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2018-09-05 35页 doc 122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4249

暂无简介

举报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序言 这本叙述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历史的书,是一本开辟未来的教科书。由于发生了侵略与战争,由于对人权的压抑,使19~20世纪东亚的历史充满了创伤。当然,东亚的过去也并不是一片漆黑。东亚有悠久的友好交流的传统,出现过许多为了光明的未来而跨越国境努力的人们。我们应当继承过去时代的积极面,而彻底反省以前的错误。 从宇宙观察我们的地球,那是一个蓝色的美丽星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人们改造自然,创造了文明。而文字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前一时代获得的知识,要靠文字...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序言 这本叙述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历史的书,是一本开辟未来的教科书。由于发生了侵略与战争,由于对人权的压抑,使19~20世纪东亚的历史充满了创伤。当然,东亚的过去也并不是一片漆黑。东亚有悠久的友好交流的传统,出现过许多为了光明的未来而跨越国境努力的人们。我们应当继承过去时代的积极面,而彻底反省以前的错误。 从宇宙观察我们的地球,那是一个蓝色的美丽星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人们改造自然,创造了文明。而文字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前一时代获得的知识,要靠文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加上新的知识后,继续依靠文字向再下一代传递,于是新的知识不断积累,文明获得了发展。但是,前辈的经验与教训并不总是被人们重视,有时人们会把过去的记忆隐藏起来,让那些记忆从记录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人都有希望把不喜欢的事情忘掉的倾向,觉得那样可以轻松地生活。但是要注意,忘记不喜欢的事情,并不绝对是好事。如果有的同学在上学的路上被街边的石头绊倒了,他只是想今天的运气真不好,但是很快就忘记了的话,那么,在放学回来的路上,很有可能再次摔跤。记住过去的错误,可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会聪明一些。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记住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开辟未来。我们认为,这本叙述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历史的书,是一本开辟未来的教科书。由于发生了侵略与战争,由于对人权的压抑,使19~20世纪东亚的历史充满了创伤。当然,东亚的过去也并不是一片漆黑。东亚有悠久的友好交流的传统,出现过许多为了光明的未来而跨越国境努力的人们。我们应当继承过去时代的积极面,而彻底反省以前的错误。应当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建设更加和平与光明的未来。为了和平与发展,我们通过学习东亚的历史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历史,面对未来吧。这本书是中国、日本与韩国的学者、教师与市民共同编写的。在三年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有过许多的意见分歧,但是通过对话与讨论,逐渐达成了共有的历史认识,以至现在能够在中、日、韩三国同时出版这本书。我们共同觉得:中、日、韩三国在地理与历史上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希望在越来越逼近的“地球村”时代,三国之间能够对邻国的历史与相互的关系有正确的了解。本着这种愿望,我们编写了这本书。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还不能彻底完成的课题,我们希望三国的青年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创造东亚未来的新篇章。由于是介绍中、日、韩三国近现代史的一本书,对任何一国的读者来说,都可能会有陌生之处,甚至可能有不理解的地方,但是请大家不要灰心。只要我们怀着相互理解的愿望学习过去的历史,东亚以及世界的未来就会越来越光明。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    2005年5月 韩国编者致中国青少年:韩中两国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交流,不仅在文化方面,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两国虽偶尔也发生过矛盾和冲突,但友好往来基本是两国关系的主流。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两国间又出现了互不来往的尴尬状态。令人兴奋的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韩中建交以来,两国重又开始了频繁的往来,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增多。在近代,韩中两国遭受了相似的苦痛。由于受到别的国家的侵略,韩国沦为殖民地,中国也丧失了部分领土主权,饱受折磨。日本引起的战争使韩中两国蒙受了巨大痛苦。直至进入现代,由于战争而引起的矛盾和对立也没有完全消除。这本书记载的正是这些沉重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昭示着我们所有的人,要记住历史的教训,携手共同致力于建设东亚的和平与未来。中国的青少年朋友们,实现东亚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与韩国和日本的青少年携起手来,向着东亚光明的未来勇往直前。      韩国 共同历史教材开发委员会 中国编者致读者:众所周知,日本的侵华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整整60周年了。现在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们,大多数是在战后出生的,没有任何战争的经历,人们只能通过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前辈的口传身授等社会教育得到关于战争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东亚三国的青少年,他们所面临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同样是战争,带给三国青少年的印象可能有相当的差异。中国的青少年对“南京大屠杀”、“七三一细菌部队”和“三光作战”等日本侵略军的残暴加害有深刻的印象;对于韩国青少年来说,对战争的印象则是失去祖国,甚至被切断了与祖先联系的痛苦记忆;而日本年轻一代关于战争的深刻印象恐怕就是“东京大空袭”和“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等战争被害的事实了。虽然三国的人们关于战争的印象并非虚构,但是,当仅持这一单方面的感性认识进行交流的时候,恐怕只能是无休无尽的辩论与争执了。    我们现在正处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国际社会中,处在国际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未来,我们需要的是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与谅解,需要对对方的历史和我们共同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我们要求战争加害国的人民应当有反省战争责任的觉悟,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需要建立胸怀宽阔的国民意识。因此,我们三国学者共同编写了这本面向三国年轻一代的历史读本。    在日本的右翼势力猖狂地否认与美化侵略战争历史的今天,中国的读者们希望我们的这本书能够成为刺向右翼势力的匕首和投枪。我们是十分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的,同日本的右翼势力在历史认识问题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也是我们明确的斗争方针。不过,我们也坚信:如果中、日、韩三国的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建立共同的历史认识,右翼在历史问题上制造的谬论也就不攻自破了。日本的右翼势力是十分痛恨我们的这一努力的,他们认为没有也不可能建立共同的历史认识,竭力贬低为共同的历史认识而进行的积极努力。我们坚信能够建立共同的历史认识,但也承认,我们的努力毕竟是刚刚开始,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相当多的障碍需要跨越。事实上,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我们之间也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不过,我们相信通过严肃的讨论编写出来的这本书能够加深中、日、韩三国之间、特别是三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如果读者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有益的历史知识,并以这种知识来思考三国共同的未来,共同面对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社会,我们将感到十分欣慰。      中国 共同历史读本编写委员会 日本编者致中国青少年:1998年11月,中日两国首脑在“为了和平与发展建立友好伙伴关系的中日共同宣言”上签字。关于历史问题,日本方面在宣言中示“痛感对过去一个时期侵略中国而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与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我们作为本书日本方面的编写委员,真诚地本着这一“中日共同宣言”所表明的精神而讲述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因为我们希望日本的青少年正视由于日本的侵略所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与伤害,特别是想让日本的学生们理解中国学生们在学习了近代史以后的想法。因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遭受外国的侵略而被半殖民地化的屈辱与黑暗的历史。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中国的青少年了解这样的事实:日本国民被卷入侵略战争,支持了战争,但在战争中也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以至失去了生命。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假期旅行的方式进行访问与讨论了。你们一定也想与日本的青少年们共同就中日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和对话吧。而这本《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为了这样的讨论与对话而编写的。在中国,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希望青少年们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建立起创造未来和平与友好的东亚世界的信心。      日本 日中韩三国历史教材编写委员会 三国的关系: 近代以前,中、日、韩三国之间已经存在国家间的交往,同时,民间领域的交流也在频繁展开。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通常被称为朝贡关系。如果周边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并进献贡品,中国就承认该国国王的权位,并回赠礼品。之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不再进行特别的干涉。16世纪后期以后,中国与日本已经不存在朝贡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中心展开。在这种大的框架下,中、日、韩三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通信使: 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掌握了政权。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朝时期,朝鲜半岛处于“朝鲜王朝”时期。丰臣秀吉有想征服中国大陆的野心,在此之前,他曾经两次对朝鲜王朝发动侵略。但是,在朝鲜王朝民众的抵抗和水军的反击之下,日本的侵略并没有得逞。明朝曾派援军帮助朝鲜王朝击退日军。丰臣秀吉死后,日、朝两国又重新缔结外交关系。两国互相派遣使节,朝鲜王朝派遣到日本的使节称为通信使*。通信使起到了提高江户幕府权位的政治效果,并且为日朝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之间增进了解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国的变化与韩国的对应: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满族的前身女真族逐渐强大起来,并建立了“后金”。“后金”的军队在与明朝作战的同时也进攻了朝鲜,造成了朝鲜民众很大的伤害。后来,清朝继承了后金并取代了明朝,统治了整个中国。但是,朝鲜王朝十分重视同明朝的关系,曾经还提出要征讨清朝的北伐论。 通过贸易开展的交流活动: 日本的江户幕府初期推行了扩大贸易的政策。但是,随着基督教势力的不断扩大,政府开始限制同外国的往来。从1641年开始,政府只允许在长崎同荷兰人和中国人开展贸易活动。朝鲜王朝在釜山设立了倭馆,继续同日本开展贸易活动。对马藩官吏和商人们在这里聚集。 如何看世界--三国的地图: 东亚的人们自古以来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中国位于中心,而文明较迟的小的国家则分布在她的周围。朝鲜与日本虽然也接受了这种看法,但有时认为自己的文化也不逊于中国,所以制作了关于自己国家的详细地图。15世纪初期,朝鲜王朝制作了一幅成熟度相当高的地图(见左)。在这幅地图上,以巨大的中国为中心,将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放大描绘,而在左侧缩小描绘的是阿拉伯半岛、非洲与欧洲。这是根据从中国和日本得到的最新地图绘制的。佛教传播到日本后,日本开始认为世界是由日本、中国、印度三国构成的。所以那时的地图是以印度为中心,画上了日本与中国。但是,到16世纪后半期,由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交流,开始有了欧洲制作的世界地图。引起东亚地图发生重大的变化的是16世纪末,来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利马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见下)。他把世界描绘成椭圆形,分为欧罗巴、利比亚(阿非利加)、亚细亚、南北阿美利加与美咖拉尼卡(南极一带)五大洲。与以往的欧洲地图不同,在这一地图上,中国位于地图的最中间。这是考虑到东亚人的习惯,他们容易接受中国是世界中心的认识。另外,出于同样的原因,地图上的地名用汉字表示。把亚洲写作“亚细亚”,欧洲写作“欧罗巴”,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坤舆万国全图》在17世纪初传到朝鲜和日本,以此为蓝本,后来有各种各样的地图。17世纪后半期,来中国的传教士南怀仁绘制了《坤舆全图》。这一地图将世界分为两个圆。不久,朝鲜和日本的椭圆地图也都被这种两个圆的世界地图取代而流行起来。 但是,朝鲜在17世纪的后半期对西欧式的世界地图进行了抵制,强调传统认识的地图又开始出现,那就是圆形的天下图(见右)。中国仍然被突出在圆形的正中间,朝鲜在她的旁边,其他各国分布在各处。直到19世纪的时候,这样的天下图还继续在民间广为流传。日本虽然是处于锁国时期,但由于与荷兰进行贸易,传入了新的欧洲地图。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新的世界地图,即19世纪初完成的《新订万国全图》。这一地图是在英国人制作的地图基础上,加上日本人对库页岛探险的成果而进行了修正,是标出了库页岛的第一幅世界地图。这就是东亚的人们为把世界各国的位置从地图上描绘出来而反复进行的种种尝试。 三国间的漂流民: 什么是漂流民?是那些本来不希望到别的国家去,但是,偶然在海上遭难而漂流到别国去的人们。这幅画是日本人描绘的19世纪初漂流到日本海岸的12名朝鲜人的场景。从16世纪末开始的270年间,可以确认的漂流到日本的朝鲜人将近1万人。也有漂流到朝鲜的日本人和漂流到日本的中国人。中国与朝鲜之间也有漂流民。 三国的国内状况--日本: 一 日本——武士与民众     在欧美诸国的压力来临之前,日本是什么样呢?让我们看一看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日本的政治结构、经济和社会状况。     政治的中心与国家的边界     这幅地图表示的是开港前的日本及其周边地区。政治的中心是江户(今东京),德川家族的历代将军世代居住在这里,设立了被称为幕府的政府,统治着全国。日本的天皇很早以来长期居住在日本的都城——京都,但天皇很久以来在政治上就没有权力了。     地图的最北端是现在的北海道,当时称为虾夷地,生活着阿依奴人。最南部的冲绳当时被称为琉球,是另外的王国。将军的权力没有直接到达北海道和冲绳,他们控制的地区只是从北部的松前到南部的鹿儿岛(包括奄美诸岛)。     统治结构     国家是由将军直接统治的地区及其他的地区构成,后者则分割成大约260多份,在那些领地上进行统治的是大名。大名们为管理从将军那里获得的领地,率领作为其家臣的武士,在领地上掌握着政治、法律、经济上的权力,统治着庶民。占人口80%的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农民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的基础。将军和大名之所以能够维持政治与社会的运行,是依靠农民的年贡(按年收取的税),武士也靠农民的年贡生存。将军和大名将一部分实物年贡大米换成货币以购置生活必须品。在城市除了武士,还生活着商人和工匠们。武士可以有自己的姓氏,可以佩刀,这是他们的特权,与庶民有严格的身份差别。一般来说,武士是不能与庶民结婚的,他们居住的区域与生活方式也与庶民不同。     被动摇的社会基础     由于农民改良了农业技术,生产力逐渐提高。棉花、菜种和烟草等以销售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的栽培面积也扩大了。同时,各地生产酒、酱油和纸的手工劳动也繁荣起来。到了18世纪的后半期,有实力的商人和富裕的农民或提供原料和借贷资金让其他的农民从事手工业劳动,或者雇人在作业场从事生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准的提高,幕府与大名越来越感到财政收入的拮据。大名们时而增加贡赋,时而向大商人借款。18世纪中期开始,将军和大名尝试进行各种各样的财政改革,但多以失败告终。无法偿还借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在增多,可是大名仍然加重年贡的征收,于是在各地发生了被称为“一揆”的起义,农民们采取集体斗争的手段要求减轻年贡负担。18世纪中期开始,各地农村的农民不断进行斗争,并逐渐联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内行动。与日本的社会基础被动摇的同时,18世纪末开始,欧美诸国又开始要求日本开国,于是日本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夹击。 三国的国内状况--韩国: 二 韩国——两班与民众     19世纪后期,朝鲜王朝开始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在此之前,朝鲜王朝社会的面貌如何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以两班为中心的社会     朝鲜王朝以汉阳(即汉城)为都城,全国分成8个行政区域。朝鲜国王任命官吏并派遣他们到各地进行治理。朝鲜的社会阶层分为统治阶层——两班,担当技术和行政事务的“中人”,以及被统治阶层的“平民”和“奴婢”。    两班分为文班和武班。他们在汉城和地方城市担当行政和军事事务。要做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两班在各地拥有大量土地,并可以任意驱使奴婢,对百姓行使权力。两班世代独占官职,在经济上享有特权。相反,农民要负担国家的各种租税,承担国防义务,参加各种建设工程。     社会的变化     朝鲜王朝时期,百姓大都在农村务农,也有部分百姓从事手工业、商业。农民或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或租借地主的土地耕种。17世纪以后,农业耕种方法发达,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这也给手工业、商业带来了活力。蔬菜、人参和烟草等经济作物得到大量栽培,手工业生产也开始焕发生机。每5天或7天定期开放的市场——“集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超过1000多处。在商业和交通的中心地开始出现旅馆。在汉城等主要城市,一些常设商店逐渐增多。18世纪,汉城的人口超过了30万。     一部分农民和商人利用这样的经济变化成为富人。他们还用钱买“两班”的地位,因此,两班的数量大大增加。结果,身份秩序意识开始弱化,经济实力已经不亚于身份,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的价值尺度。     民众要求改革     进入19世纪,政治纪纲废弛,权力被几大家族独占,买官卖职行为盛行,腐败现象日趋严重。主导着社会变化,并渴望变化的民众再也无法忍耐。他们向地方官府提出抗议,要求征收公正的税金和禁止非法掠夺。然而,这些要求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在各地爆发了起义。1811~1812年,在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爆发了大规模起义。1862年,在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一个地方爆发起义,就会扩展到邻近地区。由此可见,当时的农民是多么渴望改革。     * 科举:从高丽王朝时期开始实施的文武官选拔考试。朝鲜王朝时期,原则上是每3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但实际上,考试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科举考试不仅两班可以参加,平民也可以参加。但实际都被少数的两班家族独占。     在中国,自隋朝(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被称为科举制。科举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清朝末年(公元1905年)被废除。 三国的国内状况--中国: 三 中国——士绅与民众     19世纪初期以前,中国基本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各列强到来之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民众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清朝的统治     从1644年到1911年的200多年,中国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统治时期,中国由25个省级行政区构成。满族贵族往往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担任重要官职,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知识分子则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在官僚机构中的地位。清朝的社会等级严格,皇帝、皇族、世袭贵族、官僚、士绅等处于社会的上层,而包括商人、工匠、农民在内的平民等则处于社会的下层,构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是清朝的繁荣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但是由于统治机构逐渐庞大,官吏腐败,政府开支巨大,财政逐渐入不敷出。政府竭力搜刮社会下层,甚至以捐官*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更加剧了腐败。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由于政府将负担向农民转嫁,导致社会矛盾逐渐尖锐。     民众的生活     清朝建立初期,推行满族的服饰和礼仪,特别是要求男子留长辫。满族的社会地位高于汉族。但是在经济上曾实行过一系列积极措施。那时民众生活相对稳定,人口增长。从1741年到1840年的一百年中,全国人口增长了三倍,达到4.1亿。社会人口的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但是随着贫富两极分化,土地逐渐集中到官僚、贵族、地主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日益贫困,被迫进行秘密结社的反抗斗争,清朝的统治发生了危机。     对外贸易     明清时代,中国经济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经济部门齐全、内部市场广大,自己需要的产品基本能够在国内解决,不依赖外部商品的输入。而清朝统治者长期认为中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没有主动与外国进行贸易的意识。从1757年起,清朝就严格限定西方国家只能在广州一地进行贸易。     由于中国的生丝、茶叶、瓷器等拥有广大的国外市场,直到18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的状态,每年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是,自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鸦片产地后,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19世纪初,英国公司贩毒范围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美国的烟贩也向中国秘密输入鸦片。鸦片腐蚀了吸食者的身体与精神,而且改变了中国贸易出超的状况,引起中国白银的外流。1833年以后,中国每年输出白银在1000万两以上,致使政府担心有白银枯竭的危险,不能不思考解决的办法。     * 捐官:即以钱财买官。清政府将一些官职公开标价,允许地主用钱买官,卖官所得钱财弥补财政不足。     * 知府: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市一级行政长官。 三国的首都--北京: 北京、东京和汉城分别是中、日、韩三国现在的首都,让我们来看一看它们的历史。    北京     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从1153年开始,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先后将北京作为都城。特别是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保留 了明朝时北京城的建筑,还在西郊兴建了一大批皇家园林。北京的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称为皇宫,又称紫禁城。围绕着皇宫的是内城,分布着政府机构与贵族住所,并有士兵把守,外城一般是士绅和平民居住和进行手工业与商业活动的地方。北京的城市居民曾发展到一百多万,形成了三个大的商业中心。以北京为中心构成通向全国的交通道路网,粮食主要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到北京。 三国的首都--江户: 开国以前,日本大的都市有3个。政治中心是江户(现在的东京),天皇则住在传统的都城京都,经济中心是大阪。其中起到了首都作用的是最大的都市江户。江户正式的建城是在17世纪的初期。中心是将军行使政治权力的江户城,在城的周围,是全国的各大名们建设的房屋。在江户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士们,从事各种职业的商人、工匠们。18世纪的前半期,江户的人口已经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有数的几个大城市。18世纪的中期,江户的町*从300个左右扩展到1700个。戏剧、曲艺等庶民文化逐渐普及,插花及庙会等娱乐活动也相当地繁盛。 三国的首都--汉阳: 从1394年朝鲜王朝建立至今,汉阳(现在的汉城)有着600多年的首都历史。汉阳被城郭围绕,由8个城门连接内外。城郭内有5个宫殿和官厅,以及商家和住宅。这些建筑物利用山地和平原的天然地势建造,和自然相得益彰。中间的宫殿是景福宫,南边两侧排列着官厅的建筑。中间贯穿汉城东西道路的两边是供给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根据身份的不同,人们生活的地区也有差别。高官贵爵等有势力的两班阶层生活在景福宫东边的北村;失势的两班生活在南山(木觅山)附近的南村。横穿汉城中心地带的清溪川周围的中村是距离官衙很近的 街道,这里主要是中人居住的地方。朝鲜王朝后期,在南大门和东大门周围开始出现市场,并逐渐形成新的商业街。    作为首都,汉阳具有连接全国的道路交通网和通信设施。近处的汉江常用来运输征税的大米和物品。 儒家文化与三国: 儒家文化是一种复杂的道德理论或意识形态体系,基础是由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创立的。这一体系与人们的传统文化,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紧密的关系。儒家文化在孔子之后有许多流派,包括孟子、荀子等。汉代以后被统治者加以神圣化,而知识分子也对其进行了系统化。到宋代、明代后,又经朱熹发展为朱子学。儒家文化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线,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朱子学对朝鲜半岛的影响甚至不逊于其在中国本土的影响。15世纪,朱子学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16世纪中叶,著名的儒学学者李(退溪)、李珥(栗谷)等发展了朝鲜的朱子学。朱子学还通过“退溪学”对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天仍有一部分人尊重“朱子家礼”,崇尚朱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人生、价值观。江户幕府时代,日本的朱子学成为“官学”而纳入了学校教育,在各藩的学校中教授儒学,出现了专门研究朱子学的儒家学派,一些武士与官员以自己的儒家修养为骄傲。 战后的东亚 “东京审判”的正式名称是“远东国际军事审判”。同在德国的纽伦堡审判一样,都是由盟国设立的审判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战争罪行的法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胜国向战败国只是要求赔款及割让领土,但是,这也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鉴于这一教训,人们考虑这一次国际审判,要在调查的基础上,重在追究战争的责任。 概说: 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东亚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不同意义的“八一五”。     在日本,无线电广播了昭和天皇的诏书,国民得知日本战败的消息。因此,这一天作为“战败的日子”被称为“战败日”,也有人认为对日本来说是“战争结束的日子”,而称之为“终战日”。     然而,同样是“八一五”,亚洲各国的迎接方式与日本完全相反。     朝鲜洋溢着从日本的殖民地上获得解放的喜悦,到处是欢呼“独立万岁”的人们。8月15日这一天被认为是从1910年开始持续了35年的日本的黑暗统治下解放出来的“重获光明之日”,因此称为“光复”或“解放”。   自1931年开始与日本进行了近15年战争的中国,8月15日迎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将日本签署投降书的第二天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日”,人们从战争的苦难中解放了出来。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国协同作战的美国和苏联,在大战末期却围绕着战后的处理问题而对立起来。大战一结束,美苏对立就发展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相对立的局面,人们称之为“冷战”。所谓冷战,是指虽然没有实际的战争,却呈现出严重对立的紧张状态。扩展到世界规模的冷战给东亚各国的成立及国际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在第四章中,我们要从东亚各国自1945年8月15日开始的“战后”时期说起,重点介绍各国是如何开始战后历史,走过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国新的出发点--日本一 日本的战败及战后改革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同时遭到盟军占领。盟国为了防止日本再度发生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伤害的侵略战争,将解除日本的军事力量(非军事化)和使民主主义扎根日本(民主化)作为战后改革的目的。在这种改革下,日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向民主国家的出发     左下图中上面降落下来的不是炸弹,而是写着“民主主义革命”的降落伞。做这件事的是美国,而兴高彩烈准备接受的是日本的国民。实际上,占领日本的GHQ(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接二连三地发出了许多指令(见上表)。同时,改革也并非仅仅是由GHQ自上而下压下来的。战后的改革有许多是民众的心愿,而且也有在战前就提出来的改革主张。所以改革才能够得以迅速地推进。     制订日本宪法     现行的日本国宪法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被制订的。1946年11月,新宪法公布,翌年5月施行。该宪法与战前的宪法不同,其最大特征是规定国民拥有主权,放弃战争,扩大基本人权的保障。下图是对写在宪法第9条中的“放弃战争”原则加以说明的图画,特别强调了和平宪法的特征。可见在这部宪法中融入了怎样的美好愿望啊!     战争的最高责任者昭和天皇怎样了呢?图3是正在巡视地方受到人们热烈欢呼的天皇,然而这却不是战前的照片。昭和天皇非但没有受到战争责任的追究,反而根据日本国宪法成为日本国民的“象征”。读了有关东京审判的内容,再体会这一结果的意义吧。     战后改革的背后     日本的战后改革,确实是日本向着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方向转变的关键。然而改革也是有限的。     比如,冲绳的情况与日本本土就完全不同。日本战败前冲绳已经被美军占领而实行了直接统治。直到1972年归还日本之前,冲绳都是在美国的控制下,将英语和日语作为公用语,使用美元。还在那里建立了许多美军基地。即使现在,美军基地还占冲绳县面积的1/10,是全日本美军基地的3/4。因此,对冲绳而言,“战后”无论是离民主化还是非军事化都是极为遥远的。另外,战后的改革没有持续下去。由于美国与苏联的对立,中国的内战,朝鲜的南北分裂等原因,东西方冷战加剧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1948年左右改变了占领方针,要把日本复兴起来变成“反共的堡垒”。以在“阪神教育斗争”中发出的非常事态宣言为转折点,战后改革失去了初期的积极势头,受冷战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日本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进入战后的。对照韩国和中国的战后,日本战后改革的意义与问题就比较明显和突出了。 三国新的出发点--朝鲜: 二 朝鲜半岛的解放与分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朝鲜半岛终于从殖民地中解脱出来了。但是,三年后才在朝鲜的南边和北边各自建立了不同的政府。为什么迎来了解放却没有直接独立,最终还分裂了呢?     为建国成立的自治组织     迎来解放后,朝鲜人期望社会安定,重新建立国家。刚一解放,在汉城和全国各地就成立了名为“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的组织。参与这个组织的人们担负治安和行政等工作,目的是使社会安定。各地区的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支部后来改名为“人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     但是,占领朝鲜南部的美军不承认人民委员会*等朝鲜人自己成立的自治行政组织。相反,苏联认可人民委员会,同时支持成立共产党政权。     持续的政治对立     对于应该将新诞生的朝鲜建立成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在朝鲜人当中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有人主张应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有人则支持社会主义。有的政客主张在南朝鲜与美国的军政统治合作,有的政客表示坚决反对。虽然出现过将两种立场的人团结起来的努力,但最终没有获得成功。     1945年12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外长会议,此后,朝鲜社会的矛盾变得更加深化。在这次会议上就在朝鲜成立临时政府达成一致。并且,确定在朝鲜具备独立能力以前,美、英、中、苏进行托管统治的最长期限为5年。对此决定,一部分朝鲜人赞成,认为决定建立临时政府将给朝鲜带来独立;相反,有些人表示反对,反驳说托管统治是小视朝鲜人的统治能力。     美国和苏联为将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达成一致的事项付诸实践,分别在1946年和1947年召开两次美苏共同委员会议*。但是,两国只是在反复重复自己的主张,会议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而告终。     南北各自建立政府     美苏共同委员会以失败告终后,联合国决定按照人口比例进行总选举,在朝鲜半岛建立政府。但是,北朝鲜和苏联认为联合国的决定有利于人口多的南朝鲜,如果按照联合国的决定,政治的主导权将被南朝鲜和美国夺去。因此,北朝鲜和苏联拒绝了联合国的决定。遭到北朝鲜和苏联拒绝的联合国决定先在南朝鲜成立政府。如果这一付诸实践,分裂就将成为定局。为此,在平壤召开了由南北政党和社会团体参加的协商会议。这时,反对只在南朝鲜进行选举的武装起义在济州岛爆发。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止单独政府的成立。在镇压济州岛起义的过程中,民众遭到军队、警察和右翼青年团体的大量屠杀。   结果,在获得解放整三年后的1948年8月15日,在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北朝鲜于9月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最终由于世界的冷战体制和国内的对立没能建立统一政府,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北朝鲜的对立和日益加深的冷战体制最终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  *人民委员会:日本投降以后,在朝鲜各地成立的民众自治组织。有的人民委员会是直接成立的,有的是由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支部演变而来的。    *美苏共同委员会:为将莫斯科三国外相会议的决定事项付诸实践,解决朝鲜问题而召开的美苏两国的代表会议。     朝鲜半岛南北各自建立政府的过程     ——南北协商(平壤, 1948年4月)     ——“四三”事件(济州,1948年4月3日)     ——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汉城,1948年8月15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平壤,1948年9月9日) 三国新的出发点--中国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它的出现对国际局势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新中国的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冷战局面的开始,国共合作局面也结束了。掌握政权的国民党凭借美国的援助发动了与共产党的内战,但是由于缺少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支持而遭到彻底失败。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率部退到了台湾岛,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的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个独立的新生国家的喜爱,称其为“新中国”。新中国的首都设在北京,国家主席为毛泽东,政务院总理是周恩来。中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当时的人口为4.6亿。     新中国成立以后,加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正在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第三世界的人民带来了希望。     建设的展开 新中国建立后,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工人也翻身成了工厂的主人,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热情非常高涨。国家投资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一大批工厂、矿山、电站兴建起来。身居海外的爱国知识分子,出于对新生国家的信任与支持,放弃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回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一股知识分子回国潮。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特别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虽然在人口数量上差距很大,但是在物质生活条件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等方面与汉民族有同等的地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等文化还得到保护与发展。宪法明确保护妇女的参政权、受教育权和劳动就业权,使妇女能够充分享受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受教育机会和就业率也都有明显的提高。在中国流行着“妇女可顶半边天”的说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时,正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冷战时期,西方大国对中国进行了孤立、封锁。中国政府积极与亚洲各国联络,参与国际事务。1954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日内瓦召开的解决朝鲜问题的会议休会之际访问印度,与尼赫鲁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了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原则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称为亚非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中加以确认,并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两面的麦克阿瑟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1964)虽然是美国的军人,却是对东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担任陆军五星上将,战后被任命为盟军最高司令官(GHQ),成了统治日本及朝鲜半岛南部的最高领导人。战后对麦克阿瑟的评价见仁见智,从中可以看出他完全不同的两个侧面。首先,麦克阿瑟怀着强烈的使日本非军事化的信念,进行了前面介绍的改革。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特别是在占领日本的初期,舆论称麦克阿瑟是“解放者”。每天,他都可以收到几百封来自日本国民的信,而其中多数是感谢信,称赞他是“活生生的救世主”、“世界上最伟大的首领”等等,甚至有人将麦克阿瑟的照片取代了天皇的照片而悬挂起来。然而,麦克阿瑟又有一副与上面完全不同的特别严厉的面孔,那就是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共思想,在强化冷战方面作为司令官的冷峻的面孔。根据他的命令,一万名以上的日共党员从政府机关及民间企业被开除。尤其是朝鲜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成了指挥作战的司令官,将美军从日本送上朝鲜半岛。为填补美军离开后造成的空白,他要求日本组织警察预备队。开始的时候,他踌躇满志地要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队全部歼灭,而战争陷入泥潭时,他又主张使用原子弹并对中国本土进行攻击。因为屡次越权擅自做主,麦克阿瑟最终被美国的杜鲁门总统解除了司令官的职务。两种面孔固然是麦克阿瑟个人的性格体现,但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美国在东亚政策上的“两张面孔”呢? 遥远的故国日本在战争中曾经把约72万朝鲜人、4万中国人强制送到日本服劳役。另外,还把朝鲜人掳到萨哈林和库页岛及中国的东北和南方。包括军人在内的约660万日本人在战后滞留在国外。其中,约77万人在朝鲜,约155万人在中国东北。战后,这些人大部分都回国了。但是不能回国的,及在回国途中死亡的人也不在少数。     “满蒙开拓团”的悲剧     战前根据日本的国策而被送到中国东北的日本农民(满蒙开拓团)和作为“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被送出去的少年们,在8月9日苏军参战后,成了掩护日本军队逃跑的“盾牌”。 在逃难途中不少人因饥寒交迫而丧失生命。其中也有的被迫与双亲分离而留在中国,成了被中国养父母养育的孩子。据说这些被中国养父母抚养的日本孤儿超过了3000人。     “浮岛丸”事件   日本宣布投降后第九天的8月24日,驶入京都舞鹤港的船只“浮岛丸”突然发生爆炸沉没了。当时,船上有在战争中被征到日本的朝鲜劳动者及其家属约4000人。他们乘船从日本的青森出发,准备经过舞鹤到朝鲜的釜山。关于爆炸的原因,有的说是中了战争中美国军队投下的水雷,也有的说与日本军人有关。当时,政府只发表了死亡549人的消息,其他的情况只字未提。     萨哈林岛上的弃民     直到日本战败时,在当时日本领有的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还有许多日本人,也有战争期间被征到那里的朝鲜劳工。战后,苏联占领那里的时候,有大约30万日本人和4.3万朝鲜人。但后来日本人被遣送回国,而朝鲜人却仍被留在当地无法回国,被称为“弃民”。 对日本“历史清算”的质疑一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的正式名称是“远东国际军事审判”。同在德国的纽伦堡审判一样,都是由盟国设立的审判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战争罪行的法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胜国向战败国只是要求赔款及割让领土,但是,这也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鉴于这一教训,人们考虑这一次国际审判,要在调查的基础上,重在追究战争的责任。但是, 东京审判究竟审判了什么呢?     在东京审判中,确定的战争责任有:①对和平的犯罪,即违反国际条约策划(包括共同谋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的罪行;②对人道的犯罪,即战争中(包括战前)对一般居民的杀戮、歼灭等非人道的行为或出于政治的、人种的、宗教的原因对一般居民的迫害的罪行;③通常的战争犯罪,即战斗人员或非战斗人员对交战国进行的一定的行为。     在“通常的战争犯罪”之外,这次审判增加了“对人道的犯罪”和“对和平的犯罪”两条新原则,这是为了使国际审判能够追究国家指导者的刑事责任。     被审判的是哪些人?     东京审判设在东京市之谷的原陆军省(现在的自卫队市之谷驻屯地),从1946年5月开始,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来自11个同盟国的法官审判了犯有对和平之罪的25人,作为A级战犯。由于政府和军队在战败之际为掩盖罪行烧毁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将取证的重点放在听取证人的证词上,当然这也有很大的困难。     如果没有这样的审判,诸如太平洋战争的开战过程,日本军队实施的拷问、强奸及在南京进行的大屠杀,对俘虏的非人道的行为等等,是决不可能被公诸于世的。从这一角度看,审判是有很大意义的。日本国民原来从不知道日本军队居然犯下了如此暴行,这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948年11月,判决东条英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担任首相、陆相)、板垣征四郎(陆相、发动九一八事变及策划成立“满洲国”)、松井石根(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南京大屠杀时的最高责任者)等7人死刑,判决南次郎(陆相、原朝鲜总督)等16人为终身监禁。     未被审判的是哪些人? 由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所以对审判有绝对的发言权。基于利用天皇的影响而顺利实施占领的考虑,美国与天皇的亲信及政治家合谋,以“东条等陆军军人对战争负责”为由,使昭和天皇免除了战争的罪责。官僚及财阀等人的责任也未被追究。澳大利亚的韦伯审判长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进行战争必须要得到天皇的许可,如果天皇不希望战争的话,应该可以不予许可的”,但是他的意见没有影响判决。 东京审判侧重于日本对美英作战的罪行,而没有考虑日本把台湾、朝鲜变成殖民地的罪行,对“慰安妇”制度等性暴力问题也没有从正面触及。至于731细菌部队及使用毒气的化学战的责任者,也以把技术资料交给美国为条件被免于追究责任。     遗留的问题 日本在旧金山和约中表示接受了东京判决的结果。因美国的冷战政策,审判只进行了一次便结束了。此后,战犯嫌疑人被全部释放。25名A级战犯中,除了7人被判死刑外,其余的也全部被释放。A级战犯嫌疑人,曾任东条内阁工商大臣的岸信介后来还当了首相。由于日本对亚洲的战争责任认识至今仍很暧昧,重新认识战争责任,搞清战争责任,是留给日本的课题。 旧金山和约与赔偿、补偿问题对于在亚洲太平洋战争中因日军的暴行而受到的伤害,亚洲各国的受害者至今仍发出“没有任何补偿”这样的呼声。可是,日本政府却表示“赔偿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呢?让我们通过旧金山媾和条约来进行分析。     旧金山会议及和约 旧金山媾和条约,正式名称是“对日和平条约”。其目的是为了正式结束亚洲太平洋战争,商讨对战争受害的赔偿,使日本与盟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会议于1951年9月在旧金山召开,与日本交战的52个国家参加了这个会议。但是关于这一会议的召开,与日本相邻的韩国与中国有不同的声音。韩国总统李承晚认为:“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最长时间抗争的韩国人,被从对日媾和条约的签字国上排除,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强烈抗议:“美国擅自召开对日媾和会议,却将中国这样同日本进行战争的国家排除在外,是破坏缔结真正的和平条约的行为。”而日本国内以东京大学校长南原繁为首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和平问题谈话会也表示:“日本不要仅仅和两个世界一侧的国家媾和,必须维护宪法的和平精神,与全部国家媾和。”     中国与韩国未被邀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对意见呢?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均没有被邀请出席会议。在邀请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出席会议的问题上,由于美国和英国有分歧,结果决定均不邀请。韩国虽然要求参加,但是被认为是战败国日本的旧殖民地而并非盟国,所以被排除在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未加入联合国,所以从来没有作为讨论的对象。另外,参加会议的国家当中,苏联等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在旧金山媾和条约签字的同一天,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也签字了。这象征着日本重新回到由美国主导的西方国际社会,而与中国及韩国的关系没有改善。     暧昧的、被遗留的赔偿、补偿问题 有关赔偿问题,旧金山媾和条约第14条规定:日本应对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盟国予以赔偿,鉴于目前日本经济状态的困难,盟国在希望获得赔偿之际,也可考虑以日本人劳务形式(并非金钱及财物)的赔偿。这一条款意味着几乎盟国全都放弃了对日要求赔偿的权力。结果日本仅对东南亚4国进行了赔偿。但都是在“赔偿”的名义下,进行经济合作或用贸易的形式,没有对受害者个人进行补偿。另外,条约中规定日本正式放弃在华的权利及利益,承认朝鲜的独立,结束对台湾的占领。然而,该条约却不承认日本对其原来的殖民地朝鲜和台湾两地的赔偿,仅规定在涉及处理日本遗留在当地财产(请求权)时,可与日本在直接商量后决定。就是说,在媾和条约中,不承认因日本对殖民地进行统治和发动战争对朝鲜和中国造成的伤害而进行的赔偿与补偿。     从东亚的和平与和解的观点来看,旧金山媾和条约还存留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旧金山媾和条约与赔偿、补偿     参加国     拒绝参加或未被邀请的国家     盟国中46国(美国、英国等) 放弃赔偿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南越 赔偿(以经济协力、贸易形式)     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拒绝签字。在日苏共同宣言(1956年)中,放弃赔偿要求。     缅甸 拒绝参加。赔偿(以经济协力、贸易形式)。     未参加。在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中放弃赔偿要求。 台湾曾在“日台和平条约”(1952年)中放弃赔偿要求。     大韩民国 未参加。日韩条约(1965年)中“经济协力”。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未参加。迄今未实现与日本邦交正常化。 殖民地统治及战争遗留的社会问题朝鲜及中国台湾战前就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当地的许多人被强行征用到了日本,还取得了“日本国籍”住在了日本。另外,战争时期,大陆的中国人也有作为劳工被强行征到日本的。战后,这些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居住在日本的朝鲜人、台湾人 日本战败之时,国内有超过200万的朝鲜人,占当时朝鲜总人口的1/10左右。如果没有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决不可能有如此数量的朝鲜人渡海来到日本吧!这些人中的3/4虽然在战后第二年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国了,然而,由于日本对携带出国的财产有严格限制,加上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祖国尚处于混乱中,仍约有65万人留在了日本。这些人及他们的后代现在成了在日韩国、朝鲜人(这一概念有时也包括持有日本国籍者)。另外,台湾人中也有因相同原因留在日本的。     从“日本国民”到“外国人”     盟军占领日本时期,在日朝鲜人和台湾人被作为“持有日本国籍”的人,而实际上是被“视为外国人”,处于十分矛盾的境遇。比如,日本政府认为作为“日本国民”必须接受日本的教育,因此取缔朝鲜人的民族教育。但另一方面,1947年5月,又规定那些人应依照“外国人登录令”的要求履行登录的义务。1952年4月,由于旧金山和约签订,日本恢复主权。那些人便逐渐失去了“日本国籍”,被视为一般外国人,同样适用于“出入国管理令”。这样一来,由于他们“在国籍上不属于日本人”,在养老金、儿童医疗等社会保障及就业、居住等方面就受到了差别待遇。     被遗忘的战后补偿     在作为殖民地被日本统治时期,约45万朝鲜人和台湾人以“日本人”的身份被征兵成为军人或军队的文职人员,送上了战场,其中5万人战死。另外,作为劳动者被集体强行征用到日本本土及萨哈林岛等地的煤矿、矿山、军需工厂等进行强制劳动的朝鲜人约72万。日本政府虽然于1952年4月开始对原军人或军队的文职人员的日本人进行个人补偿,但是对上述朝鲜人、台湾人,则以“并非日本国籍”而不予补偿。因此,从1952年开始,居住在日本的原军人或军队的文职人员的朝鲜人开始了要求补偿的运动。这是最早要求战后补偿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时,在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爆炸伤害,后来回国的朝鲜人(4.3万人),被强行掳掠至萨哈林岛的战后遗留的朝鲜人(4.3万人),以及原日军士兵中的台湾人等向日本法院提起了要求补偿的诉讼。不过关心此事的日本人却并不多。在战争中,日本将大约4万中国人强制征用到日本各地劳动。战后,其中大部分人回到祖国。可是,也有一些人留在了日本。如刘连仁在日本战败前夕逃到北海道的山中,度过了14年的逃亡生活,1958年才被发现。 90年代后,由于“慰安妇”问题在国际上被提了出来,被强制征用的中国劳工也掀起了追究日本政府及企业的法律责任的诉讼。     被遗留下来的社会歧视 到2002年,常住在日本的外国人共有约191万(占总人口的1.5%)。其中,最多的是韩国·朝鲜人(约61万人),其次是中国人。在日韩国·朝鲜人的大部分是在日本出生长大的第二到第五代。日本政府在1982年批准了难民条约,规定“内外人平等”,所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国籍差别对待变少了。但战后补偿问题和社会歧视依然存在。     原殖民地出身的军人及军队文职人员统计表     复员兵 阵亡者 合计     台湾 176877 30306 207183     朝鲜 220159 22182 242341     合计 397036 52488 449524 其他的战犯审判再让我们看看东京审判之外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犯罪的审判吧。 德国的纽伦堡审判 这是在美、苏、英、法四国主导下,对纳粹的主要战争罪犯和组织的国际军事审判。它比东京审判开始得早,从1945年11月起历时一年,在德国的纽伦堡市法院进行,最后宣布了包括死刑在内的判决。该审判采用了“对人道的犯罪”与“对和平的犯罪”这一新的提法,在历史上首次追究挑起战争的个人的刑事责任,对东京审判等战后的战犯审判以很大的影响。     对日本BC级战犯的审判 除了东京审判,对BC级的日本战犯也进行了审判。东京审判是针对战争指导者即A级战犯的,而BC级战犯审判,则是针对虐杀·虐待俘虏及一般市民的“通常的战争犯罪”。美、英、澳大利亚、菲律宾、中国等7个同盟国从1945年10月开始到1951年4月在49处法庭对5700名原日本军人和文职人员提起诉讼,其中有984人被判死刑。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审判中,追究了“马尼拉大屠杀”的指挥官山下奉文陆军大将的责任,判处其死刑。在这些BC级战争罪犯中,作为“原日本兵”而受到审判的朝鲜人有148人,台湾人173人(其中各有23人和26人被判死刑)。他们几乎全部是俘虏收容所的看守。这些朝鲜人和台湾人作为“日本国民”被判刑。这些人出狱后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但是被日本政府以“不是日本人”而驳回。但是,作为原战犯的日本人却得到了补偿。 原BC级战犯李鹤来(1925年生于朝鲜,曾在泰国的俘虏收容所服役,在澳大利亚被判处死刑,后减刑)的证言:“我们不是在乞讨,而是要告诉日本政府一句话:‘还没有完呢’。因为我们认为:征用我们并使我们成为战犯是日本政府的责任。”——〔日〕内海爱子《朝鲜人BC级战犯的记录》 战后补偿的国际比较日本的战后补偿主要针对日本人的原军人和文职人员,即以“对战争做出贡献的人”为中心,但对国内的民间人士和原殖民地的人,对亚洲的战争受害者个人却没有补偿。那么,在日本以外的各国,对战争受害者又是如何进行战后补偿的呢?     德国 德国(原西德)于1950年制订了《联邦援护法》,不分军人和平民,凡是战争牺牲者一律实施援护。1956年又制订《联邦补偿法》,对在大量杀戮犹太人的纳粹罪行中的受害者,以支付养老金的方式加以补偿。后来,对根据《联邦补偿法》仍未能获得救济的牺牲者,也设立了特别的基金,制订了相应的规定。从战后到2030年,预计支付补偿金额约1200亿马克(约9.4兆日元)。国家间法律责任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但是德国于2000年7月又设立了“记忆·责任·未来”基金,开始对被迫强制劳动的予以个人补偿。     法国 法国政府对在1919年以来出身于殖民地的负伤军人及遗属进行了补偿。如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塞内加尔于1960年独立,而有的塞内加尔人在殖民地时代曾在法军中服役而负伤、生病。塞内加尔独立后,法国向这些已取得塞内加尔国籍的原军人也支付了与法国人同样金额与条件的伤害年金和遗属年金。     美国、加拿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将12万日裔人作为“敌国人”而强制性地进行集体收容。到了70年代,那些日裔的第二代和第三人发起了补偿运动。1988年美国制订了“市民自由法”。从1990年开始,由美国总统签署给每位生存者的正式道歉信,同时支付给每人2万美元的个人补偿金。虽然补偿的对象只有6万人,但美国认为犯错误的是美国政府,寻找对象者的责任应该由政府负责,无论对方是什么国籍,无论居住在哪里,都予以补偿。    加拿大也向美国学习,在进行道歉与补偿的同时,还对日裔社区的建设采取了扶助的政策。 东亚的冷战与朝鲜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并没有立即来到东亚;相反,对立关系却不断加深。战后,世界急速向冷战体制迈进。而东亚的这种对立特别激烈,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1950~1953)的爆发。让我们看一看冷战对战后东亚的影响吧。     朝鲜战争 战后至1953年,国际关系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但是东亚仍持续地动荡不安。在朝鲜半岛出现两个政府后,南北两个政权之间持续对立。可是,在1950年6月25日,这种对立终于跨越“冷战”而演化为朝鲜战争这一“热战”。这场战争并非只是在南北政府之间进行。首先,以美国为中心的联合国军加入到南部的韩国方面作战。但联合国军并非只收复汉城及北纬38度线以南的地区,而是以实现韩国方面的统一为目标,将人民军一直追逼至与中国交界的国境附近。这样一来,中国人民志愿军只好加入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方参战。因为和平宪法的约束,日本没有直接参战,但作为美军的后方基地,也配合了战争。所以,朝鲜战争成了以东亚为中心的国际战争。在那之后,战线在北纬38度线前后反复地来回进退,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缔结了停战协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缔结和平条约。     朝鲜战争是怎样的战争 因为战火波及了整个朝鲜半岛,所以产生了很大的损害。死亡人数虽然没有准确的定论,但可以肯定数量相当大。牺牲者的多数是民间的老百姓。因战争造成家庭分离的人口约1000万,即当时朝鲜半岛人口的1/3。因为这场战争,朝鲜半岛将停战线作为国境线,将南北的分裂固定化了。停战后,美军依然驻扎在韩国,给韩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朝鲜战争的影响并非局限于朝鲜半岛,给中国和日本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国而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国就参加的战争,也有很多的牺牲者,其中包括很多东北的朝鲜族人。另外,战争也增强了美国对台湾的影响,海峡两岸的对立关系进一步尖锐化。战争对日本的影响呈现复杂的情况。首先,因向美军提供军需,日本的经济受到刺激,摆脱了不景气状况。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朝鲜特需”。其次,开战后不久,日本政府根据麦克阿瑟的指令,组织了警察预备队(现在的自卫队前身)。也就是说,借着朝鲜战争,日本的经济复兴,同时再度发展军备,开始践踏由宪法规定的放弃战争的框架。旧金山媾和条约、“日台和平条约”及日韩邦交正常化的谈判,都是在朝鲜战争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进行的。受到冷战的影响,日本的赔偿、补偿问题也变得暧昧了。于是,朝鲜战争使东亚的冷战体制进一步增强。现在,虽然说世界上的冷战已经结束了,可是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及中国的台湾问题等等,东亚仍然没有从冷战体制中完全解脱出来。那样规模的冷战,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东亚社会。 日韩建交1965年6月,韩国和日本缔结邦交正常化条约。但是,两国在对过去的问题存在的意见差异和矛盾至今仍未消除。邦交正常化以后,这种问题仍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日韩建交的背景        美国为防止社会主义势力在东亚扩大,希望韩国和日本恢复友好关系,以起到“防波堤   ”的作用。受美国政策的影响,两国在朝鲜战争的过程中,即1951年9月就开始为建交举行会谈。但是,由于在清算过去问题上存在的意见差异,会谈并没有取得进展。        1961年,通过“五一六”政变掌握政权的朴正熙政府匆忙与日本建交。因为他想从日本获得资金,推进经济开发。日本也图谋向韩国进行经济渗透,扩大影响。        对于《韩日条约》内容的不同解释        经过几次会谈,韩国和日本就建交缔结了基本条约。两国宣布1910年的“合并条约”和在此以前缔结的条约“已经无效”。在请求权会谈中,日本答应无偿为韩国提供3亿美元;并长期以低利息借给韩国2亿美元。通过基本条约和同时缔结的协定,决定用这5亿美元“最终完全”解决请求权*问题。此外,在协定的执行过程中,日本还要追加借给韩国民间资金3亿美元。     但是,围绕着对条约内容的解释,日本和韩国之间产生了如《表》所示的意见差异。     建交问题     韩日建交引起了两国社会的反对。     1964年5月20日,大学生在汉城进行反对韩日会谈的示威。 在韩国,批判的声音高涨。人们批判在日本没有对过去的侵略和殖民地统治进行谢罪的情况下与之建交是屈辱的外交。在日本国内,反对的呼声指出,韩日建交继韩、美、日三国军事同盟之后威胁日本和平。结果,在《韩日协定》中,没有关于对殖民地统治的责任、反省和谢罪的条文。协定中有意识回避对受害者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仍然给人们留下伤痛。由于没有对过去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清算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之间的矛盾仍在持续。在这点上,韩国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韩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韩国和日本在东亚冷战体制下与美国形成了三角同盟关系。这更加深了南北的分裂。     迈向真正正常化的道路     建交以后,日本天皇和首相曾经几次对过去“不幸的关系”表示遗憾。1995年8月,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过去,日本的殖民地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国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苦痛。对此,我表示深深的反省和发自内心的谢罪。”但是,这只是谈到了道德性的责任,而政治性、法律性的责任却都没有谈及。两国政府也在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而努力。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共同发表了强调扩大两国政治、经济合作和文化、人员交流的韩日共同伙伴关系宣言*。但是,人们担心,没有澄清过去事实的真相,明确责任,单纯强调交流的扩大只能是在掩盖问题。另一方面,日本不仅没有进行真正的谢罪,一部分高层官员或政客还不断发表美化侵略和使殖民地统治合理化的言论。200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大臣中山成彬就历史教科书问题发表讲话时说:“近来,总是有所谓的‘从军慰安妇’或‘强制合并’等话出现,听了真是让人不舒服。”他的讲话引起韩国人的极大愤慨。这种事件的发生阻碍了两国清理过去的问题,迈向新的合作时代的步伐。为了实现韩日间真正的关系正常化,应该对过去的历史有一个明白、正确的认识。同时,要在短时间内尽快减少被害者的伤痛。这也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求别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权利。在韩日会谈中,指要求日本对其侵略和殖民统治造成的损害进行补偿和赔偿的权利。     *韩日共同伙伴关系宣言:1998年10月7日,韩国总统金大中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就韩国和日本的关系共同发表宣言。宣布迈出过去不幸的关系,为了21世纪东北亚的和平和繁荣建立同伴关系。 中日邦交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终于恢复了邦交,这一事件对亚洲和平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中日两国是怎样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呢?     中日恢复邦交的背景 中日两国间有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但是由于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而经历了很大 的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日本政府在外交上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中日关系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两国没有发生过正式的官方接触。但是,从50年代初,两国民间贸易就开始进行,文化交往也很频繁。1965年在中国的15个城市举行了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美国、中国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美国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对付苏联,调整其走进死胡同的亚洲政策,而中国也需要摆脱苏联的巨大威胁,改善周边环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使长期对立的两个国家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这种变化也给日本以极大的冲击,日本在野党和企业界纷纷要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面对不断高涨的邦交正常化的呼声,新当选的田中角荣首相决定顺应时代潮流,改变对中国的敌对政策,实现两国邦交的正常化。对中国来说,改善与日本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及亚洲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会大大加快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因此,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积极的姿态。     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两国政府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废除1952年的“日台和约”,结束了日本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关于日本的战争赔偿,尽管台湾当局在美国的压力下先期宣布放弃对日赔偿要求,给中国政府对日索赔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但中国政府主要从中日两国的友好和不加重日本人民的经济负担的角度考虑,放弃了中国政府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1978年8月,中日两国正式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在此基础上,1998年11月,两国又共同发表了《联合宣言》。三个文件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成为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基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不仅符合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亚太地区的繁荣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几万名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日本在中国的留学生也不断增加。在中国的协助下,数千名残留孤儿顺利回到日本。从1979年起,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简称ODA),包括日元低息贷款、无偿资金赠与和技术合作,帮助中国在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活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大批日本企业到中国直接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对华贸易的增长。而政府开发援助对日本维持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也有重要意义。     中日《联合声明》的内容摘要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序言部分)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正文第一条)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正文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中韩邦交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冷战局面。在冷战体系下,韩国和中国之间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随着冷战体系的逐步瓦解,国际形势趋向和解,两国之间的关系再度开始向密切的方向发展。那么,中韩建交以后,两国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中韩关系的中断与恢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进入70年代,中国相继同日本、美国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韩国与中国也彼此认识到了恢复正常关系的必要性。1983年发生的中国一架民航客机被劫持在韩国临时着陆事件,成为两国间非正式接触的开端*。为解决该事件,中国高层领导人访问了韩国,韩国也真诚地为中国提供便利。以此为契机,1984年起,中国国内的朝鲜族与韩国人可以互相探亲访友。中国体育代表团还参加了1986年在汉城举办的亚运会以及1988年在汉城举办的奥运会。韩国人也可以到中国旅行,两国的国民也相互间有了好感。     中国与韩国外交关系的建立 新中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持密切联系,韩国也重视已同其建立“外交关系”的中国台湾的联系,再加上当时朝鲜半岛的周边环境依然受到冷战的影响,因此两国间交流与合作虽不断扩大,但中韩建交仍非易事。但是两国已经认识到建交可以给双方带来经济利益,也将有助于改变朝鲜半岛的对峙局面,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因此,两国终于在1992年8月建立了外交关系。韩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遵照“一个中国”的原则,同台湾断绝了外交关系。近来,韩国同台湾间民间交流不断扩大,在此期间切断的航空路线也于2004年恢复。韩国与中国的建交,使得朝鲜半岛周边的国际环境呈现出和解的气氛。     中韩关系的发展 两国建交以后,韩国与中国间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更大成果。贸易规模大幅度上升,两国都成为对方的五大贸易国之一,经济上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人员交流也大幅度上升,2000年到中国旅行的外国游客中韩国人有134.5万人,仅次于日本位居第二位。2000年到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为32万人,与1993年的4万人相比增加了7倍。此外,1992~2002年期间,韩中两国的城市、地方自治机关相互达成友好城市的件数达180余件。由于同中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在韩国甚至有“‘西海岸时代’*已经到来”这样的说法。近来,中国日益发展的形象愈加鲜明地出现在韩国人的心目中,于是在韩国开始刮起了学习汉语及留学中国等“汉流”热风。在中国,“韩流”也被赋予了友好的意味,韩国电影、韩剧及韩国歌曲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如何利用这种趋势来进一步加强两国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成为摆在韩中两国的重要课题。    *中国民航客机临时着陆事件:1983年5月,中国民航客机被武装分子劫持要求飞往台湾,并临时着陆于韩国春川附近的美军基地事件。在这一事件的解决过程中,韩国与中国采取友好的态度对待对方,这成为两国关系改善的契机。     *西海岸时代:随着同位于韩国西边的中国交流更加紧密,今后西海岸地区将成为韩国发展的中心地带,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将其称为西海岸时代。(西海是指位于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间的海,也称黄海)     中韩两国贸易排序(2003)     单位:亿美元     排序 韩国的五大交易国(地区) 中国的五大交易国(地区)     ① 美国 590 日本 1337     ② 中国 570 美国 1264     ③ 日本 535 香港 875     ④ 香港 173 韩国 633     ⑤ 台湾 129 台湾 584 在日朝鲜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战后,在日朝鲜人为维护民族教育等权利,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废除差别的运动。 日本战败后,在日朝鲜人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恢复在殖民地时代被剥夺了的朝鲜的语言和文化历史,建立民族教育的学校。然而,日本政府依仗盟军最高司令部的支持,于1948年发布通告,以那些人是日本国籍为由要求他们接受日本的教育,而计划关闭(在日朝鲜人)民族学校。对此,各地的在日朝鲜人为保护学校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警官开枪夺去了一名16岁的在日少年的生命(阪神教育斗争),几乎所有的学校遭到关闭、取消。可是,在日朝鲜人继续为保护自己的民族教育而战斗,自主再建了民族学校。到2000年7月,朝鲜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发展到131所,在校大中小学生约2万人。    另一方面,在日朝鲜人虽然已经延续了几代,但是在就业、住房、养老金、儿童医疗、战后补偿等方面依旧存在国籍差别的不同待遇。他们于1970年提出了要求废除就职差别的诉讼。日本各地掀起了支援运动,1974年他们获得了全面性的胜诉。20世纪80年代,以在日朝鲜人为中心,各种国籍的在日外国人展开了反对在外国人登录证上按指纹的运动,因为这只是要求外国人履行的义务。2000年,这一制度被全面废除。许多日本人意识到这些运动针对的是日本社会的存在差别性制度,是“日本人的问题”,所以也积极地参加这些运动。可是,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在日朝鲜人(韩国籍、朝鲜籍、日本籍)的第二代到第五代中的绝大多数在日本的学校中上学,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历史的了解并不充分。而在朝鲜学校毕业,一旦入日本的国立大学,则在入学考试资格等方面有诸种限制,仍旧处于不利的状态。他们还必须随身携带外国人登记证,与日本国民交纳同样的税金,却没有参政权。因此,推进保护民族教育运动、废除差别制度运动、要求获得地方参政权运动、要求战后补偿运动直到现在也仍在持续进行。 中国归还者联络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建立,就成立了抚顺与太原战犯管理所,共收容了1109名日本战争罪犯。中国政府对这些战犯给予人道主义的待遇,让他们听取中国被害人的控诉,敦促他们自觉地认识自己的罪行,进行反省。这是长期耐心唤起他们人性的教育。1956年,这些战犯中的大部分被释放回到日本后,在1957年成立了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中归联)。这些原来的日本军人开始到日本各地对自己在战争中进行的杀戮、掠夺、强奸、放火、破坏等战争犯罪的行为进行现身的说法,人们把这种活动称为“证言活动”。他们为什么要持续地进行这样的活动呢?在日中友好协会制作的收录他们证言的录像片《证言——侵略战争(从人到鬼,从鬼到人)》中记载了他们的心声。在儿童时代连小虫子都不敢踩的这些人,为什么到了战场就变成了鬼?他们对自己犯下的无数罪行进行了痛苦的反省。在中国的战犯管理所中,他们受到了人道的对待,又使其恢复了人性。回国后他们一直从心底坦白地承认自己的加害行为,他们坚信进行“证言活动”是为了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的人们撰写了许多回忆录、证言集,制作了电影与录像,在市民集会上作证,用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坚持不懈地讲述自己的生涯,揭露日本军人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对中国人进行非人道的残暴行为。他们提供的证言使日本人逐渐了解了“三光”作战的真相。 小结在第四章中,我们学习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亚历史。下面的三点是本章的主题。      第一,中、日、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新国家的过程:日本的战后改革、朝鲜的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国各自有不同的历史。     第二,日本对过去的“清算”与克服是什么样的。在东京法庭上审判了侵略战争的战犯,在旧金山会议上,日本和盟国之间签署了“旧金山和约”。可是,和中国与韩国的关系,对受害人的补偿,对在日朝鲜人的差别与偏见等,各种问题依旧没有获得解决,留存了下来。     第三,中、日、韩在战后处于怎样的关系呢?以朝鲜战争为发端,东亚的冷战对立关系加强了。中日、韩日在冷战期间,中韩在冷战结束后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虽然如此,东亚的对立关系依旧存在。可见冷战给战后的东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朝鲜南北分裂和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上。对日本在殖民地的统治和发动侵略战争责任的追究和赔偿、补偿政策的不充分也是冷战的影响。从这个意味上,可以说“战前”的问题变成了“战后”问题,乃至遗留到今天。世界性的冷战已经结束,但东亚的冷战结构依旧顽强地保留着。“战前”的殖民主义统治和侵略战争的伤痕也明显地存在着。在“战后”这一时期,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仍然没有解决的课题?为了真正的和解与和平,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所有这些,让我们在阅读终章后再进一步思考吧! 终章为了东亚和平的未来 日军慰安妇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公诸于世。但是没能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国家公权而产生的女性性丑闻以及性暴力问题成为韩国的社会问题,慰安妇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后,女性团体开始正式展开要求日本政府说明真相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在韩国,还扩大到日本、朝鲜、菲律宾、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整个亚洲地区。但是日本政府坚持招募慰安妇是民间业者所为,与政府和军队没有关系。 为了东亚和平的未来过去的19世纪和20世纪,可以说是充斥了侵略与战争、破坏与掠夺的世纪。在东亚地区,先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统治和侵略战争然后是冷战体系的斗争、分裂与对立,纠纷和矛盾从未间断。人们渴望21世纪能成为和平的时代,期待地球上的所有人类能够相互帮助与合作,共同过上美好的生活。人们也期待着东亚地区消除纠纷与矛盾,实现新的合作,树立新的纽带关 系。为此,我们必须理清过去不恰当的关系,为了未来重新确立更为合理的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应该对殖民主义和侵略战争进行反省,对受害者要求赔偿和补偿的问题做一了结。原子弹爆炸受害者及日本军“慰安妇”等问题可谓是必须解决的课题。这是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彻底地了结,三国间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过去的清算。     清算过去只有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实现。可是近来旨在将过去的殖民地统治和侵略战争合理化的行动反倒得到加强。日本政要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等现象就是这样的例子。为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现象的问题所在,并为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而做出努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东亚地区和平,从而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是非常重要的。除各国政府部门外,为巩固和平,民间团体的联合与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为创建这一充满希望的未来,最终还是需要读这本书的各位青年——你们做出一份努力。 被遗留的个人赔偿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与中国、韩国政府间的赔偿问题和请求权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为什么对殖民统治与侵略战争造成的受害者个人的赔偿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呢?     民间对日诉讼的发端 1972年,韩国人孙振斗因原子弹爆炸受害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战争赔偿的要求(孙振斗是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受害人,为了治疗因爆炸受到的后遗症偷渡到日本,以违反出入境管理法而被拘留。释放后向日本政府提出诉讼并胜诉),成为民间对日索赔的开端。此后,中国、韩国以及许多国家的战争受害人陆续向日本政府或企业提出战争赔偿的要求。另外,香港居民还就日军占领期间滥发军票造成的损失,向日本政府提出了诉讼。目前,各国受害人在日本法庭提出战争赔偿的案件已将近80起。另外还有各自在本国法庭上提出的诉讼。     战争受害者从个人角度提出的战争赔偿要求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的结果,也是受害幸存者的人权意识增强即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的结果。他们认为即使政府间的赔偿问题已经解决,但对被害者个人的赔偿也是必要的。民间赔偿诉讼的意义不仅是要求从经济上“对过去的清算”,而是要通过诉讼明确日本国家和企业的战争责任,让战争受害者在法庭上表达他们要求恢复尊严的声音,让亚洲年轻的一代认真思考和汲取历史教训,面向未来。     民间赔偿诉讼的结果     迄今为止向日本提出战争赔偿诉讼的受害人,包括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慰安妇”及其他性暴力受害者、细菌战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的受害者、强制劳工及无差别轰炸的受害者等。他们要求日本政府承认战争加害的历史事实,承认战争责任,并给予赔偿。大多数民间赔偿诉讼的原告目前仍未得到满意的判决结果,只有少数诉讼达成了和解。多数诉讼未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法庭提出了以下两个“理由”:一是所谓时效“除斥”,是指根据日本的民法,对损害的赔偿要求权最多为20年,超过这一时间,权力自然消失;二是所谓“国家无答责”,认为战争当时的法律中没有规定国家对战争被害者进行赔偿与补偿的责任。但是,最近有些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判决已经否定了“除斥”和“国家无答责”的理由。如有的判决认为“‘除斥’原则对于重大的损害人权的诉讼有失正义与公平”。但是最高法院仍然拒不承认战争受害者的索赔要求。目前,这两个问题仍然是巨大的法律障碍。     日本要成为在国际社会能够获得信任的国家,需要认真对待亚洲人民的战争索赔案件,有勇气承担它所应该承担的战争责任。     为解决战争赔偿问题而努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立了许多市民团体对战争受害者的赔偿诉讼予以支持。日本也有许多援助战争受害者诉讼的市民团体。以“中国战争受害者诉讼支持会”为首,支援各国被害者诉讼的律师与市民的支援团体与被害者共同进行不懈地努力。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学者、律师和市民们也为追究历史的真相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为战争受害人的诉讼提供了充分的资料。 日军慰安妇问题和女性人权运动中、日、韩三国间还有多个未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其中日军“慰安妇”问题的解决,可以说是克服矛盾与对立的20世纪、迎接和平的21世纪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那么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为了实现东亚三国的和平,人们应向哪一个方向前进呢?     周三游行——要求日本政府谢罪与赔偿     每周三,日本驻韩大使馆前都有要求解决日军慰安妇问题的示威,常常被称为“星期三游行”,从1992年1月8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星期三游行已经发展成为不仅受害者,而且市民团体和普通市民及学生也参加的教育活动。甚至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公民也参与,成为国际性联合的契机。为解决日军慰安妇问题,受害者和相关团体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如下要求。     必须承认随军慰安妇的强迫性质     正式谢罪 阐明真相 处罚责任人 实施国家赔偿     历史教科书记录和教育 建立史料馆     日军“慰安妇”问题的社会化     日军慰安妇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公诸于世。但是没能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国家公权而产生的女性性丑闻以及性暴力问题成为韩国的社会问题,慰安妇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后,女性团体开始正式展开要求日本政府说明真相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在韩国,还扩大到日本、朝鲜、菲律宾、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整个亚洲地区。但是日本政府坚持招募慰安妇是民间业者所为,与政府和军队没有关系。     从沉默到作证     由于日本政府一再作回避责任的表态发言,1991年8月,愤怒的金学顺*奶奶勇敢地站了出来,讲出了自己就是慰安妇的证言。之后,50多年来受到社会漠视和冷遇,隐藏自己身份的受害者们接连出来作证。与此同时,日军设立并管辖慰安所的资料也被发现。日本政府再也无法回避责任了。这些资料为解决慰安妇问题运动注入了更强的动力。要求日本政府正式谢罪和进行赔偿的国际联合集会以及专题讨论会不断进行,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等国际人权机构也形成决议,认为慰安妇问题是战争犯罪,要求日本政府承担不容推卸的国家责任。     为了消除战争和战争犯罪 由于事实真相逐渐被澄清,国际压力不断加大,1993年,河野洋平官房长官出面对此发表谈话,承认“(慰安妇的)募集、移送、管理等都是在有违本人意志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当时在军队参与下有损大多数女性名誉与尊严的事情”,并表示要“从内心加以谢罪和反省”。日本政府尽管承认了从军慰安妇的存在,但却无视国际机构的裁决,试图用所谓的“亚洲妇女基金”*这一抚慰金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受害者拒绝接受这种以抚慰金名义的赔偿。针对日本政府的这一措施,亚洲女性团体和市民团体在日本、菲律宾、美国等地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做出赔偿。对包括日本天皇裕仁在内的该问题的责任人为对象进行审判的民间法庭2000年在东京召开。由于在武力冲突下对女性的战争犯罪至今仍在继续,所以这种为了解决日军慰安妇问题的努力反映了全世界人民都不希望再发生战争,特别是不再发生针对女性的战争犯罪的共同心愿。     *金学顺:1924年出生,1940年17岁的她被强迫做了日本军慰安妇,5个月后逃了出来。日本政府一直否认慰安妇的存在,1991年8月她第一个站出来用亲身经历证实日本军强制慰安妇的罪行。1997年12月去世。  *亚洲妇女基金:日本政府于1995年创建的民间基金,目的是向活着的原日本军慰安妇支付抚慰金。日本的该基金活动回避了政府的法律责任问题,表示是从道义责任出发进行赔偿援助的。对于这种试图用金钱赔偿来了结问题的方式,大多数受害者拒绝接受。     2.日本政府必须对慰安妇受者进行书面的正式的谢罪。     3.日本政府持有的与慰安所相关活动的所有文件必须完全公开。     5.日本政府必须对慰安妇制度的相关罪犯进行特定的可行的处罚。 斯里兰卡著名法律专家 库马拉斯瓦米报告(Coomaraswamy),联合国人权委员会1996,UN Doc.E/CN.4/1996/53 历史教科书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0年。在日本的殖民地统治与侵略战争时期亲身经历过受害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了不使那些产生悲剧的事情再度发生,我们应当学习过去的历史。了解历史的最初途径就是历史教科书。     关于战争的记述     我们先比较一下韩国的国定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日本经过审定的一种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部分记述。     韩国的历史教科书写道: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我国成为供给日本战争物资的兵站基地。(中略)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掠夺物质资源还强制征用韩国人,强迫他们在矿山和工厂痛苦地劳动并实施强行征用制和学徒支援兵制度。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写道: 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用枪炮和刺刀维持殖民统治。他们设立了宪兵、警察、法庭、监狱等镇压中国人民的机构。士兵、警察、间谍干尽坏事,任意逮捕中国居民,严刑审讯甚至残酷地杀害。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写道: 这(日军取得了很多战争的胜利)是由于数百年饱受白人殖民统治的当地人民的协助才取得的胜利。日本取得的战争的初期的胜利鼓舞了东南亚和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梦想与勇气。……日本政府称这一战争为大东亚战争。日本宣布战争的目的是要自存自卫,把亚洲从欧美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三种教科书的叙述确实很不相同。只有上述日本的教科书中称日本通过战争获得了好处,而韩国与中国的教科书都强调战争带来的伤害。上述日本的教科书在其他的地方虽然也有韩国的教科书一样的内容,但是说“在这样的困难中,许多国民为了胜利而努力劳动,英勇作战”。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忆战争,有利于东亚的和平吗?    日本有多家民间出版社出版教科书,如果通过了政府的审定就可以在学校中使用。这被称作是审定制度。当然,不是所有的日本教科书都像上述教科书那样记录战争。上述教科书是2001年通过审定,由扶桑社编撰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直到2005年3月,日本的学校仍基本不使用这种教科书。所以,上述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日本历史教科书的记述。不过,上述那样的教科书的叙述立场能够通过审定,不仅在韩国和中国,就是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对。     日本的教科书与中国和韩国 日本历史教科书成为国际问题远不是最近的事情。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政府就想通过审定制度把侵略战争的史实和“侵略”字眼从教科书中去掉。在1982年的审定中,对于殖民统治、侵略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犯下的罪行欲推卸责任。对此,韩国和中国等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日本的近现代史与中国、韩国的近现代史有密切的联系,日本如何记述过去的历史,对于中国与韩国来说也是重要的问题。所以,从那以后,日本政府在审定标准中追加了新的原则,即“在记述与近邻亚洲各国的近现代历史有关的问题时,需要从国际理解与国际协调的角度考虑”。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再次向着删除或缩小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地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等的方向发展,这是出现上述扶桑社教科书那样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的原因。正视与自身有关的过去的加害与被害的历史,并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人们往往会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不正视过去的历史,就很难期待未来的和平。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过去的历史记忆? 靖国神社问题每当日本的政治家去参拜靖国神社,都会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的争议。那么,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样的事物?为什么引起那么多的争议呢?     靖国神社是什么?     靖国神社开始是1869年在东京的九段坂建立的东京招魂社。在这里,把为天皇战死的军 人作为“护国的英灵”,即神来供奉,把他们作为对天皇和国家忠诚的模范而给予最高的荣誉,同时起到了对国民进行教育的作用。合祀在这里的所谓“英灵”包括从明治维新的内战开始到亚洲太平洋战争结束阵亡的约246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国家与神社分离的指令,靖国神社丧失了战前的地位,成了宗教法人。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规定国家性的参拜属于违法。然而,旧金山条约签署后,日本社会出现了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思潮,部分政治家和遗族会等多次向国会提出靖国神社由国家管理的政治要求。在靖国神社“国营化”的法律一再遭议会否决后,保守派政治家又提出政治家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的主张,作为靖国神社“国营化”的迂回方案,企图通过这一行动继续鼓吹为天皇献身的“英灵”,否认侵略战争的责任,并进而将靖国神社纳入国家管理。1978年,靖国神社将东条英机等14名A级战犯合祀进来。     日本政府与靖国神社     1985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了中国、韩国等亚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日本国内舆论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首相的正式参拜曾一度停止。然而,2001年8月13日,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又进行了正式参拜,受到了中国政府与韩国政府的严厉批判。迄今为止,小泉首相先后已4次参拜了靖国神社。日本的政治家应当思考:为什么要参拜曾经是军国主义支柱和军队设施的靖国神社呢?为什么要一再伤害遭受日本侵略过的国家人民的感情呢?为什么要损害日本的国际形象和日本同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呢?为什么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反对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连日本人也就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提出了违背宪法的诉讼呢?     如何吸取历史教训? 靖国神社问题与日本政府和日本社会应该如何面对和记忆过去的侵略责任问题有密切关系。目前,政治家正式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已严重损害了日本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成为日本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外交合作的障碍。人类记忆战争的历史,是为了吸取教训,使悲惨的过去不再发生。日本政府曾经在《日中共同声明》中对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而参拜靖国神社表明日本的政治家在肆意践踏“联合声明”的精神。靖国神社问题是中国与韩国对日本政府与日本社会应当如何反省过去的侵略战争责任的考验。 家永三郎教科书诉讼日本的学者、教师、市民一直在同日本文部省的教科书审定制度进行斗争。在此期间,东京教育大学教授家永三郎在1963年将自己执笔编写的高中日本史教科书向文部省提出审定的申请。在他编写的教科书中,有关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事实的记述。但是日本政府和文部省要求他修正或削除关于书中批评侵略战争的用词,如“鲁莽的战争”和“战争的悲惨一面”等。由于家永三郎拒绝修正,所以他编写的教科书被审定为不合格。家永三郎认为教科书审定违反了宪法中有关保障学术研究的自由和言论、出版、表现自由的原则,也违反了教育基本法规定的禁止介入的原则,侵害了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于1965年6月以国家作为被告,提起了教科书诉讼。家永三郎在其后的1967年和1984年相继提起诉讼,持续战斗了32年。其间得到了2.7万多教师、市民及许多团体的支持,他们成立了组织支持诉讼。1997年8月,日本最高法院判定文部省要求从教科书中删除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等日本侵略战争的事实的审定是违法的,长期的诉讼斗争终于结束。家永教科书诉讼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在记述战争的真实与事实方面较过去有了进步。2001年,全世界176名大学教授和国会议员曾联名推荐家永三郎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可惜未能如愿。家永三郎是一位将毕生为和平与人权,为民主主义不懈努力的历史学者。战争中,作为独立的社会一分子的我,虽然以当时没有赞美战争而沾沾自喜,但却更为没有能够阻止战争而感到忏悔。现在,只要有战争的萌芽,就要坚决地把它毁灭。战争使我们这代人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很多朋友因战争而死亡。在这莫大牺牲的基础上,催生了(和平)宪法。和平主义、民主主义这两大支柱,是那些宝贵人命的惟一遗产。绝对不能漠视这一点。     ——家永三郎提起诉讼时的呼吁书 博物馆展示的战争中国、日本与韩国都分别建立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博物馆与纪念馆。但是对战争的表现立场从国家的角度看是有所不同的。让我们选取典型的纪念馆做一比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在1982年发生了日本文部省要求在教科书中删除侵略与加害记载的事件后,出于对忘记 历史教训的警惕,在中国建立了一系列记录日本的侵略与中国的抗战的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中国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在1987年卢沟桥事变50周年的时候建成。馆内用大字写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馆中用丰富的内容介绍了南京大屠杀、“三光作战”、“731部队”、细菌战毒气战等日本军队的残暴罪行,记录与展示了全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纪念馆力图告诉人们不要忘记日本侵略战争带给中国民众的灾难与被害,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还力图告诉人们不要忘记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韩国的独立纪念馆 1982年发生的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事件由于歪曲了日本统治朝鲜殖民地与朝鲜民众独立运动的历史,激起了韩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以此为契机,1987年8月15日,即“光复日”,新建的独立纪念馆开馆。独立纪念馆共有7个展厅,在“日帝侵略馆”里用大量资料展示了日本的侵略与掠夺,武力镇压与迫害的事实,特别是用腊人表现了日本宪兵警察拷问、虐待朝鲜人的场面。还用大量资料表现了朝鲜民族最大的独立斗争“三一运动”及日本进行镇压的场面。来到这里,人们会想起日本侵略朝鲜的历史,想起朝鲜人民的抵抗与独立斗争,所以这个纪念馆是振奋人民的民族意识与爱国心的地方。     日本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     这个纪念馆是在原子弹投下10年后的1955年8月建成的。是想告诉世界各国人民原子弹被害的实情,呼吁废除核武器与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展览用大量的生动资料和遗物反映原子弹爆炸的被害,说明原子弹爆炸后的高温、冲击波与辐射导致的被害与原爆病。人们可以看到,虽然只是一枚原子弹,就带来了那样的悲惨的结果。     记述战争,是为了和平 与中国和韩国的纪念馆相比,日本的纪念馆的记述方式有许多不同。那么,三国的青少年在参观了以后,对战争会有什么样的记忆呢?东亚的年轻一代肩负着建设东亚和平未来的责任,他们对过去的战争应当有正确的认识。 民间女性国际战犯法庭2000年12月,日本东京设立的审判日军“慰安妇”制度(或性奴隶制度)的“女性国际战犯法庭” 开庭了。法庭的目的是对应受害女性“希望惩罚责任者”的诉求,实现受害女性寻求正义的要求。    迄今为止,战争中受害女性问题一直被无视。“慰安妇”制度在东京法庭上也未被审判。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就“慰安妇”制度对女性的战争犯罪和重大的人权侵害,被害女性 以向日本政府为被告向法院提出诉讼,然而日本法院不肯搞清事实,也不承认日本政府应负的赔偿责任。由于国家逃避审判,所以民众认为自身拥有审判的权利和责任,设立了民间法庭。而且,包括加害国日本与被害的6个国家和地区(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女性为主体,在跨越国境和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民间国际法庭。在法庭上,共有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荷兰、东帝汶)的64名受害女性出席。在法庭上起草了法庭宪章,邀请了在国际上知名的法官、律师、受害女性、加害士兵及相关专家等,确定了根据被提出的证据进行审理,以及法官遵照国际法做出审判的方式。这是战后首次涉及有关天皇的战争责任和对其责任进行处罚的活动。其中一名受害女性高兴地表示,“我10年里连续不断地寻求正义,这个法庭终于给了我一个申诉的场所”。2001年12月,民间女性国际战犯法庭在荷兰的海牙再次开庭,做出了“天皇及有关的战争指导者有罪”,“责任在日本国家”这一最终判决。这一法庭确立了处罚所有的战时性暴力的国际法的框架,对国际性的女性人权运动做出了贡献,因而具有重大的意义。 东亚三国青少年的文化交流近来东亚地区开展了更加广泛的青少年交流活动。青少年那清澈的双眼中所见到的世界是美丽的。蓝蓝的天空广阔无际,正如他们所描绘的未来。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心目中的邻国和那里居住的朋友们的,来想想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吧。     充满情感与关爱的对话     下面是京都一位日本中学生写给韩国某中学生的一封信的部分内容。“听说韩国的樱花都开了?日本像夏天一样热,一直是阴暗潮湿的天气。我从没正式学习过韩文,但去年想要学习一些韩国和朝鲜的知识,所以学了一些。还吃了油炸食品,这对日本人来说已经是很熟悉的韩国料理了,还有韩国的传统食品打糕。特别是韩国的紫菜特别好吃,所有的人都特别喜欢。韩国料理真是好吃极了。你们吃过日本料理吗?日本也有许多食品味道不亚于韩国料理。”由这封信可以看出青少年之间的对话都充满了感情和对对方的关怀。对见不到面的朋友的想念、通过谈论食品味道给韩国赋予了形象,同时还不忘添上一句对日本饮食的夸耀。   面向未来的青少年交流     走近21世纪,三国青少年间具备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渠道。更多的学校与学校间结成了友好学校,参观学习旅行也得以实现。我们期待着通过这些青少年间日益增加的交流活动,填补大人们所拉开的裂痕。2004年某市民团体举办了韩中日历史夏令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上一名中国学生是这样展望三国的未来的。“韩中日三国在历史中曾经有过不少的冲突和矛盾。但是现在三国的国民们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夏令营活动,增进友谊,并且开展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希望能够共同促进和平发展。”只要具有这种愿意去接受对方的心理,就一定能够理解过去的过错。为了让大人们所犯下的错误不再重演,三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相互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只要具有愿意理解对方的心理,就可以理解过去的错误。真正的谢罪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用心去谢罪。青少年间的交流是敞开这种心扉的第一个环节。   对未来的希望     青少年们希望彼此成为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伙伴,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在2002年世界杯足球场上,韩国和日本能够互相为对方加油助威,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更希望看到三国人民相互呐喊助威的场面。各国的青少年都非常关心对方的文化。20世纪是战争、暴力与非理性肆虐的世纪,扩大三国青少年的共识,是克服这些问题的必经之路,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 反战和平运动与市民运动人类虽已进入21世纪,但尚未与战争绝缘。但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民主,反对独裁的呼声响彻世界各地,这是当代国际社会的特征。让我们来看一看新的和平运动的发展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反核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1950年,维护世界和平大会常任委员会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并提出了要求禁止核武器的《斯德哥尔摩宣言》,号召世界各国人民签名。到1953年,已有包括2.2亿中国人在内的世界5亿人的签名。以此为契机,1955年在日本召开了第一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2005年,这个大会将迎来第50次会议。共同的声音应该是坚决反对核武器,特别是反对首先使用核武器。     东亚的美军基地与反基地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东亚的韩国和日本建立了大量的军事基地,利用它作为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后方与出击的据点。美军基地75%集中在冲绳与韩国,屡屡引起基地附近民众被害事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冲绳开始了席卷全岛的反基地运动。可是,基地被害事件仍持续发生,1995年,发生了3个美国士兵强暴少女的事件。2002年,在韩国也发生了美军装甲车轧死女初中生的事件。因为审判权在美国,那些美国士兵只是受到了轻微的处罚。由于悲惨的事件反复发生,人们的怒火终于爆发。在冲绳和韩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人们开始就争取和平和撤除基地进行交流。     世界性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有中国、印度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通过了反对殖民主义、民族独立、和平共处、人种平等等10项原则。可在那之后,先是法国,接着就是美国把大军派到越南,使用了凝固汽油弹、枯叶剂等,给越南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由于世界各国及市民支援越南,而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也不断高涨,美国终于从越南撤兵。1975年,越南结束了南北分立的局面而成为独立统一的国家。韩国的民众力量在1980年推翻了军事独裁政权,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对东亚的和平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在日本,对于政府欲改变决定放弃战争的宪法,民众推进了“守护宪法”运动,一直反对把自卫队派到战场上去。但是,2004年政府在“人道支援”的名义下向持续进行游击战的伊拉克派去了自卫队。世界各地至今仍然纷争不断,仍没有实现和平。2003年2月,在美、英等国进攻伊拉克的前夜,世界各城市约有1000万人举行了反战运动,市民们发出了对和平的强烈的呼吁。这是形成超越国界的要求世界和平的共同努力的一个征兆。争取世界的和平,不仅是建立没有战争的社会,还包括实现人类的正义,保卫人的尊严与人权,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梦想。 为了东亚的和解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生活在东亚地区的人们渴望着永久的和平。但是因为没能反省殖民主义与侵略战争这一过去的历史,没有创造出相互和解的契机,矛盾与对立再度反复。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创建东亚地区美好的未来呢?    站在对立与和解十字路口的东亚     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冷战已经结束,但是东亚地区纠纷不断反复,军事力量也正在扩大。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在积极地做出各种努力,以反省过去的错误,实现和解与和平。目前,正在开展各种工作,查明台湾的二二八事件(1947年)及韩国的济洲四三事件*(1948年)等公众被屠杀事件的真相,并采取各种措施恢复牺牲者的名义。2000年大韩民国总统金大中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长金正日进行了南北首脑会谈,推开了南北间和解与合作的大门。东亚国家也正在加强经贸合作。如图所示,老百姓间的文化交流也在日益增加,并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     各种旨在反省过去错误,实现和解与和平的努力也在积极地开展。     人们正在做出积极的努力,以反省过去的过错,实现和解与和平。为了让这些努力能够取得成果,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参照一下欧洲的经验吧。     欧洲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要求挑起战争的德国清算历史,彻底反省。德国接受了联合国的要求,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民主主义的、追求和平的国家。法国与德国、德国与波兰建立了合作机构,减小了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矛盾,并全力合作共同修正历史、地理教科书内容*。这些活动虽然是由民间主导开展的,但因为各国政府的积极认同,而取得了卓著的成果。这些努力为欧洲的联合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东亚地区政治上、经济上都存在着与欧洲不同的经历,情况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从欧洲走向一个共同体(EU)的过程中吸取经验,东亚地区的国家与市民都应该为建立和平共同体而做出努力。     盼望反省、和解与和平     我们应该反省侵略与战争的历史,为了不让同样的历史再次重演而做出努力。日本政府应该首先对过去所犯下的错误明确地谢罪,并向受害者进行赔偿。只有这样做,韩国与中国等邻国,以及市民们才能真心接受。     和平、人权和民主主义是东亚地区以及世界面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价值。为了实现这些价值,不仅日本,亚洲的其他各国政府也要脱离过度的自我中心政策。市民也应该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谋求和邻国共同生活的智慧。市民运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成为实现这一切的渠道之一。从历史中学习,实现真正的和解与和平是今天每一个东亚人的课题。     *济洲4.3事件:1948年为反对南朝鲜建立单独政府,由济洲岛的共产主义者和部分居民掀起的武装起义。在镇压该起义过程中,数万名公众被军队、警察以及右翼势力(右翼青年团体)杀害。     *德国与波兰的历史教科书:1956~1976年期间,西德与波兰间就历史教科书问题进行会谈。就两国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如何在教科书中进行表述问题,提出了26项推荐方案。 后记为了和平的东亚共同体,首先必须建立的是东亚各国对历史问题的共同认识,即历史认识的共有,当然,这不仅是年轻一代的任务。要实现历史认识的共有,需要东亚的年轻人和市民们在了解侵略战争与殖民地统治的历史事实基础上,通过反省过去的反复的对话与讨论而切实地行动起来。2002年3月以来,抱着这一想法的中国、日本与韩国的学者、教师与市民们就历史认识问 题进行了连续的对话,召开了《历史认知与东亚和平论坛》。而当时正是日本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由扶桑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出笼之际。我们的论坛第一届在中国的南京,第二届在日本的东京,第三届在韩国的首尔召开。这本书是与上述论坛的召开同步进行的。在第一届论坛上,我们商量了为促使东亚年轻一代历史认识的共有而共同编写三国通用的历史读本的计划,于是各国分别组成历史读本的编写委员会。2002年8月,在韩国的首尔召开了第一次关于编写工作的国际会议。此后,这样的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了4次,在中国召开了4次,在韩国召开了两次。在这些会议上,就各国各自承担的原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意见,研究了注释。对原稿的修正,已经反复进行了不知多少次。可以说,其中每一个概念的使用,每一个观点的表述,都凝聚了大家的心血。以至今天终于到了能够刊行的程度。日本扶桑社的历史教科书是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与对殖民地的统治,歪曲历史事实的教科书,是站在本国中心的排外的立场上,蔑视亚洲,宣扬极端民族主义的教科书。我们当然要批判这一教科书,但仅仅批判还不能建立起历史认识的共有。应当用什么样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下一代?这本书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中国与日本,日本与韩国间,有过关于历史问题的对话,也尝试编写历史教材。但是在三国间进行这样的工作还是第一次。本来,在两国间进行这样的工作就已经十分困难了,而在三国间进行这样的努力,更是难上加难,简直超过了预想。我们的这本书与各自进行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教科书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在许多问题上,各国的认识、观点有相当多的差异,克服认识的不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但是,由于我们本着对等、平等和相互尊重对方立场的原则,通过反反复复的讨论而调整自己的意见,终于能够用三国不同的语言在同一时间出版内容相同的历史读本。当然,这是我们的最初的尝试,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我们期待着读者们坦率地提出意见。   通过超越国境而达到一致的这一过程,我们自己也学习到了许多东西,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信赖与友情。对话与讨论,以及面向未来的团结,丰富了我们自己,也使我们对未来建立了信心。而这信心正是通过编写这一历史读本建立起来的。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要深深地感谢在编写过程中做出献身与努力的各国各界的朋友们,他们有的在国际会议中为我们提供翻译,有的协助会务工作,没有他们的努力,编写这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特别要对努力学习他国文化的留学生们,对为在三国间架起理解的桥梁的年轻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还要感谢承担了出版任务的三国的出版社:中国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本的高文研、韩国的韩民族日报社出版部。对于他们实现三国出版史上的创举,我们从内心表示敬佩。     中国 共同历史读本编写委员会     日本 日中韩三国历史教材编写委员会     韩国 共同历史教材开发委员会
/
本文档为【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