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探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探析

2011-10-13 2页 pdf 62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6141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探析 ··文化研究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2008.4消费导刊 ■ 宋鹏 陈健 (中南大学法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5)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探析 [摘 要] [关键词] 社会现代化不仅表现在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上,更表现在大多数人的心理层面上,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社会 心理的现代化。本文说明了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并针对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提出了建议。 中国社会 现代化 社会心理 作者介绍:宋鹏(1982-),女,中南大学法...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探析
··文化研究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2008.4消费导刊 ■ 宋鹏 陈健 (中南大学法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5)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问探析 [摘 要] [关键词] 社会现代化不仅表现在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上,更表现在大多数人的心理层面上,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社会 心理的现代化。本文说明了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并针对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提出了建议。 中国社会 现代化 社会心理 作者介绍:宋鹏(1982-),女,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陈健,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20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经 济社会学。 自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开始 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国 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心理却 已经开始了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进程。大量的 现代技术流入中国,各种思想观念纷纷抢占 领地。原有的观念被打破,统一的精神信仰 尚未建立,国人已被五花八门的技术和形形 色色的思想观念搅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没有自己的精神财富 我们永远只能是追赶。近年来国学热了,这 是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更是国人建立 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精神家园的过程。社 会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心理的现代化,中国 这种外驱式的现代化模式决定了中国社会心 理的现代化必须经历一个更为曲折的过程。 什么是现代化?这是考察当代中国现代化 问题的理论前提。而中外学者对于现代化内 涵的界定见仁见智,至今仍无定论。笔者比 较认同我国现代化理论的开拓者罗荣渠教授 的观点。他认为:“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 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 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 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 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 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 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 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也 就是说,现代化进程的客观,是欠发达 和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下,向 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加速社会发展和缩小与 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 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普遍的一种心理状 态。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人是社 会的主体,社会现代化会在人的各个方面表 现出来。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 《人的现代化》中明确地指出,人的现代化 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他分析到, 一些正在进行现代化尝试的国家以为把外来 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 果就能使他们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的行 列,结果收获的却是失败和沮丧,其教训就 是这些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 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他认 为,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 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方式都 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的结局是不可 避免的( )。 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 是在经历了无数的创伤后才真正认识到要走 现代化道路的。我们从生搬硬套到结合中国 实际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现在我 们的现代化道路已经走的相当不错了,我们 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每当我们认真思考我 们的所得的时候,总会觉得心里很空虚。我 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我们越空 虚。社会心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 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不但实现物质的富足, 还要实现精神上的充实,这成了我们现代化 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是改革开放的过 程中逐步开始的,并伴随着改革开放一步步 走向深入。在二十年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 中,中国人的心理解放已从传统心态的禁锢 中逐步走向并形成了一种积极面向市场经济 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健康心态,这主要表现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思维方式发生了大的转 变,由以求同为原则的收敛性思维转变成以 求异创新为目的发散性思维。在计划经济条 件下人们的行为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全社会 按统一的计划和步调在运行,个人没有自主 性,更没有灵活性,所有的事情都有国家统 一安排。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都是传统、保 守、僵化、呆板、教条的。而到了现代化条 件下,由于政治的相对民主和文化的多元发 展,人们获得了很多的自由与权利,思想开 始开放,不断地吸收国外很多先进思想元 素,从而不断的创新。 (二)其次,人的观念和意识发生了转 变,社会认知层面越来越高。在以前,人们 的观念与意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显得比较落 后与无知,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实惠,使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一种前所未有 的变化,从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心与积 极性,并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当中,并对 改革开放的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在这种情 感的支配下,当代中国人形成了许多与市场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要求相一致的新观 念、新思想、新意识。 (三)再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中 国人的意志品质不再偏于保守、自抑和忍 耐,而是向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方面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 中,不仅学会了竞争,更练就了拼搏的斗 志,开始懂得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四)最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中 国人趋于内向型的性格逐步转向外向型的性 格。国外学者迈克·彭通过跨文化研究也指 出:传统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更倾向于自 制、谨慎、耐心,而较少冲动、兴奋、自发 性行为;中国人不怎么倾向于社会性和外向 性,而倾向于自我约束和内向性.这样的性格 特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个人情感世界多数 深藏于内,含而不露,平和矜持。改革开放 使中国社会在变,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也在变,长期以来自我封闭的中国人也逐步 向社会和他人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促进了社会的 进步,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 阔,行为更加主动,敢于进取、敢于开拓、 敢于创新,心态是积极的、健康的。在我们 发现这些心理优点的时候,同时也要去面对 另一重要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的到来。社会心 理失衡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已经成为 一个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亟待全 社会的关注与行动。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心 理矛盾和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求利心态和传统的轻利心态 之间的矛盾。不少人认为市场经济把每个人 都变成了金钱的奴隶,都是唯利是图的小 人,造成整个社会道德沦丧,道义流失,良 心扭曲,风气糟透,因而对社会转型忧心忡 忡。 (二)当今突出自我的个性意识与传统 谦让无争的心态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要求 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并具有很强的 开放性与外显性。但是,传统的社会心理遵 循孔孟之道,主张万事中庸,要与世无争, 安贫乐道、具有传统的保守性。那么这两种 截然不同的心态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会造 成个人内心的矛盾,使人不能心安理得,也 使很多处于这一转型期的人成为了社会的牺 牲品。 (三)效率优先的竞争心态与过去平均 主义心态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一矛盾处理不 当就会导致严重的不满情绪,引发反社会行 为的出现,危及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与知足常乐 的传统心态之间的矛盾。知足常乐的心态是 一种个人幸福指标很低的表现,是对现实的 1840 4 一、现代化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心理的 发展 三、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 社会心理问题 (下转第223页) 221 ··文化研究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2008.4消费导刊 霍如莼菜条”⋯⋯古人将线总结为游丝描、 铁线描、兰叶描、琴丝描等“十八描”;还 有山水各家的皴法,如范宽的“雨点皴”, 马远、夏圭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 皴”,郭熙的“云头皴”,线的不同表现方 式是画家绘画艺术风格的首要特点。长久以 来中国绘画一直把线造型形式作为重点来研 究。 不同画家形成的不同绘画线造型的风格 样式,具有不同的独特艺术审美特征,使中 国画中的“线”具有非常丰富的美感,让人 们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用线的目的和 侧重点不同 西方绘画用“线”目的在于造型,概括 的形体;中国线描除具有勾勒形体的作用 外,还注重线条对情感的表达和独立的审美 意义,也就是说“以线造型,西方重型,中 国重意。” 西方绘画的“线”,是体面的压缩,线 为概括体面服务,是造型的基本元素之一, 它来源于客观形体中面的透视消失,线的变 化 只 是 服 从 于 造 型 的 需 要 。 中 国 画 的 “线”,是以塑造物象、表达情感、缔造意 境为主要目的,并注重线条本身的形式美和 艺术趣味。“线”是中国画技巧中最基本、 最活跃的因素,有很大的独立性。明代著名 画家徐渭在《杂花图卷》论述用笔与自然的 关系中提到“非点画字型,乃是运笔”的观 点。绘画中“形”的本身并不是目的,重要 的是传达自我之“心”,在用笔过程中传达 心迹才是关键之所在。提出在绘画中自然物 象都已被抽象、概括成为单纯的力量、节 奏、动势的点线符号,但这些抽象的符号是 主观创造的,非现实的,但又是客观的,真 实可辨的,是与自然造化密切联系着的。 中国画线造型形成的形式规定来自于自 然,得造化之功,来自于画家的情感,是画 家将客观形象改造成主观形象的结果,这个 过程叫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三)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用线的表现功 能不同 西方绘画中的“线”的功能只局限在对 形体的概括方面,离开了形,线便失去意 义,可以说,线条在西方绘画中还没有从形 中解放出来,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线条被 色彩、明暗体积构成的面、块所淹没。因 此,把线作为独立单纯的造型形式的绘画在 西方造型艺术中难觅踪迹。或者说,西方不 具备纯粹的线的艺术。 中国画的线造型形式既不是具象、也不 是抽象,而是意象,既不是对客观事物造型 的真实写照也不是对客观事物造型的凭空臆 造,既不是客体的派生物,也不是主体的附 庸,而是强调客观对象的精神、气质、性 格、风度、情绪,以追求是表达物象的综合 的神情气韵。例如:中国画在线条组织形式 上有特定的固定的程式化方式,在画梅兰竹 时,一般三条线的组织呈眼状,依照这种格 式一直画下去,永远不会出现三线交于一 点,从而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线条趣味。与 西画的无拘束的以自然物象为准的写实线条 相比,中国画更注意线造型组织关系的婉转 与通透。 中国绘画的用线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抽 象性与程式化的特征,这些表现功能的特征 也都是建立在对自然对象的真实观察、把握 和描绘的基础之上,是重要的中国画美学特 色气韵生动。 综上所述,从中西绘画发展历史来看, 不管在表现任何现象、任何有型的物质,都 需要通过线来塑造形体,所以看来线条的地 位在绘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线描是最 基本、最原始的,同时也是最高级的。无论 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术作品和人类几乎是 和人类同时产生的。艺术作品是离不开人的 创造,由于线与线的组合、线与线的连接, 发展成为今天的文字和不同的文化底蕴,反 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气息。随着时代的进 步,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 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了改善,所以, 我们的追求不断的有了 新的发展趋向和新的 视眼来体会线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晓琳,《西方美术史》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5年版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代艺术三百题》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9年版 [3][英]荷迦兹,《论线条》,载《美的分析》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达芬奇,《论绘画》,原载《世界中古史》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一种逃避,因而不仅对社会变革缺乏足够的 热情,表现出一种被迫的、无奈的心境,而 且当社会变革触及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时,非 常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表现出对改革的不 满,使社会变革受到巨大的心理阻力。 面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困 扰加剧,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愈益严重的现 象,我们既不必惊慌失措,也不能任其发 展,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预防和调适工 作。由于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 的,既有人生观、价值观、气质、性格、认 知能力和方式、自我调节和策略等个体因 素,又有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社会氛围的 社会因素。因此,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是 一个系统。概括地说,以下几方面应该 受到高度重视。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 制。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是人们的消 极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保持心理健康的重 要条件。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以及其他反映、采纳 社情、民意的各种制度,如信访制度、投诉 举报制度、社会舆论监督、民意调查制度和 各种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等。这些制度为社会 成员表达意愿、宣泄不满、理顺情绪、恢复 心理平衡提供了正常渠道,最终达到促进社 会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二)建立有效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必 须重建与之相适应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机 制, 因为个体心理健康离不开有效的社会支 持。为此, 除了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 障体系外; 还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支持功 能, 在当前社会支持系统比较紊乱的情况 下, 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支持力是至关重要 的。另外, 还要重视家庭社会关系网对家庭 成员的社会支持作用, 积极建立类型各异、 较为紧密的家庭社会关系网( )。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中华传统文明中的勤劳俭朴、互相谦 让、合作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 精神和重视人际关系、集体主义取向的价值 观等,同样是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心理 素质作为民族文化素质的组成成分之一,是 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 它既具有历史性传统精神的继承,又具有时 代性现代精神的体现。我国国民的心理素质 应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协调,东方精 神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总之,从世界现代化的百年之旅和中国 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来看,社会现代化的成功 是基于培养和塑造一代新型的心理素质的 人。而要解决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心理健 康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市场经 济的浪潮中,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理 性地应对挑战,采取有力,教育和引导 国民心理健康发展,就能够培育出心理品质 高的现代化新人,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市 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 四、尝试性策略 6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李仁武,论当代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心理解放 [J],攀登,1999(6) [3]黄辛隐、崔绪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心理 [J],江海学刊,1999(1) [4]李景春,论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心理现代化[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 [5]吴增基等,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任命出版 社,2003 [6]沈杰,中国现代化起飞阶段的社会心理[J],云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上接第221页) 223
/
本文档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