活动的特点及业务改进。 (一)历史背景: (二)代表性刊物列举: (三)特点: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内部的两大党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在海内外创办自己的党报,两党之间也展开长期论战。 (2)资产阶级各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报刊在海外大批涌现,不仅数量上超过改良报刊,而且舆论上占到了主导地位。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都用报刊政论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同时对敌对思想进行斗争。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先由海外转向国内,再由腹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延伸。读者已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 (四)业务改进: (1)报刊言论的加强和丰富。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均重视言论,其时政文体多是“新民体”,语言晓畅,富于情感;还出现了短评和“编者按”的评论形式,短小灵活,生动鲜明。 (2)新闻报道增多和改善。与戊戌时期相比,消息在报刊上地位逐渐提高。 (3)编辑工作的进步。报纸版式有了很大改进,标题出现了多行题,通栏题;文艺副刊、新闻图片、漫画受到重视,广告发行及报纸经营管理得到加强。 (五)总评: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时期,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进展,其业务大体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2、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新闻思想并简评。 (一)历史背景: (二)各派代表性刊物列举: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功能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认为报馆是与政府立于平等地位的“国民公意代表者”,政府应该接受它的监督。 (2)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3)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反映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4)在宣传方面,提出“浸润”等报刊宣传方法。 (5)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6)在新闻业务方面,主张评论和新闻通讯、报道有明确分野。 (7)评价: 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冼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报界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 b. 局限性:但是这些主张从总体上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于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大体一致。但是革命派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先进的政治代表,他们的办报思想,更倾向于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内涵,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革命的锐利武器。郑贯公曾将报纸称为“笔枪”。 (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和“机关报”。 (3)认为报纸是国民的代表,特别是平民的代表。坚信其报纸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指出要革命就必须造革命之舆论,造革命之舆论必须靠报纸。孙中山更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 (5)另外,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宣传应与武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下等社会”宣传革命等。 (6)评价: 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 b. 局限性:但是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着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忽视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 对于西方新闻学的吸收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3、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第二次办报高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 (一)历史背景: (二)新闻事业变化:(参考教材p150) (1)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取代前清官报 (2)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出版 (3)通讯社兴起(4)政党报纸峰起 (三)新闻业务变化:(参考教材p155) (1)政论衰退,新闻报道增强,出现众多名记者(2)副刊进一步发展(设固定栏目和版面,内容广泛等) (四)总评: 4、试述清政府、南京政府、袁世凯政府制定的新闻法规。(参考名词解释) 5、试述清政府官报的发展情况。(参考:试述从清政府至国民党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简答题 1.中华民国成立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繁荣; 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2.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被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在这半年里,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总销数达到了4200万份,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引发号外。 民国初年报业繁荣的原因是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并通过相关新闻法律的制定颁行与废除亡清旧法,孙中山本人也十分重视新闻事业,坚定的恪守言论出版自由原则,都极大的促进了报业的发展。 3.民国初年“同盟会-国民党”与“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实行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实行“超然内阁”制、“人才内阁”制还是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院对总统负责还是向国会负责;要不要向外国借款;建都于南京还是建都于北京;实行公元纪年还是实行民国纪年;要不要遣散军民; 4.癸丑报灾发生的原因及结果是什么?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理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必然遭到新闻界舆论的强烈反对,于是袁对自由新闻体制进行了大肆扭曲,通过手中的武力对那些反对自己的报刊、报馆、报人进行严酷的压制,扶持自己的御用报刊,企图控制新闻界,从舆论上支持自己的称帝企图。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更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凡是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均遭查封,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139家,较之民国初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灾中国新闻史上对“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5.简述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一是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形式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同,袁世凯及其继任者只是对这一体制进行扭曲和破坏,以适于其反动统治的需要;二是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沿用前清法律中与民国国体无抵触的内容,使新法制带有旧时代的痕迹,而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的租界制度未被废止,“治外法权”原则未被废止,都使得当时的法律染上了半殖民地的色彩;三是滥用军法,惟军阀意志是从; 6.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一、新闻报道工作得到加强,新闻通讯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二、出现了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等一批名记者;三、报纸企业化,商业性大报地位上升; 7.民国初年新闻业务有了哪些进步? 报纸上的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作为一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各报花重金聘请有才干有经验的记者常驻北京,以专电的形式独家报道中央的政治新闻,个别大报还派出驻国外的记者,加强了国际新闻的报道,有的报纸特别是商业报纸,还加强了经济新闻的报道。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越来越多的运用,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 8.民国初年,《申报》在企业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立广告推广科,派出外勤四处招揽广告,改进广告设计,代客户绘制广告图样,撰写文字说明,直至客户满意为止,受到了工商界的欢迎;二是加强报纸发行,设立报纸推广科,除大力在本市推广外,还努力向外埠发展;三是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9.简述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 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 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 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0.简述邵漂萍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钟报》(李大钊)、上海 《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思考题 1、简
/
本文档为【7.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