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实验心理学考研心理实验心理学笔记

2018-09-09 21页 doc 122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6509

暂无简介

举报
实验心理学考研心理实验心理学笔记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19世纪之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思辨。 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心理学建立的意义: 1. 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范围; 2. 使得心理学研究方法和途径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在方法和研究上给予其他心理学分支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 3. 借助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当代心理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荣誉; 实验心理学发展的途径: 1. 费希纳:物理心理学,开创性的提出量化研究; 2. 冯特:首先提出心...
实验心理学考研心理实验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19世纪之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思辨。 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心理学建立的意义: 1. 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范围; 2. 使得心理学研究方法和途径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在方法和研究上给予其他心理学分支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 3. 借助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当代心理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荣誉; 实验心理学发展的途径: 1. 费希纳:物理心理学,开创性的提出量化研究; 2. 冯特:首先提出心理学必须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3. 艾宾浩斯:实证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 一、费希纳 (一)生平 1801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做了7年的生理学家;15年的物理学家;14年的心理学家;11年的实验美学家;在教物理的时候,开始从事感觉的研究,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19世纪受荷兰理性哲学影响,开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 (二)对心理学的贡献;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1)费希纳定律,为:S=K㏒R 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 为常数;㏒取对数; (2)费希纳定律的含义: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刺激量越大,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nd】所需要的变化量就越大。即是:物理量越大,为了感觉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3)费希纳定律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第一,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 第二,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着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的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 (1)最小可觉差;(2)正误法;(3)均差法; (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并且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 2、另外一方面,从他的不足出发,后人发展出一种新的心理学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二、冯特 (一)生平 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在海德堡从事生理学研究是他的实验心理学概念的开始; (二)对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且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使得心理学真正的走进科学的殿堂; 3、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撒下了种子; (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他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最大; 三、艾宾浩斯 费希纳的量化思想让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成为可能;冯特的勤奋工作建立了实验心理学的体系;艾宾浩斯大大拓展了实验心理学的领地; (一)生平 1850年2月24日出生于德国波恩。受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影响很大;1885年出版了《记忆》一书。1894年出版《心理学概论》“心理学仅有短期的历史,却有着长期的过去” (二)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研究的主要领域:记忆 的研究——“节省法”和“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在实验心理学起步阶段所作的重要贡献: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他发现并且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自从艾宾浩斯提出用节省法研究记忆的存储量以来,就引发了储蓄几年的记忆研究热潮; 2.他将记忆分成三大类,其中有涉及无意识记忆; 3.为研究无意识记忆找到了一种途径。 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一、为什么实验心理学是科学的 (一)科学方法的特征; 1.非科学方法的特点; (1)第一种确定信念的方式是听信权威之言,此方法最简单、便捷;具有盲目性; (2)第二种确立信念的方式是注意凝聚,即人们不顾自己已知的相反事实,仍然固守自身已有的知识而拒绝改正;具有主观性; (3)第三种确立信念的方式是先验,即人们不经过研究或者考证就相信那些看来似乎合理的预存信念;具有刻板性; 2.科学方法的特点; (1)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 (2)能够自我校正; 3.实验心理学与科学方法; 要达到科学方法的,实验心理学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两大课题;前者要求心理学试验具有明确的观察对象;后者“怎样观察”是主要问题:心理学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缺超出了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使得观察有一定的困难。 实验心理学满足所有的实验条件,那么它就具有科学的方法所必须的属性;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举例; 1.社会心理学发现一个现象,“人们似乎不愿意在集体工作倾尽全力,而是有所保留”,这是著名的“社会浪费”现象; 2.社会浪费的现象是因为集体中的“责任扩散”引起的;(拉塔内提出的观点) 3.与社会浪费截然相反的现象——社会促进:即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工作中的工作绩效会显著高于单独工作时的绩效; 二、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误区; (一)实验心理学是万能的吗? 不是;原因如下: 1.首先,科学方法本身都是有限的,因此实验心理学不可能是万能的; 2.其次,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更加强调了实验心理学不可能是万能的;因为实验心理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试图观察,解释人的所思所行,因而使得实验心理学具有特殊性; (二)实验心理学背离真实生活吗? 实验室情境虽然在表面上与真实生活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却为科学家提供了理想的,可控的模拟现实; 首先,实验室情境可以与真实生活不尽相同; 其次,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 (1)实验室情境比真实生活更加可控;因为控制了干扰或者无关的因素,使得出的数据更加准确;实验室情境的可控性不仅易化了实验操作,使得其成为可能,而且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2)实验室情境得出的结果更加有说服力; (3)实验心理学家并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的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去; 实验心理学和所有的自然学科是一样的,首先是探索并逐步逼近真理,其次才是为现实生活的应用提供基础。 第三节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地位 一、观察法:通过一定程序收集材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一)观察法的类型: 1.主要有三种:自然观测法【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法为随后进行的控制更严格的研究提供重要; 巴克及其同事所作的新生儿测验研究,就是自然观察法应用于不同背景下人类行为研究的首次尝试; 3.个案研究是指深入的研究单个或者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来自于他对个案研究的临床于研究】 个案研究除了能够提供描述性的资料外,还能进行初步的比较,但是它所作出的推论范围很有限的。 4.调查研究往往比个案研究更加可靠; (二)观察法的要点: 1.研究者首要要明确观察目标,也就是“观察什么”的问题;【即:目标明确】 2.在观察过程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即:确保观察不受干扰】 确保观察不受干扰的技术: (1)无干扰观察;(2)无干扰测量; 无干扰观察:主要是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的状态下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著名实验:艾布尔-艾贝斯费特尔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表情的研究。】 参与性观察:应用于野外性观察场所;【福塞观察大猩猩实验】 无干扰观察与无干扰测量的区别:在于是否被试和研究者在同一个时间处在同一个地点;无干扰观察是一种直接测量;无干扰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因为它要测量的是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所要研究行为的本身; 反应性是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的问题; (三)对观察法的评价: 观察法的特点主要是:直接和描述性;正是由于它的的描述性,给它带来限制: 1.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 2.有时,观察法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 3.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 4.观察法本身并不一定客观无偏; 二、相关研究法;(有预测功能) 也是基于描述性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它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的变化关系; 一般情况下,相关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量化的指标,用以评估并且说明两个或者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个指标就叫做相关系数【r】 (一)相关研究法的指标及其意义; 1.相关研究法通过相关系数这一个指标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变化范围是【-1.00至+1.00】之间;数字越高,相关越高; 2.最常用的是“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它适用于两个连续变量的线形相关描述; 3.连续变量是指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是连续的量变而不是跳跃式的质变; 4.线形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基本上符合线模型,或者说变量间的函数关系一定是一次函数; 相关:正相关【A↑;则B↑】;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密切; 负相关【A↑;则B↓】;两个变量之间没有什么要紧的关系; (1)高相关:高相关不一定意味着正在研究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 有三种可能性: 是因素X作用于Y; 是Y作用于X; 是某种潜在的第三个因素同时作用于X和Y; (2)低相关:(在作出低相关-即变量之间没有关系的判断时,要考虑几个问题) ①一个是全距限制问题; ②研究者常常想当然的认为所用的相关系数的前提假设已经被满足; (二)对相关法研究的评价: 1.优点;在于可以显示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缺点: (1)相关研究法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是否得到了满足; (2)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3. 改进的办法: (1)将相关研究法建立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 (2)利用交叉-滞后法;【一般策略是: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 4.相关研究法的普遍原则: 不能根据单衣的相关,甚至是交叉-滞后这样复杂相关的研究结果就作出确切的因果判断;因为相关研究法中有存在“第三者”的情况; 三、实验法 (一)什么是实验?(考概念) 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具有一下几个要素: 1.实验假设和推论; 2.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实验控制;【主要工作是:一、尽可能地消除无关变量;二、在无关变量难以消除的情况下,尽可能加以平衡。】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整个实验中保持无关变量的恒定; (二)实验法的结果; 1.实验符合假设; 2.实验不符合假设; 【典型例子—零结果;零结果是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出现“零结果”的主要原因有: (1)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自变量是导致某种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错误的,而零结果是正确的; (2)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3)此外其他的因素也可以导致零结果的—“因变量不够好或者不够稳定” (4)由于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出现“天花板效应”或者“地板效应”这时也会出现零结果; (三)对实验法的评价; 1.首先,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较,实验法的主要优点实在于能够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 2.另外一个优点就是:经济 第四节 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伦理分为两个部分: 1.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一般原则;2.必须遵守道德规则; (一)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在实验中采取诚实客观的态度,力图报告事实; (二)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诱导抑郁的方法是由费尔滕发明】被试大声朗读与情绪问题有关的60个句子; 欺瞒技术要慎用,仅仅在欺瞒对被试无害,并且保证实验的潜在利益远远超过被试可能愚见的任何危险时,才考虑用欺瞒; 2.确保被试推出自由;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4.保密原则;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数据整合→撰写研究报告】 (一)确定课题;【三个步骤:1.选择课题;2.确定实验类型;3.提出假设】 1.选择课题; 【(1)实际需要;(2)理论需要;(3)个人经验;(4)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2.确定实验类型;【两种类型:(1)因素型实验;(2)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又被伍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成为“定性实验”】是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也即探明规定行为的要因的实验; 函数型实验:【定量实验】:是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也即是探明各种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3.提出假设;【因素型假设和函数型假设】 因素型假设:“如果a,那么b”的形式; 函数型假设关系:用方程式来表示“b=f(a)”,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这个方程式表示b为a 的函数,或者b数量地依存在于a. (二)选择被试【1.人类为被试;2.动物为被试】 1.人类往往是首选为被试; 2.非人类被试的条件: A、实验程序有可能对人类被试造成身心伤害; B、非人类被试有助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3.减少被试取样出现的偏差的方法: A、随机抽样法:(最基本的方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适用于总体由不同大小的小组和层次组成) (三)确定实验控制; 即:实验设计; (四)数据整合 1.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有: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 (1)计数资料:只是反映个体间质的不同,而没有量的差别; (2)计量资料:年龄;智商IQ;反应频率等; (3)等级资料:称为半计量资料;“强.中.差” (4)描述性资料:即非数量化的资料; 2.自变量为计数资料,因变量为计量资料; (有效的计量方式:方差分析——允许进行多自变量和多因变量的数据处理;) 3.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量资料; (有效的计量方法:方差分析;t检验) 4.自变量为计量资料,因变量为计数资料; 5.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数资料; (五)撰写研究报告; 1.回顾; 2.描述实验设计和研究过程,以及涉及的信息; 3.科学的报告各种数据,以便复检; 4.实验现象于实验报告于实验者自己的观点要区分;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变量 1.变量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实验中的变量: 【实验条件】:无关变量;相关变量;(研究者研究的变量是:自变量;不研究的无关变量) 【在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因变量)】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的根基; 二、自变量; (一)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分为:可以被主试操纵的——内驱力和不可以操纵的——智力等】 指的是: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征因素;包括能力,性别,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受教育水平等; (二)对自变量的操纵;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三、因变量; (一)因变量的分类;(有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1.客观指标有: (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目标;(5)反应难度; 2. 主观指标有: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有助于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的记录因变量的变化】 1.反应控制; A.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 B.途径:通过指导语来实现; C.心理学中指导语的要求: (1)内容确定;主试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 (2)完全;在指导语中,要把握被试应该当知道的事情交代清楚; (3)简单明确;要简单,确保被试能够理解; (4)标准化;一切手续进行都要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选择恰当因变量指标有: (1)有效性,即是效度;(2)客观性;(3)数量化; 常用的指标有:绝对阈限【RL】;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时间等; 3.避免量程限制; (1)影响有效指标的主要是: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造成这两种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指标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的最顶端或者是最低端; (2)解决办法: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的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 四、控制变量; (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实验者的某种方式使得被试产生附和主试的期望) 产生此现象的可能因素:互动方式;主试的性别;种族以及伦理观念等; 2.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被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性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奥恩首次发现在实验中让心理学家们认识到这一个问题; 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原因是:人有主观能动性;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 1.排除法;“又叫双盲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双盲控制简单的说就是让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缺点:得到的实验结果难以推广; 2.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 缺点:(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去;(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常常与其他的技术共同使用;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是把被试平均分配到各处理组去的技术; 优点:不仅能用于被试,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上; 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5.统计控制法;是在实验后通过一定技术统计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主要用于实验前完全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统计控制法【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法;分别加权法】 统计控制法是在实验前难以控制起到完全效果时的补充;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主要是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目的是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实验生产有效的一致性的可能性; 一、多变量设计:【多因变量和多自变量】 (一)多自变量实验设计; 指的是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1. 当自变量超额的时候,会产生交互作用;【是指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记忆测验的类型:(外显记忆测验和内隐记忆测验) 3.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 (1)效率高;(2)试验控制较好;(3)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二)多因变量实验设计; 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通常以行为指标表示】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一)被试间设计; 特点:是每一个被试只是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1. 优点:这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者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2. 缺点: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3. 减少被试差异的办法:(被试间等组处理)——匹配和随机化; (1)匹配: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者相似加以匹配,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一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 步骤: A、先对所有被试进行前测; B、然后根据前测的作业分数进行匹配;(前测作业有:与实验作业有高度相关的和利用被试试验作业初期的表现) 对动物被试间进行匹配的技术是:“拆窝技术” 匹配技术存在的问题: 1.匹配往往不是完全的;2.往往消耗大量的工作量; 3.在实验者同时匹配多个特征的时候,如果存在交互作用,可能会混淆实验结果; 4.匹配技术需要防止回归假象的介入; (2)随机化; 1.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受不同处理之前是平等的; 2.优点: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3.缺点:一、需要被试量大;二、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二)被试内设计; 练习效应:指的是被试的表现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境而有系统的提升; 疲劳效应:指的是被试的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的下降; 1.被试内设计的平衡技术; 平衡是指:在实验中为了消除或者减少实验顺序效应而采取一些系统地改变实验处理顺序呈现技术的设计; 两种常见的平衡技术:【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 (1)ABBA设计在理论上能有效的平衡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2)拉丁方设计:是一个两维矩阵,其中表示列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 建立的拉丁方的第一行公式为:1.2.n.3.n-1.4.n-2.,如此类推下去;n 表示试验条件的总数; 拉丁方设计是多自变量水平时的理想平衡方法; 2.被试内设计的局限; 差异延续效应:【自变量中一个水平的处理可能会完全改变其另一个水平处理时发生的情况;】 优点:更有力或者更加敏感,其由被试变异性而导致误差的可能性比被试间设计小; 三、小样本设计; 是指被试内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者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者处理方式; (一)ABA设计(基线期;消退期) 可以有效的区分实验自变量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 【本中的实验,指的是,先治疗,然后强化行为,使得个体回到原始的状态,最后再次治疗矫正;】 ABA设计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B阶段治疗效果不应该是持久的; (二)多基线(可能会考这个设计的概念) 实验设计的程序:找到一个或者若干个与所要研究的行为(被试)接近的行为(被试),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它们引入同一个自变量的处理,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为(或者不同的被试)在引入自变量之前有长短不等的基线期,; 多基线期设计的内在逻辑是:当一种行为或者一个被试正在接受处理时,另一种行为或者另一个被试仍然处于基线期条件下。如果这种没有受处理的行为在自变量引入之前保持稳定,然后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可以认定,是自变量导致该行为的改变,而不是碰巧在观察期内发生变化的其他因素; 当自变量有明显迁移效应或者行为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时,应该选择被试间多基线设计; 四、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该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的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该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 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一、实验研究的效度; 1.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构思效度: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也就是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它直接决定了研究者的设想能不能以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 3.构思的效度的要求: A.研究题目来源具有合理性;B.具有独特性; C.理论构思严谨,清晰明确;D.有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一)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自变量发生变化,因变量也相应发生变化;自变量不变,因变量也不变;这就说明该实验有较高的信度; 1.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 (2)统计回归; (3)其它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A.被试的一些固有和习得的差异; B.分组时可能存在的偏差性; C.长期测验中的参与人员流失情况; D.长实验,要考虑被试的身体生长和成熟因素;(解决办法——增加控制组) 2.零结果对内部效度问题的提示; 在实验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严重的混淆,导致自变量的操纵和变化没有引起因变量的相应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会出现零结果; 原因有两种:一、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二、实验内部效度存在问题; 零效度产生检测的方法: A、自变量操纵是否有效;B 、因变量的测量是否充分;C、额外变量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零效度产生的意义: A、提醒研究者可能他的实验操纵存在问题,实验内部已经受到威胁; B、告诉研究者可能他的的实验假设存在问题; 3.内部效度的特例——统计程序的有效性;【统计结论效度】 就是指有关决定研究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的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涉及的问题:误差变异的来源和如何恰当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问题; 影响到统计程序有效性的因素: A、数据的质量;B、统计检验的假设; (二)外部效度; 指的是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外部效度的受制约因素: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解决办法:提高实验情境与现实情境的相似性;或者增加现场实验数量;或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B、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C、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研究实验外部效度的意义: 【提示我们在选择合适的被试样本的前提下,应该进行系列实验研究;实验内部效度越高,其结果就越能认为是由实验处理造成;实验外部效度越高,其结果所推及的范围就越大】 二、实验研究的信度; 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的程度;归结为:“重复实验,结果是否一样?” (一)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 1.观察量;2.实验结果的统计检验; 【推断统计用来确定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差别到底是由自变量还是随机因素造成的;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所得出的结果差异之间很大,而且这差异由偶然因素造成的概率低于5%时,那么就可以排除偶然因素造成实验结果的可能性,认为是由自变量造成的】 (二)实验信度的验证; 1.直接验证;2.系统验证;3.概念验证; “类比”就是指人们往往会借助一些观念来帮助自己来理解其他的观点,进而获得新的发现;【“辐射问题”首先被东克尔使用】 在直接验证中,研究者努力尽可能的准确重复原来实验,看否在第二次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而在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研究者的兴趣在于描述某一个心理现象的边界条件,即保证该现象存在的条件;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同时也是为了说明结果的普遍性;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 1. 效度和信度从来不分开,不是互相割裂的,一个具有良好效度的实验,将得益于其对变量关系的明确把握,因而其结论也往往也具有高度的重复性; 2. 一个信度高的实验,则需要在保持其可重复验证的优点同时,设法提高结论的推广价值; 第四节 实验研究的仪器 一、几种常见的实验仪器; (一)听力器;(评定一个人的听觉灵敏度) 最早由西肖尔设计;心理学常用的听力器是:纯音听力器; 正常的阈限定为0分贝 (二)立体镜;(测定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 英国物理学家惠特斯通在1828年首次发现双眼视差在立体知觉中的作用,并且开创了现代知觉实验研究的新领域; 常用的立体镜有:三棱镜式立体镜;反射式立体镜和栅栏式立体镜; (三)深度知觉仪;(用来检测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 由霍厄德-多尔曼设计(又称霍厄德-多尔曼知觉仪器); 最初用于选拔测验; (四)时间知觉测试仪;(时间知觉实验的基本仪器) 被试复制时间与标准时间之差,即为时间估计差,可以作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指标; (五)空间知觉测试仪;(用于考察人类空间知觉认知特点的仪器) (六)速度知觉仪;(用于测量人的速度判断能力的仪器) (七)速示仪;(一种断是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 沃尔克曼最先命名的; (八)记忆鼓;(研究记忆的仪器) 由缪勒和舒曼设计,李普曼改进; (九)反应计时器;(用来测量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单个或者多个刺激或者刺激组合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的仪器) 1.简单反应计时器;2.视觉选择反应计时器;3.多选择反应计时器; (十)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的仪器) (十一)镜画仪;(是一种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的实验仪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 (十二)眼动仪;(是测量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 二、计算机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应用领域; 1.认知领域;2.技术和运动操纵领域;3.计算机辅助治疗; 4.心理生理学领域;5.心理学教学实验 (二)优点: 1.可较好的控制变数;2.计时精确;3.可减少主试对被试的影响;4.记录方便; (三)缺点: 1.有些心理学实验不适合用计算机来实现; 2.编写计算机程序有时是一项消耗时间又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 3. 应用计算机进行实验的真正严重缺陷是,剥夺了主试去观察被试的机会; 三、脑功能成像技术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正电子发射层描述术;【PET】 1.20世纪70年代获得成功; 2.基本原理:把示踪同位素注入人体,同位素释放出的正电子与脑组织中的电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作用,产生对一方向几乎相反的r射线,可以被专门的装置探测到,据此可以得到同位素的位置分布; 3.作用: 可以用来测量大脑的各种活动;【血流量已经被证实是反映大脑功能变化的一个可靠指标】 4.优点: A.对人体无害,可以重复使用;B.除了观察测量脑表层,还可以是脑的深层部位 5.缺点: A.成像时间长;B.受到放射性物质剂量的限制;C.系统造价高; (二)高分辨率脑电图; 1.原理:大脑工作时,神经细胞中的离子运动会产生电流,在头皮表层形成微弱的电位,脑电图装置通过高灵敏的电极和放大器来探测这些电位; 2.认知神经科学中常用事件相关电位,又叫“诱发电位”【ERP】 3.优势; 直接反映神经的电活动;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而且具有较低的系统造价;是完全无创性的; 4.缺陷:空间分辨率较低,各种定位算法的可靠性也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脑磁图;【MEG】 1.工作原理:电脑工作时,所形成的电流,在头颅外表产生磁场,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极微的磁信号,便可以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2.优点: A、定位准确;B、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 3.缺点: A、造价很高,难以普及;B、只是对某些流向的兴奋源敏感; (四)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1.工作原理:将被试放进一个强大的磁场,测量被试在磁场中活动时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以此来确定神经活动的情况; 2.优点: A.信号直接来自于脑组织功能性的变化,具有无创性,同一被试可以反复参加实验; B、可以同时提供机能性和结构性的图像,对于大脑的准确的机能定位及其重要; C、具有极高的分辨率; D、有大量的参数提供实验者自由控制; 3.不足之处: A.时间分辨率低于脑电图和脑磁图; B、实验环境不适于幽闭恐怖症患者; C、扫描过程中的巨大响声妨碍了它在听觉上的研究; D、系统造价很高 目前较好的办法就是:将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与脑电图结合; 第三章 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 第一节 文献检索(略;详见课本P125-132) 第二节 核对清单阅读法 1.首要原则:在阅读任何时都不要匆匆浏览,而是应当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且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以及答案——以及作者给出的答案和读者自己思考的答案; 2.核对清单阅读法的原理:【描述性和核对性】 3.核对性问题的回答:1.作答阶段;2.核对阶段;3.解决差异阶段; 4.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A.题目以及作者;B.摘要;C.引言;D.方法;E.结果;F.讨论;G.参考文献; 5.核对清单阅读法的作用: 核对清单阅读法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全面的了解作者论文中的全部信息;也能帮助我们对自己和别人观点进行有鉴别的反思,吸收他们研究中的精华所在,弥补自己观点的缺陷; 第三节 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 典型的实验报告格式【APA格式】 一、标准实验报告的格式;(略)P151—154 二、写作技巧: (一)题目与作者; 1.避免使用含义笼统的词语; 2.题目避免使用缩略词; 【APA格式规定的题目长度为10-12个单词;中国心理学会的规定题目不超过20个汉字】 (二)摘要; 一篇好摘要的特点: 1.准确性; 2.独立性; 3.简练而具体; 【APA格式规定的摘要不超过120个单词;中国心理学规定摘要不超过300个汉字,而且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转译;需要简洁,准确的将文意译出】 (三)引言; 1.提出问题; 2.说明研究背景; 3.阐明目的和理论基础; (四)方法; 通常方法部分被分成三个带标题的层次,这些层次包括被试、仪器、以及材料; 1. 被试(人或者动物) 2. 仪器;(简单描述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或者材料以及它们在实验中的功用) 3. 程序;(说明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五)结果; 1.尽量详尽报告数据以验证结论; 2.应该选择能够清楚而又经济的说明数据的报告形式; 【表格通常提供精确的数值,插图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能够更好的解释复杂的关系和整体的比较;作图可能突出或者掩盖实验结果】 (六)讨论 1.这部分应该清楚的说明是否支持所提出来的初始的假设,还应该说明研究结果与他人的研究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证明实验的结论; 2.这部分最容易犯的错误:缺乏组织和夸大结论; (七)参考文献; 简短,并且引用准确; 第四章 学生心理学试验报告的写作 一、学生试验报告的各个部分; (一)题目;【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教学实验通常包括: 1.心理物理法;2.心理特点的测定;3.心理现象的演示;4.因素性实验; 5.相关实验;6.信息加工实验; (二)引言;【包括研究的问题;问题产生的经过;问题提出的背景;理论假设和意义】 1.有充分详实的资料证明研究问题的价值; 2.研究的进行还要有相应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者本人的思考来指导; 教学实验的来历和意义是——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方法; (四)结果;(最佳的写作方法是先文字叙述,然后辅助图表来加深印象) (五)讨论; 1.从实验的实施过程来分析; 2.从方法来研究; 3.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 (六)结论;【必须恰如其分,不得夸大,也不能缩小】 (七)参考文献; (八)附录; 二、学生心理学实验报告举例; 第四章 反应时 第一节 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人差方程——反映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B-A=1.233(秒)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1.赫尔姆霍茨在1850年实施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为26/秒) 2.将反应时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唐德斯; 3.冯特早期对简单的反应时和选择反应进行了测量; 4.屈尔佩和卡特尔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的实验室;(是一个转折时期,之后的心理学家对反应时的研究转向了实际的应用) From1850年赫尔姆霍茨to唐德斯ABC测量反应时的方法是:减数法。【第一阶段】 1969年,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加因素法;【进入第二阶段】 三、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一种有效测量反应时的仪器包括:刺激呈现装置;反应装置和计时装置; (一)刺激呈现与反应装置; (二)计时装置; 1.简单机械计时器;【代表有:自由落体直尺计时器和单摆微差计时器】 a.自由落体直尺计时器是皮耶隆发明的;公式为:T= b.单摆微差计时器是最先由凯泽运用在天文学上的人差实验测量中,后来有桑福德加以改进;公式为:T= 2.复杂机械计时器;【代表有:时间描记器和钟表式计时器】 a. 时间描记器又称记忆鼓;最早使用的式希普计时器和邓拉普计时器; 3.电子计时装置; 第二节 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唐德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反应时,设计两类反应时任务: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一)简单反应时; 【指的是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是作单一反应,这个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1.听觉反应时; a.“生物墙”是一种人类能力的限制,它根源于人类有机体的特性——感官、脑以及肌肉工作的特性; b. 感官换能、神经传导、大脑加工和肌肉运动的时间总和便是我们获得的简单反应时; 2.视觉简单反应时: a.视觉简单反应时较长,原因在于感官换能时间较长;视网膜的工作方式是积累的; b.不同的感觉通道的简单反应时有着差异: 触觉﹤听觉﹤视觉 简单的反应时比较短,并且简单反应时具有通道差异性; 二、选择反应时; 1.选择反应时的概念; 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体,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且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2.选择反应时的研究;【唐德斯反应时ABC实验】 唐德斯反应时ABC实验:反应时测验技术的一种,A反应时间成为简单反应时间;B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反应模式从选择反应时【B】中有两个或者多于两个刺激物和两个或者多于两个反应;每个刺激物都有自己独特反应;C反应时间又称为辨别反应时,在C中限制(或者禁止)另一个刺激的反应; B包括: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C包括:辨别反应时; 所以:C-A=辨别反应时; B-C=选择时间; 3.多辨别一个刺激并且多选择一个反应大约需要0.07秒的心理加工时间; 4.默克尔用公式揭示了两者的函数关系:RT=LgN (RT为反应时,N为辨别刺激的数目) 反应时不是随着选择项目的增多而呈线性增长,当刺激物从两个增加到三个时,反应时 增加量小于0.07秒; 5.对于反应时任务的复杂度进行操纵可以获得三个不同类的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并且它们之间相减可以获得辨别和选择加工时间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唐德斯减数法的精髓; 唐德斯反应时实验纳入了辨别和选择两个心理过程;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 1.反应时实验的两个基本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 2.突出的问题: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之间的反向关系; 3.“速度——准确性权衡”:“要想准确率高,那么就得慢慢来,反应时则长;如果完成作业的速度过快,反应时短,那么错误率高;”此现象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一)速度——准确性权衡的例证; 1.泰奥斯对刺激呈现的概率和反应时的研究; 2.奈特和坎特威茨实验:两个相隔很短的刺激作为自变量呈现给被试;【间隔刺激】 3.实验结论:根据“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原则,在短刺激间隔情况下,要保持与长刺激间隔相同的错误率,反应时一定会加长; 4.中国的古话:“欲速则不达”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与实验信度; 1.东克尔的盒子问题是问题解决领域的经典研究;它揭示了被试在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现象; 2.功能固着:如果被试经常在某一个情景中,以某一特定方式使用某一事物,那么在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事物的其他用途或者功能则会被被试忽视; 3.当某一问题的解决伴随着功能固着时,那么被试表现为问题解决速度变慢,功能固着显著的影响了被试执行问题解决的反应时; 三、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 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的区别以及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影响反应时的两个最基本的因 素; 2.其他影响反应时的因素主要是【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 (一)刺激变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刺激的强度】【复杂程度】等) 1.刺激的强度: 强度强,RT则短;刺激弱,则RT长;因为有“生物墙”的存在; 2.刺激的复杂程度; 越是复杂,反应时就越长; (二)机体变量; 1.适应水平; 2.动机; 3.个体的差异; (三)反应时研究的具体程序以及要求: 1. 根据研究的具体要求,试验者要首先确定采用简单反应时任务或者选择反应时任务; 2. 随后的实验设计必须尽可能控制那些可能影响反应时的额外变量; 3. 最后研究者应该谨慎的评估实验中的速度-准确性权衡关系,必要时引入准确率以保证实验信度; 第三节 反应时新法 反应时新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1. 减数法;(subtractive method) 2. 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 3. 开窗实验:(open window experience) 【减数法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或者唐德斯三成分说;】 1969年,斯滕伯格继承了减数法,提出了加因素法; 一、减数法 (一)减数法的原理: 1.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分解为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2.减数法实验的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中反应时的差就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简单介绍: 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时;【为复杂反应时提供了一个基线】; 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时;【在B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 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C反应是在基线操作加入了刺激辨别的过程,但不包含反应的选择】 4.唐德斯反应时ABC实验的各个变量的关系: RT:B﹥C﹥A; 5.减数法的逻辑是两个任务的心理过程差异可以通过反应时之差来推断; (二)减数法的应用; 1.证明心理旋转存在;【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波德】 心理旋转是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真正知觉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2.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者:波斯纳】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种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处理(加工)阶段,并且在其他方面均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断此加工阶段; 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要有比较精确的预测,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但是一般很难做到; 二、加因素法;【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69年在唐德斯实验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加因素法的原理; 1.前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 2.逻辑: A、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是作用于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B、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3.基本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就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4.不足之处: A、有一种循环论证的倾向; B、关于它的实验逻辑遭到怀疑; (二)加因素法的应用; “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典型实验】 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阶段; (三)开窗实验; 1.经典实验:由汉米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 2.具体实验过程:参考课本P212 3.开窗实验的阶段: A、编码阶段; B、转换阶段;C、储存阶段; 第四节 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 一、序列反应时; 内隐学习研究出来新的研究范式——序列学习范式:用来研究人们对序列规则的无意识获得; 以反应时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 (一)序列反应时的基本程序和原理; 1.实验者:1987年由尼森和比勒姆提出; 2.序列反应时范式的特点: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 3.在实验期间,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以确保实验的效度; 4.实验结果:尽管被试没有意识到序列规则的存在,但是他的反应还是会随着固定序列的重复而逐渐下降;但是这样不一定就能直接说明被试对序列发生了学习,因为不能排除练习效应对被试成绩的影响; 为了保证实验的效度,在任务结束后,被试还要接受一个测量外显的任务——生成任务;就是根据当前信息的位置,预测下一个刺激出现的位置; (二)序列反应时的变式; 为了使得反应时差能更好更精确的对内隐学习造成的心理过程差异,研究者完善了序列反应时的任务,包括材料和实验程序的调整; 1.对实验材料的调整;可以有效的调节规则的难易程度,防止规则外显化,增加规则被内隐习得的可能性; A、缪森和斯奎尔——“判断颜色实验” B、斯戴德勒——“难度等级实验” C、克利尔曼斯和麦克莱兰——将系列反应时任务与人工语法结合; 2、改变实验操纵的程序; 以反应时作为实验的主要指标,对内隐学习进行研究,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反应时新法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巧妙应用; 二、内隐联想测验; 作用意义:成功促进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蓬勃发展,同时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在改进完善,不断丰富着发展反应时实验范式的解释能力; (一)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程序和原理; 1.实验者:格林沃尔德;1998年提出; 2.内隐联想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练习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3.基本程序:(分为7步) A、呈现概念词的样例; B、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 C、联合任务一,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 D、对联合任务一进行测试; E、内容交换,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 F、联合任务二,和联合任务一的反应内容刚好相反; G、对联合任务二进行测试; 4.基本原理: (1)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者两者练习比较紧密,此时的辨认任务就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所以反应速度就快,时间就短; (2)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认知发生冲突,此时辨别任务缺乏紧密的联系,要依靠意识加工,所以速度慢,时间长; 所以两者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概念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 (二)评价:反应时如何才算反应态度; 1.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相关,即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和被试外显态度分数间的相关;——应该尽可能的高; 2.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和简单反应时的相关——应该尽可能低; 3.内部一致性; 4.对所测量的对象的敏感性; 5.抵制两个联合任务呈现先后顺序影响的能力; (三)内隐联想测验的各种变量; 1.Go/No-Go联想测验; 【以往的内隐测验里面,忽略了速度-准确性权衡原则;】 特点:A、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指数作为指标; B、要求被试对那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忽视另外刺激; C、在处理时,采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指数d’作为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为击中率;不正确的“GO”反应视为虚报率;将击中率与虚报率之比,转化为Z分数,其差值就为d’分数; 2.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米尔克和克劳尔】 作用: A、有效避免了内隐联想测验任务顺序对内隐联想测验效果的影响; B、可以用于对多个态度对象的评价; 第五章 心理物理学 1860年,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第一节 传统心理物理学 一、感觉阈限的测量; 1.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2.绝对阈限:指的是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3.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4.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5.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A、最小变化法;B、恒定刺激法;C、平均差误法; (一)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者最小差异法】 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者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间转换点和阈限的位置; 1. 基本的实验程序; A、刺激系列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 对于递增系列,到被试一次报告“有”,停止实验;递减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无”,停止实验; B、绝对阈限的测量步骤: (1)计算每个刺激系列的阈限,被试反应转折处所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2)求出所有系列的均值,便是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 C、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差别阈限的方法步骤: (1)每次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一个是强度大小不变的标准刺激,另外一个是强度按照递增或者递减顺序变化的比较刺激; (2)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者递减的方式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或者=;三种情况】 D、差别阈限的计算方法: (1)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就是“=”或者“-”或者“?”)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 (2)在递增系列最后一次“-”到非“-”之间中点为Ll,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Lu, (3)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Iu; (4)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PSE】 具体参见课本 PAGE 21
/
本文档为【实验心理学考研心理实验心理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