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北师大考博个人自述

北师大考博个人自述

2011-10-06 5页 doc 45KB 12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6101

暂无简介

举报
北师大考博个人自述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个 人 自 述 表 姓 名: 王慧敏 报考院系所:教育学部教育文化与历史研究院 报考专业: 教育史 报考导师: 张斌贤教授 请用大约5000字介绍你的道德修养、学习动机、学术背景、在拟报考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以及博士毕业后的就业目标。着重阐述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学习计划和研究设想等。个人自述须由考生本人独立完成!除通过网络上传外,还必须提供书面材料。请双面打印。注意:不得改变此表的格式。 …………………………………………...
北师大考博个人自述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个 人 自 述 表 姓 名: 王慧敏 报考院系所:教育学部教育文化与历史研究院 报考专业: 教育史 报考导师: 张斌贤教授 请用大约5000字介绍你的道德修养、学习动机、学术背景、在拟报考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以及博士毕业后的就业目标。着重阐述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设想等。个人自述须由考生本人独立完成!除通过网络上传外,还必须提供书面材料。请双面打印。注意:不得改变此表的格式。 ……………………………………………………………………………………………………… 一、出生和早期教育 我出生于安徽南部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这里没有青山绿水,也没有可以称之为特产、特色的东西,三十来户人家就靠村前的一片不大的耕地生活,人均耕地面积还略低于全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村后是一条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胥河,也称胥溪河,是由春秋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开凿,并由此而得名,至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到今天为止,农民们仍然依靠它来灌溉。或许这条河是太古老了吧,1987年7月,我出生的时候河水泛滥了,淹没了所有的农田,好在并没有冲毁房屋,大水过后依旧恢复生产、生活。我家的两间瓦房就在大水之后盖起来的,地基足足有一米多高,但在村里并不算是最高的,这高地基也算是我们村庄的一个特色吧。不过古老的运河也有坚强的时候,1998年夏天的洪水始终没有征服它,是它守护了这片平凡的土地。在当时的农村,我的出生在我家中算是一件大喜事了,我是爷爷的长孙,也是爷爷见到的唯一一个孙子,四岁时爷爷就去世了,毕竟当时的我太小,我对爷爷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脑海中那佝偻瘦小的背影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最普通、最质朴的中国农民形象,辛劳一生,从来没有享受过什么,我或许是他最大的希望了,正如何炳棣所说,在中国农村,自古至今,“一个家族能否维持或改进它的社会地位,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族中有没有杰出的新血。”家人们都对我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期望。 我的启蒙老师就是我的母亲,母亲是高中毕业,在当时的农村中算是很高的文化程度了,她对我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农村没有幼儿园,母亲就自己买来课本教我拼音、汉字和算术,入学之后的优秀成绩无不得益于此,母亲的勤劳质朴也给我做了很好的道德榜样。家乡的小学校在当时还保留着初小、高小的痕迹,五年的小学换了两个学校,除了残忍的体罚之外,没有什么能给现在的我留下更多的印象了,从此我对教育中的任何强制和暴力的行为感到反感。再经过三年的初中,八年时间我就完成了在我出生那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上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当时没有觉得什么,后来回忆起来,其实教育和人生一样,需要踏实、完满,跳跃或者跨过某个阶段——哪怕是一小段——也不是人生常态。之后我很幸运地进入市重点高中学习,也是我第一次离家读书,那年我十四周岁。那是一所百年老校了,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我在那里学到了知识,浸沐于恩师的淳淳教诲之中,更是第一次打开了人生的视界,如果说考上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飞跃的话,那么高中就是赋予了我腾飞的翅膀。还记得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我回家看到母亲写的一首诗——母亲写的唯一的一首诗——《念儿》,开头即是:“我儿/胥溪河畔的一只鹰/飞向天空/自由地翱翔——” 二、从思政到教育史 就像母亲在我很小时所“预言”的,我越长越大,也离她越来越远了。高考后我来到离家更远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求学,当时,上海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想法,或者仅是荧幕上的图像,当初次置身于其中时也为其所吸引,不过也厌恶它的嘈杂与拥挤。所幸的事,开学两个月后,就搬迁到了郊区的新校区,那里的空旷和寂静是学习的好去处,我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式开始了大学学习。 对于自己的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我开始是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这是师范类专业,更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定位就是政治教师。四年中,学习的课程很多,有专业基础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方法论、心理学及其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西方经济学等;政治学方面包括政治学原理、中西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学、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行政管理学等;法学方面的法学概论、宪法学、行政法学、教育法、婚姻家庭法等;社会学方面的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统计;此外还有伦理学、教育学等等。如此观之,课程所包含的知识范围很广,显得散乱,各方面都涉及一点,却有浅尝辄止,而且完全倾向于社会科学,而完全忽视文史哲方面的人文知识。后来读研期间有过对本科的反思,本科课程最大的好处和坏处都是——什么都学但又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学是指各方面触及一点即可,不求深入;什么都学是指自己在这个大框架下可以有很多自由的选择,自己也逐渐明白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意义。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被迫的自由”?本科与高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了更多自我支配的时间,于是我渴望找到思想的明灯,不是用来膜拜,而是照亮和指引前进的路,而这寻找的过程正是我本科四年最大的收获。 如果说母亲是我生命的给予者和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的话,那么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就是我思想的启蒙者。高中学历史时我就记住了卢梭,一直到大学里,当我第一次来到广袤的书林之前时,我打开了记忆中的盒子,我一口气读完了《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陆续读完《爱弥儿》《论科学与艺术》《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康德在读卢梭时暂停了下午三点准时散步的习惯,我虽不敢与伟人比肩,但卢梭的力量让我精神高亢以至于午睡都无法进行。卢梭有着充沛的热情,他的力量压倒了他那个时代,他是一个灵魂的裸跑者,他赤裸了自己也赤裸了世界,让自己成了整个世界的敌人;人总是怯于直面自己,而卢梭却习惯于此、擅于此,他让我知道了思想的力量,也为我打开了思想的世界。我也从卢梭这里第一次接触“教育”,“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他让我们服从自然,按照良心去做,“良心是灵魂的声音”,当世界不再单纯、人生不再无忧的时候,卢梭也告诫我们不忘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与伟大心灵的交流是人生莫大的乐事,真正的教育也需基于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然而现实不会如此理想。教材的枯燥无味和老师的敷衍了事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实在无法提起兴趣,阅读《资本论》让我为马克思优美的文笔和强大的思辨力折服,这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不同,我应该拒绝误导,这就要求我须将眼光转向更广阔的天空。 年轻人的热情使我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然而对世事的关注与思考只能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困惑”,致用先要通经——这是古人的教诲,要想了解当下就先要了解历史,只有知道了以往的来龙去脉才会对现在有更深刻的认识,钱钟书有言:知往有助于知今,知今而后能知去从。在历史方面,钱宾四先生则是我的引路人,一部在抗战的硝烟中写就并教授的《国史大纲》重整了我脑中关于国史的知识以及对于历史的基本看法。“温情与敬意”是任何一个人对本国的历史及文化传统应有的态度,这也是我们对待以往历史最起码的尊重,历史的推进源于国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共尊共信”,钱先生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的脉脉温情。也由此,我开始思考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初涉历史的大学生来说无不有些虚渺,然而这是任何一个历史学习者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只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欧阳修说到著史意义时说“惩恶劝善,昭示后世”,以过去的人和事作为当今为人做事的参考和借鉴,克罗齐也强调历史应该活于当代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似乎是历史当然的意义,然而,历史中的悲剧与灾难总是重现,当事人总是置所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于不顾,黑格尔也不无感慨道:“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原来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来不吸取历史教训!这是何等的吊诡与无奈!“历史三峡”的汹涌和激荡深入隐藏着人们对于历史本身的困惑,“悠悠终古,谁予明之?”历史之用不在于直接的借鉴,否则往往由于对现实的奉承而扭曲了历史本身,也于现实无利,历史致用的最基本处还是在于使人认识到自己的限度,人的限度!人总是乐于自大的,在历史的面前我们应当学会谦卑和谨慎,这首先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最起码的史学知识以及更广泛的人文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文科学的学习者所必备的,更是以后外国教育史学习的基础,只有让自我在历史中不断完善,认识到自身与时代的可能性和限度,才可能在广阔的天地间给自己以正确的定位,进而有所作为。 历史教给我一面明镜,照出人类发展的轨迹,教育是一项关于人本身的事业,关乎个人与群体的塑造与培养。而思政仅是政治的工具,政治理论是吸引人的,理想的政治事业是美好的,但是现实的政治太残酷,它不是培养人,而是片面强化某些方面然后大量复制。当然,我也承认政治与教育之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联系也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问题提出的前提。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而仅靠政治规训显然是无法胜任的,我想我以后若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我必须具备更多关于真正教育的知识,而如何继承和学习前人的教育智慧是我首先需要考虑的。 三、外国教育史专业的知识积累以及对教育史的初步研究 本科毕业后我很荣幸地可以进入华东师大的教育学系继续学习外国教育史专业,跨专业的学习对我而言是第一个大的困难和挑战,于是我在学习一开始我就注意大力补充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学习,二是阅读著作。除了成绩单上的课程外,我还另外旁听了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社区教育等课程,既是自己的兴趣使然,也是自己夯实学习基础、拓展视野的需要,多年的读书学习让我深知兴趣广泛、视野宽广之重要性。在旁听学习过程中,虽然没有学分,但是仍如自己的专业课一样对待之,积极准备认真听讲,并参与课堂的发言、讨论和交流。同时也见识了不同的老师的风格和思维方式,收益颇丰。收获更多的还是自己的阅读过程,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尽量去系统地阅读教育学、教育史方面的书籍。从遥远的希腊、罗马、犹太人到近现代的欧美诸国思想家,以及中国的古往今来的先贤人士,他们在不同时代用自己的思想力提出了对人的培养的看法,教育事业无法脱离实践性,很多思想者本身也都是实践者,甚至在奋斗中身死。古希腊的思想家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与无尽的思考,教育之与政治、城邦的地位究竟如何?伊索克拉底同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却被忽视,教育的追求与现实政治的抱负的困顿在他身上有着最明显的体现。裴斯泰洛奇以一部教育小说表达了一个行动者的理想,只可惜的是他的选集中所阐发的哲学、宗教、历史等观点作为教育思想的基础却为我们所忽视。夸美纽斯的贡献无需多言,他所提出的虔敬、道德与知识到今天为止也未被突破,而这才是他作为教育学独立科学开始标志的最重要的原因。赫尔巴特与杜威的传统与现代之别原来并不如教科书上的描述,各自寻求的路径不同,最后却都殊途同归……当与早已逝去的心灵交流的时候,思想的力量可以穿透时代的藩篱,甚至同一时代中的思想也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而沟通。赫钦斯、弗莱雷、伊里奇、阿普尔等人是现代社会中批判的力量,他们的理性与激情是给现代人的一支警醒剂,“学习社会”“被压迫者”“光谱”“教科书政治学”时刻都在敲打着人们的灵魂,复杂的世界中应当要有独立和冷静的思考。广泛的阅读、踏实的笔记、冷静的思考——这是任何一个人文科学的学习者或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这也是我读书、上课的过程中努力的目标。 对十九世纪末二十几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史学的关注让我再次感到教育历史的厚重感。每次由图书馆老师从保存书库中拿出布满灰尘、纸张发黄到甚至一碰即碎的英文教育史著作时,那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书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一本一本地阅读即使获得知识也是体会那种历史感。那是一个进化史观的时代,戴维森、格莱夫斯、孟禄、卡伯莱等都是那时的代表,教育的发展史被看作是一个文明的进程,是人类走向自由、民主的历史,当这种史学观点用于解释整个西方的教育发展史时,带着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西方的文明及其教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导力量,格莱夫斯的三卷本《教育史》可以说是将这一观点发展到了极致,其他的文明几乎被排斥在这一进步之外,阅读过程中就觉得他们太偏激了。这种相对单纯片面的观点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被修正,新一代的教育史家中我对克雷明的书有较多的接触,我对之感兴趣的不是《美国教育史》三卷本,而是另外两本Public Education和The Genius of American Education,尤其是后者,书中将美国教育的精神从杰弗逊到贺拉斯曼再到杜威,以三个关键人物得以历史地呈现。 西方大学史是自己的兴趣点,中世纪闪耀出的光芒经由纽曼到洪堡、费希特,再到赫钦斯、克拉克等,大学不断成长,大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只可惜只能关注思想史,而在制度史方面由于资料的缺乏而无法得到太多的信息。哈斯金斯和韦尔热使自己获益良多,《欧洲大学史》和《德国大学和大学学习》更是自己尤为喜欢的著作,后者更是经典之作,读完后我不无激动地写下:“读一读吧,这不仅仅是大学,而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精神的凯旋!德意志的思想在全世界面前的伟大和胜利不是没有理由的!字字句句都让人充满敬佩和感动……” 自己虽然没有公开发表过文章,但也有自己的读书和研究成果,张斌贤老师在“全面危机中的外国教育史学科研究”中就曾指出研究者主体自律的重要性,要切忌急功近利。我想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和学术使命感,我在课程学习中也写过一些习作,如“美国赠地学院成功的原因及启示”、“重读哈钦斯——‘学习社会’中的大学”、“秩序和理性——古典自由教育的理想”、“传统与现实——战后三十年美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之比较”等,但毕竟涉足教育史领域时间毕竟较短,积累不多,这些习作只能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研二下学期开始承担导师课题“西方教育史”教材的一部分编写工作,完成第一编“回归家园:古典世界”十万字的写作,我也陆陆续续将稿件发给张老师看过。写作过程中我尽量阅读经典,翻阅参考大量的英文文献,甚至做出文献的对比考证,同时也发现一些已有的中文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这都在书稿注释中一一指出,是否有理有待各方指正。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西方的古典世界,我在笔记中写下:“参编教材本是枯燥的事务,而我却很幸运地在享受着这个过程,那些经典的作品真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我真切地体验到了‘海滩上拾贝壳的小男孩’的感受,在古人面前不可不谦卑沉思”,读完蒙森的罗马史写下笔记后更是难抑激动:“为蒙森喝彩,为自己的文字感动,为罗马人庆幸,这一瞬间的愉悦超越了一切,此时此刻,漆黑、寂静的夜中,历史再次感动我,读书做人有此体验亦足矣。” 四、读博的动机、计划与设想 硕士学习期间,华师大教育学系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在这嘈杂拥挤的校园里也可以找到一方平静的书桌,在这里我与自己的专业相遇,与历史相遇,那些伟大的心灵在漆黑的夜里给了我最大的安慰,亚里士多德说,希望就是那醒着的梦,我不奢望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总有一些人去成为前人的继承者,守护自己,守护人类的心灵,守护那醒着的梦。选择读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并将之作为一生的事业,这将会是一条孤独之路,凡高已经给过我最好的孤独教育,“在最好的环境里和条件下,一个人也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 一年多以来,我曾代老师为学校里的本科师范生上过多次教育学公共课,这些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第一次走上大学的讲台,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盯着我,我开始喜欢自己所在的讲台,下课了他们给了我掌声,我想整个学校也没多少个老师可以有这样的待遇,如果要有一个就业的目标的话,做一名大学老师应是我最大的愿望,我期待与那样的眼神交流。 如果有幸顺利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会继续坚持硕士期间的读书态度和追求,首先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继续充实自己的知识,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才会出有质量的研究成果;与导师共同讨论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这将决定我日后乃至一生的学术方向,需要慎重也需要多听取老师的意见;其次,除了自己的专业以外,其他的人文科学知识亦是不可少的,我将持续自己的读书习惯,不断提高作为一个外国教育史学习者和研究者的人文素质,这是日后研究工作的学养保障;第三,外语能力的提高,既然是研究外国——西方的主要国家的教育历史,语言就是必备的工具,这既是自己研究工作展开的必备条件,也是这一学科发展的需要,除了至少还应该再学习一门其他外语,硕士期间学过一个学期的德语,但终究没有坚持学下去,博士期间应该继续学习。外国教育史的研究不应仅仅限于英美,既然缺乏小语种人才,那么我们研究者自身应该在这语言方面逐渐提高;第四,发表学术论文。思考和表达往往是连接在一起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断知识有增长,问题也产生不少,我想,经过博士阶段知识面的扩展以及思考的深入,对问题一定会有更全面深入的思考,也是需要表达出来的时候了。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仅是个人的观点的展示,也是提供一个相互批评、相互交流的机会,最终还是促进个人的反思和进步。 至于自己的研究主题,我想这仍需要和自己的导师进一步讨论来决定,这既应该是自己的兴趣点,也应该在导师指导的范围之内。不管主题如何,全身心地投入都是自己应该有的态度,踏实地做好学术研究就是自己的职责。 五、感恩节随想 适逢西方的感恩节,人生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的确很多很多,自己的长辈、老师、好友的教诲和建议一直都是自己受之不尽的财富,学会感恩是人之为人的起码品质。其实读书作为一种人生又何尝不应当感恩?唐德刚先生已西去一年有余,这些年来,从知识到做人都从唐先生那里受益良多,还记得他在一篇文章从说到,1987年当他赴美以后第一次回到祖国的时候,当飞机飞临祖国上空时,他难抑心情的激动,躲到卫生间掩面而泣。时代的悲剧造成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凄凉,可是最终仍然难以割舍下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的眷念。作为晚辈后生,我敬仰这些前行者,他们的足迹是我的方向,在人生的大志大愿中,读书即是做人,如同行船一般,漂泊在无尽的海洋上,广袤无垠的苍穹中或许只看到几个同样漂泊的旅客,他们或许已经落帆停桨,却是伟大的先驱者,我无法胜过他们,所想的只是向前航行地更远一点。 考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
本文档为【北师大考博个人自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