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中数学解题高考数学解题方法介绍13立体几何

高中数学解题高考数学解题方法介绍13立体几何

2018-09-07 7页 doc 453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6588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数学解题高考数学解题方法介绍13立体几何第13讲 立体几何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 解答题1道), 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 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 当然, 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 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一、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
高中数学解题高考数学解题方法介绍13立体几何
第13讲 立体几何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 解答题1道), 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 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 当然, 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 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一、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⑴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⑵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 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⑷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⑸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⑹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⑵、⑷、⑸、⑹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4.空间的角和距离是空间图形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空间的角主要研究射影以及与射影有关的定理、空间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等.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去解决. 空间的角,是对由点、直线、平面所组成的空间图形中各种元素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它们的定义,可得其取值范围,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 ,二面角的大小,可用它们的平面角来度量,其平面角θ∈ 0,π . 对于空间角的计算,总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角,并把它置于一个平面图形,而且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来解决,而这种转化就是利用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来实现的,因此求这些角的过程也是直线、平面的平行与垂直的重要应用.通过空间角的计算和应用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如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用平移法(转化为相交直线)与向量法;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常利用射影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而求二面角(-l-(的平面角(记作()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根据定义; (2) 过棱l上任一点O作棱l的垂面(,设(∩(=OA,(∩(=OB,则∠AOB=( ; (3) 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过一个半平面(内一点A,分别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AB(垂足为B),或棱l的垂线AC(垂足为C),连结AC,则∠ACB=( 或∠ACB=(-(; (4) 设A为平面(外任一点,AB⊥(,垂足为B,AC⊥(,垂足为C,则∠BAC=(或∠BAC=(-(; (5) 利用面积射影定理,设平面(内的平面图形F的面积为S,F在平面(内的射影图形的面积为S(,则cos(= . 5.空间的距离问题,主要是求空间两点之间、点到直线、点到平面、两条异面直线之间(限于给出公垂线段的)、平面和它的平行直线、以及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求距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一作——作出示距离的线段;二证——证明它就是所要求的距离;三算——计算其值.此外,我们还常用体积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6.棱柱的概念和性质 ⑴理解并掌握棱柱的定义及相关概念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要明确“棱柱 直棱柱 正棱柱”这一系列中各类几何体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⑵平行六面体是棱柱中的一类重要的几何体,要理解并掌握“平行六面体 直平行六面体 长方体 正四棱柱 正方体”这一系列中各类几何体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⑶须从棱柱的定义出发,根据第一章的相关定理对棱柱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推导,以求更好地理解、掌握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性质。 ⑷关于平行六面体,在掌握其所具有的棱柱的一般性质外,还须掌握由其定义导出的一些其特有的性质,如长方体的对角线长定理是一个重要定理并能很好地掌握和应用。还须注意,平行六面体具有一些与平面几何中的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性质,恰当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题思路去解平行六面体的问题是一常用的解题方法。 ⑸多面体与旋转体的问题离不开构成几何体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及其相互关系,因此,很多问题实质上就是在研究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与《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第一部分的问题相比,唯一的差别就是多了一些概念,比如面积与体积的度量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点、线、面及其位置关系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7.经纬度及球面距离 ⑴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意义可知,某地的经度是一个二面角的度数,某地的纬度是一个线面角的度数,设球O的地轴为NS,圆O是0°纬线,半圆NAS是0°经线,若某地P是在东经120°,北纬40°,我们可以作出过P的经线NPS交赤道于B,过P的纬线圈圆O1交NAS于A,那么则应有:∠AO1P=120°(二面角的平面角) ,∠POB=40°(线面角)。 ⑵两点间的球面距离就是连结球面上两点的大圆的劣弧的长,因此,求两点间的球面距离的关键就在于求出过这两点的球半径的夹角。 例如,可以循着如下的程序求A、P两点的球面距离。 线段AP的长 ∠AOP的弧度数 大圆劣弧AP的长 8.球的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S球表=4πR2 V球= πR3 ⑴球的体积公式可以这样来考虑:我们把球面分成若干个边是曲线的小“曲边三角形”;以球心为顶点,以这些小曲边三角形的顶点为底面三角形的顶点,得到若干个小三棱锥,所有这些小三棱锥的体积和可以看作是球体积的近似值.当小三棱锥的个数无限增加,且所有这些小三棱锥的底面积无限变小时,小三棱锥的体积和就变成球体积,同时小三棱锥底面面积的和就变成球面面积,小三棱锥高变成球半径.由于第n个小三棱锥的体积= Snhn(Sn为该小三棱锥的底面积,hn为小三棱锥高),所以V球= S球面·R= ·4πR2·R= πR3. ⑵球与其它几何体的切接问题,要仔细观察、分析、弄清相关元素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选择最佳角度作出截面,以使空间问题平面化。 二、注意事项 1. 须明确《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中所述的两个平面是指两个不重合的平面。 2.三种空间角,即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它们的求法一般化归为求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通常“线线角抓平移,线面角找射影,面面角作平面角”而达到化归目的,有时二面角大小出通过cos = 来求。 3.有七种距离,即点与点、点到直线、两条平行直线、两条异面直线、点到平面、平行于平面的直线与该平面、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其中点与点、点与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基础,求其它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求这三种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有时用“体积法”来求。 三、例题分析 例1、⑴已知水平平面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a, b所成的角为 ,如果将角 的平分线 绕着其顶点,在竖直平面内作上下转动, 转动到离开水平位值的 处,且与两条直线a,b都成角 ,则 与 的大小关系是 ( ) A. 或 B. > 或 < C. > D. < ⑵已知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70 ,则过空间一定点O,与两条异面直线a,b都成60 角的直线有 ( )条. A. 1 B. 2 C. 3 D. 4 ⑶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 ,空间中有一定点O,过点O有3条直线与a,b所成角都是60 ,则 的取值可能是 ( ). A. 30 B. 50 C. 60 D. 90 分析与解答: ⑴ 如图1所示,易知直线 上点A在平面 上的射影是ι上的点B,过点B作BC⊥b, 则AC⊥b. 在Rt△OBC和Rt△OAC中,tg = ,tg = .显然,AC>BC, ∴tan > tan ,又 、 EMBED Equation.3 (0, ,∴ > .故选C.                 ι                                (2)D(3)C 图1 例2、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证:MN⊥AB; (2)设平面PDC与平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锐角θ,问能否确定θ使直线MN是异 面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若能,求出相应θ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解:(1)∵PA⊥矩形ABCD,BC⊥AB,∴PB⊥BC,PA⊥AC,即△PBC和△PAC都是 以P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又M为AB的中点,∴MN⊥AB. (2)∵AD⊥CD,PD⊥CD.∴∠PDA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即∠PDA=θ. 设AB=a,PA=b,AD=d,则 , 设PM=CM则由N为PC的中点,∴MN⊥PC由(1)可知MN⊥AB, ∴MN为PC与AB的公垂线,这时PA=AD,∴θ=45°。 例3、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0,AC=1,C点到AB1的距离为CE= ,D为AB的中点. (1)求证:AB1⊥平面CED; (2)求异面直线AB1与CD之间的距离; (3)求二面角B1—AC—B的平面角. 解:(1)∵D是AB中点,△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900,∴CD⊥AB又AA1⊥平面ABC,∴CD⊥AA1. ∴CD⊥平面A1B1BA ∴CD⊥AB1,又CE⊥AB1, ∴AB1⊥平面CDE; (2)由CD⊥平面A1B1BA ∴CD⊥DE ∵AB1⊥平面CDE ∴DE⊥AB1, ∴DE是异面直线AB1与CD的公垂线段 ∵CE= ,AC=1 , ∴CD= ∴ ; (3)连结B1C,易证B1C⊥AC,又BC⊥AC , ∴∠B1CB是二面角B1—AC—B的平面角. 在Rt△CEA中,CE= ,BC=AC=1,∴∠B1AC=600 ∴ , ∴ , ∴ , ∴ . 说明:作出公垂线段和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当然, 准确地作出应当有严格的逻辑推理作为基石. 例4、在直角梯形ABCD中,∠A=∠D=90°,AB<CD,SD⊥平面ABCD,AB=AD=a,S D= ,在线段SA上取一点E(不含端点)使EC=AC,截面CDE与SB交于点F。 (1)求证:四边形EFCD为直角梯形; (2)求二面角B-EF-C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3)设SB的中点为M,当 的值是多少时,能使△DMC 为直角三角形?请给出证明. 解:(1)∵ CD∥AB,AB 平面SAB ∴CD∥平面SAB 面EFCD∩面SAB=EF, ∴CD∥EF ∵ 又 面 ∴ 平面SAD,∴ 又 为直角梯形 (2) 平面 ∥ 平面SAD 即为二面角D—EF—C的平面角 中 而 且 为等腰三角形, (3)当 时, 为直角三角形 . , 平面 平面 . 在 中, 为SB中点, . 平面 平面 为直角三角形。 例5.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C与BD交于点E,CB与CB1交于点F. (I)求证:A1C⊥平BDC1; (II)求二面角B—EF—C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解法一:(Ⅰ)∵A1A⊥底面ABCD,则AC是A1C在底面ABCD的射影. ∵AC⊥BD.∴A1C⊥BD. 同理A1C⊥DC1,又BD∩DC1=D, ∴A1C⊥平面BDC1. (Ⅱ)取EF的中点H,连结BH、CH, 又E、F分别是AC、B1C的中点, 解法二:(Ⅰ)以点C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0,0,0). D(1,0,0),B(0,1,0),A1(1,1,1),C1(0,0,1),D1(1,0,1) (Ⅱ)同(I)可证,BD1⊥平面AB1C. � EMBED PBrush ��� � EMBED PBrush ��� ⌒ ⌒ ⌒ ⌒ ⌒ B A C O � PAGE 1 _1026891780.unknown _1053146997.unknown _1104753131.unknown _1141531949.unknown _1175976043.unknown _1175976079.unknown _1149403419.unknown _1149403431.unknown _1149313970.unknown _1149314064.unknown _1141543867.unknown _1141146920.unknown _1141147021.unknown _1141148350.unknown _1104753134.unknown _1124221484.unknown _1124221527.unknown _1124221509.unknown _1105125426.unknown _1104753132.unknown _1053147675.unknown _1089285576.unknown _1089285771.unknown _1104753129.unknown _1104753130.unknown _1104753128.unknown _1104753127.unknown _1089285739.unknown _1053147942.unknown _1053147992.unknown _1053148254.unknown _1080370313.unknown _1053148035.unknown _1053148087.unknown _1053147970.unknown _1053147844.unknown _1053147941.unknown _1053147780.unknown _1053147232.unknown _1053147333.unknown _1053147576.unknown _1053147281.unknown _1053147054.unknown _1053147166.unknown _1053146998.unknown _1053146471.unknown _1053146736.unknown _1053146818.unknown _1053146865.unknown _1053146768.unknown _1053146630.unknown _1053146667.unknown _1053146493.unknown _1052914294.unknown _1053146086.unknown _1053146279.unknown _1052914435.unknown _1026896976.unknown _1026897009.unknown _1026891957.unknown _1026889814.unknown _1026890828.unknown _1026891444.unknown _1026891537.unknown _1026891738.unknown _1026891374.unknown _1026890914.unknown _1026891358.unknown _1026890502.unknown _1026890551.unknown _1026890629.unknown _1026890526.unknown _1026890413.unknown _1026890439.unknown _1026889973.unknown _1026820451.unknown _1026889332.unknown _1026889499.unknown _1026889541.unknown _1026889434.unknown _1026889144.unknown _1026889244.unknown _1026889130.unknown _1003842462.unknown _1026819688.unknown _1026819742.unknown _1026819408.unknown _989045374.unknown _989045426.unknown _989045559.unknown _983703064.unknown _983703081.unknown _977611974.unknown
/
本文档为【高中数学解题高考数学解题方法介绍13立体几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