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部分)

2021-06-17 2页 doc 713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举报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部分)PAGE/NUMPAGES4场地、地基和基础4.1场地4.1.16、7度时及建造于对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抗震鉴定。  注:①对建造于危险地段的建筑,场地对建筑影响应按专门规定鉴定。    ②有利、不利等地段和场地类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4.1.28、9度时,建筑场地为条状突出山嘴、高耸孤立山丘、非岩石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不利地段,应对其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及对建筑的可能危害进行评估;非岩石斜坡的坡度及建筑场地与坡脚的高差均较大时,宜估算局部地形导致其地震影响增大的后...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部分)
PAGE/NUMPAGES4场地、地基和基础4.1场地4.1.16、7度时及建造于对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抗震鉴定。  注:①对建造于危险地段的建筑,场地对建筑影响应按专门规定鉴定。    ②有利、不利等地段和场地类别,按现行国家《建筑抗震规范》划分。4.1.28、9度时,建筑场地为条状突出山嘴、高耸孤立山丘、非岩石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不利地段,应对其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及对建筑的可能危害进行评估;非岩石斜坡的坡度及建筑场地与坡脚的高差均较大时,宜估算局部地形导致其地震影响增大的后果。4.1.3在河岸或海边的乙类建筑,当液化层面向河心或海边倾斜时,应判明液化后土体滑动与开裂的危险。4.2地基和基础4.2.1符合下列的情况,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1)丁类建筑;  (2)6度时各类建筑;  (3)7度时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的乙、丙类建筑;  (4)8、9度时,不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的乙、丙类建筑。4.2.2地基基础现状的鉴定,应着重调查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当基础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上部结构无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或虽有裂缝、倾斜但不严重且无发展趋势,该地基基础可评为无严重静载缺陷。4.2.3存在软弱上、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基基础,可根据烈度、场地类别、建筑现状和基础类型,进行液化、震陷及抗震承载力的两级鉴定。符合第一级鉴定的规定时,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静载下已出现严重缺陷的地基基础,应同时审核其静载下的承载力。4.2.4地基基础的第一级鉴定应符合下列:4.2.4.1基础下主要受力层存在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时,对下列情况可不进行液化影响的判别:  (1)对液化沉陷不敏感的丙类建筑;  (2)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液化初步判别要求的建筑;  (3)液化土的上界与基础底面的距离大于1.5倍基础宽度。4.2.4.2基础队主要受力层存在软弱土时,对下列情况可不进行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沉陷的估算:  (1)8、9度时,地基土静承载力标准值分别大于80KPa和100KPa;  (2)基础底面以下的软弱土层厚度不大于5m。4.2.4.3采用桩基的建筑,对下列情况可不进行桩基的抗震验算:  (1)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可不进行桩基抗震验算的建筑;  (2)位于斜坡但地震时土体稳定的建筑。4.2.5地基基础的第二级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4.2.5.1饱和土液化的第二级判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存在液化土时,应确定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并提出相应的抗液化措施。4.2.5.2软弱土地基及8、9度时Ⅲ、Ⅳ类场地上的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4.2.6现有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4.2.6.1天然地基的竖向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验算,其中,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应改用长期压密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其值可按下式计算:fsE=ξsfsc(4.2.6-1)fsc=ξcfs(4.2.6-2)式中fsE——调整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设计值(KPa);  ξs——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  fsc——长期压密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KPa);   fs——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KPa),其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采用;   ξc——地基土长期压密提高系数,其值可按表4.2.6采用。地基土承载力长期压密提高系数  表4.2.6年限与岩土类别Po/fs1.00.50.4<0.42年以上的砾、粗、中、细、粉砂5年以上的粉土和粉质粘土  8年以上地基土静承载力标准值大于100KPa的粘土1.21.11.051.0注:①Pa指基础底面实际平均压应力(KPa);  ②使用期不够或岩石、碎石土、其他软弱土,提高系数值可取1.0。4.2.6.2承受水平力为主的天然地基验算水平抗滑时,抗滑阻力可采用基础底面摩擦力和基础正侧面土的水平抗力之和;基础正侧面土的水平抗力,可取其被动土压力的1/3;抗滑安全系数不宜小于1.1;当刚性地坪的宽度不小于地坪孔口承压面宽度的3倍时,尚可利用刚性地坪的抗滑能力。4.2.7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时,非液化土的单桩抗震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按静载时的1.5倍采用;水平承载力设计值可按静载时的1.2倍采用。4.2.87~9度时山区建筑的挡土结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外墙的稳定性验算,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但抗滑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1,抗倾覆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2。验算时,土的重度应除以地震角的余弦,墙背填土的内摩擦角和墙背摩擦角应分别减去地震角和增加地震角。地震角可按表4.2.8采用。挡土结构的地震角  表4.2.8类  别7度8度9度水?  上1.5°3°6°水  下2.5°5°10°4.2.9同一建筑单元存在不同类型基础或基础埋深不同时,宜根据地震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估算地震导致两部分地基的差异沉降,检查基础抵抗差异沉降的能力,并检查上部结构相应部位的构造抵抗附加地震作用和差异沉降的能力。 5多层砌体房屋5.1一般规定5.1.1本章适用于砖墙体和砌块墙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其高度和层数不宜超过表5.1.1所列的范围。对隔开间或多开间设置横向抗震墙的房屋,其适用高度和层数宜比表5.1.1的规定分别降低3m和一层。5.1.2抗震鉴定时,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抗震墙的厚度和间距、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和砌筑质量、墙体交接处的连接以及女儿墙和出屋面烟囱等易引起倒塌伤人的部位应重点检查;7~9度时,尚应检查楼、屋盖处的圈梁,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构造,墙体布置的规则性。5.1.3多层砌体房屋的外观和内在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墙体不空臌、无严重酥碱和明显歪闪;  (2)支承大梁、屋架的墙体无竖向裂缝,承重墙、自承重墙及其交接处无明显裂缝;  (3)木楼、屋盖构件无明显变形、腐朽、蚁蚀和严重开裂;  (4)混凝土构件符合本标准第6.1.3条的有关规定。5.1.4多层砌体房屋,可按结构体系、房屋整体性连接、局部易损易倒部位的构造及墙体抗震承载力,对整幢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两级鉴定。符合本章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规定时,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本章第5.2节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外,应由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5.2第一级鉴定5.2.1现有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5.2.1.1房屋实际的高宽比和横墙间距应符合下列刚性体系的要求:(1)房屋的高度与宽度(对外廊房屋,此宽度不包括其走廊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2,且高度不大于底层平面的最长尺寸;(2)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5.2.1的规定。5.2.1.2房屋的平、立面和墙体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则性的要求:(1)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规则均匀,立面高度变化不超过一层,同一楼层的楼板标高相差不大于500mm;(2)楼层质心和计算刚心基本重合或接近。5.2.2承重墙体的砖、砌块和砂浆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5.2.2.1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且不低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中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小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5。砖、砌块的强度等级低于上述规定一级以内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比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降低一级采用。5.2.2.2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6度时或7度时三层及以下的砖砌体不应低于M0.4,当7度时超过三层或8、9度时不宜低于M1;砌块墙体不宜低于M2.5。砂浆强度等级高于砖、砌块的强度等级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砖、砌块的强度等级采用。5.2.3现有房屋的整体性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5.2.3.1纵横墙交接处应有可靠连接,当不符合下列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1)墙体布置在平面内应闭合;纵横墙连接处,墙体内应无烟道、通风道等竖向孔道;(2)纵横墙交接处应咬槎较好;当为马牙槎砌筑或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时,沿墙高每10皮砖(中型砌块每道水平灰缝)应有2ф6拉结钢筋;空心砌块有钢筋混凝土芯柱时,芯柱在楼层上下应连通,且沿墙高每隔0.6m应有ф4点焊钢筋网片与墙拉结。5.2.3.2楼、屋盖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预制构件应有座浆;预制板缝应有混凝土填实,板上应有水泥砂浆面层;(2)木屋架不应为无下弦的人字屋架,隔开间应有一道竖向支撑或有木望板和木龙骨顶棚;当不符合时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3)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表5.2.3-1的规定:5.2.3.3圈梁的布置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刚性)可无圈梁;(2)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或木屋盖)砖房的圈梁布置和配筋,不应少于表5.2.3-2的规定,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圈梁位置与楼、屋盖宜在同一标高或紧靠板底;纵墙承重房屋的圈梁布置要求应相应提高;空斗墙、空心墙和180mm厚砖墙的房屋,外墙每层应有圈梁,内墙隔开间宜有圈梁;(3)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的砌块房屋,每层均应有圈梁;内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7、8度时分别不宜大于表5.2.3-2中8、9度时的相应规定;圈梁截面高度,中型砌块房屋不宜小于200mm,小型砌块房屋不宜小于150mm;(4)砖拱楼、屋盖房屋,每层所有内外墙均应有圈梁,当圈梁承受砖拱楼、屋盖的推力时,配筋量不应少于4ф2;(5)屋盖处的圈梁应现浇;楼盖处的圈梁可为钢筋砖圈梁,其高度不小于4皮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总配筋量不少于表5.2.3-2中的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或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中的配筋加强带可代替该位置上的圈梁;与纵墙圈梁有可靠连结的进深梁或配筋板带也可代替该位置上的圈梁。5.2.4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5.2.4.1现有结构构件的局部尺寸、支承长度和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重的门窗间墙最小宽度和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及支承大于5m的大梁的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距离,7、8、9度时分别不宜小于0.8m、1.0m、1.5m;(2)非承重的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7、8度时不宜小于0.8m,9度时不宜小于1.0m;(3)楼梯间及门厅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在砖墙转角处的支承长度不宜小于490mm;(4)出屋面的楼、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小房间,8、9度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2.5;门窗洞口不宜过大;预制屋盖与墙体应有连接。5.2.4.2非结构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不符合时位于出入口或临街处应加固或采取相应措施:(1)隔墙与两侧墙体或柱应有拉结,长度大于5.1m或高度大于3m时,墙顶还应与梁板有连接;(2)无拉结女儿墙和门脸等装饰物,当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低于M2.5且厚度为240mm时,其突出屋面的高度,对整体性不良或非刚性结构的房屋不应大于0.5m;对刚性结构房屋的封闭女儿墙不宜大于0.9m;(3)出屋面小烟囱在出入口或临街处应有防倒塌措施(什么样的措施?);(4)钢筋混凝土挑檐、雨罩等悬挑构件应有足够的稳定性。5.2.4.3悬挑楼层、通长阳台,或房屋尽端有局部悬挑阳台、楼梯间、过街楼的支撑墙体,或与独立承重砖柱相邻的承重墙体,应提高有关墙体承载能力的要求。5.2.5第一级鉴定时,房屋的抗震横墙间距和宽度不应超过下列限值:(1)层高在3m左右,墙厚为240mm的粘土砖实心墙房屋,当在层高的1/2处门窗洞所占的水平截面面积,对承重横墙不大于总截面面积的25%、对承重纵墙不大于总截面面积的50%时,其承重横墙间距L和房屋宽度B的限值宜按表5.2.5-1采用;其他墙体的房屋,应按表5.2.5-1的限值乘以表5.2.5-2规定的墙体类别修正系数采用;(2)自承重墙的限值,可按本条(1)款规定值的1.25倍采用;(3)对本章第5.2.4.3条规定的情况,其限值宜按本条(1)、(2)款规定值的0.8倍采用;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小房间,其限值宜按本条(1)、(2)款规定值的1/3采用。5.2.6多层砌体房屋符合本节各项规定可评为综合抗震能力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但应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1)房屋高宽比大于3,或横墙间距超过刚性体系最大值4m;(2)纵横墙交接处连接不符合要求,或支承长度少于规定值的75%;(3)易损部位非结构构件的构造不符合要求;(4)本节的其他规定有多项明显不符合要求。5.3第二级鉴定5.3.1多层砌体房屋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时,应根据房屋不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方法、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和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  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和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分别计算。当最弱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最弱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或最弱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大于等于1.0时,可评定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小于1.0时,应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5.3.2结构体系、整体性连接和易引起倒塌的部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但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均超过或其中一项超过第一级鉴定限值的房屋,可采用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应按下式计算:βi=Ai/Abi(ξoi)λ(5.3.2)式中βi——第i楼层的纵向或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指数;  Ai——第i楼层的纵向或横向抗震墙在层高1/2处净截面的总面积,其中不包括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截面面积;  Abi——第i楼层的建筑平面面积;  ξoi——第i楼层的纵向或横向抗震墙的基准面积率,应按本标准附录A采用;  λ——烈度影响系数;6、7、8、9度时,分别按0.7、1.0、1.5和2.5采用。5.3.3结构体系、楼屋盖整体性连接、圈梁布置和构造及易引起局部倒塌的结构构件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房屋,可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5.3.3.1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下式计算:βci=ψ1ψ2βi(5.3.3)式中βci——第i楼层的纵向或横向墙体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ψ1——体系影响系数,可按第5.3.3.2款确定;  ψ2——局部影响系数,可按第5.3.3.3款确定。5.3.3.2体系影响系数可根据房屋不规则性、非刚性和整体性连接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程度,经综合分析后确定;也可由表5.3.3-1各项系数的乘积确定。当砖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为M0.4时,尚应乘以0.9。注:单项不符合的程度超过表内规定或不符合的项目超过3项时,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5.3.3.3局部影响系数可根据易引起局部倒塌各部位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程度,经综合分析后确定;也可由表5.3.3-2各项系数中的最小值确定。5.3.4横墙间距超过刚性体系规定的最大值、有明显扭转效应和易引起局部倒塌的结构构件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房屋,当最弱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时,可采用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下式计算:βcij=ψ1ψ2βij(5.3.4-1)βij=Aij(Abij)(ξoi)λ(5.3.4-2)式中βcij——第i层j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βij——第i层j墙段抗震能力指数;      Aij——第i层第j墙段在1/2层高处的净截面面积;  Abij——第i层第j墙段计及楼盖刚度影响的从属面积,可根据刚性楼盖、中等刚性楼盖和柔性楼盖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方法确定。  注:考虑扭转效应时,式(5.3.4-1)中尚包括扭转效应系数,其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取该墙段不考虑与考虑扭转时的内力比。5.3.5房屋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明显不均匀,或7、8、9度时房屋的层数分别超过六、五、三层,可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方法验算其抗震承载力,并可按照本节的规定估算构造的影响,由综合评定进行第二级鉴定。6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6.1一般规定6.1.1本章主要适用于不超过10层的现浇及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填充墙框架)和框架-抗震墙结构。6.1.2抗震鉴定时,下列薄弱部位应重点检查:(1)6~9度时,应检查局部易掉落伤人的构件、部件;(2)7~9度时,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检查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及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连接构造;(3)8、9度时,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检查梁、柱的配筋,材料强度,各构件间的连接,结构体型的规则性,短柱分布,使用荷载的大小和分布等。6.1.3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外观和内在质量宜符合下列要求:(1)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仅有少量微小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无露筋、锈蚀;(2)填充墙无明显开裂或与框架脱开;(3)主体结构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或歪扭。6.1.4钢筋混凝土房屋可按结构体系、结构构件的配筋、填充墙等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及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对整幢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两级鉴定。符合本章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规定时,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和9度时,除本章第6.2节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外,应由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6.1.5当砌体结构与框架结构相连或依托于框架结构时,应加大砌体结构所承担的地震作用,再按本标准第5章进行抗震鉴定;对框架结构的鉴定,应计入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构相连导致的不利影响。砖女儿墙、门脸等非结构构件和突出屋面的小房间,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的有关规定。6.2第一级鉴定6.2.1现有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6.2.1.1框架结构宜为双向框架,装配式框架宜有整浇节点,8、9度时不应为铰接节点。当不符合时应加固。6.2.1.28、9度时,结构体系宜符合下列规则性的要求:(1)平面局部突出部分的长度不宜大于宽度,且不宜大于该方向总长度的30%;(2)立面局部缩进的尺寸不宜大于该方向水平总尺寸的25%;(3)楼层刚度不宜小于其相邻上层刚度的70%,且连续三层总的刚度降低不宜大于50%;(4)无砌体结构相连,且平面内的抗侧力构件及质量分布宜基本均匀对称。6.2.1.38、9度时,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抗侧力粘土砖填充墙之间楼、屋盖的最大长宽比宜符合表6.2.1-1的规定: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最大长宽比   表6.2.1-1楼、屋盖类型8度9度现浇或叠合梁板3.02.0装配式2.51.06.2.1.48度时,厚度不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2.5的抗侧力粘土砖填充墙,其平均间距宜符合表6.2.1-2规定的限值:抗侧力粘土砖填充墙平均间距的限值  表6.2.1-2总层数三四五六间距(m)171412116.2.2梁、柱、墙实际达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7度时不宜低于C13,8、9度时不应低于C18。6.2.36度和7度Ⅰ、Ⅱ类场地时,框架应符合非抗震设计要求,其中,梁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Ⅰ级钢不宜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25倍,Ⅱ级钢不宜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30倍,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3时,锚固长度应相应增加纵向钢筋直径的5倍;7度Ⅲ、Ⅳ类场地和8、9度,梁、柱、墙的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规定:6.2.3.1框架角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8度时不宜小于0.8%,9度时不宜小于1.0%;其他各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8度时不宜小于0.6%,9度时不宜小于0.8%。6.2.3.2梁、柱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柱的上、下端,柱净高各1/6的范围内,7度Ⅲ、Ⅳ类场地和8度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ф6,间距不应大于200mm;9度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ф8,间距不应大于150mm;(2)在梁的两端,梁高各一倍范围内的箍筋间距,8度时不应大于200mm,9度时不应大于150mm;(3)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包括因嵌砌粘土砖填充墙形成的短柱,沿柱全高范围内的箍筋直径不应小于ф8,箍筋间距,8度时不应大于150mm,9度时不应大于100mm。6.2.3.3框架柱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00mm,8度Ⅲ、Ⅳ类场地和9度时不宜小于400mm;9度时,柱的轴压比不应大于0.8。6.2.3.48、9度时,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的周边宜与框架梁柱形成整体或有加强的边框;(2)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墙板净高的1/30,墙板中竖向及横向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15%;(3)墙板与楼板的连接,应能可靠地传递地震作用。6.2.4框架结构利用山墙承重时,山墙应有钢筋混凝土壁柱与框架梁可靠连接;当不符合时,8、9度应加固。6.2.5砖砌体填充墙、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考虑填充墙抗侧力作用时,填充墙的厚度,6~8度时不应小于180mm,9度时不应小于240mm;砂浆强度等级,6~8度时不应低于M2.5,9度时不应低于M5;填充墙应嵌砌于框架平面内;(2)填充墙沿柱高每隔600mm左右应有2ф6拉筋伸入墙内,8、9度时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700mms;当墙高大于5m时,墙内宜有连系梁与柱连接;对于长度大于6m的粘土砖墙或长度大于5m的空心砖墙,8、9度时墙顶与梁应有连接。(3)房屋的内隔墙应与两端的墙或柱有可靠连接;当隔墙长度大于6m,8、9度时墙顶尚应与梁板连接。6.2.6钢筋混凝土房屋符合本节各项规定可评为综合抗震能力满足要求;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但应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1)单向框架;(2)8、9度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13;(3)与框架结构相连的承重砌体结构不符合要求;或女儿墙、门脸等非结构构件不符合本标准第5.2.4.2款的有关要求;(4)本节的其他规定有多项明显不符合要求。6.3第二级鉴定6.3.1钢筋混凝土房屋,应分别采用下列平面结构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第二级鉴定:6.3.1.1一般情况下,可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平面结构;6.3.1.2框架结构与承重砌体结构相连时,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取连接处的平面结构;6.3.1.3有明显扭转时,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取考虑扭转影响的边榀结构。6.3.2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6.3.2.1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β=ψ1ψ2ξy(6.3.2-1)ξy=Vy/Ve(6.3.2-2)式中β——平面结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ψ1——体系影响系数;可按第6.3.2.2款确定;  ψ2——局部影响系数;可按第6.3.2.3款确定;  ξy——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Vy——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可按本标准附录B计算;  Ve——楼层的弹性地震剪力,可按第6.3.2.4款计算。6.3.2.2体系影响系数可根据结构体系、梁柱箍筋、轴压比等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程度和部位,按下列情况确定:(1)当上述各项构造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时,可取1.25;(2)当各项构造均符合第一级鉴定的规定时,可取1.0;(3)当各项构造均符合非抗震设计规定时,可取0.8;(4)当结构受损伤或发生倾斜而已修复纠正,上述数值尚宜乘以0.8~1.0;6.3.2.3局部影响系数可根据局部构造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程度,采用下列三项系数选定后的最小值:(1)与承重砌体结构相连的框架,取0.8~0.95;(2)填充墙等与框架的连接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取0.7~0.95;(3)抗震墙之间楼、屋盖长宽比超过表6.2.1-1的规定值,可按超过的程度,取0.6~0.9;6.3.2.4楼层的弹性地震剪力,对规则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影响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截面抗震验算的规定取值,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1.0;对考虑扭转影响的边榀结构,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计算.6.3.3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可评定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不符合时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1)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不小于1.0的结构;(2)按本标准3.0.5.3条规定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验算时,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有关方法,其中,宜按三级抗震等级进行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尚可按照本节的规定对构造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本文档为【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部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