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饮食文化与阴阳五行

2019-02-11 3页 doc 13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饮食文化与阴阳五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中国食品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品文化讲究阴阳五行、调味,崇尚朴素自然,追求精美。中国食品文化包括包含饮食观念、饮食习俗、烹饪作品、饮食器皿等,并由此而派生出烹饪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鱼文化、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人体以生理结构为基础,“依合阴阳,调节饮食”,李时珍的“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味合五脏原则,详细地阐明了阴阳五行饮食对人体的影响。五味的调...
中国饮食文化与阴阳五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中国食品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品文化讲究阴阳五行、调味,崇尚朴素自然,追求精美。中国食品文化包括包含饮食观念、饮食习俗、烹饪作品、饮食器皿等,并由此而派生出烹饪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鱼文化、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人体以生理结构为基础,“依合阴阳,调节饮食”,李时珍的“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味合五脏原则,详细地阐明了阴阳五行饮食对人体的影响。五味的调和是食品烹饪的最高,是哲学与美学的结合。中国食品文化中的调和,使食品不仅供人充饥,美味佳肴也是人类的美的享受,从而造就了中国食品“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五味调成百味鲜的特色。中国食品崇尚朴素自然,讲究原物、原味、原形、原质、原汤,形成了以自然食品为主,以素食为主。中国食品文化中的精正刀工、精心烹饪、精雕细刻、精致食具真是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俗有“包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火候不到不食,不得其味不食”的饮食习俗。 论阴阳五行在中医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木、火、土、金、水比喻为人的五脏,认为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并且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同时用阴阳来表达人体的平衡关系。作为中医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和说理工具,阴阳五行的思想也被应用到中医饮食养生之中。 1阴阳思想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中医主张“医食同源”,食物的摄入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中医饮食养生主要以调理体内的阴阳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通过饮食调整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其变化趋于动态的平衡。对由于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虚的虚证患者,食养应以“补其不足”为原则,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羊肉等温补壮阳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建议吃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滋阴润燥的食物。而对由于阴阳偏盛,表现为邪盛的实证患者,食养则是“泻其有余”,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原则,即用寒性食物助阳热偏盛的人清泄阳热,用温热食物助阴寒偏盛之人温散阴寒。另外,阴阳相对平衡的思想也要求在饮食搭配上注意“和于阴阳”。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做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和则为宜,反之则为忌。 2五行学说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五味表现亦各有侧重,“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密切关系,中医要求人们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五味相配,适时调节饮食。按中医的观点,秋季饮食应注意适当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杨梅、山楂、葡萄等,有助于减少秋燥对人体的影响。也正因为五行的相克关系,中医十分重视食禁,如《灵枢?五味》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因为辛属金,金克木,多食辛味食物会抑制肝气的疏发;咸属水,水克火,盐吃得过多则抑制心火;酸属木,木克土,饮食过酸则影响脾胃的运化。中医的食禁其理论根据就是五行的生克关系。可见,中医正是借助五行学说使人们了解到人体与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主张通过食物的属性来调节人体的平衡。 总之,中医认为人类生命的变化是按照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生克制化原则进行的。自然界的变化、一切事物的变化,包括饮食调摄都不能越出阴阳五行的原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夫五运(即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始本,神明之府也。”我们研究中医的饮食养生文化时应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本。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其内涵极为丰富,有的颇具科学道理与哲理。就拿中国的“养食”来说吧,“补养”理论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道的“国粹”。 药食同源是中国的传统观点。神农尝百草与其说是找药,还不如说是找食。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很多药物同时又是食物。史书《周礼》,就把专门掌管王室饮食调配人员称为“食医”。《食神》中的赵十两,其实也是乾隆皇帝的“食医”。这种把生病既不排除治疗,又把吃药与吃饭巧妙地结合起来,堪称中国一绝。 我国很早就把阴阳五行说引用到饮食文化中来,为“养食”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说的内容为:以臊、焦、香、腥、腐“五气”为阳;以甘、酸、辛、苦、咸“五味”为阴。阴养阳、阳调阴、阴阳平衡,人体健康。五味五气从何而来?古人为此拟构了一个营养系统框架:即以五谷(粮食类)为“养”,作为基础部分;以五果(瓜果类)为“助”,作为辅助部分;以五畜(动物类)为“益”,作为增益部分;以五菜(蔬菜类)为“充”,作为补充部分。这样合理搭配,营养全面。
/
本文档为【中国饮食文化与阴阳五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