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2019-02-21 9页 doc 23KB 1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主观题解题技巧——三个环节 1. 读——解题的基础 (1)读设问 一是粗读,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是精读,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 ①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只;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②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③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④限定...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主观题解题技巧——三个环节 1. 读——解题的基础 (1)读设问 一是粗读,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是精读,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 ①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只;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②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③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④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⑤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特别提示 ①依据设问类型,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 (1)“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3)“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含图片信息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5)“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②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历史学科,也就不可能对任何历史问题作答了。 (2)读材料 ①读引言(题引): 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爷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②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分号和句号的个数往往意味着材料要点的层次和个数。 ③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2.找——解题的关键 (1)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3. 答——解题的落脚点 答题——要做到”六化”: (1)答案要做到“三化”: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 ①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高考阅卷就是看点给分。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要纠缠在一点上啰嗦太多,言多必失。 ②条理化: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辩证思考,全面分析。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③专业化:要尽量避免“大白话”,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特别提示 ① 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由……到……;越来越……等。 ②其他答题基本思路: (1)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2)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5)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③ 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2)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 ①段落化: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每一大问要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这样答案一目了然,便于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③规范化:书写要正规,好多省份采用的是网上阅卷的方式,书写潦草更不容易得分,要保持卷面整洁。 例题:(2013年高考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 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 ③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④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1)①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②评析:1、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 2、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 (2)①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②评析:1、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 2、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3、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4、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11分) 答案解构:第二问中,评析国人欢迎“科学”时,采用的是“原因+积极意义”;评析国人质疑科学时,采用的是“原因+积极意义+消极影响”。根据本人多次参与高招阅卷的经验,本题会据此“采点赋分”。题干中如加上“分别”二字,即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国人对科学的态度,会使本题更容易些。 202年高考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 考点:西学东渐。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 吉林省教育社区M-~V_3@ F 2】命题者意图:史学理论以前分散在选择题和大题的某一问,此题集中考察对新理论的理解。 吉林省教育社区xHu\@B 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此题涉及的理论超出课标要求。 1^qk~8u.}U Q4ZTE04】审题关键:注意“评析”“均可”“材料中的史实”三个关键词。吉林省教育社区?'|D J)ofz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本人认为该观点正确。 'E-NiSQo4@*R02】分观点一:西方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吉林省教育社区1{ `GRb4l$v%ze,]`E 3】分观点二: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 C%Z8U1V%n:G04】分观点三: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等。 ]*V+C2t&yE05】总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吉林省教育社区+vx.m v.['z&oe
/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