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7_记承天寺夜游(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

2019-12-12 12页 doc 31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7961

暂无简介

举报
27_记承天寺夜游(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3.  教学用具4.  标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大家知道昨天晚上青岛的月亮什么样?(投...
27_记承天寺夜游(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3.  教学用具4.  标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大家知道昨天晚上青岛的月亮什么样?(投影)月亮美吗?(不美),或许是近些天来的雾霾,给皎洁的月光蒙上了灰朦,然而在930年前的承天寺,苏轼与大家不同的是遇到了一轮明月,正是那轮明月带给了苏轼不同寻常的夜晚,成就了千古美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板书课题,作者)读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苏轼为什么要在夜里去游承天寺?他在承天寺都看到了什么美景?承天寺夜里的景色很美吗?)师:大家看到题目就提出了直观的问题,主要是: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走进作品,诵读,玩味,解解这个迷。二、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原本《记承天诗夜游》是无句读的,古代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但我们照样可以读好,谁试试?教师指名朗读。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进行判断:方案一:(很熟练)看来大家很认真的预习了文章,能够很流畅的朗读了。接下来,我们齐读一遍。方案二:(学生朗读磕绊)没有标点的文章有些难度,现在我们把标点还原,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2-3分钟)(指名重读读错句读的句子)师:下面再找一位同学朗读?生朗读。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朗读中的错音字,并纠正。三、译读课文师: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得顺畅,我们还要读懂文章,下面请大家再次读全文,结合注解及相关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及时问同学、问老师,实在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再提交给大家,我们共同讨论。学生迅速的默读,标画自己的疑点,教师浏览指导。四、质疑问难师: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疑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一下。教师引导学生相互的解答问题或教师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教学预设: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斜光到晓穿朱户)欣然起行(欣欣然张开了眼)怀民亦未寝(人云亦云)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盖一癞蛤蟆也)五、品读赏析师:文章大意读通了,那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下面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章,思考并作出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教学预设:方案一:引导体会作者的“清闲”以及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去承天寺是为了欣赏月亮)板书:清闲 遇月师:好了,同学们谁先来解这个谜?生:我觉得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晚上睡不着,而后又被外面的月光所吸引,所以打算观赏月亮,才想起邀请自己的朋友张怀民到承天寺去的。师: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判断,读一读?生朗读相关的句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捕捉信息引导学生理解的深入。1.“解衣欲睡”学生读得缓慢。师:刚才老师听到你读这四个字时读得很是缓慢?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生:因为作者似乎不想睡觉,所以很不情愿的要休息了。师:苏轼那时是不是无事可做呢,看一段资料?(推荐资料: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也就是作者写此文的四年前,苏轼被诬陷用诗诽谤朝廷,这场文字狱,将苏轼抓进乌台,被捕入狱后获释出狱,总算保得一命,被贬至黄州做了一个无实权的团练副使的小官,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行动还受到监禁。)师: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生:恩,是很清闲。师:清闲的苏轼,这里我们就就得用稍缓的语调来读出此句来了,大家一起试试:元丰六年……,读生:读。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的朗读重音放在“欣然”一词上。师:这位同学刚才尝试用重音强调的方法,突出了作者夜游的原因,大家注意到了吗?引导:他重读了哪个词?生:欣然。师:这位同学,说说重读“欣然”,你意在强调什么?生:“欣然”写出了作者看到月光入户时的喜悦心情。师:带给作者喜悦的竟然是入户的月亮,或许就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想到,所以说这应该是一份不期而至的喜悦,所以我们当然要好好的朗读现一下。我们模仿这位同学的方法,一起试试。(头微微的摇,身子别晃,眉往上翘,会心的,愉悦的,起行)教师引导朗读。教师小结:短短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初冬夜晚,清闲的苏轼被入户的月光所吸引,欣然起行,干什么去呢?板书:清闲遇月。我们接着解谜。方案二:引导赏析作者与朋友漫步的悠“闲”,以及朋友相知之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去承天寺夜游为了寻找张怀民一同赏月)板书:悠闲寻友生:我觉得作者还有可能是看到了月光,想要和自己的朋友一同分享这轮月亮,要与朋友一同赏月,所以选择去承天寺夜游的。师:结合文中的语句具体说说。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考虑到没有同自己一起分享快乐的朋友,所以想到了在承天寺中的张怀民,因此就去了承天寺。师:不错,(投影)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个过程是不是如同我们读出来那么简单呢?大家思考句中红颜色的字,看看能不能推想模拟当时作者的思考过程?我想这可能会给我们朗读这几句带来启发。思考之后,与自己的同桌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师:谁来说说或者读一读试试。生说:念,是考虑的意思,说明作者有一个思考的过程,遂,是于是的意思,说明作者很果断,就是要去那里找张怀民。师:思考的过程用朗读来表现,那语速应该怎样?生:缓慢一些。师:应该轻些,还是重些?生:稍重些。试试。学生朗读。师:这句话还没说完,还有到承天寺的过程呢?再来说说对“亦”和“相与”和“步”三个字的理解。老师给一段资料,请大家结合资料思考一下。投影资料(张怀民,字梦得。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初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而此时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生:亦是也的意思,这里看到张怀民也同样没有休息,张怀民也是被贬的,两个人同命相怜,从文章中“相与”和“步”两个词可以看出两人交谈时,是“步”于庭中,“步”在古语中的意思其中两个意思:一,举足两次为一步,二、徐行,也就是慢慢走,大家觉得应该是哪个意思?生:应该是慢慢走的意思。师顺势拉一名学生,与学生一同表现当时两人漫步徐行的情景。师:同学们,可以用个词来形容我们刚才的状态吗?生:悠闲(教师板书)师:同学们,我们由动作推想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教师板书:悠闲寻友教师小结:这里,苏轼寻得同命之人,相与步于承天寺夜游。方案三:引导体会赏月时的陶醉以及赏月时的意外之乐。板书:安闲赏月。引导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生:作者夜游承天寺主要的还是去赏月的,作者将月色描写的那样美好。你看这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把月光写的如此澄澈,如此美好,如果不是更喜欢月亮,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师:相信你感受到了这种美,要是再有点音乐,或许你就可以读得更美了,试试与音乐结合表现这种美。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听完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尝试朗读。(建议指几名同学)师:有感觉吗?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吗?生3:没有什么师:那我们师生再合作一次,我读前面,你着重朗读这一句。(音乐)师生朗读后给与10秒钟左右的空白时间。(指名。)生4:作者和张怀民一起来到了的中庭,月光如流水一般流泻在庭院之中,空明澄澈,月光如此的晶莹,透彻,院中的月光就如凝固的水一般静静的铺满院落,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是水中的藻荇一般,他们泾渭分明,偶尔有风吹过,竹柏的影子在月光中摇曳起来,这时的我们才回过神来。师:你描绘的真好,请大家从他的描述中回过神来。刚才听到你的描述,我倒觉得作者在表述这句话,在描绘这幅画面的时候语序有些不对,请看投影,老师,调整了一下,大家读一读,比一比,看看那句更好?(出示投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其中竹柏之影,似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学生自读交流。若此时学生不能很好的判断,可以连同删掉“盖”字的句子给出一起比较。)生5:我认为还是原句比较好,作者当时沉醉在月色之中并没有意识到那是竹柏的影子,此时的他或许有些迷离,等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那水中的影子竟然是竹柏的影子。(师想出:物我两忘,陶醉其中,不去辨识,亦真亦幻,回过神来,呀,奥,)师:迷离?具体的说说。生:作者当时十分的投入,似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种对月色的欣赏中,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烦恼忧愁,以及个人的荣辱得失,陶醉在了这迷离的月色之中。师:文中的哪个字,表达出了这种意料之外的发现?生:盖师:也就是说,此处的盖字透出了一种出乎意料,一种惊异的感觉对吗?请大家带着这份出乎意料,带着这种惊异的感觉把盖字的朗读突出一下。学生尝试。师:是啊,怪不得说风月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呀。好一种安闲宁静,陶醉的状态,板书:安闲赏月。我们也再陶醉一回。念无与为乐者,遂……庭下如积水空明……(在如此投入的状态之中,如此的痴迷之中,也怪不得作者会对自己会对现实有一番感悟的抒发了,作者在观赏了美景之后在想着什么?文中的那句话可以体现?)方案四:引导赏析作者于困境中的“闲”情,以及自我排遣,豁达之乐。引导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请大家再读一遍。而后观察这个句子看看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学生观察思考。(出示投影中原句)生:有两个问号。师:假如你是当时的苏轼,置身于美景中你会怎样咏叹这句话,尝试着朗读这两个问号?老师采访你一下,你这样朗读想要向大家传达什么信息?生:很无奈很惆怅。(很自得,很)师:为什么是无奈?惆怅又从何而来?生:他被贬,无事可做这是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师:说的有道理。这是你的理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发现。生7:这句话中还有个闲人,这两个字很特别师:这是个独特的发现,他家说苏轼说自己是闲人,是否恰当,我们该如何理解闲人二字呢?大家交流一下。生8:作者无事可做,只能闲游赏景可谓悠闲,闲适,所以称自己为闲人。师:你的意思是说这句话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安闲沉静的状态,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对吗?师:我也有个发现,作者在这句话中多用了一个“但”字?应该删掉。大家读读,感受一下。学生朗读感受师:可否去掉?生:不能为什么不能?师:这但字中又有怎样的深意?学生若思考无果,教师适时给出资料。请大家结合资料再思考。(出示投影资料)•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被贬至杭州: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至密州:抒“老夫聊发少年狂”报国之志;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安慰之语;•  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  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指名发言。生:作者由同样被贬的张怀民陪伴一同赏月,那时的他没有实权,不免会有些心境的悲凉,毕竟他是一个一心要做大事的人,他不可能甘心于这样的状态,但是此时的他又无法改变自己的状况所以这句中不仅有对自己处境悲凉的感慨,也有一种置身于美景中的无奈的不得不有的闲适。师:是啊,的确有一种闲适的味道。那结合后面的资料大家又怎样理解这句话呢?生:作者在这样的状态下,依然积极乐观的面对,我们通过后面的材料可以看到作者的乐观与豁达,这句话也有积极乐观的味道在其中。(假如学生仍然没有准确会意,教师补充:苏轼在黄州的四年又四个月里,他共写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9篇,而且在这个时期,他为世界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精彩的四篇文章,气势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月感怀而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人生最不如意的阶段,写下如此丰富的作品,我们在此句所传达的闲适背后,还看到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呢?)方案一:(学生可以准确领会材料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生:积极乐观,豁达面对的人生状态。师:是啊,正是在这样清闲的夜晚由同命相连之友陪伴,正是在这样悠闲的漫步中,正是在这样安闲宁静欣赏月光澄澈的夜晚,也正是这个胸怀大志却被闲置一隅的文学伟人,选择了记承天寺,夜游,留下这脍炙人口的著作,(音乐响起,教师引导学生一同背诵文章)方案二:(指名回答)生:我觉得他是悲伤的,因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月亮和竹子就是他和张怀民两人,当时的朝廷不赏识他们两个,少闲人,我觉得当时没有人能认识他们两个才子。师:有才华,被贬谪。有抱负,无法施展。没有人能认识他们两个才子,好比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一样。就是在这样落寞,孤寂的时候,在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作者却有如此丰富的作品创作,作者却有如此的闲情逸致,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材料中相关的诗句,而后与同组的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说一说,我们在作者的这份闲适背后还能看到作者在最不如意之时面对生活、面对逆境、面对挫折、怎样的精神状态?(生朗读相关诗句,并进行小组交流。)生:积极乐观,豁达地对待人生中的悲伤。六、总结全文,推荐阅读师:同学们,苏轼写作此文之后的一年便被调离了黄州,开始了生命中的另一个周期,他在别弟子由的诗中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磨盘上的蚂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但他始终心胸豁达,乐观面对,一路走,一路歌。记得诗中曾说过,月是故乡明,我想大家一定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看到家乡的明月,苏轼在930年前,赏一轮明月,积极面对人生,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头也应该有一轮明月高悬,在自己遭遇挫折之时,在人生不如意之时,我们可以让心中的明月朗照,从容豁达面对种种不如意!想要更多的了解苏轼,老师向你课外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田姝《苏轼》。下课  课后习题(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词。(2分):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  2、翻译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3分)  答:                  。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                   。 参考: 1、门;考虑、周到  2、(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3、“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二)阅读下面古文,完成5—10题。(12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5.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6.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8.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9.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0.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参考答案:(二) 5.(2分)D 6.(2分)A 7。(2分)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8.(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每处1分) 9.(2分)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0.(2分)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板书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清闲遇月悠闲寻友安闲赏月闲人抒怀
/
本文档为【27_记承天寺夜游(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