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张仲景

2011-10-14 25页 doc 109KB 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39129

暂无简介

举报
张仲景张仲景 张仲景 《百家讲坛:千古中医故事(选载)》——张仲景篇 主讲人简介 郝万山,1944年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 多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编著或主编《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讲义》等著作12部。 张仲景篇 医圣之路(1) 张仲景是我国的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 《百家讲坛:千古中医故事(选载)》——张仲景篇 主讲人简介 郝万山,1944年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 多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编著或主编《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讲义》等著作12部。 张仲景篇 医圣之路(1) 张仲景是我国的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不但影响了中国和中医,也同样影响了世界医学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么,张仲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为什么同时感冒的夫妻却要用不同的药方?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一代名医?张仲景到底为中医作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 在上个世纪末,这话听起来好像很遥远,实际上也就是十多年前的事,北京爆发了一次流感,那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天我在门诊,来了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女的说,大夫,我们俩都感冒了,您开药的时候用我的名字,药量大一点,煮完以后我喝一碗,他喝一碗。我说为什么要这样啊?她说我的药费是能报销的,他的不能报销。我说你们俩能吃一样的药吗?她说我们俩都感冒了,都是流感,怎么不能吃一样的药呢?我这个时候就看病人的具体症状,这个男的呢,鼻流清涕,特别怕冷,发烧,全身疼,嗓子痒,咳嗽,没有汗,从中医的角度说这是风寒外感。这个女的呢,嗓子肿痛,咳嗽吐黄痰,发烧明显,怕冷不太明显,从中医的角度看这是风热外感。我说他得的是风寒外感,你得的是风热外感,他需要用辛热的药,你需要用辛凉的药,你们俩怎么能吃一锅药呢?这个女的马上接我的话茬,她说大夫,不对啊,不瞒您说,我们俩刚结婚二十天,我们同住一间房,同睡一张床,又同吃一锅饭,他怎么得的是风寒,我怎么得的是风热啊?我那个时候看病,周围有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也纳闷,同样的环境,又都是流感,怎么一个是风寒,一个是风热呢?我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你们两个的体质不一样,所以都得感冒以后,你们对这个致病因素的反应状况不一样,就出现了不同的临床表现。我就对这个女的说,你是阴虚阳亢的体质,你平常就容易心烦急躁,容易风风火火,性格外向,甚至有侠肝义胆。她瞪着眼睛看我,说你会算命啊?我说我不会算命。她说你怎么知道我的性格呢?我说阴虚火旺的人就是这样的脾气,所以我说你从小一得感冒就往嗓子走。我说你的扁桃体炎以前是不是经常犯?她说大夫,真是这样,我从小就经常犯扁桃体炎,经常发烧,几次要到儿童医院做手术,我害怕,结果到现在也没摘掉,现在一感冒还上嗓子。我说我现在知道了,这位小伙子是你的先生,他是阳虚的体质,平时手脚偏凉。她说对,他的手脚比其他人的凉。我说你的先生性格内向,思维缜密,动作和语言沉稳,他这样的性格,是阳虚阴盛体质的表现,所以他得了感冒以后,就容易从阴化寒,表现就是风寒外感。因为你是阴虚阳盛,外来的致病因素就会从阳化热,所以你得的就是风热外感。中医在诊断这个病的过程中,并不是看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什么样的流感病毒,他是看那个肌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这个状态更能够切合这个病人当时的实际情况。我说你们俩的病现在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那能吃一样的药吗?她说明白了,所以我们第一天用了同样的西药没有好,第二天、第三天用某一家医院协定处方的那个药烧又没有退。咱也甭管报销不报销了,您给我们俩开药吧。我给男的开的是辛温的解表药,给她开的是辛凉的清解药,每人就开了一服。当然,吃一服药这个病就好了。这就叫个体化的治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能够针对病人当前的实际情况,甚至包括肌体对治病因素的反应状态在内。 也是十多年前,医学界召开过一次国际性的医学学术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很多国家的医生讨论了许多关于医学界的很重要的议题,其中有个议题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哪一个更先进,哪一个更优化。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什么叫群体化的治疗方案,什么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所谓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一些人都得了某种病以后,医生都用同一种方案去进行治疗。所谓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虽然这些人都得了同一种病,但是医生要根据这些人的性别、年龄、个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对疾病的反应状态,制定出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案。实际上,这两种治疗方案,中医和西医都在采用。 张仲景篇 医圣之路(2) 其实,这种最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一千八百多年,它是由我国名医张仲景创造的,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公认。那么,名医张仲景生活在什么时代?他在医学上的贡献还有哪些呢? 张仲景和曹操、刘备,以及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他比曹操大5岁,比刘备大11岁。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生卒年份大约为公元150年到公元219年。 在历史书上,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中都没有张仲景的传记。宋朝时,国家组织校正医书局校订了《伤寒论》这部流传下来的张仲景的著作。校订过程中,校正医书局的医官们写了一个序,这个序引了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的一段话。《名医录》现在我们也看不到了,那么,这段话是怎么说的呢?曰:“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张仲景,《汉书》无传。”我要说明的是,这个《汉书》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后汉书》。“见《名医录》云”,就是我刚才说的唐代甘伯宗所写的那本书,说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即仲景是他的字。接着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也就是三国前期的人,他的家乡在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境内。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写的序,说他是拜师学的中医,他拜的谁呢?拜他同乡的张伯祖学的医,张伯祖也是很有名的医生。从对医学的贡献来看,张仲景的功绩远远要高于他的老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们来说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孝廉是什么?孝廉是当时社会授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一个荣誉称号,不是官职。政府在选拔官吏的时候,就从孝廉中,也就是从这些优秀青年中选拔。所以,张仲景在年轻时被乡间推举为孝廉,这件事情是可信的。 至于官至长沙太守,历史书上没有记载。长沙在东汉的时候,是归荆州所管。长沙太守,在史书上都有记载,比如孙权的父亲孙坚做过长沙太守。史书上没有记载张仲景什么时候做过长沙太守。有人就推测了,因为根据记载,孙坚当长沙太守之前有几年空缺,所以就有可能在这几年空缺之中由张仲景做了太守。而且接着又推测了,张仲景又写书,又看病,又做官,他怎么能忙得过来呢?张仲景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不办行政上的事情,打开大堂,让百姓到大堂看病,所以现在把药店的医生叫做坐堂医,就是从张仲景那流传下来的。张仲景后来觉得做官不如当医生能够直接为百姓们服务,于是就不再当官,去当大夫了。 正因为在历史上有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传言,所以后来的医生都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或者作为张仲景著作的指代,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所以以后要是看到某些医学书上说长沙怎么说,张长沙怎么说,大家就应该知道指的中张仲景。 关于张仲景治病的故事,有不少传说。有一次,张仲景在河南桐柏山采药,碰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张仲景给他摸完脉就问他:先生,您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兽是野兽的兽,你看张仲景够大胆的。这个人因为大夫看到了底细,就如实以对,他说我是峄山山洞里的老猴子,这些日子身体实在不舒服,所以请你给我看看。张仲景听完了之后,把脉,看看舌相,就从药包里拿出一丸药给他吃了,老猴子吃完这丸药之后就好了。第二天,这个山中的老猿猴扛了一块大木头来见张仲景,说非常感谢你治好了我的病,我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回报,这块木头是生长了一万多年的桐木,是很珍贵的木材。桐木能干什么?能做乐器。于是张仲景就请人做了两把古琴,又给古琴取了名字,一个叫古猿,一个叫万年。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载在一个叫虞汝明的人所写的《古琴疏》里。 张仲景篇 医圣之路(3) 关于张仲景,有不少故事传说流传于后世,这些故事不但流传于民间,在一些医学专著里也有不少记载,并且还有不少的证据。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徐中可,他写了一本书叫《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要略》①也是张仲景的著作之一。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个读书人叫冯应鳌,他得了重病,身上一阵冷一阵热,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把他烧得晕晕乎乎的。那天夜里,他觉得晕晕乎乎的,眼看就要不行了,慢慢地进入梦乡。在梦中,飘飘悠悠地来了一个神人,这个人穿着黄色的衣服,戴着黄色的帽子,然后就用手摸他的全身,摸完了之后,冯应鳌顿时觉得全身特别舒服。他又惊喜,又害怕,就问,您是谁啊?为什么来给我治病啊?那个穿着黄衣服、戴着黄帽子的人就说了,我是南阳汉长沙太守张仲景。他是神人嘛,没有名片,不是先递给他名片介绍介绍,而是自己口述,说我是南阳人。你看古人介绍自己,先介绍是什么地方人。是什么朝代的?是汉代的,当然是后汉的了。做过什么官?长沙太守。叫什么?张仲景。那你为什么来给我治病啊?神人说我今天给你治病是因为也有尴尬的事情需要你帮忙。什么事情我能帮得上你呢?南阳城的正东四里处,那时候还没有公里的概念,所谓四里就是四华里,有一个祠堂,这祠堂的后面走77步有我的墓,过几年会有人在墓上挖井,你要到那儿阻止他们,不要让他们挖,因为那是我的墓,你同时把墓和祠堂整修整修,这就算对我的报答。说完了那人飘然而去。冯应鳌醒了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烧也退了,身上也舒服了,他非常高兴。梦中神人的嘱托不能随意忘记,过了几年,他真的到南阳城东去了,真的发现了这个祠,这个祠的北边,就是后边77步路正有几个园丁,原书说叫园丁,也就是农民在那儿打井。他走过去一看,正好挖出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写着什么?写着十一个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这个石碑现在还有没有?放在哪儿了?这个石碑现在还有,就放在了河南省南阳市的医圣祠。发现这块石碑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年了,遗憾的是这个石碑没有署立碑的年代,也没有署立碑人之名。1981年,医圣祠在整修的过程中,就把这个墓碑往下挖了挖,发现下面埋着个碑座,碑座的一边写着四个字:咸和五年。咸和五年这不就有年号了吗?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就相当于公元330年,离张仲景公元219年去世也就是一百一十年左右。如果这个墓碑真是那个时候立的话,那张仲景做长沙太守之事,这就是个物证。可是后来大家发现,“咸和五年”这四个字不是正正经经刻在碑座的中间,而是字歪歪扭扭刻在一边,就好像刻石头的工人试刀的时候随意所为,更何况,碑座是汉白玉的,碑体是青石的,从风化的程度来看,那个碑体显然要比碑座晚。所以当时看到这个碑座刻着“咸和五年”的这些专家们,很大一部分人就想以此作为证据来证明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至今也没有更为确切的证据。而张仲景做没做过太守,也丝毫不会影响他的伟大,因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他留给后世的恩泽。在张仲景逝世一千三百多年后,人们把最高的赞誉送给了他,尊他为“医圣”!而更多的故事传说,也充分证明了张仲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晋朝有一个叫皇甫谧①的,他写过一本书叫《针灸甲乙经》,是针灸著作的经典。在这本书里,他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张仲景遇见了侍中王仲宣。侍中是什么人?就是皇帝的贴身随从,是皇帝的秘书,可以出入宫廷,可以参与政事,所以是一个很亲近中央领导的重要官员,但是这个王仲宣这时候还不是侍中。张仲景见到他的时候王仲宣只有20岁。张仲景一看他,哎呀,小伙子,你身体可有病啊。你说谁愿意让人一见就说你有病?张仲景说20年以后你的眉毛会掉光,眉毛掉光了再过半年你就死了。王仲宣一听,说我20岁年纪轻轻的,你是咒我,还是忽悠我呢?张仲景接着说,你要想免除这个病灾,需要吃我的五石汤。王仲宣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了。张仲景随后从药包里把五石汤给他,也没有收他的费。王仲宣心里很不高兴,没有吃这个药,说我好好的,二十来岁吃你这个药干什么?过了3天以后,张仲景又遇到了王仲宣,就问他,我给你的药你吃了吗?王仲宣吞吞吐吐地说,吃了吃了。看你的气色,你根本没吃我的药,你这个小伙子啊,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生命这么轻视。王仲宣没有听张仲景的话。过了20年,他的眉毛真的掉光了,眉毛掉光了之后过了187天,半年稍稍多点,王仲宣真的死了。王仲宣是什么人?此人名粲,就是王粲①,字仲宣。他开始的时候投奔刘表,刘表没有重用他,后来又转投曹操,曹操对他很重用,后来他一直做到侍中。曹操为什么重用他呢?因为曹操是个文学家,他很爱有才华的人,而王粲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②之一,他和曹植并称为“曹王”。王仲宣生于公元177年,比张仲景小27岁,所以张仲景就说他小伙子,你身体有病,如何如何。王仲宣不敢当着张仲景的面直接发作,他比自己大27岁啊,是父辈。王仲宣死于公元217年,死的时候真的是41岁。但是这个事情也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是什么病,会让张仲景预测王仲宣20年后眉毛会掉光?王仲宣虽然确实是41岁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他是死于传染病。 张仲景篇 医圣之路(4) 为什么关于张仲景有这么多神奇的故事?是因为他悬壶济世,医术高明,能为百姓解除病痛,深受大家爱戴。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些故事当做历史,但这些故事,正是被他救治的病人及其后人,对于一代神医的赞叹和尊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口碑!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位千古名医呢? 我们刚才提到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他写过一首诗,描写他当时逃荒逃难时候的情景,这首诗怎么写的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出门看到的不是满地庄稼,满地碧绿,而是白骨满地。“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一个面黄肌瘦的、面色惨淡的妇女,把自己怀中抱着的孩子扔在了草丛中。“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回头听听孩子哭啼的声音,擦擦眼泪,自己走了,不回来了。为什么作为一个母亲这么狠心呢?“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不知道我活了今天,明天还能不能活下去,怎么让两个生命都完整地活下来呢?这是王粲当时见到的实际情况。 张仲景的生活时代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战争连年不断。大家知道,三国时代,从黄巾军起义到董卓之乱,以后到天下纷争,三国鼎立,战争连年不断,生产力遭到了破坏,生产水平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就下降,就容易爆发传染病。所以古书上常常记载,大兵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张仲景生活环境的第一个特点:战争,传染病的流行。张仲景生活时代的第二个特点,是天灾不断。张仲景在世70年,我查过这70年的史书,在史书上记载的大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冰雹、地震、蝗虫、龙卷风、泥石流、雷电、海水倒灌、河堤决口,几乎我们能够想到的自然灾害,那个时候都出现了,而且这些自然灾害能够记入正史中,说明这些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不是局部的。自然灾害也破坏了生产力,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导致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也导致大量的疾病流行。所以古人就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不是因为战争而死就是因为疾病而死。史书上还说,中原大地,“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广阔的中原,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到处可以见到白骨。 张仲景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中,他是怎样记述自己这段经历的呢?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说我的家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曾经有过两百口人,“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说建安元年以来,就是从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两百多口人死了三分之二。这些人是怎么死的呢?“伤寒十居其七”,仲景这里所说的伤寒是指传染病,是外感病,十分之七的人都是死于这个病。大家想一想,张仲景作为一个医生,他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看到众多的亲人和百姓被疾病、传染病夺去了生命,而他在救治的过程中,发现力不从心,难以挽回他们的生命,所以他就发奋图强,立志钻研医术,来创立一种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途径。 眼睁睁地看着众多的百姓不断死于战争和瘟疫,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被病魔夺去生命,作为医生的他却无能为力,张仲景感到了自己的平庸和无能。动乱的年代呼唤名医,于是他下定决心,钻研医术,凭着过人的毅力和智慧,终于写成一部医学名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过程,张仲景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古人遗留下来的医学经典理论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当代和古代人们防治疾病的这些经验、方子,广泛地收集,这就叫“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自己接着说,写这本书参考了很多书。他把书名都列上了,有《素问》、《九卷》。这些书名也许大家都没听说过,但是大家听说过《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是《黄帝内经》中的两大部分。还有《八十一难》,就是《难经》,这些书现在都可以看得到。还有《阴阳大论》,这本书现在看不到了,但是在张仲景所写的书本里,引了一大段《阴阳大论》的内容。《胎胪药录》,从名字来看好像是妇科与儿科一类的书,或者是还包括了药物治疗的一类书。他参考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同时自己又亲身参加实践,并平脉辨证,然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①,一共十六卷。 张仲景篇 医圣之路(5)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因为在这之前,中国的医学分了两大门类。一大门类是基础理论的著作,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黄帝内经》,它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讲人的生理、病理,讲致病的因素,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上及天文,下及地理,包罗万象。在张仲景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这部书。另外一部分是古人治病的一些经验。那个时候把它叫做经方,就是经验用方。医生跟着感觉走,病人来了,说我头疼,身上发冷,发烧,咳嗽,喘。医生就认为他应该用点麻黄,应该用点桂枝,应该用点杏仁,应该用点甘草。那个时候又没有纸张,医生就把这些药写在竹板上,写完之后都是医生自己采药给别人包好了,甚至给病人煮好了药,病人拿走喝了。第二天病人来了,说喝了你的药我的烧退了,身上也不疼了,也不喘了,你的药可真好。医生就说了,哎,这是我的经验。于是就把这个竹板放在这儿。经验用方,是通过检验而确认有效的。又有病人来了,全身浮肿,尿不出尿来。从今天的角度看,可能是尿毒症吧,所以他凭着感觉也开了个方子,给了病人。过了几天,家属来了,说大夫,我们那个病人死了。他一看这个经验不灵,可不能流传于后世,就把这个竹板烧了。所以流传下来的都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东西。那个时候,就把这些用方叫做经方。张仲景就收集了大量这样的东西,又把临床治疗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原来一个凭经验看病,一个是基础理论,两者结合得不好,就是由他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就开创了中医临床医学新的里程。所以,我们说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时代的呼唤和个人的努力,造就了一代名医张仲景,也造就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中医的研究著作历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侧重研究病理,一种侧重收集行之有效的药方。张仲景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中医的经典理论与历代经方相结合,写出了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然而,在动荡战乱的漫长年代里,《伤寒杂病论》却难以保全。在张仲景死后的八百年里,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先后发现了散佚的《伤寒杂病论》部分残卷。人们分别校注,刊印成书。于是,写入中学历史课本的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现在实际上一分为二,成为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这两本医学名著,至今仍然是中医药系统的经典教材,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 张仲景所创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个体化的治疗手段,在今天我们叫什么?从张仲景的著作里,我们今天的医生能得到哪些启发?我们用张仲景的理论和方法怎么处理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些张仲景没有遇到的疾病? 张仲景的医圣之路我们就介绍到这里,那么,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个体化的治疗手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看下一讲。 张仲景篇 流芳百世(1) 一代名医张仲景对于中国医学的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医学,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张仲景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就是现在医学界所说的辨证论治。为什么有时候同样的病症要用不同的药方,而有时候不同的病症却会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我刚毕业的时候,没有多少的临床经验。我自己看病看了三个月,没有一个病人说,吃了你的药真痛快,吃了你的药我的病好了。我觉得我这么下去不行,提高不了疗效,我就跟领导说,能不能我现在不看病,我去给我们的老师们、老前辈们抄抄方?我们院长特别重视培养年轻人,他就让我给一个老大夫抄方,跟着老大夫学习。一天来了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从“五一”开始喘,到了“十一”的时候他自然就不喘了,因为天越热他才越喘,从“五一”到“十一”这段时间,他这病经常急性发作,用什么药都不能让他一点不喘,就这样喘了三年。我的老师就问了,你这个病怎么得的?小伙子说,别提了,三年前,因为过“五一”,有个大的活动,那天我是走得又热又累、又渴又饿,我觉得自己年轻,就喝了一肚子凉水,又吃了一肚子冷的干粮,结果这个活动没有结束我就开始胸闷,就开始喘,从那儿以后,只要天一热我就喘。我们老师想了很长时间,给他开了两味药。第一味药是焦山栀,15克;第二味药,淡豆豉,就是豆豉,15克。把这个方子给小伙子了。小伙子拿着这个方子说,老大夫,我在您的医院已经看了三年的病了,别的大夫都把方子写满了,您就给我写两味药,能行吗?我们这位老师的临床经验特别丰富,可是他说话北方人听不懂,所以他很少说话,也基本不讲课。我们老师说,试试吧,试试吧,就让他去试试。他不把话说满,他绝对不说我包你好,打包票的都不是严谨的大夫。小伙子无可奈何地把方子拿走了。过了一个多小时,小伙子又回来了。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时候包药没有塑料袋,就是拿纸包上药之后拿个纸绳系上。他拿两个手指头提着一串药,一共七包,每一包很小,就这么拎着,说老大夫我找您看病不容易,您给我七包像茶叶一样的东西,能治好我的病吗?人家别的大夫都是七大包,我都得拿大包提啊。我们老师还是说,试试吧,试试吧。小伙子无可奈何地走了。一个星期之后,小伙子回来了。我就问他,小伙子怎么样啊?小伙子说,不怎么样,该喘还喘。我说那再让老师看看,老师看完之后还开的是这两味药: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小伙子说,老大夫,我上次吃了您这七包药没感觉,该喘还是喘,您能不能给我换换方啊?我们老师还是三个字,试试吧,试试吧。小伙子走了。第三次又来了,我说怎么样啊?他说你跟你们老师说说,给我换换方,我吃了还是喘。我们老师还是开这两味药,从此小伙子就不再来了。我想这老师也够顽固的,这两味药不治喘啊,而且小伙子三次都说没有特别明显的疗效,为什么还开这个方呢?从此我就没再见到这个小伙子。 为什么老师只给病人开这么简单的药方?为什么病人一直说没有疗效,而老大夫却不肯换药?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一年以后,我在我们医院的楼道里走着,突然看见那个小伙子在前面一瘸一拐地走路。我说小伙子,你怎么样啊,还喘不喘?因为我一直记着这个小伙子。他回头看见是我,说我不喘了。我说谁给你治好的?他说你怎么还问我啊?不就是那个老大夫,你还抄方,你在旁边。你不是说看了三回没有效果吗?你怎么后来不来了呢?他说开始是没有效果,后来我发现就吃他这两味药,逐渐胸口不烦了,不闷了,以后即使发作,也发作得轻了,也不用西药临时止喘了。就是那年夏天,我把这两味药吃了两个月,我就好了,今年夏天已经过去了,没再犯。我说你后来为什么不再来看了呢?他说我还用去看吗?这两味药我记住了,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我拿纸写上,我们村他是通县的农民。就有药店。我到那儿一买,吃了药病就好了。后来我们村的人都知道了,就这两味药治好了我的喘,他们都以为这是特别好的方子,都抄,他们都喝。我说他们好了吗?他们没有一个好的。这说明这个方子适合这个小伙子。所以有人说,中医药这些东西你不能大样本群体地去用,因为中医采用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个小伙子的病情很特殊,他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身体内部发生了变化才出现过敏性哮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用清肺热的方法治疗。回家以后我觉得这个病例特别有意思,因为老师抓住了这个发病的原理,因为病人是又热又渴又累的时候喝了凉水,吃了大量冷的东西,把热郁在胸中了,所以老师用清宣郁热的方法就达到了疗效。那个时候我很年轻,我父亲和我哥哥都是中医大夫,回到家里以后,我就给他们讲这两个病例。我父亲和我哥哥说,这真是出奇制胜啊,以后咱们要遇到类似的这种病人的话,咱们也用用这个方子。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谁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病例。所以中医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就要辨证论治。 张仲景篇 流芳百世(2) 老大夫用一个简单的药方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但这个药方,对于其他看似同一类病的病人却不起任何作用。开创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正是张仲景对于中国医学的一大贡献。 有一年夏天北京很热,我的一个中学同班同学,在外地一个避暑胜地做领导,他给我打来长途电话,他说北京要是热的话,你就来我们这儿避暑吧。那我当然就去了,到那儿之后他说,我舅舅腿疼,疼了十多年了,一直拄着拐杖走不了路,你能不能给他看看?我心想,腿疼不是风湿就是类风湿,或者是痛风,这都是比较难治的顽固的病,都十几年了,我不知道能不能给他治好。后来他舅舅来了,真是拄着个拐杖。我说你是关节疼吗?有没有红肿?他说我关节不疼,关节也没有红肿变形。可见不是风湿,不是类风湿,也不是痛风。我说那你到底是怎么疼,他说我这个腿抽筋,一受凉就抽筋,一活动就抽筋,一活动、一走路、一负重,腿就抽筋,抽筋疼得我走不了路。晚上一夜一夜地抽筋,睡到半夜就抽醒了。我说那补点钙啊。他说钙片我不知道吃了多少了,就是不管用。于是,我就想到了,一受凉他的腿就抽筋,这不是有寒吗?中医有驱寒的、助阳的药啊。那么一活动他就抽筋,而他的皮肤很干燥,皮肤又瘙痒,这不是阴血不足吗?咱用点养血的药,松解肌肉痉挛的药,正好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个方子,叫芍药甘草附子汤,这个附子和甘草相配是助阳的,芍药和甘草相配是养阴血、松解筋脉拘挛的。芍药、甘草相配非常有意思,后来的医生就把芍药、甘草相配叫做去杖汤,杖是拐杖的杖,我说这医生也真能吹啊,就这么两味药,你把它叫做去杖汤,有没有这么灵啊?中医有个药叫木瓜,实际上木瓜也是食品。中医的很多药都是药食同源,它既是药又是食品。木瓜是松解肌肉痉挛的,所以我要加进去。还有个药叫伸筋草,听这个名字不就是松解肌肉的吗?也加进去了。这个老先生长期不能干活,走路不便,腿疼扶个拐杖,心情郁闷,常常感觉胸闷,我就加了一个宽胸理气的药,叫苏梗。就开了这么一个小方,我心想很难取得疗效,他拄拐杖都拄了十多年,怎么能有效呢?反正你让我开方我就开个方吧。我开了三服,我说老先生,您要吃着有效,又没有什么副作用,您就多吃几服,没效您就另请高明。 过了两三年,我又到了这个地方,这都是很早以前了。那个地方还比较落后,自来水不是接到每个人家里,而是在街道上,人们挑着桶去接水。我在街上走着,有个老先生挑着一桶水过来了,一看见我就把水桶放下去跟我打招呼:郝医生,你来了。我说您是?他说我是谁谁的舅舅,他说我同学的小名,那个同学已经是县长了。你怎么不认识我了,几年前你给我看病,我腿疼,拄了十几年的拐杖,吃了你的药就好了,你看我现在居然能挑水了。我说我给你开了什么药?因为开完方我不觉得它会有多大的疗效,我就忘了。我真想看看我开的这么好的疗效的方子,到底是什么方?他挑着水,我就跟着他到他家里去了。他拿出一张纸来,纸后面贴了好几层纸,拿糨糊粘着,成了厚厚的一个纸板,上面真是我拿钢笔写的字,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附子、白芍药、甘草、木瓜、伸筋草,还有苏梗,当然还有个药,川牛膝,是引药下行的。他说我就吃你这个方子吃了六十多服,从此我的腿就不再抽筋了。你看我现在,不但可以走路,而且可以挑水了。我说你为什么把这个方子糊这么厚啊,他说我们这儿的人都知道我拄了十几年的拐杖,都知道吃了这个方子之后我的腿好了,所以腿疼的病人都来求我要这个方子。我就给他们看,看的人多了就把这个方子揉烂了,所以我就贴了一层又一层。我说他们吃了有效吗?他说大多数没效。你想想能有效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这个方子本来就不是治这些病的,是治阳虚,筋脉失温,阴血不足,经脉失养的。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当听说别人用某个方子治好某个病的时候,不要把这个方子拿来直接吃,它不一定适合你。这就是说,医生给他开的方子是针对他个人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张仲景篇 流芳百世(3) 张仲景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那么,我们今天的中医界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叫做什么呢?叫做辨证论治。这个“证”是什么意思?就是医生通过收集病人的症状,比如他讲我肚子疼,咳嗽,这就是症状、体征;再比如医生按按他的肚子,一按就疼,抬起手来也疼,一摸肚子非常硬,也是体征。医生通过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然后用中医的理论进行分析。分析什么呢?分析这个病变部位在哪儿。是在脏,还是在腑?是在哪个脏?是在哪个部位?分析了它的病位,然后再分析它的性质,是寒症还是热症。再分析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我们普通人,不知道正气和邪气是什么意思。正气是什么意思?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活动能力。比如有的小伙子吃饭多,消化得好,说明他消化系统的机能好,这就是正气活动能力:他消化系统的正气壮盛。有的人,吃一点点都消化不了,说明他消化系统机能的正气比较薄弱,这就是正气不足。正气也包括抗病能力。流感来了,很多人都得了,同样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人家就不得流感,这就是抗病能力强。还有得病以后的恢复能力。都得感冒了,人家喝点姜糖水,出一点汗,一宿就好了。可是有的人,七天不好,拖了十四天。一个人好得快就说明他正气强盛,好得慢就说明他正气薄弱。所以,正气是我们人的生理活动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我们要保持正气的强盛就少得病,得病也好得快。邪气是什么呢?所有的致病的因素,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因素都可以叫邪气。中医在分析的过程中,用中医的理论来分析,得病以后正、邪的关系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包括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关系,然后针对这种情况再去治疗。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以后在治疗上就用不同的方子。我们今天的人就把这叫做同病异治。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给后来的医生另外一个启示,叫做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却可以用同一种方法,甚至用同一个方子来治疗。 张仲景当时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就是指的外感病、杂病。在古代医学分科比较粗,他就把病分了两大类,一类是外来的,风寒热湿燥火这些邪气,这些致病因素,包括一些传染性的致病因素所造成的病都叫伤寒。那么除了这类的病之外,剩下的像七情六欲所导致的,饮食不调所导致的都叫杂病。那时候分得很简单。而张仲景呢,他外感病也治,杂病也治,所以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上记载,面对两个不同的病人,面对心烦和腹痛两种不同的病,张仲景居然用同一个药方“小建中汤”①,并且都疗效显著。那么,书上的记载是真实的吗?这种异病同治的方法真能行得通? 有一次我在门诊,有一个人得了结肠癌,做了手术,这是现代的首选的治疗方法。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发现他腹腔的淋巴结转移了很多癌细胞,因此手术之后又加了放疗,这一放疗就引起了放射性肠炎,肚子疼,越到晚上越疼,疼得他睡不着觉,只好打止痛针,吃止痛药,找大夫看。大夫说这就是放射性肠炎,疼上半年就好了。他说老天爷,让我疼上半年,我可忍受不了。那找中医大夫看看吧。他从网上查到了我的名字,就从外地跑这儿来找我。我从辨证的角度来看,这个人血色素偏低,整个人比较瘦弱,他是患癌症的身体啊,这不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吗?舌上又有淤斑,手术以后很多人舌上有淤斑,这是有淤血的表现,所以我就用张仲景治疗肚子疼的这个小建中汤,加了活血化淤的药给他吃。他吃了两周以后,疼痛明显减轻。后来又吃了一周,基本上不疼了,他非常非常高兴。这个人手术之后到现在大概有四年多了,隔一段时间就来北京找我适当调理调理。放射性肠炎,张仲景肯定没有遇到过,那个时候没有放射疗法啊,可是我们今天用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用他这个方子的道理,来治疗气血不足、肚子的经脉失养、腹部筋脉拘急痉挛这些症状,就有疗效。当然,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加减。 张仲景篇 流芳百世(4) 有一次一个大一的学生被她妈妈带来看病,往病人坐的位子一坐,面带愁容,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人非常消瘦,不说话。她妈妈说,我这个孩子原来很活泼,从上大学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也不吃饭,也不睡觉,逐渐消瘦。我说你月经怎么样?她妈妈说月经正常。这个孩子就瞪了她妈妈一眼,然后就跟我说,大夫,能让我妈妈出去一趟吗?我就跟她妈妈说,孩子既然有这个要求,你是不是回避一下?所以妈妈就出去了。这个孩子说,我有很多事情不敢跟妈妈说,实际上我已经闭经五个月了。我说你是不是吃减肥药了?她说是。我说你为什么要吃减肥药呢?她说我们班一个男生说我是囔囔踹。囔囔踹,就是说她太胖了。所以我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我就减肥,控制饮食。没想到,我原来的体重是120斤,当减到80斤的时候,我月经没有了,到现在已经五个月了,可是我不敢跟我妈说。当月经没有了之后,我发现我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能力下降,虽然坐在课堂里,老师讲课我听不懂,就看着老师嘴动,老师说的什么意思我不明白,然后我就高兴不起来,经常自个儿哭,也不敢跟妈妈说,所以刚才我让妈妈出去。我说孩子,人的体重不能减得太低,你正在学习和发育阶段,女性来月经是怎么回事啊?是五脏六腑经过代谢以后,剩余的气血下注胞宫,月事才能以时下。你现在摄入能量这么少,五脏六腑基本代谢能量都不够用了,哪还有剩余的气血下注胞宫啊?所以你就闭经了。我说我告诉你,这样的闭经如果不及时纠正,超过三年以上,你的卵巢被破坏,影响恐怕是终生的,你一辈子不能怀孕,这是第一点危险。听不懂课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活动需要消耗人体20%的能量,你现在摄入能量不够五脏六腑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哪里有剩余的能量来充养你的大脑啊?你看那个围棋大师聂卫平,下围棋的过程中,都要吸氧,为什么?脑子缺氧啊。所以你想学习好,你想能够集中精力,没有充足的能量怎么行啊?她说,那同学说我囔囔踹。我说,你以为骨感就好吗?骨感就漂亮吗?瘦到三围都没有了还有男生喜欢你吗?我就给她做工作。她就属于气血两虚、精神失养,所以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精神抑郁,兴趣减少,喜静懒动,睡眠失调,这是属于减肥后精神抑郁症。所以我奉劝有些中年妇女,四十来岁了,千万别减肥,不是过于肥胖,一般的人不用去减。四十多岁的人减肥过度,更年期会早日到来。那个女孩青春发育期减肥过度,引发闭经,这引发了减肥后精神抑郁症,调整起来很困难。这个孩子我先给她妈妈做工作,再给她做工作,前前后后调整了一年,总算正常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毕业了,也能够正常工作了,谈起当年这个过程,她并不回避,说简直是一场噩梦。这就是我们用张仲景所提供的方法,所提供的思路来治疗现代的病。 我们再举个例子。张仲景的书上有一句话,“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①主之”。一个人感觉恶心,吐白泡泡,又头疼,这是怎么回事呢?张仲景认为,这是肝有寒,胃有寒,肝、胃两寒。寒就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有寒,那么水液代谢就会失调,失调以后白泡泡就出来了,阴寒邪气顺着肝经上到巅顶,就导致了头疼。治疗这个病,张仲景用吴茱萸汤。 有一回,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来找我。他在外地工作,因为得了食道癌,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做了手术,做手术不多久,他嘴里老分泌大量的清稀的唾液。到我家的时候他手里拿着个纸杯子,他不是喝水,他是不断往里吐。我也没有问别的,因为是我小学同学,原来也很熟,我说唾液从道家的角度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道家把它叫做神池水、上池水。道家的书上说唾液有什么作用呢,说它可以“灌溉脏腑,濡润四肢,红润面色”,经常练习吞津,面色就红润,所以这对女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美容方法。“轻身不老”,走起路来非常轻健,有抗衰老的作用。 张仲景篇 流芳百世(5) 我说你把这么好的东西都给吐了太可惜了,他说那我怎么办?我说你咽下去。第二天一早他又来了,哎呀,你说的这个方法不行啊。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我这个唾液恐怕不是金津玉液,不是神池水、上池水,我咽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哎呀,我的前心后心冰冰凉,胃里就像冻了个大冰砣子,我受不了了,我不敢咽了。我突然意识到,他这种大量的清稀的白泡沫的唾液是吐涎沫,这是个中医的术语了,因为他胃阳虚,这个阴寒盛,津液不化,那怎么办?这个人没有干呕,没有头疼,就有这个吐涎沫,于是我给他开了吴茱萸汤,持续服药两周,他就不再吐了。当然,这个方子不是治胃癌的。后来我发现,许多做过食道和胃癌手术的病人都有过一段时间吐清稀泡沫,用这个方子都有效。 去年夏天,北京很热,我的一个小朋友,她看到一个很著名的快餐店推出一种新的消夏食品,叫雪顶。她吃起来很贪,连着吃了六个大冰激凌,中午回家,到晚上就不断从胃里,不是从嘴里头,而是从胃里面吐泡泡,泡沫一样的水往上翻,也不苦也不酸,不断地泛,不断地吐。睡觉之前,她自己觉得吐干净了,就睡了,睡到三点钟,头疼,疼醒了,脑袋涨,眼睛涨,醒了之后还是吐泡泡。她头疼一直到了中午之后慢慢慢慢减退,当然,接着吐泡泡,就这样头疼、吐泡泡持续了三天,真是痛苦难耐。她突然想到了我,就找我来了,说叔叔,我吃雪顶吃太多了就成这个样子了,你给我治治吧。张仲景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她呢,也吐沫,有头疼,这个病如果从西医的诊断角度来说,她可以诊断为胃炎,我就开了吴茱萸汤,她吃了三服,头也不疼了,也不吐泡泡了。我给她开了五服药,她就把剩下的两服药放在那儿了。过了几天,天很热,她又路过快餐店,看到“雪顶”,她又馋了,又连着吃了三枚,当天晚上又是头疼,又是吐泡泡,就把剩下两服药吃完了,没完全好,又找我开了五服。这下吃完之后就完全好了,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敢大量地吃这种东西了。后来她有一次碰上我了,她说叔叔,你为什么那么狠心?我说怎么了?她说你给我开的药又苦又辣,我长这么大没有吃过那么难吃的东西,我说就是要让你记住,人不能肆意地贪食生冷,你贪吃生冷过多,直接伤了胃的阳气,直接伤了肝的阳气,因此造成这种病。 我们学校的一个学生,说郝老师,你讲到张仲景,我就想起我的舅舅来了,我的舅舅头疼十几年了,常常夜里三点钟疼醒了,疼得厉害的时候,他就拿脑袋撞床头上的一个木头箱子,那个箱子的漆皮完全撞掉了,木头都给撞了个大坑,都快撞穿了。我说你什么时候让他来,我看看。一看,他舌头很胖,也很水滑。我认为,夜间一到三点这段时间,是肝经经气旺盛的时候,如果肝有寒邪,正邪斗争激烈,症状就都表现出来了,所以这个病应当是肝寒,阴寒邪气循肝经上逆到巅顶,轻的时候就是头顶疼,重的时候满脑袋疼,伴有两个眼睛涨,为什么?因为肝经的脉络联系到眼睛。我给他用吴茱萸汤,也是前前后后吃了三周,十几年的头疼从此好了。对于这个病例我也感觉到很奇怪,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疼,疼了十几年,就这样治好了。张仲景的一句话中,给我们提供了治疗三种病的方药,这就叫异病同治,都用一个方子。你看,一个是肿瘤术后,一个是过食生冷导致胃炎,一个是血管神经性头疼,这三个是不同的病,可是医生辨证都属于肝胃两寒,阴邪不化,阴寒邪气上逆,所以就都可以用吴茱萸汤来治疗。 张仲景留给后世的医学思想和经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名医没有不精通张仲景的著作的。从我们当代来看,任何一个名家,任何一个著名的临床学家,也没有不熟读张仲景的著作的。张仲景所创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我们今天把它叫做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这种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自然就要涉及中医的基本理论,就会涉及中医看待事物、看待自然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我们下一讲要讲的天人相应。 张仲景篇 天人相应(1) 如果患者在看中医时,中医大夫告诉你,这个病会在哪一天哪一个时辰痊愈,你会相信吗?如果这个预言还真的实现了,你会感到惊奇吗?其实,这种神奇的预言是有根据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一般七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七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七的倍数,十四天或二十一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现代科学也证实了,人体确实存在着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但却始终找不到控制这个节律的因素是什么。而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探明了这个答案,这就是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怎么形成的,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在哪里?又能给我们现代人什么重要的启示呢?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有一个医生,看肠伤寒特别有名,那个时候北京肠伤寒流行。肠伤寒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伤寒杆菌感染以后导致的一种传染病,这个病的特点是第一个星期热度一天比一天升高,第一天也许就是37℃,第二天就是37.5℃,第三天成了38℃,第四天38.5℃,第五天可能是39℃,第六天可能是39.5℃,第七天成了40℃,这叫阶梯热,热度一天比一天高,这是第一个星期。第二个星期、第三个星期持续处于高热的状态,40℃左右,甚至昼夜温度差不超过0.5℃。因为持续高热,有的人第三周结束的时候可能出现了肠出血、肠穿孔,就有可能导致死亡,那个时候肠伤寒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得了这个病的病人,无论是病人还是家属,对这个病都非常担心,因为死亡率高。来找医生看,医生摸摸脉,问问病史,看看病情,就告诉他,你一天吃我一服药,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忌口,只许吃煮得稀烂的粥,不许吃任何含纤维素的东西,鸡鸭鱼肉蛋这些东西一概不许吃,只能吃点小量的、剁成碎末的咸菜,再喝点粥。你要按照我这个方法去治疗,你几月几号退烧。当时的人们都很吃惊啊,这个病弄不好是要死人的,这个大夫这样胸有成竹地告诉他几月几号退烧,那家属和病人就盼着这天到来。结果这一天,或者差一两天,得这个病的人就好了。经过这个医生的治疗,没有出现一个死亡病例。这个医生是谁呢?就是我们解放初期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那汪老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准确地预测这个病人会在哪天好呢?他就是得益于张仲景的关于七日节律的认识。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他说一个外感病,通俗地说,感冒,头疼,发烧,怕冷,没有汗,甚至有点轻度的咳嗽、喘,如果你没有去治疗,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到第七天的时候它自己就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这个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你看张仲景不是对一个一般的病毒性感冒几天可以好进行了预测吗?而且他还可以知道,这个病要好是在那一天的什么时辰。张仲景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样一个病,到第七天要好的时候,哪个时间段能好,容易好呢?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就是中午前后这段时间,正是汗出热退的最有利的时机。 在张仲景的著作里,不仅谈到了外感病的七日节律,也谈到了外感病的十四日节律,如果十四天没有好,那可能就要二十一天才能好。这是不是又有点神了? 节律就是有节奏的时间规律,例如患了感冒,即使不治疗,七天也可自行痊愈。如果继发感染病程延长,痊愈之时或许是七天的倍数,要么是十四天,要么是二十一天。这就是七日节律。那么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七日节律?张仲景所说的七日节律有科学道理吗? 现代医学、现代自然科学对这种病理的时间节律有没有研究呢?当然有。美国有一个教授叫哈尔贝克,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致力于人体和动物体的生理时间节律的研究。他的研究方法说来简单,但是需要持之以恒。他让研究人员留下他的尿,每次的尿,每天的尿,每个月的尿,每年的尿都留下来了。测试他尿中激素含量的变化有没有时间节律,结果发现,一般人尿中激素分泌的含量变化有昼夜节律,就是二十四小时一个变化周期,也有七日节律。 张仲景篇 天人相应(2) 这个哈尔贝克在1982年到中国讲学的时候,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情。说当年测试的有个小伙子,就把他每次的、每天的、每月的、每年的尿都留下来了,这个小伙子留的尿配合他的试验,做了近三十年,留了整整两大冰库。他说我们从尿样中检测出了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检测出了激素分泌的七日节律。其实呢,人的生活节奏,人的饮食,它能够干扰人体的内分泌,所以哈尔贝克教授对参加试验的人有个要求,要求生活作息有规律,不要熬夜,11点左右要上床睡觉,要求饮食上不要吃过多的有污染的食物。参加这个试验的小伙子严格遵照哈尔贝克教授试验里的要求,所以他的尿样一直测试了近三十年。结果接近三十年的时候,有一天哈尔贝克教授又在测试他的尿样,发现他保持了近三十年的七日节律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哈尔贝克就把这个人找来。当然已经不是小伙子了,都五十岁了。教授就问他,你能不能跟我说说你最近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你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尿中激素分泌含量的七日节律最近消失了?这个五十岁的男子脸一下子红了,他说教授真对不起您,因为我按照您合同的要求,每天要早一些睡觉,所以我的前几任女朋友都认为我不能陪她过夜生活,都纷纷离我而去,最近我交了个新的女朋友,她才三十多岁,结果她认为我的性机能低下。我没有征求您的意见,就用了一片雄性激素放在肛门里慢慢释放。美国有这种药,是提高男性性机能的。正是用了这片雄性激素没有多久,这个人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尿样中的激素分泌七日节律紊乱了,消失了。 当他讲完课以后,我就站起来了,我说请问教授,您认为控制生物体的内分泌活动的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的因素是什么?或者说机制是什么?哈尔贝克教授就站了起来,他说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很长时间,我们发现,人体的内分泌活动存在着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动物体内的分泌活动也存在着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于是我们就做了大量的动物试验。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你,我没有在人体内和动物体内找到生物钟所存在的位置,我不知道控制人体和生物体内分泌活动的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的因素是什么。 为了探寻人体内生物节律的秘密,美国的科学家做了很多动物试验,他们把动物体内控制内分泌的部位分别摘除,发现动物体内的生物节律仍然存在,这使美国的科学家非常困惑,到底是什么在控制着生命体内的生物节律呢?其实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探明了这个秘密,这个答案是什么呢? 我接着告诉他,一千八百年前中国有一个人叫张仲景,他写过《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里提出了疾病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在更早的时候,在两千一百年前甚至两千五百年前的时候,中国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昼夜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甚至更长的六十年节律。哈尔贝克教授一听,有点困惑,他说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试验也就发现了七日节律和昼夜节律,中国医学这么早就提出生理、病理的这么多节律了?他就问我,你认为控制生物体的这些时间节律的机制和因素是什么?我说非常简单,天人相应。 那个英语翻译大概没有翻译过中医,他用了大概有五分钟的时间翻译。哈尔贝克教授晃晃脑袋,伸伸胳膊,表示没有听懂。我们所说的“天人相应”实际上是来自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现在社会上经常说,中医讲天人合一,实际上我在中医的经典里,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伤寒论》里,都没有找到天人合一这样的话。那么在什么著作里找到的呢?在哲学的著作里头,在儒家的著作里头。战国时期的子思,后来的孟子,一直到东汉的大儒董仲舒,他们都讲的是天道和人道的合一,讲的是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所以那是社会学家、哲学家讲的天人合一。在中医学的经典里,不用天人合一这样的话,它讲的是天人相应。 张仲景篇 天人相应(3) 天人,天和人之间,也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相感应,相适应,相顺应。于是,在中医学里就有了这样的比喻:天有阴阳,人有脏腑;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地有江河,人有经络。这些说的都是天人相应的理论。 天人相应是古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古人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父母,大自然中有什么,人的身体里就有什么,所以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动节律,也就是人体和生物体内生理、病理时间节律的根源,那么,人体内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真的是由大自然所控制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为什么有昼夜节律啊?有些病上午轻、下午重,到了晚上更重,第二天又轻了。我曾经遇到一个帕金森氏综合征的病人,他特别有时间节律,每天晚上六点钟到九点钟这段时间是他的魔鬼时间,这个时间段他的症状就加重了,浑身颤抖,吃饭筷子都拿不住。还有精神抑郁症的病人,常常是晨重夜轻,早上一醒,心情郁闷,全身酸痛,哎呀,我怎么又回到这苦难的世界
/
本文档为【张仲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