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

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

2011-10-13 35页 doc 47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5566

暂无简介

举报
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可说是莲如上人(一四一五—一四九九)的言行录。一卷、共三百一十六条,收录於《大正大藏经》第八十三册。  一、信心是正因  1 信心作礼物  因为莲如上人预定十二月六日前往富田家,所以五日晚上有很多人来。上人问:“今晚何事这么多人来?”顺誓回禀说:“实是多日来之听闻,为了表达谢意;又您明日将有远行,所以想见一面,并作除夕之礼。”此时莲如上人说:无益的除夕之礼啊!除夕之礼,应以信心为礼。 2 本宗之肝要  讲说本宗之法门时,应表明本宗之正意在於“信心之一义”,此是肝要。  3 获信有几人  一日,笃志於佛法的...
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
《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可说是莲如上人(一四一五—一四九九)的言行录。一卷、共三百一十六条,收录於《大正大藏经》第八十三册。  一、信心是正因  1 信心作礼物  因为莲如上人预定十二月六日前往富田家,所以五日晚上有很多人来。上人问:“今晚何事这么多人来?”顺誓回禀说:“实是多日来之听闻,为了表达谢意;又您明日将有远行,所以想见一面,并作除夕之礼。”此时莲如上人说:无益的除夕之礼啊!除夕之礼,应以信心为礼。 2 本宗之肝要  讲说本宗之法门时,应表明本宗之正意在於“信心之一义”,此是肝要。  3 获信有几人  一日,笃志於佛法的人,多位聚集,莲如上人问他们说:你们当中,得信心者,究竟有几人?应该有一个或两个吧! 事后闻者都说:“吓破胆!”  4 无信即是恶  证如上人说: 以不取信为恶,故唯有取信。 善知识所说的恶,是以无信为恶。 莲如上人曾向某人说: “你真是无法形容的恶!”那人说:“无论何事,我都想依您的指示去做,但不知什么是恶?”上人答:“绝对的恶,难道无信不是恶吗?” 5 一次是一生  一次之愿,即是一生之愿;一次起信,即是一生起信。因为若是当下命终,即成一生之愿。 6 安心之相续  莲如上人说: 所谓“获得一念信心后之相续”,并非两件事,而是相续最初所发起的安心;此尊贵一念之心的贯彻,谓之“常怀忆念心”,亦谓“报谢佛恩”。所以发起归命之一念最重要。  7 圣教与安心  虽然广学圣教,若不确实决定他力之安心,也是徒然。信“归命弥陀,决定往生”。无二心,彻至临终,就能往生。  8 无生之生  所谓“无生之生”即是往生极乐,不再轮回三界,故极乐之生即是无生之生。  9 获信者稀少  所谓: 理解本宗之义者虽有,闻得之人则稀。 其意谓: 获信之机稀。 10 难信之法  莲如上人说: 现在说死就死者有之,但说得信就得信者却无。 11 既有谤者,决定往生  莲如上人说: 佛已预言:“有信有谤”。故今日若只有信者而没有谤者,则反而会怀疑:“为何预言:有信有谤?”已有谤者,则“信者必然往生决定”。  12 解知与信知  《安心决定钞》言: 久持他力之愿行在身,却被无益之自力执拗心所缚,而空流转。有人不知其意而问,莲如上人回答:这是听懂道理,而不得信心。  13 佛心之莲华  《安心决定钞》言: 弥陀之大悲,充满彼常没众生之胸中。 有人对此不审而请开示,莲如上人解释说: 佛心之莲华唯有开在众生之心中;弥陀身心之功德,满入於法界众生,充满於身内,也充满於心底。然而这只是指“领解的心中”而言。  二、念佛是报恩  1 自力与他力  明应二年(一四九三)元旦,劝修寺村的道德来拜年,莲如上人说:道德!你几岁了?道德!要念佛! 自力的念佛是数目念得多,想以念佛的功德求佛救度的称念;他力的念佛是归命弥陀的一念发起时,不隔时日,当下即蒙救度,此后之念佛是因为充满被救的感谢与喜悦之情,而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毫不掺杂自力。故他力即是弥陀本愿力,这一念的信心,彻至临终而往生。  2 作课的观念  十月二十八日亲鸾大师忌辰之夜,法会之际,莲如上人恳切而反覆地开示说: 诸位莲友!作早晚课时诵念《正信偈》、《和赞》,如想将这些回向给佛、祖师,是不应该的。他宗也有早晚课,但都用来回向。 但本宗不然,为了使我们充分地领解他力信心,所以亲鸾大师撰写赞偈,尤其是七高僧的论释之意旨,在《和赞》有详细说明,课诵时充分了解这些恩德,感到“啊!尊贵呀!”而念佛,将深重的佛恩,在佛前作欢喜、报谢的表达,即是本宗作课之意。 3 正确的作课  莲如上人向大众问说:“早晚诵念《正信偈》、《和赞》,并且念佛,是成为往生之因?或不成为往生之因?” 有的回答:“成为往生之因”;有的回答:“不成为往生之因”。莲如上人说: 都不对!《正信偈》也好,《和赞》也好,都在开示《众生一念归命阿弥陀佛,而救度后生”的道理,充分地听闻这些义理,而获得信心,“难得呀!真感谢呀!”地在祖师之前表达欢喜报谢之情,即是早晚的课诵。  4 报恩之念佛  莲如上人说:任凭弥陀,被救决定,有“蒙救度真感谢”的喜悦之心,此喜悦之念佛,即是报谢佛恩。 5 信后之念佛  《报恩讲式》言: 忆念称名有勇 莲如上人解释说: 称名是踊跃的念佛。信之后欢欣雀跃地念佛。 编注:《报恩讲式》是觉如上人的汉文著作,收录於《大正大藏经》第八十三册。  6 佛嫌自力念佛  《正像末和赞》言: 真实信心之称名 乃是弥陀回向法 故名之谓不回向 自力称念被嫌贬 上人解释此赞之意说: “归命之心”与“觉得尊贵感谢而忆佛念佛之心”都是弥陀所赐与,所以认为必须如何如何地念佛,这是自力,被佛所嫌。 7 信心即是念佛  莲如上人说: 信心决定之后,感到尊贵而念佛,或忽然而念佛,都具足佛恩。若是他宗,或者为父母,或者为其他事等等而念佛。但本宗以归命弥陀之信心即是念佛,此信后之称名,无论如何,都成为报谢佛恩。  8 报谢之称名  莲如上人说: 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有大善大功德,故他宗以称念之功德回向给诸佛菩萨及诸天,将这功德当作自己之所有物。但本宗不然,如果这六字名号是我的,才能以称念之功德回向给诸佛菩萨,但六字名号完全是弥陀所惠赐,所以若能一念一心任凭弥陀的救度,便立即被救,之后只是“难得啊!可贵啊!”之感恩的念佛而已。  9 打死蜜蜂的念佛  在山科之南殿时,有人打死了蜜蜂,不知不觉地称念佛号。莲如上人问:“现在你是以何心而念佛?”那人回答:“只是感到可怜而念佛。” 上人说: 信心之人,无论任何事,他的念佛是报谢之心,都是为了报谢佛恩,应知。 10 打开门帘的念佛  在山科之南殿时,莲如上人打开门帘,“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念著佛号而进入时,问法敬说:“法敬!你知道我现在念佛的心情吗?”“不知道。” 上人说: 这是我对救度的佛恩感到喜悦与尊贵的心情。 11 都是报谢心  莲如上人说: 佛法不可有赠献的心,亦即想做一事去迎合佛意的心。於佛法上,不管何事,应存报谢的心去做。 三、归命的信心  1 果后之方便  久远劫之古佛即是阿弥陀佛,依果后之方便而发度生之誓愿。 2 思惟之巅峰 可谓“思惟之巅峰”的除了阿弥陀佛五劫思惟之本愿,此外别无。与此思惟的道理同心即可成佛,同心亦非别事,而是机法一体的道理。 3 他力之一心  莲如上人说: 所谓“一心”:是归命弥陀,与弥陀之佛心成为一体。  4 他力之回向  莲如上人说: 所谓“回向”:是指阿弥陀佛之救度众生。 5 感通弥陀心  莲如上人说: “南无”就是“归命”,此归命就是“任凭救度”之意;此任凭救度的“归命心”,即是感通“弥陀发愿回向心”。  6 南无与回向  莲如上人说: “南无”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众生归顺弥陀的一念信心。 “发愿回向”就是弥陀对於信顺之机,立即给予大善大功德。其体即是“南无阿弥陀佛”。 7 获上品功德  莲如上人说: 人不必任何辛劳即能获上品功德,无过於归命弥陀而成佛。 8 所谓不可思议  法敬向莲如上人禀告说: 您亲手写的六字名号,不慎被火烧成灰烬,灰烬中显出六尊佛,真是不可思议啊! 莲如上人回答说:这并非不可思议,佛成为佛,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罪恶凡夫,仅以归命弥陀之一念而成佛,才是不可思议。 9 真实之宝  莲如上人说: 归命弥陀的人,即成为南无阿弥陀佛的主人;成为南无阿弥陀佛的主人,就是获得信心。 本宗所谓的真实之宝,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亦即是一念的信心。 10 名号是证据  实如上人说: 凡夫之往生,唯归命弥陀之一念便完全具足,其证据是“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是证人。  11 内心与外相  有人对於法然上人所说的“念声是一”不很了解而请开示。莲如上人解释说: 谚谓:“有心於内,现色於外”。 所领受的信心之体是“南无阿弥陀佛”,故心与口亦成一体。  四、信心的欢喜  1 一人亦喜之信  莲如上人说: 莲友之前显露喜悦,这是名闻;若是信心,则虽一人亦喜。 2 不能喜悦之因  未获信而想喜悦,如以线缝物,未打结,白白地穿过去。若不得信而想喜悦,是徒然之事。 但弥陀并未说:“要喜悦才救度”,而是“救度归命的众生”之本愿故。  3 佛恩之欢喜  受佛法熏育的人,任何事,悲伤的事也好,不如意的事也好,凡事若想到后生一大事之被救,便能心多欢喜,这是佛恩。 4 取舍皆佛恩  任何事,会想到善事,是佛恩;会想到是恶事而舍弃,也是佛恩。凡夫本来易恶难善,而信心之人会舍恶取善,是弥陀之力的加被。故取与舍,任何事,都是佛恩。 5 永远不饱足  任何事物都会有饱足之时,唯有成佛及感受弥陀之恩惠的喜悦,则永无饱足。烧亦不失之重宝,即是“南无阿弥陀佛”。 故弥陀广大之慈悲,真是殊胜。只要看到有信的人即感尊贵,真是非比寻常的慈悲。  6 人不贵法贵  莲如上人说: 信心决定的人,不论是谁,乍看即感尊贵;此非其人尊贵,而是获得佛智之故。 因此,我们更应知道弥陀佛智之尊贵。 7 仰之弥高  论语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钻之方知其坚。若信本愿,则知其殊性,愈信则愈知其尊贵、难得而增长欢喜之心。 8 谦虚之法悦  莲如上人说: 自以为懂,就是不懂;自以为不懂,就是懂。 心有弥陀救度的喜悦,就是懂。 丝毫不可自以为懂。  9 傲慢与谦虚  虽然只讲了一言一句的法门,一般人都认为是“自己“所理解的;但信心的人,只想自己是愚恶无智,又想到报谢,因感谢之馀而向人讲说法门。  10 莫存自我心  认为“只有我”的那种独觉心是可耻的。 若有信心,也是领受佛的慈悲之故,不会想“只有我”。 并且遇“触光柔软”时,此心也会柔和。因此,缘觉是独觉之悟,所以不能成佛。 11 触光柔软  获得信心后,接人待物,自然柔和不粗,合於触光柔软之愿故。若无信,则我执坚固,言语粗劣,必起争端,真是可耻可贱,应知。 五、教化与信心  1 教化与信心  莲如上人说: 教化之人,应先决定信心,之后讲说圣教,才能使闻者取信。  2 僧人的反省  莲如上人说: 僧人是连别人也劝化,但若不能劝化自身,是很可耻的。 3 自身先劝化  世上没有比自己的妻子更可爱可怜愍,若连妻子也不予劝化,是太耻辱了;但若无宿善,则无力量;因此,无论如何,自己一身,要先劝化。 4 自己没有  怎能给人 莲如上人说: 自己都没信,而要劝人信,如同自己没东西,而要给人东西,别人不会认同。 又说: 圣教言:“自信教人信”。自己应先信心决定,然后也教导他人信心决定,这才成为报谢佛恩。自己安心决定之后的教化,就是“大悲传普化”的意义。  5 舍身之教化  莲如上人说: 即使真有一人取信,也要舍身去教化,那绝不会白费。  6 一宗之繁昌  所谓“一宗之繁昌”,并非人多势盛,即使一人获信,便是“一宗之繁昌”。 故《报恩讲式》言:“专修正行之繁昌,成於遗弟之念力。”  7 应知废立  莲如上人说: 不可认为方便不好,应详细知道“以方便开显真实”的“废立之义”。 依弥陀、释迦、善知识的善巧方便,而获得真实的信心。  8 幼童持剑  莲如上人说: 无信而把持大事之圣教,如幼童持剑。 剑虽重宝,不谙用法,非割则伤, 知用之人持之,方成重宝。  9 身轻恩重  信心决定的人: 於佛法之处,应以身为轻。 於佛法之恩,应从心敬重。 六、罪业与救度 1 罪业与救度  顺誓问:《御文》言:“一念发起处,罪皆消灭,住於正定聚不退之位。”又言:“人命生存之间则有罪。”此二似乎相违,其意如何? 上人答: “一念发起处,罪皆消灭”者:以一念信心之力,往生决定时,罪不成为往生的障碍,故如同无罪;然而只要命在娑婆,都会造罪。顺誓!难道你已证悟而无罪?圣教里是说:“一念之处罪消”。接著上人又殷勤解说: 与其议论罪之有无,不如一再地反问是否获得信心。 是罪消而后被救,或罪未消而被救,这都是弥陀的事,不是我的事只有信心最重要。 2 讨论罪无益  莲如上人说: 一念发起,往生决定;罪灭而救度,或罪不灭而救度,是阿弥陀佛的事,故讨论罪是无益的。 弥陀的救度,是以信顺的众生为本。 3 信力即愿力  莲如上人说: “信心”即是一念归命弥陀时,立即被救度,其相即是“南无阿弥陀佛”。 不管罪如何深,依一念之信力而被消除。故《真要钞》(存觉)亦言:“无始以来,轮回六道的妄业,一念归命南无阿弥陀佛,即被佛智不可思议之力所灭。”  4 证据是名号  在南殿很多人聚集,讨论各自心中所想的。莲如上人出来说:在讨论些什么呢?只有舍掉任何筹量、顾虑,一心无疑地信顺弥陀而已。往生是由弥陀所定的,其证据是“南无阿弥陀佛”,此外还有什么事可由自己计度的呢? 上人的解说是如此的明快,若有不审,或其他事,只要一言半句,就能解明。  5 烦恼的根机  沈没於爱欲广海 迷惑於名利大山 不喜入定聚之数 不快近真证之证  有人对此亲鸾大师的述怀不易了解,而讨论著:“既然沈没於爱欲广海,还能往生吗?又不喜入定聚之数岂非不能往生?” 莲如上人从旁听到,便开示说: 爱欲也好,名利也好,都是烦恼,这被烦恼所覆的根机,而这样那样地筹虑担忧,认为能往生或不能往生,这是杂修。 唯有“信”,此外别无。  6 无碍之白道  人身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贼,以夺善心之宝,但这是诸行万善之法门而谈的。 念佛不然,得佛智之信心故,念嗔痴之烦恼,以佛愿力,立即消灭。故言:“念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善导大师《观经疏》) 《正信偈》亦言: 譬如日光覆云雾 云雾之下明无暗 7 佛力之所作  莲如上人说: 弥陀光明就像烘干湿物,由外面干到内面,这是日光之力。 同样地,无明烦恼的凡夫,能发起决定的信心,这完全是佛力之所作;即使罪障亦依弥陀之光明而消灭。 8 摄取不舍之梦  住在德大寺的唯莲师,想知道“摄取不舍”的道理,而到云居寺向本尊阿弥陀佛祈愿,以七日为限;於圆满日之夜,梦见阿弥陀佛来到唯莲师身边,伸手握住唯莲师手腕不放,并开金口出声说:“这就是‘摄取不舍’”。唯莲师一时惊慌,想要挣脱,但弥陀紧紧握住不离。因而知道“摄取”就是握住想逃的人不使离开。莲如上人在赞叹解释“摄取不舍”之文时,引用这个例子作为说明。  9 光明之摄取  莲如上人说: 归顺弥陀之人,其身被南无阿弥陀佛围绕保护。 故应知“冥加”。  10 契合冥加  莲如上人病中,兼誉、兼缘侍候时问:“如何做才能蒙受冥加?” 上人答: 蒙受冥加,即是归命弥陀。  11 冥加之内  莲如上人说: 一心归命弥陀的人,应知“弥陀最知道他的心”,知道弥陀凡事皆知,故於弥陀之冥加,应心生敬畏。 12 敬畏冥见  不可只顾虑同行同侣之眼目,而不敬畏冥见。 我虽不知,佛常见我,故应敬畏冥见。  13 责心与安慰  莲如上人说: 心不可放任,而要制御。若认为佛法是心的障碍物,但只要有信心,就有安慰。  14 不可放逸无惭  莲如上人说: 谚谓:“教其咀嚼,不教其囵吞。” 带妻子,服鱼鸟,罪障之身,如此之人,不可认为有慈悲的救度,而更放逸无惭。  15 应策励内心  身口虽相似,但内心不符,故应随各人本分,反省内心,自我策励。 七、听闻为第一 1 放下工作去听闻  莲如上人说: 佛法是要拨出世间的时间去听闻,若想等工作有闲暇再去听闻,是很可悲的观念。 佛法是不讲明天的。《和赞》开示说:假使大千界充满烈火炎 亦过闻佛名 即得永不退  2 水能穿石  至坚者石,至软者水,水能穿石。 古词言:心源若彻,菩提觉道,何事不成。 即使再怎样地不信,若系心听闻,因慈悲故,终可获信。唯有佛法,极於听闻。  3 听同一件事  常听闻同一件事,总认为是“新的、第一次的”,这是信心之上应有的心情。 然而一般人却只想听闻新奇的。 即使同一件事,不管听闻几次,要有“新的,第一次才听闻”的观念。  4 听闻决窍处  法敬说: 闻法时不可什么都相同的听闻,听闻要听决窍,亦即闻其要点之处。 5 佛法无厌足  对佛法若无厌足,则能闻信法之不思议。 就此实如上人说: 譬如世俗之人,对自己喜好的事,即使知道了,还想知道,所以向人问,一听再听,还想要听,不会饱足。佛法亦然,虽经几次听闻,也不会厌足,即使知道了,还想再知道。法义之事,不管几次,也要向人问清楚。  6 沉笼於水中  有莲友表达他的心情说:“我的心如同蓝子装水,听闻佛法时,内心充满感谢与尊贵;但法筵一散,又回复原来的心。”莲如上人开示他说:把蓝子浸入水中。即是:应将此身浸置於佛法中。又说: 万事皆以无信为恶,善知识所说之恶,是指无信为恶。  7 错误的听闻  莲如上人说: 虽说是听闻,一般人不想是为了自己,而往往怀有“记住一言半句,以转售他人”的心。 8 目的是取信  莲如上人说: 听闻佛法,想修心养性者有之,但想取信的人却没有。 9 取信者无  莲如上人说: 想“热心听闻”的人有,想“取信”的人没有。 故闻极乐之乐,为乐故愿生者,也不会成佛。 唯有归命弥陀的人才能成佛。编注:《净土论注》言:“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者,亦当不得往生。” 10 一颗殷重心  莲如上人说: 有“远者近,近者远”之理。谚谓“灯台之下暗”。有常闻佛法的缘,厚蒙福报,反而不能珍视,而以为平常,结果疏忽法义。住在远方的人,想闻佛法,会起珍重追求的心。 佛法要有珍重追求的人,始能真切听闻。  11 时节到来  莲如上人说: 所谓“时节到来”是指曾经用过心思之后,事情成就,才可说是“时节到来”;若毫无用心,而事情完成,就不说是“时节到来”。用心於听闻之后,才有“宿善、无宿善”之可言。 然而,不管有宿善、无宿善;“信心”者,“极於听闻”之事也。  12 听闻与宿善  莲如上人说: 有阳气,有阴气。向著阳气的花早开,向著阴气的花迟开。同样的,宿善也有迟速,故有“已、今、当”之往生。遇弥陀光明,有早开之人,也有迟开之人。 总之,不管迟速,信与不信,都要热心听闻佛法。 并解释已、今、当之意说: 有昨日获信之人,也有今日获信之人,与明日获信之人。  13 宿缘与宿善  他宗以遇法为“宿缘”,本宗以获信为“宿善”。 获信最重要。 因本愿之法不漏群机,故弥陀之教亦谓“弘教”。  14 宿善难有可贵  莲如上人说: 世人谓:“宿善可贺”,此说不妥, 本宗谓:“宿善难有”,此说很妥。 15 没有比习惯更可怕  田间小雀偷吃谷 架设响板欲驱之 听惯响声吓不走 日久群栖响板上  上人常引用这首和歌说: 一般人都是听惯了响板的麻雀 八、座谈很重要  1 一味之安心  享禄一年十二月八日夜,兼缘梦见莲如上人写了一篇文章给他,文中有梅干的譬喻如下:说到梅干梅干时 闻者口中皆酸味 一味安心亦如是同一念佛无别道 2 愚者三人,智者一人  谚谓:“愚者三人,智者一人。” 任何事若能相聚商谈,便有受益;於佛法上,更是重要。  3 讨论很重要  莲如上人说: 即使听闻一言一句,但一般人都任意听闻,妄自阐释。 因此,必须正确听闻,并亲近同行,表达心得,与之讨论。 4 相聚讨论  一天莲如上人说法完后,向四、五位公子们说:闻法之后,四、五人要聚讨论,即使五人,所听也会不同,所以要好好讨论。  5 要说出话来  莲如上人说: 要说话!要说话!不说话而缄默的人最可怕。不管信与不信,唯有说话。若开口说话,就能听到心底,也能受人匡正,故唯有说 6 坦率地说出  莲如上人说: 不论世间或佛法,人要轻快、明朗地才好。 上人不希望人沉默,说: 不说话不好。 又说: 低声细语不好。 7 默默无语者  莲如上人说: 讨论佛法时,默不作声者,无信之故。 或者心中巧妙思量而发言;或者讲些其他的事,此皆无信之故。若有信,自然形於色,出於口。心中感觉喜悦就表白喜悦,寒就说寒,热就说热,如实说的说出心情。於法筵中,默默不语者,无信之故。 又得信之后,也不可疏忽,应接近同行,详细讨论,就不致於疏忽。 8 真实与装饰  莲如上人说: 一直还没获得信心,能够不掩饰地表达出来,是很好的。但若内心无信,却装著安心的模样,口中也讲信心之人所讲的话,如此混淆而空过一生,一想到这种人,就感到悲痛。  9 不要掩饰  没获信的人再怎样地表露有信心的模样,但依然一日一日接近地狱。内心之信与不信,外表看不出来,但在严肃的因果定律之下,每日却在接近地狱。不要想还有很长的寿命,要想只有今天一天。 犹如电光朝露、无常短促的人生,於一大事的解决,切勿等闲视之。 10 叹心口各异  座谈会上所发表的话,如同有信心的人,如此外表蒙混而损失往生之大事,实感悲叹。 11 不获信即成徒然  烹调高珍物,经营款待,若宾客不食,即成白做。 虽与同行相聚,赞叹佛法,若无取信之人,则如同不食珍味。  12 言语要简明  法敬是个只依安心的情形而教化的人,总是喜欢引用善导大师六字释的“言南无者”之语;莲如上人提醒他说“这也可以缩短”。意谓:言语要少,安心是什么就讲什么。 九、读经的心态  1 挂破、读破  莲如上人以对句说: 本尊要挂破 圣教要读破  2 读圣教之诀  莲如上人说: 读任何圣教,若以“这也是他力信心,那也是他力信心”的观点去读,则不会有错。 3 读经的心态  阅读圣教,若不专心,究竟无益。 莲如上人说: 圣教必须心不旁骛且反覆的阅读。 又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得。 此点应该留意。凡是圣教应依照字句去理解,并且遵守师传、口授;切勿自我解释。  4 读圣教不知圣教  莲如上人说: 有读圣教而不知圣教,有不读圣教而知圣教。 虽是目不识丁的愚人,若请人读圣教,因听闻而获信,即是不读圣教而知圣教;又虽然会读圣教,但不是真心读,也不知法义,即是读圣教不知圣教。 5 自信教人信  “自信教人信”之道理也。 此句莲如上人解释说: 并非读圣教所说的佛法,是听了尼入道之流的“尊贵啊!感谢啊!”等信心欢喜的话而使人获信。虽是什么都不知的愚者,佛的加被力之故,听闻尼入道等人喜悦的表达,也能使人获信。虽然会读圣教,以名闻为先,心中无法,所以不能受人信用。 编注:“尼入道”:指不识字,没知识的人。  6 无信不可靠  莲如上人又说: 世间上之识时宜者,都被人称为好人,但他若无信心,我们就应怀戒心,不可信靠; 即使瞎眼驼背的人,若有信心,也值得信靠。 7 学习的次第  莲如上人说: 孩子在幼少时先要让他读圣教。 — 学读   读过以后,若不复习,不能受益。 — 复习   将懂事成人时,再怎样字正腔圆的读,但重要的是在於理解其义理。 — 辨义   再怎样深记文释,理解义理,若无信心,也是徒然。 — 获信  十、学佛趁年青  1 学佛趁年青  学佛要趁年轻,年老既行动不便,又贪睡;故唯有趁年轻时努力学佛。  2 佛法不讲明天  莲如上人常说: 凡是事关佛法,则每件事应心存畏慎,事无大小,都不可轻率疏忽。又说: 佛法是不讲明天的,佛法的事要急。  3 后生勿疏忽  莲如上人说: 不论贵贱老幼,后生一大事若疏忽,则大损失。 4 每人各自凌越  圆如说: 往生是每人各自的凌越。每人各自深信佛法而救度后生。认为他人之事,是不知自身。 5 锐利的批判  莲如上人曾说: 界的日向屋虽是三十万贯的富豪,但死了不能成佛;大和的了妙,虽是连一件单衣也没得穿的贫人,但这次将成佛。编注:“界”:大阪的富商区。 “日向屋”:店号。在此指店主。 6 无碍之法喜  莲如上人向兼缘说: 即使编著木皮缠身,贫穷得无以为生计,也不必悲伤,应该为归命陀弥的一念之被救,而感到欢喜。  7 佛法为主  莲如上人说: 应以“佛法为主,世间为客。” 先为佛法,至於世间俗事,有了时间再去做。  8 佛法要微细  莲如上人说: 对世间俗事无微不至地加以用心,而对佛法反而疏略,实在不好。 佛法是大事,应该运心绵密,微细注意。  9 忽以世俗心  莲如上人说: 本宗无论做任何事,都不可抱著世俗心;任何事都应以佛法的立场来处理。  10 种子不朽  嗜好佛法而藏有佛书的家庭,会出现学佛的子弟。 虽只一次用心於佛法,之后忘记了,也会因某种机缘,而再度追求佛法。 十一、随顺善知识 1 全依亲鸾  有人对亲鸾大师在世时的某些事不了解而问莲如上人,上人回答说:我也不知,不过无论任何事情,即使不知道,也完全依亲鸾大师所作的去作。  2 忘己之信顺  莲如上人说: 谚谓:“思君则思我”。 随顺善知识的言教,自己也能获得信心,而往生极乐。 3 无条件服从  对善知识所讲的话,抱著“是吗?能成吗?”等怀疑之心,真是可叹。 即使不能成,但既是善知识所讲的,就应该想“能成就”。连凡夫之身都能成佛,则无论何事,可以认为有“不能成”的吗? 就此事,不禁想到赤尾的道宗所表达的事。 一天莲如上人问道宗说:“道宗!独自一人去填平琵琶湖吧!” “是的!好。” 既是善知识之言,有不能成的吗!  4 师友重要,教义重要  莲如上人说: 应亲近同行、善知识。《往生礼赞》(善导)明言:“不亲近者,杂行之失也。” 若近恶人,虽想不受感梁,不知不觉间,恶事成就;故应驯近善知识。俗典也说:“人之善恶由近习。” 又说:“欲知其人,先观其友。” “宁与善人为敌,不与恶人为友。”  5 崇敬善知识  有人向莲如上人请示说:“一念之信心虽然决定,但往往对善知识之言语疏略,不知如何是好?” 上人回答说: 信心决定,更应有崇敬的心,但凡夫之心难免如此。若心中起这念头时,应该想到惭愧而改正。 6 见理折情  莲如上人说: 人都有不肯输人的心,有此心就能凡事学习而有上进。但佛法是无我的,应该逊让他人而取信心。 见理折情,才是佛的慈悲。 7 亲近信心人  亲近佛法者,无一损失,即使佛法者言行奇异,也要认为其心底藏有佛法,能如此想,则对自己有大福德。  8 仿效信者  莲如上人说: 与其模仿恶人,不如模仿信心决定的人。 9 舍身求道  莲如上人说: 见到信心决定的人,若想:“非如他不可”,必能成;若想:“因为他才能成”的断念,是卑劣的想法。 佛法是从舍身渴求之心,而获得“信”。  10 问所知之事  《净土见闻集》言:“平素认为知道的事,遇善知识,若能提出来问,便有受益。” 就此莲如上人说: “将认为知道的事提出来问,便有受益。”这句话真是殊胜之语。又说: 若问所不知的,则更为殊胜。  11 不耻下问  莲如上人常说: 佛法之义,要详细问人;有事也要向人请教。 至於“去问谁呢?”上人答: 只要是佛法,不分上下,谁都可问。佛法一事,常有看似不知,其实知道的人。 12 不审与不知  莲如上人说: “不审”与一向“不知”是有差别的。若是“不知”就不可说“不审”。分别事物:“那是什么样,这是如何”等,并非很明白的叫作“不审”;若是连底细都不知的事,就不可乱说“不审”。  13 见过知省  发现到修行者的过失时,应该反省:“连他都有这过失,那我更应谨慎。”因而自戒。但不可认为:“连他都会犯了,何况是我。”若作此想,则太卑贱。 14 过失太大  莲如上人说: 见他人之过易,见自己之过难。一旦发觉自己有过时,便应反省:“一定是过错太大,所以连自己都发觉。”而从心中改正。应该信用他人的话,因为自己之恶很难自觉。 十二、莲如的悲心 1 切身之悲痛  莲如上人齿痛,屡次“啊!啊!”地闭目叹息;大家想一定很痛苦。不久开口说: 想起无信之人, 便有身被割裂般的悲痛。 2 病床述怀  莲如上人在病中时说: 我自己对任何事都已不挂念,只是你们兄弟之中,或者有谁没起信,我便感到悲伤。 一般人临终时,若还有挂念,则是障碍;但我对往生已无障碍,只有为无信之人感到悲叹。 3 不见无信者  从明应七年(一四九八)的夏天,一直生病之故,五月七日,莲如上人说:“我想去向亲鸾大师(遗像)作今生最后的告别。”便决定上京都。不久又说:无信心者,大师不会想见面;若是获信的人,即使召见,也要请来见一面。 4 一生之愿望  莲如上人独言独语地说: 不管听到任何事,都不能使我称心适意; 最想听的是有人获信,即使是一个人。 又说: 我一生的愿望是使人获信。 5 无信之悲叹  我自己对任何事情,只要想做的,虽然不能立即成就,但尽力去做,没有不完成的。 但我一生之愿望的本怀是使人获信,只有他人之无信心,很感悲叹。  6 杂修堕地狱  莲如上人看到天王寺土塔会时说: 看到那么多的人都会堕入地狱,不禁感到悲怜。 又说: 其中若有本宗门徒,就会成佛。这又是一句值得感谢的垂示。 7 愤曲说佛法  听说奥州有人曲说本宗教义,莲如上人请来奥州的净佑,见面时格外地生气,咬牙切齿地说:“哎!哎!竟敢曲说亲鸾大师的教义,真是卑鄙!可恶!”接著又说“即使碎尸万段,也还不够。”又说:“曲说佛法,最为卑鄙!” 8 平起平坐  莲如上人说: 我放弃身分,跟大家平起平坐,一者亲鸾大师曾说:“四海之内,信心之人皆兄弟”之故,我依这句话去实行;再则,同座时彼此亲切,好让大家毫无顾虑地发问。使大家能够获得信心,这才是我的愿望。 9 信者皆兄弟  莲如上人对法敬说:“法敬与我是兄弟呀!”法敬回答:“这即使蒙佛加被,也不敢当!”莲如上人说: 获信的人,先往生的是兄,后往生的是弟。所以法敬是兄弟呀? 可谓:“获得同一佛恩者,信心一致故,四海皆兄弟。” 编注:《往生论注》言:“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 10 上人的劳苦  莲如上人偶而将脚仲出来给莲友们看,脚被草鞋绳咬入的痕迹历然可睹。上人说:“就是如此地不惜辛劳,走遍京城、乡村,宣扬佛法。” 11 只要为佛法  莲如上人说: 只要是为了佛法,任何辛劳也不觉得是辛劳。 上人凡是都切实、辛勤地处理。 12 反省背后言  法敬转述莲如上人的话说: 一般人对不当面直说,而在背后批评,都会发怒”;但我不那么想。凡是在我面前不便直说的,请在我背后指责,好让我辗转听到,以便改正我的心。  13 物须活用於佛法  莲如上人说: 使用在世俗上的财物,等於耗用佛物,应感怖畏。 反之,若是为了兴隆佛法,则再怎样使用财物,即不觉厌足,且成报谢佛恩。  14 佛祖寄托物  莲如上人对於门徒供养之物,常在法衣内合掌拜谢,认为是佛物。 又认为所接受的都是佛物,所以连自己吃穿之物,若不慎被脚触到,都会顶戴,以示愧谢。曾说: 我以为门徒的供养物都是亲鸾大师所赐与的。 15 如来之物  一天莲如上人经过走廊时,看到掉在地上的纸片,随口说:“太糟踏佛物了”,便恭谨地两手拾起,高举头上。 又说:“总之,所有东西,即使象纸片等物,若能想是佛物,就不会糟踏。”  十三、御文如佛说  1 弥陀之直说  亲鸾大师的宗旨完全依据阿弥陀佛的教理,所以《御文》如同阿弥陀佛的直说。 2 如来之直说  应该认为《御文》是如来的直说。 法然上人之传记亦言:见其形者法然,闻其词者弥陀之直说。  3 信一念重要  亲鸾大师之一宗,信一念之处最重要,“信”之一事,虽代代弘扬,但如何信,一般人不是很清楚;直到莲如上人时,才撰写《御文》,明白地开示“舍弃杂行,一心归命弥陀,以救度后生。”故尊称莲如上人为“再兴上人”。  4 上人的大自信  莲如上人病中时向庆闻说:“请你读诵圣教给我听。” “读诵《御文》好吗?” “很好!请读。” 於是选三封《御文》,各读两遍共六遍。莲如上人回味地说:“虽是我所写的信,也很殊胜啊!”  5 凡夫往生之镜  莲如上人说: 《御文》正是凡夫往生之镜。 有人以为《御文》之外另有法门,那是很大的错误。  6 御文之尊贵  关於《御文》,莲如上人曾说:於圣教有错读、错解、或难解处;但《御文》则不致如此。 真是慈悲之极。若闻《御文》而依然不知,是无宿善之机。 7 即使御文章  有人怀著疑惑问法敬:“像你那样地深入佛法,但令堂却不信,是什么原因呢?”  “你的疑惑,理所当然;我早晚都读《御文》给家母听,并且讲说法义,但家母依然无动於衷!到底法敬要如何作才好呢?” 
/
本文档为【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