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

2011-10-17 26页 doc 126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3763

暂无简介

举报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 《懂方法的父母 成就孩子一生》 孙云晓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提示: 这是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先生30年教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不但是出色的教育家,还是一位成功的好父亲,30年的教育研究成就了一个博采百家教育学说和自成一家的教育界风云人物,他不仅用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广大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而且他用自己的理论精心呵护的女儿也成为复旦大学的毕业生、著名媒体驻东京记者。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1)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2003年5月,年仅14岁的任有志(化名)在西北某县一所普通中学上初...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
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 《懂方法的父母 成就孩子一生》 孙云晓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提示: 这是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先生30年教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不但是出色的教育家,还是一位成功的好父亲,30年的教育研究成就了一个博采百家教育学说和自成一家的教育界风云人物,他不仅用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广大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而且他用自己的理论精心呵护的女儿也成为复旦大学的毕业生、著名媒体驻东京记者。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1)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2003年5月,年仅14岁的任有志(化名)在西北某县一所普通中学上初中三年级。在两次模拟考试中,任有志的成绩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一天,班主任告诉大家说,今年要从初三四个班中保送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市重点学校上学。究竟谁能获得被保送重点高中的机会,将由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决定。 任有志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可他发现同班同学陈光(化名)也在积极地为这次考试做准备。陈光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让任有志感到了压力。从初三开始,陈光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任有志前面,包括前两次模拟考试。整整一天,任有志都没法集中精力上课,他心里翻来覆去地想着这件事。比较内向的任有志没找人倾诉也没找人帮忙,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让竞争对手下去,然后自己才有可能上来。一天,他走在街上的时候,忽然发现有卖老鼠药的。一瞬间,脑子里的想法蹦出来了,他想:要让陈光耽误这次考试,然后自己就能顺利地被重点中学录取。 一个星期后的星期一,在宿舍里,任有志把买的老鼠药放到了陈光的面条里面。没想到,另一位同学杨墨(化名)也吃了一些面条。结果,两个同学都中毒身亡。2003年9月,任有志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年10月,他被送往某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2007年,年满18岁的任有志被转到某监狱继续服刑。由于在狱中表现良好,他被减为有期徒刑19年。 这当然是极个别的案例。可是,偶然性往往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也就是说,在这一个别案例中,蕴藏着很多极为普通的常见的因素,如渴望成功、害怕竞争、难以克制等等,这是相当多的孩子都可能具有的心理特点。而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正是道德智能水平的差异。 对孩子来说,道德首先是一种智能。道德智能就是判定是非的能力,进一步说,就是在自己的伦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学者都以为道德能力是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新著《迈向未来的五种思维能力》一书中解释了人类面对21世纪需要具备的五种思维能力,如条理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尊重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他以为,道德思维能力反映的是人作为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其中包含了美德、责任感和道德感。实际上,尊重也是一种道德思维能力。这位以多元智能理论著名于世的学者指出,在当下社会,事物瞬息万变,时间和空间概念都会随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地发生变化,市场变得越发强大,而且缺乏一种气力去改变它,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人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把美德、责任和道德结合起来运用。 我们来一下,作为一个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学习尖子,任有志的悲剧不正是道德智能水平低下吗? 明日请看:自信导致成功,自卑导致失败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2) 自信导致成功,自卑导致失败 “差生”、“傻子”——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个可怕的名词,可以让一个原本可以奋发向上的优秀孩子变得自暴自弃,从此走上与社会、与学校、与家庭对抗的道路。上海闸北八中在所谓“差生”教育中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成功,让从来没有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差生”体验反复成功的快乐,从而唤醒孩子心中沉睡已久的巨人——自信与自尊,提出了成功教育的最核心命题:成功即发展,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是成功。 作为成功教育实验班的班主任,楼老师为帮助“差生”们走向成功呕心沥血,但是,许多教育难题也常常让她困惑。 刘京海校长常与她聊天,反复讲他的“猴子论”,即弱智的孩子也比猴子聪明,要相信孩子的潜能,同时要找出适合不同孩子的方法。 张爱华(化名)的出现,曾经让楼老师差点儿绝望,因为她的物理测验仅得7分! 张爱华生活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在小学里已经留过三级,加上年龄偏大人偏胖,被同学们起了个绰号,叫“傻大姐”。放学后,楼老师留下了张爱华,批评她回家不好好复习功课。 “我哪有时间?我要做好多家务活儿。”张爱华低着头不敢看老师,嘴巴却咕哝着不太服气。 家访的时候,有些文化的父亲说出了一番辛酸的话:“不怕老师笑话,我们的女儿智商很低,不是读书的料。她将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没有其它本事,只好干活,以后也好告诉人家,她家里的活样样会干。所以,为了她的将来,我们在家里培养她做家务。” 楼老师摇摇头,说:“哪个孩子不是人呀?咱们还是要为她一辈子的幸福着想啊!努力吧,总会有办法的。” 第二天,楼老师请物理老师来辅导张爱华。她坐在一边观察。物理老师讲了一些题,问:“懂了吗?”“懂了。”张爱华礼貌地点了点头。但是,楼老师从她茫然的面部表情可以断定,她肯定没真正弄懂,而是不敢承认。 楼老师想,也许请同学来帮助她更好,有时同学会比老师讲的更通俗易懂。只要一看到张爱华有疑惑的神情,楼老师就请学习委员停下来,再讲一遍,把难点攻破为止。 回家的路上,楼老师笑眯眯地说:“小张呀,我告诉你一个秘密,这可是全班都不知道的秘密呀!”“什么?”张爱华的心跳加快了,全神贯注地望着老师。只听楼老师低声说:“我上初中的时候,物理成绩也很糟糕,还哭过鼻子哩。”“真的?”张爱华瞪大了眼睛,问:“那您怎么办?”“我骂了自己一通: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就是头拱地,也要把物理攻下来。” 第二次物理测验就要开始了。楼老师找张爱华谈话,发现她非常紧张,身子不由自主地抖动。楼老师微笑着说:“我相信你会有进步的!” 张爱华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但是,楼老师还是轻松的样子,问:“你能考8分吗?” 张爱华羞愧地说:“8分考得到,可还是不及格呀!”楼老师目光炯炯地望着她,说:“放开胆子考吧,只要比上一次多考一分,就是进步!就是成功!” 物理考试成绩出来了,张爱华考了37分。虽然没有及格,但这30分的进步让张爱华恢复了自信与自尊。当然,教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的过程。一个孩子至少需要100次释放潜能,才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因此,我们怎能仅给孩子一次或几次机会,就奢望他们变成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呢? 明日请看:警惕“习得性无助”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3) 警惕“习得性无助” 2000年7月中旬,应四川省教委的邀请,我和刘京海校长一同赴成都讲课。虽然神交已久,见面还是第一次,在我的诚恳请求下,一天晚上,刘校长谈了许多关于成功教育的思考。 刘校长心中总是装着“差生”,似乎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教育的不公平,这令他愤慨不已。自1987年开始,作为上海闸北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他受命主持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实验。 提起闸北八中,熟悉内情的人都会摇头叹息。是啊,由于地区环境恶劣,生源又极差,人们称此校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差生集中营”。可是,刘京海校长对闸北八中却情有独钟。他相信只要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再差的学生也会昂起头走路,成为有希望的人。 有一天,刘校长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女儿高兴极了,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一路上滔滔不绝,说:“爸爸,你在研究差生,我告诉你,我们班上有5个傻瓜!” 刘京海一愣,问:“是不是你们老师说的?”女儿连连摆手,答:“我们老师没说过。”刘京海更奇怪了,他从未意识到,还没上学的女儿也能与他探讨差生问题。他饶有兴趣地问:“那你是怎么知道傻瓜的?而且还5个!”女儿见爸爸对自己感兴趣,更来劲了,骄傲地回答:“只有傻瓜才不知道什么叫傻瓜。他们5个小朋友,总是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不是傻瓜又是什么呢?”“噢,是这样啊,爸爸明白了。” 刘京海一边回答一边沉思起来。反复失败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就成了“傻瓜”,即使老师不说他们傻,小伙伴也会自动把他们说成“傻瓜”。久而久之,这些“傻瓜”便可能认定自己是傻瓜是差生,并且在生活中表现得又傻又差。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让孩子变傻变差的机制啊。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的一项动物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被动地接受和不愿意改变,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长期以来,人们对成功的理解,总是片面地将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成功的惟一标志,将考高分、进名牌大学作为学生成功的惟一标志,造成了很多家庭、学校与学生的悲剧。传统的缺乏人性化的应试教育,将正常的义务教育扭曲为选拔教育,而选拔教育本质上是淘汰教育,从而导致了一大批被淘汰者——“差生”的产生。这些原本可以奋发向上的优秀孩子,一旦背上这种黑名,很容易变得自暴自弃。这些“坏孩子”由于长期遭受歧视,对自己也认同“差生”、“坏孩子”,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失败感甚至仇恨,必然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隐患。这不正是现实中残酷的“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吗?“习得性无助”给“差生”带来的最大伤害与摧残就是破坏了他们良好的自我概念。 在我看来,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就是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我的建议是: 永远相信孩子都渴望成为好孩子。每个教育者都要充分相信,没有本质上的坏孩子,并且,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我们的天职是为其创造适宜的条件。你只有信任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孩子。只有当孩子确定了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一个好人、聪明的人,他才能自信、自尊地生活。 明日请看: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4) 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北京光明小学,老师教给学生“我能行”八句话: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这八句话说得多好!让孩子相信自己“行”,其实就是激发孩子内心中的自信,使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学习上的压力。 众所周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高考是压力最大矛盾最多的一关。况且,我的女儿从小学到中学从来没有进过重点学校,面对高考也经受了不少压力。我深知孩子的压力越大越不能好好学习,压力越大成就需要越低。所以,我尽量为女儿减压,建议她从低往上报志愿。我说:“考不上大学是正常的现象,能考上大专也不错。以后可以续本科嘛。”女儿瞪我一眼,说:“太小瞧我了,大专还能考不上吗?我考上普通本科也没问题。”后来女儿渐渐放松紧张的心情。有一天,她说:“我特别想考复旦大学,去上海读书是我的梦想!”我当即鼓励她说:“有梦想才有成功的希望。再说,每个考生都可以报四批志愿,录取时是根据成绩从高往低录。既然,你做好了去普通本科或大专的准备,重点大学的梦不做白不做,完全可以一试!” 女儿决心已定,把报考复旦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报了。可是,好事多磨。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女儿就哭了,因为她的成绩仅够普通本科往年的录取线。她妈妈给她写了一封长信,肯定她的进步,激励她要自信。我们请一位教师帮女儿做实力分析,说:“你很有潜力!你们区往年考生有的高考成绩比一模上升100分呢,你若拼搏一下,也能创造奇迹!” 为了圆女儿的复旦梦,高三那个寒假期间,她妈妈陪她去了一趟上海。女儿在复旦大学门口照了相,并摆在书桌上,每时每刻激励自己。高考前20天,我对她说:“墨子说得好,志不强者智不达。你既然梦想考入复旦大学,每天早晨起来,把复旦大学赠考生的三句话大喊三遍。”这三句话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了成功的人生!”女儿第一次去阳台上喊时,声音细小,毫无气势。我为她一遍遍加油,女儿声音越来越大,底气越来越足,逐步进入了精神抖擞的状态。高考时,女儿果然创造了奇迹,考试成绩整整上升了100分,以第一志愿被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会经历许多难关和痛苦,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陪伴孩子,并能给予孩子鼓励与帮助,让孩子勇敢地面对人生路上的无数挑战,我的建议是: 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不应抱怨孩子,也不要抱怨别人,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让他尝到从失败到成功的滋味更好一些。 发现孩子“变好”的痕迹。教师或父母给孩子鼓励时不要太吝啬,不要觉得孩子没有什么优点,没有值得鼓励的地方。其实,只要您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够发现孩子的长处。而且,在孩子表现不好,或者犯错误的时候,常常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之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父母此时最重要的不是观察孩子的缺点,而是发现其转变的痕迹,找到孩子进步的点滴迹象,并对孩子每一点进步进行鼓励和肯定。 鼓励之后要给孩子切实的帮助。孩子们都是需要帮助的,当您鼓励了孩子以后,当孩子的自信心有所增强以后,还需要成年人用实际行动帮助孩子巩固这份来之不易的自信心。 明日请看:培养孩子有孝心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5) 培养孩子有孝心和爱心 要培养孩子的爱心,首先要培养孩子有孝心,孝敬长辈。但据我观察,今天的父母对孩子都很有爱心。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是哪天,但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都很重视给孩子过生日,但有几个孩子重视父母的生日? 现在孩子往往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却对孩子很有“孝心”。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挑剔”,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却仿佛都从人间蒸发了。这主要是教育失误的结果,而不是孩子的原因。 在培养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孝心方面,北京的周永琴女士是成功的,无愧于“全国十佳母亲”的光荣称号。 周永琴的儿子小的时候,北京的橘子挺贵。他们一家三口都爱吃橘子,但周永琴买橘子与众不同,总是按三的倍数买,吃的时候由儿子分,每人一个。可是就剩下最后三个橘子的时候,儿子拿着橘子没送过来,而是用眼睛看着父母,意思是就剩3个了,你们俩还吃啊?母亲给父亲使眼色,吃! 后来周永琴说,她吃这个橘子的时候,一点儿味道都没有。但是她觉得自己做得对,她要让孩子从小心中有别人。我完全赞成她的做法,如今的孩子缺的不是两个橘子,缺的是心中有别人。社会学家说,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什么是社会化?当孩子心中有了别人,他的社会化就开始了。当孩子能够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他的社会化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了。 后来这个分橘子的孩子长大了,考上了北京大学。亲戚朋友很高兴,给了他500块的祝贺钱。让周永琴没想到的是,春节回家,儿子把这些钱装了个红包,孝敬了奶奶。 这个孩子有如此孝心,与父母培养的习惯分不开。在他家里,只要做好吃的,妈妈都让儿子先给姥姥、姥爷送一份。每月给爷爷、奶奶汇款,妈妈都是让儿子去邮局寄。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他的天性一样自然。正是持之以恒的培养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感叹过:“要呵护和培养一个孩子的爱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学校的花园里开出了一朵极大的玫瑰花。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花园里散步时,发现一个4岁的小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拿在手里快活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根本没有去批评小女孩,而是蹲下身子,亲切地问道:“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呢?能告诉我吗?”小女孩有点羞怯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每天都陪着她说话。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奶奶就是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看过了我就把它送回来。” 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看着小女孩淳朴的小脸,苏霍姆林斯基心里很感动。他牵着小女孩的手又回到了花园里,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譬如这个小女孩,她摘下玫瑰花的确是个错误,但这个错误与她的年幼无知有关,她以为摘一朵花就像借一样东西,用过了还回来就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但看到了这个小女孩的错误,更看到了这个错误背后的爱心。教育者的责任当然包括发现“错”,但首要的责任是把“对”找出来,并用“对”来消化和引导“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培养孩子的爱心远比对他们错误无情地指责重要啊!” 明日请看:藏起一半爱心,敢于对孩子说“不”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6) 藏起一半爱心,敢于对孩子说“不” 如果孩子已经依赖成性、不愿对自己负责,那么父母需要采取坚决的做法。父母要敢于并且善于对孩子说“不”,勇于要求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承担自己决定的后果,切身的体验就会难忘,这就是深刻的教育。 我记起我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件事。 当时,我们家住在北京的西直门,靠着一家饭店,饭店门口停了很多汽车。 我女儿带着邻居家的小弟弟郑重,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儿,一块去玩。保安一看这小孩儿来了就特害怕,因为他担心孩子拿石子划拉一下汽车,就完了,赔不起,所以小孩儿一来了他就轰,态度很恶劣。 我女儿想,“看你这么凶的人,我非捣蛋不可!”结果呢,我女儿就领着小弟弟故意藏在汽车后面,拿石子敲地,“嘣嘣嘣”,敲得保安心惊肉跳,“我的天啊,谁在敲汽车呀?”就过来追。哎,这保安一追我女儿他们就跑。 他们从饭店往家跑,翻过一个铁栅门,这个铁栅门小孩能钻过去,大人钻不过去,往里一跑,这保安就没招了。好了,没事了就老来,如法炮制。“嘣嘣嘣”,老来捣乱。 气急败坏的保安也动脑筋了,他把这个铁门开了,锁还挂在那里。我女儿他们根本没看见门是虚关的,仍如法炮制。“嘣嘣嘣”,敲了就跑,保安就追。我女儿一看今儿不对,铁门都开了,赶快跑啊,跑进家门口就靠在那里大口大口地喘气,魂飞魄散,但跟在后边的那个小男孩跑得慢,被保安抓住了,嗷嗷直叫。 我在家一听声音不对了,就问女儿怎么回事。 女儿说:“我们给保安捣乱,小弟弟被抓走了。” 我一听,觉着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是教育的黄金时刻。 我说:“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责任人,弟弟是跟着你捣乱的,对不对?现在出事了,你跑回家了,小弟弟被抓走了,你就在家待着?” 女儿不知所措,问我怎么办,我说:“你赶快出去,找保安承认错误,让他把小弟弟给放了,有什么责任你来担着!” 女儿惊叫起来:“我不敢,我不去!” 我说:“不行,你今天不迈出这个门去,你明天怎么有脸见人家小弟弟。你是好孩子,要敢作敢当,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你一定要去!” 我女儿看我一点儿也不松口,呜呜呜地哭,只好哭着找保安承认错误。 其实,这时候保安训过郑重之后,已经把他放回家了。我女儿又带上礼物去慰问小弟弟。这件事让我女儿刻骨铭心。 后来我女儿写了一篇文章,记下了这一年夏天发生的这件在小孩儿眼里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我为什么不去代孩子承认错误?因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这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责任,只有体验责任才能体验成长。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父母不要剥夺孩子体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然后他才会永远记住自己的责任。什么事情最难忘,往往就是教训非常难忘。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我的建议是: 藏起一半爱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处处依赖别人是坏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成为一个自理自立的人,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做父母的要藏起一半爱心,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替他去做,放心地让孩子自己体验犯错误后的苦头。苦头吃上一些之后,他就会慢慢地改掉坏的习惯,而且他记忆很深刻。 明日请看:巧妙运用自然后果法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7) 巧妙运用自然后果法 1922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禁用的烟花炮竹,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 一天下午,他走近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他带到了警局。 警长尽管认识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亲,依然严肃地执行对烟火的禁令,判定交14.5美元的罚金。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大钱。这个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 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名叫杰克的父亲虽然没说太多的话,却让11岁的儿子打工挣钱还罚金。 后来,这个男孩成了美国的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写到:“我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了我欠爸爸的那笔罚金。” 显然,这件事情让里根从小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这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叫做自然后果法。 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也许就是自然惩罚的要旨。 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方面,我觉得方法之一是要善于运用“自然后果法”。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在体验中进步。 如何运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对自己负责?我提出以下建议: 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自然后果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从而知道要对自己的后果负责任。在这种方法运用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 父母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后果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自然后果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一般来说,只有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明日请看: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8) 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每一位孩子除了肩负家庭的期望之外,他更属于社会。一个真正想有作为的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北美,大学录取新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志愿者服务时间”。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法规定,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有110个学时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香港的中学生在校期间也要按规定参加72小时的社区服务。 这种做法的背后是这样一种认识:一个孩子是否关心他人的命运,是否关注社会的需要,是这个孩子今后能有多大造诣的前提条件。哈佛大学特别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把“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作为自己的校训。 责任使人成长,责任使人超越。责任就像钙,没有社会责任的孩子永远难以担当大任。 这是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 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男孩。6岁的小瑞恩读小学一年级时,听老师讲述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 老师说:“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60分就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两块钱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瑞恩深受震惊。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妈妈对瑞恩说:“家里一时拿不出70加元。你要捐70加元是好的,但是你需要付出劳动。”妈妈让他自己来挣这笔钱,妈妈说:“孩子你要多干一些活,多承担一些家务,慢慢地积攒,积攒到一定时候,就能够有这些钱了”。瑞恩说:“好,我一定多干活。” 于是,瑞恩开始承担正常家务之外做更多的事。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两块钱;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赚到第二个两块钱;他还要一大早爬起来帮爷爷捡松果;帮邻居捡暴风雪后的树枝…… 瑞恩坚持了4个月,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 然而,工作人员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 小小年纪的瑞恩没有放弃,他开始继续努力。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终于筹集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更多的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瑞恩决定攒钱买一台钻井机,以便更快地挖更多的水井,让每一个非洲人都喝上洁净的水成了瑞恩的梦想。他真的坚持了下去。 瑞恩的故事被登在了报纸上。于是,5年后,这当初是一个6岁孩子的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2001年3月,一个名为“瑞恩的井”的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基金会筹款已达近百万加元,为非洲国家建造了30多口井。 瑞恩的这份爱心是大爱,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如何培养孩子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的建议是: 注意身教。父母们可与孩子共同讨论国家大事和社会重大问题。比如,有的地区发生了自然灾害,父母就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承担社会责任问题,引导孩子立足家庭,关心社会,热爱祖国。 鼓励孩子参加社区活动。一般来说,社区都会定期开展一些公益活动,父母应该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并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或与孩子共同参与,让孩子在社区活动的体验中增强责任意识。 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凡是伟人或成功人士都在心中确立了伟大理想。父母引导孩子确立理想和目标时,注意要与社会、民族、国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 明日请看:让孩子学会等待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9) 让孩子学会等待 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心理学大会上,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介绍了她和中国心理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试验的结果显示,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岁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试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1993年,我发表的中日儿童《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全国的教育大讨论。这个中澳对比的实验结果让我真的感到后背发凉,这才是更加深刻的较量。这个实验考查的是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即能否为了更根本更重要的利益而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相关的研究证明,能够等待的孩子长大了会更有出息。我马上产生了一个意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会等待、不会节制?今天的中国教育是否培养了一代不能等待的孩子? 因为我们习惯了过度满足孩子,使太多的孩子变成了不能等待不能忍耐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难以得到真正的幸福。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心想可不能让孩子再受委屈了,要什么给他什么,有的父母下岗了还给孩子穿名牌。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可能你忽略了一个问题,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需求被过度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被随之剥夺,这就是“饱享剥夺理论”。孩子喜欢吃巧克力,好,那我再给你一块,好吃吗?好吃,原来孩子这么喜欢吃巧克力,给你一箱、两箱,放你床底下,想吃就拿。结果发现,他越来越觉得巧克力不好吃,越吃脾气越大,真讨厌就让我吃巧克力,最难吃就是巧克力了。 我们的孩子不愿等待,不能等待,其实是教育的结果啊!从教育的智慧来说,好父母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要让孩子适当的节制,这就是教育的艺术,这就是培养健康人格的一种方法。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我的建议是: 首先从学会控制情绪开始。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所成就,机会和能力是最主要的,但是,学会控制情绪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需要有稳定的情绪和成熟的心态。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是做事的大忌。试想,如果你一会儿心情忧郁,情绪一落千丈,一会儿又怒火冲天,使你的朋友们对你敬而远之,一会儿又情绪高昂,手舞足蹈,谁还愿意与这样情绪不定的人交往合作?而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对于自己确立的目标也常常不能坚持到底,做事容易情绪化,朝三暮四,高兴了就做,不高兴就扔在一边,丝毫没有和韧性。这样的人能成功吗? 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游戏是孩子特别喜欢的活动,而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经常做游戏,可以使孩子不断得到抗诱惑锻炼的机会,自制力会得到发展。我们小时候经常玩“我们都是木头人”,这个游戏会让孩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也提高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适当运用表扬和惩罚的方法。如果孩子做到自制时,应给予表扬或让他得到满足。有可能由于孩子年龄小一时无法遵守约定,就要有适当的惩罚,有惩罚才会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渐渐地孩子知道要按约定、按规则办事,也就能慢慢增强自制力了。 明日请看:重视理财教育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10) 重视理财教育 在我国城市家庭中,有相当多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水平高于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有的父母说,孩子当时吵吵闹闹要买的东西,过了几天就不再新鲜,一两回的浪费也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成人都难做到每一分钱都合理利用。问题是,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乱花钱,消费大手大脚、想什么要什么的不良习惯,就不是小问题了。的确,这个问题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损害人的精神,甚至会形成孩子成长的致命缺陷。 和大人不同,儿童的购买商品的经验很少,也更容易受冲动情绪的支配,不能很好地考虑自己所做事情的实际效果,因而常常会凭着一时兴起嚷着买这买那。帮助孩子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是每一位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从儿童开始的理财教育。在美国,教育者把理财教育看作是“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以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了少年儿童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里,逐渐形成了孩子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 理财能力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非常富有,他给自己孩子的零花钱,12岁以上的孩子一个星期不超过2个美金,而且要求他的孩子记账,周末要进行报账,如果花得合理下一个星期奖励1个美金,如果花得不合理就少1个美金。这就是有远见的父母,他要让孩子学会节制,这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培养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就是培养健康人格。 怎样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我的建议是: 给孩子零用钱要适当。给过多零用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父母要注意,零用钱的发放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即多长时间发一次,每次给多少,应该和孩子明确交代清楚,并严格执行。不能对孩子的零用钱不闻不问,要培养孩子计划消费的好习惯,让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消费情况,到周末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总结。 教孩子“识钱”。年龄小的孩子虽然已经认识钱,但并不懂得钱的真正价值,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钱的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如带孩子上街购物时,让孩子计算1元钱或5元钱可以买到什么东西,从而认识钱的真正的价值。 教孩子“存钱”。孩子年龄小,做事还不大具有计划性,父母们要帮助孩子学会储蓄,并有计划地使用储蓄的钱。可以在银行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账户,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存折上变成铅字时,会感到自己长大了。 引导孩子有计划的使用钱。现在的孩子大多存在这样的一个毛病,就是父母给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花完了又跟父母要,花钱很没有节制性。所以,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制订出一个消费计划,并对孩子进行监督、检查。 带孩子购物,向孩子示范明智的消费。一位父亲曾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为了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父亲把省下来的10元钱买了一个孩子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这位父亲的做法很聪明,他的行为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使孩子了解了什么是价格差,什么是明智消费。这样,孩子在自己支配钱的时候,也会货比三家,注意节俭。 明日请看:预防孩子患上“电视病”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11) 预防孩子患上“电视病” 中国家庭电视的普及大约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目前中国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有电视,有的家里还拥有一台以上的电视机。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儿童成长离不开电视。可以说,对于现在这一代儿童,电视作为一件普通的家电产品已经习以为常了。爱上看电视,则是必然的。 但看电视过多,则出现问题了。许多父母来信、来电话,在网上留言说,现在的孩子很难办的事情是爱看电视。电视简直像个魔鬼,孩子简直是迷的不得了,每天放了学书包一丢,就坐在电视机前了。吃饭的时候盯着电视,吃完饭后继续看电视,有的时候父母不在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就更长。 有专家发现,过分沉湎于电视的儿童,其行为和思维方式逐渐脱离了现实世界,在适应社会方面产生了严重障碍。因看电视上瘾而导致适应障碍,这被称作是“电视瘾”,也叫“电视病”。有电视瘾的儿童常常表现得懒散、麻木和消极。一般来说,这是儿童为逃避现实世界而选择电视来麻痹自己的一种消极方式。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后,便逃避到电视世界中,从电视世界里寻找“充实”和“满足”。结果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每天不断看电视,对现实越逃避;越逃避,就越难适应现实生活;而越难适应社会,则更依赖电视。这种倾向是危险的。 让孩子能够有节制地看电视,父母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 和孩子一起选择电视节目。孩子几乎是不可能不看电视的,而且看电视对他的成长也有些益处。儿童拥有使用媒介和娱乐等权利,关键在于选择。父母特别要注意不能放任孩子,不要让他乱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以免他会盲目、随意地找一些并不适合他的一些节目来看。经过我们的专题研究,认为有两类节目最适合少年儿童去观看,一类就是儿童文学,像一些儿童文学的名著、童话改编的故事片、动画片都是很好的;另一类就是知识的,比方说大自然探险、各种知识类的、科幻类的节目对孩子也很有好处。让孩子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儿童的观察是一种直观性的,年龄越小越不喜欢文字,喜欢画面。 引导孩子多看一些新闻时事节目。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孩子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没有时间看电视,也没有时间看书,结果孩子生活贫乏,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我认为这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孩子上了小学高年级,尤其是中学生,建议孩子每天看新闻联播,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因为中学时代,孩子需要胸怀天下,需要关心国内国际时事。让孩子养成每天看新闻的习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可能会成为孩子储备信息的起点。 跟孩子商定看电视的时间,并严格遵守。比方说孩子年龄小,最好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上了中学不超过两个小时。当然时间的规定应和孩子认真地协商,然后定一个规则,定了规则之后就不能够违反,一定要说话算话。如果孩子违反了,要有惩罚措施。比方说只要超过了时间,那就以两天不能看电视,或者一个星期不能看电视为惩罚措施。一定要让孩子遵守规定,做到说话算话,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父母要约束自己。要求孩子有节制地看电视,父母当然要以身作则。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部分父母缺乏其他消遣爱好,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电视机前,如果自己不分时间看电视,却要求孩子少看、不看电视,这是很困难的。 明日请看:培养“弹性儿童”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12) 培养“弹性儿童” 目前,中国的教育一大毛病是缺钙,而病因之一就是缺乏教育惩戒,缺乏真正的唤醒。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培养人“面对挫折不被压垮的能力”,或者说是培养一种“压弹”素质。 在2004年8月号《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专家视点中,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教授介绍道:“压弹”是国际心理学界正兴起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结合应激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新的视野来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压弹”原本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泛指物体接受压力时的反弹,运用到心理学曾有人把它译作“抗逆”或“反弹”。岳博士认为,“压弹”既保持了其原有的物理学含义,又表达了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中的反弹能力。从整体上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压弹”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它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换句话说,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人既要有耐挫能力,也需要排挫能力。我们提倡对青少年进行“压弹”教育,就是促进其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我赞成岳博士的分析,但我建议应当特别注意对孩子“压弹”体验的了解和引导。完全可以预知,当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少年面对重大挫折时,其内心是充满了惊涛骇浪的。就像面对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筒,教育者的工作是屏住呼吸,以轻柔而准确的动作,拆除其引信或导火索。自然,这是一项高难度的教育技术,又是一个高风险的挑战,但为了孩子,哪一位父母和教师不需要获得这一能力呢? 当挫折来临的时候,要教孩子坚强、乐观,坦然面对。 关于培养“弹性儿童”,我的建议是: 允许并理解孩子的害怕心理。一般来说,面对困难、挫折,每个人都可能会恐惧、任性、听天由命,以一种消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如果孩子是这样的表现,作为父母首先要理解,千万不能过于着急,更加不能加以斥骂。美国二战英雄乔治·巴顿曾经给他的士兵们一个很好的建议:强迫自己“多害怕一分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正视忧虑是克服忧虑的最好办法。事实上,强迫自己正视的过程,就是尝试的过程。 让孩子每天说说开心的事情。每天孩子在学校里可能会有许多事情想和父母分享,父母要重视孩子的这种意愿。可以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听听孩子说说他在学校里的开心事,这样能加深孩子对开心的印象,同时能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建立亲子间的信任感。 给孩子陈述的机会。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因此,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必惊惶失措,而应视为成长的良机。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教育的时候,因为人人都有的向上之心,已经在悄悄地起作用了。关键在于因势利导,促使孩子内心的矛盾向真善美转化。如果这样做了,就能引导其明辨是非及原因,激励其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另外,不要让孩子畏惧父母或老师。在我看来,孩子在遇到重大麻烦甚至危险的时候,能否如实告知父母或教师,是父母或教师称职与否的底线标准。在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应当用“敬爱”二字代替“畏惧”二字,因为“畏惧”二字虽有震慑之效,却更多是孩子走向危险深渊的助滑剂。孩子越小,畏惧感伤害越大,危险程度越难以预料。可以说,“敬爱”二字与“畏惧”二字之别,就是向心力与离心力之别,就是幸福与痛苦之别,就是成功与失败之别。 明日请看:教育就是教孩子学会选择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13) 教育就是教孩子学会选择 在几十年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深切的感悟是教育的智慧在民间。当辽宁一位母亲来北京见我的时候,只谈了她的几个家庭教育故事,我就鼓励她写书。她叫刘文英,是大连一所民办职业学校的校长。虽然,我和她只是一面之交,但我相信,这位母亲教孩子学会选择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智慧,值得广大父母朋友借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种选择。 明智的父母一般会培养自己孩子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选择能力。所谓选择,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父母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这位母亲在儿子情感萌动时的巧妙引导,其绝招是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也难以想象出来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母亲看了儿子的日记,发现他与一个女生交往的经历。大意是对方很优秀,儿子费了好大劲约她一同看了电影,但该说的话却没讲出来,在自责呢!因为初三毕业就各奔东西了,儿子很失落。 一天晚上,全家在奥林匹克广场乘凉。看见路上一对对青年男女走过,不时有中学生打扮模样的三三两两。母亲装作不知:“唉,儿子,你们学校有没有谈恋爱的?你看穿校服的那一对,好像就是中学生啊!” “对,是××中学的。妈妈,现在中学生谈恋爱太普遍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儿子,妈妈可告诉你,别犯傻,什么阶段干什么阶段的活。现在你的任务就是学习。你的媳妇在幼儿园大班呢!” “什么?幼儿园大班?” “对呀,你想啊,幼儿园大班的女孩跟你差8岁,你将来娶媳妇一定要差6—10岁。你看你爸比我大3岁,一是遇事不让着我,二是看上去比我年轻。将来,你就找个差6—10岁的,彼此差距大,有感觉。” 儿子佩服妈妈的高见,但他还是有些担心地说:“可是要是找晚了,好的女孩都没有了。” “忘了妈妈告诉你的婚龄理论了吗?6-10岁这么大个空间,到了你想结婚的年龄,至少28-30岁,再往下找20-24岁左右的女孩,还不尽挑优秀的吗!” 儿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的早恋倾向,在与母亲的婚龄理论探讨中得到了矫正,直至到了美国留学的第二年,才正式告诉母亲自己有了女朋友,很优秀的女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这位母亲刮目相看,我相信她的一系列故事写出来是有价值的,而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教孩子学会选择。其实,教孩子学会选择的前提,是父母首先要学会选择。比如,你是选择耐心还是选择急躁?你是选择信任还是选择怀疑?你是选择尊重还是选择专制?显然,这是不同儿童观和教育观的选择,也是不同效果的选择。 在子女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往往父母们没有心理准备,在父母心中,孩子永远是孩子。许多青春期的叛逆,就是父母引导不及时或是不利,才使叛逆加剧。叛逆就是“越不……越要”“越要……越不”。你父母越不让做的事,我越要做;你父母越让做的事,我越不做。这位母亲有了如此清醒的认识之后,她选择了幽默和智慧,用完全超出常人想象的视角,把孩子引向无限辽阔的远方。 如果按照教育学理论来衡量,这本书或许有许多不的地方,但我觉得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而私人教育如同私房菜一样独特而丰富,品尝起来更有滋味。 明日请看:防范网络沉迷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14) 防范网络沉迷     毫无疑问,孩子沉迷网络是父母和教师特别头痛的难题,因为他们会有一种空有爱心却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实际上,父母和教师并非无能为力,只是太多的失误才导致了教育的困境。2008年11月29日,应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邀请,我与6位教授一起参加赵春梅的博士答辩时,这是我最深的感悟之一。 赵春梅很不简单,她选择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即《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究竟是什么让沉迷网络的孩子魂牵梦绕?赵春梅博士向我们介绍了电子游戏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例如施拉姆等在其著作《儿童生活中的电视》中指出的,在儿童和电视二者的关系中,儿童是非常主动的,是他们使用了电视,而不是电视使用了他们。儿童不是被电视袭击的束手无策的受害者,而是像在一个巨大的食物丰盛的自助餐厅里就餐一样,根据他们当时的需要选择他们想吃的食物。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孩子直接参与的互动娱乐媒体,能为他们提供更多形式的满足,因此对孩子的吸引力也更大。 赵春梅博士最后总结了四个家庭环境因素,即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整体,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影响。 在赵春梅博士看来,破坏性的父母冲突使孩子感到应对能力差、自责、夹在父母之间左右为难并感到父母婚姻关系不稳定,无法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更有可能选择玩电子游戏来逃避烦恼并重新获得情绪安全,而且更倾向于玩暴力程度高的游戏。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呢?在赵春梅博士看来,要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电子游戏沉迷以及沉迷于暴力游戏所引起的种种问题甚至悲剧,不能靠简单地阻止他们接触电子游戏。解决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他们对电子游戏产生依赖的心理压力,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首先就是家庭环境。做父母的应当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改善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善于发现并欣赏孩子的优点,并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建设性的兴趣爱好,减少电子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使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只是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之一,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引发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原因,因此我深受启发,要防范网络沉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关键啊。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认为,创设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一责任在父母。我的建议如下: 第1,​ 平等。家庭是一个整体,家中发生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知情权。 第二,激励。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激励,父母激励孩子,孩子也可以激励父母。但现实中,有的父母总在挑剔孩子。为什么有的学历高的父母教的孩子成了问题孩子,而近乎文盲的父母却能教出好孩子?这就是父母挑剔孩子、指责孩子与否的差异。没有高学历的父母一般往往看到孩子学习就表现出高兴,而不会去挑剔,这样给予孩子一种被欣赏的美好感觉,这样的感受能激发孩子更加努力。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少一些挑剔,而多一些欣赏,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才能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明日请看:和孩子来个有效的沟通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15) 和孩子来个有效的沟通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和对孩子的管教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儿童降生后的最初几年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理想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保姆,也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学会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可以把父母的厚望和挚爱充分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适当的成长环境,最适宜的学习机会,以及最愉快的生活空间。 作为父母,如果要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就应该成为与孩子沟通的高手。如果能成功引导孩子的想法和理想、行为,那么培养出一个有主见、有选择能力的孩子就不是件难事。 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斯泰因伯格教授经过长达3年的调查研究,发现缺乏与父母沟通、缺乏向父母吐露心声的孩子,在学业方面遇到麻烦的可能性较大,沾染上吸毒或酗酒等恶习的可能性也较大。另外,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忽视孩子身上发生着的变化,更会让孩子从感情上疏离父母,甚至会造成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更为可悲的是,疏离父母的结果,增大了孩子们酿成悲剧的可能。 有些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长期吃着“夹生饭”。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的碰撞。应该说,碰撞所产生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它所达到的高度也是没有止境的。如何保证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我的建议是: 掌握交流的秘诀。跟孩子交流的秘诀是大耳朵、小嘴巴,意思是要多问、多听、少说。有很多父母忙着生意,特别是父亲,回到家里很晚,跟孩子往往说的话很少,吃饭了吗?作业写完了吗?这样的问候就不是好的关系,孩子不是机器人,孩子需要你更细心一些。比如说你换了衣服到孩子身边坐一会儿,摸摸脑袋、拍拍后背,宝贝你今天有没有开心的事,有什么事跟老爸说说。这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孩子的表情写满了成长的密码,不要以为孩子天天都是开心的,高高兴兴上学去、快快乐乐放学回来,其实未必是这样的,你要注意孩子的表情是忧郁还是轻松的。你非常关心孩子,孩子一看挺感动,父亲、母亲都这么和蔼可亲,就说了今天谁谁打我。你说是吗?打你哪儿了?我看看伤的厉害不厉害?你是不是很难过?为什么啊?当时谁在场呢?你准备怎么办呢?你首先得让孩子把受到的委屈说出来,从容的、放心地说出来,只要把问题说出来这就解决了一半,然后你说爸爸也经历
/
本文档为【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