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析《灵枢》论中焦的理论及学习体会

浅析《灵枢》论中焦的理论及学习体会

2011-10-11 2页 doc 35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3068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灵枢》论中焦的理论及学习体会探讨关于中焦部位及功能的 浅析《灵枢》论中焦的理论及学习体会 孟子邹 ( 湖州师范学院 医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关键词:灵枢 中焦 文献研究 中医学术发掘 三焦属六腑之一,其功能和部位至今不清,成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大难题。 三焦一词早期出现于《黄帝内经》之中,《黄帝内经》是研究三焦的原始资料。《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分,其中《灵枢》所叙述的三焦内容较多而且全面。《灵枢》之中,“营卫生会”篇对三焦内容叙述比较具体。 笔者专心研究三焦多年,对《黄帝内经》叙述三焦的主要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限于篇幅...
浅析《灵枢》论中焦的理论及学习体会
探讨关于中焦部位及功能的 浅析《灵枢》论中焦的理论及学习体会 孟子邹 ( 湖州师范学院 医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关键词:灵枢 中焦 文献研究 中医学术发掘 三焦属六腑之一,其功能和部位至今不清,成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大难题。 三焦一词早期出现于《黄帝内经》之中,《黄帝内经》是研究三焦的原始资料。《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分,其中《灵枢》所叙述的三焦内容较多而且全面。《灵枢》之中,“营卫生会”篇对三焦内容叙述比较具体。 笔者专心研究三焦多年,对《黄帝内经》叙述三焦的主要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限于篇幅,只能分期叙述。现将浅析《黄帝内经·灵枢》论中焦的理论及学习体会如下: 1《灵枢》论述中焦部位和功能的理论主要概括为四方面。 1﹒1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1] 1﹒2中焦如沤。[1] 1﹒3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1] 1﹒4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2] 2分析与思考 《灵枢·营卫生会》论述中焦的的理论,由于年代久远,注释又不多,所以需认真分析考证,才能正确明白其中的含义,了解认识中焦的部位及功能。 2﹒1“中焦亦并胃中”,说明中焦与胃是二个不同的腑,中焦的位置与胃相并在一起,分别拥有不同的功能,只不过它们的位置合并在一起,但中焦并不等于胃。“出上焦之后”,说明中焦位置出现应在上焦的后面。 2﹒2“此所受气者”理解为:“受气”,指接受气体。受什么气?结合后文“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说明是受“独得行于经隧”的营气。“此所受气者”,即指中焦是接受气体的场所。“受气”含义比较重要,因《灵枢·营卫生会》第一句话黄帝就问岐伯曰:“人焉受气?” 2﹒3“泌糟粕,蒸津液”理解为:糟粕,指古代酿酒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此指胃中受纳中焦腐蚀的食物。泌,指分泌。泌糟粕即指中焦对“糟粕”样的食物进行分泌。蒸津液,指在中焦的作用下使中焦的津液得到蒸发。中焦为什么具有“蒸津液”的作用?笔者参考《黄帝外经·三焦火篇》[3]的观点。《黄帝外经·三焦火篇》认为三焦与“火”的特性有关,并认为“三焦之火不畏水,而能温水”。笔者认为,三焦之火“能温水”,故具有“蒸津液”的功能。 2﹒4“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理解为:食物在中焦经过“泌糟粕,蒸津液”的作用下,蒸发的津液变化而产生形成了的精微物质,并上注进入手太阴肺的经脉。“肺脉”指肺的经脉,即手太阴肺的经脉,这与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的观点相符合。 2﹒5“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理解为:上注进入手太阴肺经的精微物质经过变化成为了血液,并以此奉养身体。这功能特重要,没有比它更重要。 血液由中焦之气产生的观点在《灵枢·痈疽》中[4]也提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2﹒6“ 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理解为:单独得到行进于经脉的隧道之中的气称为营气。 这句话主要强调营气的行进路线在经脉之内。“营在脉内”可以与“卫在脉外”相区别 2﹒7“中焦如沤”,指食物在中焦时还要有一定时期的浸润过程。“沤”为浸润。 2﹒8“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指营气出自中焦,卫气出自下焦,说明营气和卫气生成的部位不同。 2﹒9“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理解为:在中焦受纳的气体之中取得的“汁”,经过变化形成为红色,这种物质就叫“血”。这段文字与2﹒5段的内容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是增加了“变化而赤”的内容。 3论点归纳:中焦的部位与胃的部位相合并。水谷等食物进入胃以后,到达中焦。中焦对其进行浸润,成为“糟粕”状的食物,然后进行“泌糟粕,蒸津液”的过程,津液蒸发后变化的精微物质形成气体,向上输入手太阴肺的经脉,在经络之中变化成红色而成为血液,以此供应全身营养的需要。从中焦行进于经遂之中的气,称为营气。中焦是人体接受营气的场所,对人体来说十分重要。 4学习体会 通过对上文的学习,笔者有些疑问:《灵枢·营卫生会》对中焦的部位和功能叙述确实十分清晰,并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后世为什么还会对它争论不断,产生歧义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灵枢经》的失传有关。 汉代,班固在撰写《汉·艺文志》时收录了《黄帝内经》,但并未注释其内容含有《素问》与《灵枢》二部分。学者认为,《灵枢》最早名为“九卷”,并不称为《灵枢》。晋代,皇甫谧把它改名为《针经》。唐代,医官王冰把《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二部分,并对《素问》进行了注释,又把《针经》更名为《灵枢》,但并没有对《灵枢》进行注释,可能此时《灵枢》已失传。南宋初,医官史崧发现了《灵枢》,并由此发出感叹“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5]。这说明,到南宋时,《灵枢》失传已有很长时间了。 《内经》论三焦的内容大部分存在于《灵枢》的篇章中,由于《灵枢》在北宋时可能已经失传,这给北宋学者研究三焦带来了困难。北宋时,医家陈无择首先提出了对三焦概念异于《难经》的不同观点,随后历代医家就出现了长达八百多年的关于三焦概念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三焦为“有名而无形”还是“有名而有形”?唐之前的医家大都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如《难经》、《中藏经》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 [6];唐代孙思邈也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三焦“可闻而不可见” [6]。宋以后的医家大都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有形”,如北宋医家陈无择认为三焦“当有形可见” [6];明代的张景岳认为三焦是“一腔之大府”、“亦有大府之形” [7];清代张锡纯认为三焦是“网膜” [6]等等。 笔者认为,从《灵枢》所叙述的中焦部位分析,中焦的部位与胃相并在一起,但在解剖学中确实找不到,即并不能找到实质性的器官,但中焦的功能不仅存在,而且特别重要,《灵枢》尤其认为“莫贵如此” [1]。从这方面内容分析,中焦应与经络、阴阳一样,特点为“有名而无形”。不过,这仅仅是笔者的观点,正确性还需进一步考证。 1 []高文涛. 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灵枢经·营卫生会第十八[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91. 2 []高文涛. 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灵枢经·决气第三十[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41. 3 []张岫峰.《黄帝外经》浅析[M]上海.上海二军大出版社.2006:第三十一卷. 4 []高文涛. 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灵枢经·痈疽第八十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91. 5 []高文涛. 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灵枢经·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09. 6 []孟子邹.三焦基本原理初探.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744. 7 []吴润秋.中华医书集成·类经·藏象类第三卷[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8.
/
本文档为【浅析《灵枢》论中焦的理论及学习体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