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打印文件张博士医学心理总结

2018-09-08 10页 doc 87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8924

暂无简介

举报
打印文件张博士医学心理总结 医学心理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近代心理学的学科创建人---冯特  考点:在现代医学中占重要地位:医学模式转变、预防战略转变、临床需要、改善医患关系(H2004-1-16)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考点...
打印文件张博士医学心理总结
医学心理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近代心理学的学科创建人---冯特  考点:在现代医学中占重要地位:医学模式转变、预防战略转变、临床需要、改善医患关系(H2004-1-16)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考点: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心理测量: 1、 研究对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心理活动并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人,除了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还涉及内隐行为。 2、 医学心理学的任务: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以达到防病、治病和增进健康的目的 三、 研究方法:1.临床观察法:优点:直接源于生活实际,缺点:易受主观因素及时间短暂的偶然性影响。 2.实验室方法:优点是所测数据精确、可信;缺点是不接近自然生活。 3.心理测验方法和评定量表法 1)心理测验是对心理进行客观的、标准化的定量测定的方法。2)评定量表也是评定心理和行为量化的方法。3)两者共同点是客观化、数量化,有标准化的操作程序;不同点是量表法标准化程度不如测验法。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 考点:注意总结本节有关主题词:代表人物、学派、特点关键词 理论:1、精神 2、行为主义 3、心理生理 4、人本主义 5、认知学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1.弗洛伊德将心理活动分为 (1)意识:人们当前注意到的,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符合社会和道德标准的并通过语言表达的心理活动。 (2)前意识:人们当前并未注意到,需经他人提醒或经自己集中注意,并努力回忆才能进入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它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 (3)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指由本能冲动引起的和被压抑的愿望,是不能为人意识到,也不能说出的心理活动。 2.认为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是在潜意识中进行,因其不能进入意识领域,所以常得不到满足。 3.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根源。  二、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 1.华生、巴甫洛夫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2006-1-17 2.学习类型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在时间的结合(强化),并经训练而获得的反射。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由操作式动作与强化物相结合,如与食物奖励、认知因素、欲望、动机、情感奖励,或与惩罚性强化物相结合而产生的反射。 (3)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通过注意观察模特的行为,再通过个人认识、记忆、模仿行动而习得的条件反射。 3.治疗的原则也是通过不强化而使已建立的错误反射消失(消退)。 三、心理生理学理论的观点 l.坎农等认为,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2003-277)与之相关的有, 2.生理中介是指心理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大调节系统,从而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康发生影响。 四、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 l.罗杰斯、马斯洛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本质都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高尚的向上的。 2.潜能是指友爱、白尊、自由、平等、创造性、追求真善美和公正的价值。 3.人都要实现自己的潜能,自我实现。4.环境如阻碍自我实现便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疾病。  五、认知学派理论   贝克和瑞米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理性认识、评价的结果。只有矫正错误观念,才能解除心理障碍。 第二单元   医学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活动 考点:1心理活动分类 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机体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和个体的行为。 二、心理活动的定义及分类 1.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包括两个方面,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2.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消失的动力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2005-1-36 )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想象、注意、语言(本题难度较大) 3.人格又称个性,包括两个方面:人格特征及人格倾向 (1)人格特征:是指先天遗传、稳定不易变化的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等。 (2)人格倾向:即后天习得、随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倾向,如世界观、人生观、珂想、需要、动机、兴趣等。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实质的内容  1.心理是脑的功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2003-1-58   H2004-1-13) 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经历不同)、能动性(即有选择地反映外界事物),不是对所有外界事物都反映。  第三节  认识过程 考点:知觉定义;特性 一、感觉、知觉的概念与特征 1.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脑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如嗅觉只反映苹果的香味。 2.知觉是脑对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2004-1-34),如苹果的知觉反映其形状(视)、颜色(视)、气味(嗅)、甜味(味)、硬度(触)等。 3.感觉的特征是适宜刺激、阈值和适应性(2004-1-35)。 4.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人只对自己有意义的外来刺激才注意,才选择性地对其进行加工称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指知觉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统一地、整体地予以反映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Z2006-1-35):指对事物加工处理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并用概念的形式进行反映的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事物知觉的恒定或不变性。  二、学习、记忆的概念与规律 (一)学习 考点:学习概念;记忆概念、规律 l.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2003-278,基本概念的掌握) 2.学习或建立条件反射的规律为 1)强化:指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经典条件反射)或指强化物如环境困素、食物等惩罚或奖励物和操作动作在时间上的结合(操作条件反射),这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关键。 2)消退:指对条件刺激或对操作式动作不予奖励性强化物时,则原先的已建立的条件反射便可消失。 (二)记忆:是指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其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 1.记忆过程的规律是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 1)识记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Z2004-1-36,短时记忆的储存量7+-2C)。 2)保持是指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定时间。 3)再认和回忆均是对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形式,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仍能重新再现出来。 4)遗忘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提取时失败。(2005-1-37,遗忘最快发生在识记第一天,对我们的考试非常有现实意义) 2.提取失败由多种因素造成.但记忆痕迹的自然衰退和干扰是造成遗忘的主要原因。 3.回忆是指已识记保持的事物不出现在眼前时仍能回想起。 4.学习、记忆机制研究有新突破,即N0调控学说和突触可塑性学说早已证明,突触长时程增强电位(LTP)是记忆的电生理学基础,现又证明N0是LTP产生的关键。 三、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2.思维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H2006-1-13 3.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4.概括性则是找出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本质属性的联系。 (Z2006-1-37)顺利完成各种活动的必备的基本能力:判别能力 四、想象和创造的概念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是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第四节  情绪过程 考点:情绪和情感的区别4;情绪的作用3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l.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行为、生理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Z2004-1-37,情绪的状态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 2.情感是人的高级心理.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4,有、需要、生理行为变化、情境性冲动性) 1.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特有。 2.情绪产生多和生物性需要有关,而情感产生则和精神上或社会需要的满足有关。 3.情绪产生伴有生理、行为变化,而情感产生则多不伴有生理变化和行为改变。 4.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冲动性,情感则不易受情景影响,冲动性小。 H2006-1-14  心境的概念:一种微弱而持久具有一定渲染性的情绪。 三、情绪的作用3(健康,学习,工作) 1.情绪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长期的负性情绪作用可导致心身疾病产生。乐观的心境有利于健康,而抑郁的心境则会导致心理疾患或心身病症。愤怒、紧张、焦虑情绪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应激性激素分泌,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而产生心身疾病。 2.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1)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提高工作效率、充实人的精力和体力,即增力作用。 (2)消极的情绪、情感则降低工作效率,即减力作用。 3.情绪、情感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如自信感、信任感、理解感、忠诚感、爱感促进人际交往、友谊;而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如不信任感、嫉妒感、猜疑、怀恨报复感则对人际交往产生减力和破坏的作用。 第五节  意志过程 考点:意志的概念、特征和不良意志的表现 一、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特征: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三、不良意志:1、自觉性差,盲从,没主见 2、果断性差,优柔寡断或草率 3、坚韧性差,执拗,不听意见 4、自制力差,感情用事  第六节  需要、动机、冲突 考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动机的定义、分类;冲突的类型:双趋、双避、趋避 一、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根据对不同职业人的需要的调查统计认为,存在着五个层次的需要,只有在最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发生上一层次的需要,由低至高,逐层发展,故称为需要层次论。 1.最低层是生理的需要。H2005-1-13  2.第二层为安全的需要 3.第三层是爱与被爱的需要 4.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 5.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H2004-1-14  H2001-1-89 二、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动机即推动个体投入行动达到目的的心理动力。它是以需要为基础,并在外界诱因下产生的。(Z2006-1-38),动机产生的条件:需要与诱因 1.根据动机的内容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根据动机的社会效益可分为:正确的动机或错误的动机。 3.根据动机的作用可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4.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冲突的类型 l.动机冲突指存同一时间如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时,人难以取舍,产生斗争。 2.它有三种类型 (1)双趋冲突:两个目标对个人有相同的吸引力,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时的冲突,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威胁,产生同等程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形势只能择其一时,如“前有狼后有虎”。 (3)趋避冲突:指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相矛盾的动机,既向住得到它,又想拒绝避开它,如好吃糖的人既想吃它,又怕引起肥胖。(Z2004-1-38,冲突的三种类型)  第七节  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人格指在遗传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即个体总的精神面貌。由人格特征和人格倾向两部分组成。 二、能力:能力是人格组成的一部分,是指能直接影响人们完成活动质量和数量水平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考点:气质分型4: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用观察的方法将人的气质分为四型,并认为人有四种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根据不同体液在人体内的优势,把气质命名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黏液质。这种分类虽缺乏生理学依据,但却符合实际生活中对人气质的观察,故仍沿用至今。 1)多血质:相当于活泼型,其气质特征为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可塑性强、敏捷。其外显行为是言、行敏捷,活泼好动,待人热情,粗心、浮躁,注意力不稳定,兴趣易变,外倾性格。 2)黏液质:相当于安静型,其气质特征为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可塑性稳定、敏捷性差。其外显行为是言行少而慢.活动稳且慢,情绪隐而不露,善忍耐,对人冷淡,固执拘谨,内倾性格。 3)胆汁质2001-4-82:相当于兴奋型.其气质特性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可塑性不稳定、敏捷性快,其外显行为为精力充沛、不易疲劳,情绪急躁、粗心,易冲动、自制力差.外倾明显。特点:易受感染型 4)抑郁质:相当于抑制型,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可塑性差而刻板.敏捷性慢;其外显行为是动作稳定、缓慢,观察细微,情感体验深刻,敏感、怯懦、孤独多虑,不果断且缺乏信心,严重内倾。 三、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它是人格的核心,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H2006-1-15。 其特征为:l.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特征H2005-1-89,如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对劳动的态度和对自己的态度。 2.情绪特征;如心境、强度与稳定性。 3.意志特征,如自制与放纵。 4.智力特征,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个人认知能力特征或理智特征。 四、人格的理论 考点:人格理论(结构、特质、维度、社会学习、自我理论);人格形成的标志 (一)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l.认为人格的结构包括“本我”,即生物本能驱使的人格部分;“自我”,即客观现实产生的心理成分;“超我”,即社会道德。2.规范约束的人格成分的这三部分如能保持平衡,则有利于人格正常发展。 3.主张人的本性一方面是受本能驱使的,另一方面义受现实和社会文化的制约。 (二)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指个人形成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特点。特质是构成人格的砖块。他用因素分析方法,确定了16种根源特质或人格因素,并据此编制丁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索测验,简称16PF。 2.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包括三个维度: (1)情绪维度:稳定或不稳定。(2)内向一外向维度。(3)精神质维度。艾氏据此编制了艾森克个性测验量表,简称EPQ。 (三)社会学习理论:华生和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格形成主要是学习适应社会环境导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刺激与强化建立起的不同的条件反射,形成个人的人格。 (四)人本主义的人格自我理论 l.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形成的动力,人是趋向自主、摆脱外力。 2.自我是白己对自己潜力、价值、表现的全部知觉,包括“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能干什么”的意识。 3.人格是自我和经验的统一,人可以独创性地适应环境,以最大限度的和谐与他人相处,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五、人格形成的标志人的遗传基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在出生后随着发育成熟、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形成人格。其标志为:1.自我意识的确立:(1)是个人对自己形象、能力、家庭、人际、应对、归属总的估价和认识。、(2)常以他人的 评价作为依据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2.社会化程度:社会化指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遵守各种规单元、、纪律、法律、纳入社会规范的过程 第八节  行为 考点:A型和C型行为模式特征  一、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2005-1-90,A、C行为与疾病  2001-4-85 ) l.Fm~dman(1965)提出的A型行为是指容易发生冠心病的行为模式,其特征为: (1)时问紧迫感,如同一时间做两件事,行为急促,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 (2)脾气暴躁,容易激动。(3)争强好胜。(4)对人有敌意等。 2.具有这种行为的人因经常处于忙碌状态,研究发现其血中应激性激素,如儿茶酚胺、血管升压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均较B型行为人(温和安静,言行缓慢、不争强好胜,无时间紧迫感)高,日久天长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  Eg:1.某患者,竞争意识强,总想胜过他人;老觉得时间不够用,说话快、走路快;脾气暴躁,容易激动;常与他人的意见不一致。其行为类型属于 (A ) A.A型行为 B.B型行为 C.C型行为 D.D型行为 E.E型行为 2.某男职员,经常感到时间紧迫,整日忙忙碌碌;工作中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情绪不稳定、外露:好与人争执,富于敌意。近一年来常心前区疼痛,被诊断为冠心病,其人格特征为A A. A型行为特征 B. B型行为特征 C.C型行为特征 D.AC混合型行为特征 E.D型行为特征 二、C型行为与肿瘤发生 1.Ballmsch(1988)提出C型行为,是指易发生肿瘤的行为模式,其特征为 (1)童年生活挫折、不顺利。(2)性格克制,压抑情绪,压抑愤怒。(3)焦虑、抑郁。(4)谦虚、谨慎、过分合作、调和行为。 2.C型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受束缚和压抑后通过交感一肾上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垂体一神经免疫肽类、下丘脑下部一神经免疫肽类系统使细胞和体液免疫力低下,加上遗传癌基因和易损伤性器官使之发生各种癌症。 3.近来研究发现c型行为还易得溃疡病、哮喘、糖尿病和皮肤疾患。 第三单元  心理卫生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考点: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乐观、稳定,心境舒畅。 3.意志坚强、目标明确,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并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和情绪。4.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5.人格健全,表现为有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现实持正确、积极的态度.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精力充沛地适应工作和社会。  第二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是不良行为习惯、偏食、肥胖、口吃、场所恐惧、注意力障碍等。 维护方法l.优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 (1)选择心身健康、不近亲、感情心理相投的配偶。 (2)孕期时要注意围生卫生,如孕妇心境平和、乐观,尽力避免病毒性及其他传染性疾患,不接触烟、酒和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如土霉索、链霉素、中枢镇静剂等。 (3)孕妇防止外伤以免损伤胎儿。(4)防止难产导致的胎儿脑缺氧。(5)加强围生期教育。 2.母爱、拥抱、抚摸儿童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儿童缺乏安全感,母爱、皮肤触摸是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3.感觉整合训练具有促进儿童脑发育的作用,是促进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感觉整合训练即同时能刺激多种感官的游戏或运动.如爬行、滑板、秋千、垫上运动、木马等。 考点1: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语言、人格、智力、自制力 4.抓住不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促进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是个渐进过程,但也有个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H2006-1-16  个体自我意识的开始时期——婴儿期 (2)如语言发展关键期是l~3岁,这时同语言有关的五个中枢都已发育成熟,故在l~3岁时应多训练儿童听、说能力。 (3)人格发展关键期在3~7岁,“从小看到老”说明人格在此阶段是发展的关键期。(4)智力发展关键期在7岁前。 (5)2~3岁是培养儿童自制能力的关键期。(6)儿童期也是形成健康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5.家庭教育要民主协商式,反对封建式管教和溺爱。 考点2: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4(性、世界、友爱情、自我)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 青少年是性生理发育成熟,自我意识形成期,常见心理问题是学习困难、性问题、神经症、行为不良。 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 1.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防止早恋、未婚先孕、性解放与性罪错。 2.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因青少年期是世界观、价值观、兴趣、意志、需要、社会行为形成的关键期。 3.正确友谊观和恋爱观教育:(1)交友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甚大,要选择与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作风正派、正直的人交友。不能讲江湖义气.感情用事交坏朋友。(2)正确恋爱观应建立在双方相互理解,心理相投,感情融洽,理想、价值观、兴趣相似,习惯、行为、卫生相互适应的基础上。 4.自我意识形成教育: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与价值观,并使自我与经验相统一。 (Z2006-1-38)青春期自我意识的主要矛盾:不包括学习与恋爱  (本题超纲。。。) 2006-1-89.某初中生,特别喜欢玩电子游戏,也常常因贪玩完不成作业而叹息,但就是管不住自己,这表明他的D A.情绪不稳定B.兴趣太广泛C.耐受力差D.自制力差E.理智感差  三、中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中年心理问题是记忆力下降、事业与家庭问题、不良行为、心理压力大等。 维护方法:1.事业上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负荷工作行为等行为模式。 (1)成人正处于成家立业时期,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扮演角色多,易导致紧张。 (2)而大多数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发生都与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相关。 2.保持家庭稳定和幸福:(1)家庭稳定、幸福是成年人情绪稳定、乐观、事业成就的基石。(2)要扮演好家庭中的角色如孝女、贤妻、贤媳、良母等的角色,求同存异,从而维持家庭和睦的大局,心胸宽大处理好家庭矛盾。 3.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是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关键;各种慢性病的主要病因是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不良所致,所以要保证充足睡眠,吃好早餐,平衡膳食结构,不吸烟、不酗酒,低盐食,改变A型和C型行为。 四、老人心理问题为老年痴呆和老年抑郁。 维护疗法:1.要纠正对老年的不正确观点,使心理得到解脱,并促进老人正确自我知觉。如老年期的变化是生理变化而非病理过程,大多老人仍保持正常的智力,老人残疾者只占少数,老人仍有性功能,老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以保持自尊与乐观。 2.保持乐观情绪,适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积极锻炼身体以预防痴呆。 3.具有健康的行为习惯,才能健康长寿。 第四单元  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 考点:心身疾病的定义;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心身疾病的定义1.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主要为情绪引起的躯体生理变化并伴有器质性变化的疾病。 2.心身反应是指心理因素引起的短暂的生理反应。3.心身障碍是指长期心理刺激引起躯体功能持久变化,但并不伴有器质性变化。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l.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特殊检查和化验室检查已明确有器质性病变,如胃溃疡2005-1-17、H2002-1-64动脉硬化、糖尿病等。2.疾病的发生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如情绪障碍、性生活事件、A型行为、心理紧张等,且疾病发生、发展与心理应激相平行。3.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心因性精神障碍。4.用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治疗措施收效甚微。  第二节  心理应激与应对 考点:心理应激和应对的定义;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与机制  一、心理应激与应对的定义 拉瑞鲁斯(1968)认为 1. 心理应激是指人对外界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识评价后,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地位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2. 应对是指人面对威胁性的应激源时,需要通过各种适当的心理行为策略,经过努力、行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来消除或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与机制 1.适当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可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从而促使心身健康 2.近期研究发现,持久、过强的紧张、焦虑、愤怒情绪,易导致A行为。 3.持久、过强的失助、失望、压抑、孤独、抑郁则使,易导致C行为。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回避、乐观、增强应对能力、转移控制、放松术、支持和理解)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治疗预防与治疗 考点:心身疾病的治疗治疗原则——5条 1、通过心理测量与量表了解与病情有关心理因素 2、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 3、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4、教会和训练病人自我放松和调节 5、药物解除症状 第五单元  心理评估 第一节  心理评估的概念 考点:心理评估、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的概念。 一、概念: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性格等。心理测量是依据心理学的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的测定。主要采用量表的形式进行。心理测验是一种心理测量的工具,严格说来借鉴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心理测验的分类 考点:心理测验的分类2(根据功用3;根据测验方法3:问卷、作业、投射) (一)根据功用分类 1.智力测验 (1)主要应用于儿童智力发育水平的鉴定、脑器质性损害及退行性病变、特殊教育或职业选择时的咨询参考指标。 (2)常用工具有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2003-233,H2003-43常用的智力测量表,)、韦克斯勒成人与儿童智力量表等。 2.人格测验 (1)多用于某些心理障碍病人的诊断和病情预后的参考、科研和心理咨询对人格的评价。 (2)常用工具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洛夏墨迹测验(2003-345  H2003-129),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 16PF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问卷(2003-1-101,出现这样死记硬背的考题只能靠蒙答案,除非把心理学学透,但今年出题的可能性不大),与之相关MMPI、EPQ 3.神经心理学测验 (1)可用于脑器质性损害的辅助诊断和对脑与行为的关系的研究。 (2)常用工具有H.R神经心理学成套测验、个别能力测验等。 (二)根据测验方法分类 l.问卷法:多采用结构式问题的方式,被试者以“是”或“否”或在有限的几种选择上作出回答,如MMPI、EPQ等2.作业法:非文字的,让受试者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感知觉和运动的测验。 3.投射法:受试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一些意义不明的图像、墨迹等作出回答,借以诱导出受试者的经验、情绪或内心冲突,如洛夏测验、主题统觉试验(看图回答TAT) (H2003-165)等。  考点3: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调、观、会谈、作品分析、心理测验,无实验) (三)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2005-1-43、2001-4-84, H2005-1-14实验法不实用于心理评估,能猜出答案的考题) l.调查法 2.观察法 3.会谈法 4.作品分析法 5.心理测验法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原则和条件 考点:心理测验的原则3(标准化、保密、客观性) 一、心理测验的原则 2002-3-22.心理测验工作应遵守的原则为 D A.真诚、中立、回避B.自强、自立、自省C.信度、效度、常模D.客观、保密、标准化E.自主、学习、实效 (一)标准化原则  测量应采用公认的标准化的工具,施测方法要严格根据测验指导手册的规定进行。 (二)保密原则:l.测验的内容、答案及记分方法只有此项工作的有关人员才能够掌握,不允许随意扩散。 2.对受试者测验的结果保密,因为其涉及个人的隐私权。 (三)客观性原则:对测验结果的解释要符合受试者的实际情况.评价应结合受试者的生活经历、家庭、社会环境以及通过会谈、观察获得的其他资料全面参考。  二、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条件 考点:条件:效度、信度、常模、固定施测条件、标准的指导语、统一的计分、大样本 l.效度(Z2004-1-39,效度、常模和信度的相关概念) (1)指一个测验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检测东西的真实程度。(2)它反应工具的有效性、正确性。 2.信度:(1)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H2001-1-91 (2)它反应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常模:是测验取样的平均值,即正常的或平均的成绩。 4.固定的施测条件:要有固定的、较好的施测环境及一致的条件。 5.标准的指导语:可以印制在测验的开始或片用播放录像的方式。 6.统一的记分方法:计算分数与统计要有一致的标准。 7.大样本代表性强。 三、心理测验与评定量表 考点:智商指数90-109 平常,离差智商、比率智商 智商指数  130以上 超常  120-129  优秀  110-119  高于平常 90-109 平常(2004- 2003-321  离差智商=15*(X-M)/ S+100  比率智商=MA(智力年龄)/ CA(实际年龄) *  100 第六单元  心理治疗与咨询  第一节  心理治疗概述 考点:心理治疗的概念、性质3  一、概念: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指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性质 l.自主性(2005-1-89,心理治疗的特性:自主、学习、实效) 1)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帮助病人自己改变自己。2)病人从一开始就承担主动的作用。 3)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是一种伙伴或同盟的关系。 4)通过治疗,病人变得越来越具有自主性和自我导向能力,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更负责任。 2.学习性:1)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心理治疗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个体的情感、认知以及行为都是个体过去生活经历的产物,它们是“学习”而来的。 3)因此心理治疗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病人自愿主动; 二是环境允许他的改变; 三是能克服学习的内部阻碍. 3.实效性:心理治疗是一项有实效的工作,它是有效的、有益的而且是人道的。 三、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区分4点 考点: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区别 1、工作对象:病人;来访者 2、工作者:医生;咨询心理学家 3、工作任务:人格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性变态;人际关系、学习、升学、婚姻 4、工作方式:人格的改造和行为的矫正,费时长;教育和发展,费时短 四、分类 五、心理治疗适应证: l.心理治疗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与心理的许多疾病与问题。 2.其最常应用在:神经症、儿童与成人的行为障碍,包括性心理障碍;应激或挫折后的情绪反应;重型精神病的恢复期;心身疾病的辅助治疗;学习问题;个性问题;以及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等。 (Z2006-1-40)心理治疗原则:保密、忠诚、耐心、中立、灵活、针对、综合、回避(Z2006-1-41、2004-1-89心理咨询的原则:保密、理解与支持、时间限定、自愿、感情限定、重大决定延期)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考点:精神分析的常用方法3(自由联想、析梦、移情)  一、精神分析的常用方法(2005-1-40,精神分析学派的关键词:潜意识、梦解析、自由联想、移情别恋(父母) (一)自由联想(2005-1-42,精神分析的常用方法)  H 2003-164   H2002-1-65 2005-1-15   2002-3-105.在下列方法中,属于精神分析治疗常用的是 E A.系统脱敏 B.厌恶治疗 C.患者中心 D.催眠治疗 E.自由联想 l.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主体。 2.不对病人进行定向的引导,让病人仰卧在躺椅上畅所欲言,治疗者坐在病人侧后方,以免妨碍其自由表达思想。 3.治疗者的任务是在病人“信口开河”过程中了解到用来解释疾病现状的潜意识情绪或幼年的特殊事件。 4.捕捉到这样的关键之后,要进行抽丝剥笋般的耐心解释,使患者本人产生心悦诚服、茅塞顿开、疑云全消之感。 (二)梦的分析 ( H2003-205 被狗咬的梦境) 1.治疗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 2.通过分析,把梦的“显像”还原为它的隐意,进而发现潜意识中的动机和愿望。 3.病人需要医师的“指点迷津”,释梦是一种顺势引导人的手段。 (三)移情:治疗者在患者心目中成为父母的代替者,患者把他儿童期对父母的依恋关系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分为正、负移情.使患者重新体验到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以此消除过去留下的心理矛盾。 二、行为主义的常用方法(Z2006-1-41)考点:行为主义的常用方法4(系统脱敏、厌恶疗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 (一)系统脱敏疗法(Z2006-1-90)(Z2005-1-88)(Z2005-1-88)(2004-1-88)  H2004-1-88 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恐惧刺激,使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用以治疗心理或行为障碍,称为系统脱敏疗法。用于恐惧治疗 (二)厌恶疗法(2004-1-90,注意与生物反馈疗法的区别-自身生理变化,单纯的心理恋物) 将令病人厌恶的刺激与对它有吸引力的不良刺激相结合,形成条件反射,以消退不良刺激对病人的吸引力,使症状消退。H2004-1-89  最典型为恋物癖   抽烟(H2003-189 ) (三)放松训练法: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四)生物反馈法(Z2006-1-89,生物反馈纠正行为,如酒僻、手淫、咬指甲。眼动治疗通过声音或视觉重新回忆创伤,把留在左脑中记忆转移到右脑。) 人们借助于反馈信息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并依据这些变化,逐渐学会对其加以随意控制和矫正的一种行为疗法。  三、人本主义疗法的特点 考点(Z2006-1-39)比较精神分析法、行为疗法的区别,通过历年例题,每年必考) (一)以患者为中心 (二)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 1.心理治疗主要是调整自我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过程。2.治疗者如同一个伙伴,帮助病人消除不理解和困惑,产生一种新的体验方式,而放弃旧的自我形象。(2005-1-39,人本主义治疗最重要的是倾听)、(2003-361) 2003-128H 2003-235 (三)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反对操纵和支配病人,避免代替病人作决定,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从而强化病人的言语表达,激发病人的情感,使病人进一步暴露自己。并随之产生批判性的自我知觉。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原则和要求 考点:1.心理治疗的医患关系:单向性、系统性、正式性、时限性 2.心理治疗的工作原则:真诚、耐心、保密、中立、回避  第四节  心理咨询 考点;心理咨询的方式(门诊、电话、信函、专题) l.咨询是商量及征求意见的磋商行为。 2.心理咨询是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Eg:患者,女,55岁,10年来主要因丈夫有外遇,夫妻感情不佳,总想离婚,但又总舍不得孩子,又怕丢面子,来到心理咨询门诊,想问心理咨询师,离婚还是不离婚好?此时心理咨询师最应注意采用的原则是B A.回避原则 B.中立原则 C.耐心原则 D.综合原则 E.灵活原则 第七单元  病人心理 第一节  病人角色 考点:病人权利;病人角色改变  一、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l.病人的权利 (1)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 (2)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3)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 2.病人的义务 (1)及时就医、早日康复。(2)认真遵守医嘱。 (3)遵守医疗部门的规单元制度。 二、病人角色的变化:人们期望病人完全按病人角色行事,但往往并非实际角色与期望角色相吻合。 具体表现为:l.角色行为缺如:否认自己有病,未能进入角色。2.角色行为冲突:病人角色与其他角色发生心理冲突。 3.角色行为减退:因其他角色冲击病人角色,从事了不应承担的活动。 4.角色行为强化:安于病人角色的现状,期望继续享有病人角色所获得的利益。(2004-1-41,与之相关的角色概念) 5.角色行为异常:病人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不良心境导致行为异常。 第二节  求医与遵医行为 考点:求医的原因 求医类型 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一、求医行为 (一)概念 (二)求医的原因:躯体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 (三)求医类型 l.主动求医型:个体产生不适感或病感自觉作出决定。2.被动求医型:由病人的家长、家属或他人作出求医的决定。 3.强制求医型:本人不愿求医,但对本人或社会人群健康构成危害而强制其求医。 (四)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1. 症状特点,病人的心理社会特征 2、医疗保健系统特点 3. 社会经济状况 二、遵医行为 (一)概念 (二)影响遵医行为因素 1.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2.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3.治疗的特点4.医患关系的特点5.病人的社会行为特点 (三)提高遵医率的方法 l.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2.纠正病人对检查及防治措施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3.耐心解释、反复说明,提高病人对医嘱的理解和记忆程度。4.采用必要的行为技术,如订、自我监测、刺激控制法等。 第三节  病人心理问题(略) (2004-1-42)P1231 病人心理状态:焦虑、退化、主观感觉异常、猜疑、愤怒、回避、期待 考点:患者的心理需要(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关心与尊重;信息索取;安全感和早日康复)       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退化、主观感觉异常、猜疑、愤怒、孤独感、失助感和自怜、期待) 第八单元   医患关系 第一节  医患关系的概念 考点:医患交往的两种形式(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水平(技术水平和非技术水平)       治疗效果=医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患者的依从性 第二节  医患交往中的问题 一、医患间的冲突:1.冲突发生于有两个竞争目标出现之时。2.按理说,医疗中医患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病人的康复或减轻病痛,不应当有冲突。3.但实际上,医患间的冲突是十分常见的,成为损害医患关系的重要原因。4.医患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1)医患间交往的信息量过少:1)医务人员对病人所说的话即使是与疾病有关,也常常不愿意听完,甚至显得不耐烦,对疾病以外的话更是不愿谈、不愿听、不愿问。 2)病人方面,在医患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即使与疾病有关的话,也只是与医生进行“封闭式”的回答,很少采取讨论式的交谈.对疾病以外的话,更是不想说,也不好意思去说。 (2)病人不遵从医嘱,甚至表现为攻击行为,医患间的不信任、隔阂,可以表现为患者不听从医生的处理.甚至在双方矛盾激化,例如出现某些医疗上的“事故”时,可能就会演变为严重的冲突——攻击行为。  二、医患间交往障碍的原因 考点:医患间交往障碍的原因 1.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尖端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科学知识空前增多,这一点虽然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但也使人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技术方面。2.有研究表明,人们已不像过去那样对医务人员给予十分高的评价与尊敬,涉及治疗不当的“诉讼”和医疗纠纷的数量也随之增多。3.其二是医生的专门化倾向,造成了医生的“病人观”的变化,医生在医疗过程中所考虑的往往不是有着丰富躯体和心理活动完整的人,而是患者生病的器官。(1)医生方面表现为:1)医生对病人的病痛缺乏应有的同情和责任感。2)以是否有“医疗价值”或“科研价值”为标准去对待病人。3)以对方能否带来物质利益而确定关系的好坏。 (2)病人方面表现为:1)情绪不稳,容易激惹,反应敏感。 2)过分挑剔或过分冷淡。  第三节  医患关系的模式 考点:医患关系模型类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一、医患关系模式类型 (一)主动—被动型:1.医务人员的作用:叫病人做某事。 2.病人的作用:接受(不能反对或无作用)。 3.临床应用:麻醉、严重外伤、昏迷、谵妄等。4.模式的原型:父母—婴儿。 (二) 指导—合作型:l.医务人员的作用:告诉病人做什么。2.病人的作用:合作者(服从)。 3.临床应用:急性感染过程等。(切除阑尾术后的病人) 4.模式的原型:父母—儿童。 (三)共同参与型:1.医务人员的作用:帮助病人自助。 2.病人的作用:合作关系的参加者(利用专家的帮助)。 3.临床应用:大多数慢性病患者。4.模式的原型:成人—成人。 Eg: 2002-2-26.医生在与慢性病患者的交往中,医患关系中最理想的模式是 C A.主动-被动型 B.指导-合作型 C.共同参与型 D.主动-主动型 E.被动-被动型 2002-4-101.医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病人的依从性,等于A A.治疗效果 B.技术交往 C.非技术交往 D.言语交往 E.非言语交往 二、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化 (一)医患关系模式建立的原则 l.疾病的性质。 2.病人的人格特征。 (二)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化常可以由一种模式转向另一种模式。
/
本文档为【打印文件张博士医学心理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