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三焦基本原理初探

三焦基本原理初探

2011-10-10 5页 doc 44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3068

暂无简介

举报
三焦基本原理初探三焦基本原理初探 首席医学网      2010年03月02日 16:31:53 Tuesday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 ​ 颅脑解剖技术研修班 ​ 肝病学科新进展研修班 ​ 心律失常现代诊疗会议 ​ 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 ​ 老年疾病循证应用会议 ​ 小儿心血管疾病会议 ​ 第13届国际急诊学大会 ​ 临床检验及设备展览会 ​ 白内障人工晶状体会议 ​ 全国疑难重症肝病大会 ​ 四届长城国际男科论坛 ​ 2010世界心脏病学大会 ​ 泌尿外科学临床研修班 ​ 股骨头坏死修复论坛 作者:孟...
三焦基本原理初探
三焦基本原理初探 首席医学网      2010年03月02日 16:31:53 Tuesday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 ​ 颅脑解剖技术研修班 ​ 肝病学科新进展研修班 ​ 心律失常现代诊疗会议 ​ 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 ​ 老年疾病循证应用会议 ​ 小儿心血管疾病会议 ​ 第13届国际急诊学大会 ​ 临床检验及设备展览会 ​ 白内障人工晶状体会议 ​ 全国疑难重症肝病大会 ​ 四届长城国际男科论坛 ​ 2010世界心脏病学大会 ​ 泌尿外科学临床研修班 ​ 股骨头坏死修复论坛 作者:孟子邹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 湖州 313000   加入收藏夹 【摘要】  综合《黄帝内经》、《难经》等医著对三焦的论述,探讨三焦的基本原理。剖析“三焦”二字的字形字义。中焦蒸津液,泌糟粕,为烧烤中心;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蒸气散发营养全身场所;烧烤后剩余物经过下焦形成大小便并排出体外。三焦与“烧烤”有关。 【关键词】  三焦;三焦学说;字义考查;内经;难经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无论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讨和发展,还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都显得十分重要,但至今三焦概念不仅不明,而且在中医学术界中众说纷纭,还存在较大争议。笔者查阅多方面的资料,又研讨历代医家研究三焦的学术成果,结合工作实际,对三焦基本原理得出初步认识。   1  三焦的字义考查     三焦的初步探讨应从“三”、“焦”二字字义研究开始。“三”、“焦”二字早期见于距今已经已有二千多年的秦汉以前的医学经典中。由于字义不断衍变,“三”、“焦”二字的本义与现在的汉字字义差异较大。   1.1  “焦”的字义考查    从字形的结构分析,三焦的“焦”字字义与“烧烤”之义有些相似。近代学者左民安认为:“‘焦’字是个会意字,上部是‘隹’,下部是‘火’,即用火烤鸟。”[1]“隹”字,甲骨文的形象像鸟的样子,上部是头,嘴在左方,向右的两笔是翅膀,向下的两笔像爪子。《说文解字》认为,“隹”是短尾巴鸟的意思。金文就更像一只头朝左的短尾巴鸟,其下部是一只爪子。小篆也有点鸟的样子,可是到了楷体,很难看出鸟的样子了。在上古,“隹”与“鸟”实为同一个字。     “‘焦’的本义是指古人捕获鸟雀之后,用火烧烤,使之熟黄,食之香美,造字时用短尾鸟作为对象。”[2]“焦”字指“烫焦”,即烤黄,并非烤焦,“焦饭”是指烧黄了的饭,而不是指烧成炭的饭,这与现代所说的“焦”的词义不尽相同。   1.2  “三”的字义考查    “三”字在中国古代具有特别的意义,有深度的含义,强调事物应从三个层次来说明问。如《战国策·齐策》云:“狡免有三窟”。又如,《周易》有乾、坤、震、坎、离、巽兑、艮八卦组成,而每个卦都是三个爻组成。三个爻的卦与三个爻的卦重叠,又变成六个爻,变成新卦,继而形成八八六十四卦。又如,《黄帝内经》中十二经络中,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等等。因此,三焦之中的“三”,如同上面的情况有些相似,即把“焦”的程度分成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层次,目的是为了说明“焦”特殊形式的三个。   2  《内经》对三焦的论述     《内经》对三焦的形状、功能等方面说明比较具体,揭示了三焦的一些重要特征。《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六气脏象论第九》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内经》认为三焦具有“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功能,即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有一定的关系。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仓廪之本,营之居,名曰器”;三焦是人体内部疏通“沟渠”的官员,水液在体内的运输、转化和排出,需要依靠三焦才能完成。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认为饮食进入胃脘后,其营养成分需经过三焦中“两焦”后,分成营卫之道,输布全身。指出的“两焦”,不同医家有不同的看法。唐医家孙思邈认为“两焦”指上焦与中焦,即:“夫上焦如雾,其气起于胃上管。”“中焦如沤,其气起于胃中管”。明医家张介宾认为“两焦”指上焦与下焦,即“谷之精气先出于胃即中焦也,而后至上下二焦以溉五脏之至也。”二位医家对“两焦”的具体指向有一定争议,但二位医家都认为“两焦”是三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内经》认为中焦的主要功能“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并能“化生血液。”《灵枢·营卫生会》云:“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功能是将停居在胃中水谷,化成糟粕后,然而全部向下到达大肠,然而“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着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认为上焦的特征是:“宣五谷味”、“熏肤”、“若雾露之溉”,突出是一个“熏”字;中焦的特征是:“泌糟粕,蒸津液。”突出是一个“蒸”字;下焦的特证是:“渗而俱下,济泌别汁。”突出是一个“渗”字。概括起来,具有“熏”、“蒸”、“渗”的功能。   3  《难经》对三焦的论述     《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二乳间陷者也;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蚀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认为三焦是水谷的道路,是“气”开始和终结之处。上焦者位置在心下膈,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位置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蚀水谷;下焦位置在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难经·三十八难》云:“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认为三焦是原气之别的地方,它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属手少阳经。     概括《难经》关于三焦位置和功能方面的论述,可综述为:上焦位置在心下下膈;中焦位置在胃中脘,同胃的位置完全一样;下焦的位置在膀胱上口。三焦有名而无形,具有输送原气、主持诸气的功能。   4  历代医家观点   4.1  无形三焦说    唐朝医家孙思邈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云:“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而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   4.2  有形三焦说    宋朝医家陈言认为:三焦是有形可见的。陈言撰的《三焦精府辨证》云:“古人谓左肾为精府,其府膀胱,右肾为命门。三焦者,有脂如手大,正如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二脊,而上贯于脑,所以经云:‘丈夫藏精,女子系胞’。以理推之,三焦当有形可见。”陈言指“古人谓左肾为精府,其府膀胱,右肾为命门,三焦有脂如手大”,所指的古人是谁?其条文引自何处?并没有作详细说明。   4.3  腔子三焦说    明朝医家张介宾认为,三焦的范围极其大,它包括脏腑外面的部分,又是躯体的部分,把各个脏器都包罗在内,具有一个空腔的大腑,所以三焦在脏器之中起到沟渠的作用,有孤府之名,亦有大府之名。《难经》称三焦“有名而无形”。张介宾撰写的《三焦胞络命门辨》中云: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大府之名。《难经》谓‘有名而无形’,诚一失也。”   4.4  网油三焦说    清朝医家唐容川认为:“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连之油膜也。”[3]。清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引用了论述当代医家唐容川三焦的观点,认为三焦是“网油”。网油指西医解剖学上的大网膜。其中最主要理由有四个:一是三焦有横有纵,网油纹理最显著。二是认为《黄帝内经·本藏篇》中把三焦与膀胱一样,可以辨别厚薄缓急直结,应为有形之物,膀胱是如脂膜状的质地,三焦与膀胱相关,所以也应该是脂膜状的质地,即是网油。三是三焦的经络是手少阳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络属,相络属的脏腑其外形也应该相似,心包是脂膜,三焦亦应该是脂膜。四是三焦之源是肾间动气,肾间动气之处即相火。而网油与命门(右肾)相连,所以命门中之动气,是三焦之原。     综上所述,无形三焦说、有形三焦说、腔子三焦说、网油三焦说等不同观点,给后人学习三焦理论产生了各种误区,不知孰对孰错。要知道三焦的本质,只有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焦原理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5  笔者观点     三焦属六腑之一,它应该具备六腑的功能“传化物而不藏”的特性,任何关于三焦说的基本观点不能与三焦具在“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相冲突,否则就违背了三焦是六腑的基本特性。     归纳综合以上观点,三焦的基本原理得到清晰:中焦是对五谷食物进行“泌糟粕、蒸津液”的过程,经过“蒸”后,五谷气味得到蒸发,形成如雾状蒸气,向两焦(上焦、中焦或下焦)发散,经过营卫之道,熏蒸皮肤,营养全身,润泽毛发。它的发散程度好象雾露灌溉大地一样,又细又密。经“蒸津液”和“泌糟粕”后,其糟粕又经过回肠到达大肠。下焦又对这部分糟粕再分离,把其中水分慢慢渗入到膀胱,变成小便,余下的糟粕在大肠形成大便。其中,中焦的关键作用是“泌糟粕、蒸津液”的过程。所以,《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特别强调:“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灵枢·五味五十六》再次强调认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关于“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的解释,笔者认为,三焦经过了“蒸津液”的过程,水液与水谷精液蒸发后形成雾露之状,布散全身,使全身得到濡养,说明三焦,它是担任疏通水液及水谷精液的“沟渠”的官员,水液在体内经过的过程是通过三焦完成的。     关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解释,笔者认为,三焦“泌糟粕、蒸津液”以及“蒸肤,充身,泽毛”等过程,需要“如雾”之状:中焦在“蒸”水谷精微时需要得到充分浸润,以便有利于吸收,需要“如沤”之状;下焦负责对排泄物的处理,所以排泄功能必须如沟渠排泄渠水一样,十分通畅,不使堵塞,需要“如渎”之状。     关于三焦“有名而无形”的解释,可能是中焦“蒸津液”以及上焦“蒸肤,充身,泽毛”等等全过程都无法看到,它的过程确实是无形的,而它的实际功能确实存在,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三焦确实存在“有名而无形”的特点,应与阴阳、经络等内容一样。当然,《难经》指的三焦“有名而无形”的真实内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文献】   1]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498.   [2]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15.   [3]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7.
/
本文档为【三焦基本原理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