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免疫调节

2011-10-04 50页 ppt 5M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5903

暂无简介

举报
免疫调节null 第九章 免疫调节 第九章 免疫调节null神经系统调节——反射通路null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其中同脑相连的称为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为脊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称植物性神经。 反射弧的组成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null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激素nullnull胸腺的网状上皮细胞可分泌胸腺素,它可促进具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的产生和成熟,并能抑制运动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
免疫调节
null 第九章 免疫调节 第九章 免疫调节null神经系统调节——反射通路null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其中同脑相连的称为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为脊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称植物性神经。 反射弧的组成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null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激素nullnull胸腺的网状上皮细胞可分泌胸腺素,它可促进具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的产生和成熟,并能抑制运动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释放。因此,当胸腺瘤时,因胸腺素增多,可导致神经肌肉传导障碍而出现重症肌无力。 null甲状腺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代谢的影响。 2、促进生长发育。 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神经既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又可以直接分泌激素,而某些激素也可以作用于神经系统,如甲状腺素可促进大脑发育。null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 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正负调节的网络结构,并在遗传基因、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下维持机体的平衡和稳定。 作用: 1. 提高机体免疫力,排除外来抗原; 2. 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损伤。nullnull免 疫 调 节 一 分子水平的调节 二 细胞水平的调节 三 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 四 群体水平的调节 null一 分子水平的调节(一)抗原的调节作用 启动应答的根本因素;抗原的质和量影响Ir强弱 1、抗原特性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1)抗原的分解、中和及清除,直接制约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 null沉淀反应 nullTI抗原(LPS、荚膜多糖) 体液免疫  IgM; TD抗原(蛋白质类抗原) 体液和细胞免疫 各类Ig; 膜表面抗原  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游离可溶性抗原  体液免疫应答。 适量免疫应答; 高带耐受和低带耐受。 (2)抗原的化学性质、抗原剂量、进入机体方式 及其加工递呈的方式nullnullnull静脉注射、口服易诱导免疫耐受; 皮内、皮下和肌肉注射易诱导免疫正应答。null2、抗原之间的竞争性抑制 显性表位、隐性表位 结构相似的抗原具有相互干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抗原1进入体内  免疫应答  1~2周后抗原2进入体内  针对抗原1的免疫应答产生强度减弱甚至丧失。null结构相似的不同抗原之间竞争性调节null(二)抗体的调节作用1、抗体的反馈性调节: 抗体浓度过高时,抗体与抗原结合可降低抗原的刺激作用。(1)抗体封闭作用:抗原被抗体封闭; (2)受体交联:BCR-Ag-Ab-FcγRIIb  产生抑制信号,阻断B细胞应答。null细胞因子 IL-4 IL-5 IL-6 IFN-g TGF-b增殖和分化nullnull抗原-抗体抑制受体交联抑制nullnull蛋白质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磷酸化:启动信号转导脱磷酸化:抑制信号转导null免疫细胞表面激活或抑制性受体的调节作用 null小结: 激活性受体带有ITAM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招募PTK蛋白酪氨酸激酶 启动激活信号转导抑制性受体带有ITIM招募PTP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抑制激活信号转导null新生儿溶血症是由母子间Rh血型不符引起的。将高浓度抗Rh抗体及时注入Rh-产妇体内,使之与分娩时少量进入母体内的新生儿Rh+红细胞结合,封闭其表Rh抗原决定簇,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使新生儿Rh+红细胞溶解破坏,及时从母体内清除,从而解除Rh抗原对母体的免疫作用,避免再次妊娠时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与新生儿溶血症null2.抗体亲和力的调节 抗体亲和力成熟(antibody afinity maturation)是指机体正常存在的一种免疫功能状态。在体液免疫中,再次应答所产生抗体的平均亲和力高于初次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亲和力成熟。 null3.Ab + Ag  IC (1) 正调:IgM可以促进免疫应答,其机制: 促进调理作用; (2) 负调:IgG可以抑制免疫应答,其机制: 抗体封闭作用:抗原被抗体封闭; 受体交联:BCR-Ag-Ab-FcgRIIb  产生抑制信号,阻断B细胞应答。null 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机制 null免 疫 调 理 作 用null4. 独特型 – 抗独特型网络调节null(1)独特型(idiotype,Id) 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不同Ig分子(Ab1)V区及TCR和BCR的V区所具有特异性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Ab2)。独特型指Ig的V区的抗原特异性决定簇。 每个这样的决定簇称为独特位每一个Ig分子所具有的一组独特位称为独特型(Id)。nullnull(2)抗独特型(anti-idiotype Ab) Ab2-a:封闭抗原与BCR、TCR及Ig分子(Ab1) 结合,抑制T、B细胞活化; Ab2-b:V区与抗原构型类似,模拟抗原,促进 T、B细胞活化、增殖。故又称为抗原的 内影像(内象)。 * 独特型分布部位: 主要覆盖CDR,部分位于CDR相邻的骨架区。 主要覆盖CDR,部分位于CDR相邻的骨架区。null(3)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抗抗独特型抗体 Ab3  与Ag结合 ↑ 抗独特型抗体 Ab2-b  结合B(T)CR  B/T 细胞活化 ↑ Ag  Ab1 独特型抗体 ↓ Ab2-a 阻断抗原结合  抑制B/T细胞活化nullnull抗Id治B细胞瘤示意图 (三).补体对B细胞的调节作用和抗原结合的补体成分,借助补体受体参与B细胞的激活1、CR1:C3bR,APC表达CR1,上调免疫应答2、CR2:C3dR、C3dgR。CR2为CD21,C3d-CD21-CD19-CD81启动B细胞活化的辅助性途径nullnull二 细胞水平的调节 (一). T细胞的调节 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决定免疫应答的类型,协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间的关系。 1.Th细胞的调节 分类:Th0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 Th0细胞为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前体细胞; Th1细胞主要辅助细胞免疫应答; Th2细胞主要辅助体液免疫应答。nullnullTh1/Th2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Th1和Th2互为抑制细胞,从而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null免疫偏离 当Th1细胞占优势,抑制Th0向Th2细胞分化;Th2细胞占优势,抑制Th0向Th1细胞分化。Th1或Th2细胞的优先活化而导致不同类型免疫应答及其效应呈优势的现象称为免疫偏离。null 2. Tc细胞的调节作用 Fas和FasL介导的效应细胞凋亡: 表达FasL的效应细胞(活化的CTL、NK),与效应细胞自身表达的Fas结合,导致效应细胞自身凋亡。 3. Ts细胞的调节作用 Ts对B细胞、Tc细胞、Th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nullnullCD28带有ITAM,与B7分子结合,提供激活信号 CTL1-4带有ITIM,与B7分子结合,提供抑制信CD28带有ITAM,与B7分子结合,提供激活信号 CTL1-4带有ITIM,与B7分子结合,提供抑制信CD28带有ITAM,与B7分子结合,提供激活信号 CTLA-4带有ITIM,与B7分子结合,提供抑制信号 应用CTLA-4和抗CTLA-4抗体进行免疫干预(抑制或增强特异性T细胞活性),已在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防治以及抗肿瘤中初见成效。 4.抑制表位与辅助表位的调节作用 5.协同刺激信号的正负调节nullnullT细胞抑制性受体null(二). B细胞的调节 1.当抗原浓度低时,B细胞则由高亲合力的mlg(BCR)直接识别处理抗原,供Th细胞识别,可补 偿其他APC对低浓度抗原递呈无能的不足。 2.抗BCR的抗体、Ag-Ab复合物介导的抑制 抗体分子数量达到一定水平,能诱发产生抗抗体(二抗Ab2,或抗独特型抗体),一方面,Ab2上的抗原结合部位识别并结合BCR,另一方面,Fc段结合B细胞表面的Fc受体( FcrRⅡ-B),提供抑制性信号nullnull(三). 巨噬细胞的调节 1.Mφ通过将抗原优先递呈给Th1细胞还是Th2细胞调节免疫应答类型。在肝脏Mφ做为APC将抗原优先递呈给Th1细胞。 2.Mφ通过分泌IL-12作用于NK细胞,使NK细胞杀伤活性增强,产生IFN-γ增多,促进Th0细胞分化成为Th1细胞,并抑制Th2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同时也促进具有杀伤功能的CTL细胞的成熟。 null(四). NK细胞的调节 1. NK细胞杀伤缺失MHCⅠ类分子的靶细胞,在早 期即可发挥杀伤作用,而CTL细胞需要致敏和放 大,杀伤具有MHCⅠ类分子的靶细胞,在中晚 期起杀伤作用。因此,NK细胞和CTL细胞杀伤 靶细胞在时限和识别标志上存在互补作用; 2. 产生IFN-γ,可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 增强Mφ的功能; 3. NK细胞分泌其它因子的作用。 null三.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三.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1、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几乎所有免疫细胞上都有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受体。 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都有免疫调节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阿片肽——免疫调节作用 null2.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免疫细胞分泌的IL-2抑制乙酰胆碱(Ach)释放;TNF-α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脑啡肽; 淋巴细胞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null应激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肽免疫递质内分泌激素垂体激素内分泌激素免疫递质null 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通过神经纤维、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则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反馈信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四. 群体水平的调节 四. 群体水平的调节 1. 抗原受体库多样性 * 在群体水平,种群由对特定抗原具有不同应答能力的个体组成(如接种乙肝疫苗少数人不产生抗HBs)。 * BCR、TCR多样性 →形成库容量极大的受体库和克隆储备 null 2.免疫应答能力的高低与MHC(Ir基因)结构有关,也与抗原结构有关。 H-2b小鼠 免疫应答良好 T、G多肽抗原 (高应答品系) (酪,甘) H2k小鼠 免疫应答很差 (低应答品系) null 通过自然选择效应,构成选择压力,使对个体起保护作用的Ir基因(MHC的特定等位基因)得以保留遗传,从而也使不同的种群具有不同的应答能力,使整个人种有极大的应变能力.如B53与疟疾强相关,中非黑人高表达,而黄种人白种人低表达.
/
本文档为【免疫调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