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伤寒学伤寒课件伤寒教案绪论

2018-09-08 50页 doc 217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伤寒学伤寒课件伤寒教案绪论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伤寒学概念及学科确立的基本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基本概念及六经传变规律; 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治则治法及组方用药; 了解《伤寒论》形成与发展概况,《伤寒论》学术成就、与《内经》《金匮》《温病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伤寒学概念、确立的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 难点——《伤寒论》的历史沿革、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手段:电子教案、 VCD 、图片。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导言( 5 分钟) ...
伤寒学伤寒课件伤寒教案绪论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伤寒学概念及学科确立的基本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基本概念及六经传变规律; 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治则治法及组方用药; 了解《伤寒论》形成与发展概况,《伤寒论》学术成就、与《内经》《金匮》《温病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伤寒学概念、确立的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 难点——《伤寒论》的历史沿革、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手段:电子、 VCD 、图片。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导言( 5 分钟) 提问:对《伤寒论》《伤寒学》有何概念? 导入主题“《伤寒学》定义、形成与发展、学科确立及伤寒涵义、发病、传变及辨治” 二、伤寒学定义( 10 分钟):介绍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特质。 三、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地位、学术成就、渊源( 10 分钟) 地位:经典、辨证论治专著、临床医、必读课程 学术成就: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典籍、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立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留下大量有效方剂、奠定制剂学基础 渊源:在四大经典中地位、与临床各科关系 2 .成书、沿革、版本、流传( 20 分钟) 成书的时代背景( 10 分钟) 电子教案:荆州的社会背景——局部繁荣发展;当时医药发展水平;当时疫病流行;立志医学——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度。 《伤寒论》沿革、版本、流传( 10 分钟) 提问:现时《伤寒论选读》是否为其原貌?引入主题“沿革” 电子教案:《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版本:宋本、赵开美复刻本、成注本。 流传:按时代顺序:介绍南北朝、隋朝、唐朝各大医家对伤寒论的引用及评价。   第二节课 利用图片介绍河南南阳仲景伺。( 5 分钟) 3 。伤寒学发展史。( 20 分钟) 分五个阶段简介:晋唐、宋金、明清、近代、现代 四、伤寒学的确立与研究方向( 10 分钟) 确立条件:四要素(对象、队伍、历史、地位) 伤寒学的确立 定义伤寒学的意义: 五、伤寒的涵义( 10 分钟) 电子教案:分三层:广义、狭义、更狭义 强调范围是广义伤寒,重点是狭义伤寒。   第三节课 六、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 15 分钟) 1 概念:循经传、越经传、本经自病、直中、合病、并病、两感、阳病入阴、阴病出阳。 2 规律:传变的条件、发展趋势。 七、伤寒的辨证方法( 20 分钟) 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体系、特色、意义 八、伤寒的治则治法:自学为主。( 5 分钟) 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标本缓急、正治反治 九、学习要求与方法( 5 分钟) 太阳病提纲、分类 目的要求: 掌握太阳病提纲与分型; 熟悉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了解太阳病传与不传及预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病提纲与分型 难点——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朗读原文。教学手段: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太阳病篇概说( 10 分钟) 二、太阳病提纲( 10 分钟) 朗读 - 词解 - 提要 - 解析原文 - 归纳; 讨论:太阳病提纲为何未提发热? 三、太阳病分类( 25 分钟) 朗读 - 词解 - 提要 - 解析原文 - 归纳; 讨论:太阳中风表虚的含义?太阳中风与伤寒各型体温情况?鉴别要点是什么?从原文第 6 条看,伤寒论涉及的是伤寒是广义或狭义?对后世温病学形成有何意义?   第二节课 四、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15 分钟) 朗读 - 词解 - 提要 - 解析原文 - 归纳; 讨论:( 1 )辨阴阳的意义,六经辨证包含八纲辨证; ( 2 )辨发热的意义:是正邪交争、阳气亢盛的反应;是阳证、热证的特征; ( 3 )阴证一般不发热,若出现发热则可能:兼表、阳复、假热、阴证转阳。 五、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15 分钟) 朗读 - 词解 - 提要 - 解析原文 - 归纳;强调疾病传与不传,以脉证为凭。 六、太阳病欲解时( 5 分钟) 朗读 - 词解 - 提要 - 解析原文 - 归纳;中心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时间治疗学。 七、小结( 10 分钟) 指出太阳病提纲、分型、传变规律及辨治要点,故作为全篇总纲。 其传变规律:有传、不传、有自愈、有病退而正未复等种种情况,判别关键在脉证;辨证要点在于辨阴阳;治疗方面,祛邪掌握截断疗法,扶正掌握生物钟,还有调养护理。总之辨证掌握恒动观,治疗掌握整体观。 桂枝汤证、桂枝汤证兼证。 目的要求: 掌握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桂枝汤组成、配伍及煎服法; 熟悉桂枝汤的灵活运用 了解桂枝汤禁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桂枝汤组成、配伍及煎服法。 难点——桂枝汤灵活运用的病机与组方基础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录相。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  桂枝汤证 •  桂枝汤证主证、病机( 12 条):详解 - 脉、病机、主证、辅证、用方、服法、方解、临床运用、现代研究。播放录象。( 30 分钟) •  补充主证( 13 ):强调特征症状 - 汗出。言证遗脉的意义。( 10 分钟) •  桂枝汤在太阳病中灵活运用( 5 分钟) 前 7 条,朗读 - 词解   第二节课 前 7 条:提要 - 解析原文 - 归纳 95 条: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本条由证候 - 病机 - 病因 - 治疗,体现了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思路和原则。( 7 分钟) 24 条: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机理。针药并用,另成一法。( 8 分钟) 42 条 : 太阳病脉浮弱者:脉浮弱,一指脉浮缓;二指体弱不任峻汗。( 5 分钟) 44 条:表证未解者:表证未解,不可攻下,宜先解表,可选用桂枝汤。( 5 分钟) 45 条: 太阳病经汗、下后,脉浮表仍在者。( 5 分钟) 15 条:气上冲:含义、机理。( 5 分钟) 57 条:汗后仍宜汗解:“复烦”、“脉浮数”非热证的机理,为何提出“宜桂枝汤”。( 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第三节课 四、营卫不和自汗证( 20 分钟) 病常自汗出( 53 ):“病”的概念。营卫的生理。“复发其汗”的理解。发汗需择时。( 10 分钟) 时发热自汗出( 54 ):本条证候的特点。 53 、 54 条同为营卫不和自汗,其服药时间不同机理。( 10 分钟) 五、桂枝汤禁例( 10 分钟) 1 .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 16 ) 2 .酒客病,禁用桂枝汤( 17 ):寓义湿热内蕴者不能用桂枝汤。 3 .里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19 ) 六、病案讨论:营卫不和自汗证。( 15 分钟)     桂枝汤证兼证 目的要求: 掌握桂枝汤证兼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桂枝汤证兼证的主证、病机、组方及运用 难点—— 18 条之桂枝加厚朴、杏子“佳”。阴阳两虚而治用桂枝加附子汤扶阳。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录相。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 1 .桂枝加葛根汤证( 14 ):证候由两部分组成。“反汗出”的含义。其方药组成,同意林亿按。临床运用。( 15 分钟)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18 ):宿疾 + 新感,新感易愈,宿疾难除,用桂枝加厚朴杏 子,故言“佳”。临床运用。( 15 分钟) 3 。桂枝加附子汤证( 20 ):阳虚漏汗,但表证未解。虽阳虚阴亦不足,其治法唯取 扶阳解表。是扶阳即固表 - 敛汗 - 存津液,治病求本。临床运用。( 15 分钟)   第二节课 4 .桂枝去芍药汤证( 21 ):脉促胸满的机理。桂枝汤去芍药的方解。( 10 分钟) 5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22 ):“若微寒”的含义。与 21 条的联系及比较。 与桂枝加附子汤的比较。( 10 分钟) 6 . 桂枝新加汤证 ( 62 ):原文讲解。组方特点。病案举例。( 15 分钟) 小结( 10 ) 麻黄汤证、汗法禁例、麻黄汤证兼证 目的要求: 掌握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 熟悉汗法禁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 难点—— 39 条大青龙汤证脉证解析。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麻黄汤证 1 .麻黄八症( 35 ):无汗是辨证关键。省脉笔法。与桂枝汤的鉴别要点。煎服法。临床运用。( 20 分钟) 2 .太阳病多日,脉浮者( 37 ):以脉证为凭,不以时日为据。表实证仍在,故可与麻黄汤。以症代证、以脉代证笔法。临床体会。( 10 分钟) 二、麻黄汤证与衄血的关系 1 . 服麻黄汤后,汗不解,衄乃解( 46 ):服麻黄汤后反应与衄血机理。补充麻黄汤证脉象。( 5 分钟) 2 .太阳伤寒失汗,得衄病愈( 47 )。( 5 分钟) 3 .失汗自衄,仍须汗解( 55 ):失汗自衄的原因。为何衄后仍用麻黄汤?( 5 分钟)   第二节课 三、麻黄汤证脉证补充 1 .( 46 、 47 、 55 条)衄血的比较。( 10 分钟 )。 2 .( 51 、 52 条)解析:( 5 分钟) 四、汗法禁例 ( 83-89 、 49 、 50 共 9 条)自学为主,稍作归纳。 ( 15 分钟) 五、麻黄汤证兼证 1 .葛根汤证( 31 ): 症候由两部分组成。比较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组方特点。临床运用。( 15 分钟)   第三节课 2 .小青龙汤证( 40 、 41 ) 详解:病因 - 脉 - 主证 - 或有证 - 治。组方特点。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比较。口由不渴变渴的机理、意义。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20 分钟) 3 。 大青龙汤证( 38 、 39 ):详解:脉 - 证 - 治 - 禁例 - 误治变证。“太阳中风”是病因学概念。“不汗出而烦躁”是辨证要点和治疗的关键。组方特点。“伤寒脉浮缓”与“中风脉浮紧”错综立论的意义。大青龙汤证的变通表现。与小青龙汤证比较。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2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表郁轻证、太阳病变证治则 目的要求: 掌握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太阳病变证治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太阳病变证治则。 难点——表郁轻证的组方特点及临床运用要点。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表郁轻证 1 .表郁轻证与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关系(地位)( 5 分钟) 2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3 ):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因 - 脉 - 治 - 方,组方用量特点( 10 分钟) 3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5 ):服桂枝汤大汗后两种不同转归与治疗。因 - 脉 - 治 - 方,组方用量特点( 10 分钟) 4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27 ):因 - 脉 - 治 - 方,组方用量特点( 10 分钟) 5 .三方证比较、临床运用( 10 分钟)   第二节课 二、简介《伤寒论》有关度量衡问题( 30 分钟) 三、太阳病变证治则( 16 条上):掌握辨证论治十二字方针。( 1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太阳病变证治则、热证 目的要求: 太阳病变证治则部分: 掌握太阳病变证表里先后、标本缓急治则; 熟悉寒热真假、虚证实证辨证要点。 热证辨治部分: 掌握麻杏甘石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葛根芩连汤证; 熟悉栀子豉汤类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病变证表里先后、标本缓急治则;栀子豉汤类证、麻杏甘石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葛根芩连汤证。 难点——寒热真假的临床鉴别要点;麻杏甘石汤证是否兼表问题;栀子豉汤证治气以治血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上堂课复习( 5 分钟) 一、太阳病变证治则 1 .寒热真假证以患者欲与不欲为辨证关键( 11 条)、以胃病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腹中饥 / 不能食;欲食冷 / 朝食暮吐( 120 条),脉数 / 反吐、不能消谷( 122 条)( 20 分钟) 2 。虚证实证以恶寒与否为辨,联系第 7 条阴阳辨证进行讨论( 70 、 60 );以心阳虚为例( 75 )具体说明虚证辨证方法(望闻问切合参)( 20 分钟)   第二节课 3 .表里先后治则:以表里病证轻重缓急为要( 90 )、表里同病三种处理方法是仲景一大贡献;以小便清与赤( 56 ),辨表里与寒热( 20 分钟) 4 .标本缓急( 91 、 92 ),以急者先治,扶正优先( 10 分钟) 二、热证 1 .栀子豉汤证( 76-81 ,共 6 条):先串讲,后归纳。 栀子豉汤证之表现:较轻 - 虚烦不得眠;较重 - 反复颠倒,心中懊忱;重者 - 胸中窒、心中结痛。( 15 分钟)   第三节课 2 .栀子豉汤证之兼证:兼少气 - 栀子甘草豉汤证、兼呕 - 栀子生姜豉汤证、兼腹满 - 栀子厚朴汤证、兼中寒 — 栀子干姜汤证。禁例 - 大便旧微溏。 提问:胸中窒、心中结痛为何仍用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为何去豆豉加厚朴、枳实? 鉴别:“虚烦”、“实烦”、“阴烦”。总结( 15 分钟)。 3 。麻杏甘石汤证( 63 ):倒装文法。原文讲解。汗出而喘的鉴别(麻杏甘石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葛根芩连汤)。组方特点。临床运用。( 10 分钟) 4 .白虎加人参汤证( 26 ) “大烦渴不解”的理解。 26 条与 25 条脉证区别。白虎加人参汤的临床运用。( 10 分钟) 5 。葛根苓连汤证( 34 ):误下后两种转归。葛根苓连汤证与葛根汤证的鉴别。临床运用。( 10 分钟) 太阳病变证治则、热证 目的要求: 太阳病变证治则部分: 掌握太阳病变证表里先后、标本缓急治则; 熟悉寒热真假、虚证实证辨证要点。 热证辨治部分: 掌握麻杏甘石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葛根芩连汤证; 熟悉栀子豉汤类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病变证表里先后、标本缓急治则;栀子豉汤类证、麻杏甘石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葛根芩连汤证。 难点——寒热真假的临床鉴别要点;麻杏甘石汤证是否兼表问题;栀子豉汤证治气以治血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上堂课复习( 5 分钟) 一、太阳病变证治则 1 .寒热真假证以患者欲与不欲为辨证关键( 11 条)、以胃病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腹中饥 / 不能食;欲食冷 / 朝食暮吐( 120 条),脉数 / 反吐、不能消谷( 122 条)( 20 分钟) 2 。虚证实证以恶寒与否为辨,联系第 7 条阴阳辨证进行讨论( 70 、 60 );以心阳虚为例( 75 )具体说明虚证辨证方法(望闻问切合参)( 20 分钟)   第二节课 3 .表里先后治则:以表里病证轻重缓急为要( 90 )、表里同病三种处理方法是仲景一大贡献;以小便清与赤( 56 ),辨表里与寒热( 20 分钟) 4 .标本缓急( 91 、 92 ),以急者先治,扶正优先( 10 分钟) 二、热证 1 .栀子豉汤证( 76-81 ,共 6 条):先串讲,后归纳。 栀子豉汤证之表现:较轻 - 虚烦不得眠;较重 - 反复颠倒,心中懊忱;重者 - 胸中窒、心中结痛。( 15 分钟)   第三节课 2 .栀子豉汤证之兼证:兼少气 - 栀子甘草豉汤证、兼呕 - 栀子生姜豉汤证、兼腹满 - 栀子厚朴汤证、兼中寒 — 栀子干姜汤证。禁例 - 大便旧微溏。 提问:胸中窒、心中结痛为何仍用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为何去豆豉加厚朴、枳实? 鉴别:“虚烦”、“实烦”、“阴烦”。总结( 15 分钟)。 3 。麻杏甘石汤证( 63 ):倒装文法。原文讲解。汗出而喘的鉴别(麻杏甘石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葛根芩连汤)。组方特点。临床运用。( 10 分钟) 4 .白虎加人参汤证( 26 ) “大烦渴不解”的理解。 26 条与 25 条脉证区别。白虎加人参汤的临床运用。( 10 分钟) 5 。葛根苓连汤证( 34 ):误下后两种转归。葛根苓连汤证与葛根汤证的鉴别。临床运用。( 10 分钟)     太阳病变证心阳虚证、脾虚证。 目的要求: 心阳虚证部分: 掌握桂枝甘草汤证、桂甘龙牡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桂枝加桂汤证、苓桂甘枣汤证。 脾虚证部分: 掌握苓桂术甘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小建中汤证、桂枝人参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桂枝甘草汤证、桂甘龙牡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桂枝加桂汤证、苓桂甘枣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小建中汤证、桂枝人参汤证。 难点——火逆致阳虚的机理。苓桂甘枣汤证属桂甘系列或苓桂系列(即温心阳为主,还是温脾阳为主)问题。心阳虚奔豚证临床辨治。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心阳虚证 1. 桂枝甘草汤证( 64 ):即 心阳虚心悸证 :原文讲解。望诊、问诊的综合运用。组方特点( 8 分钟) 2. 桂甘龙牡汤证( 118 ):即心阳虚烦躁证。原文讲解、 组方特点。( 8 分钟) 3.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112 ):即心阳虚惊狂证。原文讲解、 组方特点。( 9 分钟) 4 .比较桂甘汤证、桂甘龙牡汤证、桂枝救逆汤证。临床运用体会。简介火逆的概念及对后世温病的贡献。 ( 10 分钟) 5. 桂枝加桂汤证( 117 ):即心阳虚奔豚证。讲解原文。奔豚的概念、形成原因。思考:药物相同,剂量不同,功效有别。临床运用体会。 ( 12 分钟) 6 .苓桂甘枣汤证( 65 ):从心肾相交理论引出欲作奔豚机理。下焦水气上逆不治肾而治脾道理。( 8 分钟)   第二节课 二、脾虚证 1 .苓桂术甘汤证( 67 ):倒装文法。症候。临床运用与实验研究。( 10 分钟) 2 .朴姜夏草参汤证( 66 ):腹胀满的寒热虚实鉴别。本证虚实夹杂的证候要点。组方特点。临床运用。( 10 分钟) 3 . 小建中汤证( 102 ):表里同病,先治其里。悸与烦,有虚实之分。组方特点。临床运用。( 10 分钟) 4 .桂枝人参汤证( 163 ):“协热利”的含义。原文讲解。组方特点。煎煮法。本证与葛根芩连汤证比较。( 10 分钟) 小结( 5 分钟)     太阳病变证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上热下寒证 目的要求: 肾阳虚证部分: 掌握真武汤证。熟悉干姜附子汤证、茯苓四逆汤证。 阴阳两虚证部分: 掌握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炙甘草汤证。 上热下寒证部分: 上热下寒证部分:掌握黄连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真武汤证、干姜附子汤证、茯苓四逆汤证、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炙甘草汤证、干姜附子汤证、茯苓四逆汤证。 难点——阳虚烦躁证的临床运用要点;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 5 分钟) 一、肾阳虚证 •  干姜附子汤证( 61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的机理。烦躁一症的鉴别。本 证的特征。组方特点、煎服法及意义。( 12 分钟) •  茯苓四逆汤证( 69 ):补充阴阳两虚证候。与干姜附子汤证比较。组方特点。 ( 13 分钟) •  真武汤证( 82 ):原文阐述。与苓桂术甘汤证鉴别。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 15 分钟)   第二节课 二、阴阳两虚证 1 .表证夹里虚误汗的变证( 29 ):串解,归纳。转归:或阳亏 - 甘草干姜汤;或阴损 - 芍药甘草汤;或热化 - 调胃承气汤;或寒化 - 四逆汤。设法防变,示人随证立法,不拘一格,体现辨证论治精神。临床运用。( 15 分钟) 2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68 ): 原文讲解。怎样理解“反恶寒”。组方特点。仲景常用温阳的药对规律。( 10 分钟) 3 .炙甘草汤证( 177 、 178 ):原文讲解。心动悸的辨证。组方要点。临床运用。结代脉鉴别。( 20 分钟)   第三节课 三、上热下寒证 •  黄连汤证( 173 ):原文讲解。辨证要点。组方特点。临床运用。( 15 分钟) 四、病例讨论( 2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太阳病变证 - 五苓散证。 目的要求: 掌握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太阳蓄血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五苓散证、桃核承气汤证 难点——太阳蓄水与口渴关系; 脉浮数、烦渴为何用五苓散 ;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鉴别、热结膀胱概念。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五苓散证 •  蓄水证的证治及与津伤口渴的鉴别( 71 ):介绍蓄水证概念。大汗出的两种转归——伤津、表证不解邪入膀胱。煎服法。( 15 分钟) •  补述蓄水证重要脉证( 72 ):“脉浮数、烦渴”非热证,而是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使然。( 10 分钟) •  水逆证的证治( 74 ):此为蓄水重证。介绍水气上逆的原因、表现。其病机与蓄水证无异,仅多一呕逆表现,故仍用五苓散,桂枝兼有降冲逆作用。临床运用( 20 分钟)   第二节课 二、茯苓甘草汤证 •  膀胱蓄水与胃虚停水鉴别( 73 ):渴与不渴是辨证关键。两证的比较。苓桂三方比较。( 10 分钟) •  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的鉴别( 127 ):讨论:问小便、渴否、饮食,对辨病位的意义。 ( 10 分钟) 3 .小结:上 4 条介绍了五苓散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的轻重(口渴 - 烦渴 - 渴欲饮 水,水入即吐;脉浮 - 浮数),鉴别诊断,治疗用方。( 5 分钟) 三、太阳蓄血证 •  桃核承气汤证 ( 106 ):概念、讲解原文。表里同病,先表后里。辨证要点。组方 特点。煎服法。桂枝的配伍规律。( 10 分钟) 2 .临床运用及体会( 10 分钟)   太阳病变证 - 太阳蓄血证、结胸证。 目的要求: 掌握太阳蓄血证、热实结胸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抵当汤证、抵当丸证、大陷胸汤证。 难点——结胸证概念与现代病症的对比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 太阳蓄血证 1 .蓄血重证( 124 ):讲解原文。组方特点。讨论:本条为蓄血重证的理由。( 15 分钟) 2 .补述蓄血重证脉证及辨证要点( 125 ):讲解原文。讨论:蓄血发黄与湿热发黄的鉴 别。( 10 分钟) •  病势较缓者的证治( 126 ):讲解原文。组方特点。煎服法。( 10 分钟) •  比较:蓄水证与蓄血证、蓄血轻证与重证( 5 分钟) •  小结( 5 分钟)   第二节课 •  结胸证 1 .结胸辨证 ( 1 ) 先介绍:结胸的含义、特点、分类;脏结的含义、与结胸鉴别的异同点( 5 方面)。( 10 分钟) ( 2 ) 结胸的主要脉证( 128 ):按之痛 - 属实;寸脉浮、关脉沉 - 痰热内结。( 10 分外) ( 3 ) 痰热结胸( 131 ):讲解原文。本节阴、阳的含义。辨证要点。组方特点。( 10 分钟) 2 .热实结胸 ( 1 ) 表证误下结胸与发黄( 134 ):讲解原文。组方特点。( 15 分钟)   第三节课 ( 2 )大结胸的主要脉证( 135 ):即原发性结胸证 - 结胸三证。( 10 分钟) ( 3 )少阳兼里实与大结胸证的鉴别( 136 ):对举手法。讲解原文。归纳比较。( 15 分钟) ( 4 )阳明腑实与大结胸证鉴别( 137 ):讲解原文。归纳比较。本证实为水热互结与津伤 燥结并存。临床运用。( 1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太阳病变证 - 结胸证、痞证 目的要求: 结胸证部分: 掌握热实结胸证;熟悉寒实结胸证;了解结胸证脉证要点及预后,了解脏结证。 痞证部分: 掌握热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 难点——结胸证与痞证比较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结胸证 1 .热实结胸 ( 1 )大陷胸丸证( 131 下):讲解原文。原文讲解。辨证要点。组方特点。( 10 分钟) ( 2 )小陷胸汤证( 138 ):讲解原文。组方特点。大、小陷汤证比较。临床运用。( 15 分钟) 2 .寒实结胸 ( 1 )寒实结胸( 141 ):讲解原文。组方特点。煎服法。( 15 分钟) ( 2 ) 结胸危重证( 132 、 133 ):自学,提示。( 5 分钟)   第二节课 3 .脏结证 ( 1 ) 脏结的主要脉证及预后( 129 ):自学。 ( 2 ) 补述脏结的证候及禁治( 130 、 167 ) : 自学。 二、痞证 •  介绍:痞证含义、主证、成因、分类。( 5 分钟) •  痞证的病因病机( 151 ):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与结胸证鉴别。( 10 分钟) 3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154 、 164 ):一脉一证作为辨证要点。补充证状。组方特点。煎煮法。临床运用。( 15 分钟) 4 .附子泻心汤证( 155 ):证候特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比较。煎煮法。临床运用体会。( 15 分钟)     太阳病变证 - 痞证 目的要求: 痞证部分:掌握寒热错杂痞证;熟悉痞证证候特点;了解水痞证。 火逆证部分:熟悉火逆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附子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痰气痞证。 难点——三泻心汤证比较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寒热错杂痞 •  半夏泻心汤证( 149 ):吐利痞。原文讲解。与小柴胡汤证、大结胸汤证鉴别。组方特点。煎煮法。( 15 分钟) •  生姜泻心汤证( 157 ):即水饮食滞痞。讲解原文。辨证要点。组方特点。( 15 分钟) •  甘草泻心汤证( 158 ):即胃虚痞利俱甚痞证。讲解原文。三泻心汤证比较。组方特点。煎煮法。从原文学习了解张仲景临床辨证思路。临床运用体会及把握寒热错杂征象的要点。研究动态( 15 分钟)   第二节课 二、痰气痞: 旋复代赭汤证( 161 ),即痰气痞。原文讲解。组方特点。药物用量。临床运用体会。( 15 分钟) •  水痞证: 与蓄水证鉴别( 156 ),串解原文。( 15 分钟) 四、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治: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159 ),即下焦滑脱痞。本条设法御变论述特点。讲解原文。组方特点。临床运用要点。( 15 分钟) 第三节课 五、火逆证: ( 110 、 111 、 113 、 114 、 115 、 116 ,共 6 条)( 35 分钟) 小结( 10 分钟)     太阳病变证欲愈候、疑似证 目的要求: 欲愈候部分:熟悉疾病向愈的征兆。 疑似证部分:熟悉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疾病向愈的征兆、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难点——太阳病疑似证的机理、鉴别要点。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复习上堂课内容( 10 分钟) 一、欲愈候 •  汗吐下后邪去正虚欲愈( 58 、 59 ):“阴阳自和”的意义。举例说明。津伤者小便利 必自愈体现的基本思想。( 15 分钟) 2 . 汗下失序致冒( 93 ):冒家有虚实之分。( 10 分钟) 3 .战汗( 94 ):理解“阳脉微”、“阴脉微”的含义。战汗的机理。( 10 分钟) 阳明病辨证纲要 目的要求: 掌握阳明病提纲、阳明病脉证; 熟悉阳明病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阳明病提纲、阳明病脉证 难点——“胃家”、“阳明病外证”及阳明恶寒。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回顾总结太阳病主要内容:电子教案( 5 分钟) 二、阳明病篇概说、阳明含义、生理、病理、诊断、治则、代表方:电子教案( 15 分钟) 三、阳明病提纲( 180 ):胃家实含义,以病机作为提纲证的意义( 10 分钟) 四、 阳明病病因病机 1 .阳明病的成因来路( 179 ):互文见义手法,概述三种病情、有轻重之别、提示治法。( 10 分钟) . 2 .太阳病误治转属阳明( 181 ):证实 179 条互文见义手法,“此亡津液,胃中干燥”阳 明病主要成因。由于津伤程度不同、体质有别及宿疾因素,见症不一。( 5 分钟)   第二节课 3 .太阳病汗出不彻及胃阳偏旺者均可转属阳明( 185 ):何谓汗出不彻?“呕不能食” 何以断为阳明热呕?太阳病转属阳明病的成因有:发汗太过、不及与里热亢盛三种情况。( 5 分钟)  4 。伤寒转系阳明的主要证候( 188 ):阳明病汗出的特点及机理。汗出的意义。( 5 分钟) 五、阳明病脉证 1 .阳明病外证( 182 ):外证的含义,外证表现之机理、为阳明所独有之表现及与太阳病身热汗出的鉴别。( 10 分钟) . 2 .阳明病初感外邪之见证( 183 ):阳明病初感外邪“恶寒”的机理及特点及与太阳病恶寒的鉴别。( 5 分钟) 3 .恶寒自罢的原因( 184 ):阳明主燥,胃为燥土,有太过与不及两种。阳明恶寒与其他五经病恶寒的区别。( 5 分钟) 4 .阳明病主脉( 186 ):大脉的表现,形成机理。( 5 分钟) 小结( 10 分钟) 阳明病热证、实证 目的要求: 掌握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调胃承气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调胃承气汤证 难点——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恶风寒。阳明清法三证。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阳明病热证 1 。栀子豉汤证( 221 、 228 ):举例方式,设法以御病,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 15 分 钟) 2 。 白虎汤证( 176 、 219 ):原文讲解。 三阳合病,重于阳明之白虎汤证重证的证治与 禁例。白虎汤三见于 《伤寒论》,体现异病同治。 后世运用与研究进展(含个人临床经验)。( 20 分钟) 3 .白虎加人参汤证( 168-170 、 222 ):先串解,后归纳。( 10 分钟)   第二节课 接前: 阳明恶寒的特点、机理。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辨证要点。组方特点。 比较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临床运用体会。( 15 分钟) •  猪苓汤证( 223 、 224 ):理解津伤与水停。临床运用。猪苓汤禁例。猪苓汤证与五 苓散证比较。( 1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三条原文,反映上中下焦三个不同病理层次,称阳明清法三证。宣郁热、救胃燥、防水渍,设御防变,丝丝入扣,对后世温病三焦辨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启发作用。 二、阳明病实证 痞满燥实坚的概念( 10 分钟) 阳明病热证、实证 目的要求: 掌握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调胃承气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调胃承气汤证 难点——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恶风寒。阳明清法三证。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阳明病热证 1 。栀子豉汤证( 221 、 228 ):举例方式,设法以御病,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 15 分 钟) 2 。 白虎汤证( 176 、 219 ):原文讲解。 三阳合病,重于阳明之白虎汤证重证的证治与 禁例。白虎汤三见于 《伤寒论》,体现异病同治。 后世运用与研究进展(含个人临床经验)。( 20 分钟) 3 .白虎加人参汤证( 168-170 、 222 ):先串解,后归纳。( 10 分钟)   第二节课 接前: 阳明恶寒的特点、机理。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辨证要点。组方特点。 比较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临床运用体会。( 15 分钟) •  猪苓汤证( 223 、 224 ):理解津伤与水停。临床运用。猪苓汤禁例。猪苓汤证与五 苓散证比较。( 1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三条原文,反映上中下焦三个不同病理层次,称阳明清法三证。宣郁热、救胃燥、防水渍,设御防变,丝丝入扣,对后世温病三焦辨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启发作用。 二、阳明病实证 痞满燥实坚的概念( 10 分钟)   第三节课 1 .调胃承气汤: ( 207 ):“不吐不下”表明未经误治,由胃热亢盛所致;实烦与虚烦鉴别、煎煮法( 15 分钟) ( 248 ):太阳病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燥实为主-缓下-调胃承气汤。介绍其两种不同服法。( 10 分钟) ( 249 ):伤寒吐后,腹胀満者注意其腹胀満,为燥实所致,作为兼见症之一。不能认同为痞満为主。与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证比较。( 1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阳明病实证 目的要求: 掌握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难点——三承气汤证比较。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小承气汤证 •  ( 213 ):谵语与燥屎的关系(因果关系):热盛 - 汗多津伤 - 屎硬 - 谵语。组方特点( 10 分钟) •  ( 214 ):以服小承气汤是否转失气,辨燥屎成否( 8 分钟) 3 .( 250 ):轻下 - 太阳病误治伤津致燥,热结成实 - 小承气汤。( 7 分钟) 二、大承气汤证 1 .( 238 ):辨可下不可下,以脉证为凭:有燥屎者宜攻下。腹微满,大便初硬后溏者,不可下。大承气汤组方特点( 10 分钟) 2 。( 239 ):辨阳明腑实证燥屎的有无,不拘一法,有多种表现。( 4 分钟) •  ( 215 ):以能食不能食,辨燥屎之微甚:能食多热证,不能食有寒、也有热。( 3 分钟) 4 .( 241 ):下后燥屎复结可下:下后-热未尽,津未复-燥热、宿食-形成燥屎-再下。( 3 分钟)   第二节课 5 。( 242 ):阳明腑实,大便乍难乍易可下。大便乍难乍易的机理。( 3 分钟) 6 .( 212 ):谵语之重证:伤寒运用下法,即不能太早,也不可太迟。( 10 分钟) 7 .( 217 、 220 ):辨谵语、有燥屎与汗法关系:有表当解表,表解乃可攻。( 3 分钟) 8 .三急下证: (先串解,后归纳) ( 1 )伤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法当急下( 252 )( 4 分钟) ( 2 )阳明发热汗多,法当急下( 253 )( 4 分钟) ( 3 )发汗不解而阳明腑实者,法当急下( 254 )( 4 分钟) 归纳:急下含义、证候特点、条件、目的及对急下存阴的探讨。( 10 分钟) 9 .( 255 )当下:承气汤证腹满的特征。腹满的虚实鉴别。( 4 分钟) 10 .( 256 ):有宿食者当下,宜大承气汤。( 3 分钟)     阳明病实证 目的要求: 阳明病实证部分: 掌握麻子仁丸证; 熟悉下法运用要点及禁例; 了解导下法。阳明病虚证、寒证。 阳明病变证部分: 掌握湿热发黄证;熟悉寒湿发黄证;了解火劫发黄证和小柴胡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麻子仁丸证。三承气汤运用要点。 难点——攻下、润下、导下法的运用指征。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麻子仁丸证 1 .脾约证( 247 ):脾约的概念。主要脉证及治法。脾约证与阳明腑实证的比较。临床运用。( 10 分钟) 2 .进一步辨脾约证脉证:辨汗多津伤便硬( 245 ):何谓“太过”?“阳绝于里”之“绝”?( 3 分钟);从脉浮芤辨胃热津亏( 246 )( 2 分钟) 二、导下法 导法( 233 ):概念。此法为世界医学史上应用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的先驱。已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 5 分钟) 三、下法辨证 1 .大承气汤证( 208 ):详解其主证主脉、禁例、缓下证、煎煮法( 7 分钟) 2 .小承气汤证( 209 ):大承气汤运用指征、试探测证、误治变证及小承气汤运用。( 12 分钟)讨论:大承气汤为何以气药为君?( 8 分钟) 3 .辨大小承气汤使用法( 251 ):按时序,动态观察病证变化,并确立相应治法。( 5 分钟) 4 .以小便测大便( 203 ):大便、小便,津液互通关系的运用(利小便 - —实大便;尿少尿闭——导泻),间接表明津亏便秘者慎下。( 5 分钟)   阳明病实证 目的要求: 阳明病实证部分: 掌握麻子仁丸证; 熟悉下法运用要点及禁例; 了解导下法。阳明病虚证、寒证。 阳明病变证部分: 掌握湿热发黄证;熟悉寒湿发黄证;了解火劫发黄证和小柴胡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麻子仁丸证。三承气汤运用要点。 难点——攻下、润下、导下法的运用指征。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麻子仁丸证 1 .脾约证( 247 ):脾约的概念。主要脉证及治法。脾约证与阳明腑实证的比较。临床运用。( 10 分钟) 2 .进一步辨脾约证脉证:辨汗多津伤便硬( 245 ):何谓“太过”?“阳绝于里”之“绝”?( 3 分钟);从脉浮芤辨胃热津亏( 246 )( 2 分钟) 二、导下法 导法( 233 ):概念。此法为世界医学史上应用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的先驱。已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 5 分钟) 三、下法辨证 1 .大承气汤证( 208 ):详解其主证主脉、禁例、缓下证、煎煮法( 7 分钟) 2 .小承气汤证( 209 ):大承气汤运用指征、试探测证、误治变证及小承气汤运用。( 12 分钟)讨论:大承气汤为何以气药为君?( 8 分钟) 3 .辨大小承气汤使用法( 251 ):按时序,动态观察病证变化,并确立相应治法。( 5 分钟) 4 .以小便测大便( 203 ):大便、小便,津液互通关系的运用(利小便 - —实大便;尿少尿闭——导泻),间接表明津亏便秘者慎下。( 5 分钟)   第二节课 四、下法禁例(自学) 五、阳明病寒证、虚证(自学) 阳明病实证 目的要求: 阳明病实证部分: 掌握麻子仁丸证; 熟悉下法运用要点及禁例; 了解导下法。阳明病虚证、寒证。 阳明病变证部分: 掌握湿热发黄证;熟悉寒湿发黄证;了解火劫发黄证和小柴胡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麻子仁丸证。三承气汤运用要点。 难点——攻下、润下、导下法的运用指征。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麻子仁丸证 1 .脾约证( 247 ):脾约的概念。主要脉证及治法。脾约证与阳明腑实证的比较。临床运用。( 10 分钟) 2 .进一步辨脾约证脉证:辨汗多津伤便硬( 245 ):何谓“太过”?“阳绝于里”之“绝”?( 3 分钟);从脉浮芤辨胃热津亏( 246 )( 2 分钟) 二、导下法 导法( 233 ):概念。此法为世界医学史上应用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的先驱。已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 5 分钟) 三、下法辨证 1 .大承气汤证( 208 ):详解其主证主脉、禁例、缓下证、煎煮法( 7 分钟) 2 .小承气汤证( 209 ):大承气汤运用指征、试探测证、误治变证及小承气汤运用。( 12 分钟)讨论:大承气汤为何以气药为君?( 8 分钟) 3 .辨大小承气汤使用法( 251 ):按时序,动态观察病证变化,并确立相应治法。( 5 分钟) 4 .以小便测大便( 203 ):大便、小便,津液互通关系的运用(利小便 - —实大便;尿少尿闭——导泻),间接表明津亏便秘者慎下。( 5 分钟)   第二节课 四、下法禁例(自学) 五、阳明病寒证、虚证(自学) 六、阳明病变证 (一)湿热发黄证 1 .茵陈蒿汤证( 236 、 260 、 199 ):阳明湿热发黄的证治。 无汗、小便不利既是表现,又是病机。本证与栀子豉汤证鉴别。 茵陈蒿汤的研究进展。个人临床运用体会。( 20 分钟) 2 .栀子柏皮汤证( 261 ):补充热重于湿的证候。个人运用体会。( 6 分钟) 3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262 ):补充湿热兼表的证候。个人运用体会。( 6 分钟) 4 .小柴胡汤证( 231 、 232 ):少阳阳明郁热发黄,与小柴胡汤。( 8 分钟) 小结:湿热发黄三证比较。( 5 分钟) 阳明病实证部分: 掌握麻子仁丸证; 熟悉下法运用要点及禁例; 了解导下法。阳明病虚证、寒证。 阳明病变证部分: 掌握湿热发黄证;熟悉寒湿发黄证;了解火劫发黄证和小柴胡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麻子仁丸证。三承气汤运用要点。 难点——攻下、润下、导下法的运用指征。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麻子仁丸证 1 .脾约证( 247 ):脾约的概念。主要脉证及治法。脾约证与阳明腑实证的比较。临床运用。( 10 分钟) 2 .进一步辨脾约证脉证:辨汗多津伤便硬( 245 ):何谓“太过”?“阳绝于里”之“绝”?( 3 分钟);从脉浮芤辨胃热津亏( 246 )( 2 分钟) 二、导下法 导法( 233 ):概念。此法为世界医学史上应用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的先驱。已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 5 分钟) 三、下法辨证 1 .大承气汤证( 208 ):详解其主证主脉、禁例、缓下证、煎煮法( 7 分钟) 2 .小承气汤证( 209 ):大承气汤运用指征、试探测证、误治变证及小承气汤运用。( 12 分钟)讨论:大承气汤为何以气药为君?( 8 分钟) 3 .辨大小承气汤使用法( 251 ):按时序,动态观察病证变化,并确立相应治法。( 5 分钟) 4 .以小便测大便( 203 ):大便、小便,津液互通关系的运用(利小便 - —实大便;尿少尿闭——导泻),间接表明津亏便秘者慎下。( 5 分钟)   第二节课 四、下法禁例(自学) 五、阳明病寒证、虚证(自学) 六、阳明病变证 (一)湿热发黄证 1 .茵陈蒿汤证( 236 、 260 、 199 ):阳明湿热发黄的证治。 无汗、小便不利既是表现,又是病机。本证与栀子豉汤证鉴别。 茵陈蒿汤的研究进展。个人临床运用体会。( 20 分钟) 2 .栀子柏皮汤证( 261 ):补充热重于湿的证候。个人运用体会。( 6 分钟) 3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262 ):补充湿热兼表的证候。个人运用体会。( 6 分钟) 4 .小柴胡汤证( 231 、 232 ):少阳阳明郁热发黄,与小柴胡汤。( 8 分钟) 小结:湿热发黄三证比较。( 5 分钟)   第三节课 (二)寒湿发黄证: 阳明中寒欲作谷瘅( 195 ):何谓“食难用饱”?脾胃虚寒、寒湿中阻,故见诸症,属阴黄范畴。( 10 分钟) (三)火劫发黄证: 阳明病火疗发黄证( 200 ):机理、临床表现及现代理解,与湿热发黄证的鉴别。( 10 分钟) 四、血热证(串解、归纳)( 20 分钟) (一)衄血证 1 .( 227 ): 热盛动血致衄(热在阳明经络)。 2 .( 202 ):阳明血热证。为后世温病学奠定了基础。 (二)下血证( 216 ): 辨谵语与血热关系:刺期门,泻其血热。 (三)蓄血证 1 .阳明蓄血证( 237 ):阳明蓄血与太阳蓄血的鉴别要点。从黑便辨阳明腑实与阳明蓄血。体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2 .下瘀血( 257 ):此为未离经之瘀血,瘀在脉中,由于经脉瘀阻,肠腑失润,故不大 便; 237 条为离经之血,停于肠腑,故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均与抵当汤,去瘀生新。( 7 分钟) 3 。阳明血热便脓血( 258 ):阳明血热证包括:伤阳络之衄血、伤阴络之便脓血、热入 血室、阳明蓄血。 小结 ( 5 分钟) 少阳病辨证纲要、少阳病本证 目的要求: 少阳病辨证纲要部分: 掌握少阳病提纲证;了解少阳病治禁。 少阳病本证部分: 掌握小柴胡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少阳病辨证提纲、小柴胡汤证 难点——少阳病(半表半里)病位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少阳病概说:生理、病理、诊断、治法、转归。( 10 分钟) 二、少阳病辨证纲要 1 .少阳病提纲( 263 ): 原文讲解。归纳。与小柴胡汤证病机比较。( 10 分钟) 2 .少阳中风证禁吐下及误治后变证( 264 ):原文讲解。归纳( 5 分钟) 三、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1 . 少阳病的证治( 96 ):原文讲述。归纳其主证( 4 个)、或然证( 7 个)。组方特点。方后加减。煎煮法。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个人体会。( 15 分钟) 少阳病辨证纲要、少阳病本证 目的要求: 少阳病辨证纲要部分: 掌握少阳病提纲证;了解少阳病治禁。 少阳病本证部分: 掌握小柴胡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少阳病辨证提纲、小柴胡汤证 难点——少阳病(半表半里)病位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少阳病概说:生理、病理、诊断、治法、转归。( 10 分钟) 二、少阳病辨证纲要 1 .少阳病提纲( 263 ): 原文讲解。归纳。与小柴胡汤证病机比较。( 10 分钟) 2 .少阳中风证禁吐下及误治后变证( 264 ):原文讲解。归纳( 5 分钟) 三、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1 . 少阳病的证治( 96 ):原文讲述。归纳其主证( 4 个)、或然证( 7 个)。组方特点。方后加减。煎煮法。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个人体会。( 15 分钟) 少阳病辨证纲要、少阳病本证 目的要求: 少阳病辨证纲要部分: 掌握少阳病提纲证;了解少阳病治禁。 少阳病本证部分: 掌握小柴胡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少阳病辨证提纲、小柴胡汤证 难点——少阳病(半表半里)病位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少阳病概说:生理、病理、诊断、治法、转归。( 10 分钟) 二、少阳病辨证纲要 1 .少阳病提纲( 263 ): 原文讲解。归纳。与小柴胡汤证病机比较。( 10 分钟) 2 .少阳中风证禁吐下及误治后变证( 264 ):原文讲解。归纳( 5 分钟) 三、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1 . 少阳病的证治( 96 ):原文讲述。归纳其主证( 4 个)、或然证( 7 个)。组方特点。方后加减。煎煮法。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个人体会。( 15 分钟)   第二节课 2 .小柴胡汤证的基本病机( 97 ):诠释 4 个主证的病机。理解“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含义。( 10 分钟) 3 .太阳病转入少阳的脉证治法( 266 ):原文讲解。( 10 分钟) •  辨小柴胡汤的使用法及误下后复与小柴胡汤的机转( 101 ):对“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理解,表明小柴胡汤证的不典型性。( 10 分钟) •  三阳证见,治从少阳( 99 ):“颈项强”属三阳。治从少阳的道理。( 8 分钟) •  兼里虚寒证,先补后和( 100 ):先与小建中,后与小柴胡。( 7 分钟)     《伤寒学》少阳病本证、变证教案( 21 )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班级: 第一临床医学院 2003 级非医攻博班( 18 人) 学科名称: 《伤寒学》 授课时间: 2004 年 11 月 8 日 5-7 节,课室楼 202 室 题目: 少阳病本证 目的要求: 少阳病本证部分: 掌握小柴胡汤证;熟悉小柴胡汤禁例。 少阳病变证部分: 掌握柴胡桂枝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牡汤证;熟悉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热入血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热入血室证。 难点——各汤证临床运用要点。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小柴胡汤证(续) 7 。阳明与少阳合病,甚于少阳者( 229 ):潮热、便溏、胸膈満,与小柴胡汤。( 10 分钟) 8 。少阳未罢,兼及阳明( 230 ):不大便、胁下硬満,舌上白苔,与小柴胡汤。( 10 分钟) 9 .阳微结证( 148 ):可与小柴胡汤。掌握概念。( 10 分钟) (二)小柴胡汤禁例( 98 ): 湿热者可与小柴胡汤。热毒内盛或中气下陷,不可与小柴胡汤。( 10 分钟) 四、少阳病变证 1 .变证治则( 267 ):( 5 分钟) 少阳病传变及预后 目的要求: 了解少阳病传变及预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习、研究进展与案例讨论 难点——临床运用思路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 少阳病传变及预后 1 .阳去入阴( 269 ):阳病转变为阴病。( 5 分钟) 2 .伤寒不传三阴之证( 270 ):能食不能食是判断是否阳去入阴的重要标志。( 5 分钟) 3 .少阳病欲愈( 271 ):原文讲解。( 3 分钟) 4 .少阳病欲解时( 272 ):讨论。( 2 分钟) 二、总复习( 10 分钟) 三、研究进展( 20 分钟) 1 .关于三焦实质问题。( 10 分钟) 2 .关于小柴胡汤运用思路( 10 分钟)   第二节课 案例分析( 45 分钟) 太阴病辨证论治 目的要求: 掌握太阴病提纲证;太阴病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太阴病腹痛证、太阴发黄证;熟悉太阴兼表证; 了 解太阴中风欲愈候、太阴阳复自愈证、太阴转属阳明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阴病提纲、太阴病基本治法与太阴病兼证。 难点——“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机理及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从正邪、阴阳、寒热、病情发展阶段角度,提示三阴与三阳证的区别。( 3 分钟) 二、太阴病概说(概念、生理、病理、诊断、治法等)( 12 分钟) 三、太阴病辨证纲要( 273 ):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概念、机理及意义。太阴腹满与阳明腹满鉴别。( 15 分钟) 四、太阴病本证( 277 ):与提纲证联系读。“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含义、临床意义。从“自利不渴”比较三阴病区别。( 15 分钟) 太阴病辨证论治 目的要求: 掌握太阴病提纲证;太阴病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太阴病腹痛证、太阴发黄证;熟悉太阴兼表证; 了 解太阴中风欲愈候、太阴阳复自愈证、太阴转属阳明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阴病提纲、太阴病基本治法与太阴病兼证。 难点——“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机理及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从正邪、阴阳、寒热、病情发展阶段角度,提示三阴与三阳证的区别。( 3 分钟) 二、太阴病概说(概念、生理、病理、诊断、治法等)( 12 分钟) 三、太阴病辨证纲要( 273 ):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概念、机理及意义。太阴腹满与阳明腹满鉴别。( 15 分钟) 四、太阴病本证( 277 ):与提纲证联系读。“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含义、临床意义。从“自利不渴”比较三阴病区别。( 15 分钟) 太阴病辨证论治 目的要求: 掌握太阴病提纲证;太阴病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太阴病腹痛证、太阴发黄证;熟悉太阴兼表证; 了 解太阴中风欲愈候、太阴阳复自愈证、太阴转属阳明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阴病提纲、太阴病基本治法与太阴病兼证。 难点——“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机理及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从正邪、阴阳、寒热、病情发展阶段角度,提示三阴与三阳证的区别。( 3 分钟) 二、太阴病概说(概念、生理、病理、诊断、治法等)( 12 分钟) 三、太阴病辨证纲要( 273 ):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概念、机理及意义。太阴腹满与阳明腹满鉴别。( 15 分钟) 四、太阴病本证( 277 ):与提纲证联系读。“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含义、临床意义。从“自利不渴”比较三阴病区别。( 15 分钟)   第二节课 五、太阴病兼变证 1 .太阴兼表证( 276 ):补充相关表证症状。太阴兼表的三种治法。太阴兼表、太阴中风区别。为何不提“宜用麻黄汤”?( 10 分钟) 2 。太阴腹痛证( 279 ):太阴腹痛与提纲证之“腹满时痛”的鉴别。桂枝加大黄汤证与阳明腑实证腹痛之区别。探讨主方用药相同,剂量不同功效有异的配伍特点。临床运用。( 15 分钟) 3 。脾胃虚寒,宜慎用大黄、芍药( 280 ):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本条体现了辨证论治,因人治宜的原则。( 10 分钟) 4 . 寒湿发黄的治则( 259 ):补充相应方药。介绍个人临床体会。( 10 分钟)   第三节课 六、太阴病预后 1 .太阴中风欲愈候( 274 ):太阳中风的概念、脉阳微阴涩而长的机理、意义。( 8 分钟) 2 .太阴阳复自愈候( 278 ):归纳太阴病五种转归。“手足自温、脉浮缓”为太阴病审证要点之一。“脾家实”含义。( 9 分钟) 3 . 太阴转属阳明候( 187 ):太阴病几种转归,转属阳明病的表现及机理。( 8 分钟) 七、太阴病欲解时( 275 )。(自学) 八、病案讨论( 1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少阴病辨证纲要、少阴病本证 目的要求: 少阴病辨证纲要部分: 掌握少阴病提纲证;熟悉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了解少阴病治禁。 少阴病本证部分: 掌握四逆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少阴病提纲、少阴病寒化证辨证要点、四逆汤证。 难点——“脉微细,但欲寐”的机理及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少阴病概说:概念、生理、病理、诊断、治法、代表方等。( 10 分钟) 二、少阴病辨证纲要 •  少阴病提纲( 281 ):详解一脉一证及其临床意义。( 15 分钟) •  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282 ):详解“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的病机、辨证意义。本条写作特点 - 步步深入,两个虚字。小便辨证的意义。( 15 分钟) •  少阴寒盛亡阳的脉证( 283 ):( 5 分钟)   第二节课 •  少阴病禁汗( 285 ):( 5 分钟) •  少阴病禁下( 286 ):( 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少阴病寒化证提纲证 - 少阴寒化证的辨证 - 阴盛亡阳证 - 治禁(汗、下、火劫)。由抽象到一般;由轻证 - 重证;由证 - 治(禁),层层深入,突出少阴病篇(危重证)特点及(寒化证)重点。 三、少阴病本证(少阴病寒化证) (一)四逆汤证 •  少阴脉沉,治宜急温( 323 ):脉沉急温的意义。脉沉应结合少阴病提纲证理解。临床运用。( 10 分钟) •  少阴病膈上有寒饮与胸中有实邪的辨治( 324 ):膈上有寒饮用四逆汤的意义:治病求本、上病下取。( 1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少阴病辨证纲要、少阴病本证 目的要求: 少阴病辨证纲要部分: 掌握少阴病提纲证;熟悉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了解少阴病治禁。 少阴病本证部分: 掌握四逆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少阴病提纲、少阴病寒化证辨证要点、四逆汤证。 难点——“脉微细,但欲寐”的机理及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少阴病概说:概念、生理、病理、诊断、治法、代表方等。( 10 分钟) 二、少阴病辨证纲要 •  少阴病提纲( 281 ):详解一脉一证及其临床意义。( 15 分钟) •  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282 ):详解“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的病机、辨证意义。本条写作特点 - 步步深入,两个虚字。小便辨证的意义。( 15 分钟) •  少阴寒盛亡阳的脉证( 283 ):( 5 分钟)   第二节课 •  少阴病禁汗( 285 ):( 5 分钟) •  少阴病禁下( 286 ):( 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少阴病寒化证提纲证 - 少阴寒化证的辨证 - 阴盛亡阳证 - 治禁(汗、下、火劫)。由抽象到一般;由轻证 - 重证;由证 - 治(禁),层层深入,突出少阴病篇(危重证)特点及(寒化证)重点。 三、少阴病本证(少阴病寒化证) (一)四逆汤证 •  少阴脉沉,治宜急温( 323 ):脉沉急温的意义。脉沉应结合少阴病提纲证理解。临床运用。( 10 分钟) •  少阴病膈上有寒饮与胸中有实邪的辨治( 324 ):膈上有寒饮用四逆汤的意义:治病求本、上病下取。( 1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少阴病本证 - 寒化证 目的要求: 掌握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附子汤证、真武汤证、桃花汤证;了解正虚气陷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附子汤证、真武汤证、桃花汤证 难点——阴盛格阳、阴盛戴阳证的临床鉴别。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通脉四逆汤证( 317 ):阴盛格阳的独特表现。组方特点及加减运用。与四逆汤证的鉴别。( 15 分钟) 二、白通汤证( 314 ):阴盛戴阳之独特征象。组方特点。临床运用。( 10 分钟) 三、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15 ):阴盛戴阳 + 服药后格拒现象。服白通加猪胆汁汤后的两种转归。临床运用。( 1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第二节课 四、附子汤证(少阴寒湿证)( 304 、 305 ):两条合讲。先串解,后归纳。附子汤证之身痛与麻黄汤证、新加汤证之身痛鉴别。附子汤证之背恶寒与太阳病、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比较。药法与炙法并用。归纳:证、脉、机、治。附子汤与真武汤的比较。临床运用。( 20 分钟) 五、真武汤证( 316 ):结合太阳病篇 82 条,归纳阳虚水泛的表现。与苓桂术甘汤证比较。( 10 分钟) 六、 桃花汤证 ( 306 、 307 ):两条合讲。先串解,后归纳。便脓血之实热证与虚寒证比较。本证小便不利与热盛津伤证、太阳蓄水证之区别。归纳:证、机、治。赤石脂一半入煎、一半为末冲服的意义。临床运用。( 15 分钟)   第三节课 七、正虚气陷证 ( 325 ):炙法治疗。( 10 分钟) 八、真武汤证案例讨论( 15 分钟) 九、附子汤证案例讨论( 15 分钟) 寒化证小结( 5 分钟) 少阴病本证 - 热化证、兼变证 目的要求: 热化证部分: 掌握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大承气汤证。 兼变证部分: 掌握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了解热移膀胱证、伤津动血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大承气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难点——黄连阿胶汤证病机。阴虚水停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少阴热化证 1 . 黄连阿胶汤证 ( 303 ):形成原因、性质、补充临床表现。其烦躁与阳虚阴盛证、邪扰胸膈证的鉴别。功效、煎煮法。临床运用。( 15 分钟) 2 。猪苓汤证( 319 ):水气为患与真武汤证比较。心烦不得眠与黄连阿胶汤证比较。临床运用。( 15 分钟) 二、少阴三急下证:先串解,后归纳。( 15 分钟) •  燥实内结,真阴将竭者( 320 ):省文笔法。 •  热结旁流、火炽津枯者( 321 ):热结旁流与少阴病自利鉴别。 •  肠腑阻滞,土实水燥者( 322 ): •  归纳:少阴病阴虚热化,燥结成实,转属阳明 - 急下存阴 - 大承气汤。少阴三急下与阳明三急下比较。 少阴病疑似证、咽痛证、预后 目的要求: 疑似证部分: 掌握四逆散证、吴茱萸汤证。 咽痛证部分: 熟悉猪肤汤证、甘草汤证、桔梗汤证、半夏散及汤证; 了解苦酒汤证。 预后部分: 了解 正复欲愈证、阳回可治证、正衰危重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四逆散证、吴茱萸汤证、猪肤汤证、甘草汤证、桔梗汤证、半夏散及汤证。 难点——吴茱萸汤证的烦躁。客寒咽痛的理解。苦酒汤的制作。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 少阴病疑似证 1 .四逆散证( 318 ):证候特点、病机,组方。临床运用。四逆散证属少阴病的理解(何志雄老师观点)。( 15 分钟) 2 .吴茱萸汤证(阳虚阴盛、正邪剧争之吐利证)( 309 ):本证“烦躁欲死”的理解。临床运用。( 15 分钟) 二、 咽痛证 先串解,后归纳。 1 .阴虚咽痛证( 310 ):主证、副证、病机、治疗。临床运用。( 5 分钟) •  客热咽痛证( 311 ):甘草汤是伤寒论最小方之一。《伤寒论》中唯咽痛证中用生甘草,余均是炙甘草。后世治疗咽痛的基础方。( 5 分钟)   第二节课 续上 •  咽伤破溃证( 312 ):苦酒汤的组成、煎煮法。临床运用。( 5 分钟) •  客寒咽痛证( 313 ):半夏散及汤的组成、临床运用。( 5 分钟) •  归纳:( 10 分钟) ( 1 )《伤寒论》论咽痛证共 10 条。除本节 4 条外,另加太阳风寒咽痛、阳明里热咽痛、少阴亡阳咽痛、厥阴热厥咽痛、火逆咽烂 6 条。 ( 2 )从证型、病机、证候、治法进行总结。 三、少阴病预后:串解,归纳( 20 分钟) 1 .正复欲愈证( 287 、 290 ) 2 .阳回可治证( 288 、 289 、 292 ): 阳气恢复,预后较好; 3 .正衰危重证( 295-300 ,共 6 条): 阳亡、阴竭、气脱,预后不良。 小结: 归纳危急证的观察要点:按体温、诊脉象、观神志、测肢温、察呼吸,提出伤寒论重视阳气的重要性。( 5 分钟)   第三节课 四、少阴病研究进展( 45 分钟) 厥 阴病辨证纲要、本证。 目的要求: 掌握厥阴病辨证提纲、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汤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白头翁汤证。 熟悉麻黄升麻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厥阴病辨证提纲、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汤证、 麻黄升麻汤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白头翁汤证。 难点——寒热错杂证形成机理及临床辨识。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厥阴病概说:概念、生理、病理、诊断、治法等( 10 分钟) 二、厥阴病辨证纲要 厥阴病上热下寒提纲证( 326 ):详解原文。厥阴病上热下寒产生的原因。( 15 分钟) 三、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1 .乌梅丸证( 338 ):蛔厥与脏厥的鉴别。乌梅丸主治三证。乌梅丸组方特点。临床运用。( 10 分钟) 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359 ): 寒格概念。证候特点。组方与半夏泻心汤的比较。本方与戴阳证上热下寒的比较。( 10 分钟) 厥 阴病辨证纲要、本证。 目的要求: 掌握厥阴病辨证提纲、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汤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白头翁汤证。 熟悉麻黄升麻汤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厥阴病辨证提纲、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汤证、 麻黄升麻汤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白头翁汤证。 难点——寒热错杂证形成机理及临床辨识。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厥阴病概说:概念、生理、病理、诊断、治法等( 10 分钟) 二、厥阴病辨证纲要 厥阴病上热下寒提纲证( 326 ):详解原文。厥阴病上热下寒产生的原因。( 15 分钟) 三、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1 .乌梅丸证( 338 ):蛔厥与脏厥的鉴别。乌梅丸主治三证。乌梅丸组方特点。临床运用。( 10 分钟) 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359 ): 寒格概念。证候特点。组方与半夏泻心汤的比较。本方与戴阳证上热下寒的比较。( 10 分钟)   第二节课 3 . 麻黄升麻汤证( 357 ):讲解、指出麻黄升麻汤是《伤寒论》最大方(共 14 味药)。组方特点。案例分析。( 10 分钟) (二)厥阴病寒证 1 .当归四逆汤证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351 、 352 ):合并讲授。主证、兼证、病机、治疗。组方特点,为何温阳用生姜、吴茱萸,而不用干姜、附子?临床运用。( 15 分钟) 2 .吴茱萸汤证 ( 378 ):归纳《伤寒论》三见吴茱萸汤证之异同。临床运用。( 10 分钟) (三)厥阴病热证 1 .白头翁汤证( 371 、 373 ):合并讲解。主证、辨证、治疗、方药。临床运用。比较白头翁汤证与桃花汤证之便脓血。比较白头翁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黄芩汤证之下利。( 10 分钟)   厥 阴病厥热胜复辨、四肢厥逆证。 目的要求: 厥热胜复辨部分: 了解厥热胜复辨析及临床意义。 四肢厥逆证部分: 掌握厥逆病机与证候特点; 熟悉热厥、寒厥、痰厥、水厥; 了解厥逆治禁及寒厥灸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厥逆病机与证候特点;热厥、寒厥、痰厥、水厥。 难点——热厥的临床表现。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 厥热胜复辨 1 .寒利作止与厥热关系( 331 ):厥热胜复出现的基础。厥阴病厥热胜复与少阳病往来寒热的区别。( 7 分钟) 2 .根据厥热时间长短,判断厥阴病预后( 334 、 336 、 341 、 342 ):先串解,后归纳。厥 = 热,或热 > 厥,为病退;热 < 厥,或厥回热不止,为病进。( 15 分钟) 3 . 除中证与阳复太过( 332 、 333 ):自学为主,提示《伤寒论》试探法的运用。临床举例。( 8 分钟) 二、四肢厥逆辨 •  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厥的概念( 337 ):概念、机理、表现(轻重)、类别。( 15 分钟)   厥 阴病呕哕下利辨 目的要求: 熟悉阳虚阴盛致呕,邪传少阳致呕; 了解痈脓致呕及误治胃寒致哕、哕而腹满证。 了解厥阴病预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阳虚阴盛致呕,邪传少阳致呕。 难点——呕哕下利纳入厥阴篇的理由。以呕、利类证,重在鉴别。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辨呕哕证 1 .阳虚阴盛证 ( 377 ):讲解 ( 10 分钟) 2 .邪传少阳证 ( 379 ):厥阴病篇中见少阳证的意义。临床体会。( 10 分钟) 3 .痈脓致呕证 ( 376 ):痈脓而呕,是机体驱邪的反应,应因势利导,不可止呕,脓尽自愈。因势利导,驱邪以扶正思想的临床运用。( 5 分钟) 4 .胃寒致哕证 ( 380 ):自学。补充治疗用方。( 5 分钟) 5 .哕而腹满证 ( 381 ):通大便、利小便法。上病下取,治病求本。( 5 分钟) 二、辨下利证 1 .下利辨证( 358 ):欲作自利(自学) 2 .实热下利证( 374 ):热结旁流 - 通因通用。( 10 分钟)下利后余热证( 375 ):自学。   第二节课 3 .虚寒下利证:提示( 10 分钟) ( 1 )通脉四逆汤证( 370 ):自学。 ( 2 )严重虚寒下利兼表证( 372 ):自学。 ( 3 )虚寒下利兼表误汗形成的变证( 364 ):自学 ( 4 )虚寒下利转归( 360 、 361 、 363 、 366-369 ,共 7 条)串解、归纳: 脉证相符、邪退脉微为愈候;脉证不符、阳微脉实为危候;阳气来复为愈候,阳气消亡为危候;阳复太过为病进,有胃气为顺。总之,辨下利民以阳气为本,以胃气为本。应脉证合参。( 15 分钟) 厥 阴病呕哕下利辨 目的要求: 熟悉阳虚阴盛致呕,邪传少阳致呕; 了解痈脓致呕及误治胃寒致哕、哕而腹满证。 了解厥阴病预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阳虚阴盛致呕,邪传少阳致呕。 难点——呕哕下利纳入厥阴篇的理由。以呕、利类证,重在鉴别。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辨呕哕证 1 .阳虚阴盛证 ( 377 ):讲解 ( 10 分钟) 2 .邪传少阳证 ( 379 ):厥阴病篇中见少阳证的意义。临床体会。( 10 分钟) 3 .痈脓致呕证 ( 376 ):痈脓而呕,是机体驱邪的反应,应因势利导,不可止呕,脓尽自愈。因势利导,驱邪以扶正思想的临床运用。( 5 分钟) 4 .胃寒致哕证 ( 380 ):自学。补充治疗用方。( 5 分钟) 5 .哕而腹满证 ( 381 ):通大便、利小便法。上病下取,治病求本。( 5 分钟) 二、辨下利证 1 .下利辨证( 358 ):欲作自利(自学) 2 .实热下利证( 374 ):热结旁流 - 通因通用。( 10 分钟)下利后余热证( 375 ):自学。   第二节课 3 .虚寒下利证:提示( 10 分钟) ( 1 )通脉四逆汤证( 370 ):自学。 ( 2 )严重虚寒下利兼表证( 372 ):自学。 ( 3 )虚寒下利兼表误汗形成的变证( 364 ):自学 ( 4 )虚寒下利转归( 360 、 361 、 363 、 366-369 ,共 7 条)串解、归纳: 脉证相符、邪退脉微为愈候;脉证不符、阳微脉实为危候;阳气来复为愈候,阳气消亡为危候;阳复太过为病进,有胃气为顺。总之,辨下利民以阳气为本,以胃气为本。应脉证合参。( 15 分钟) 三、厥阴病预后(共 8 条,自学) 1 .正复可愈证 ( 327 ):综合脉象判断。( 5 分钟) ( 329 ):“少少与之愈” 厥阴病调护,重视胃气。( 5 分钟) 2 .正虚危重证( 343-346 , 348 、 362 共 6 条):自学,讨论。厥证伴见发热、下利、汗出、烦躁者多为危候。( 5 分钟) 小结( 5 分钟) 霍乱病辨证论治 目的要求: 掌握霍乱病脉证特点 掌握霍乱虚寒证;熟悉霍乱亡阳证、阳亡阴竭证、亡阳液脱证;了解霍乱里和表未解证及愈后调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霍乱病脉证特点、霍乱虚寒证、霍乱亡阳证、阳亡阴竭证、亡阳液脱证; 难点——霍乱的概念,与伤寒的鉴别。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上堂课回顾( 5 分钟) 二、霍乱病脉证 1 .霍乱的主要证候( 382 ):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肠病变之吐泻证。因以吐利为 主,故属湿霍乱范畴。因与外邪有关,且常并见头痛、恶寒、发热、身疼等证,与伤寒相似,故仲景将其列于六经病之后,以资鉴别。( 15 分钟) 2 。霍乱之表里证及与伤寒的鉴别( 383 ):霍乱兼表与太阳阳明合病的鉴别。( 10 分钟) 三、霍乱病辨治 (一)霍乱与伤寒的鉴别( 384 ):讲解( 15 分钟) 第二节课 (二)霍乱治法 1 . 五苓散证与理中丸证( 386 ):霍乱偏表证轻者 - 五苓散;偏里证重者 - 理中丸。五苓散的服法(多饮暖水,汗出愈)。理中丸的服法(一药两法。丸法、汤法,日三夜四,腹中热)。 8 种加减法。临床运用。( 20 分钟) 2 .四逆汤证( 388 、 389 ):霍乱里寒外热 - 回阳救逆。阳复则能固摄阴液,治本之道。( 10 分钟) 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390 ):阳亡阴竭 - 回阳救逆,益阴和阳。与通脉四逆汤比较( 15 分钟) 第三节课 4 。四逆加人参汤证( 385 ):如何辨别“复利,利止”为阳亡阴竭或阳回病愈。四逆加人参汤中,用人参的意义。( 15 分钟) 5 。桂枝汤证( 387 ):里和表不解“吐利止,身痛不休”宜桂枝汤小和之。归纳桂枝汤的适用证( 10 分钟) 三、愈后调理 新虚不胜谷气( 391 ):小烦 - 损谷则愈。体会。 ( 5 分钟) 总结及案例讨论( 15 分钟): 霍乱篇共 10 条。多由素体中阳虚弱,饮食不慎引起,吐泻交作,病势急剧。 证治:里气不和,表邪不解 - 五苓散;中焦虚寒 - 理中丸;脾肾阳虚 - 四逆汤;阳虚阴亏 - 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调护:里和表未解 - 桂枝汤小和其外。消化不良 - 节制饮食。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论治 目的要求: 了解阴阳易证治。 熟悉差后劳复证治;了解差后饮食调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差后劳复证治; 难点——阴阳易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第一节课 一、阴阳易证治: ( 15 分钟) 提问: 何谓阴阳易?与现代何病相似? 电子教案、朗读原文、讨论。 归纳: ① 通过性生活传播的疾病,如 AIS 、淋病; ②房事过度最易伤人精气;③烧军散的安神定志作用。 二、差后病证治 (一)差后劳复辨治 •  枳实栀子汤证( 393 ):清浆水的使用意义;若有宿食加大黄的意义;枳实栀子汤与栀子厚朴汤鉴别;“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的作用。( 10 分钟) •  小柴胡汤证( 394 )差后发热的基本治法: 汗法、下法、和法,其意重在强调辨证论治。( 10 分钟) •  牡蛎泽泻散证( 395 ):结合《金匮要略》“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的法则;本方用散不用汤及“白饮和服”的意义。( 10 分钟) 第二节课 •  理中丸证( 396 ):结合《金匮要略》原文“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提出土金相生,肺脾同治的原则及意义。( 10 分钟) •  竹叶石膏汤证( 397 ):补充本证气液两伤、余热未尽的脉证;竹叶石膏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比较;“先煎七味,去滓再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的意义;临床运用。( 15 分钟) (二)差后饮食调理 差后微烦证的机理及调治法( 398 ):损谷疗法的意义:举例(肝病患者、幼儿食滞等)食积者宜之,病后初复亦宜之。( 10 分钟) 小结( 10 分钟):本节的意义: 扩大了六经病的证治范围;对病后调养、防止复发、巩固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归纳:调治——偏热(实)者,偏虚(寒)者。 护理——损谷(保护胃气),节欲(保护肾精)。
/
本文档为【伤寒学伤寒课件伤寒教案绪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