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古代胎教文化及传统思维

中国古代胎教文化及传统思维

2011-10-09 3页 pdf 183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539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胎教文化及传统思维 口文化透视 0 0尔0夺 场 i、 :场 0 场 年 0 场。 ! . 坏 第 { 0茚 譬 哆 陕西 邓玉娜 中华文化可渭源远流长,而胎教文化应是其 中一枝奇葩,散发着它独特的芬芳 文化具有传 承性和延续性 ,这些特征正是我们了解它的渠 道。今人的某些做法有古人的印迹,而古人的行 为中亦有远古初民的孑遗。我们也正可以顺藤摸 瓜、追本溯源,更加透彻地理解某一文化现象。 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可以通过胎教这一文化载 体身上所蓄含的文化意蕴来触摸一下古人的思想 特点及其思维特征。 远在西周时期,人...
中国古代胎教文化及传统思维
口文化透视 0 0尔0夺 场 i、 :场 0 场 年 0 场。 ! . 坏 第 { 0茚 譬 哆 陕西 邓玉娜 中华文化可渭源远流长,而胎教文化应是其 中一枝奇葩,散发着它独特的芬芳 文化具有传 承性和延续性 ,这些特征正是我们了解它的渠 道。今人的某些做法有古人的印迹,而古人的行 为中亦有远古初民的孑遗。我们也正可以顺藤摸 瓜、追本溯源,更加透彻地理解某一文化现象。 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可以通过胎教这一文化载 体身上所蓄含的文化意蕴来触摸一下古人的思想 特点及其思维特征。 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胎教问。 《大戴礼记 ·保傅》篇中就有关于胎教的: “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 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 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组瑟而称不习,所求 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日:不敢以待王 太子。”所以,西周时期,地位、阶层高的王室 成员已经开始了胎教的实践。 中国历代君王中,聪睿智慧者不乏其人。他 们身上具有的杰出才能常常被后人神化,冠以 “天子”之名来解释。但是,我们客观分析一下 不难发现:这些能力的具备除了他们后天成长之 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子集中的治国之 道外,不是还与他们尚在母胎时的熏陶有关吗?例 如周文王姬昌是奠定西周兴起大业的一代名君。 他的母亲太任在怀文王之时,就实行了胎教之 法 : “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淫声 ,口不出敖 言。” (《列女传》卷一 《周室三母》)南宋礼 学的泰山北斗朱熹也提及于此: “太任性行既 美,又能胎教,故文王之生,明无不照,圣无不 通,教之以一,即能识百,后为周家始受命之君 也。” (《小学集注》卷四 《内篇 ·稽古》)可 见,朱子也认为胎教对文王智力的发育不无作用。 继此之后,西周的第三位君主周成王的母亲也秉承 了胎教的传统: “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跸, 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 也。” (《大戴礼记》第四十八 《保傅》)同样, 成王不负众望,一匡天下,完成了周王朝的统一与 拓疆。 宫廷中的事物往往是人们仿效的对象。随着时 间的推移,胎教渐渐传入到民间。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集大成者孟子就接受过胎教。孟母是妇孺皆知 的一位有见地的女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 学,断机杼”之事迹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正是这 位伟大的母亲在当时已有了很明确的胎教意识: “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 也。” (《韩诗外传》卷九)应该说,母亲对自己 的孩子都是寄以厚望,希望子女能够成龙成风,有 所作为。在这一点上,平民妇女较之于王室后妃是 毫不逊色的。 当历史的车轮敲开汉帝国大门的时候,胎教学 说也迎来了它迅速发展的阶段。西汉才子贾谊排除 多子多孙观念的影响,独具慧眼地注意到人口质量 的问题,在他的著作 《新书》中专设 “胎教”一 篇,论述胎教的必要性。贾谊认为,对人的教育要 从头抓起, “故君子慎始”;而且认为母亲对孩子 影响很大,所以男子娶妻要选择 “孝悌世世有行义 者”;同时主张胎教要以礼教为主要内容,提出 “正礼胎教”的观点 : “正之礼者,王太子无羞 臣,领臣之子也,故谓领臣之子也。身朝王者,妻 朝后,之子朝王太子,是谓臣之子也,此正礼胎教 也。” 西汉另一位大学问家刘向在总结前人的经验 上,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胎教之道: “古者妇人妊 文史杂志 24 2002年第4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 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 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列女传》卷一 《周室三母》)而且他认为妇女妊娠之时 “必慎所 感”,定要修身养性。若孕妇如此这般地按胎教之 道来规范自己, “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 矣。” (同上) 东汉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胎教问题上也有独到 见解。他以 “气”来解释人乃至万物的形成,而且 人的健康与否、寿命长短也是 “气”所导致的。正 如他在 《论衡 ·气寿篇》中云: “夫禀气渥则其体 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 命短则多病寿短。”若母亲在受 “气”时不谨慎, “必妄虑邪”,所生之子就会 “狂悖不善,形体丑 恶”。 (《论衡》卷二 《命义》)所以,他也十分 推崇胎教之道。 汉代学者对于胎教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 献。同时,他们的著书立说也吸引了中医学家们的 目光。南北朝时期,中医学家就开始运用中医学理 论来研究胎教。其中的佼佼者当推徐之才莫属。他 在 《逐月养胎法》一书中较为详实地解释了怀胎十 月的过程,并提出需逐月禁忌的事项。如: “一 月,宜食大麦,毋食腥辛,不为力事,寝必安静, 勿令恐畏。” “五月,卧必晏起,沐浴浣衣,深其 居处,厚其衣服,勿大饥,勿甚饱.勿食干燥,勿 自炙热,勿大劳倦。” “八月,和心静息,勿使气 极,勿食燥物,勿辄失食,勿怒大起”等等。这些 要求都有一定合理性 隋唐时期的 《诸病源候论》和 《千金方》两部 医学名著中也有对胎教理论的系统介绍。其中特别 之处就是两位作者即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两位名 医——巢元方和孙思邈关于胎儿性别的研究。前者 通过孕妇脉象的沉浮强弱可以诊断出是男是女、胎 儿是否健康发育等,实堪为一绝,令人称奇。后者 认为 “旧说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 所以在 “未有定象”之时外物的强化感染可影响到 胎儿的性别,即 “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 玑”。这自然给渴望生男生女的人们以莫大的惊 喜。这在今人看来当属荒谬的理论却在当时极为流 行。 此后,随着中医学对妇科、儿科研究的不断成 熟,胎教的内容也不断充实,护胎、保胎的方法更 文化透视口 进步、全面。宋代 《便产须知》中有对孕妇 “勿乱 服药,勿过饮酒,勿妄针灸。⋯⋯勿举重、登高、 涉险。⋯⋯勿多睡卧,时时行步,勿劳力过伤”的 要求。而清人陈复正更具科学性地修正了 “操弓弄 玉”、 “见物而化”的理论。他在 《幼幼集成·护 胎》中说: “要知生子之道 ,精气交媾,熔液成 胎。”并更进一步地认识到: “故少欲之人恒多 子,且易孕,气固而精凝也。多欲之人常艰子,且 易夭,气泄而精薄也。”可见,此时的人已对怀胎 生子有较为正确的理解。 经过一代代中医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使初始形 态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胎教学说渐渐地发展成具 有一定科学性的胎教理论。虽然,由于古代科技发 展水平的局限,人们仍旧不能准确解释人类生育的 规律,但亦有些理论成果已与现代科学很接近。而 正是这些不断靠近现代科学、靠近现代文明的理论 在推动着胎教文化的不断繁荣。 在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宰的传统社会中,士大夫 对胎教之道可谓是重视之至,要将其 “书之玉板, 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大戴礼 记》第四十八 《保傅》)北齐著名文学家颜之推还 专门将此内容写入家训,要求后代子孙执行 “怀子 三月,出居别官,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 味,以礼节之”的家训。 (《颜氏家训》卷一 《教 子》)平民百姓也以口传身教的方式沿袭着切实町 行的胎教之法,自觉遵守着各种禁忌规约。古人之 所以如此重视胎教,究其原因,除了期望母子平 安 、顺利生产的心理外,主要就是中华文化中的 “正本”思想。 “本”即 “本性”。本性端正之人 即为君子,本性阴险之人即为小人。儒家文化的价 值观是重伦理道德,对后代的教育是以培养其成为 堂堂正正的人乃至成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正人君子为目标。而人的本性又是与生俱来 的。所以人们便很自然地认为母胎发育阶段对个体 本性的形成至关重要。若在此初禀之际就开始教之 以规矩,授之以礼法,则必有助于形成他贤明、刚 正的性格,其本性中也会具备较多的 “仁义礼智 信”的优良品质。孔圣人精辟地总结为 “少成若天 性,习惯如自然”。 (同上)如若此时有丝毫的闪 失就很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即所谓 “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 (《新书》卷十 《胎教》)在这种功 文史杂志 25 2002年第4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口文化透视 能的驱使下,胎教之道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正 其本而万物理” (同上)也一直是人们特别是士人 阶层崇尚的信条。同时,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人 们注重胎教的功利性大于其科学性。胎教成了宣扬 儒学礼法的工具。 胎教文化中仍有中国远古感生神话的痕迹。感 生神话是远古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史书中 多有记载,比如: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 (《太平御 览》卷十八引《诗含神雾》)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 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 《史记》卷四 (周 本纪》) 母日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 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张守节注) 神农氏,姜姓也。母日任姒,有蛴氏女,登为 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史 ie}卷一《五帝本纪》张守节注引《帝王世纪》) 以上这类感生神话的共同特点是女性始祖与被 视为图腾的灵物相感应,从而孕育了子女,并且这 一 过程的自始至终都无人类男性个体的参与。这是 因为,在原始时期,先民直观地看到人从母体中生 出,因此就把生育之功单一地归结于女性而认为人 的繁衍与男性无关,没有认识到男性在生育中的作 用。于是,这种直观思维就导致人们尤其看重女性 的个体素质和自身修养。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古 人逐渐意识到 “父母交合生胎”,逐渐肯定了男性 在孕育子嗣中的作用,但是因为从妊娠到生子,扮 演重要角色的仍是女性,所以胎教文化中对于女子 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古时男子选妻时注重孝悌品 行、门第出身,认为母亲秉性的善恶优劣会遗传给 孩子,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 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新书》卷十 《胎教》)也即形成了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其次,女子有身孕时要遵守更多的戒规,衣食 住行、一举一动都有严格规定。 《女科广要》中明 确要求她们要 “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及古今箴诫, 居处简静⋯⋯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清庶事⋯⋯”而且要 “必慎所感”,因为古人相信 母亲感于善则子善,感于恶则生子恶,认为孩子的 口文化透视口 善恶美丑是母亲怀孕时的感化所致。 《列女传》中 对此很形象地解释为 “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 于物,故形音肖之。”所以,此时孕妇便要移居至 空气清新、景色眙人的处所静心修养;此时孕妇便 “不欲令见丑恶物,异类鸟兽,食当避其异常味。 不欲令见熊罴虎豹并及射鸟、射雉、食牛心白犬 肉、鲤鱼头”, “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 唇缺。又不可啖生姜,令儿多指。” (《博物志》 卷十 《杂说下》)另外,有些地方还禁食驴马肉, 恐令人延月;禁食螃蟹,恐子横生;禁食冰浆,恐 绝胎。甚至还禁止孕妇房中张挂画像,恐被换胎。 如清末徐珂 《清稗类钞》 “鄂妇妊忌”条云: “湖 北妇人妊子,避忌最甚,有所谓换胎者,言所见之 物入其腹中,换去其本来之胎也。故妇人妊子,凡 房中所有人物画像,藏之弃之,或以针刺其目,云 其目破不为患矣。”诸如此类的禁忌还有很多。可 见,与现代相比较,古时生育子女需要母亲付出更 为巨大的代价,这也正是母性光辉之所在。 上述这些胎教文化中的禁忌内容折射出古人的 生命一体化思想和交感思维特征。我国古代的人们 从原始初民那里继承了原始的自然观,视自己与自 然界的一切事物为同源共存的共同体,万物都有生 命且与人类彼此感应,互相托生;同时,在原始混 沌状态下,古人的交感思维异常发达,认为某一事 物的特征可以通过感官等渠道传染给另一事物。正 是这两种原始观念的影响,胎教文化中突出强调了 “重感”思想:要求孕妇 “慎感”是因为自然界中 的事物可通过感觉作用于胎儿,使灵魂互相转换; 要求孕妇行为举止端庄是因为这些修养可以感染给 腹中胎儿,使其也有类似的素质;要求孕妇不食兔 肉等异物是因为这类事物的特点可通过 “吃”这一 渠道传染给胎儿,使其有相应的缺陷。如兔子的豁 嘴可导致人缺唇,生姜的形状不一可导致人手多指 ⋯ ⋯ 至今,这些甚为荒诞的不符合科学的某些做法 还存在于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中,还有不少人以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遵照执行着。 今天,当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古代的胎 教文化,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由于原始思维而造成的 迷信,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后人借鉴的宝贵财富。我 们的任务正是在扬弃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使胎教 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文史杂志 26 2002年第4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胎教文化及传统思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