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2019-01-18 3页 doc 53KB 179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开元杂报: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孙樵在文中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副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这是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速迅速。 没有固定的 刊期和报头,没有固定的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看法...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开元杂报: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孙樵在文中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副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这是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速迅速。 没有固定的 刊期和报头,没有固定的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看法,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是已知的最早的官报。原件早已失存。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园713年至公元741年)。 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失,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延续。 敦煌进奏院状: 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1900年在莫高窟出土,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它已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以上两种报纸的性质:以这两种报纸为代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此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差别。属于一种又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与16世纪诞生在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其早诞生大约800年。 定本制度: “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松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发报。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争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它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和“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过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定本制度使得进奏官们只能在政府限定的范围内发布信息,便于封建统治者控制新闻工具没维护专制统治。 宋代的“小报” 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和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它脱离官方新闻发布渠道,在一定的程度上补充宋代新闻传播。 小报的特点: 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2.新闻来源复杂; 3.非官方的商业行为; 5.时新性强,传播迅速; 5.被政府视为非法传播。 小报的意义: 小报是利用进奏院的传播系统非法经营的新闻事业,它有自己的采编发行人,经济独立,其出现使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具有某些大众传播性质。 “小报”业务工作处于较原始状态,性质上没有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范畴。 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局面,打破了官方新闻传播体制,揭开中国民办报纸的第一页。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 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传抄和发行的三个环节: 通政司: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 2.六科:主要是将皇帝看过的,做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章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和¡°邸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即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 提塘: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 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这就是明代“邸报”传抄活动的全过程。 《急选报》(P26): 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之一。《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的众多“报儿”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前后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儿”的实物,因此弥足珍贵。 京报与《京报》 京报(P31):清代的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别称京报。 《京报》(P35):有报头的清代同治以后出现的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它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P43)(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月刊。作为他传教的主要工具,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及少量新闻报道。1821年停刊。 特点: 米怜注意研究读者的心理特点,选择其易于接受的方式,以提高宣传的效果,附会儒学。 文章短小、通俗、生动,对话体论说文。 文体多样。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体。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预报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P49) : 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里。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特点: 对时事政治及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关注远远超过传教,新闻性内容增多,设有新闻专栏,出现社会新闻。 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新闻纸略论》是中国首个中文外报。1834年1月,《新闻纸略论》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内容为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国家报纸出版情况。 《万国公报》(P56): 1868年创刊于上海,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 创刊词:俾中国教会之人,同气连枝、共同求爱,每礼拜发给近闻一页,使其见,共知。 宗旨及内容变化: 以宣传宗教、沟通宗教活动信息的文章和各地“教友来信”为主要内容。 (2)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本刊是为推广与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虽然还是有关教会活动的报刊,保持着宗教色彩,但不居于主要地位,实际上已成为一家以刊载事实性材料、介绍西方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社会政治影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万国公报》发表跟踪报道和大量时评,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上层人物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申报》(P58): 1872年4月30日年创刊(初名《申江新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其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申报》——中文是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商业报纸中出现以办报直接赚钱,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利益的追求,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改进。 1、《申报》的特点: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记者从天津发来的新闻专电,为国内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还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还最早刊登了国际旅行通讯,《东行日记》为国内报纸上刊登的第一篇国际旅行通讯。 <4>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还注意发表读者来信和来论。 (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1872年6月4日《申报》第2版的《戏园琐谈》为我国报纸上刊出的第一篇剧评。 <6>、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7>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 2、《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多个第一: <1>美查时期的《申报》,报纸内容和办报质量的改进:重视言论、文艺,使它们成为报纸必备的内容,由新闻、言论、文艺、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纸模式开始形成,这是《申报》的一大贡献。 改进新闻报道:社会新闻开始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对普通百姓所受的压制和痛苦有一些揭露,拓宽新闻报道面,类似现在的旅行通讯,《东行日记》等。 1883年6月10日《申报》“有闻必录”提出,词语很快流行。 <2>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兼营书籍出版业务,创办申昌书局,翻印旧书和刊印新著160种图书,在我国近代印刷史上为创举。1876年3月申报馆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的报纸《民报》,第一份面向妇女、儿童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创办的通俗报纸。 (3)重视经营管理:进行商业竞争,招揽广告,重视发行。 (4)1905年《申报》革新: 1905年2月7日,扩充版幅,12条改革方案和措施: 更新宗旨;扩充篇幅;改良形式;专发电报;详记战务; 广译东西洋各报;选录紧要奏议公犊;敦请特别访员; 广延各省访事;搜罗商界要闻;广采本地要事;选登时事来搞。 (P61)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新闻报》(P62): 英商丹福士创刊于1893年2月,1899年传给美商福开森,内容以经济新闻为主,以工商界人士为主要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和销售排在前列。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出版画报单页,随报附送石印画报以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后于1894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1960年5月31日终刊。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王韬的新闻思想:P74 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 王韬主要著作有《弢园文录外编》等。《韬园文录外编》: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提倡变法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1883年5月在香港出版。  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维新报人。有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 一是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二是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內事于外,通外情与内”; 三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四是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 五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P76: 主要见之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中, 一、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功具; 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 三、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2、 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同时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昭文新报》(P77): 1873年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也被认为是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循环日报》(P77): 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 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式,指陈时弊,贬褒得失,提出建议; 还开创了中国近代的政论文体。《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的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是我国近代专文阐述报学思想的第一人。 “时务文体”: P96 半文半白 ,平易畅达,笔锋中常带感情,有时还夹杂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故人们成为“时务文体”。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P108)《中国日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主要宣传内容: 1. 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2. 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中国日报》从经费筹集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都是在该报馆内进行的。这种既是舆论阵地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后被多家革命派报馆继承。辛亥革命后,迁到广东出版。 《新民丛报》P105: 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1902年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但在政治上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1903年前期的新民丛报适应时代潮流,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引起保皇派的不满;1903年后,其言论不再谈革命,在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1907年8月停刊。 《政治官报》P126: 1907年10月清廷创办《政治官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枢部门直接创办和公开出版发行的政府机关报。 苏报案:P120 1896年创刊的《苏报》在1902年后转向革命立场,公开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太炎等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7月15日,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苏报案”在上海租界会审。章太炎、邹容等被判入狱,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苏报案”。 《京话日报》(P116): 是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彭冀仲,创办此报的目的有二:意识开发民智,二是争回中国人说话的权利。《京话日报》十分注意与读者的密切联系;在宣传报道上,它比较重视有关反帝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还敢于冲撞权贵。1922年停刊。 《时报》(P118):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时报命名取自“君子时而中”,意思是办报要合于“时”,随“时”而动,所以,该报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大。但是,在评论、编辑、出版方面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 第一,时报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短小精干的时评很受读者欢迎; 第二,时报首创报纸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 第三,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第四,最先将报纸分为一、二、三、四法,两面印刷,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神州日报》与“竖三民”报(P123) 于右任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神州日报》是于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在上海创刊。创刊80天后遭火灾,于退出。1909至1910年间,于在上海相继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民呼日报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行为而被封。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出版48天后被封。民立报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言论日趋激烈,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日报。由于这三份报纸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癸丑报灾(P143): 袁世凯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刺杀宋教仁并企图通过钳制新闻界封锁消息。为了推翻袁的统治,再造共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于1913年7月发直“二次革命”,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之后,袁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对国民党系及其他有碍袁独裁统治的报刊进行查封、剿灭。至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多家,锐减到139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远生通讯”P156: “远生通讯”特点: 1、题材重大,思想深刻; 2、将文学手法引进新闻通讯写作,善于捕捉细节,刻画入微,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3、语言风格上。融文、白于一体,有很强的表现力。文风亦庄亦谐,在嬉笑、戏谑中显露锋芒; 4、将政论手法引进新闻通讯写作; 5、采访深入详实。 黄远生的通讯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他的新闻通讯写作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6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P161  《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月刊,由陈独秀创办。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9——1917.12)二是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1——1920.5)三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 总之,《新青年》前期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第8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央日报》(P200) 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该报初期曾为国民革命做积极宣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还发表过反对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文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奏变,反共拥蒋。1923年3月,蒋介石委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程沧波为南京《中央日报》社长,并实行社长负责制。《中央日报》在形式上成为独立法人,独立经营,实际上那个更便于蒋介石直接控制。 “中央社”(中央通讯社)创办、企业化改革(P201) “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从未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红色中华通讯社(P208) 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广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无线电日讯》(又称《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1934年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1935年11月在陕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开始用新华社的名义播发新闻。 《红色中华》(P208) 1931.12.11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随长征后暂告停刊。《红色中华》和红色通讯社是一家,即同一个机构,担负出版和通讯两重任务。于1935年在瓦窑堡复刊,称陕北版。1937年为团结抗日,改名为《新中华报》,1939年,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41年5月停刊。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P218 邹韬奋: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政论家,杰出的新闻记者。他一生主办过6 刊1 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出版了几十本译著。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思想即人民报刊思想,并由此阐发出了重视受众的理念。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解放事业为目的,是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教育与职业》主编、《生活》周刊主编、《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 “韬奋精神”: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既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许多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韬奋精神。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第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他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认真处理读者来信,亲自看信复信; 第三,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提倡把有益与有趣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第四,文风要“明显畅快”; 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第六,新闻工作者应有 “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 《新生》事件(P217): 《新生》周刊创刊于1934年2月,杜重远任主编兼发行人。该刊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是《生活》周刊的继续,只是将《小言论》专栏改名为《老实话》。1935年5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范长江、斯诺等的西北采访活P221 (1)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 范长江:四川内江人, 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追踪观察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历时 10个月,行程万余里,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大公报》发表,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红军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 1936年8月,长江穿行千里戈壁,深入内蒙古西部,考察日寇觊觎这一地区的实况,后来写了通讯《忆西蒙》。西安事变发生,到西安采访。1937年2月15日,他回到上海的第二天,就在《大公报》上发表了震动朝野的政论《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又接连发表了《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的系列通讯。长江是当时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红色区域情况的第一个中国记者。《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 他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P222 Edgar Snow: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7年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发行。1938年,该书中文版在中国出版。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成较为稳妥的《西行漫记》。 由于这部书较早地公开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及其领导人的情况,出版后广泛流传,影响巨大成为传诵一时的名著。他撰写的《大河彼岸》一书,被称为了解新中国的“百科全书”。  斯诺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斯诺本人被推崇为20世纪新闻记者中的“一代风骚”。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反“客里空”运动:P285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惯于弄虚作假的记者。针对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1947年,《晋绥日报》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1947年6月《晋绥日报》刊登了剧本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并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求肃清虚假新闻。并承认自己新闻业务方面的作风问题,克服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发扬新闻必须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这说明运动是沿正确轨道进行的。由于反“客里空”运动在各解放区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运动在各解放区普遍开展。 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事的现实,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由于“左”倾影响,运动后期也出现了偏差。“客里空”的问题在思想上属于认识问题,在业务上属于作风问题,但是有的领导人和新闻单位却强调追根寻底,“清除阶级异己分子”。 “拒检运动”(P266): 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以1945年8、9月间的拒检运动声势最大。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该书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的造谣诬蔑。 专题:具有趋势性、阶段性、形成系统认识的内容。 一、 政党办报——两种新闻体制的成长。 (1) 、中共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 第一阶段:1921—1927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七章) 1、 中共早期报业 1) 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向导》《新青年》《前锋》 2) 共青团报刊:第一次《先驱》 第二次《中国青年》 3) 工人等群众报刊:上海《劳动周刊》 北京《工人周刊》 4) “统一战线”报刊:《政治周报》《中国农民》等 2、 中共无产阶级新闻思想的雏形,可以概括为两条: 1) 无产阶级新闻报业的党性原则; 思想来源:列宁党报观念,阶级论是基础理论; “阶级论”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坚持党对新闻报业的领导。 2) 无产阶级报业联系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作风。 第二阶段:1927—1937年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八章) 无产阶级新闻报业发展的新道路,党报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1、 党报系统初具规模,中共作为执政党办报的开始。 2、 报刊宣传报道内容的变化,由政治、军事转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 3、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项重要内容 4、 党报理论的发展: 1) 列宁党报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报纸步进式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 体的组织者”,成为中共党的报刊的基本定位。 2) 充实发展中共报刊的优良传统,成为重要的理论内涵。“艰苦奋斗的办报作风”,伦理色彩,依靠群众办报,实行通俗化方针。 5、1) 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建立各层次的媒介,形成网络状的媒介体系; 2) 中共作为执政党,开始推进有自身特色的新闻事业发展道路; 3) 传媒深入农村的这一重大变革开始真正实现。对农村、农民的传播覆盖,农村、农民 进入传媒表现的事业,表达农民的利益。 第三阶段:1937—1945年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模式基本确立(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九章) 1、 中共党报系统是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革命报刊系统(抗日民主报刊系统); 2、 新华社独立发展,以延安总社为中心的通讯社网络; 3、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开播; 4、 《新华日报》 5、 《解放日报》整风改革与中央新闻理论的发展。 1) 改版、改进业务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党报理论的发展——理论化、系统化。 2) 基本理论内容(P224): a)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闻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如新闻定义。 b) 进一步丰富了马列主义的党报理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模式奠定 基础。如党报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党报与党报的关系,工作方针、编辑方针、编排原则,树立生动活泼的文风,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三大作风”等。 第四阶段:1945—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章 中共新闻事业发展——收缩——发展,由农村向城市推进。 角色转换的两个文件: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四个阶段的总结及其发展脉络: 1. 无产阶级新闻体制的特点——政党型新闻事业; 2. 强调宣传导向原则; 3. 通俗化方针。 ( 二 )国民党新闻统制 国民党报的四个时期: 香港《中国日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北伐,北伐—抗战,抗战胜利以后 李瞻《中国新闻史》之徐泳平《中国国民党中央直属党报发展战略》 1、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基本理念: 1) “以党制报”方针的提出,1928年郑国材“使新闻界党化起来”; 2) 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1931年 “国家至上” 3) 科学的新闻统治 1934年1月 国民党决议“集中经费于少量报纸”,培养有力量的、之言论中心”、“对全国新闻界作有效之统制” 4) 三民主义新闻思想 马星野:体制化新闻理论的基础 2、 国民党新闻统制政策: 1) 《设置党报条例》等三个条例,“设置、指导、补助„”三个条例标志国民党开始加 强新闻舆论控制。 2) 建立新闻宣传审查制度,由此出版后审查变为出版前审查。 3) 战时新闻管制:以查禁为主题,如“《新生》事件”P217、邹韬奋P216、1945.8-9月 “拒检运动”P266 4) 新闻编制的强化:恐怖手段、改造与渗透。 3、 国民党党营 新闻网络的建立与发展 1) 三个核心媒体《中央日报》 中央社 中央广播电台 P200 2) 改革: 第一,改进对党营新闻报业的领导体制,谋求灵活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扩充规模与设备,使宣传上具有更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第三,改进新闻业务工作。 4、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影响: 谈谈对国民党新闻统制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的了解?(系统性) 党营 新闻事业, 体制化传播 , 指导思想, 媒介建设改革 5、 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 【以民权主义控制新闻,体制化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革命人权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政府对媒介的管制,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抽象性,党化新闻界】 1) 强化了国民党的新闻机构,使之在媒介数量上占据新闻界的绝对优势,政党与国家政权结合,依据国家政策规划,管理政党新闻事业,并据此规划管制国家新闻事业,政党新闻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从媒介建设规模上考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比如:中央社建设为 国家级通讯社的规模,广播电台网络的建设,中央日报《扫荡报》刊登新闻竞争,党报网络增加了媒体的绝对数量。 3) 对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的内部而言,它束缚和阻碍了新闻业务的正常发展。比如说以 党性原则消灭新闻特性,新闻报道迟缓、失章,文章千篇一律。国民党办报意识日趋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4) 对外而言,它阻碍了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a) 使民营新闻事业业务上陷入畸形发展,如轻言论、中心我呢,避重就轻。 b) 限制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规模,直接干预民营报业的市场行为。 c) 直接迫害民营报业的黑暗行径,如《江生报》。 2、 商业报纸: 1、 特点:政治上尽力宣传无党派背景;资金上由个人出资或社会集资;体制上看是企业化 运行机制、市场化发行;内容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开展媒介竞争,使市场份额最大化,市场化传播不是体制化传播。 2、 由外资板报转入国人资本,如《申报》。 3、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你那带,商业办报发展期: 1) 老牌报纸 “申新两时”:《申报》《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 2) 天津 新记《大公报》,北京 《宗教》 成舍我“世界报系” 4、 20世界40年代,出现报团的企业规模,如《大公报》《新闻报》《益世报》等。 5、 以新即《大公报》为例 1) “三驾马车”:吴鼎昌,社长、媒介经营;胡政之 经理兼总编辑 行政管理;张季 鸾 总编兼副经理 内容生产。 2) 实施“四不方针”,“以独立走中间路线” 3) 选贤任能,培养人本:徐铸成、王芸生、沈从文、范长江 4) 经营报纸风格和特色:社论、评论;消息较灵通,客观准确;版面活泼。 5) 制定、实施行政,制定较完善的职工福利制度,“约法五章”《大公报职员任用及考核规则》。 3、 当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趋势: (1) 、1950—1977年,新闻呢事业高度集中,呈现体制化传播特点 1、 经济指导,单一的事业型新闻传播形态; 2、 行政化运作模式 3、 “工具化”的新闻传播属性定位,角色单一 (2)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改革 1、 理论观念改革:“理论”——“回归新闻本位”——“新闻传播学”——“新闻传媒改革”,“产业化”新媒体传播。姚福申的《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 2、 体制化改革三个阶段: 1) 边缘突破(1978—2000年),计划经济时代传媒体制开始松动,“,企业化管 理”。围绕松动,计划经济体制机构逐步为传媒产业化松绑,表现为微观机制改革、规模扩张。 2) 调整和整体转型阶段(2001—2005年),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增为主线,以集团 化建设为重点突破口”,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党的文件第一次把“文化 事业”改为“文化产业”,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子路、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的文化管理体制。 传媒体制改革成效的主要表现: a) 推进政府职能改变,传媒管理体制逐步捋顺,推进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营办分离; b) 创新体制机制,国有传媒单位活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公益性的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 3) 改革进入深入推进期(2006年至今) 企业法人在融资、资本运作、人士运用上的独立性标志着最终破除体制化、完全市场化;新闻传媒体制管理有抓有放,准入制度被卡死,行业壁垒依然存在,网站编辑不能拥有记者证。 3、 媒介产业化趋势(罗列历史事实) 4、 媒介技术发展,促进改革:对传统媒介的竞争,对体制改革的促进。 (3)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总体特征: 《中国新闻发展状态趋势》 《当代中国新闻业发展总体状况》 1) 双重基本特征中运行。指新闻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事业属性,又有一般产业的属性。 前一个属性意味着新闻媒体是舆论机构,是事业单位思想宣传中心,必须坚守社会主义 形态原则,以追求社会效益位为至上目标。后一种属性意味着新闻媒体是信息生产企业,因而它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逻辑在法律和道德云系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2) 两种主要功能中传播:宣传功能、新闻本位功能。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新闻业,宣传功 能占据核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业的本位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清华和提升;同时,宣传功能没有淡化和弱化,反而得到强化。在新闻与宣传两种主要功能中进行传播,是的当代新闻事业的主要特征。新闻报道价值=宣传功能+新闻价值。受众本位是提取发布信息的基本原则。 3) 多元力量制约中发展,角色多样化。政治力量、市场力量(手中、广告主)、媒介主体。 (1) 维新变法时期:P96 A业务特点(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 1. 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问题——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报章文体”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新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也称“时务文体”。这种新文体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2、 新闻报道夹带评论 3、 编辑工作有所改进 4、 重视新闻采访工作 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B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临民族危机时刻为挽救国家命运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 2. 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3.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4.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5.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6. 推进了民族近代新闻业的发展。 (2) 清末时期(辛亥革命时期)P129 1、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主流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在维新变法时期就趋于成熟。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 梁启超致力于文化传播事业,是近代杰出的政治宣传家,推动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产生深远影响。 2、 进一步发展报刊争论写作,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报章文体”,“时务文体”“新民体”。 3、 早期的新闻思想: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 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4、 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二是办好的四条原则: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P131 第一,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第二,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第三,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与指导。 第四,党报重视民意。 此外,还鼓吹议论自由、重视开发“民智”。但总的看来,革命派报人的办法主张都比较零碎,不像梁启超那样长篇大论。 三、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P132 第一,报刊的形式开始由书册式逐步向单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一些报纸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一般报纸已兼有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的内容。 第二,在版面的安排上,开始打破“首论说、次上谕或宫门抄,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次为本埠新闻”的框框。编辑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版面灵活起来。报刊字体根据内容重要程度使用不同字号字体。栏目设置越来越细致,新闻标题出现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种行题。 第三,重视报刊评论的写作。 第四,新闻的质量开始提升,新闻报道的数量大大增加,新闻报道的面也相应扩大。 第五,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被广泛应用。 第六,这一时期,报刊文艺副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3)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P152 民国初年,中国的新闻业务有过短暂的繁荣。当时的新闻界还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出现了一些“马路小报”“鬼报”。这一时期的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主要表象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报纸开始了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转变。 2、 副刊有了大的发展。 3、 图片报道的改进和发展。 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 (4) “五四”时期P176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很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几乎所有报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1、 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2、 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打 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3、 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还提 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提出了报刊横排的主张 4、 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晨报副刊》、上海《民国 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 5、 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报纸版面风多种形式,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 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有些报纸还聘请国外兼职通讯员、特派员,从未丰富了报纸的国际新闻通讯。 (5)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P210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下创建的党和热名的新闻事业。它的出现,解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的一页,具有重大意义。 1、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 1) 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一切为了前线”成为所有 新闻传媒的报道与宣传中心。 2) 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依靠群众办报,成为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的必 由之路。大力发展通讯员;广泛听取读者一件,采纳读者建议;吸收优秀通讯员参加报纸工作。 3) 开展批评与表扬。 4) 用白话文写作,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2、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意义 第一, 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 第二, 开创一条革命新闻呢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及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 第三, 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 5、 阶段与阶段之间的比较(两次国人办报高潮比较、发展) A、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P92) 1897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意义: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1、 特点: 1) 报刊数量大。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创办的报刊达70多种 2) 办报地区广。不仅在上海这样的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3)报刊品种多。 2、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 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报刊、文艺娱乐报刊等等,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 1898年7月,康同薇、李惠仙在上海创办的《女学报》,是中国的第一份女报,也是我国最早的由妇女主持编务、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1987年11月,《演义白话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家白话报。 3、主流 这次高潮的主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办报人士多为维新派人士。 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 各地的维新派报刊的主编往往都是当地维新运动的领导。从办报的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又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以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B、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P115)  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继变法维新之后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 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上海、武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2、 立宪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第二次国人办报的一个新现象。 3、 中国人自办的新闻通讯社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主流:资产阶级革命报刊 国人办报第二次高潮的特点 第一,办法的主角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第二,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大特点是集宣传机关、指挥机关、联络机关于一身; 第三,办报地区有所扩大; 第四,读者面扩大,这一时期的读者,以“中等社会”和知识分子为主,但也有不少报刊把读者对象扩大到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中去。 6、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P68) (1)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A 1、外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活动的一部分; 2、 异质性文化的单向流动,且与西方文明炫耀、武力扩张不平等外交保护、掠夺性经 济活动相伴随; 3、 殖民主义舆论工具。 B、清末“半殖民地”在文化传播上的特点: 1、 在国家主权和独立、政治、经济方面,政府丧失部分地方的管制权,由在华资本主 义列强获取。在文化管制和文化导向方面也丧失部分权力,由在华资本主义列强获取。 2、“租界”是在华资本主义列强文化传播据点,由此向租界外扩散; 3、对文化扩散的庇护体现了资本主义列强对主权国家文化发展的干预; 4、传播核心文化价值体系,以基督教义文化和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 5、当中外利益产生文化冲突时,文化传播中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辩护以资本主义列强的利益为核心。 (二)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宣传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只是对中国的社会影响大大超过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介绍,它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 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中文外报业务工作的发展概况: a、 新闻采写:报道形式的发展,消息、新闻电讯、新闻号外。 五要素式:《申报》18% 《字林沪报》7% 平铺直述式、叙中加议式、编平史式。 早期传教士办报,模仿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表现和章法与新闻:出于宣传的需要; 电讯稿;新闻采访报道受到重视。 b、 配合文字报道的新闻画《点石斋画报》 c、 言论 “论说”、编者按语 d、 副刊的出现:1897年《字林沪报》附送《清闲报》创刊,每日一张,随报附送; e、 近代商业广告在报刊版面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f、 版面和编辑 g、 印刷。 B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影响: a使中国人认识到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b将西方近代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 c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d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办报准备了物资条件。 e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业的管理方式传入中国。 7、 黄远生、邵飘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黄远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以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著名的记者,开创新闻通讯文本。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转变的开拓者。“四能”从新闻采访角度对记者素质提出要求。被誉为“报界之奇才”。 “远生通讯”特点: 1、 题材重大,思想深刻; 2、将文学手法引进新闻通讯写作,善于捕捉细节,刻画入微,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3、语言风格上。融文、白于一体,有很强的表现力。文风亦庄亦谐,在嬉笑、戏谑中显露锋芒; 4、将政论手法引进新闻通讯写作; 5、采访深入详实。 黄远生的新闻理论: 第一, 报纸应 “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第二, 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第三, 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 听,手能写”。 邵飘萍: 1、 作为新闻记者具有优秀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2、 意见精辟的时评和他人所不及的内幕新闻、独家新闻闻名; 3、 中国新闻界的全才: 4、 其新闻思想: 1) 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关机关”,“国民舆论代表“,新闻事业应由自己的独立性; 2) 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社会之公人”。新闻事业是超然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第三种社会因素。 3) 应该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4) 以新闻立报思想。1918年10月创办的《京报》以新闻为主,用主要篇幅刊载国内外 消息,为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转变。 1
/
本文档为【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