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

2011-10-05 5页 pdf 176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 妇女研究论丛 CollectionofWomen’sStudies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长期进城务工、经商或 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自己则留居农村的己婚妇 女。留守妇女不能等同于农业女性化中的女性,因为 留守妇女很多从事的是非农业生产。她们的规模在 4000-5000万之间。[1]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男子进 城务工,留守妇女问题在两个层面上日益引起社会 关注:一方面,由于留守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和发展 农村地方特色产业的主力军、家庭教育的实际承担 者,以及文明乡风和基层民主的主要参与者,因此, 重视留守妇女...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
妇女研究论丛 CollectionofWomen’sStudies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长期进城务工、经商或 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自己则留居农村的己婚妇 女。留守妇女不能等同于农业女性化中的女性,因为 留守妇女很多从事的是非农业生产。她们的规模在 4000-5000万之间。[1]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男子进 城务工,留守妇女问题在两个层面上日益引起社会 关注:一方面,由于留守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和发展 农村地方特色产业的主力军、家庭教育的实际承担 者,以及文明乡风和基层民主的主要参与者,因此, 重视留守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对 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2]另一方面,作为 又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妇女不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 了农民工的困境,[3]她们自身也承担着生理、心理、 安全等多重负担。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受到骚扰和 侵犯的报道在媒体上屡屡出现:1999年11月,在安 徽省潜山县王河镇利华村,犯罪嫌疑人多次骚扰留 守妇女侯彩霞不成,竟将侯及其两个女儿活活烧死 在床上。[4]2003年,安徽省怀宁县破获一起特大侵袭 作者简介:朱海忠(1971-),男,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5级博士生,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 朱海忠 (南京大学 社会学系,江苏 南京 250093) 关键词:留守妇女;背景;集体认同;符号暴力 摘 要:本文对国内学者在留守妇女的产生原因、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婚姻状况以及生存状况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 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制度背景下的留守妇女为何没有形成集体认同感、留守妇女如何打破“符号暴力”等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8)01-0081-05 ResearchonRuralWomenWhoRemainRural ZHUHai-zhong (DepartmentofSociologyatth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50093,JiangsuProvince,China) Keywords:womenwhoremainrural,systembackground,collectiveidentity,violenceimposedbystigma Abstract:Thispaperexaminestheexistingresearchonthebackgroundinwhichruralwomenwhoremainruralarise,andthechanges intheirsocio-economicstatusandmaritalandlivingconditions.Itdiscusseshowtofurtherstudiesonruralwomenremainingrural, whythereisalackofcollectiveidentityamongthemandhowtheycouldbreakawayfrom"violenceimposedbystigma". 2008年1月 第1期 总第84期 Jan.2008 No.1Ser.No.84 81 留守村妇案件。两名罪犯自1998年以来,强奸留守 妇女达31起之多。[5]于是,在惊愕之余,人们自然需 要更多地了解留守妇女的现状,并且提出相应的解 决她们困境的措施。 一、留守妇女的产生 在宏观层面上,留守妇女的产生与新中国独特 的现代化模式相关。在不具备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和 工业化因素成长的社会条件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 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的道路,由此人为造成了城乡 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壁垒的 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懂得要向城市索取 资源,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由此产生。农村劳动力 候鸟式的流动虽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转型 作出了巨大贡献,[6]但导致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障 碍并没有被废除,特别是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 资源和利益,如就业、就学、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福 利、社会保障制度等,它们构成了阻隔农民工进城的 最大障碍。这些障碍提高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 本。在很难承受高成本的情况下,大部分家庭只能选 择一个人外出。这一状况对农民至少产生两种影响: 在家庭模式上,夫妻分居将是一个独特而长期存在 的现象;[7]在生产模式上,导致“男工女耕”和农业女 性化现象。这种现象最早为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所 关注,但他们主要集中于农业女性化对农业技术改 造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当妇女工作者加入这一行 列之后,则更为关注这一分工模式对农村妇女自身 发展的影响。[8] 在面临去留抉择的时候,为什么绝大部分妇女 选择让她们的丈夫外出而自己留守呢?有代表性的 回答包括:农村性别分工弹性(留守妇女既能“织”也 能“耕”,是劳动中的多面手)使留守妇女在男性流入 城市后,能够独立承担起全部农副业劳动和家务劳 动。[9]被农村妇女和男性内化的“男主外女主内”的 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与“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的影 响;[10]女性在转移中处于劣势(表现为她们有生育和 持家的刚性任务、体能的限制、文化程度的低下等); [11]农村家庭仍是一个居住、生育和经济生活的单位, 农村妇女往往将自己个人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联系 在一起,因此,争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成为留守妇 女留守的根本动力。[12]留守妇女的形成是农民家庭 追求生存理性的同时追求经济与社会理性的表现, 此外也受制于农民家庭的资源能力与价值观念。[1] 笔者将农民工家庭去留抉择的原因概括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留守妇女问题是农民家庭在 制度框架内(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社保制度等)理性 抉择的结果。在家庭经济能力能够承担迁移成本的 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家庭会选择全家移居城市;在 家庭经济能力不能承担迁移成本时,为追求家庭利 益最大化,就要进行合理的角色分工。受传统性别分 工和性别观念的支配,同时受妇女的生理特点与较 低的文化层次、现阶段城市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类 型的影响,妇女一般选择让丈夫外出,自己留在农村 承担一切任务。在家庭责任能够被支持网络替代完 成时,妻子是否外出由两种因素支配,一是家庭价值 观是否注重家庭教育,特别是母亲的教育对子女的 影响;二是城市的拉力(打工获益)是否大于农村拉 力(家庭责任)。 二、留守妇女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 农业女性化不仅对农业与农村发展带来消极 影响,[13]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供给与需求市场的发 育,阻碍着农村土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14]而且必然 影响到留守妇女本身。这些变化有积极方面的,如由 家庭中的次要角色上升为“双主角”之一、[15]独立性 增强、自由度更大、成就感增强等,但更多的是负面 影响,如她们的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劳 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损、文化素质的 提高受限制、发展机会减少,以及对男性的依赖加 重。[16] 从两性关系角度,孙琼如指出,在传统性别观念 支配下,留守家庭实行男女角色分工。但外出务工者 多从事第二、三产业,他们更易于向上流动和实现产 业转移,而留守家乡者则充当了劳动力的蓄水池,接 替了原先属于“外”领域并作为当家做主的标志,但 现在被纳入家务劳动范畴,变成“内”领域的农业生 图1 农民工家庭去留抉择的原因 82 产。两性在发展机遇和发展方向上截然不同。因此, 丈夫外出,妻子留守,这是“性别不平等关系的再生 产”。根据“对家庭资源的拥有和控制程度”,以及“自 主程度和对家庭重大事务决策的发言权”两个 来考察,农村留守妻子的家庭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 改变,表现有三:一是妇女对责任田只拥有使用权, 重大事务仍由丈夫决策;二是留守妻子的农业收入 远低于丈夫的务工收入,导致妇女劳动在家庭收入 和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相对下降;三是留守妻子因 负担加重而影响了身心健康,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 [11] 但是,实证的经验研究表明,由于留守妇女不是 一个同质的群体,区域经济的不同决定了留守女生 产类型的不同,并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她们在家庭中 的地位。农业型留守妇女的家庭地位与土地的数量, 以及土地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相关。土地较 多,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较大,这会导致对土地的需 求比较强烈(如在安徽固镇),但会增加留守妇女的 劳动强度。土地较少,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较小,土 地作为生存保障并交给妇女管理(如在启东地区), 这必然导致留守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对家庭 权力关系构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中不包括夫妻双方对 家庭的经济贡献率,而是包括:(1)经济原因:获得货 币收入(即非农就业)的能力,因为农产品效益下降, 农业型留守妇女的劳动贡献率受到忽略;(2)文化原 因:男女平等的区域文化观念;(3)个人资本:年龄 轻、文化程度高的妇女。[1] 各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型的留守妇女的情况也不 太一样。有的地区,妇女们大都在附近镇上个人小作 坊式的工厂工作。那里的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她们 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再加上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缺 乏养老保障,因此身兼打工、种地、抚育、赡养、家务 等数种角色。有的地区如云南省大理市周城镇,白族 女性利用当地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以 及交通便利、原材料丰富、商业传统深厚的优势,在 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时,走多种经营之路,既生 产、经营传统的手工染织品———扎染布和蜡染布并 进而建立相应的乡镇企业,又从事商业、餐饮业、饭 店业等第三产业活动。由于她们从事非农产业的收 入已超过家中男子,因此,不少男性主动承担部分家 务,以便让女性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从事第三产业。 [9] 三、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 在留守妇女问题的研究中,“男出女守”的角色 分工对农村婚姻与家庭的冲击不容忽视。夫妻共享 的时间减少(夫妻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婚姻的稳定性 越强),[17]夫妻城市化水平的差异逐步扩大、夫妻异 质性的增强等都可能导致留守家庭离婚率的上升。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关注的问题是,虽然有农村离婚率大幅 上升,且外出务工经商者约占全部离婚人员的80% 的报道,[18]但留守状态对农村婚姻家庭的冲击到底 有多大?李强指出,少量农民工以留在城市为目的, 希望融入城市,他们经常与市民互动,改变较大;但 大多数以返回家里为目标,很少与城市市民往来,交 往圈子基本上是与自己相似的农民工,在城里形成 了一个自我交往的封闭群体,再加上经常回家,他们 的改变不会太大。[19]因此,对于一般的留守女来讲, 夫妻之间的差异性变化并不大。同样,魏翠妮也认 为,尽管少数家庭因丈夫外出打工而发生婚姻变动, 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也比一般农民工家庭要低, 但调查发现,70%以上的留守妇女对丈夫感到满意。 在回答是否担心丈夫在外有外遇的问题时,65个样 本中,有92.3%的人回答不担心。因此,农村婚姻仍 然体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主要原因有:(1)农村经济 比较落后,许多外出打工者无力承担离婚与再婚的 成本。(2)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农村家庭更多地注重 家庭纵向关系,夫妻之间的交流与感情需要往往放 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整体利益之后,因此造成了农村 夫妻对夫妻感情的期望值低,满意度因此而提高。 (3)以家庭整体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成为维系农 民工家庭的纽带。为了家庭的共同利益,一段时期内 夫妻分居的模式自然不会对夫妻感情有什么不好的 影响。[1] 第二个关注的问题是,留守妇女对婚姻的感受 和婚变对留守妇女产生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不同的 留守妇女对婚姻的要求不同:有的注重“精神方面”, 注重夫妻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安慰。这类留守妇女一 般文化程度较高,有多年外出经历。有的注重的是 “物质方面”,她们认为家庭生活就是“过日子”,经济 条件的改善自然有利于提高婚姻质量。这些留守妇 女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外出经历,受传统文化的 影响较强。[12]魏翠妮通过调查发现,面对是否担心丈 夫在外面有外遇的问题,7.7%的人回答担心;回答 83 不担心的人中,6.9%的人说“有也没有什么办法?”。 在回答分居对夫妻感情的影响时,有3.2%妇女回答 有不好的影响,有7.2%的妇女回答说不清楚。考虑 到中国农村妇女一般不愿向外人显露自己的感情尤 其是负面感情,所以真正因为夫妻分居而对夫妻感 情造成不利的比重还要更高。[1] 在面对婚姻裂变时,大部分留守妇女逆来顺受, 甚至在丈夫抛弃自己后还要保留名存实亡的婚姻。 因此,所谓的婚姻稳定是建立在留守妇女对感情和 幸福的自我牺牲基础之上的。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农 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的原因:主观上,受教育权利和 机会的缺失与不平等导致这一群体的素质普遍低 下,对个体价值,尤其是生命价值不觉醒;客观上,以 土地承包权为首要内容的财产权在事实上的缺失和 不平等使妇女的生存基础相对缺失。[20]也许,这也是 留守妇女在婚姻裂变时委曲求全的主要原因。 从维护妇女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原则出发,很多 学者提出应该对留守妇女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进行 补偿。一种方法是增加男方离婚的成本,在法律上规 定离婚的共同财产分割应该包括婚姻一方在婚姻存 续期间获得的文凭、技能的收益以及预期收益。另一 种方法是将“留守妻子”的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纳入社 会经济价值核算体系。在通过制度向社会强制灌输 性别平等意识,以动摇妇女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文化 根基的同时,可以尝试建立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 动储蓄银行制度:政府委托农业发展银行给每一位 已婚农村妇女设一个家务劳动储蓄银行账户,在丈 夫外出打工的年份,由村妇代会对“留守妻子”当年 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核算。“留守妻子”凭 评估核算证明到银行办理储蓄存款。作为激励措施, 银行给予存款户相当于存款金额 120%-150%的 配套扶农贷款。 [21] 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制度背景下的留守妇女 关系问题的研究专家AndrewB.Kipnis认为,现 代中国农村的关系生产实践应该放在共产党四十多 年的政策背景下理解。[23](P7)同样,留守妇女问题也应 该放在制度与政策的背景下思考。留守妇女的产生、 经济与社会地位、情感波动、关系建构、心理认同等 必定受到制度与政策的制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国 家在户籍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滞后使得农 民对农村仍然有非常强烈的心理认同,普遍拥有重 返土地的心理预期,而正是这种预期增强了留守妇 女对分居模式的承受力。农民有很强的依恋土地的 情结,战后法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表明,能够打破农 民恋土情结的是国家通过政策与制度所发挥的作 用。因此,农村留守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还在于政 府。另一方面,留守妇女通过自己的反应,也必定部 分地改变与建构着制度与政策的内容。关注留守妇 女的“弱者的武器”,理解留守妇女的真实情感与反 抗,才能使我们在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时减少独裁性 质的一厢情愿。 2.留守妇女为何没有形成集体认同感? 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以妇女为主体的公 共危机事件。如果说女性受儒教观念的长期熏陶一 直被剥夺公共话语的发言权和公共事件的发动权, 那么,为什么韩国20世纪70年代的罢工事件都是 由女工发起?显然,留守妇女所遭受的压迫、所承担 的痛苦赶不上韩国70年代的女工,但她们同样是现 代化特定阶段的牺牲者。既然贫困的标准随着社会 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反抗的底线为什么非要用同一 个标准衡量呢?在马克思和达伦多夫的冲突模型中, 冲突出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被压迫者意识的觉醒, 对自身不利地位形成认同,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组 织以维护自身利益。我们发现,留守妇女不愿将自己 和具有同样身份的邻居说成是留守妇女,因为留守 身份会凸现她们的弱势地位。集体认同感的这种缺 失会阻碍她们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留守妇女如何打破“符号暴力”? 很多学者都发现,留守妇女的产生与被社会成 员内化的传统性别观念有关。如果妻子外出务工,丈 夫会多方解释自己是万不得已;而妇女们也会不厌 其烦地举许多例子来论述男人心不够细等事实,并 且认同外界对留守丈夫的评论,刻意维护丈夫的尊 严。[11]这就是说,女性在潜意识里已经承认了性别不 平等的符号权力的合理性。在男权状态下,男子设定 了评价标准,女性迎合而不是反抗这种标准,以换取 男性的承认。有学者对网络自拍的研究表明:男性对 “面容娇好,身材火辣“的女性点击率高,似乎女性俘 获了男性,其实只不过是主动迎合了男性的审美要 求。[24]同《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中所描述的波兰移 民妻子在家庭解构中的悲惨处境相比,中国留守妇 女的处境要好得多。毕竟,她们与丈夫一年中还能至 少见面一次。但是,具有“符号暴力”性质的性别观念 84 [参考文献] [1]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张辉,陈娜.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党史博采,2006,(7). [3]HUGuoqing.CastingEyesonWivesofMigrantWorkers[J].WomenofChina,2005,(12). [4]孙斌园.外出前做好留守妻子安全防范[J].山东农业,2000,(1). [5]蔡红雄,吴志伟.色狼侵袭留守村妇[J].时代潮,2004,(6). [6]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3). [7]李强.关于“农民工”家庭模式问题的研究[J].浙江学刊,1996,(1). [8]高小贤.农村妇女研究综述(1991-1995年)[J].妇女研究论丛.1997.2. [9]张宏宏.留守女成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02,(6). [10]郑真真,解振明.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孙琼如.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2). [12]范丽娟,程一.留守女:现代农村社区的一个新群体[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3]李新然,方子节.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3). [14]钟涨宝,狄金华.土地流转中女性的地位与权益[J].妇女研究论丛,2005,(1). [15]罗忆源,柴定红.半流动家庭中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探析[J].探索与争鸣,2004,(3). [16]李新然,方子节,普雁翔.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0,(5). [17]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8]李柳红,李广贤.关注农村留守女性,促进和谐社会构建[J].理论界,2005,(1). [19]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1). [20]刘斌.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原因探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4). [21]朱梅,应若平.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社会学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22]朱桂琴.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天中学刊.2006.8. [23]Kipnis,AndrewB.ProducingGuanxi:Sentiment,Self.andSubcultureinaNorthChinaVillage[M].DurhamandLondon,Duke UniversityPress,1997. [24]王玮,邱鹏.网络自拍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06,(4). 责任编辑:绘山 如果不被破除,留守妇女的地位就永远排在男性后 面。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符号暴力”?大理市周城镇的 女性让许多男性主动留在家里做家务,为我们留下 了许多思考的空间。 85
/
本文档为【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