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

2018-10-01 44页 ppt 155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举报
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 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 糖尿病认识误区 糖尿病饮食误区 糖尿病运动误区 糖尿病药物治疗误区 糖尿病监测误区 糖尿病自我管理误区 糖尿病认识误区 1. “富人”才会得糖尿病   一般人认为糖尿病是“富贵病”,只有生活富裕的人才会患病。其实糖尿病是一种与家族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因素疾病,有糖尿病家族史,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曾分娩巨大儿的妇女及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抽烟、暴饮暴食、不常活动的都有可能患糖尿病。 2. 消瘦者不会得糖尿病   ...
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
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 糖尿病认识误区 糖尿病饮食误区 糖尿病运动误区 糖尿病药物治疗误区 糖尿病监测误区 糖尿病自我管理误区 糖尿病认识误区 1. “富人”才会得糖尿病   一般人认为糖尿病是“富贵病”,只有生活富裕的人才会患病。其实糖尿病是一种与家族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因素疾病,有糖尿病家族史,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曾分娩巨大儿的妇女及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抽烟、暴饮暴食、不常活动的都有可能患糖尿病。 2. 消瘦者不会得糖尿病   虽然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为肥胖者,但1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老年人及合并其他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可为消瘦者。 3. 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伴胰岛素抵抗,与摄入糖类无必然关系。摄入糖类会使“血糖”升高,同样高热量的含脂食品也会引起血糖升高。 4. 尿糖阴性就不是糖尿病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可靠。尿糖与肾糖阈有关,并且受某些食物及药物的影响。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尿糖阳性也不能确诊为糖尿病。 5. 空腹血糖正常排除糖尿病 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但有些糖尿病患者早期仅现为餐后血糖异常,甚至会出现下餐前的低血糖。因此对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及有血糖异常的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诊断或排除。 6.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一)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 成年人(>18岁)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高危因素,可定义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年龄≥40岁; •往有糖尿病前期病史; •超重﹑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静坐的生活方式;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 •有一过性类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二)糖尿病前期人群 糖尿病前期指存在空腹血糖5.6~6.9mmol∕L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11mmol∕L或者两者兼有 。 糖尿病的饮食误区 1. 吃得过少   有些患者过度节食治疗糖尿病,开始因热量摄入减少,使血糖、尿糖暂下降。但由于主食摄入不足,人体活动的能量只能由身体的脂肪分解供给,其中的产物酮体会引起酮症,严重者出现酸中毒。而且营养不足会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罹患各种感染及病情不易控制。 2. 限制饮水   有些患者因发病初期有多饮多尿症状,就限制饮水。口渴是因为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的水分,所以,渴了就应饮水,不必限制。否则,会引起脱水或高粘血症。造成微循环障碍,诱发静脉血栓,脑梗塞。 3. 吃零食无规律   一些糖尿病患者花生、瓜子、杏仁等坚果类零食不离口,认为其营养丰富且可减轻饥饿感。事实是坚果类食品除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外,还含有油脂。对这类食物无限制,同样会造成摄入热量增加,而且使血脂升高,部分血脂可异生为糖,不利于病情控制。 4. 少吃饭多吃菜  一些患者每天的主食仅二两或三两,但大量地吃鱼类及豆制品。其实糖尿病饮食提倡的是均衡饮食,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摄入来保证机体正常健康的运转。过多的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并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5. 只吃植物油   某些患者认为植物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比动物油要好,因此只吃植物油。殊不知,动物油与植物油按照1:3比例营养最为合理均衡。 6. 禁食水果    由于水果含糖,某些患者视其为禁忌。从营养角度来说,水果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如铬、锰等可提高体内胰岛素的活性。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适当进食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西瓜、苹果是有益的。 糖尿病运动误区 1. 运动量越大越好   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提倡适度运动,大量的运动不但会造成运动损伤,还会诱发低血糖、心肌缺血、骨关节、韧带损伤等。 2. 运动强度越大见效越快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对于无并发症的患者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可改善体质。而年老体弱或有并发症的患者,高强度的运动只会加重病情。平缓持续的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更为合适。 3. 运动要每天进行    固然,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但是一旦患者有感染或身体不适,此时,静养更重要,运动会恶化病情。而且,有研究表明,一周三次运动即可达到健身的目的。 4. 运动无防护或过度防护   糖尿病患者运动时一定要注意防护。穿宽松吸汗的棉质衣物,一双合适柔软的运动鞋是防止运动损伤的必要准备。当然运动时戴口罩,戴手套不仅起不到防护作用,反而会造成憋气、呼吸不畅以及增加器械滑脱的危险。 5.空腹或饭前运动 运动时间放在晨起或饭前,易发生低血糖或酮症,血糖波动明显。 糖尿病的用药误区 1.中医中药根治糖尿病 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中医同样如此。中药药性复杂,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比较共同的认识是:中医、中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作用。但患者如果盲信媒体上自称能根治糖尿病的“中医”,而终止现行的正常治疗,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2. 胰岛素有依赖性 对1型糖尿病人来说,体内胰岛无分泌胰岛素功能口服药物治疗无效,为了生存必须接受胰岛素替代治疗。 对于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许多患者宁愿相信道听途说:胰岛素是鸦片,用上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包括一些非糖尿病专业医生的错误讲解和宣传也是造成这一错误观念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是体内的正常激素,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来控制食物消化、吸收或自身代谢产生的血糖,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补充治疗可尽快缓解高血糖毒性,尽早恢复胰岛功能,患者可以少用药甚至不用药即可达到血糖稳定达标。 3. 人云亦云   糖尿病的用药强调个体化,适合自己的就是好药。并非新药和贵药才是好药,别人用的好的未必适合自己。 4. 单纯依赖药物  糖尿病的治疗是以饮食及运动为基础,药物治疗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治疗,三者缺一不可。若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食及少动,则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容易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加速B细胞的功能衰竭。 5.同类药物的联合应用 同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相同,原则上不宜同时使用。而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某些患者恨病吃药将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同类药物联合应用。这样做只会引起彼此之间的竞争拮抗,结果是增加了副作用而不是降糖效果。 6.凭感觉加药及停药 糖尿病患者的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而某些患者擅自主张,完全凭自觉症状的轻重而加药或减药。这样会造成血糖的波动,加重急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 7.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物的效果才逐渐凸现。许多患者降糖心切,服药几天未见血糖下降,就认为药物无效,急于换药。 8.服药方法不当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有长效、中效、短效及控释片。因此药物的服药次数也分为一日一次或多次。而且由于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药物的饭前、饭中及饭后服用效果也大相径庭。 糖尿病误区 糖尿病检测误区 1.血糖检测误区 病情比较稳定、血糖控制比较好的糖尿病患者,一周监测一天三餐前后。 血糖不易控制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或胰岛素功能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则要及时监测血糖,包括睡前、夜间一两点钟。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测定的次数。 2. 忽略测血压 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情况对于监测糖尿病是否对患者造成了更多损害非常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很容易血压升高,进而对心血管、心脏造成损害。 糖尿病患者正常血压值为130/85毫米汞柱,应注意电子血压计有一定误差,测量效果不如医院常用的水银柱血压计,因此糖尿病患者也要定期到医院测量血压。 3. 无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人两三个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的情况。根据化验结果,医生能判断患者的保健是否有效,吃得是否合适,运动是否得当,血糖是否控制得好,是否需要给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4.忽略尿微量白蛋、血尿酮体监测 尿微量白蛋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肾脏是否存在早期的轻微损害改变的指标,常规要求3-6月监测一次。 已经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监测频率要更高。血、尿酮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这一数值高了,糖尿病患者就很可能出现酸中毒导致昏迷。因此,在持续高血糖超过13.3时,就要到医院做血尿酮体检测了。 5. 只用血糖仪监测血糖 家用血糖仪是在指尖采血,测的是毛细血糖。这种监测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当血糖超过13.3或低于1.1时,这种血糖仪就不能显示数字了,而是显示代表过高(“HIGH”)或过低(“LOW”),这个时候就不能用血糖仪测血糖了,尤其是当患者的血糖值过高甚至(家用)血糖仪不能读数时,情况就比较危险了,因此要尽快到医院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必要时还要查酮体,及时进行治疗。 6. 吃药后测空腹血糖 有的糖尿病患者平常坚持每天早起后在早餐前服用降糖药物,因此即使要测空腹血糖,也习惯了早起按时吃药,然而这会影响血糖值,因此空腹测血糖前千万不要吃药。 糖尿病患者在复查血糖的日子里还要注意保持一贯的生活和服药习惯,不要故意少吃东西或不吃降糖药,这也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检测的前一天晚上10点后最好不吃不喝,晚餐也别吃太油腻的。 7.运动前测血糖 除了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也很重要,也就是“迈开腿”。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每天要适当活动,却忽略了对运动前血糖的监测。事实上,血糖低是不宜运动的,否则可能晕倒。此外,运动中一旦出现头晕等低血糖症状,也要立即停下来;必要时还要及时服用一些糖来使血糖达到正常值。 8. 不注意护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足坏疽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人高17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即使是轻微的损伤,也有可能引起感染,发生坏疽甚至截肢。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足部保养,每天要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清洗双脚。还要注意保持足部及脚趾间的干燥;足部特别干燥的患者可用护肤品来涂抹脚部;洗脚后要及时修剪过长的趾甲,趾甲前端应剪平磨光,防止向内生长。 糖尿病自我管理误区 1.片面注重单方面防治 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药物、监测五方面齐头并进,平衡前进,不可偏颇。 2.忽视心理调整 刻板作为,饮食每顿必称量;运动每次必测量;药物换来换去;频繁监测过度,糖尿病防治成心理负担。 迎着风和日丽 驾好糖尿病防治的五架马车 畅游人生的幸福时光!
/
本文档为【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