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保护东甲文化遗产便览

2011-10-10 14页 pdf 3MB 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3203

暂无简介

举报
保护东甲文化遗产便览 保护东甲文化遗产便览 Baohu Dongjia Wenhua Yichan Bianlan 东甲梁氏祖祠重修筹备委员会 2011年5月 鸣谢: 东甲村民委员会、东甲老人协会及相关人士 本书策划、编辑:梁活文、林福杰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东甲历史沿革 东甲乡闸门口石碑。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兴建,邑人李咏仁书。 ...
保护东甲文化遗产便览
保护东甲文化遗产便览 Baohu Dongjia Wenhua Yichan Bianlan 东甲梁氏祖祠重修筹备委员会 2011年5月 鸣谢: 东甲村民委员会、东甲老人协会及相关人士 本书、编辑:梁活文、林福杰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东甲历史沿革 东甲乡闸门口石碑。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兴建,邑人李咏仁书。 2 东甲是新会知名村落,明初开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名乡大族,历 史悠久,积淀了丰厚的乡村历史文化。 由于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与会城中心城区紧密相连的东甲村不久将融入 市区,因此,亟待抢救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为使海内外东甲乡亲达成共识,激发爱国爱乡热情,共同为保护东甲历 史文化遗产献力,特编发本书作参考资料。本书从编辑到发书仅有一个月时 间,资料收集肯定不够全面,考证仓促,错漏在所难免,仅作抛砖引玉,敬 请读者补充和指正。 “源清”意义深长 东甲旧属源清乡;今东甲传承源清乡,东甲中学称“源清中学”。“源 清”一名历史久远,意义深长。 明清两代实行都图制,新会全县分设十几个“都”,县城及城郭外分设 3 坊,分别取名源清坊、宣化坊、礼义坊(清代后期后又称都)。明万历 《 新 会 县 志 · 舆 地 略 下 》 : “ 附 郭 坊 三 : 曰 宣 化 , 曰 源 清 , 曰 礼 义 。 ” “……东西二甲村,皆为源清”。 3 坊(都)的命名意义紧密关联。“盖源必清而后化;宣化宣而后礼义 兴;礼义兴则盗息而民安矣。”(明万历《新会县志·舆地略下》)必须源 头要清,要“源清”而后才能“宣化”,即传布君命,教化百姓;通过“宣 化”,而后才能使老百姓讲“礼义”;“礼义”兴了,盗贼就消失,百姓得 以安居乐业。 进入民国,建立区乡,废除源清3坊(都),以原“源清坊”的部分村庄 组建“源清乡”。东甲承传了“源清”的名称。 “甲”是旧时户口编制单位,旧以 10 户为 1 甲。东甲、西甲的名称保留 了历史痕迹。 清代已有东甲乡。 民国设源清乡,以东甲乡为主要部分,据 1947 年时的调查资料记载,源 清乡乡公所就设在东甲冲口接源社梁氏祖祠。源清乡有 12 保,第一至第五 保为东甲,其他的第六、七保为西甲;第八、九保为灵镇;第十至十一保为 泗冲。东甲的 5 个保具体划分是: 第一保:东甲汇源坊汇兰社、接龙社、汇镇社、丛芳社,总名汇源 坊,俱姓梁。 第二保:东甲汇源坊三多社、大塘社、红社(以上梁姓),东甲湘环 里(林姓),总名汇源坊。 第三保:东甲冲口西龙社、汇兰市、上龙社、接源社、何家巷(以上 梁姓),冲口接龙社(梁、林姓),总名冲口。 第四保:东甲金祐堂桥南里、巩安里、甡(音身)美里、安乐里、南 巷里、东巷里、泰宁里、东候里,俱姓梁,总名金祐堂。 第五保:东甲新基、莘田里(以上梁姓);东甲就新里(梁、李姓)。 3 土改初期的 1951 年底,新会县分 9 个区,源清乡属第一区,辖东甲、西 甲、灵镇。 1952 年秋,新会全县调整增设为 13 区 1 镇,源清乡属第十区。 1956—1958 年并乡,源清乡 1957 年与城东乡、仙贤乡合并为城东乡; 1958年整个环城区并为“环城乡”和“三和乡”2 个大乡,源清属环城乡。 1958 年 10 月全县成立 13 个人民公社,环城公社有城南、梅江、四灵、 仙贤、城乡、天禄、五环、河北、东甲、南坦、天马、仁义、城郊 13 个管 理区,东甲管理区为其中之一。 1959 年底,全县调整为 50 个管理区、410 个大队,东甲大队属环城公 社,下分 16 个生产小队。 “文革”期间,东甲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东甲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4 年社队改区乡,改称环城区东甲乡,下分 4 个自然村:第一村、第 二村、第三村、第四村。 1987 年 2 月,东甲乡改称东甲村民委员会;1988 年又改称东甲管理区; 1999 年 5 月,再改称东甲村至今。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4 莘田里闸门口石碑。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立。 东甲今有梁、林、李、何、陈、周、刘、黎、温、叶、莫、谭、麦、 张、黄、邓、钟、徐、罗、杨、区、吴、冯、赵、潘、欧阳等 26 姓,以梁 姓人口为多,约占 80%,其次是林姓、李姓。长期以来,众姓和睦,和谐共 处,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梁、林、李三大姓氏,汉字同为“木”字部首, 三姓共处,有众木成林的寓意。 据梁氏资料,东甲梁姓先祖 ,宋进士,敕授通政大夫,官至吏科 给事。生永保、永安、永受、永定、永昌、永宁 6 子。 进士,福建通 政使司通政使,后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又迁居古冈州新会苍蒲巷,生绍源 (号东溪)、绍渊(号南溪)、绍江(号西溪)、绍海(号北溪)。 后人分派新会小冈,开平长沙、博健、杜冲、坪冲、都那朗、北潭官堂,恩 平南坑等各乡。 初迁新会东头里。 据《新会梁氏族谱》记,东甲始迁祖梁益定,字静安,号莱莘,是南溪 祖的第八代后人,于明代初期迁东甲立村。莱莘为东甲梁氏一世,至今普遍 发展到二十二世,个别发展快的已到二十五世。从十二世起,按“崇启伦元 始猷世后,昌期隆衍茂绪华芳”16 字统一编定班派,近再新续字派“继武英 贤贻赓福泽,尚文孝友盛集祯祥”(汇源坊)。 东甲就新里有另一支梁姓,在清代从礼乐迁入,人数较少,与李姓同居 一里。 东甲林氏主要分布二支:一支是冲口接龙里(六队)“冲口林”,先祖 从本县罗坑迁来,字派沿用罗坑岭背林氏,属新会址山林一支。字派如下: “彦声启统 光国耀宗 箕裘能绍 世泽昌隆 敦和崇业 名扬德立 奕达勋赞 宏振嘉猷。” 另一支是湘环里(五队)林姓,是梁族姑舅表兄弟过继,从本县丹灶乡 (今江门蓬江区联合村)来,使用字派相同。2003 年湘环里重建“参政林公 祠”,祠门联“莆田世泽,湘水流长”,当时还重建湘环里闸门牌坊。 李氏居就新里,约 200 年前由本县睦洲李围迁来此地(旧名潮连基、渡 仙 滘 ) 。 该 族 字 派 是 “ 冠 冕 兆 芳 庆成天佑亦永世昌”, 抚民公 永保公 南溪公 永昌公 众姓和谐共处 5 已多到七世“天”字辈,今有人口一百三十余,且历代有迁出。旧有李姓祠 堂“冠斌李公祠”,二进,日寇沦陷时拆毁。族出知名乒乓球运动员李静、 斗门法院院长李华炎等乡贤。外出做生意人多,有就新里“梁旺丁,李旺 才”的说法。 祠堂激励读书 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度,东甲人重视科举教育。梁氏祖祠现存清道光八 年(1828 年)的《本祠条规》中,鼓励子弟读书的规定特别多,30 余条规定 中,有关激励进取功名的达 13 条之多,占全部条规近四成,这在一般的祠 堂条规中少见。该祠规极具价值。 现抄录部分条规: “本房子孙考县试,文童每场给卷资银一钱,武童县试共给卷资银伍 钱;府资钱一两伍钱;道试卷资钱贰两。试场后须要卷票缴验,如无事 故不考道试者不给卷资,前场给 银加倍追回。” 汇源坊闸门口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同宗举人梁国士题“汇源 坊”3字。2010年重修。 梁氏祖祠的清光绪八年(1828年) 《本祠条规》碑 明 清 科 举 进 阶 , 必 先 “ 童 子 试 ” 考 入 县 学 , 才 能 成 为 文 武 生 员。族中对参加“县试”文科的奖 银1钱,武科的奖银 5 钱;参加“府 试”的,奖银 1 两 5 钱;参加“道 试”的,奖银 2 两。 在“府试”、“县试”中考得 前十名以内的,奖银 6 大元;成为 文、武生员后,到祠堂拜祖先的,给 “花红”(即今奖金)银 100 大元。 文、武生员在县学,或府学,或州 学读书后,参加省考试的“乡试”,考 中者为文科或武科“举人”。“ 副 榜”亦称备榜,即于录取正卷外另 “本房子孙考府县试名列十名 内者,奖赏银六大元;文武进庠, 谒祖给花红银壹佰大元。” “本房子孙中式文武举人,谒 祖给花红银贰佰大元,副榜花红银 伍 拾 大 元 , 会 试 京 费 银 壹 百 伍 拾 两,留京每科给壹百两。” 取若干名。中举后,下一步是上京参加全国统考的“会试”。 考中举人是家族的荣耀,可以在祠堂立旗杆夹石,以示光宗耀祖。本祠 对考中举人的给予重赏,对新举人到祠堂拜祖先的,给“花红银”200 大 元。参加“会试”的,补助在京城的使费——“京费银”达 150 两之多;如 果本次未考上,下一次每次再考的补助 100 两。 “本房子孙文武进士,谒祖给花红银叁百大元,鼎甲加倍,翰林侍卫 无给。”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6 7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各省的举人在京城“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 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恩科”。 举人上京参加“会试”,考中者为贡士,贡士经皇帝在殿廷上亲发策问 考试(“殿试”)录取者赐出身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为进士。 “殿试”确定一、二、三甲,每甲 3 名,一甲的 3 名通称状元、榜眼、探花。 本祠堂给予新中文、武进士奖金 300 大元。“鼎甲”者加倍奖励。“鼎 甲”是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 州学、府学、县学文科生员年度考试,考得一等第一名的,奖励 4 大 元,年度再奖励 20 大元。 在科举制度中,国子监是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关,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 简称国学,又称太学,生员能考选入读的是一种荣耀,称贡生,意思是以人 才贡献给皇帝。在其中入读的贡生又分多种,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 优贡和例贡。 在国子监肄业者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清代后期亦 可由捐纳取得其名。 千总在清代为武职中的下级,位次于守备。 本祠对成为贡生的族人奖励 60 大元,补助“京费”与举人同等。 此外,族中设有“书田”。道光年间,在土名“正门坦”有 60 亩,后于 清同治元年再加 40 亩,合共书田 1 顷(100 亩),其收入“学谷”,奖励族 中子弟读书。 “文庠岁考一等第一名者,给花红银四大元,岁赏花红银二十大元。” 本房子孙文武乡试,给卷资银四两,监生、千总同例。” “ 本 房 子 孙 恩 、 拔 、 优 贡 给 花 红 银 六 十 大 元 , 京 费 与 举 人 同 例 。 ” “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8 清代东甲举人 查清代乾隆和道光的《新会县志》,初步找出东甲文武举人 6 人,他们 都注明是“东甲人”。因县志人物不少未标明籍贯,无法完全统计。又由于 东甲《族谱》已在“文革”时被毁, 可能还有另一些科举名单, 只是暂时还无法列举。 文武庙现存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重修石碑。 文科举人(1人) 梁在韩,东甲人,康熙三 十八年(1699 年)己卯科。由 罗 定 州 学 任 山 西 石 楼 知 县 。 (乾隆县志和道光县志) 梁在韩文笔极好,雍正九 年(1731 年),会城五福里开 族 祖 陈 君 隆 80 大 寿 , 请 梁 在 韩 为 他 撰 写 《 九 十 开 秩 荣 寿 序》,文称“天上有五星,地 中有五岳,人间有五福”,赞 誉他“年高而积厚,神旺而行 修,一若五福之名”, 是“五 福”的专属。文末落款“山西 汾阳府知石楼县事,调太原府 知 岚 县 事 ” 。 到 乾 隆 三 年 (1738 年),即7年之后,此 地就更名为“五福里”。 武科举人(5人) 梁士斌 梁光洪 梁 寅 梁 熙 梁 乾 ,东甲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科,督标右营千总。 (乾隆县志和道光县志) ,东甲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恩科武举。(道光县志) ,东甲人,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武举。(同治县志续) ,东甲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并补行卯午科武举。(同 治县志续) ,东甲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并补行卯午科武举。(同 治县志续) 9 历史上,东甲出产的新会甜橙、新会大红柑及其陈皮很有名气。新会甜 橙作为岭南佳果,曾被朝廷指定为贡品。东甲柑几百年来保持纯种至今,为 传统圈枝柑。 新会橙有数百年栽培历史,原主产于东甲乡,故又称“东甲甜橙”,而 东甲又以庙下围(此庙指冲口庙)所产为最上品,过去省港水果店往往以 “新会东甲庙下围甜橙”来标榜。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版《新会县志》 记载,甜橙“近城源清、礼义两图所产为上”;“土贡,每年八月摘,色 青,味颇淡,至京则香甜。土人饷客,冬至前后摘者为佳。” 又 据 《 清 史 稿 》 卷 二 十 四 “ 本 纪 二 十 四 ” 记 , 光 绪 二 十 七 年 辛 丑 (1901年),春正月“辛巳,免新会贡橙。” 1995 年版《新会县志》有《新会甜橙》条目:“分柳橙和滑身仔两类, 以果实底部有圆圈为正种。……滑身仔,皮色金黄,呈日字型,果汁饱满, 清甜蜜味,芬芳可口,历史上以产于环城东甲的最著名。东甲果农,一向注 重培植老树橙,每届果基更新,都把老树过地移植,如是者若干次,所产甜 橙其味特甜,用刀切开垫纸无湿印。东甲甜橙就以此而著名。” “东甲甜橙”驰名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东甲往事拾零 ◆ 龙舟竞渡。较著名的有会城帝临堂、东甲、泗冲、环溪庙、礼乐、外海等 地。”今东甲龙舟盛名不减,有大龙舟 5 只,小龙舟 2 只;龙舟队 3 个,分 别是金祐堂(黑桡)、汇源坊(黄桡)、冲口(红桡)。 ◆“东甲醒狮”活跃。解放前有“群盛堂”、“孔怀堂”等多支醒狮 队,其中“群盛堂”一直到 2005 年暂停活动(建议重新恢复)。1980 年成 立“东甲乡醒狮队”(练蔡李佛功夫),1989 年大洋电器资助,又冠名“东 甲大洋醒狮队”,活跃至今。近年新建的武馆“同星馆”,也有醒狮队。 ◆ 1927 年 4 月东甲成立农民协会。 1995 年版《新会县志》记:“建国前,每年端午节,水网地带,都有 10 ◆ 1939 年 3 月 30 日,日军进犯会城,在江会公路沿线的都会、东甲等 乡村发动群众,在挂宝庙以东的公路上设置路障,破坏交通要道,阻拦日军 前进。 ◆ 1956 年 6 月,源清乡信用社被评为省和全国先进单位,社主任梁关桥 到北京出席全国农村金融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 新会县果树科学研究所 1958 年冬成立,所址初设环城公社东甲大队 义镇围,有橙、柑、桔、李、梨、荔枝、蕉、番石榴等水果试验园地 30 亩。 ◆ 新会莲静庵住持森光(梁妹),东甲乡人,是曹洞分支莲静庵的第八 代师父。曾任广东佛教协会委员,新会佛教协会名誉副会长。 遗存清代文物 今东甲村内遗存不少清代以前的历史文物: 东甲梁氏总祠堂(详见下文)。 分房祠堂。清代建筑,二进,第一进可见部分红粉石墙基, 第二进可见蚝壳墙。第二进正殿,匾额“敦本堂”。前时维修屋面。(见页 12 照片) 在德志梁公祠右侧。初建时间未详,内有清“同治十三年六月 旭旦立石”的《重修文武庙碑》,记录当年捐资芳名。同治十三年即公元 1874年,至今有137年之久。(见页 9 照片) 在大队,二进,今出租为工场。 在十三队,祀东甲九世祖义广公。今出租为工场。 在汇源坊。 署“光绪己亥兴建,邑人李咏仁书”。“光绪 己亥”即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距今 111 年。今会城龙溪庙石柱亦保留 有李咏仁所书对联笔迹。(见页 3 照片) 署“光绪丁未重新”、“梁国士敬书”。东甲梁 氏长房在“汇源坊”立村,是发祥地。闸门口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 本县小冈乡咸丰举人梁国士题“汇源 坊 ” 。 2010 年 ( 农 历 庚 寅 东甲梁氏祖祠 德志梁公祠 文武庙 澄光梁公祠 义广祖祠 洪荒祖祠 “东甲乡”闸门口石碑 “汇源坊”闸门口石碑 11 年)重修,树原石和新刻《碑记》。 署“光绪戊戌年立”,即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笔迹丰润而有力,书者未详。(见页 4 照片) 是立村时期的古树,有 600 年树龄。两棵 树都是主干枯毁后,旁开新枝。 原有冲口庙群,有北帝庙、列圣宫、圣母庙、金祐堂(东甲梁氏其中一 支堂号)。于上世纪 90 年代重建,并加入祀南宋杨太后的“慈元庙”等。 附已拆毁的祠堂:祐啓祖祠(原在十队)、直平祖祠(原在汇源坊)、子 荣祖祠(原在汇源坊)、壹东祖祠(原在十五队)、“冠斌李公祠”(就 新里)。 (见页 6 照片) “莘田里”闸门口石碑 村委会前古榕和莘田里古榕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12 修复东甲梁氏祖祠倡议 东甲梁氏祖祠是东甲梁氏大宗祠、“总祠堂”,承载着东甲开族立村、 600多年生生不息,以致流芳未来的厚重历史,是东甲村标志性文化景观、 最重要的历史文物之一,更是维系东甲村民以及旅居世界各地东甲人精诚团 结的纽带、象征,成为激励乡人 为 光 宗 耀 祖 、 振 兴 民 族 , 德志梁公祠 努力奋斗拼搏、开创功业的动力。 从祠内墙中镶嵌的清道光八年(1828 年)《本祠条规》石碑算起,此建 筑经历了 183 年的风风雨雨,且第一进门厅和北路配房被拆除,修复工作 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认真聘请了资质优秀的设计人员,对原建筑进行 了详细勘测,具体制订《东甲梁氏祖祠修复工程建筑方案》(方案说明详见 本书)。 本次修复是一项重大工程,共需资金 500—600 万元人民币。希望海内 外东甲乡亲继续发扬爱国爱乡传统美德、精诚团结协作精神,有钱出钱,有 力出力,积极贡献。同时,为发掘充实东甲历史文化,期望凡收藏有关东甲 各氏族族谱、历史照片、文字、图画、物件的海内外乡亲和社会热心人士, 能提供借用或复印、复制,口头传说也可通过口述录音记录整理。 为顺利做好这项民心工程,专门成立了“东甲梁氏祖祠重修筹备委员会”。 组 长:梁群忠 副组长:梁耀荣 梁华盛 梁活文 梁庭方 梁伦巨 梁满林 李石基 理事长:梁根宝 林湛船 梁活南 梁炎柱 成 员:梁练文 梁灼钦 李振汉 黎满兆 梁成长 梁根长 梁卓权 梁雪桃 叶池宗 梁昔均 梁均源 梁池高 梁育赞 林伟桃 林柏概 梁炳维 梁沛认 梁明义 梁社明 梁社桥 梁青芦 梁德坚 梁海林 梁永康 梁 宁 今后凡热心人士捐款到一定数额或做出贡献的,可增加为副组长或成员。 银行汇款帐户: 开户银行:江门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环城源清分社; 户名:“江门市新会区会城镇东甲村民委员会港澳慈善”; 帐号:6858917060010003 203012 电子邮箱:DJC6101613@163.com 联系人:梁庭方(电话:13702234767) 筹委会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公开招标施工项目,公开监管财务运 作,公开监督工程质量,使所有经费有效地使用,保证如期按质做好修复工 程,亮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13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14 15 东甲梁氏祖祠透视图 受会城东甲村梁氏祖祠修复筹建委员会委托,我们进行东甲村梁氏祖祠 修复工程建筑方案设计。 讲到东甲村,新会人谁不晓得这是会城东郊头号美丽富饶、民风淳朴的 水乡,处处小桥流水人家,盛产新会大红柑和新会甜橙。东甲村梁氏,村中 的第一大姓。历史上,梁氏人才辈出,真可谓人杰地灵。梁氏祖祠位于东甲 村东南一隅,东甲河从它的前面徐徐流过,青砖灰瓦的祖祠掩映在丛丛绿树 和连绵的民居之中,一幢紧接一幢,颇具规模。 现存的梁氏祖祠占地 2262 平方米,建筑面积 1076 平方米,是一个三路 三进的岭南宗祠风格的建筑群,现归东甲源清中学使用。祖祠的第二、第三 进以及南路配房均为清代古建筑;原第一进和北路配房已被拆除。1986 年, 东甲村的港澳同胞和东甲人捐款建造了一幢两层楼房供学校使用。 祖祠内,现存有一块《本祠条规》的石碑上镌刻着“道光八年立”的字 迹。清代道光八年,即公元 1828 年,距今已有 183 年的历史。据村中老人 说,祖祠应建于此碑之前,由此可见祖祠历史悠久。本着增进亲谊、构建和 谐家园、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精神,东甲村梁氏宗亲决定对该祖祠进行一次 修复建设。 去年十二月,我们对梁氏祖祠建筑进行了多次勘踏测绘。 当我们走进梁氏祖祠大院,马上被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和恢宏的建筑形象 所吸引。磐石般的红砂岩勒脚承托着敦厚的青砖清水墙体,博古花脊稳重地 坐落在高耸的山墙之上,一件件经过精雕细琢的石狮、鱼龙、古典人物的石 作构件镶嵌在前檐精巧的石柱月梁之中。虽然它们在岁月沧桑之后已经陈旧 斑驳,但在和煦的阳光下仍熠熠生辉,向我们倾诉祖祠昔日恢宏亮丽的辉煌。 进入第二三进的厅堂内,虽然那些隔扇门窗今不复存,但仍可令人仿佛 感受到厚重的门扇像在吱吱嘎嘎缓缓开启;硬木粗柱大梁的抬梁架构筑成一 股令人震撼的气势,梁架上那些驼峰斗拱、牛腿雀替以它们巧夺天工的花纹 显示着木雕的绚丽;还有方形、鼓形、花瓶形各式的柱础,飘逸轻巧的庑 廊…… 这一切都叫人叹为观止,在 惊 叹 古 代 工 匠 精 湛 工 艺 东甲村梁氏祖祠的今天和明天 ——新会会城东甲村梁氏祖祠修复工程建筑方案说明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16 17 东甲梁氏祖祠鸟瞰图 东甲梁氏祖祠外环境效果图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18 手作之余,令人滋生出多少神思遐想。 这时你不禁会想到,这一切都是梁氏祖宗给他们的子孙留下来的一份珍 贵的历史,一份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难怪东甲村梁氏族人如此热心和珍 惜,决心加以修复。无论他们今日仍生活在村中,抑或进了城市还是远渡重 洋,祖宗的历史文化、故土家园,血浓于水的亲谊,谁人能忘! 可是,岁月无情,祖祠实在也经受了太多的风霜,现在它确实已经衰 老,需要它的子孙搀扶一把。 当我们架起经纬仪对祖祠——测量,仪器清楚地告诉我们: 第三进的后檐墙外倾 35—50 毫米,并出现了好几处明显的裂缝:左侧山 墙连同接廊竟外倾 50—70 毫米;瓦屋面的脊件残缺不全,且在中脊处滑动 300—400 毫米;并已漏光。 第二进的左侧山墙有30毫米的倾斜,更为严重的是前廊外倾严重,需依 靠钢箍钢筋拉结才能制止它的倾倒。 南路配房亦残破不全,处处可见屋漏的水痕。 纵观祖祠的遗留建筑,现已处于危房状态,急需对它进行落架大修。 那么,该如何对现存的第二三进建筑及其庑廊、配房进行修复呢? 我们认为祖祠的地基已经承受了二百多年的考验,在不扰动它的前提下 将已倾斜开裂的墙体拆除重新砌筑。应充分利用原有的青砖和保证清水墙的 砌筑。 硬木梁架,在此次落架修复中应严格编号保存,以备日后重新安装。对 于那些雕花的驼峰斗拱、牛腿、雀替等构件更应另行分类妥善保护。而那些 受力构件,如梁架、檩条、橡子应逐一检查其受损程度,去劣存优,然后作适 当的补充。此次修复费用的多寡,很大程度取决于硬木构件的损坏程度。 原瓦屋面为鸟烟垌,但现在材料难以寻找,瓦屋面拟利用原来的粘土 瓦,而瓦垌则采用哑光的黑色琉璃垌。原建筑地面的大介砖已全部损坏,本 次修复拟采用混凝土垫层上新铺陶瓷仿古介砖。 对于原建筑的隔扇屏门,此次修复应重新制作。 庑廊配房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按上述措施进行修复。 还有,第一进该如何修复呢?新建的二层楼房是以学校用房形式建造, 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此次筹委会的意见为拆除后按祖祠的制式重建。 十分遗憾,至今仍未能收集到 19 东甲梁氏祖祠第一进立面 东甲梁氏祖祠第二进立面 东甲梁氏祖祠第三进立面 东甲梁氏祖祠侧立面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20 原来第一进的历史的照片。此次修复设计,我们只能参照第二、三进的建筑 形式,井按筹委会的意见借鉴荷塘的周源李公祠的形式进行第一进的建筑方 案设计。 经询访有关部门,现第一进前庭的高程为黄海高程 2.60 米,重建的第 一进内地坪应比前庭高 0.6 米,则为黄海高程 3.20 米。经采用水准仪测量: 现 存 的 第 二 进 内 地 台 为 黄 海 高 程 3.27 米 , 第 三 进 内 地 台 为 黄 海 高 程 3.47 米。考虑到宗祠建筑三进应采用步步高的制式,同时即将开辟的同德路东甲 段黄海高程为3.30米,故此修复第二三进时,其内地坪作适当的抬高。 北路配房,已拆卸多年,现为祖祠侧庭园。此次修复便不必重建配房, 仍保存其庭园特色,并在其中新建一个六角亭,以增添其庭园景观效果。 综上所述,此次对梁氏祖祠主体三进建筑的修复原则,除了尊重历史文 化外,同时必须力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在当前三旧改造的形势下,东甲村委会已规划了一幅美丽的蓝图,梁氏 祖祠前的东甲河对岸将建设一个大型居住小区,而正对祖祠处布置了一个面 积可观的绿地公园。与此相对应,我们在设计祖祠前广场时也营造一个 六柱五楼冲天柱式的牌坊。这牌坊采用灰白色花岗石材作为梁柱饰面,配以 黄绿剪边的琉璃瓦屋面,以求为祖祠增添光辉。牌坊两侧照壁除正面雕花装 饰外,背面可将此次修复纪事铭文和捐款芳名镌刻于其上。牌坊前东甲河畔 的小绿地将建造石作栏杆和凉亭,平日供村民休闲小聚。此次梁氏祖祠的修 复,力求营造成一个既有历史文化精神而且和谐祥和的环境。 展望明天,东甲村将会更加美丽富饶,梁氏祖祠也将旧貌換新颜,这需 要我们今天的同心协力。这是一个历史文化的传承,有了这个传承,我们便 有了希望,我们的子子孙孙将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我们的历史文化将继往 开来,发扬光大。 2011年1月 21 精湛的石雕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22 23 恢宏的木构架 精美的木雕 形形式式的柱础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24 25 祖祠危房测量 保 护 东 甲 文 化 遗 产 便 览 B a o h u D o n g jia W e n h u a Y ic h a n B ia n la n 26 27 瓦屋面现状及脊式 页 1 页 2 页 3 页 4 页 5 页 6 页 7 页 8 页 9 页 10 页 11 页 12 页 13 页 14
/
本文档为【保护东甲文化遗产便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