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6年新课标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及案例专题习题

2019-02-23 20页 doc 109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2016年新课标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及案例专题习题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及案例题分析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自然灾害是...
2016年新课标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及案例专题习题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及案例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台风 暴雨洪涝 干旱 寒潮 成因 低纬度的洋面上湿热空气大规模升至高空,周围低空空气向中心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空气大旋涡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等条件,造成连续的暴雨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 天气系统 气旋 冷锋、暖锋、气旋、台风等 单一大陆气团、副热带高压 冷锋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内陆也受影响 夏季,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雨,南方和东部地区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北方、西部和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最为严重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均受影响 危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有的会造成建筑物倒塌,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防御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或紧急警报 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预报;防洪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应急撤离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等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能及时返航;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3、主要地质灾害 类型 成因 基本知识 基本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地震 内力 作用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 外力 作用(斜 坡重力作 用)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             4、主要海洋灾害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海啸 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 风暴潮 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 灾害种类 区域分布 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地震 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滑坡、 泥石流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环境 对工农业 生产的影响 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 受海洋环境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 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 东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中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二阶梯 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 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 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害 西北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 是中国的高寒区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           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防治措施 伏旱 长江中下游 7月 副高控制 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 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 高公众灾害意识 风沙 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 暴雨 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 干旱 华北、西北地区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水文灾害灾情严重 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人为原因 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蒸发旺盛、植被覆盖率低 4、灾害链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 灾害链可从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①自然地理要素气包括气候(气温、降水、风等)、地形(岩石圈,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生物(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水文(洪涝、干旱等)、土壤(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要素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导致人员、财产损失的火灾、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 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 诱发自然灾害 四.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减少灾害发生或灾害损失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的土体,防 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 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改变地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2、部分自然灾害防御措施 (1)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2)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4、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成因及防御 ①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影响 因素 气候条件:降水多,干湿季分明,多暴雨 地质条件: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 地貌条件: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开垦、开矿导致植物破坏 危害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 防御 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植树造林,建设护坡工程,大型工程建设注意保护植被;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②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形成原因 灾害特点 时空分布 对人类的影响 主要防御措 施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 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 加强预报,及早防护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 冬半年,影响范围大,除滇南、 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其余地区均受影响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 预报及时,及早防护 大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燥,严重缺水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的北方和西部最为严重 粮食减产,人畜缺水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洪涝 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 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 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和公共设施等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绿化             五、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 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3)寒潮: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 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六、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1)洪水应急措施。 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 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2)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3)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 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外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4)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七、自然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思路。 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时要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如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造成夏季多暴雨、洪涝,冬季多寒潮等;分析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世界板块分布特点;分析滑坡、泥石流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地质地形分布特点和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于图表类试题,要结合图表提供的信息答题 。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多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 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的分析思路。 灾害的形成或危害(包括有利和不利)一般可分为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包括生命安全、财产损失 、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或危害等。 八、不同时空尺度的自然灾害减灾措施重点 (1)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 (2)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 (3)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 (4)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 九、地理信息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 在自然灾害预防和防御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RS) 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地理信息系 统(GIS)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GIS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全球定位系统(GPS)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求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特别提醒】3S技术和其他技术、设备等常常联合组成自然灾害技术监测系统,遥感侧重于灾害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 统侧重于精确的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侧重于对灾害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为减灾防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1、(2013年高考·山东卷·第33题·10分)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2)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 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 】 (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2、(201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43题·10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答案 】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3、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当你遭遇泥石流灾害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什么?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答案】 (1)断层、坡度 (2) 崩塌、洪灾。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4.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 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农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高,气温低; (2)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防冻措施;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冷冻灾害的影响和成因。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使农业减产和破坏农田基础设施。图中P区域位于南岭及其以北,一方面山区地势高,气温低,另一方面,当寒潮南下时受山地阻挡,冷空气在山前堆积,导致该区域冷冻灾害高发。 第(2)题,本题考查冻害防御。预防冷冻灾害的措施可从监测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回答。
/
本文档为【2016年新课标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及案例专题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