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三字经研读》 徐醒民先生sa12

《三字经研读》 徐醒民先生sa12

2018-09-04 9页 doc 43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35

暂无简介

举报
《三字经研读》 徐醒民先生sa12三字经第十二集 第十二集视讯连结 http://www.cnru.org.tw/mp3/atc012060607.wmv 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中庸是子思作的,子思是孔夫子的孙子,他作了这个中庸。中庸这一篇,也是在礼记里面的一篇。中庸这一篇,在汉朝那个时候,就有单行印出来的,成为单行本。到了后来宋朝,程子、朱子把这个大学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提出来,加上中庸、论语、孟子算是四书,这个四部书,在过去私塾里面,教的时候,开始就念四书。这个中庸,是子思作的,这里讲中不偏,庸不易。就解释中庸这一篇经的主要的意思。中是像走路一样,不...
《三字经研读》 徐醒民先生sa12
三字经第十二集 第十二集视讯连结 http://www.cnru.org.tw/mp3/atc012060607.wmv 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中庸是子思作的,子思是孔夫子的孙子,他作了这个中庸。中庸这一篇,也是在礼记里面的一篇。中庸这一篇,在汉朝那个时候,就有单行印出来的,成为单行本。到了后来宋朝,程子、朱子把这个大学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提出来,加上中庸、论语、孟子算是四,这个四部书,在过去私塾里面,教的时候,开始就念四书。这个中庸,是子思作的,这里讲中不偏,庸不易。就解释中庸这一篇经的主要的意思。中是像走路一样,不向左边偏,也不向右边偏,走中道,走中道的时候,这个路就一直能够走到目的地。庸呢,是不易,不易就不要改变,这个路啊正确的一直走下去,拿来修道来讲,修道就好像走一条很正大的一个路,这路确定了以后,到最后的目标在那里,那么走的时候,就正正当当的走,也不要走了一个时候又改变了,这叫中庸。 教儿童学中庸,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这个学习的一个态度,因为中庸讲的这个道理,就是教我们学做圣人,这个路很长远的,所以要不偏不易的一直学下去,这个里面的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讲的,那么开始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教我们学中庸的人知道,「天命之谓性」天命是本来的,天是天然的,我们任何人本来就有这个性,这性是什么呢,圣人就凭这个性来学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讲自己的道德修养,然后呢,就圣人学成功了。所以必得有这个性才能学成圣人,如果没有这个性,那学什么圣人呢,学不成的。所以这个性,不但我们中国古代那些圣人有,比如孔夫子当然有这个性,孔夫子以前中国那些圣人,都有这个性。我们普通人,现在还没有成为圣人,贤人也还没有学得好,但是这个性,我们都有。所以必得要懂得中庸里面最重要的,让我们知道人人都有这个性,「天命之谓性」就是本有的叫本性。本性怎么学法子呢,按照郑康成的解释,这个汉儒,汉朝的大学问家,郑玄,他的名字,名字叫郑玄,号呢,是康成,康就是健康的康,成是成功的成。他解释中庸,这两个字的意思,他说,中庸是什么,记载中和为用,记中和之为用也,他有解释,庸当什么讲呢,庸当用字讲,照他这个解释,中庸这两个字,这一篇经文,就是子思作的这一篇,就是讲的用,这个中,就是中和,庸呢,就是用,用这部经来讲这个中和的,讲中和之道,中和之道就是中道。中道为什么加个和字呢,我们人讲修养,比如说,我们遇到有不高兴的事情就发怒了,跟人家相处的时候,有什么争执的时候就发怒,遇到欢喜事情就喜,一共合起来讲有喜、怒、哀、乐。这些喜怒哀乐起来以后,我们本性就被它障碍了,我们要把自己本性开发出来,才能够成为圣人,要开发这个成为圣人的话,那么障碍本性的这个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就不能让它起来。但是我们普通人,这些情绪,往往是自己控制不住的,会起来的。但是起来之后,自己感觉到这是不好,赶快就把它控制下来,不让它再继续了,能够这么做,就叫做和。如果说是喜、怒、哀、乐完全不起来的时候,那叫中,起来之后,马上就把它控制好,让它不要继续发展了,这叫和,得其和,这叫中和。我们学中庸,子思在这里也告诉我们,学中庸怎么学法子呢,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最好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不要发作的,那就保持一个中。那么一旦免不了,要发出来的时候,发出来的时候自己,我们旣是学中庸了,知道这个喜、怒、哀、乐有妨碍我们学圣人的,所以赶快就把这个喜、怒、哀、乐把它控制住,不让它继续发作,这叫和。所以郑康成讲,中庸呢,最主要是就是叫我们学中道的,学中道就是按照这中道来学,就能学成为圣人,在开始学的时候,就要从中和上面开始着手,中不能马上就能够办得到的,那就保持一个和,保持和,合起来讲就是中和。中庸这一篇经文,就是教我们从中和开始学,学成功了,这个圣人就学成就了,这是这篇经文重要的作用。所以郑康成讲,这个中庸是记载中和之为用,它的作用就是教我们学中和。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这个大学,也是礼记里面的一篇,这一篇经是曾子作的,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一般称呼他,就称呼曾子,名字叫做曾参。他的天资,不像颜回、子贡那样聪明,但是曾子他肯用功,比如说拿这个读书来讲,这个读,这个古时候啊,在那时候没有三字经,就读这个经书,读五经来讲,五经随便那一部经。别人读一遍就记得,曾子呢,不行,一遍记不得,就多读几遍,读上十几遍,他也能够记得下来,他就用这个工夫。所以到后来,孔夫子的这个道,讲究这个成就圣人的这个道理、这些学问,还是由曾子把它传授下来的。那么最重要的,传授孔子的这个学做圣人之道这个学问,就是他作的这一部大学。 大学里面,讲的这个道理很多,在这一篇经文里面讲,从自己个人修养自己的品德,这叫修身。把自己品德修好了,就可以齐家,齐家就是治理家,把家务治好,治得整整齐齐的,这叫齐家。那么家里的事情,除了一般家里的事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家里的人,讲究父慈子孝,父母对于儿女讲究慈,仁慈的慈,儿女对于父母,要讲究孝道,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弟弟尊敬哥哥,哥哥呢,要爱护弟弟,夫妻之间要互相和气,互相和气又互相尊重,这个家里就是整齐了。到外面,那么齐家,在外面就是治国、平天下,那就是政治,政治就一个国家的政治来讲,就是治国。就天下的政治来讲,在那个时候,孔子那个时候他是周朝,周朝是周天子,他呢,治理天下,在他治理之下的天下有很多国君,一个国君治理一个国家,所以这个曾子作的这个大学,就是教我们学做圣人。 学做圣人怎么学法呢,一方面自己就是修身,从修身开始,就要学着治家,就是齐家,也学这个学问,怎么样治理国家,怎么样治理天下。治理国家、治理天下也并不是说叫我们去做国君,叫我们去做天子,不是的,这个学问做好了以后,就帮助国君治国,有机会到天子的朝廷里面,帮助天子来治理天下。但是无论帮助国君,无论帮助天子,都要在求学的时候,求这个治国、平天下这种学问。在现在来讲,就是学政治学。那个时候学政治学跟我们现在不同的,我们现在学办政治,免不了还有自己私人的求名、求利,这个成份在内。孔子所讲的政治学,就是教我们学做圣人,学做圣人在开始学的时候,就要藉办政治,来替国家、来替天下人,做那些有利人羣的事情,这个政治不是为自己权利,不是为自己求名,而纯粹是为这个全国人、全天下人,来办这个政治的。那么要问为什么这样做呢,为的就是要我们自己要成为圣人,成为圣人的话,这个必得要替人家办事情,事情办得愈多,我们成就圣人愈是快,愈快能够成就,这是在学圣人的时候。圣人学成功了,学成功了那个好办了,他的学问、他的智慧都是成就了。那么一般人所关心自己的生死的问,任何人有生就有死,死后到那里去呢,自己不知道,成就圣人他知道,成就圣人没有死的时候,因为那个本性都,自己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了,本性上没有生没有死的,所以成就了圣人之后,他自己不是在那里享受,还回过头来,永久的替天下人办事情,办的什么事情呢,也就是教天下人都能够一步一步的学做圣人,开始你叫人人都这么学,也许都很为难,办不到。但是先教他学做正正当当的一个正人君子,学做一个好人。学做一个正人君子,然后一步一步再学做圣人,这个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开始学的时候,他就是个儿童,你要一步一步引导他,走上这个正路,他才肯遇到与人家有利害冲突的时候,他还肯放弃自己的利益,能够让他人。所以必得从儿童开始,这个教育,就把他这个学习的目标,定得很正确。所以在大学里面,这是一种学大学,在大学这一篇经文里面,曾子作这一篇经文,就是从儿童读大学开始,就一步一步的引导他,从日常那个学做人的这个品德开始,就一步一步引导他学圣人。所以这个后面两句讲自修齐,至平治。从自己修身、齐家,一直到,至当到字讲,到治国、平天下,这个大学里面,都是讲这个学问。 四书前面到这里为止,就是把这个名称以及它的作用都讲出来的。从宋朝编了这部三字经,讲就是从朱子那个时候,编订四书,以后我们中国的这些儿童,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念三字经。三字经再加一些其它的儿童读本,读完之后,就继续读这个论语、孟子,四书。四书读的这个次序,先读论语,然后读孟子,孟子之后,读大学、后面读中庸,这个次序是这样的。三字经里面,是把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把中庸放在大学之前,这个到后来照这样读,也没有问题可以的。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下面是讲这个四书读完了以后,就读经书了。孝经就是孔子跟曾子讲的一部经。这部经,就是讲曾子跟孔子,他们俩人在闲居的时候,一问一答,讲的完全是讲这个孝道,如何尽孝。这部经一共有十八章,因着个人的身份不同,在古时候,比如说,普通人,怎么样对于父母尽孝,卿大夫如何尽孝,一个国家的国君,怎么样尽孝,以至于做天子的应该怎么尽孝,在这里都是分别的讲。 过去读完了四书,这是后来的,在宋朝以后,宋朝以后有了四书了,读完四书,接着就读孝经,所以这里说,孝经通。孝经也背熟了,意思也了解了,这叫通,通就是孝经里面,讲怎么样对父母尽到孝道,这个经文里面讲这些道理,都明白了。四书呢,也背熟了,四书背熟了,四书也背熟了,当然就开讲。这个熟啊,包含四书的这个文字也背熟了,老师也把里面的意思,按照儿童的年龄,他的这个理解的能力跟他讲,他理解能力到什么程度,就跟他怎么样讲解,然后随着他的年龄,就由浅处到深处,跟他一步一步的讲。 所以这前面两句,孝经也通了,四书也熟了,如六经,始可读。如这个字,跟着上面讲的,上面孝经、四书都背熟,里面儿童能够懂的这些道理,也都懂了,也都明了了。然后,这个如,这个以后,如当往字讲,从此以后,那么六经,六经就开始可以教儿童来读了,始可读这个六经,读的时候也是先读这个经文,也是背诵的,背诵熟了以后,也是按照他的年龄,了解,能够了解到什么意思,老师就跟他讲,什么样的道理。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下面就讲这个六经了,诗是诗经,书是书经,易是易经,礼是礼经,春秋是孔子作的。礼经里面,有周礼、有仪礼,合起来叫六经。后来呢,那个礼就并为一部,加上乐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叫六经。这个当讲求。当是应当,学生把这个六经先背,背熟了之后,做老师的,就跟他讲解。求是指学生,学生背熟了,就要请老师跟他讲解其中的意思,这就是求学,讲求,讲是老师讲,学生就来往里面求。拿这个求的这个求学这种心理,这样的话,才能学得好。如果不用求这个心理来学的话,老师讲,自己不用心,那就学不好的。自己要用心,就必须用这个求字,向人来请求,向老师请求,这个老师讲,他才能够用心听,才能够听得清楚。刚才讲,诗是诗经,书是书经,这是就一般讲的。另外的这个六经,还有特别的名称,特别的名称是什么呢,这个诗叫做这个后面讲的,叫做毛诗。因为在汉朝,由毛公传下来的这个诗叫做毛诗。书呢,共同名字叫书经,也叫尚书,尚书是上古的时候留下来了,记载上古的圣人那些事情,这是尚书。易呢,易经又叫做周易,这个各有各的名称,后面还分别的再详细的解释,现在这里就知道,这几个名词就好。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下面就是分别的讲了,先开始讲易经。易经本来就叫易经,而且在伏羲氏那个时候,只讲易,到后来讲易经,又到后来又讲周易,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从伏羲氏创作这个易的时候,后来叫做易经。伏羲氏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他在先开始看,往天空观察,再往大地来观察,仰观这个天文,天空里面有很多日月、星球,他观察明白了,再往大地上观察,大地上有万事万物很多,他也观察,观察明白了。这个天空怎么来的,天空里面那些日月、星辰怎么来的,大地这些万物是怎么来的。他了解了,这个天地、万物有他的本体,本体他明了,本体讲到最后,就是我们人的本性,就是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那个本性,伏羲氏他自己是一个圣人,他观察了,把天地、万物,从现象观察,观察到本体,人与万物的本体,这个叫做本性。自己观察出来,他要教化一般人,怎么教化法子呢,那时又没有文字,没办法写一本书,他就发明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一横,这一横代是阳,太阳的阳,再画一横,这一横中间断了一下子,这个断了一下子就是代表阴,那个阳爻是太阳,那个阴就是月亮,两个代表,实际上太阳的阳,还是拿具体的事务来做代表的,实际上是代表阳气,一种气体,阴呢,虽然拿这个月亮这个阴做代表,实际上是讲阴气,阴阳二气,就发明这两个符号,两个符号再加起来,三画画成八卦,三画加起来六画,然后推衍起来有六十四卦。 那个六十四卦完全是伏羲氏画的、排列的,那个都没有文字,在那个时候,只有圣人才了解,伏羲氏圣人,传到后来,那些圣人呢,有的说是神农氏,神农氏圣人,再到这个孔夫子,再到这个文王周文王也是圣人。那么另外一说呢,三代的时候,三代什么呢,一个是夏朝,一个是殷朝,一个是周朝,这三代,这个两种讲法。前一种讲法伏羲氏画了这个八卦,以至六十四卦,这个六十四卦怎么排列呢,叫连山,连山这个山,这个代表山的形状,伏羲氏画的那个八卦,就是亘卦,亘卦就像一个山,两个亘卦就是两个三画,迭起来是六画,这就是连山,两个亘卦迭起来就像两座山一样,这叫连山。再呢是归藏,归藏是,藏是这个坤卦,坤卦是代表大地的,大地的事,这也是六画,六画也是两个三画迭起来的六画,这六画卦就是两个坤卦,坤卦,两个坤卦它有归藏的意思,就是藏在这个下面,藏在地下。再呢是周易,前面有一种讲法,连山是六十四卦连山卦,在六十四卦开头就是连山,归藏呢六十四卦开头就是以坤卦开头的,那么这个连山有一种讲法,伏羲氏开始就以连山开头的。那么到后来,这个归藏在殷朝,殷朝的这个开国是成汤王,那么他呢排列,把这个坤卦开头的。到了周易呢,就周文王,以前的都没有文字记载的,就是这个六十四卦排列的程序与不同,那么这是前面有这个讲法,连山是伏羲氏排列,归藏是殷朝的排列的。 另一种讲法,连山不是伏羲氏排列,连山是夏朝,夏禹王那一朝,禹王他的排列的,这是一种讲法,这种讲法就是正好这个三易,夏、商、周三易,周易就是周文王,周文王把六十四卦,每一卦用文字说明的是文王,文王的儿子周公,就是孔夫子最尊敬的一为圣人,周公在每一卦,六画,一卦有六画,六画下面每一画叫做爻,每一爻下面用文字解释,那叫爻辞,这是周公解释的,所以经过周文王、以及周公,在卦下面用文字说明,在每一爻下面用文字说明,这叫做周易,这叫做三易,有连山易、有归藏易、有周易,三易很详细的,在古时候都明了的,不过到后来,连山易虽然是亘卦摆在前面,其余的那个怎么排列,后来也不知道了,归藏易虽然是知道这个坤卦排在前面,其余的每一卦怎么个排列也不知道了,现在我们所学的周易,周易的排列顺序,是干卦放在前面,干卦后面接着是坤卦,后面有六十二卦,都有一定的次序的,这个次序是周易,文王排列的这个次序,那么这是把这个易经,也就是周易。 PAGE 1 第十二集
/
本文档为【《三字经研读》 徐醒民先生sa1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