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2019-02-09 7页 doc 31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 目: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姓 名: 宦秋娟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班 级: 42班   学 号: 2224219   指导教师: 秦淳霞 职称: 讲师 2007 年 6 月 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宦秋娟 指导老师          秦淳霞 摘要:旅游地的民族文...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目: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姓 名: 宦秋娟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班 级: 42班   学 号: 2224219   指导教师: 秦淳霞 职称: 讲师 2007 年 6 月 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宦秋娟 指导老师          秦淳霞 摘要: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历来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来吸引旅游者,成为近年来许多地区旅游开发商的积极行动,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查阅了1985年以来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文献,从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及民族文化旅游的市场研究四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文章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进展和学术动态,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地区;旅游开发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of China Student major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the tourism management    Huan Qiujuan Tutor    Qin Chunxia Abstract: The ethnic culture of the destination is alway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grasps the tourists’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exploiter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thnic culture and the main culture on which they develop the tourism.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ions, research on the social effect, the market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through documents concerning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since 1985.The article reflects the progress and dynamic learning of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question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thnic Cultural tourism;Ethnic Area;Development of Tourism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称为“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成为带动其他产业链滚动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来吸引旅游者的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它们有本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一笔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金毅(2003)提出,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日益开展,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有些民族的特色甚至面临消亡的威胁。[1]所以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了日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学术共64篇(截至时间为2007年5月)。尽管研究者的出发点也许各不相同,有的从旅游资源的开发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旅游的社会影响加以,还有的则从纯粹的人类学加以透视。纵观所搜索的文献,可以发现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研究、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以及民族文化旅游的市场研究四个方面,从中可以把握到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 在旅游学界和业界,对民族文化旅游有多种叫法。吴必虎,余青(2000)提出,除“民族文化旅游”外,还有“民族旅游”“民族地区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少数民族旅游”等概念。[2]这些概念互有重复,有些含义略有不同,反映了研究者们对一些基本概念的使用还存在分歧,尚未达成一致。笔者发现学者们使用的术语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术语群,即“民族文化旅游”术语群和“民俗旅游”术语群。但笔者认为二者实际上是兼容的,民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外在现形式,是较易观察到的文化现象,是了解民族文化最好的窗口。因此民俗文化旅游研究也就成为民族文化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目前国内许多民族文化旅游的文献集中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反映了民俗文化的直观外在特性更加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的现象使其成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一个热点。对于民俗旅游概念的研究学者之间有不同观点,李慕寒(1991)提出,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促进人类相互了解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3]陶思炎(1997)认为,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和开发的旅游产品。[4]西敬亭(1990)认为,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项为主题内容的旅游活动。[5] 综上所述,可见对民族文化旅游的一些概念,学者们尚未形成较一致的概念界定。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都以某一地区的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某种方式或从某种角度对民族文化形式及内涵加以产品化体现,构成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经历的一种吸引物。因此本文统一使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来统称以上各种术语。 二、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 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越来越突出,由于民族地区的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这种社会影响更为显著。对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旅游研究中的热点。观察西方的情况,在20世纪60年代已开始了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到了70年代旅游影响研究形成了经济的文化的和生态环境的三个影响研究领域。西方旅游界及社会学、人类学界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为旅游影响研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John Brohman(1996)提出,旅游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环境的破坏,涉及到不可再生资源的灭失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当地居民由于环境的拥挤、犯罪率上升而引发的疏远和不和;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和空间的不均匀加剧等等问题。[6]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正逐步对旅游的社会影响给予很大的关注,任媛媛(2004)从民族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途径角度来揭示了当今民族文化旅游产生的社会影响。[7]陈宇波(2007)从当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其存在的负面效应。[8]安颖(2006)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谈到了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9]牛迪(2005)则从保护民族文化重要性方面陈述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双刃剑作用。[10] 综合他们的研究来看,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主要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 (一)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的正面影响 1.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民族文化旅游使得本身由于科技发展产生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从而使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向着合理性的方向发展。 2. 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旅游者一方面学习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并使之得到传播,另一方面又会给当地人带来他们本身不同背景的文化,使得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交流,并且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由于吸收外来的文化而不会被淘汰。 3. 有助于民族地区文化、历史的保护 基于合理的开发,许多面临消亡或者已不复存在的传统文化都得到很好的开发或保护,并且由于开发利用,给当地人带来了经济利益,所以当地政府部门以及居民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提高,增强了自身的保护意识,民族文化的主题意识性增强。 (二)民族文化旅游对民族地区的负面影响 1.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造成了环境污染 不同素质、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去民族文化地区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加上景区自身的不合理开发和规划进行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的建设性破坏,已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不利于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民族文化旅游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污染 民族文化旅游的不断开展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当地居民萌发了商品意识,代替了原本民族地区淳朴的民风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统美德,甚至出现了当地人抢劫游客财物的遗憾现象。 3. 民族文化旅游引起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 有些旅游人类学家曾把旅游者的活动成为“殖民帝国主义式”的文化影响不同旅游者将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带到旅游地,他们的现代文化对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碰撞和冲击,促使当地民族文化产生异化,有些民族文化则面临着消亡的威胁,当地居民由于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冲击而效仿外来游客的生活方式,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模式,从而逐渐失去了本省的一套传统的生活习惯,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变异和消亡。 三、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依托一定的开发模式,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亦是如此。任冠文(2006)、金毅(2004)、陆军(2006)等人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总结及评价。[11]具体有以下几种: 1.直接利用型 任冠文认为这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最早的形式,它直接把现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除增添必要的旅游设施、设备外,对原有的资源不再进行加工改造。比如说民族文化村,游客们在黎族山寨里边吃黎家饭边欣赏民族歌舞,还饶有兴趣地学习黎族妇女的传统刺绣工艺;在黔东南苗乡侗寨,可以领略到唐代发型、宋代服饰、魏晋遗风、明清建筑,体验独特的苗族“鼓里文化”,考察当地村民的婚丧嫁娶,挑花刺绣,蜡染纺织以及大小农贸集市等;另外还有民族传统节日的形式。[11] 旅游地民族文化历来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金毅(2003)认为,生态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目的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对原生态异质文化的新鲜刺激,这正是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的优点所在,游客可以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找到了释放自己的空间,享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1]但是这种开发模式“顺其自然”,民俗事项出现的时间和场所无法控制,而且多数保存民族文化较原始的地区,交通的欠发达也限制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未考虑到旅游者的时间制约因素以及便利的旅游环境。另外,金颖若(2003)认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无形之中成为商品,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庸俗化在所难免,文化传统与变异的矛盾难以克服。[12] 2.整合提升利用型 任冠文认为,这种开发模式是整理提炼民族文化中有旅游吸引力,便于加工浓缩的因素、事项集中体现,有的借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形式,如云南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园,每年泼水节期间举行佤族剽牛活动和傣族传统婚礼仪式,并于每周一、六晚上举办群众性的“跳歌”“跳舞”“傣族舞蹈”“哈尼族舞蹈”等多项娱乐活动;有的纯粹是人工造节,更多的则是将散步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民俗事项集中表现于一个主题公园。在这种开发模式中,有经过整理、加工、提升的民俗歌舞表演,有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已不复存在的民族文化。有的建设在民族地区即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将本地区已经淡化了的一个或几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事项,如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民俗活动等集中提升再现;有的则将众多个民族文化典型代表事项集中展示在远离民族文化发祥地之外。[11]
/
本文档为【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