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班讲义-微观经济学

2011-10-15 50页 doc 1M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5047

暂无简介

举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班讲义-微观经济学目 录 2012年北大经济学院考研辅导班讲义-微观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4"  微观经济学部分 3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5" ●第一部分:消费者理论 3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6" 1、需求曲线与P.C.C、I.C.C 3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7" 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8" 3、由P.C....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班讲义-微观经济学
目 录 2012年北大经济学院考研辅导班讲义-微观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4"  微观经济学部分 3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5" ●第一部分:消费者理论 3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6" 1、需求曲线与P.C.C、I.C.C 3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7" 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8" 3、由P.C.C到ed(假设厂商的销售收入=消费者的支出) 5 HYPERLINK \l "_Toc237625739" 4、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理论 6 HYPERLINK \l "_Toc237625740" ●第二部分:厂商理论 8 HYPERLINK \l "_Toc237625741" 1、生产的三个阶段 8 HYPERLINK \l "_Toc237625742" 2、脊线 8 HYPERLINK \l "_Toc237625743" 3、短期与长期成本曲线 9 HYPERLINK \l "_Toc237625744" 4、完全竞争厂商 9 HYPERLINK \l "_Toc237625745" 5、完全垄断厂商 10 HYPERLINK \l "_Toc237625746" 6、三种价格歧视 12 HYPERLINK \l "_Toc237625747" 7、自然垄断 13 HYPERLINK \l "_Toc237625748" 8、垄断竞争厂商 1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49" 9、寡头厂商 16 HYPERLINK \l "_Toc237625750" ●第三部分:博弈论 19 HYPERLINK \l "_Toc237625751" 1、纳什均衡 19 HYPERLINK \l "_Toc237625752" 2、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PNE) 20 HYPERLINK \l "_Toc237625753" 3、重复博弈 20 HYPERLINK \l "_Toc237625754" ●第四部分:要素市场均衡 21 HYPERLINK \l "_Toc237625755" ●第五部分:福利经济学 2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56" 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2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57" 2、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2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58" 3、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25 HYPERLINK \l "_Toc237625759" 4、福利经济学定理 26 HYPERLINK \l "_Toc237625760" 5、外部性的克服方法一:Pigou Tax 26 HYPERLINK \l "_Toc237625761" 6、外部性的克服方法二:制订排污 27 HYPERLINK \l "_Toc237625762" 7、外部性的克服方法三: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 28 HYPERLINK \l "_Toc237625763" 8、公共品 29 HYPERLINK \l "_Toc237625764"  政经资本主义部分 31 HYPERLINK \l "_Toc237625765" 第1章 商品与价值 31 HYPERLINK \l "_Toc237625766" 1.1 商品与商品经济 31 HYPERLINK \l "_Toc237625767" 1.2 价值、劳动价值论 32 HYPERLINK \l "_Toc237625768" 1.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拜物教 3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69" 第2章 货币 3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70" 2.1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3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71" 2.2 货币的职能 35 HYPERLINK \l "_Toc237625772" 第3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35 HYPERLINK \l "_Toc237625773" 3.1 资本主义与商品经济 35 HYPERLINK \l "_Toc237625774" 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和历史基础 35 HYPERLINK \l "_Toc237625775" 3.3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37 HYPERLINK \l "_Toc237625776" 第4章 工资、利润与地租 38 HYPERLINK \l "_Toc237625777" 4.1 工资 38 HYPERLINK \l "_Toc237625778" 4.2 利润 39 HYPERLINK \l "_Toc237625779" 4.3 租金 41 HYPERLINK \l "_Toc237625780" 4.4 地租 42 HYPERLINK \l "_Toc237625781" 第5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4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82" 5.1 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44 HYPERLINK \l "_Toc237625783" 5.2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47 ​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部分:消费者理论 1、需求曲线与P.C.C、I.C.C ​ P.C.C曲线:其它条件不变时,和一组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均衡点的轨迹。 ​ 经济涵义:一般来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在相应的价格下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消费数量。 ​ 例子: 经计算可得: , 易知,其P.C.C曲线是一条直线。 ​ I.C.C曲线:其它条件不变时,和一种商品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 大化的均衡点轨迹。 ​ 经济涵义:恩格尔曲线的形状根据商品的性质来决定。正常品和劣等品的恩格尔曲 线形状不同,但即使是劣等品其恩格尔曲线也有先上升的阶段,“没有天生的劣等品”。 ​ 例子:拟线性偏好的恩格尔曲线 ,推导后可得 从收入-消费曲线到恩格尔曲线 拟线性偏好的恩格尔曲线 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IE)和替代效应(SE)的一般含义: ​ 收入效应: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使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相对价格不变),从而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发生的变化称为收入效应。 ​ 替代效应: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效用水平不变),从而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发生的变化称为替代效应。 ​ 实际收入水平不变: ​ 效应水平不变(Hicks),理论上常讨论。 ​ 购买组合不变(Slutsky)政策意义上常用。 ​ 劣等品: 小技巧:劣等品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扫帚形,否则画不出理想效果。 3、由P.C.C到ed(假设厂商的销售收入=消费者的支出) ​  = = ​ 结论: 时, 和 成反方向变动; 时, 和 成同方向变动; 1时, 的变化对 无影响。 4、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理论 ​ 不确定性VS风险: ​ 不确定性:当某人做决策时,面临几种可能的结果,概率未知。 ​ 风险:已知面临结果的概率。 ​ 风险的描述: , , ​ 彩票的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 ​ 彩票的期望效用: ​ 彩票的期望值: ​ 期望值的效用: ​ 圣彼得堡悖论与伯努利的解释: ​ 圣彼得堡悖论:游戏规则是玩家掷硬币,第 次出现正面庄家付出 元,故 。按照公平游戏的要求,似乎进入这样的游戏应当付出 ,但事实上玩家只要付出很少一笔金额就可以参加了,称为“圣彼得堡悖论”。 ​ 伯努利的解释:用期望效用的概念来解释,设庄家的效用函数为 ,则有 =1.39, 只要玩家肯付出4元以上,庄家就会同意游戏。 ​ 冯诺伊曼效用函数(VNM): ​ 定义: , ​ 满足的假设条件:完整性、连续性、独立性、不等性、复合性 ​ 对风险的态度分类: ,则 时,消费者为风险 ​ 例如: , ; , 则 ​ 确定性等价(CE): ​ 风险升水(RP): ●第二部分:厂商理论 1、生产的三个阶段 ​ 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其它条件不变时,持续将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的数量后,边际产量会出现递减的现象。 ​ 生产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没有充分利用生产能力 阶段Ⅱ:合理的生产区域 阶段Ⅲ:更多的劳动投入反而导致更低的产量,“人浮于事”。 2、脊线分析 ​ 分析:为什么只有 、 围成的区域才是经济区域呢?易知 处同 相比,资本投入不变,劳动投入增加,但总产量反而减少,即 <0,故不可能作为实际生产的区域。 ​ 结论: ​ 脊线以外: ( )或 ( ) ​ 脊线上: 或 , 上 , 上 ​ 脊线以内: 且 3、短期与长期成本曲线 4、完全竞争厂商 ​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 每个人都是价格接受者(price taker) ​ 同质产品,进一步强化price taker ​ 进入与退出自由,说明有效率, ​ 完全信息 ​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  ​ 长期均衡的条件:长期均衡在 的最低点; ; ; 5、完全垄断厂商 ​ 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控制销售量控制价格 ​ 短期均衡: ​ 结论: ; ​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  ,而且一般 ,一般不是最小成本的效率规模( ) ​ 结论: (FOC); (FOC); 6、三种价格歧视 ​ 一级价格歧视: ​ 定义:厂商对每一单位商品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来销售(需要对于消费者的心理有完全的了解,现实中不可能) ​ 效果: 被完全攫取转化为利润;厂商不会停留于 处,而是会推进到 处,因为 一直存在;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 二级价格歧视: ​ 定义:对于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多买打折) ​ 效果:部分 会转化为利润;比较接近 的产量 ​ 三级价格歧视: ​ 定义:对不同市场或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例如对于学生的优惠) ​ 均衡原则: : ​ 三级价格歧视的前提是不同市场的弹性不同: 弹性越小价格越高 7、自然垄断 ​ 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  定价 ​  定价 8、垄断竞争厂商 ​ 短期均衡: ​ 图示:生产规模给定,调整 ​ 结论: , ; ;均衡产量上 与 相交,意味着市场上供求相等 ​ 长期均衡: ​ 图示:调整规模,自由进出生产集团,调整 ​ 结论: , ( 与 相交), ​ 超额生产能力( ): 9、寡头厂商 ​ 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 ​ 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寡头市场的价格刚性问题: ​ 弯折的需求曲线:假设一个厂商降价,大家会跟随;但若提价,大家不会跟随 ​ 间断的 曲线:如上图所示 ​ 对价格刚性的解释: ​  变化( ),价格刚性 ​ 需求变化,价格刚性 ​ 模型缺陷:忽视了占优势的 从何而来,而起很多实证不符合模型 ​ 伯特兰模型: ​ 假设条件: ​ 厂商 、 ,产品同质 ​  ​ 市场需求函数: ​ 价格竞争 ​ 厂商的利润函数: 厂商—— 其中 厂商情形类似 ​ 结论:均衡时 , ​ 艾奇沃斯模型: ​ 事实上,寡头市场上的真实情况是 ​ 假设条件: ;每个厂商都用足产量也无法满足市场机会产量的一半(生产能力不足) ​ 结论: ;没有均衡价格, ​ 价格领导者模型: ​ 主宰型、晴雨表型,其中只要求掌握主宰型 ​ 主宰厂商的需求曲线: ​ 主宰厂商的价格判定: ●第三部分:博弈论 1、纳什均衡 ​ 博弈的均衡概念: ​ 占优策略:指一种无论另一参与者采取什么行为自己都采取最好行动的策略 ​ 占优策略均衡:指对博弈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占优策略时的均衡 ​ 纳什均衡:给定别人策略选择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它策略,也就是说,纳什均衡由所有人的最优策略组成 ​ 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 寻找纳什均衡:假设A选择U,则B选择L,反之如果B选择L,A一定选U,所以(U,L)是一个纳什均衡;另一种方法是重复剔除劣策略 L R (5,9) (3,8) (0,0) (2,1) U D ​ 混合策略和纳什均衡: ​ 混合策略:每个策略皆以一定的概率来选择,避免对方有规律的选择,要让对方恰好无机可乘。 ​ 定理: 假设有限的参与者,每个参与者的策略为有限的,则 至少存在一个纯策略的纳什均衡或者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 例子:性别之战 丈夫 芭蕾 足球 (2,1) (0,0) (0,0) (1,2) 妻子 芭蕾 足球 设妻子选择芭蕾的概率为 ,则选择足球的概率就为 ,此时丈夫无论选择芭蕾或者足球得到的支付要相同,即 ,所以妻子应该以 的概率选芭蕾, 的概率选足球;同理可以求出,丈夫应该以 的概率选芭蕾, 的概率选足球。 2、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PNE) ​ 子博弈:指能够自成一个博弈的某个动态博弈的从某个阶段开始的后续阶段,它必须有一个初始信息集,且具有博弈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当且仅当一个“策略组合”(纯的或混合的)在每一个子博弈(包括原博弈)上都构成纳什均衡时,它才被称为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它剔除了纳什均衡中含有不可置信威胁的那部分策略组合。 ​ 逆向归纳法:反方向剔除那些不符合的纳什均衡。 3、重复博弈 ​ 定义:即重复相同结构的博弈,分为有限次和无限次重复博弈两种 ​ 有限次的重复博弈: ​ 逆向归纳法 ​ 无法走出囚徒困境,最末一次的博弈结果必然是互相欺骗,以此逆推首次即互相欺骗,均衡为(欺诈,欺诈) 厂商2 合作 欺诈 (100,100) (-200,800) (800,-200) (50,50) 厂商1 合作 欺诈 ​ 无限次的重复博弈: ​ 几种策略: ​ 触发策略:观察到一次欺诈后一定时间内实施报复 ​ 冷酷策略:一次欺诈,永不合作 ​ 针锋相对策略:你合作,我也合作;你欺诈,我也欺诈 ​ 可以走出囚徒困境——考虑长期的经济利益、冷酷策略: 设贴现因子 ,则合作的长期利益为 ,欺诈的长期利益为 ,所以只要 亦即 时厂商就会选择合作,走出囚徒困境 ​ 无限次:指不知道究竟哪一次是最后一次 ●第四部分:要素市场均衡 ​ 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 由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到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 ​ 不是简单的水平加总,因为对于整个市场来说, 变动会导致 、 的变动。一方面导致 的变动从而影响 ,另一方面导致产量 的变动从而使 变动从而影响 。综上所述,不可以用 ,而是要使用调整后的需求曲线 ,得到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 ​  变动导致资本量的变动: ​  下降,如果 、 互补,则 增加,所以 上移 曲线上移, 更平坦 ​  下降,如果 、 替代,则 减少,所以 下移 曲线下移, 更陡峭 ​  变动导致 变动:当 下降 增加,单个厂商供给增加,导致产品市场供给增加, 下降 曲线下移 ​ 劳动供给曲线: ​ 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略 ​ 劳动供给曲线的特征:向后弯曲,如下图所示 ​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原因解释:转化为解释闲暇的需求曲线向前弯曲 ​ 分析闲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闲暇是正常品 ​ 替代效应:任何商品的替代效应同价格反方向 ​ 收入效应:闲暇的收入效应和价格同方向的!普通商品价格上升导致收入下降,从而需求减少,但闲暇的价格上升导致收入上升,从而需求增加,故闲暇的收入效应和价格同方向的 ●第五部分:福利经济学 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 初始配置 :存在帕累托改进 ​ 切点:实现帕累托最优 ​ 交换的契约曲线( ):所有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点的轨迹 ​ 核:对初始状态有一个核,只有 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视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而定 ​ 实现条件: 2、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 假设有两个生产者, 生产 , 生产 ,给定 、 ​ 初始配置 :存在帕累托改进 ​ 切点:实现帕累托最优 ​ 交换的契约曲线( ):所有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点的轨迹 ​ 核:对初始状态有一个核,只有 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视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而定 ​ 实现条件: 3、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 生产可能性曲线( 或 ): ​ 推导:把生产的契约曲线从要素数量空间转换到产品产量空间,资源给定 、 ,社会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达到的最优组合的集合 ​ 特征:向右下方倾斜,凹向原点。因为在社会总资源固定的情况下,要增加一种商品的产量必须把资源从另一种商品中转移过来,相应地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就会减少 ​ 边际转换率( )递增规律: ,当 皆给定时, ,所以总成本固定。当 增加时, 增加,由于 ,所以 减少,所以 随 增加而增加。 ​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 条件: ​ 理解:如果 ,那么生产中每放弃1单位 可以多生产2单位 ,而消费中少消费一单位 只需要给予1单位 即可,显然存在帕累托改进,只有 时才达到最优 4、福利经济学定理 ​ 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如果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则资源配置为帕累托最优的 ​ 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通过改变初始禀赋,任何帕累托最优可以通过竞争市场实现 例如下图,要想实现 点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只要改变初始禀赋 到 从而改变核,再通过市场机制就可以到 点 5、外部性的克服方法一:Pigou Tax ​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他人而不必进行补偿 ​ 负的外部性: ​ 例如噪声、抽烟、工厂的污水等等 ​ 私人成本: ​ 外部成本: ​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 负的外部性导致提供量过多: ​ 正的外部性: ​ 例如养蜂厂对果农有正的外部性 ​ 私人收益: ,外部收益: ,社会收益: ,社会收益=私人收益+外部收益, ​ 正的外部性导致提供量过少: ​ 征税和补贴: ​ 征税:针对负的外部性, ​ 补贴:针对正的外部性 , 6、外部性的克服方法二:制订排污标准 ​ 制定排放标准:排放标准,违者重罚。厂商有动力向右走,但从社会角度来说,应该规定 ,强制厂商不得超过 ​ 收取排放费:假设规定每单位污染收取3元,厂商面临决策为: (治污成本+缴费成本) 7、外部性的克服方法三: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 ​ 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例子: ​ 令 、 两个厂商,最大排污各自为3吨。政府目标总排污量为2吨,给予每个厂商1张许可证,每张许可证允许排放1吨。假设两个厂商的边际治污成本如下: 厂商: , , 厂商:, ,, ​ 情形1:有许可证,但不可以交 易。则结果如下: , , ​ 情形2:许可证可以交易,假设 转让给 (因为 的治污成本较高),设许可证4000元,则转让后情形如下: ,所以两个厂商及整个社会皆得到改善 8、公共品 ​ 商品和资源的分类: ​ 竞争性:对一种商品的使用会减少他人的使用量 ​ 排他性:对一种商品的使用可以阻碍他人的使用 ​ 分类: 排他 非排他 竞争 私人物品 共同资源 非竞争 自然垄断 公共品 ​ 公共品的需求曲线和最优组合: ​ 私人品:需求曲线水平加总, ​ 公共品:需求曲线垂直加总, ​ 搭便车(free rider): ​ 如下所示,占优均衡为(不付钱,不付钱) 乙 不付钱 付钱 (0,0) (60,-20) (-20,60) (20,20) 甲 不付钱 付钱 ​ 原因:非排他性 ​ 解决办法:政府根据成本—收益分析决定是否提供,或者采用征税的办法 ​ 共同资源(公共资源): ​ 定义:非排他,但是竞争 ​ 例子:牧草地,我的羊吃了草,别人的羊就可能没草吃 ​ 公地的悲剧:过度使用 ​ 政经资本主义部分 第1章 商品与价值 1.1 商品与商品经济 1、历史基础(存在条件) 商品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提供剩余产品的阶段以后,以私有制和私有产权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分工经济。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家庭经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相比,其生产是私人性的,但交换是社会性的。这也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从生产角度看,有两个条件:首先是生产力条件。即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有剩余产品的出现,并且要求生产资料私有,即生产者对生产有独立的、自主的控制。那么为什么公有制条件下还可以有商品经济?虽然只有一个所有者(国家),但是其代理人不同,所以实际的控制权属于各自的企业经营者,有各自的利益,存在长长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选择集权,生产方面存在效率损失,不了解具体的市场情况,选择放权,不注重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次是分工条件。分工主要有以下分类:自然分工,指自然的、生理的因素形成的关系;技术分工(生产分工),指由生产中的技术因素决定的分工;社会分工,指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因素决定的分工。 从交换角度看,要求财产所有权的保障,否则不需要通过交换,而是通过偷盗、劫掠获得商品。 2、理论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效用,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人需要它,不能成为商品。但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比较,并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是由于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3、内在矛盾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处在一种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关系中。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存于一个统一体(商品)中,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价值,但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使用价值;而且必须把生产出来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卖出去,才能从购买者那里实现商品的价值。对于购买者来说,他所需要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但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买卖双方都不能同时既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获得商品的价值。由于商品内部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所以一切商品都必须参加交换过程,只有通过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的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解决存在于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在商品的二因素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论什么社会,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反映人们的生产关系,不随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人们按价值相互交换商品,实质上是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所以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1.2 价值、劳动价值论 1、劳动二重性学说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差别在于:首先,具体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其次,不同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第三,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则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属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最后,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理解抽象劳动和理解价值紧密相关,重要的是把握住它们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价值 价值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一种价值关系,反映的是劳动者的交换关系,即“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的劳动”的劳动交换关系。形式上是商品的交换,而本质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社会劳动的交换被掩盖了。 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即价值量的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 从生产角度来衡量价值: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长短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从交换角度来衡量价值: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能够换取多少别人的劳动”,即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所以,社会必要劳动量(时间)不仅取决于商品生产过程实际耗费的劳动量(这一点依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复杂程度而不同),最终还取决于商品满足其他商品生产者和社会的需要情况。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是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应该懂得,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该部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他的劳动就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要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的适度规模,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等。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生产该商品的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量和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价值规律要求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一致。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具有灵敏、有效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自觉地尊重和利用好价值规律。按照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应该注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企业盈利;坚持等价交换原则,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坚持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体系,把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经常是不一致的。这是由于,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波动和价格波动反作用于供求关系的联系。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当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由于商品出卖者之间的竞争,商品的价格可以降到价值以下;当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时,由于商品购买者之间的竞争,价格可以涨到商品价值以上。价格又反作用于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价格高于其价值时,生产者获利增加,必然扩大生产增加了供给;当某种商品价格低于其价值时,生产者获利减少甚至亏损,于是减少生产减少了供给。价格波动对于需求也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价格下跌会引起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会引起需求下降。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以及供求与价格的相互作用表明,一方面是供求关系变动,使价格背离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起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的时间来看,价格始终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种状态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拜物教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各个生产者(个人或生产单位)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他们自己的需要则靠别的生产者提供商品来满足。社会分工以及由分工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各个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是,各个生产者的劳动又是单个的或个别的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各个生产者自己决定的,产品首先控制在他们自己手中。既是个别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两者构成一对矛盾。如果个别劳动(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不适合社会需要,这种个别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使用价值是否适合社会需要,只能由商品是否交换出去来证明,而不能由任何其他方式(如商品广告、专家鉴定等)来证明。只要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始终存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它表现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它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所以,它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商品拜物教 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称为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反映成为存在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样,本来是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却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关系。马克思把人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人的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关系并反过来支配人们命运的现象,称为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必须表现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而表现,所以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不是表现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商品称为一种神秘的东西。 第2章 货币 2.1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1、价值形式分析:“1只羊=2把斧子” 在上面的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等式左边的商品处于主动地位,要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其它商品上,因此叫做相对价值形式;而等式右边的商品处于被动地位,它是等价物,起着表现左边商品价值的作用,因此叫做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之所以可以如此,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都具有价值。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称为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用它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其它商品的价值。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价值形式的发展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自身,而商品的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是在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种类不断增加,越来越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3、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揭示了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还具有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的使用价值。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2 货币的职能 (略) 第3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3.1 资本主义与商品经济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商品经济的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为特征的,但是这里的私有制不同于以往。奴隶制下的私有制指生产资料归奴隶主所有,奴隶和奴隶主不是契约关系,奴隶不是商品,而是奴隶主的个人财产,换言之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以契约关系来构建的,于契约规定的范围内将自己劳动的使用权让渡给资本家,契约关系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公开。 2、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 货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流通形式不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则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G')。第二,流通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消费)为目的,为买而卖;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以取得货币增殖为目的,为卖而买。第三,流通的内容不同。在商品流通中进入交换的是等价的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双方各自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在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上都是同质的货币,但数量上是不等的,终点的货币量要大于起点的货币量。其流通公式应该是G—W—G+△g。 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和历史基础 1、条件之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般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货币,而且是增殖的货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事人内在意志是不会满足的,动力是不会衰竭的。“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加以说明。 首先,反对孔狄亚克关于利润是交换的结果的观点。因为商品的贱卖贵卖并不能导致社会总价值的增加,单纯的交换和流通不过是价值从一个主体到另一个主体的转移。 第二,反对“节欲说”(利润是资本家延期消费的补偿)。因为节约本身不能解释被节约的这部分资本的来源。 第三,反对“服务说”(认为利润是对资本家服务的报酬),因为这相当于劳动价值论,但未能解释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四,反对“纯消费阶级”说(认为不支付利润给资本家,他们就没有动力生产和消费。要使得利润存在,社会上必须有纯消费阶级,永远是高价的购买者),因为它没有回答纯消费阶级的收入来源。 2、条件之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在G—W—G'的运动过程中,买的过程和卖的过程都不产生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的产生只可能从商品的使用环节上去寻找,即货币所有者能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经过使用,不但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潜藏于人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和支出即劳动。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并非在任何社会里都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这表明了自由的二重性:人本身是自由的,但经济上自由到一无所有,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途径获得生活资料。“自由到一无所有”决定了劳动者在与资本家的谈判中处于绝对劣势(产业后备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剥夺农民的土地,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也是形成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的一个来源。 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所有权,而是劳动力使用权,并且是出让定期的劳动力使用权。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进行买卖的过程,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过程。 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维持人的生存的生活过程,是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才能实现的。所以,劳动力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生产其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还在于它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但是,在一定国家和一定历史时期,必要的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它是决定该国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标准。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这是它不同于一般商品使用价值的地方。一般商品在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其他商品中。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19页)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分别用c和v表示。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这部分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劳动指直接和间接参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是雇佣劳动者通过具体劳动把劳动物化在产品中,从而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3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延伸。工作日现实长度的确定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比。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这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2、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因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也就是要降低由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首先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与这些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随着这些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才会下降,从而劳动力价值也随之下降。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某个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平时,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消失了,而相关部门生产的商品价值也下降了,最终导致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率(剥削率) 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叫做剩余价值率。(m'=m/v)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4章 工资、利润与地租 4.1 工资 1、工资是劳动力使用权的价格 为什么不是劳动的价格?首先,劳动要当作商品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经独立存在。但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和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他的劳动还不存在,雇佣工人的劳动是在买卖结束之后才进行的。而买卖结束之后,工人的劳动是在资本家的监督支配下进行,已经不属于工人,工人无权把劳动当作商品出卖。第二,商品的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物化,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劳动的价值就由劳动决定,那是一种无意义的同义反复。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就等于劳动者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这样,资本家不能得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也就不能存在了。 2、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按照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而支付的工资。 计时工资:按照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为什么两种工资形式同时存在?计时工资要求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但是劳动条件相当不确定。从资本角度看:存在监督的必要性,但是监督要付出成本,况且有的时候无法监督。从劳动角度看:合同不可能尽善尽美,丧失了使用权后的劳动者是否会被“过度使用”?所以双方需要寻找更好的办法解决。计件工资的产品本身反映了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双方可以就单位产品(标准产品)进行谈判。虽然计件工资对于生产而言更有效率,可以使资本家通过提高标准产品从而间接提高劳动强度,进而提高剩余价值,但是实际中很多产品无法标准化,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标准产品。 3、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工人用货币工资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为什么工资存在国民差异?首先,源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其次,受到货币价值因素影响,虽然名义工资各国相差悬殊,但是实际工资水平相差不大。最后,工资受到汇率因素影响。 4.2 利润 1、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本和剩余价值都是以各种具体形式存在和运行的。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其中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过来的价值;v+m代表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三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只计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不只是他耗费的资本的增加额,而且是他的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全部预付资本,不仅包括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且包括在生产中使用但暂时还没有消耗掉,还没有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不变资本。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具
/
本文档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班讲义-微观经济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