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019-02-17 12页 doc 31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三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009-12-22) (2009年12月22日) 三明市人民政府阎伟强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向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报告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围绕市委“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部署,按照“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带动外向化”的要求,积极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一)注重产业发展规划。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比如,林竹、烟叶产值位居...
三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2009-12-22) (2009年12月22日) 三明市人民政府阎伟强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向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报告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围绕市委“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部署,按照“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带动外向化”的要求,积极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一)注重产业发展规划。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比如,林竹、烟叶产值位居全省第一,粮食产值位居全省第二,果蔬产值位居全省第三,但有些产业仍然存在特色还不明显、规模还不大,其发展潜力较大。按照“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原有巩固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提出了加快发展粮食、林竹、烟草、果蔬、茶、油茶、食用菌、畜牧水产、苗木花卉、生物农业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到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形成林竹、畜禽水产2个超百亿产业,果蔬、生物农业2个超50亿产业,烟草、粮食、茶叶、食用菌4个超20亿产业,油茶、苗木花卉2个超10亿元产业,即粮食产业,播种面积稳定在340万亩,产量121万吨,建成海峡两岸商品粮主产区;林竹产业,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面积600万亩,丰产竹林160万亩,规模以上林竹产业企业480家,建成海西重要的林竹产业基地;烟草产业,发展10万担产烟县7个,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产量控制在120万担,建成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先行区和全国主要的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果蔬产业,果树面积稳定在115万亩,水果产量85万吨;蔬菜面积150万亩,产量220万吨,建成海西最大的优质早熟梨基地和主要的柑桔生产、加工基地;茶产业,面积扩大到28.5万亩,产量2.9万吨,建成海西典型的多茶类生产综合区;油茶产业,面积发展到87万亩,茶油加工能力1.75万吨,建成海西最大油茶产业基地;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量20万吨,建成全国食用菌优良菌种研发中心、海西特色食(药)用菌绿色产品主产区;畜牧水产业,畜禽产品产量26万吨,水产品产量8万吨,建成海西重要的绿色健康养殖基地;苗木花卉产业,面积达7万亩,建成海西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珍贵树种绿化苗木基地;生物农业产业,种植药材30万亩,发展专用能源植物面积37万亩,初步建成海西生物农业产业基地。 (二)注重产品基地建设。以建设产品基地为抓手,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逐步打造连点成线、扩线成带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区。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从政策、资金、技术上扶持“一村一品”,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基地。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永安小陶莴苣、三元区炉洋村脐橙、沙县西霞村蔬菜和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立足各地的区位优势、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带聚集,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1)在粮食产业上,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大超级稻、再生稻推广示范力度,建立超级稻示范片149个、22.07万亩,再生稻示范片10个、15000亩,带动推广超级稻101.4万亩、再生稻21.57万亩。全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完成344.42万亩,预计粮食总产129万吨,位居全省第二。(2)在林业产业上,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56个,经营面积59.39万亩;全年植树造林 54.68万亩,其中速丰林造林31.04万亩,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153万株;新造竹林6120亩,完成竹林低改28.65万亩;苗木花卉面积达2.9万亩;新造油茶林6520亩,低产油茶林抚育8.31万亩,新建良种基地1566亩,培育油茶苗木700万株。预计全年可完成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17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3)在烟草产业上,全市有烟叶种植户4.22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面积5.24万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12.6,全年种植烟叶面积41.43万亩,收购烟叶117.7万担,实现烟农售烟收入8.85亿元,加上各类补贴烟农累计实现货币性收入10.3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4)在畜牧水产业上,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肉牛养殖场299个,单批肉牛育肥出栏量1.5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2000吨。预计全年全市畜产品总量22.97万吨,淡水鱼产量7.06万吨。(5)在其他产业上,全市水果面积114万亩,预计产量达85万吨,位居全省第二;蔬菜面积140万亩,产量210万吨,位居全省第三;栽培食用菌4.5亿袋,产量19.4万吨,位居全省第四;茶叶面积25万亩,产量2.5万吨,位居全省第五;新建药材基地5.54万亩,累计建成23.99万亩,全国最大的雷公藤种质基因库在泰宁县长兴雷公藤主培基地落成。 (三)注重培育龙头企业。(1)搭建招商引资平台。通过引项目,连续七年举办农业招商会,特别是今年4月与省委农办联合在广东惠州举办福建省山海协作项目推介暨三明市农业招商会,签约外引内联项目105个,总投资20.53亿元。至11月底,到资总额14.26亿元,到资率百分之75。成功举办五届林业博览会,今年林博会共签约涉农项目113项,总投资66.41亿元,利用区外资金57.46亿元。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累计引进台资企业26家,总投资7368万美元。(2)搭建企业融资平台。组织协调42家市级龙头企业成立三明市农发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目前已累计为28家龙头企业办理贷款担保业务47笔,累计担保总额1.61亿元,为42家股东企业提供还款周转金和应急资金143笔,累计金额1.64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3)搭建竞争激励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和放大作用,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贴息扶持资金2550万元,集中资金扶持了33家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各2家,品牌农业金奖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1—3季度,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百分之17.71,预计全年产值可突破百亿元。 (四)注重农业科技推广。以农业“五新”推广为核心,依托市、县两级农业155、农技推广中心及各所站技术力量,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的应用,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的内在品质。健全基层网络。我市在所有乡镇均成立“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所有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1—10月,全市“农业155”接受各类咨询达12万人次。开展科技培训。大力普及农业“五新”应用知识,重点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种植能手、科技带头人。以农业“五新”推广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培训,提高示范户的科技素质、技术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今年来全市培训农业实用技术8.5万人次,集中培训村级农民技术员4268人次,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招生551名,完成“绿色证书工程”培训2178人。加强入户指导。组织市、县两级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五新”推广的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今年来全市推广新品种200个,新技术13项,新肥料45万亩,新农药45万亩,水稻插秧机和收割机等新机具578台套;补贴推广农机19800台,完成购机补贴资金3850万。创新推广模式。以种养大户或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示范样板,形成“政府+技术+示范样板+农户”的推广模式;以农业科技企业和行业龙 头企业为主体,通过公司带动基地和农户,形成“公司+技术+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为主体,通过与科研、教学等技术部门结合,形成“技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 (五)注重名优品牌创建。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立足于具有我市区域特色、具备一定规模基础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牌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创建品牌。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特色农业品牌创建的主体,积极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制修订国家标准、省地方标准,发挥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今年新制定国家标准2项,制修订省地方标准16项,有2项国家标准、10项省地方标准正在制修订中,12个项目列入第一批省地方标准制订计划,6个项目列入第二批制标计划。大力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工作,目前全市参与国家认监委第二批认证试点单位的9家企业全部通过认证,另有5家企业正导入GAP认证。全市已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先后有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县(尤溪县)获得无公害茶叶基地县称号,1个县(大田县)获得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县称号。全市累计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称号。今年来新增农业“三品”认证27个,累计有102个企业161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9个企业6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6个企业3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保护品牌。对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加强商标注册的分类指导,为地域性名优、传统农副产品创立品牌并注册商标,注重加大对农产品商标的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好商标注册人和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比如,三元区组织注册了“竹洲牌脐橙”,沙县组织注册了“天河牌竹凉席”、“郑湖板鸭”等品牌商标。宣传品牌。通过举办林博会,与省农办联合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组团参加“9.8”、“6.18”、“花博会”、“茶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介活动,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牵线搭桥。在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专业市场,通过市场建设集聚产业资源、拓展品牌影响力。比如,市里正在重点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海西农林产品交易市场;大田县建设了茶叶批发市场;沙县建设了蔬菜、板鸭、家禽、竹凉席等4个专业市场。同时,注重培育以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的营销队伍,构建覆盖到农户、辐射到市场的营销网络。通过大力拓展品牌农业市场,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三和食品(三明)有限公司不断完善“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了前接国内外市场,中联中、小型加工企业,后牵广大农户原料基地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有效地提高了竹农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目前已与40多家中小型竹笋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联营关系,已带动10万多户竹农进入基地化生产,带动竹农年均增收1000多万元。 (六)注重创新工作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林权发证,全市完成集体林发证2531.9万亩,发证率百分之95.2,其中发放县际边界“插花山”林权证132宗、面积2.7万亩。规范林木林地流转15898起、面积300.31万亩,其中家庭承包3245起、面积71.32万亩。不断完善融资体系,新增林权抵押贷款4.48亿元,累计抵押贷款35.84亿元,惠及林农8540户。引导规范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156个、经营面积59.39万亩,其他类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379个、经营面积147.65万亩,林业专业协会316个、覆盖面积9196.72万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着力构筑县、乡、村纵向联动,各部门横向配合的服务网络,在县(市、区)依托农业部门,加强土地流转的政策指导、面上推广等工作,并利用农业155信息平台,设置“土地流转”窗口,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咨询,集中发布可供流转土地信息。在乡(镇、街道)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服务大厅,提供规范的流转合同文本和流转信息,指导流转合同签订、建立流转台帐,帮助农民用活土地使用权,调解流转矛盾纠纷。在村级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明确专人负责,及时掌握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对土地流转情况进行登记,定期向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供动态情况。目前,全市已建立49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663个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5万亩,累计流转面积达46万亩,占承包耕地的百分之19.9。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农业部门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有”示范社创建活动。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54家,累计达861家,总数居全省第一。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对19个农村集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促进农村集贸市场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已建成三元蔬菜批发市场、三明肉食品批发市场、三明市水果批发市场、三明市粮油批发市场、清流花卉市场、建宁莲子专业市场等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把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与经营网点、专业合作社建设结合起来,延伸信息服务网络终端,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宣传面。1—10月份,新建基层农副产品信息服务站32个、信息采集点48个。通过网上发布商品供求信息促进商品成交额2.03亿元,开展市场预测预报1604次,发布各类商品供求信息4193条、836个专版。完善农资供应服务。依托全市供销系统,以区域配送中心为节点、以农资连锁网点为骨干、以村级农资供应点为延伸,完善配送管理和信息、科技服务功能,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全市性农资现代流通网络。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共建成农资配送中心12个、农资连锁网点439个、村级农资供应点277个。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受财力及自然地理条件制约,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中低产田比例较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难度相对较大,农业设施装备比较落后,农业防灾减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依然不强。我市的龙头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限。全市只有18家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难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虽已获得较大提升,数量增长较快,但运作不够规范,组织带动能力、辐射带动范围仍有待提高。 (四)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依然较低。农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特色新品种、优良品种的引进不多,新技术、新推广应用不快。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手段较落后,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认证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推广、市场体系等建设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按照“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实施《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粮食、林竹、烟草、果蔬、茶叶、油茶、食用菌、畜牧水产、苗木花卉、生物农业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紧紧抓住国家、省上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跑省跑部,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农田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实施2009—2010年度烟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资金3.48亿元,建设项目9968个,受益面积16.5万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计划投资9964.5万元,实施22个项目,面积4.37万亩,可新增耕地4500亩;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捆绑项目、非捆绑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919.55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0.41万亩。二是实施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宁化、建宁、清流全国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亩。加快推进南歧综 合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做好项目建议书报批等前期工作。冬春水利建设和水毁集中整治计划投资2.058亿元,修复水利水毁工程694处。启动中央苏区、老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年完成3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宁化泉湖中型灌区、沙县夏高中型灌区建设任务,继续做好尤溪坂新、将乐古镛、宁化石淮等万亩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争取大田文桃中型灌区建设早日实施。实施初级水利化县和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确保三元、明溪初级水利化县建设通过省政府验收,做好第六批初级水利化县申报工作,争取2—3 个县列入2011—2020年国家水电新农村电气化规划县建设计划。三是实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安装调试,进一步完善海峡西岸三明气象中心各系统建设。推进乡镇气象防灾信息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继续抓好沙溪、金溪流域防洪二期工程、尤溪流域防洪一期工程、沙溪清流段、金溪建宁段防洪工程建设,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抓好中型水库和重点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宁化泉上、将乐小王、尤溪双里、清流琴源、宁化桥下、隆陂、砂坪水库除险加固国债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加快20座重点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进度,确保2010年底前完成加固任务。加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四是实施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在用好用足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同时,抓住大棚设施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机遇,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苗木花卉、蔬菜、食用菌等标准化设施农业基地。 (二)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以做大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拓展产业基地为关键,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做大龙头企业。围绕壮大发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建立龙头企业发展激励机制,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和放大作用,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新上项目贷款进行贴息;对上一年度获得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或品牌的企业进行奖励;对龙头企业建设和扩大基地、推广良种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给予一定补贴。重点支持百事达、华融禽业、沈郎乡等18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永林、三和、金叶复烤等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推动三和、健盛、麦丹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尽快上市;积极筛选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二是拓展产业基地。围绕加快发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以建立产业良种繁育基地为龙头,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化生产基地;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为抓手,建设一批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以建立“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比如,①粮食产业,以市农科所国家级水稻综合实验站为龙头,建立10万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再生稻基地、100万亩超级稻基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4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②林竹产业,以永林、三和等国家级龙头企业为带动,巩固建立40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推进12个现代竹林科技园区建设。③食用菌产业,以三真公司为龙头,突出发展特色珍稀菌类和反季节食用菌生产,积极推广代用料(菌草)栽培,推进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④生物农业,以建设全省首个国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为抓手,以草珊瑚、黄精、虎杖通过道地优质药材评审认定为契机,加快推进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三是打造优势品牌。围绕提升发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重点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强化技术、提升质量、加强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农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品牌。四是加强质量监管。围绕持续发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等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添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以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支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一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协作,重点抓好北京林业大学院士工作站、省农科院联合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构建农技推广服务平台。重点抓好沙县、建宁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工作,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加快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建设,计划2010年新增乡镇“三农”服务中心20个。三是构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平台。在抓好农产品物流园区和县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同时,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力度,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站100 个、农资连锁配送中心2个、农家店连锁经营网点300个。四是构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农业155、林业96355、供销系统“新网工程”等平台,做好向重点乡镇、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中介组织和农业示范基地的网络延伸工作,争取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五是构建新型农民培训平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基层培训条件,重点加强对种植业能手、专业大户、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的培养,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六是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平台。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有”示范社创建活动。研究出台规范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扶持措施,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度高、规模大、带动力强、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四)大力发展外向农业,增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后劲。实施外向拉动战略,“构建平台,攀亲联姻,借助外力”是加快农业特色发展的成功之路。一是坚持办好林博会和农业专场招商会。积极学习借鉴广交会、厦门“9.8”、福州“6.18”等会展运作模式,加快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不断提升林博会和农业专场招商会会展水平,力争在对接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大品牌上有新的突破。二是加快合作平台建设。在抓好林业合作实验区“六个合作区”建设的基础上,围绕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对接两岸科技交流和连接国际市场的要求,用好用活中央及省上关于产业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林博园建设,积极推进三明台商投资集中区、三明海西家具工业园和三明海西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引导台资企业向园区集聚。三是加强两岸农林科技交流。大力推进与台湾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积极引进台湾的优良种苗、花卉和先进设备,学习借鉴台湾农业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农林产销班建设;抓好三明海西种苗繁育中心和永安闽台竹业合作示范区建设,逐步建成一批对台农林合作新看点、示范点。 (五)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活力。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努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活力。一是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突出抓好永安市“全国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全市重点推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林权抵押贷款、商品林采伐改革、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等配套改革工作,确保我市林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二是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引导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资金、项目、贷款、保险、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力争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总面积达50万亩。三是探索建立农村金融服务新机制。围绕农业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及其优势产业链的延伸,重点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建立政策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村的融资担保服务,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抵押贷款,在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同时,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茶园资源资产抵押贷款试点、水域养殖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推进农村资金供需对接平台建设,适时举办银、政、企合作融资洽谈会,切实加大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工作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以上报告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
本文档为【三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