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7下半年高中语文真题与解析

2019-01-18 12页 doc 39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举报
2017下半年高中语文真题与解析 2017年下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的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梳理而得出的...
2017下半年高中语文真题与解析
2017年下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的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梳理而得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 ,韩愈,汤显祖 B.屈原,苏轼,王实甫 C.杜甫,苏轼,王实甫 D.杜甫,韩愈,汤显祖 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 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 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瘦石搴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综合题阅读书目的是() A.《道德经》《论语》 B.《庄子》《颜氏家训》 C.《商君书》《史记》 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 7.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要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另有一同学发言:“老师,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但我认为他并不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他说的是通信,而没有说见面。”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分歧,下列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A.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语句探究诗歌意蕴 B.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C.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D.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 8.学习《鸿门宴》,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部分,要求读出情节的紧张感,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恰当的是() A.设置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B.以朗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C.通过情景再现,把握作品风格 D.以角色扮演替代对课文的分析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根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课本 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以语文读本所涉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10.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营造情感氛围,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B.契合诗歌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实景再现,先入为主,影响学生展开想象 D.诗歌教学播放音像资料,会降低教学效率 11.阅读《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任务一:初读课文,回答问题。(1)演讲针对什么人?(2)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3)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 任务二:再读课文,分析文本结构。 任务三:三读文本,揣摩重要语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了100年后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哪几段描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请处理并分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思? (3)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采用怎样的方式实现梦想?反对哪些做法? 任务四:角色扮演,体悟作者情感。 假设自己是作者,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演讲,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任务一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提取文本信息 B.任务二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脉络 C.任务三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演习文本内容 D.任务四重在引导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12.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入环节,按照要求答题。 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容情感,‘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凝重、含蓄,也指题材严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指情感和音韵的表现技法;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指情感跌宕起伏,千回百折,郁结难舒。”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登高》来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并探究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尝试着更进一步了解“诗圣”杜甫。 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解释讨论:你能从登高这首诗中读出“沉郁顿挫”的意味来吗?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 B.教师对顿挫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 C.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D.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13.阅读某会考,按要求答题。 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文和下面“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缺图)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进过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①”,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②”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看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体现读图时代特点,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B.考查学生融合不同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考查学生借读文言文和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 D.考查学生对多类型文本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14.阅读论文《发掘、发现、发展:作文教学指导的三个视角》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和能力,就将具备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文字表达的自信心,不但不怕作文,而且会喜欢作文,会努力喜欢作文,会努力写好作文。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出“发掘、发现、发展”的指导理念;“发掘”就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发现”就是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和问题,“发展”就是发展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写作个性。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B.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C.激发写作兴趣与提升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D.想象作文是发展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的关键 15.阅读综合性学习“古代诗文朗诵展示会”活动的片段,按要求答题。第一阶段,自选篇目。学生可从教科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或其他书籍中,选择适合朗诵的古代经典诗文。 第二阶段,班级评优。学生资源组合,自己排练,然后在班内展示,各班评选1~2个优秀朗诵节目。 第三阶段,年级展演。参演学生自聘指导教师,进行加工排练。评委团依据公开的展演评价标准,对各节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设置优秀组合、优秀个人、最佳表演创意、最佳诗文改编等多个奖项,让参演的学生人人有奖。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搭建校园明星成长平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B.多角度评价,体现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理念 C.以选拔优秀学生为目的,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D.评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发挥诊断和激励功能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 阅读《锦瑟》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第16题。 师:作者回忆的是自己的“年华”,他的“惘然”之情,你们明白了吗? 生:好像明白了。“此情”表达的是作者对年华已逝去的惘然,自己抓不住过去那些美好,感觉更加的迷茫、凄凉。 师:现在懂这首诗的同学举手,大家相互看看,已经有很多人懂了。现在很多人考证,说《锦瑟》……,谁来说? 生:据说当时李商隐和一个宫女有过一段很美好的故事,但是他们后来分开了,这首诗是用来怀念这段故事的,但也有人说是他自伤身世。 师:同学们很聪明。有人考证,说“锦瑟”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李商隐很喜欢她,但是两人后来没成,所以这首诗是表达爱情主题的。又有人说这种解释不对,“锦瑟”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的。明白什么了? 生:这首诗是表达怀念,追悼亡妻的。 师:好的。又有人说,这首诗既不是爱情主题,也不是追悼亡妻,他表达的是自己诗歌创作的特点,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六百多首诗的“序”,现在李商隐的诗集比较好的版本就是这本《李商隐诗歌集解》,说《锦瑟》是他的一篇序文,这个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又有人说,《锦瑟》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所表达的是自己一生不得志。还有人说,这首诗不能用具体的内容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也有政治上不得志的怅然若失,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定为某个具体的意思,所以,“一篇《锦瑟》解人难”啊!同学们,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眼神充满期待)生:我觉得作者创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到了,然后写成一首诗,这些“可能”都是后人附加的。作者是依托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写成的,所以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情况,才能理解。 生:这个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有作者的意义,而读者在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读者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师:同学们开始懂诗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涉及到我们中国古代试论中非常重要的两种基本观点:“知人论世”和“诗无达诂”,这里有一个读诗的规律问题,老师读了几十年诗,现在才懂了一点点。同学们可以试看用这两种方法解读诗歌。师: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刚刚有同学说,对李商隐的生平不太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的作业就是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题目是《<锦瑟>背后的故事》。 16.(1)“一篇《锦瑟解人难》”,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的。(10分) (2)请说明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可以起到什么作用。(1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寻找 ①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株蒲公英,风一吹就散,飞到各处,但只有一处最为适合。说的不错,人生也需要走许多弯路,我们一边成长,一边寻找,寻找那最适合我们的未来。 ②对我来说,寻找就是人生。有人说,活着和生活不同。那是因为活着需要的是物质,而生活需要的是精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原本只考虑自己的大脑也开始为别人着想,原本并不在意相貌的自己也开始梳装打扮,而这就是在寻找快乐。人这一生,就是为了得到这样或那样的东西而存在,没有了这样的想法,人就如同一具行尸,他的眼睛是无神的,灵魂是空洞的。人生因为寻找而充满色彩,而在寻找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困难,克服它们,就会让我们成长,从而有能力去寻找更加适合我们的东西。 ③寻找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例如寻找知识就需要付出时间,在不断寻找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我们认为并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我们把青春给了知识,把羞涩给了勇气,把忸怩给了坚强。我们换取了一些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而这些是为了让自己以后能去交换更重要的东西。寻找,就是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 ④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或许我们也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寻找自我吧。但是这个社会中的阻碍太多了,电子科技就将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我们无节制地玩手机电脑,也许游戏里的“满级”成为了我们最主要的目标。但在我看来,人生是最难完成的游戏,其中胜出的人更应受到敬仰。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啊!找到自我又多么难啊!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逐渐走向成功。 ⑤寻找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也许我们寻找的并不相同,那是因为我们的条件不同,目标不同。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不同的东西,经过不同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充斥着坚辛和喜悦,浸润着汗水和泪水。未来就在迷雾的那一边,是退却还是勇往直前,相信你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17.请从第②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18.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三、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边界望乡》原文 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979.6.3 后记:1979年3月中旬自我应邀访港,16日上午余光中亲自驱车陪我参加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来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①落马洲,又名“勒马洲”,与深圳仅一河之隔。改革开放前,一度成为游客眺望内地的旅游点。②杜鹃,又名映山红、山踯躅,与杜鹃鸟同名。③鹧鸪,啼声似“行不得也哥哥”。④福田村、水围村都在深圳。 作者简介:洛夫,1928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20世纪40年代去了台湾,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因为风的缘故》《月光房子》《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译著有《雨果传》。 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本单元精读课文为《河床》(昌耀);略读课文为《金黄的稻束》(郑敏)、《地之子》(李广田)、《半棵树》(牛汉)、《边界望乡》(洛夫)。 单元说明: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而且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和思索,表达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蕴涵的哲思,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之间的关系,并感受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诗”与“思”的融合:本单元几首诗注重发挥形象的力量,把炽烈的情绪和抽象的观念密切结合,使“思想知觉化”说理时不致枯燥,抒情时不致显露,写景时不止于静态。把诗歌的“肉”和“骨”恰当地结合起来,使读者透过意象浮想连篇,进而体悟诗歌深刻的思想,隽永的情味。这些诗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只要我们围绕每首诗的题目,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便能很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通过新奇的意象激发想象:本单元的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情感,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运用比喻,象征激发联想与想象,让现实与幻想相互渗透,把思想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中。本单元诗歌的意象丰富而独特,只要悉心体会,就能感悟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意蕴及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在语言方面,他们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洛夫以魔术般的语言,突破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因的语词组合方式,摒除那种缺乏生机的流行的语言模式,使语词结合置于读者常常意想不到的位置上,从而获得新奇而陌生的美学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研讨与练习】“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可见诗人的“望乡”之情并不为同行者所理解,诗人的这种乡愁体验有没有普遍性? 1【C】A:《故都的秋》是抒情性散文。B项,《荷塘月色》是抒情性散文。C项,《小狗包弟》是叙事性散文。D项,《拿来主义》是杂文。 2【B】A项,《闺塾》选自《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属于古典戏剧。B项,《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独幕喜剧。C项,《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是元杂剧。D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 3【A】从“香草”“九歌”等关键词可以看出(1)赞美的是屈原。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而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由此可见,(2)赞美的是韩愈。“玉茗堂”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从遂昌辞官归家以后,新建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居所。汤显祖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其代表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故(3)赞美的是汤显祖。 4【C】A项,了解创作背景不能达成该教师的教学目标。B项,“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D项,“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与该教师的教学目标无关。 5【D】A项,出自王维的《竹里馆》。B项,出自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C项,出自郑板桥的《竹石》。D项,出自陆惠心的《咏松》,所用的意象是“松”。 6【A】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A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此可见A项符合题干。B项,《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著作。C项,《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D项,《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7【C】《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C项,“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不符合该目标的要求。 8【B】A项,通过“设置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成“读出情节的紧张感,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的要求。C项,“通过情景再现,把握作品风格”与题干要求无关。D项,角色扮演确实能够很好的完成“读出情节的紧张感,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的要求,但是不能替代对课文的分析。 9【B】《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与鉴赏”教学实施中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B项,“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不恰当,使用的课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10【D】D项,题干中教师为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播放赤壁实景图片、磅礴的音乐等音像资料,不会降低教学效率。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很值得提倡。 11【D】D项,任务四通过朗读的方式,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全文蕴含的情感。 12A】B项教师对“沉郁顿挫”的解释意在让学生理解杜甫诗风的特点,没有必要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C项,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发散学生的思维。D项,教师解释概念,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13【A】A项,该试题的测试目标不是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而是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4【C】A项,说法过于绝对,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B项,表述过于片面,除了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还要发展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写作个性等。D项,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该观点。 15【B】A项,说法错误,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文的阅读兴趣。C项,说法错误,不是以选拔优秀学生为目的的。D项,“人人有奖”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题 16(1)该教师的教学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解决了“一篇《锦瑟》解人难”这一难题。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材料中,该教师并没有直接将《锦瑟》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不同的理解。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展开。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独立阅读进行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了诗论中“知人论世”“诗无达诂”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锦瑟》的多义性。③突出诗歌教学的重点,对诗歌等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案例中教师的教学突出了该教学重点。 ④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案例中,教师通过“知人论世”,深化学生对《锦瑟》内涵的理解。教师在学生理解了《锦瑟》的多义性及“知人论世”的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课后查找李商隐生平的资料并撰写随笔“《锦瑟》背后的故事”,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锦瑟》内涵的认识。 (2)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有以下作用: ①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起到了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文本解读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 ②能够激发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③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丰富文化积累,促进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17错别字:第②段中“梳装打扮”改为“梳妆打扮”;第⑤段中“坚辛”改为“艰辛”。 病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改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借助吸食大麻和可卡因的方式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 18文章围绕“寻找”话题,提出“寻找就是人生”“寻找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寻找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等观点,但是论证不充分,全文基本都是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反复陈述“寻找”,缺乏丰富的事例,导致观点缺乏说服力,建议举出通过寻找获得成功的相关事例、名言警句等,以增加文章说服力。在论证“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这一分论点时,举了奥巴马吸毒去探寻“我是谁”这一问题的事例,例子不恰当,建议更换事例。 三、教学设计题 19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写作背景,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读结合、多形式朗读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确立依据:(1)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提出“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设计教学目标。所以在本课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坚持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2)《边界望乡》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课文,本文是抒情作品,适合朗读,纵观全篇,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 (3)此阶段的高中生,已经学过一些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将进一步巩固诗歌的鉴赏方法,体味洛夫作品中独特的意蕴。 20教学目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如夜空中的明星一样闪耀看久远而长新的光辉,它如敲击在人们心头的鼓点一样震颤着人们的心灵,它就是乡愁。从古到今有多少漂泊在外或远离祖国母亲的游子在千年不衰地吟咏着它,当我们抬头共望同一轮明月时,我想他们的心情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共同体味一下他的愁思。 二、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请学生说说初读本诗的感受。 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当他应邀访港,从望远镜中隐约望见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诗人的心境是很沉痛的。 2.感知诗歌内容 《边界望乡》是台湾诗人洛夫1979年访港时写的一首怀乡抒情诗,贯穿全诗的是诗人惆怅的故国情怀,令国人特别是海外游子黯然神伤。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夙愿难偿 三、品味意象 1.找出诗歌中诗人表达乡愁的三个意象是什么?(杜鹃、白鹭、鹧鸪) 2.我们学过的古典诗歌中与这些意象有关的诗句分别有哪些?体会这些意象蕴涵的情感。 3.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回答,师:①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诗人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联想:杜鹃—杜鹃鸟—杜鹃啼血) ②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里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③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的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通过这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 4.朗读体会情感。 四、巩固拓展 课下思考:《边界望乡》与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蓉的《乡愁》同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但三首诗在意象的选用、主题的表达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21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形式 一、引入 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全诗情感波澜被一浪一浪推到高潮,渴望的热切和失望的疼痛,这时,“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这里的“你”是谁?是否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学生结合资料小组讨论三、小组派代表交流 诗人本身的情感起伏到此忽地一转,转到“你”,转到诗人所觊觎所渴望得到回应的“你”身上。这里的“你”实际上是与洛夫同行的余光中先生。 余先生问洛夫:“冷,还是/不冷?”看似是一种隔膜,而事实上是情感反应方式彼此相异,同样是激昂,洛夫是“血脉贲张”,而余光中是悚然发冷。两者对比、冲突,更强化彼此。 因此,诗人的望乡之情并非不得理解,并非没有普遍性,两者情感有共通之处,就是一种非本身缘故的无奈,可以把它浅化为一种历史的无奈。 四、朗读体会,并写几句诗来致洛夫 1
/
本文档为【2017下半年高中语文真题与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