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 李法军

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 李法军

2011-10-16 6页 pdf 604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 李法军 第18卷 第4期 2007年10月 VOL.18 NO.4 Oct.2007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MY 收稿日期:2007-08-27 作者简介:李法军(1970-),男,吉林桦甸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博士 讲师,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 摘 要:语言学家对匈奴语言的归属见解不一。我们认为,语言属性和体质类型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表明,在体质特征 上,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属于西伯利亚类型的人群;天山地区、阿尔泰地区的匈奴人群属欧罗巴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并混 杂着部...
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 李法军
第18卷 第4期 2007年10月 VOL.18 NO.4 Oct.2007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MY 收稿日期:2007-08-27 作者简介:李法军(1970-),男,吉林桦甸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博士 讲师,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 摘 要:语言学家对匈奴语言的归属见解不一。我们认为,语言属性和体质类型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明,在体质特征 上,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属于西伯利亚类型的人群;天山地区、阿尔泰地区的匈奴人群属欧罗巴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并混 杂着部分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中国先秦时期非匈奴人群显示出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蒙古东部地区和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匈 奴组群与阿尔泰地区的匈奴组群之间相对聚合,但彼此间仍旧存在明显的形态上的差异性。这种复杂性暗示匈奴在民族语言 形成的过程的不同的阶段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语言融合现象,外贝加尔地区为中心的匈奴主体可能在语言上更加接近蒙古语, 而中亚地区的匈奴人群可能操以蒙古语为主,夹杂其他语言特别是突厥语的混合语言。 关键词:匈奴;语言;体质人类学;人种;考古学文化 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 李法军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07)04-0020-06 一、有关匈奴语言归属的诸家观点 匈奴的语言归属问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 较有争论但却引人入胜的话题。 在现代语言学分类上,在欧亚大陆上有两大语 言系统,其一是乌拉尔语系(芬兰语、匈牙利语等, 也称芬-乌戈尔Finno-Ugric语),其二是阿尔泰语 系。 以往关于匈奴语的属性大致有如下几种观 点:一是突厥语说,代表人物有Remusat,Klaproth 等人。Pelliot认为匈奴的领导阶层属于突厥种,并指 出阿尔泰语系各支与乌拉尔———乌戈尔语之间不 可能存在最初的联系[1],白鸟库吉认为匈奴族有突 厥族性[2]。二是蒙古语说,白鸟库吉倾向于把匈奴归 入蒙古人种[3]。三是认为匈奴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 政治集团,Lacouperie等人执此说。四是认为匈奴人 说的是一种已消亡的羯语,L.Ligeti,E.Pulleyblank 主张此说。此外还有H.W.Bailey主张的伊朗语说和 L.Ligeti主张的古西伯利亚(Palaeo-Siberian)语说。 关于匈奴语言的研究问题,O.Pritsak认为 以往企图研究匈奴语言的尝试都不成功[4]。他认为 一是不足,二是方法不对头,比如白鸟库吉把 汉文材料中保存下来的所谓匈奴词,用现代汉语的 发音转写下来,来和现代蒙古语或突厥语做比较显 得十分幼稚可笑。另外,他主张从研究古代布勒加 尔语入手,来研究匈奴/匈人的语言[5]。卡哈尔曼·穆 青海民族研究 NATIONALTIESRESEARCHINQINGHAI (socialsciences) TheLanguageofHun:TheArchaeologicalandRaciologicalRoutes LIFa-jun Abstract:ThelinguistsarestilldisputingcontinuelyforthelinguistictypesofHunnow.Sinceitisobviousthatthereisaclosere- lationshipbetweenlinguistictypesandphysicaltypes,wecansearchtheprocessofnationalformationbythiscloserelationship. Accordingtothepastresearchesofpaysicalanthropology,theHunwhohavelivedinOuterBaikalbelongtoSiberiangroup,the HunlivedinMountainTianandAltaibelongtoPamir-Ferghanagroupandsomemixturewithyellowgroups,theHunlivedin EastMongoliahavearelativerelationshipswiththegroupslivedinOuterBaikal.ItisimpliedthatthedifferentgroupsofHunhave hadthecomplicatedlingualsyncretizationinthedifferentphasesaccordingtotheircomplexityofthecultureandphycialcompo- nent.TheauthorpresumesthattheMainHunlivedinOuterBaikalhaveusedalanguaguewhichissimilartoMongolian,however thetheHunlivedinCenterAsiahaveusedalanguagewhichistheMongolianandTurkimixture. Keywords:Hun;language;physicalanthropology;race;thearchaeologicalcultures 人 类 学 研 究 20 第18卷 第4期 2007年10月 VOL.18 NO.4 Oct.2007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MY 李法军: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 汗认为有的学者在没有掌握汉语古音规律,也不完 全了解古阿尔泰语语音特征的情况下,根据现代汉 语的语音来研究古代族名、人名、地名和官名,也就 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原汉语古音名称也要按 照汉字的上古音(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十六国)、中 古音(隋唐)、近古音(辽元明清)变化特点和规律翻 译[6]。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借助新近积累的科研 成果,对这些学说又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俄国学者巴斯卡科夫(Баскаков)认为匈奴语 是突厥语族,并且指出匈奴诸部的分裂导致了公元 1—2世纪突厥语的第二次分化[7]。韩景林认为,用汉 字音译记载的匈奴单于名号、匈奴官号、人名等用 国际音标转译为粘着语,结果发现它们多数是蒙古 语[8]。乌其拉图认为匈奴语和通古斯语关系密切[9]。 徐文堪认为说古西伯利亚语(或称古亚细亚语)的 民族在远东上古史上可能起过重要作用[10]。马利清 等认为匈奴语与现代蒙古语更为接近而不是其它, 属于蒙古语系的可能性较大[11]。 由以上相关研究得见,目前在语言学领域,对 于匈奴语言的归属问题的讨论仍旧持续着,并且诸 家观点仍未统一。众所周知,语言特征是民族的特 征之一,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离不开人群间的互 动,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此,本文尝试 运用考古学和人种学的方法,为语言学者提供另一 种考察匈奴语言性质的研究视角。 二、来自匈奴文化特性和人种特点的线索 考古学材料往往能够提供很重要的实物依据 用以间接讨论有关民族语言界定问题。在考古学的 框架内讨论某个民族的语言及文化特性的时候,种 族特征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内容。 自1896年俄国人类学者塔里克格林·采维奇 (Ю.Д.Талько-Грынцевич)在外贝加尔湖地区发 现近百座匈奴墓,有关匈奴的考古和人种学研究至 今已经有100多年了。从目前发掘的匈奴遗存来看, 其主要分布区域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蒙古国以 及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时代多在秦汉时期,而且以 墓葬为主,已发掘近千座。这些地区的匈奴遗存能 够代表目前可以确定的大多数。 对于匈奴考古学文化特征的界定,乌恩认为从 匈奴墓葬的形制看,主要分为八种,并且认为这八 种类型的墓葬首先反映了秦汉时期匈奴墓葬结构 的复杂性和贫富分化,而且外贝加尔和蒙古境内的 匈奴墓从结构上看与中国境内的匈奴墓不同[12]。潘 玲认为匈奴遗存分为两个层次,即可判定为匈奴遗 存的和含有匈奴文化因素的[13]。此外,匈奴墓葬种 可以明显看到来自汉文化和其他古老民族文化的 影响,虽然其墓葬形制有着复杂的分类,但是随葬 品的种类和特征却表现得较为一致[14]。 匈奴城址已经发现十几座。主要分布在蒙古 境内,外贝加尔地区则以伊沃尔加古城为代表。 乌恩和潘玲分别研究伊沃尔加古城的结果表明, 其他部族特别是汉族人可能参与了伊沃尔加古城 建造 [15]。 对于匈奴族源的讨论也是匈奴研究的重要课 题之一。林沄认为,“战国晚期匈奴本体是在赵 长城以北,但并不能肯定在赵长城建立以前匈奴 不曾到此线以南活动或居住”[16]。田广金认为早 期匈奴人活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高原和 阴山一带 [17];道尔吉苏荣认为匈奴与蒙古青铜时 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蒙古中央石板墓文化居民有 关[18];达维多娃认为匈奴人种成分不纯,是部落联 盟性质[19],这实际上并未对所谓匈奴主体问题进行 说明。乌恩还认为,历史上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在 53B.C.归汉和48A.D.的南北匈奴分裂存在着诸多因 素,除了政治和军事因素外,匈奴族源构成的复杂 性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20],这与朱泓对匈奴族源构 成问题的看法颇为一致[21]。 在体质人类学方面,近年来随着人骨资料的丰 富,不同的体质人类学学者或历史学者开始对现有 的人骨资料进行系统的人种学研究 [22]。语言属性的 判定不能与人种类型完全对应,就像民族与种族的 关系一样,操同一语言的人群可能在种族类型构成 上具有复杂性,同一种族类型的人群也可以操不同 的语言。但是,就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而言,这二 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从内部语言的变化和 人群体质构成方面窥探某个民族的形成过程,在研 究过程中,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和印证。现有人类学 材料表明,被确定为匈奴的人骨遗存主要分布在蒙 古国和俄罗斯的外贝加尔湖地区。在中国境内,被 认为属于汉代匈奴的或者被认为与之有关的人类 学材料包括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头骨,陕西神木 大保当墓地头骨以及新疆察吾呼沟口三号墓地头 骨。 要全面的了解匈奴族的体质构成,笔者认为在 选择比较的对象时应该注意那些在时间和空间上 与匈奴有关的人群,而且这些人群应该具有区域的 人 类 学 研 究 21 第18卷 第4期 2007年10月 VOL.18 NO.4 Oct.2007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MY 代表性。为此,本文选择了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地 区,吉尔吉斯和中国境内的匈奴人种学材料,并选 择其他北方地区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人群 作为对比材料[23],在较为宏观的区域内来探讨不同 地区匈奴人群的体质特点。(详见图1) 运用计算欧式距离方法来分析匈奴各古代组 与其他相关古代组之间的种群关系。依据计算结果 绘制树状聚类图(见图1),由于上孙家寨组数据残 缺,因此聚类中没有此项。 欧氏距离系数计算公式为: 说明:公式中的i、j代表颅骨组,k代表比较项目,m代表 比较项目数。 从图1不难看出,所有人群分成了两个较为明 显的聚类群:蒙古东部、外贝加尔和伊沃尔加为第 一组;其他人群为第二组。而第二组又可分为明显 的四组。以往研究表明,中国境内的先秦时期人群 可分为古中原类型、古华北类型、古华南类型、古西 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24]。通过对新近材料的分析,证 实这种看法是比较客观的[25]。 以往研究表明,外贝加尔、蒙古地区以及中国 北方草原的个别地区的匈奴属于西伯利亚类型。蒙 古地区与外贝加尔地区的匈奴人群的差别在于前 者的颅形偏短,多属于圆颅型,面部在矢状方向属 于平颌型,颅型更低,鼻较阔,鼻梁隆起强烈,显示 可能有极少量来自西部欧罗巴人种成分的渗入;后 者属于中长颅型,面部在矢状方向为中颌型,颅型 略高,鼻稍狭,鼻梁隆起较弱。在人种划分上,外贝 加尔的匈奴人属于古西伯利亚类型的人群。天山地 区、阿尔泰地区、图瓦地区曾经生活着短颅或接近 短颅的欧罗巴人种中亚———两河类型的匈奴人群 以及颅型偏长,原始特征已经淡化的古欧洲人类 型。这些人群或多或少地都混杂着部分蒙古人种的 图1 匈奴各古代组与其他相关古代组分布图 ThelocationoftheancientXiongnugroupsandotherinterrelatedpeople A.中国;B.蒙古;C.俄罗斯;D.哈萨克斯坦;E.吉尔吉斯;F.塔吉克斯坦;G.阿富汗 1.大保当 ;2.上孙家寨 ;3.察吾呼沟;4.天山匈奴;5.吉尔吉斯合并;6.阿凡纳羡沃;7.安德洛诺沃;8.中部图瓦;9.东部 图瓦;10.乌步苏;11.山前阿尔泰;12.山地阿尔泰;13.蒙古西部;14.后杭爱;15.台布希 ;16.中央石板墓;17.蒙古东部;18. 色楞格;19.伊沃尔加;20.外贝加尔N;21.外贝加尔石板;22.平洋;23.大甸子I;24.姜家梁;25.崞县窑子;26.毛庆沟;27.朱 开沟;28.寨峁;29.殷墟中小墓1;30.仰韶合并;31.菜园;32.柳湾;33.东灰山;34.火烧沟 李法军: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人 类 学 研 究 22 第18卷 第4期 2007年10月 VOL.18 NO.4 Oct.2007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MY 体质特征[26]。本文的聚类结果支持这种结论。 对34组古代人群19项线性、角度和指数值进行 因子分析,前三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60.837%, 基本代表了这些项目的总体特征。依据各特征的因 子得分绘制散点图(见图2和图3)。 图2显示出两个主要的较为明显的群体分布: 中国先秦时期各组显示出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蒙 古东部地区和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匈奴组群与阿尔 泰地区的匈奴组群之间相对聚合。此外伊沃尔加组 明显游离于所有群体之外。第1因子主要反映颅部 形态特征,第2因子主要反映上面部形态特征,第3 因子则主要反映眶部、鼻部和额部形态特征。说明 图2所显示的这些群体间的差别是在颅部和上面部 形态方面。 图3显示的结果表明中国先秦时期各组仍旧显 示出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密切关系表现 的非常明显,值得说明的是,平洋组似乎介于中国 先秦时期组和蒙古东部地区和外贝加尔湖地区的 匈奴组群之间。蒙古东部地区和外贝加尔湖地区的 匈奴组群相对聚合。阿尔泰地区的匈奴组群之对聚 图1 匈奴各古代组与其他相关古代组的树状聚类图 Dendriformrepresentation of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Dij values ofthe ancient Xiongnu groups and other interrelated people 李法军: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 人 类 学 研 究 23 第18卷 第4期 2007年10月 VOL.18 NO.4 Oct.2007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MY 合。这种结果与图1显示的聚类结果较为一致。 三、结语 语言既是文化的基础,又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之 一。语言还是各人群集团最有特征性的行为,是民 族识别的最基本要素之一[27]。中国古今民族语言的 材料十分丰富,深入研究这些珍贵的语言学材料, 还可以丰富现有的语言学理论,促进语言学本身的 发展。就阿尔泰语系来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最 大瓶颈乃是数词,属于各族内部的数词具有较大的 一致性,具有明显的同源关系;而语族之间的数词 对应关系很难确定。印欧语言在进行历史语言学比 较时离不开数词研究;东亚的一些语言的数词则不 能作同源关系的例证;而阿尔泰语言历史的研究既 不能象东亚的某些语言可以脱离数词,又不能象印 欧语言那样从数词入手,所以必须结合阿尔泰民 族、文化及整个语言发展史研究[28]。近年,某些国外 学者开始将遗传学、语言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以 及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整合,用以集中研究 某个区域的相关历史问题 [29],这是一种全景式的研 究模式,能够最大程度的了解区域历史的发展脉 络。国内某些学者也结合历史学和语言学对匈奴问 题进行探讨[30]。 从匈奴的文化特征来看,以外贝加尔地区为中 心的区域,包括蒙古中部和东部地区是所谓的匈奴 主体的活动范围,此地区的典型匈奴文化特征明 显,其他地区的匈奴文化特征或多或少的受到周边 文化的影响。随着匈奴与周边区域的接触,其文化 构成逐渐多元化。 就匈奴的体质类型来看,其构成的确比较复 杂,以外贝加尔地区为中心的区域,其体质特征表 现出强烈的西伯利亚类型特点,与之对应的是文化 上的单一性;蒙古西部和中亚地区的匈奴人群是以 颅型偏长的中亚———两河类型为特征并混杂着部 分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中国境内的不同区域的匈 奴在体质类型上有明显差别,并且表现出较明显的 汉文化的影响。可以看出,这些在考古学文化上被 确认为匈奴族属的人群,在体质特征上与中国先秦 时期的其他居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某些族 群,不论是匈奴族还是其他中国古代居民,在体质 上有趋同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他们之间的接触和 交流必然是广泛、频繁而又深刻的。 这种在文化上的和体质上的复杂性或许暗示 了匈奴在民族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 必然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语言融合现象。以外贝加 尔地区为中心的匈奴主体可能在语言上更加接近 蒙古语,而中亚地区的匈奴人群可能操以蒙古语 为主,夹杂其他语言特别是突厥语的某种混合语 言。 参考文献: [1]伯希和.亚洲杂志[J].1925:193. [2]白鸟库吉.匈奴及东胡诸族语言考.学士院杂志[J].1902, (17). [3]白鸟库吉.匈奴的起源.亚洲杂志[J],1923,(1). [4][5]O.Pritsak:KulturundSprachederHunnen,inFestschrift 图2 匈奴各古代组与其他相关古代组的第一因子和 第二因子散点图 Two-dimensionalrepresentationoffactoranalysis (factor1andfactor2) 图3 匈奴各古代组与其他相关古代组的第一因子 和第三因子散点图 Two-dimensionalrepresentationoffactoranalysis (factor1andfactor3) 李法军: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人 类 学 研 究 24 第18卷 第4期 2007年10月 VOL.18 NO.4 Oct.2007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MY [责任编辑 马成俊] [责任校对 羊 措] fuerCuzevskyj,Berlin,1954. [6]卡哈尔曼·穆汗.塞、匈奴、月氏、铁勒四部名称考[J].西域 研究,2000,(4). [7]王新远.突厥历史语言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1995:61. [8]韩景林.匈奴语言试析[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社科 版),第16卷,(1). [9]乌其拉图.匈奴与萨满教文化[J].世界弘明哲学季刊, 2001,(6).www.whpq.org. [10]徐文堪.评余太关于塞种渊源[J/OL].http://www.guxiang. com/lishi/shihua/mingjia/200308/200308290021.htm. [11]马利清,宋远茹.关于匈奴文字的新线索[J].考古与文 物,2004,(2). [12][14][18][19][20]乌恩.论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考古学报,1990,(4). [13]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 [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5]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 [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林沄.林沄学术文集[C].北 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68.86. [16]林沄.林沄学术文集[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368.86. [17]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J].考古学报, 1983,(1). [21]朱泓.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J].北方文物,1994, (2). [22]潘其风,韩康信.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 奴墓人骨的研究 [J].考古,1984,(4);杜门.蒙古匈奴的人 类学特征.蒙古的古代文化 [J].新西伯利亚,1985:87.96; 阿列克谢耶夫,格赫曼,杜门.中央亚细亚古人类学概览 (石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蒙古的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 学 [J].新西伯利亚,1987:208.41; 林干.关于匈奴、东胡、 突厥三大族系人种的探索 [J].内蒙古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97,(5);韩康信,张君,赵灵霞.察乌呼三号、四号墓 地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新疆察乌呼--大型氏族墓地发掘 报告 [R].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299.337;韩康信,张君, 赵灵霞.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墓人骨鉴定报告.神木大保当 [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2.59; 阿尔丁夫.匈奴种属 考 [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00,(2);陈靓.匈奴、 鲜卑和契丹的人种学考察 [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洋墓葬 [M].文物出版 社,1991:1.179; 潘其风.平洋墓葬人骨的研究.平洋墓葬 [M.]文物出版社,1990;318.2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 [R].科 学出版社,1996:1.223; 苏秉琦.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 址与墓地发掘报告,序 [M].科学出版社,1996;潘其风.大 甸子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 [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 [R].科 学出版社,1996:224.322;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 代人骨研究 [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朱泓.内蒙 古凉城东周时期人骨研究 [C].考古学集刊 (7) ,科学出版 社,1991:169.191; 田广金,郭素新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 作队)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M].文物出版社,1986:1;潘其 风.毛庆沟墓葬人骨的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M].文物出 版社,1986:316.341;内蒙古考古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 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 [R].文物出版社,2000: 1.4;潘其风.朱开沟墓地人骨的研究 [M]//内蒙古考古所, 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 [R].文物出版社,2000:340.99;潘其风.我国青铜时代居民人 种类型的分布和演变趋势.纪念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 [C].文物出版社,.1989:294.304; 韩康信,潘其风.安阳殷墟 中小墓人骨的研究 [C].安阳殷墟头骨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5:50.81;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组.陕西华县横阵的仰 韶文化人骨 [J].考古,1977,(4);颜誾,吴新智,刘昌芝, 顾玉珉.西安半坡人骨的研究 [J].考古,1960,(9) ;颜誾.宝 鸡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 [R].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0,(1);颜誾.华县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J].考古学报, 1962,(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宁夏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发掘报告 [R].科学出版 社,2003; 韩康信.宁夏海原菜园村新石器时代墓地人骨的 性别年龄鉴定与体质类型 [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 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宁夏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发 掘报告 [R].科学出版社,2003:349.57;青海省文物管理处 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乐都柳湾 原始社会墓地 [M].文物出版社,1984:1-2;潘其风,韩康 信.柳湾墓地的人骨研究 [A]//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 墓地 [M].文物出版社,1984:261-30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 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 [C].科学出版社,1998:131.39;朱 泓.东灰山墓地人骨的研究 [A]//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 的揭示与研究 [C].科学出版社,1998:172.183;甘肃省博 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M].文物出版社,1979: 139.53. [23]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洋墓葬[M].文物出版社, 1991:1.179. [24]朱泓.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国古人种学研究体系. 我的学术思想 [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471.78;朱泓. 中国南方地区的古代种族 [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3);朱泓.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种族 [J].文物季刊, 1998;朱泓.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 [J].考古与文物 (待 刊);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 [M].边疆考古研究, 科学出版社,2002:301.313. [25]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D].吉林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6]陈靓.匈奴、鲜卑和契丹的人种学考察[D].吉林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3. [27]童恩正.人类与文化--童恩正学术文集[C].重庆:重庆 出版社,2004:83.96. [28]王新远.中国民族语言学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 版社,1993:1.9. [29]ChristopherP.Thornton,TheodoerG.Schurr:Genes, language,andculture:anexamplefrom theTarim Basin. Oxfordjournalofarchaeology,2004,23(1):83.104. [30]姚大力.追溯匈奴的前史--兼论司马迁对“史道”的突 破[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4,(4). 李法军: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 人 类 学 研 究 25
/
本文档为【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 李法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