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8年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18年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18-12-14 5页 doc 40KB 2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精品文档

千万精品文档模板,下载即用

举报
2018年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18年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为加快**市服务业发展,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编制《**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本规划旨在指导“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规范服务业行业秩序等,充分提高服务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达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本规划是**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服务业相关各级各类规划...
2018年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18年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为加快**市服务业发展,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编制《**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本规划旨在指导“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规范服务业行业秩序等,充分提高服务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达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本规划是**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服务业相关各级各类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创第三产业新优势,突出了**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对**市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市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较快。增加值由18年的681.0亿元稳步增加到18年的1181.0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9%。三次产业的结构由18年的9.1∶45.3∶45.6调整为18年的7.7∶42.5∶49.8,18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9%,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二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服务业体系。“十五”期间,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要支撑,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01-1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2.80%、52.20%、51.90%、51.24%、47.2%。与18年相比,房地产业的比重由5.5%上升到10.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1.6%上升到3.1%,其他行业也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特色突出,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品牌。   三是就业吸附力增强。“十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由18年的34.1%上升到18年的36.9%,就业结构逐步与产业结构发展同步,1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42.5∶49.8,就业结构32.3∶30.8∶36.9,服务业的发展正在带动从业人员的同步增长,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   但是,**市服务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从增加值总量来看,**市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与直辖市和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显得偏低,18年排名第八位,其增加值只相当于上海的25.7%,XX的25.6%,广州的40.6%。同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而2001-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6%、45.9%、46.1%、45.5%、49.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60-70%的比重,也低于18年全球平均水平61.0%。   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市服务业结构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服务业虽然正在兴起,但在服务业中占的比重都不大,经济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18年服务业内部构成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占据了整个第三产业的37.6%,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总体看来偏小,尚未形成规模,同时,**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可用服务业投资中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比重来衡量。1980-18年,加拿大和美国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占服务业总投资的比重从13%上升到15%,而**市18年这项投资的比重才达到5.2%,大大低于加拿大和美国18年的水平。   三是区域产业缺乏较强的关联度,服务企业总体竞争力较弱。各行业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没有形成区域分工、协作发展的合理模式,各城区错位发展态势不够明显,城区与郊县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补发展局面。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较少,平均规模较小,在组织规模、服务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内著名的企业集团。而且,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低,海外资本对服务业规模化投入仅限于零售、酒店、房地产,其他服务行业仍未形成海外投资热点。   (二)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市加快发展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十一五”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服务业领域正在按照“入世”承诺逐步扩大开放,服务贸易承诺将逐步兑现,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在服务业领域吸引外资力度将增强。对外开放将引进竞争机制,促使国内及本地服务企业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同时,也为**提供了一个吸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便利途径,开辟了一条引进资金、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和建设经验的道路,为本地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提高**市服务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旅游、外贸、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使这些领域的竞争国际化,行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市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将加快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的服务型经济将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全面启动、总部经济的打造、城区危旧房改造步伐的加快,将为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业餐饮、房地产开发、邮政电信、社区服务、文化体育业等服务业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教育、旅游、信息等消费需求将加速增长,成为消费的新热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而且在“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会加快,将增强人们消费的愿望和能力。   四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十一五”期间,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将得到改造和升级,焕发新的活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行业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应用水平大为提高,新的服务方式将出现,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潮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主动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和服务市场开放的新形势,把握国际上现代服务业业态扩张的态势,积极吸引服务业向**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巩固和增强**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   (二)基本原则。   1.优化结构,提升档次。整合现有服务业资源,保持既有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实行增量推动和存量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提升**市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2。统筹城乡,强化就业。在**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要致力于能够提供大量满足城乡就业的工作岗位,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城市化质量稳步提高。   3。政府导向,市场运作。服务业的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并重。政府应致力于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进入服务业,并在政策框架下自主发展。   4.发挥优势,联动发展。进一步扶持壮大服务业内的优势产业,强化和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增强聚合辐射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等功能,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联动的发展机制,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5。功能分区,合理布局。根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的功能分区基础上,对服务业进行合理布局,引导不同功能区域重点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服务业,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服务业空间组织体系。   (三)发展目标。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到1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   --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到18年,会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   --服务业运行环境逐步完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到18年,基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   三、空间布局   根据地域特点、资源禀赋条件和服务业发展的不同程度,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全市服务业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配套发展区、特色发展区3个功能区。   (一)优化发展区。指发展基础好、服务业比重大、辐射带动范围广且土地开发密度已经很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XX区和城南、城东副中心。   该区域作为服务业优化发展的重点区域,要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大力发展投资型和决策型总部经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发展绿色休闲产业。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研发机构聚集,提高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水平。形成中央商务区(CBD)、休闲商务区(RBD)、科技商务区(SBD)、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商贸中心和信息服务基地。   着力发展以大型百货和大型超级市场为主的商贸流通业,打造西南的商贸中心。发展现代化品牌化的餐饮业,成为“美食之都”的核心区。发展以金融业、会展业和中介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商务,巩固和提升金融中心地位,打造“会展之都”。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城市文化旅游。合理设置市域性专业型的物流服务站,建设城市商贸配送中心。注重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并行发展。   (二)配套发展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工业基础、与中心城区形成走廊式组团发展格局的区域。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该区域重点发展与工业配套的房地产、公共交通、商贸、会展、物流、休闲观光等服务业。本区域的房地产业以特色鲜明、环境优雅的中高档休闲住宅房地产项目为主,在温江、双流、龙泉等条件具备的区县优先发展。作为物流业的重点区域,将在具备多式联运的航空、铁路枢纽附近规划建设三个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在公路货运主干道与绕城高速公路交汇的东、南、西、北方向建立四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发挥温江花博会场馆的会展载体作用,承办以花卉、花木为主的特色会展。发展依托生态环境、结合第一产业的绿色观光休闲业。积极发展与工业和当地居民生活配套的商贸业。   (三)特色发展区。指优化发展区和配套发展区以外、区位优势不明显、但具有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的区域。包括崇州市、邛崃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和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金堂县。   该区域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因地制宜、三次产业兼顾,发展特色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以特色旅游和农业服务业为主。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为依托,深度发展特色品牌旅游业,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服务业,建设都江堰-大邑-邛崃-蒲江生态旅游基地。针对本区域有较大面积的农田和较多数量的农民,应立足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四、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用文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将**建设成为古蜀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强市。到18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5亿元,年均增长1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的转变,从以管理政府文化服务机构及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的转变。   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对经营性文化领域,应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按照“入世”承诺引进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格局;通过建立文化发展微观运行机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改革国家办的文化单位为重点,通过企业转制,培养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   2。实施集团化,品牌化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和传媒集团。加快广电和报业等跨媒体合作,培育发展大型演艺公司,推动传媒业和演出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印务产业和印务集团发展。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文化企业在蓉发展。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扩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外销,提高外销额占全市文化产业产值的比重。   打造三大文化品牌。推出系列和**关联的“大熊猫文化”品牌活动,规划建设大熊猫生态产业园,实施“大熊猫家乡游”文化旅游活动,举办服务大熊猫文化旅游的节庆活动,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统筹整合金沙文化资源,举办古蜀文化艺术节,建设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发金沙关联文化产品,打造与运营“金沙文化”品牌。以水文化为主题,建设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大禹专题纪念馆、道教文化园区,办好清明放水节、李冰文化节和道教文化节,提升“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文化品牌。整合开发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两大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和跨所有制发展。   3.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培育和引进拥有一批有竞争力的游戏制造企业和营运商,形成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建设数字娱乐软件园,筹建卡通动漫娱乐体验主题公园,打造“数字娱乐**造”品牌。建设数字娱乐体验基地和网络消费体系,加大数字娱乐的传播力度,形成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的产业链,把**建成国家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第四大基地。   繁荣传媒产业。鼓励出版一批有文化内涵、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图书系列,打造出版业的精品图书品牌。成立**网络出版社,引导网络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广播电视名牌栏目、名牌主持,进一步提高收听、收视率。拍摄制作一批优秀电视剧、专题片和广播剧。组建**广播电视总台,积极争取开办**电视台卫视节目。推出综合各种传媒手段的强档娱乐节目,打造一批精品娱乐节目。扶持体育休闲、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   (二)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以蜀汉文化、天府美食购物、水文化和生态休闲娱乐为核心,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到1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5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创汇收入达到3.5亿元。   1。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以武候祠、金沙遗址、望丛祠等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场所。整合川菜美食资源,吸引外来菜系,凭借**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密集的购物中心挖掘购物旅游潜力,加快发展天府美食购物旅游。加强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园林等旅游资源的建设,整合**丰富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娱乐旅游。   打造旅游精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着力做强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大熊猫生态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旅游精品品牌。以九寨沟、峨眉山等省内世界级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九寨沟、**-乐山、**-峨眉山、**-大香格里拉等跨区域精品旅游路线。以市内重要旅游景区为依托,打造**-都江堰-青城山、**-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花水湾温泉-西岭雪山、**-平乐古镇-天台山、**-五津-石象湖、**-十陵-洛带古镇、**-黄龙溪、**-大熊猫生态公园-宝光寺-**野生世界、**-农科村-国色天乡-中国花卉博览园-三圣花乡、**-街子-九龙沟-鸡冠山-罨画池等旅游精品路线。   2。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旅游营销。实施品牌战略。以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基本定位,建立“休闲之都”旅游品牌识别系统,以“休闲、娱乐”为理念识别的核心,以“品味美食、购物、观赏、体验”为行为识别的重要内容,以“太阳神鸟”为符号识别的标志,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   加强旅游营销。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精心和实施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项目,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提高**的国际知名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景区合作,加强同国旅、中旅、青旅三大旅行社和海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作,扩大全市旅游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针对多元化的消费群体,创新促销手段,强化网上促销,加强旅游节庆和专题活动促销。   3。规范旅游市场,完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管理,整顿市场秩序。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监管,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专业化服务机制、游客投诉反馈机制等四大运作机制。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加大旅游市场管理与治理力度。发挥好旅游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媒介、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规范旅行社行为,树立**旅游市场诚信形象。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旅游运输服务中心、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三大系统建设,积极推进高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协调发展。完善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的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环保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旅游景区(点)上档升级。   (三)构建“会展之都”。完善会展基础设施,壮大会展龙头企业,规范会展业市场,搭建会展服务平台,将**打造成为“会展之都”。到18年,会展经济年增长速度超过20%,年举办大型展会节庆活动30个以上,年创造直接产值20亿元以上,间接产值200亿元以上。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建设符合会展业发展要求的场馆或配套设施,加快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温江花博会会展中心、天府博览中心、省科技馆等场馆建设,形成按展会类型、规模大小、经济作用强弱划分的多层级展会布局。统筹会展场馆周围宾馆、餐饮、娱乐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注重配套停车场建设,扩建公交线路。加快周边机站扩容,在通讯等基础设施上给予保障。   完善会展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建立会展政务“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规范和简化申办展会的各种手续。工商、城管、交通、物价、消防、公安、卫生、海关、检疫等部门在展会举办中提供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新闻媒体营造会展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2。树立会展品牌,提升影响力。打造本土品牌。依托金沙蜀汉文化、三国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六大主导产业,分类打造本土品牌展会。提升现有基础较好的展会,为全国糖酒会、四川国际电视节等传统展会注入新的活力,保持其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开发美食节、电脑节、三国文化节、道教文化节、南国冰雪节、**大庙会、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等特色展会,打造**节会名片。   扩大对外影响。引进一批国内国际的知名展会,抓住“世界合作论坛”和“世界与发展论坛”两个顶级国际会议选定“九寨天堂”作为其永久性会址的机遇,争取一些知名展会长期固定在**举办,重点选择和策划几个会展品牌,提交国际会展认证机构认证。   3.大力拓展会展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大力拓展会展市场。加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域,打破成渝经济区的界限,与这些区域的行业组织、专业办展组织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区域合作。加强会展业与旅游、广告策划、餐饮、娱乐、酒店等行业的融合,以会展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伸会展产业链,打造会展经济体系。   建立健全会展市场体系。减少行政审批,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建立专业会展公司(POC)、目的地管理公司(DMC),不断壮大会展业的市场主体。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协调,协会规范监管,企业组织承办,市场化操作运作,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营机制和以大型会展企业为龙头,以小型会展企业为辅助,实行专业化分工合作,各类会展专业公司、宾馆、酒店、旅游服务相配套的会展市场体系。   (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建立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打造“美食之都”品牌,构建西南商贸中心。到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3%,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的商品零售企业达到3个,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餐饮企业达到3个。   1。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市化。以连锁企业为龙头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引导和支持大型商业零售、农资、医药、餐饮等企业到周边县城、中心镇(乡)发展连锁网点,促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实施“万村千乡”放心商店工程建设,依托大中型连锁企业,采取直营连锁和加盟连锁等形式,在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建设放心商店。   以商工农结合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围绕提高市民“米袋子”、“菜篮子”质量的目标,以食品安全为核心,建立主副食品生产基地,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更方便快捷地进入零售网点。   2。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提升城市商业功能。建立完善的商业网点布局体系。全面推进市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卫星城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结构布局合理的商业网点体系。   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商业区建设。依托人民路(南北向轴线)及蜀都大道-东大街-老成渝路(东西向轴线)两条轴线,建设以盐市口-春熙路-大慈寺片区为主的商业中心功能区,以骡马市、顺城大街、东大街两侧及红星路东侧区域为主的商务中心功能区,以天府广场周边区域为主的文化博览功能区,打造中央商务区(CBD)。建设武侯祠旅游休闲商业区、文殊院旅游休闲商业区、水井坊旅游休闲商业区、浣花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北郊风景区等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以商贸流通业为核心产业,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开拓延伸新的经营服务领域,提升品位和档次。   积极推进各层次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建设区域商业中心,结合每个区域的特点,突出各自特色,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等网点,适当发展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积极推进社区商业建设,形成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加快卫星城商业中心建设,发展郊县城镇商业,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大型批发市场。推动专业特色商业街建设,充分发挥各区域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交通条件的优势,发展适应现代消费的专业特色商业街,提高专业特色和经营水平。   3.促进提档升级,增强品牌效应。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促进连锁经营向规模化、多业态、多业种发展,培育本地大型连锁龙头企业,支持各类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跨区域的商业集团。吸引内外资知名零售和贸易企业以及国际著名品牌工厂、商业连锁巨头来蓉开设直销连锁网点或大型购物中心。构建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商贸经营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商业信息共享机制。   提升餐饮业,打造“美食之都”。整合美食资源,延长餐饮产业链,扩大餐饮消费市场。支持和引导餐饮企业按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要求,利用直营、联营、加盟等形式,采取“走出去”和“走下去”的策略发展美食连锁经营,积极发展中式快餐连锁店等形式将川菜发扬光大。大力引进其他著名菜系,加强川菜与其他菜系的交流与融合。抓好餐饮行业和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发掘传统饮食文化,挖掘和培养体现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特色菜,将其融入菜品制作、就餐环境之中,突出川菜文化的渗透力,丰富餐饮品牌文化内涵。办好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将其打造成知名节会,形成国内外瞩目的**餐饮品牌和城市名片,大力推进餐饮业与旅游业、会展业等行业的结合,以旅游和会展发展推动**餐饮走向世界,打造“美食之都”品牌。   (五)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宗旨,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推进现代物流业的集中发展,实现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到18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   1.加快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整合物流资源。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之间、**与外地物流企业之间进行自主性结盟、联合、优势互补,重组物流资源,提高整体效益。利用分销权、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逐步对外开放,运用外资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建立物流快速通道。积极争取**第五航权,引进国外航空公司,开辟更多**至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国际航线,培育国际性区域枢纽机场,提高货物中转量。培育壮大**与周边城市的城际货运班车,开通**至国内沿海主要港口、经济发达城市之间的铁路货运“五定”班列,完善**至XX港、泸州港连接长江水运航线的水陆通道,实现公铁、海铁、公水联运的有效对接,形成西部地区的“内陆港”。利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构建畅通有序、方便快捷的市内物流配送网络。   构建物流体系。建设以“一网二平台(物流快速网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平台),三园区四中心(三个物流园区、四个物流中心)、若干个物流服务站”的现代物流发展框架体系。重点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铁路青白江物流园区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新都物流中心、龙泉物流中心、双流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四大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一批为大型专业市场、城市商业连锁企业、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型制造企业配套的市域型物流服务站。形成立足省内、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健全完善的物流网络服务体系。   2。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着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各类企业逐渐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分离,创新物流管理模式,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交由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一些已经具备物流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物流产业的领头羊。   大力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扶持和建立5-8户业务辐射西部地区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而构建现代物流企业协作群体,做大做强2-4户经营业务在区域范围内占绝对优势且辐射全国范围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集团。   3.促进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建立、完善和推进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机具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技术。积极采用符合现代运输要求的大吨位、专业化、标准化的货运车辆,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   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高政府监管服务水平、货物通关效率和物流处理效率。   提高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支持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促进相互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在物流产业中推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   (六)巩固提升金融中心地位。以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为基础,以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为重点,以加速金融现代化和提高金融效率为出发点,巩固提升金融中心地位。到18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年均增长12%。   1.加大金融机构集聚度,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培育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着力吸引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增强吸引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功能,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区域性联结枢纽。积极争取新设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注册。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扶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发展若干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或民营银行,兼并、改组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加快组建中外合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委托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形成支撑西部金融中心的市场体系和组织架构。   2.加快金融创新,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将金融创新的业务试点放在**,促使在蓉金融教学机构与金融研究机构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使**成为西部金融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扩大信贷规模,增加金融业务品种。加快发展证券期货业,拓展证券、投资、融资渠道,完善市场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促进企业直接融资、担保等服务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并支持高科技投资基金、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促进银行、保险、信托与租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境外金融业投资参股市内法人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业混合经营模式。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3。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个人征信系统,引导全社会开展诚信活动。推动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的发展,促进企业加强对自身信用的管理,初步形成相应的信用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营造诚信环境。大力发展担保体系,推动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提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建立良好的社会金融秩序,提高金融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支持金融机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大力整顿违规金融行为。创建诚信的社会环境和严密的法制环境。   (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社会需求,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交易体系和房地产物业管理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到18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1。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高住房供给能力。抓住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新区和旧城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加快中心城、城东和城南两个副中心、中央商务区及住宅建设。按照创建现代化、人本化、功能化人居城市的要求,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风格的,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居住小区,提高住宅品位。不断提高商品房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   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鼓励开发商加大普通住宅投资建设力度,调整供应结构,保持适度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完善公共住房保障制度,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加快并规范农民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区(市)县房地产业发展,满足人口转移和消费升级换代的多种住房需求,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在确保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形成以商品住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   2。完善房地产交易体系。加强土地和资信管理。规范管理土地市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管好二、三级市场。公开开发企业信息和市场交易信息,对开发企业、中介企业、物业企业管理的重点逐步由以资质管理为主向结合资信管理转轨。广泛吸收消费者意见,综合评价企业信誉状况,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修改完善房屋租赁市场指导价制度,建立健全房屋租赁协管制度,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形成住房消费梯度格局和租、售市场联动局面。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健康发展。   3。规范房地产物业管理体系。优化物业管理发展环境,健全物业管理区域业主自治体系,充分体现业主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共同实施物业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加大政府对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与指导力度,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加快建立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完善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和运作方式,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和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素质。完善物业维修保障机制,依法落实物业管理基础条件。加快建立符合市场规律且满足百姓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机制。   (八)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以**为中心跨区域信息产业和信息港建设的规划和协调,充分发挥**的科技资源优势及信息产业优势,全力打造西南信息服务中心。到18年,全市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   1。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以网络基础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政府决策信息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公众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改革、立法和标准化体系,信息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等信息服务体系。   发展承接世界服务业转移的信息服务市场。主动迎接全球服务业在电讯、金融、运输以及以资讯技术为基础的咨询服务和基础性研发等方面转移的浪潮,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建立呼叫中心等国际服务业,打造“世界办公室”,重点发展互联网及增值服务、数字娱乐、软件外包等信息服务市场。   2。推进信息服务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出版业、咨询业、网络信息服务业,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引导信息服务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打造特色信息服务产业链,加快制造业、咨询业、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等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与衍生,以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以网络传输服务、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以及数字内容服务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加快以网络休闲娱乐与教育、网络数字电视、在线增值服务与移动内容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数字内容服务业的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游戏制造企业和营运商,建设数字娱乐软件园和数字娱乐体验基地,筹建动漫娱乐体验主题公园,打造“数字娱乐**造”品牌,形成数字娱乐产业集群,把**建成国家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基地。   3。广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市场机制推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商业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支持信息内容的提供商和专业从事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强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建立新型信息采集机制,拓宽信息应用渠道,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推进信息重组和共享,重点组织好政府信息、产业信息、农业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鼓励发展教育教学信息库、医疗医药信息库、影视等生活和娱乐信息库。   4。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信息网络,推进电信、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联合,积极发展建设3G移动电话和高速无线移动互联网。加快建设电信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发展以IP技术为平台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建设能提供综合业务能力的光纤用户干线网。建立完善综合广播信息网,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   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重点开发政策导向信息、经济科技信息、市场动态预测信息等,并充分利用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应用带动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步形成企业法人、人口、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四大基础数据库。   (九)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以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引导企业规范经营为保障,优化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1。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市场运作机制。鼓励技术、金融等交易市场更专业地集成所需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和活跃各专业交易市场。鼓励科研机构和部分社会企业改制成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   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行业社团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其规范市场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技术行为标准、职业准则。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加快咨询机构合伙人制等规范化改造,规范资质准入。   2.加大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组织。积极引进国内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策划、评估等市场中介组织,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设计中心,提升全市中介机构的综合素质。吸引跨国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服务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在研发、管理、培训等环节加强交流,积极吸取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办法和经验,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3.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多元化与规模化。促进中介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咨询等功能,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信息、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信息服务、项目评价、人才服务、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纪代理、企业诊断、市场调查、公证鉴证、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   促进中介服务规模化。鼓励和支持现有中介机构打破资质壁垒,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形成全国知名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   (十)完善公共服务。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每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万人,基本建立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构建高科技**。积极探索建立科技资源配置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机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若干重要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建设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建立更加开放的研究开发体系。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速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和集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合理配置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发挥科研院所创新的作用。加强军民结合,支持国防技术向民用领域有序转移。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教育资源的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切实保障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困难学生倾斜,使教育发展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建立失地农民、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教育机制。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创新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教育体系。   2.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体系和非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公立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及村卫生站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疫情监测网络,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预案,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强化疫情预测预警和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发病率。建立中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药品集中配送制度。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精神卫生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实施公众营养行动计划。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18年女足世界杯**赛事。积极推行优生优育,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和人口综合管理,统筹城乡人口协调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社会基本保险、单位补充保险和家庭保障、个人保障等相互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全员参保。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   4.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加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应急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法监督,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加大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力度。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居民人口规模相对应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政、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各类服务设施。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高社区建设总体水平。   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区、街道、社区的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网络。以社会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等项目为支撑,合理布局社区服务网点。整合网络系统,逐步实现网站系统、数字电视系统等为民服务应用系统联网运行。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重点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并完善便民利民、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三个系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保障。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服务业的调控实现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政府职能集中到立法、规划、市场秩序维护、推动资源跨地区和跨部门组合以及推进自律性行业协会组建等方面上来,并依靠行业协会,实行指导性管理。逐步完善保障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努力推进在行业标准、业务范围、价格管理、奖励惩罚、资产评估、监督检查、纠纷仲裁等方面的依法行政进程。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推进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用公益事业、中介服务和各类经营服务收费的管理,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需要由国家定价的项目,放开服务业大部分项目的价格和服务收费。深化与服务业相关的土地、水、电等价格改革,营造公平、合理的价格环境。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及时发布信息,引导服务业对价格走势的正确预期。   培育市场主体。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实行政企(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向企业发展,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加快各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逐步改制为法人企业。   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准入领域,破除行业垄断,放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和经营方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环保等公用设施建设,积极向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社会服务等产业投资。   (二)实施重大项目。服务业的发展要以项目为支撑,“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服务业发展重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载体。   1.基础设施项目。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包括干线铁路提速扩能,中心城与卫星城、县城、重点镇之间快速通道,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城畅通工程,地铁一号线项目。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广播网、电信网的融合项目。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城建、金融、税收、科教、社保、地理、交通、生产、农业、公安等子项目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政务公开及网上审批平台。信息服务重点应用工程,包括数据中心建设工程,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工程,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工程以及金融、税收、教育科研、基础地理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障、交通信息管理工程等信息管理工程。   社会建设工程。包括社区服务网络工程、**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建设、养老疗养机构建设、天府广场文化博览区改造、**体育中心迁建等。   2。重大节会项目。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糖酒会、国际桃花节、国际电脑节、房交会、各项民间节会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石像湖国际郁金香节等。   3。产业类重大项目。三大物流园区、四大物流中心、物流服务站等物流产业工程,新会展中心、美食中心、天府华侨城、“国色天乡”二期、熊猫生态公园、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馆、青城山道教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旅游精品区建设等。   (三)加快人才开发。加强中高级人才开发。加快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各类中介、国际贸易等服务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依托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加强对服务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师资的进修培训,培养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化培训基地,发展相关教育的国际合作,开展境外培训。   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考评体系,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高酬重奖等措施留住人才。   强化岗位职业培训。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严肃资格认证。重视失业下岗职工和剩余劳动力以及失地农民从业的基础培训。引导社会培训机构、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基础。   (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对服务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以及对传统服务业的科技创新、新型业态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重点扶持。设立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服务业重点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项目建设,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切实发挥引导带动作用。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政府政策引导和调控下,以企业为主体,由民间和外商共同参与投资经营性竞争性项目。广开服务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业投融资体系。鼓励服务业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股份制改造。引导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通信、商业、文化事业等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适应国际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   (五)建立诚信体系。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诚信观念,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大力整肃社会信用秩序,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   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以**市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基础,充分发挥专业信用评估机构的作用,引导企业参加信用评级,逐步扩大信用评级覆盖面,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大力发展征信中介机构,建立覆盖广泛的信用信息库。逐步实行信用信息的社会化运用,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选择有关部门进行试点,建立科学严谨的个人信用档案,运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强化个人信用制约,创造自觉维护个人信用的氛围。   (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电信、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同行业世界知名品牌企业等落户**,促进建立一批中外合资、合作服务企业。加快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向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工程和技术承包、劳务合作等,有关部门要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和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的条件。   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作为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力,积极参与成德绵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开展物流、会展、旅游、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1 / 1
/
本文档为【2018年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