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理悦读第六期《心理悦读》第六期文稿

2018-09-11 35页 doc 70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4955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悦读第六期《心理悦读》第六期文稿目录 篇首语 3 金钱的能量 3 三分钟爱上心理学 4 厌食症和贪食症 4 强迫症——给有“必须做某事不可”的强迫感的人们 5 特别策划 6 你想拿多少年终奖?——透视金钱心理学 6 我能用钱买到什么? 7 一夜暴富后你怎么办? 8 你有金钱依赖症吗? 9 测试:你依赖金钱吗? 11 如何更好地与钱相处 13 独家视野 15 海灵格:金钱是用来侍奉生命的 15 梦到金钱意味着什么? 16 情感出口 18 钱——夫妻间的一种权力斗争 18 夫妻对待金钱的几种模式 19 处理夫妻“钱”问题 21 沙龙语汇 22 何为音乐治疗? 2...
心理悦读第六期《心理悦读》第六期文稿
目录 篇首语 3 金钱的能量 3 三分钟爱上心理学 4 厌食症和贪食症 4 强迫症——给有“必须做某事不可”的强迫感的人们 5 特别策划 6 你想拿多少年终奖?——透视金钱心理学 6 我能用钱买到什么? 7 一夜暴富后你怎么办? 8 你有金钱依赖症吗? 9 测试:你依赖金钱吗? 11 如何更好地与钱相处 13 独家视野 15 海灵格:金钱是用来侍奉生命的 15 梦到金钱意味着什么? 16 情感出口 18 钱——夫妻间的一种权力斗争 18 夫妻对待金钱的几种模式 19 处理夫妻“钱”问题 21 沙龙语汇 22 何为音乐治疗? 22 音乐治疗的历史 23 音乐治疗法之一:积极想象 24 音乐治疗法之二:大家一起来演奏 25 音乐治疗法之三:唱出你的眼泪 26 高端访谈 27 心理学与宗教——专访存在主义治疗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 27 治疗焦虑:你要尽可能地紧张 27 在奥斯维辛做“实验”:最勇敢的人是听天由命的人 29 存在主义疗法与宗教:上帝我们是最隐秘独白的搭档 30 下一代 31 怎样与孩子谈论钱 31 儿童与偷窃 33 心·阅读 34 心理学影响生活 心理学改变生活——《心理学改变生活(第9版)》 34 幸福的关键:《幸福的修炼——家庭系统排列关键问题解析》 35 心·影像 36 黑镜之“黑”——《黑镜第一季》 36 篇首语 金钱的能量 钱,是魔鬼还是天使?在宗教和尘世两个领域,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历来大不相同。 金钱,在我们的生活里真是个微妙的东西。从以物易物,到贝壳、刀币、铜钱、黄金白银,再到纸币,人类的心理变化遵循着什么样的轨迹?钱,不过薄薄一张纸,赋予它价值的正是“价值”。 有了价值,金钱变成了“活物”。在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人代表着“金钱”,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主导,去向它想去的地方;在葛朗台、阿巴贡等吝啬鬼身上,金钱就如魔鬼,牢牢地控制着这些可怜的人;在现代消费社会,购物狂必须借助钱才能获得短暂的快乐,不花完最后一分钱决不罢休。 钱,是魔鬼还是天使?在宗教和尘世两个领域,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历来大不相同。《圣经》里记载耶稣对一位有钱青年说:“把你所有的财产卖掉,然后分给穷人,那么你就可以得到天国的宝藏。”又说:“富人很难进入天国。”与之相比,“骆驼穿过针眼还比较容易些。” 佛教中也有类似的倡导。“布施”就是六种修行(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之一。舍去你的钱财,你才可以让你的心安宁。 在当代社会,钱,更多的是会和成功画上等号。“有钱能使鬼推磨”、“笑贫不笑娼”,钱多总是意味着成功,它代表着身份、地位,甚至决定着你和另一个性别的关系。微博上有很多有关穷人和富人的段子:有钱人因钱多而害怕;穷人因没有钱而害怕;有钱人房子多得不知道住那套,穷人住过很多套房子,但没有一套是自己的;有钱人身边有很多女人,但不知道哪一个是真心的;穷人有一颗真心,但身边没有一个女人…… 是谁?让金钱的力量变得这么强大? 是你,正是你自己。 你赋予了金钱以魔力。无论你以有钱为耻辱,还是相信“钱是万能的”,都是将金钱视作驾驭你的力量。你得学会与金钱好好相处。本期杂志,邀请你去观察金钱背后的能量是什么,帮助你找到你真正的价值和资源所在。(文/蓝莲花) 三分钟爱上心理学 厌食症和贪食症 厌食症和贪食症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价值观所导致的可悲心理疾病。 在食物缺乏的时代和文化中,胖作为生活富裕的证据被人们所憧憬。而在食物充足的发达社会中,人们认为“肥胖是缺少自制力的体现”,因而蔑视肥胖,认为只有瘦才是美的。最爱美的就是年轻的女孩了。要达成“瘦身愿望”就要控制作为动物本能的食欲,这使许多年轻女孩苦不堪言。 神经性厌食症有时关系到人命。减肥到身体已经瘦得只剩骨头了,皮肤也没有光泽,还觉得自己不够瘦,对发胖有强烈的恐惧感。有的人限制食量,有的人吃饭之后有罪恶感而吐出来,或使用泻药,还要接着往下减体重。女性的话,还会引起闭经的并发症。此外,由于自己不认为是患病,所以很少主动去医院,也是这一障碍的特征。有许多症状都是由极端减肥引起的。 和厌食症相反,以一下子吃掉令人震惊的食物量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厌食症近年来也在增加。与厌食症相似,贪食症也对进食有罪恶感,借助呕吐和泻药的人很多。有时,因为忍受不了绝食,而开始无节制地吃东西,从厌食症转变为贪食症的例子也不少,所以可以认为两者是互为表里的一体。(摘选自《三分钟爱上心理学》) 强迫症——给有“必须做某事不可”的强迫感的人们 怎么洗都有细菌! “以为把手洗干净了,可还是有细菌。”看了这样的电视广告,人们多少会感到一些不安。但是大多数人可能不久就忘了,或是自己开导自己“有一点细菌也没关系”,或者买点广告中的香皂,不安感就消失了。但是,因为细菌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没有显微镜是根本没法确认有没有细菌的。 表现出强迫洗手症状的人,只是用广告中的香皂还是不放心,想着“有一点细菌也没关系”又害怕万一,从而不停地去洗手。这种害怕万一的想法被称为强迫观念,为了打消这一想法而进行的洗手行为被称为强迫行为,这两点是强迫症的主要症状。有这种症状的人自己也意识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没有意义,感到痛苦,同时还是不能停止这些行为。每天都花几个小时在强迫行为上,生活被打乱了,每天疲惫不堪。但是,虽然对洗手很敏感,但房子却很脏乱,像这样行为不统一的人也很多,这也是这类病症的特征之一。 不同强迫症的症状也各式各样,像前面举的洗手的例子那样,对不干净的东西持有强迫观念的被称为不洁恐怖,日常生活中多称为洁癖。除菌、抗菌产品的普及也可以说是人们的不洁恐怖倾向整体升高的体现。(摘选自《三分钟爱上心理学》) 特别策划 你想拿多少年终奖?——透视金钱心理学 年终将至,年终奖问题再次萦绕在很多人心头。拿多少年终奖我才会满意?这笔钱能体现我一年来对公司的贡献吗?为什么一些国有单位、私企年终奖高得吓人,有些单位居然是一套房子? 拿到年终奖之后,我是存起来还是狠狠地消费一把?虽然存钱更重要,然而消费的欲望蠢蠢欲动,不满足就难受,该怎么办才好呢? 年终公司抽奖,为何总有人拿头奖,而我就连末等奖也总是擦肩而过? 对这个工作我已经忍无可忍,我是不是应该拿了年终奖再离开? 对年终奖的态度,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价值观,还是他心底各类症结的显现。这一期,我们要谈谈金钱心理学,看看对金钱背后的渴望到底是什么。 我能用钱买到什么? 关键词:享乐、身份、阶层、引诱女人 我们为什么要花钱买东西呢?回答好像很明显:我们花钱是为了生活。蒂耶利•伽鲁瓦在《金钱心理学》一中说,有些必需品的购买维持着我们的生命:食物、衣服、住房等等。我们也为享乐花钱,我们抵制不住广告无处不在的诱惑。 购买成为最高娱乐 送给自己和别人礼物始终是生活中的乐趣之一。金钱应该与快乐和分享联系在一起。社会关系这样被维持着。广告将我们的享乐变为必需,将必需变为缺失,只有不可抗拒的购买才能满足。消费成为一种娱乐行为,核心是求新求异,以狂热购物去满足变成了缺失的需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购买成了最高娱乐,成了机械和强迫性动作。 “买”一个身份 处于消费社会体系之外的人被抛弃一旁。失业者、无固定居所者、无证件者,以及其他贫困的人们很容易被瞧不起,因为他们“买不起”。如果我买得起,那我就给自己买了一个“和大家一样”的先生或者“和大家一样”的太太的身份,就是消费者,也是公民。对我周围的人来说,我就是存在的。 “我买故我在。” 证明我是有钱人 同样是买身份,这样的购买更进一层。如果说花钱消费使我和别人一样,那么还有必要让我显得更重要。汽车、住宅、衣着等大宗购物是为了使自己气度不凡,为了显示自己在社会阶层等级中的地位,这就是金钱权力。有钱人通常是社会主流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消费的。汽车型号映射社会等级,房子或者公寓,还有所住的街区也是一样。 “我买某个产品,因为我配得上。”对自我的评价越是不确定或者负面,这种现象就越是明显。 为了表达情感而购买 所有想征服一个女人的男人都向她鲜花、请她吃饭、邀她度周末……一个人的经济能力是引诱他人的王牌。 通过赠送礼物表达情感时间寻常的事。俗话说“礼轻情意重”,但还是有不少人用钱衡量情感。他们追求贵重的礼物,或者通过礼物的货币价值来判断别人对自己的感情。 当人们很难表达情感、爱恋的时候,金钱就来代替话语。(文/蒂耶利•伽鲁瓦) 一夜暴富后你怎么办? 开始时感到无所不能,然后患上妄想症,不再信任他人。你真的成为富人了吗? 财富可能不期而至。大到遗产、彩票中大奖、股票暴涨,小到年终奖的巨款、车子和房子,这一切在今天都是可能的。当你获得一大笔财产之后,你会怎样呢? 开始的几个小时,你因为即将拥有大笔的财富,成为另外一个人,而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等到了大家对你祝贺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这些祝贺有真诚的,有图谋的,后者占多数。银行顾问来了,理财专家也来了。最恼人的还是亲友打来的那些电话,告诉你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说如果你能借些钱给他们就能帮他们摆脱困境。 像很多中奖者一样,你考虑怎样和周围的亲戚朋友分享你的幸福。你面带微笑地向你喜欢的人送出支票。大家会感谢你,但经常只是口头上的,因为给的从来不够多——你得到了上百万的大蛋糕,不过是分给我们一点渣子而已。 突然暴富会导致一些妄想症行为。不信任感占据了当事人,为了自我保护,你与别人拉开了距离。与别人的关系慢慢变得无法维持。你与其他人的关系变了。人们不再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你,有时你被看成是撞了大运的好命人,有时是现在变富了但是本来不配的混蛋。你以为你的馈赠会在别人那里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现在你感到被人推开,被置于社会边缘。 骤然增加的财富会改变你的习惯标记。你脱离了普通人生活中的物质忧虑和经济负担,从此属于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拥有者的世界。这既引起羡慕,也引起嫉妒。你不再是他们中的一份子。你得去另一个“富人”群体,但你经常会感到不自在。有钱人,尤其是经历了好几代的富裕家庭的人,不那么容易接受你。他们很快就会让你明白,你没有受过同样的教育,你的姓氏不在那些地方名流大家庭之间。 暴富后怎么办: 蒂耶利•伽鲁瓦在《金钱心理学》一书中这样告诉我们: 1)不要欣喜地觉得可以给自己买一切东西,抵制住马上满足所有梦想的欲望。让发财的冲击过去。 2)最好保持沉默。让你的亲友慢慢知道您生活水准发生了变化。 3)对您的财富数额保密。不要显摆你的财富。别人问题你致富的问题,可以解释钱的来源,但是不用进入细节。(完) 你有金钱依赖症吗? 关键词:购物狂、吝啬鬼、赌博 在精神分析学家眼里,金钱依赖被称为强迫性神经症。精神病学家格利菲斯•艾德伍兹对依赖的定义是:一种行为必需,一种无法摆脱的欲望,对依赖物品的使用或消费失去控制,同时伴有一种反抑制机制,一些戒断标志和一种耐受性。 ①初始效应 在依赖症中,人们寻求的是第一次美妙的满足、兴奋的感受。这个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物品的初始效应。情感记忆使依赖者重复这一行为。这种机制很强烈,能打乱理智。 ②生理快感 强迫性购物、赌博、与钱的接触会引发大脑分泌出类似麻醉剂和内啡肽的物质。 ③失去控制 强迫性购物狂直到花完最后一个硬币都不能罢手。他使自己处于巨大的财务危险中,且无法自拔。 ④戒断不适 当金钱依赖者的需要因为受限制而不能满足时,会感到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强迫性购物者只要再买点什么就能使这一不适消失。 认知心理学将依赖行为称为成瘾行为。金钱成瘾源于“扭曲认知”:“如果没有酒,我就做不到这件事或者那件事”;“如果有很多钱,那我就是个人物”;“不花钱我就不知道怎么活下去;我的账目没法不透支”…… 研究者发现,大多数成瘾者有着焦虑和抑郁的趋势;成瘾行为也出现在自我评价很低的人身上。由于缺少或没有自我价值,他们在过度行为的重复中寻找一种压抑的释放,以及在别人面前强势、被肯定的快感。 让我们跟随《金钱心理学》一书作者蒂耶利•伽鲁瓦看看各种依赖症患者的表现: 吝啬鬼:强迫性人格经常是与金钱存在这种异常关系的基础。这类人谨小慎微,奉行完美主义,对环境有一种掌控的需要,这是一种对抗生活焦虑的防御机制。稍微失去一点控制,忧虑就会上升。 吝啬鬼的行为源于匮乏和破产的恐惧。他们生活在害怕失去一分一文的恐惧中。一切心理能量的释放都是焦虑的来源,他们和金钱的关系就是这种内心体验的反映。对金钱的摆弄寄载着情感。给予、付款或丢失就意味着失去自己的一部分。 收藏者:源于情感保留。这类人一厢情愿地想要保留时间,以便挽留住幸福时刻的美好情感。钱是一个物品对象,而且对焦虑的人来说钱是安全和“放心”的保证。 购物狂:为了与厌倦和重复作斗争。爱美的女士不断地更新衣橱,正是这种寻找新奇带来的强烈感官刺激的现象。女性在强迫购物中占多数,并时常伴有抑郁症状。钱是治疗不幸经历的止痛药膏。购物是为了将再次浮现出来的负面场景和想法重新埋藏到记忆深处。 赌博:抑郁症患者寄希望于偶然性的信仰。赌博使他们认识到偶然性带来的好处。赌博还体现了一种虚幻的控制。 追逐越来越多的金钱:成功之后还想要更多,背后是想获得他人承认的执着。其认知是:“他们总有一天会知道我是谁……”(完) 测试:你依赖金钱吗? 金钱心理学家蒂耶利•伽鲁瓦了一个问卷,这个问卷帮助你判断自己对金钱的依赖程度。问卷包含54个选项,回答是或否。不要想得太多,尽量用第一反应回答。 1、 我每周都忍不住查好几次我的个人账目情况。 2、 就算我知道自己有足够的钱,也不愿给别人。 3、 钱是我关注的中心,我经常想到钱的问题,经常谈它。 4、 应付的费用和账款付完之后,账上剩下的钱我很难留住。 5、 有时候我脑子里全是购物的念头,甚至干扰到我的工作。 6、 我的人格尊严取决于我现在持有多少钱。 7、 我经常处理掉我买的东西,或者并不用这些东西。 8、 给别人钱之后,我总想着这件事,以至于后悔这么做。 9、 我什么都要算计,一想到不能把钱存进储蓄账户里就无法忍受。 10、 买完东西之后我常常有种羞耻感和负罪感。 11、 节约存钱的念头萦绕在我心里。 12、 钱是决定幸福与否的条件。 13、 钱是我们向别人证实自己价值的唯一途径。 14、 如果看到有钱扔到某个家具上,我忍不住要拾起来。 15、 任何支出都让我害怕。 16、 当我遇到什么人的时候,我会观察他财富状况的迹象,并以此判断这个人。 17、 我不能忍受缺钱,也不能忍受急需用钱的人。 18、 购物的强烈愿望能使我放弃朋友聚会或者家人聚会,甚至放弃期待已久的出游。 19、 如果银行账户透支了,有时我会发生身体痛苦:头痛、消化紊乱等。 20、 我有失去控制的感觉,我花钱不计数。 21、 如果不能买东西我会变得神经质或者发怒。 22、 我从来不透支,我会受不了的。 23、 再小的花销我也会留心。 24、 就算知道账上入不敷出,我也还是去购物。 25、 购物给我带来强烈的快感,购物后我的感觉会好些。 26、 经常,在我付款的时候,我觉得像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 27、 我从来不露现金出来,都装在衣袋的最里面。 28、 不管我现在处于何种情绪状况,我都有可能满脑子购物念头。 29、 我要付款时总是尽量往后拖。 30、 我避免和别人谈到钱,害怕露富。 31、 我觉得钱就要花的,存钱没必要,我也永远不会去存钱。 32、 有压力的时候只有钱能让我轻松。 33、 我在买贵重东西的时候很兴奋,觉得自己强大有力。 34、 我工作是为了永远挣更多的钱。 35、 到了月末我不可能还有钱在账上。 36、 对我来说身上没有现金是不可以忍受的。 37、 在我面前放着一大笔钱的时候,我会被迷住。 38、 我害怕别人问我要钱,就算是本来应该给的钱。 39、 金钱代表这权力。 40、 我关于钱有些过分的举止,但是无法摆脱。 41、 我不能想象有一天捐钱给慈善事业或者协会。 42、 大部分人是贪财的,要保持警惕。 43、 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最不幸的事就是破产。 44、 我知道自己需要的钱太多了,但是没法不这样。 45、 我喜欢钱,但是钱让我害怕。 46、 我无法摆脱“永远要更多”的想法。 47、 就算知道会透支,我还是觉得购物很兴奋。 48、 我宁可用信用卡付钱,这样我就看不到自己花出去的钱。 49、 我几天不想到钱,不谈钱,不去弄钱就不行。 50、 我和朋友去餐馆,结账的时候很不自在,我希望哪个能替我付账。 51、 如果我看上了什么东西,就得立刻买。 52、 我买了太多没用的东西。 53、 有时候我好像不能不购物。 54、 我更像蚂蚁,花钱的想法对我来说很难受。 其中,1、3、6、12、13、16、17、22、31、32、34、36、37、39、40、45、46、49代表“简单依赖”。 2、8、9、11、14、15、23、26、27、29、30、38、41、42、43、48、50、54代表“吝啬”。 4、5、7、10、18、19、20、21、24、25、28、33、35、44、47、51、52、53代表“强迫性购物狂”。 每回答一个“是”就积1分。 分别计算出每一项的总分。如果超出8分就有可能有金钱依赖的问题。 0到5分不说明什么; 5到10分说明一种趋势;10至18分依赖确实存在。(完) 如何更好地与钱相处 让我们再一次听从蒂耶利•伽鲁瓦的教导:让金钱和需求一致,驱赶错误认知,协调钱的价值 首先,要让金钱和需求一致。想一下如何定义您的需求。您是否想挣尽可能多点钱?为什么?以下是一个不完全的清单: 为了生活得更好,尽情享受生活。 为了生活得奢华。 为了堆积财富以免缺钱,或者为了放心。 为了付款的时候不至于着急,或者说为了不缺钱,仅此而已、 为了出众,比别人强。 尽量多攒些以备退休。 为了有足够的钱让亲人高兴 。 为了让家里人什么都不缺。 为了保持家庭的社会地位。 所以的答案都没有错。只要您是这么想的,只要您觉得自己没有金钱依赖的状态,只要您周围的人不因您的行为而苦恼。 但是,如果您是用钱来强调在别人面前的存在,那就很难不发展成瘾了。如果您与金钱的联系是表面化的,钱就给您一种领导支配的虚幻身份。想通过金钱来引人注目的人永远感觉自己不够耀眼,永远需要更多。 驱赶错误认知 不合理的信念来源于对金钱的错误认知: 没有钱,我什么都不是。 没有很多钱我就活不下去。 人们基于一个人的财富来判断这个人。 金钱是拥有权利的唯一手段。 唯一真正的权力是金钱的权力。 没钱是最不幸的事。 永远要挣得更多。 如果我不挣到足够多的钱,我的生活就不成功。 还有其他很多。不知不觉间,我们建立起这些信念,并且让这些信念决定了我们生活的选择和方向。它们会引发出禁锢我们生活的种种限制。这些信念使我们依赖金钱,并产生依赖带来的异常行为。 协调钱的价值 有一些价值被反复强调、一再教导:诚实、尊重他人(无论贫富)、尊重通过努力得来的钱财、工作的价值等等。最好按照这些价值观去生活。如果诚实在您受到的教育中是一项基本品德,那么一切非法活动都会引起您良心的犹疑,使您生活在不安中。如果做出违反自己价值观的事情,很难不痛苦。如果这样做,你会焦虑,生活变得艰难。(完) 独家视野 海灵格:金钱是用来侍奉生命的 金钱是有灵性的,它想要留在那些诚实工作的人们身边。 访谈嘉宾:王学平,家庭系统排列专家,师从李中莹老师,曾向海灵格学习。 心理悦读:家排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法则:金钱是用来侍奉生命的。这和我们传统的对金钱的看法不一样。我们想的是怎么挣钱、怎么理财。 王学平:在物质世界里,金钱是最有灵性的,位置是最高的。一开始人们是物物交换,有了金钱之后,人们只需要通过它,就能获得其他所需的东西。它起的作用是照顾其他生命,这就赋予了它生命的本质。 所以,一个人要想拥有足够的金钱,一个企业想要成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他拥有的钱是用来服务生命的。这就是成功之“道”。 心理阅读:违背这个法则会出现什么情况? 王学平:违背这个法则有很多方面。一是把钱拿来过度满足自己的欲望,可能会过分吝啬,或者挥霍无度。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为了利益伤害其他生命,还有就是钱的来源不正,所谓“不义之财”。这样,不管他怎么努力都很难成功,得到了也会失去。《成功的序位》一书中有一个个案,有个人一挣到两百万就出事,次数多了,最后他吓得都不敢挣钱了。海灵格指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案主曾经伤害过生命,他内在的良知要他补偿。 心理悦读:有些宗教对金钱有些抵制,似乎这跟海灵格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王学平:这是表达方面的问题。宗教里面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实际上它指出的“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金钱背后的动力。动力错了,才是罪恶的。比如上面讲的违背良知法则追逐金钱、对待金钱。 心理悦读:在家排个案中,金钱的代表常常会移动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通常它是怎么移动的? 王学平:金钱具有灵性的面向,它对于公平正义有敏锐的感觉。它会随着更大的力量流到它该去的地方,那就是服务生命。在家庭里,金钱是用来服务家人的,在企业里,金钱是用来服务客户、服务我们的员工的,尤其是它想要服务员工,它想要留在那些诚实工作的人们身边。公司决策人最要紧的是不要亏待员工,你想赚更多的钱,你就要把钱更多的投入到员工身上。如果你按照头脑的想法来计算员工的价值:你的职责是这样,你能创造的价值就是这么多,我就给你这么多。那么你赚到的钱也就只有这么多。 心理悦读:谢谢王老师!(完) 梦到金钱意味着什么? 梦见钱币、珍宝、钱包等等,是非常常见的。它们在梦里有哪些含义呢? 金钱:我的能量,我的财富 比利时研究梦的专家米杉,在其所著的《梦的真相》一书中,认为金钱是能量。金钱让财富得以使用,指引我们内在的富有感、充裕感,或者只我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准备付出的努力或代价。 发现珍宝:我发现我是多么富有 米杉告诉我们,发现珍宝,无论是钱或珠宝还是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梦中相当常见的主题。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都有无尽的内在资源,而多数时间都没有对之进行认可和识别。这些梦呈现出梦者开启了对其内在价值的意识,联结到他内在的力量与富有的内心感受。 价钱、付款:“我的个人投资” “为达到目标我需要付出的努力” 为某物付款是为了达到目标所付出的必要努力。请核查:价钱是否是付得起的?你是否乐于付出这个价钱? 钱包:我的金融资源 我们的钱包存有我们的金融资源,钱是能量,丢钱包可能表示丧失能量、丧失安全感,欠缺通往内在资源的途径。 信用卡:我的资源、我的能量、我的价值 信用卡可能象征你给予自身以及别人基于你的总体信用。这常比经济信用有更多的意义,可能代表你深层的力量与自尊感。信用卡基本上代表着你达到既定目标的资源。 便宜或昂贵:我花在事情上的精力 任何数量的金钱,可能都指你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所愿意或需要付出的精力与努力。代价也许表示梦者与内在资源间的联结。避免去付出所设定的代价,可能表示对特定目标感到懒惰、缺少意志力或热情。 释梦: 1、 一个35岁男士的梦: 四五个人在一起玩,好像是在娱乐场。我们在赌钱,我已经玩了一些时间,不过没有赢钱,所以决定最后冒险把我所有的钱作为赌注。这有很大的风险,但也有很大的赢钱的可能性。我赌了……我输了!游戏结束了,我身无分文回到了家,感觉一贫如洗。回到家后,我打开了一个老碗柜,令我惊讶的是,我发现一大叠价值不菲的钞票。我并不知道我有这些钱!我感觉很富有! 这个梦提供了非常有趣的信息:你拥有任何你需要的,你无须为挣钱而担心。这个梦像一个预言,之后梦者的生活变得富裕,在必要的时候总有意外之财。他也充分践行了这个启示:挣钱不是他生活的目标,信任、富有的意识、完全投入到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中,这些在获得财富中更值得信赖。如果他陷入在娱乐场赌博的那种生活,他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失败…… 2、 一位女士的梦 我和一个好朋友在一起,她带我去旅行。我们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等火车。突然,我的朋友意识到她把手机丢了,还有她的钱包和里面的身份证。当我们回想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在哪里丢了东西时,我把我的手机号给了一位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如果她发现了给我打电话。我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我看到我有个崭新的诺基亚手机,外面有层透明的保护套,看起来很漂亮。 梦里的好朋友是梦者温柔甜蜜、很会关心人的那部分人格。但是梦者并没有识别这点(丢了钱包),这部分人格无法与他人沟通(她没有手机)。(完) 情感出口 钱——夫妻间的一种权力斗争 钱是导致离婚最主要的理由之一,仅次于不忠。 金钱心理学告诉我们,钱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在夫妻间也是如此。给家里带来钱的人趋于强势。而觉得自己被养活的人,可能会产生一种服从状态,依顺于保证家庭生存的一方。现在仍然有这样一些家庭,父亲将自己的权威建立在他的家庭供给者身份上,慷慨地发给妻子一周的家用,允许她拿去补充家里的各种需求。有些人禁止妻子用支票本或者信用卡,因为现金操作更容易控制。 今天,男人不一定是家里唯一挣钱的人,也不一定是挣钱更多的人。权力和权威的行使因此变了格局。不过养家的那个人,或者对家庭经济贡献更大的人,还是可能倾向于更大的权力。对方则会自责,尽管这种情况是双方共同选择的结果。比如说,有时夫妻俩决定有一个人结束职业生涯在家养孩子,虽然只是双方共同的决定,但是待在家里的一方还是会产生自己无用的感觉,因为他或她没有任何工作,不再直接贡献于维持家庭生计。 当心!夫妻间一方对另一方过于显著的支配会滋生隐性的、潜在的冲突,一点点侵蚀夫妻感情。钱是导致离婚最主要的理由之一,仅次于不忠。 夫妻间的金钱关系总是很复杂,需要巧妙地平衡。 在一对伴侣结成之初,存在着一段融合期,一段蜜月期,这时一切都是美好的,好像世界上只有自己。之后就得面对日常现实,学过两个人的生活。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得确定自己心理意义上的领土,也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有形的空间。一种竞争的气氛形成了。伴侣的每一方都想主导对方。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一方支配、另一方服从的格局。有些夫妻间的单方顺从甚至到了一方成为另一方奴隶的程度。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夫妻结构变得脆弱——除非顺从者终身忍受痛苦的生活。那Ta就成为一个戴着十字架放弃幸福的受害者,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天堂。别再这么客气了,还是去拿回本来属于我们的位置吧。 当每个人都能在对方的赞同下发挥某一方面的能力时,夫妻才能找到平衡:收拾房间、做饭、修补、理财……这样就有了领土的划分,夫妻间相互支配得以建立,这是真正地平衡之源,和睦相处之源,基础就是两人各自在某一领域的专长得到承认。钱是这些领域之一,每个人都可以负责。实际上管理着家庭财务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善于理财的那一个,很多情况下管钱的动机是可疑的,或者钱的管理很混乱。这些都包含着潜在的矛盾。(文/蒂耶利•伽鲁瓦) 夫妻对待金钱的几种模式 这些模式都是权力斗争的不同方式,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夫妻关系解体。 你别管!这是我的事! 夫妻间只有一方管钱。Ta审慎地把另一方排除在外,甚至要让对方明白,反正你什么也搞不懂。当然遇到问题时,也总是对方的责任。“看你多能花钱!你知道你花了多少吗?照这么过要国家部长的工资才够花啊!” 如果对方想详细了解情况,也不会得到回答。家里的“会计”会尽力在账目上人为地造成模糊。这样他就成了专家,加强了他对对方的支配。 时间一长,夫妻间的平衡就有可能受到威胁。有可能受害一方最终起来反抗,拒绝成为受害者。或者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受害一方自我评价降低,失去自信,最后甚至可能害怕钱,害怕谈钱。 撒手不管 夫妻中一方承担起理财职能,要么是因为另一方坚持认可对方的能力,要么是因为另一方撒手不管,称自己在这方面没有能力。 遇到经济问题的时候,被任命的财务专家就被套住了,他处于不利的地位,无可避免地觉得自己对发生的情况负有责任。焦虑!不仅如此,批评也少不了爆发:“你怎么搞的?你这个人真是靠不住!管一下钱不出问题能有多难?!” 钱很快就会变成夫妻不和的争执点。如果撒手不管的一方还不觉醒的话,管账的人很可能会抑制不住反抗。 缺乏意识 两人中的一个始终对钱采取幼稚的态度。Ta一谈到这个问题,就紧张和逃避。这种恐惧可以追溯到幼年时,父母关于这个话题的频繁争吵使钱在Ta心目中成为了一种危险的不和之物。好像一说到钱,人们就会争吵,就不再相爱,就会分手。人们自我想象钱财会自我管理得很好,有问题的时候事情会自动解决。 另一方不得不承担起管理账目的责任。他很快就会因缺乏伴侣的支持而感到苦恼,这种不安全感有可能影响日常生活的所有行动。他得面对缺钱等重大问题,并独自做出重大决定,不久就会不堪重负。 没有我不知道的 Ta什么都会做,确信自己无所不知:家务、孩子的教育,当然还有财务。他的控制欲把他打造成全权的独裁者,不给任何人留有位置。他侵占所有疆域,在所有方面发号施令,是全家唯一有能耐的人。 通常有自恋障碍的人会这么做。他需要不停地确认自我价值。 如果另一半是有依赖倾向的人,那么这样可能会有用。不过总的说来这种人会令人窒息。 蝉和蚂蚁 如果是阿巴贡操持家,您可以想象家人的苦难。这让人想起寓言中的蚂蚁——这种害怕短缺、总是担忧的动物(在拉封丹的语言《蝉和蚂蚁》中,蝉终日唱歌,而蚂蚁辛勤工作并储备了大量食物)。如果和蚂蚁生活在一起的是蝉,需要磨合的时间就长了。 有时候,夫妻一方会背着配偶建立小金库。男人更容易出现这种行为,因为担心依赖对方,或者想寻求自由,或者害怕短缺。如果对方吃惊地发现了这件事,会将它看成是欺骗。 潇洒的人 管理账目,这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有的是比这重要的事儿。干嘛为这挠头呢?银行不是在那儿管钱吗?当这些潇洒的人发现什么事困境时,就会像猫抓尾巴一样,绕一圈还是回到原点。 生长在应有尽有的家庭里,或是从不谈钱问钱的家庭里,容易产生这类行为。 一方富有,一方不足 夫妻中的一方拥有更多的财富。这可能是从家庭得来的,或者继承了某个富亲戚的。另一方可没那么好运气。身无分文的一方感到对方家庭质疑的目光——这人是不是图谋我们家的钱?于是这个人会力求自己获得成功。如果没有达到,夫妻有可能分崩离析。(文/蒂耶利•伽鲁瓦) 处理夫妻“钱”问题 建立讨论机制;最好设立公共账户 关于金钱的交流 钱的问题应该时常在夫妻间涉及到。我们怎么处理一个或两个人挣的钱?怎么花?每个人用自己的账户还是建立一个公共账户?花销怎么分配?谁付账?怎样付?如果继承一笔遗产怎么办?夫妻最好尽快建立运转规则,而不是过着看或者不当回事。钱真的是每个人在对方身上投入的信任。 同样,遇到经济困难时不要给自己蒙上面具。不要逃避这个主题,想着问题会神奇地消失,想着一切都会自己好起来,想着没必要为这个争吵。成熟且关系稳固的夫妻会做出成人的反应,正面应对困难情况。 如果你发现配偶出现关于钱的不合理行为,最好努力和他进行对话,而且不要采取斥责或蔑视的口吻,否则他会进入防御状态,讨论会变为对抗。有效的交流方式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基础上:只说你自己,平静地说你的感觉和你的感受。 合账还是分账? 夫妻合账代表着一种信任。它是夫妻共同实现家庭生活目标这一愿望的具体化,比如实现孩子的教育、家庭的长久安乐等。它是夫妻的共同意志和分享的担保,分享生活的幸福时刻,也分享不测风云。合账是一片共同领土,实现夫妻共同生活的意愿。 看上去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建立一个共同账户,与此同时给夫妻双方都留下一部分自由支配的收入。这样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对金钱的理解去管理一部分个人资金。像蝉的人尽管花他的钱不用自责,像蚂蚁的人可以定期地积攒和投资,用自己的节奏家里让自己放心的基金,知道有一笔可以用于急救的储蓄。这种划分家庭钱财的方法可以使不同的或者相悖的金钱观念和平共处。 在只有一方有收入的情况下,只要收入水平许可,也不妨碍运用这种制度。每个人单独支配的钱数不需要很大,重要的是从中感觉到自由,而且可以保持各自认为合理的与金钱的关系。(文/蒂耶利•伽鲁瓦) 沙龙语汇 何为音乐治疗? 本期语汇是根据世图北京“心能量·新生活”第36期心理读书沙龙——“当音乐遭遇精神分析”的采访录音整理而成。音乐治疗师肖燕将为大家讲述何为音乐治疗、音乐治疗的历史、如何将音乐治疗运用于心理分析中等知识。 音乐有共情功能;五音不全也可音乐治疗 心理悦读:肖燕老师,我一直很好奇,音乐怎么能治疗精神病人的? 肖燕:这和音乐的共情功能有关。大家都知道,音乐能引发人的情绪,或欣喜、或悲伤,或痛苦、或愤怒。情绪的产生又能使人产生一系列意象。如果我们放一段激烈的音乐,很多人不仅会感到一种燥的情绪,脑海中还会出现万马奔腾的画面。 心理悦读: 每个人感受到的情绪不一样,那么他看到的意象也不会一样。是这样吗? 肖燕: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个在心理学中叫“图式”。音乐治疗就是根据这一点来进行的。用精神分析学的表述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结,而音乐能迅速地经由对他的情绪起作用,来打开他的情结。 心理悦读:谈话疗法、自由联想,这些都是深入来访者“层层心理迷宫”,找出情结的办法,音乐疗法有什么不同吗? 肖燕:音乐疗法起的作用非常快。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些患抑郁神经症的人,他们和其他人很难有语言的互动。你可能讲很多话,但他看都不看你一眼。这时你把语言改成音乐会怎么样呢?我弹钢琴,然后让他们用其他乐器来回应。他们不愿意说话,却能用乐器来表现自己的心境。就好像我说上一句,他们说下一句一样。 心理悦读:一个人五音不全,或者不懂音乐可以进行音乐治疗吗? 肖燕:当然可以。音乐治疗不是教病人学音乐,而是用音乐的功能来打开他的心。人人都具有共情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原始的本能。 音乐治疗的历史 唱红歌治病;音乐是“震动的药物” 心理悦读:能否介绍下音乐治疗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肖燕:音乐治疗自古就有。非专业的也随处可见。比如很多大众音乐活动都具有治疗作用,比如唱红歌、马路秧歌等。古埃及把歌曲治疗作为医学活动的一部分。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和治疗本身就是联系在一起的。阿波罗既是掌管音乐的神,也是掌管医疗的神。现代音乐治疗最早在美国建立,现在美国仍然是音乐治疗最发达的国家。19世纪中期的时候,音乐治疗在一些机构中得到运用,然后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出来了。晚期,神经病学家科宁第一个尝试控制性地使用音乐来治疗精神疾病。病人入睡的时候,他选择适当的音乐播放,帮助病人抑制或驱除恐怖的想法。他将音乐称为“振动的药物”。 心理阅读:中国的音乐治疗发展如何? 肖燕:中国的音乐治疗发端于1984年,开展得不太好。原因在于音乐治疗主要采用国外的古典音乐,而国人对这方面熏陶较少,音乐对病人的心境起的感染力不够。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推广和宣传也不够。 音乐治疗法之一:积极想象 音乐带给你想象的翅膀,帮你打开郁结的情绪 心理悦读:音乐治疗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 肖燕:简单地说,有倾听式样治疗和参与式治疗之分,也有个案治疗法和团体治疗法之分。倾听式治疗就是以听音乐为主,参与式治疗则要让病人一起演奏音乐。在个案治疗和团体治疗中,两种方式都要运用。 心理悦读:个案治疗中音乐是怎么起到作用的?能否举例告诉大家? 肖燕:个案治疗中有一种叫积极想象法。我记得有一个病人进到咨询室后,我放了一段音乐,然后很轻柔地对他说:现在你想象自己来到一片森林,看到一个小木屋……然后病人的大脑里就会出现一些画面。他先是看到了玫瑰花,然后看到有一条溪流,水面上有一条船。他坐在小船上,船飘啊飘,天越来也越黑,船开始摇晃。一些可怕的动物出现了,他非常地恐惧。此时,他的情绪就被音乐引导出来了,病人非常惊恐、发抖,还有愤怒。我呢,会抚摸他,让他放松。 心理悦读:这个和催眠治疗有什么不同呢? 肖燕:催眠中,音乐是辅助物。在音乐治疗中,治疗师是主动运用音乐。他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表情、心境,选择不同的音乐。 心理悦读:对一个音乐治疗师来说,需要哪些技能? 肖燕:他必须有两种技能,一是音乐演奏的技能,比如你得会弹钢琴、弹吉他等等;还有就是你能良好地运用心理分析方法。 音乐治疗法之二:大家一起来演奏 用音乐代替语言表达情感,尤其适合精神病人 心理悦读:参与式治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肖燕:参与式治疗就是鼓励病人用音乐表达自己。这种方法在精神卫生中心特别受欢迎。因为很多精神病患者其实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治疗师可以引导他们将情感投射到音乐和互动中。比如一组病人来到治疗室,治疗师会请他们选择各自喜欢的乐器演奏。他们怎样选乐器、怎么演奏、音色如何、音调的长短,这些都和他们内心中的情结有关。治疗师得学会透过这些细节来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精神病人的演奏衔接是非常生硬的,他们之间也没有眼神交流。治疗师呢,比如我,我会谈钢琴引导他们。慢慢地,我和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就有了交流。这样,治疗师就教会了他们“用声音描绘现在的感觉”,他们内在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功能就得到了协调。 心理悦读:对于正常人而言,音乐治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肖燕:方法稍有些不同。我们会有一些讨论。演奏完之后,大家会讨论谁最大声,谁默默地玩,谁比较配合别人。演奏最大声的人通常性格比较自我,人际关系上可能有些障碍。默默玩的那个可能就比较退缩。参与式治疗对于人际关系治疗效果是很好的。有一次我对一个团体进行咨询,演奏到第八次时,音乐就变得流畅了。 心理悦读:音乐疗法对青少年的一些心理障碍是不是也有帮助? 肖燕:是的。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处于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阶段,常常会很独立、反叛、封闭。我通常会选用一些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摇滚、爵士等等,勾起他们的情绪共享,引发他们分享成长的经历,促进他们人格的连贯和统一。其实唱红歌起到的也是这个作用。红歌就是那个时代流行歌曲。 音乐治疗法之三:唱出你的眼泪 让歌声带你回到母亲的怀抱,完全地把自己交出来,完全地自由 心理悦读:除了运用乐器之外,唱歌算音乐治疗吗? 肖燕:音乐治疗中就有一种叫歌唱治疗。比如我会请当事人在喜欢的音区里选择一个元音唱,我弹钢琴配合他。实际上我是在用琴声与他的歌声交流。这位当事人刚开始非常温和地唱,后来他的声音就越来越强,情绪就全部爆发出来,眼泪不停地流。 在团体治疗中,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比如我会让每一个学员唱自己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完全放松地唱那个字,嗯……啊……喔……等等。学员找到自己的音节后,分组唱,越唱越放松,防御系统瓦解,慢慢退行到童年的时候,这时创伤就显露出来,通常会出现情绪的爆发。那个情绪的结松了之后,疗愈自然就发生了。 心理悦读:这样唱多久呢? 肖燕:在工作坊中,常常会唱50分钟。唱得越久,防御松得越多,心越开放,情结会暴露得越充分。最后歌声会给人带来“抱持”的感觉,好像你回到了母亲的怀里,完全地把自己交出来,完全地自由了。 心理悦读:精神分析是要用谈话来找到当事人的情结是什么、情结产生的原因,然后治疗,但音乐疗法并不会理会这些。 肖燕:是的,在音乐治疗中,情结是什么,它怎么产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它呈现出来。无须命名它就疗愈它。(完) 高端访谈 心理学与宗教——专访存在主义分析治疗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 维克多·弗兰克,一个被弗洛伊德的弟子阿德勒驱逐出自己阵营的精神病学家,创立出的“矛盾意向法”,引入了行为治疗。在他眼里,人不是一个机器,人是一个寻求驱力、本能、需要和满足的个体。在这样一个人人被空虚和无意义感折磨的时代,人仍然有可能获救。本访谈即摘选自《转角遇到心理学家》一书中,作者大卫·科恩对维克多·弗兰克的深度对话。 治疗焦虑:你要尽可能地紧张 Q:矛盾意向法如何起作用? A:我记得有一次我问一个病人他是怎样摆脱焦虑的。他说:“我只是遵从了你的建议。”然后我问他我建议了什么,因为我能记得病人说过的话,但却不记得自己的话了。他说:“大夫,你是这样说的,当内心焦虑上升的时候,当我开始担心我要心脏病发作而晕倒街头的时候,我应该走出去并且对自己说没关系,让我尽可能地晕倒吧——昨天我倒地而亡,今天让我试着死了五次。” 让我给你举一个非常焦虑的年轻人的例子。从过去的经验我知道,如果让她放松只会增加她的紧张。所以我就让她做了相反的事情。“琳达,我希望你尽可能地紧张。”“好的,紧张对我来说轻而易举。”她说。她开始握紧拳头并且摇晃她的双手,尽管她的双手已然在颤抖。“很好,”我说,“但是试着更紧张一些。”幽默的一幕出现了,她说,“我真的已经紧张了,但是不能再紧张了。”矛盾意向法的本质就在于“让病人去做,或者希望发生的他害怕的事情”。这就是矛盾意向法的定义。 Q:那么这一发现是如何产生的呢? A:我经常这样问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给恐惧一个尽头要好过无止境的恐惧——持续的、反复的焦虑。你知道,变通之法,就是让它来吧。我有时也不得不接一些已经做过心理分析的病人,还有那些被引导着关注内部心理世界、关注过去、关注其病理的病人,但我觉得冲破内部纠结的冲动,所有这些过度的内省和回忆,会加重他们的问题和绝望处境,而矛盾意向法似乎是一条开解之道。 Q:我发现这个技术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看起来是为数不多的使用幽默和反讽的一项技术。你似乎在说,最后,每个人可以用一个非常分离的方式来看自己。 A:你说到问题的核心了。在行为主义治疗中,有条原则是,恐怖的根源在于想逃离害怕的状态。你可以尽可能地去直面它。大约在1929年,我直觉性地发现了这一点。这个技术调动起人们的幽默和反讽这个事实,现已被行为主义治疗师们所承认了。 Q:你认为它为什么会奏效?是不是使用幽默感和反讽感反映了一些人类特有的东西? A:我说到存在主义疗法的时候进入了理性的维度,这个维度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有两种方法可以来证明自己——自我超越和自我分离。自我超越的意思是,人类的存在不仅仅与自身有关,还与其他事、其他人有关。做人就是要实现意义,这个意义可以由爱别人来实现。在追求理想或者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真正成为了自己。 人类还有自我分离的能力。这些在幽默中被动员。自我分离可以是英勇的或讽刺的。比如现在一个人正在被秘密国家警察拷打,而似乎他可以供出自己同伴的名字,但是他没有——这是人类精神的挑战:人类的理性能将其从身心情境中分离。但是你也可以通过反讽的方法达到这一点。只有人类才会有反讽,没有哪个动物嘲笑自己,也没有那个动物会自我超越,他们不会问“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自我分离和自我超越必须放进治疗中使用。 在奥斯维辛做“实验”:最勇敢的人是听天由命的人 Q:你是不是在被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时候达到了这一境界,或者说在那里的时候让你觉得意义的重要性更加清晰了? A:许多出版商认为我从奥斯威辛带出了一套新型的心理治疗方法。一位出版商给我的一本书加上的一条傻里傻气的副标题就说明了这一点:从死亡集中营到存在主义。事实不是这样的。在进入奥斯威辛的时候我把全部手稿藏在了外套的夹层里,这些手稿后来成为我的第一本书。 Q:那么在集中营的这段时间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影响呢? A:它就像是一块试验田,我可以在其中验证我的教义。在这个极端的环境中,对生存机会最关键的影响是一个人的未来目标。你的未来是否有目标、有意义在等待你,这些目标和意义是不是只有你才能完成?这些后来被精神病学家所检验和证实了,这些精神病学家有过在日本、朝鲜和北越南战俘营工作的经历。在圣地亚哥,我和三位长官进行了小组讨论,他们是朝鲜战俘营关押时间最久的战俘,差不多在那里呆了七年。他们证实了一条基本定律,即生存得最好的,是那些有着强烈的意愿想要寻找意义的人。 Q:你说最勇敢的人是那些听天由命的人。根据你的心理学理论,这是不是因为他们知道处境,所以,可以超越于此呢? A:他们知道所面临的处境。我一直都说有三种方法可以获得意义。一是创造性,你可以通过创作一个作品或者做一件实事来获得意义。二是通过体验获得意义。你可以通过体验一些美好与真实的东西来获得意义,或者是通过体验某种本质上或文化上有用的东西,再或者,体验一个人的人格,也就是爱。还有第三种方式,通过你的态度。即使你是个被抓获的无助的难民,在无望的处境中你可以超越这一处境,并且通过接受和忍耐这一处境,在人性的水平上将悲剧转化为成功。 一旦这一千个人——可能也包括我妈妈在内——在毒气室抽搐,并且他们看见B毒气的滤毒罐扔向了裸体的人群,他们就会明白已经没救了。接着他们开始唱颂以色列的《施玛篇》,坦然地接受上帝安放在他们身上的命运——共产主义者唱《马赛进行曲》,基督教徒唱《我们的父亲》,犹太人为彼此祈祷。 存在主义疗法与宗教:上帝我们是最隐秘独白的搭档 Q:在存在主义疗法中你有很大的篇幅在谈论宗教——这两者的关系如何? A:我在一些书中谈到宗教是出于个人爱好。但是我也要对存在主义疗法负责,所以我必须注意让它适用于所有的病人——包括无神论者。我们在存在主义疗法中涉及的宗教,是基于最广泛意义上的——也就是信仰一个终极意义或者超级意义,而这个意义是我们的智力水平所不能达到的。当我们说一个人有着追求意义的强烈意愿时,我们的意思是他有动机在每个生活情境中去寻找和实现意义。但是还有一个全面的、普遍的生活意义,在这里我们不再谈论个人生活情境。终极意义还可以是动机的目标,我可以说正因为此,人们会有追求终极意义的意愿,而这意味着信仰宗教是世界上最广泛的意义所在。这不是我的论点,而是爱因斯坦和其他作者们的观点。存在主义疗法关注宗教,因为它是追求意义的一种形式,并且有些人只有获得了这些终极意义才能满足。 Q:你需不需要理解终极意义的可能含义? A:人类无法理解终极意义。你只能相信它的存在和它的对应物,人类的终极存在是上帝。人们通过符号和置身于宗教仪式中才能看到这一终极意义。 Q: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如果这种终极意义完全只是一种错觉,有没有什么关系? A:我不能对此做任何判断。但是最近,我回到了14岁时发展出来的观点。在这个观点中,我将上帝定义为我们最隐秘独白的搭档。当你在极端孤独和极度诚恳地自言自语时,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说,你就是一个祈祷者,你是诚实的,你需要决定是在对自己说话还是在对上帝说话。那可能是一段诚实的独白。诚实给了我们一个关于上帝的操作性定义,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说你最隐秘独白的搭档就是被称做上帝的那个事物,那它也可以被称做是终极意义、你的超我、你的可信自我、你的真实自我,或者你的实在自我,但是这都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你的独白搭档可以被操作性地称做是上帝。(文/大卫·科恩) 下一代 怎样与孩子谈论钱 关键词:钱不是生活的终极追求 不要把钱说成是生活的终极追求。不要让您的孩子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赚尽可能多的钱,或者仅仅就是赚钱。当然,每个人工作都是为了得到报酬,不然不会去工作。 但是有必要让您心爱的小家伙们明白,工作挣钱只是生活的次要助力。也就是说钱只代表着一种手段,用来保证家庭生存和日常需要,其次才用于得到愉悦。不要把事情的次序弄反了!同样,您所做的工作也不止是——希望对您来说不止是——一个代表着月末拿到工资条的活动。无论是什么工作,从事一项职业能够使您不同程度地发展您自己的关系圈,学到经验知识,以及发挥自己。的确,“人不是生来为了工作的,证据就是:工作让人倦怠!”不过我们中间多数人还是忍受不了无所事事。要懂得提升工作的这种功能价值,使您的劳动成果受到尊重。 很多孩子觉得钱似乎太容易得到了。他们看到父母好像不计数目地花钱去餐厅消费,去购买新奇玩意儿,总之是把钱花在多余的和奢侈的东西上。我倒并不是说要您放弃那些有能力同时也使生活愉快的消费,只是,留心不要在您的孩子面前过分显示这类花销。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钱是个严肃的东西,应该首先被用于必需的要求。 银行也不是钱铺。我还得提及我的一个孩子在两三岁时的思考方式,他看到母亲结账时向收银员抱歉现金没带够,就说:“没关系,妈妈,去银行再拿点儿回来。”这是孩子特有的天真,相信钱是一种不知从哪儿来的,可以买好多好东西的神奇物品。 不要表现得像金钱的奴隶。如果您的收入不错,不要陷入“永远要更多”中。不要给孩子这样的印象——钱是用来满足各种心血来潮的任性的欲望的。 不要把时间都用在讨论钱上。如果出现经济问题,比如有一笔没想到的开销需要钱,那就在你们夫妻之间谈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他们不需要只是家庭财务怎样管理,你们收入多少钱。只有在发生真正危机的时候,在很明显地他们会觉察到有什么事情不对,而且他们将必然产生的后果直接影响到的时候,才让他们知道。 不要让钱成为您的全部,占据您人生的每个时刻。绝大多数时间不是谈钱就是赚钱——如果您这样做,您的孩子也会重复同样的行为,也会承受这种依赖心理带来的不幸。或者与此相反,他们也可能因为受够了童年时这种金钱的专制,而采取一些逆反行为,不幸的是这些行为也不总是适宜的。这样,他们今后有可能成为不负责任的成人,排斥一切和钱有联系的事物。 最好避免展示您的钱。如果您持有大笔现金,不要肆无忌惮地放在孩子的面前,不管是儿童还是青少年。让他们看到大笔现金的举动并不明智。当然,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需求有保障,但是他们也会认为挣钱很容易。这样的风险就是使他们失去物品的价值概念。对于家境富裕的孩子来说,钱太现成了,他们往往更经受不起挫折。如果以后他们不像父母那么富有,他们会建立一种对金钱的依赖,成为购物狂、挥霍狂,或者陷入吝啬中。 也不是说要让您的孩子害怕钱。应该避免把钱看成一种禁忌或者危险品,或者好像来自于某种神秘力量的东西。如果您对金钱的态度是适宜的,不用时时刻刻紧张钱的问题,不把钱当成万能的、主宰的和使人焦虑的东西,那么您的孩子就会把金钱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挣钱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绝不只是为了挣钱。 也不要把钱当成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不要无休止地描述,如果您中了大奖或者从美国亲戚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就要怎样去花这笔钱。想象这种情况,想想怎么使用突如其来的财富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不要一到开奖日就谈这些事。没有巨额彩票的生活也可以成为梦想。最美的梦也许是我们永远不会实现的——“现实的拥有消灭欲望”。重要的是您的孩子自我感觉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而不一定用钱,或者不一定必须有钱才能实现。(完) 儿童与偷窃 关键词:儿童偷窃并没有太多道德意味;教会孩子等待的艺术 儿童偷窃是家长前来进行咨询的常见起因。父母们经常无法想象他们的小天使竟然能做出这样的事。其实事情并不都是这样严重。需要考虑好几个因素:做坏事孩子的年龄、他在兄弟姐妹中的位置、家庭生活条件、社会地位,是不是重新组合的家庭,等等。 孩子年幼的时候是很难承受挫折的。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大规模消费的世界,有众多推动消费的诱惑:广告、时尚……打开电视、广播,翻开报纸杂志,你可以数数有多少条广告。儿童节目被这种内容左右:吸引孩子去购买、消费、拥有。结果我们的孩子从“想要”变成了“必须要”,为的是和别人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有些孩子无法抗拒立刻拥有的诱惑,耐心和痛心是不太能合到一起的。青少年在这方面也强不了多少。 要教会孩子等待的艺术。在买东西之前,尤其是买贵重东西之前,应该懂得花一些时间分析它的合理性以及是否需要,这个时间应该作为正常的和习惯性的考虑时间。“欲望造就生活,等待使一切消失。”这就是我们的年轻消费者的心理。 结果就是,对最年幼的孩子来说,钱本身是用于满足的,当道德感没有怎么得到发展的时候,他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在有钱的地方取。所以他们就自己去拿,最常见的是偷走大人放在外面的零钱,或者在能拿得到的钱包里取。 如果孩子年龄很小,他不太会有犯罪感。您的怒火和惩罚会使他远离所有再犯的念头。他会知道不能这么做,这是禁止的。从某种程度上,孩子是通过在内心强化您的禁令而学会有犯罪感的。这是所有教育的原则。 祖父母的态度或者另一个家庭成员的态度也能解释儿童和少年的偷窃行为。如果一个慷慨甚至过分慷慨的祖母,被孩子当成重要的定期收入来源,当她的钱夹可能变空的时候——比如支付大笔医疗款或者进养老院,也可能引起孩子偷窃,虽然这并非祖母的本意。孙子或孙女会因为突然失去这笔来源而失落,继而以偷窃弥补短缺。作为父母,要留心家里的慷慨馈赠人不要成为孩子眼里应有尽有的“美国叔叔”,另外他们的馈赠应该保持在一定的限制水平内。 如果偷窃行为重复出现,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这有可能是难过不安和情感缺失的表现。如果孩子不留着他用偷来的钱买到的东西,就暗示了这类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孩子有犯罪感,而这种犯罪感促使他想要摆脱自己笨拙地给自己的礼物,送给小朋友或者扔掉。 对儿童或青少年的偷窃行为,惩戒措施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忘了花些时间分析弄清偷窃行为的原因。不管是因为不能接受挫折、情感缺失,还是为了在同龄人那里强调自己的存在,您都需要和孩子就此进行对话。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引起这些行为的重复,或者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补偿,有时候是危险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应该尽量去了解孩子的小偷小摸是因为什么,它们真正给您的孩子带来些什么。 只有当孩子很小时,或者是因为不能承受某种挫折时,简单的惩罚能使他不再偷窃。否则,请毫不迟疑地带他去看专业人士,孩子更容易向一个中立的人吐露隐情。孩子能感到您的失望,经常有很重的负罪感。但是由于你们之间的情感纽带,由于你们随着时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的本质,您将很难正确地理解他行为的真正原因。而心理医生由于没有感情介入,将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孩子做法的动机。他能向孩子迅速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会知道怎样建议您去做。(文/蒂耶利•伽鲁瓦) 心·阅读 心理学影响生活 心理学改变生活——《心理学改变生活(第9版)》 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吗?本书正是为您这样的读者撰写的一部人本主义杰作。作者相信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改善的能力,并且个性和风格有极大的改变空间。本书的每一章都包含一个既有趣又富有启发性的自我评价问卷,其决策哲学非常人性化,目标是让读者成为能够达成自身需要的独立的决策者。与大多数入门书籍不同,本书更适用于实际生活。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 本书写给像您一样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了使本书内容更丰富、全面,作者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书中,作者给读者呈现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迷失自己的方向。这本书不是解决众多烦恼的“万灵药”,而是让你从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寻找自己的本心,从而改变生活。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人,都拥有自我改善的能力,希望你能用心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完) 幸福的关键:《幸福的修炼——家庭系统排列关键问题解析》 正如国际知名系统排列导师周鼎文所说:“生命本是是无限的奥秘,透过两性,生命得以传承,反过来说,透过两性,我们也有机会碰触到生命的奥秘。了解两性不仅是开启通往存在奥秘的大门,双方也是彼此身心灵修炼的考验,只有通过种种的考验,才能获得生命奥秘的奖赏。什么样的奖赏呢?幸福。” 本书作者威尔菲德·尼尔斯用他与系统排列大师海灵格先生共事数十年的宝贵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明白,爱无法让人永远只感觉到甜蜜,爱有时也会让人痛苦、受挫,而伴侣关系的经营也不是陪在伴侣身边就够了。爱与伴侣关系,是被一股高于人类的力量所连接在一起的,这股力量可能会带来深深的痛苦和失望,但只要共同经历伴侣关系中所有的悲喜哀乐、对所有发生过的事件怀抱着尊重及接受的态度,并且敬重这股崇高的力量,让这股力量带领我们,伴侣关系能结出甜美的果实。”而这股力量就深藏于家庭系统排列之中,幸福的关键也在于此。 这是一本了解家庭系统排列的入门宝典,更是一本深刻理解并掌握系统排列的必读经典。作者尼尔斯用数十年与海灵格先生共事的经历,针对无数家庭系统排列个案中重复出现的家庭问题,总结出了数十个解决系统序位的关键点,并给予了新的哲学性解析和疗愈观点,比如男女的天命、关系中的施与受、创造力、性与爱、童年的愿望与成年的需求、爱的喜悦与伤痛、连结与自由、家庭中的多重家庭、堕胎与欺骗、倾听与沟通,等等。(完) 心·影像 黑镜之“黑”——《黑镜第一季》 片名:《黑镜第一季》Black Mirror Season 1 导演:Euros Lyn 编剧:Charlie Brooker 主演:Paul Popplewell / Rupert Everett / Daniel Kaluuya 三集,每集45分钟,让你充分领略英剧的“黑”。黑在哪里?黑在人心,黑在社会。 第一集,首相为救遭绑架的公主,在歹徒要挟下与猪做爱。全民观看直播节目,公主一个人孤独地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这是个传媒的世界,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随意扔下一条刺激眼球的信息,就足以绑架一个国家,一个世界。 在第二集里,这个传媒世界掌控了人的思维。你如何生活如何消费,均已被暗中安排好,包括你的梦想也由他人设定。黑人莫森试图抵抗传媒者的操纵,然而他的血泪控诉却被包装成了另一个卖点。 第三集里面的主人公已经可以成功控制自己的记忆。靠一枚植入大脑的芯片,你可以提取记忆反复观看。主人公纠结于妻子是否与前男友偷情,一遍一遍查看自己和妻子的记忆库,几乎发疯。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群体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人本质上是“关系”的人。而“关系”在《黑镜》中完全失常。没有爱,只有欲望;没有精神,只有欲望;没有自我,只有欲望。三集电影很像是在阐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话:人成为了“调整好的人”,他得学会感觉,成为“那个人”,而不是自我。 电影给观众留下的最大思考是:这个失常是怎么发生的?也许,将人单一化、碎片化、原子化、机械化,将人与其存在本源切断的社会才是罪魁祸首。(文/蓝莲花)
/
本文档为【心理悦读第六期《心理悦读》第六期文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