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9-2020年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2019-06-03 2页 doc 100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沙漠骆驼

一线教师,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第一课 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准备:  1 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
2019-2020年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第一课 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准备:  1 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同学们自己都有自己的梦想,大家有没有想过,树叶也有自己的梦想呢?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快乐)?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希望)?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  7布置作业: ⑴抄写记忆本课生字词。 ⑵继续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落。⑶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的童年都有哪些玩具?(马车,灯笼,碾磨,盆碗,笛子,船,伞 )这些(2)从排比句和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 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读读下一自然段,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     ⑵交流自己的意见。(第三自然段作出了怎样的回答)     ⑶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从哪些字里行间看出采集绿叶的快乐?(爬大树,钻丛林,嬉笑,打闹,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也即是愉快的原因。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 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③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指导练习感情朗读。(注意停顿、语调高低)    ⑤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从这一句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这种多姿多彩,有趣味的童年生活充满赞美之情) 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⑵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标本更让我着迷)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      ③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      ④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填写学习辅导。 2019-2020年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设计 2《芦叶船》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并会写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掌握相关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话,展开合理想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进一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芦叶船的喜爱之情。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与聪慧。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 3.体会作者的细致与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本领。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纸折的小船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作业 1.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把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3)搜集有关江南地理特点及河道、芦叶船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走进江南水乡,走近《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注意:“唾沫”的“唾”念“tuò”,不念“tù”,“沫”念轻声;“ 喇叭”的“叭”念轻声;“苇”念三声“wěi”,而“桅”念二声“wéi”,要区分清楚。) 2.在小组中分段读课文,互相认真听读,正音。把自己错的句子画出来。 3.自己把自己认为读得不够流利的词句再读一读。 芦叶 芦苇 桅杆 舢板 折叠 唾沫 喇叭 港口 崇明岛 蜘蛛网 大篷船 4.小黑板出示本课生字,认读,学生口头组词。 芦 崇 苇 桅 篷 叠 唾 沫 喇 叭 港 5.识记生字。 重点指导:“芦”的下边是“户”而不是“卢”,“崇”的上面是“山”而不是“出”,“篷”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叠”的中间是“冖”,而不是“宀”,“港”的最后一部分由三笔组成,不要写成两笔,而且最后一笔是全封口,要写正确。 三、再读课文,小组探究。 1.出示思考题,在小组中探究: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小组合作,试着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2):介绍自己家乡的环境。第二部分(3-4):“我”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 第三部分(5-8):“我”和表兄到长江边上玩芦叶船。 (3)芦叶船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 (4)“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2.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小小的芦叶船带给作者儿时许多快乐。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漂向哪里?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五、布置作业: 1.写《写字》书。每字组二词。 2.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多读几遍,下一节课交流。 随堂小测验: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ú wěi wéi gān tuò mo lǎ ba ( )( )( )( )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折:____( )____( )____( ) 漂;____( )____( )____( ) 横:____( )____( ) 杆:____( )____(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听写,同桌互评。 2.齐读课文。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快乐。 (1)出示上节课的作业要求: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和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注意:每交流好一部分,都要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设点: ①第一自然段。 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你就是江边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如读到“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我们就能想到这里的河道纵横交错,像迷宫似的,这样的水乡环境,一定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 作者在这一段用了三个比喻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河道、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也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使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②第三自然段。 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写,详细回忆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时的情景。表现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造出一只只各具特点的芦叶船,充满着个性与创造,更充满了智慧。 ③第四自然段。 孩子放了芦叶船却还依然牵挂着它,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多种多样。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 ④第七自然段。 在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这里,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三、比较语句,学习写作手法。 小黑板出示: (1)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2)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B、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说说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第八自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然后小组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小小的芦叶船把我们带入了作者的童年,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把生动优美的语言抄在积累本上。 2.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3.自己用手头的材料也做一只小船,看看谁做得船有意思。 随堂小测验: 一、根据课文内容加标点。 1.大阔叶折成大篷船 小窄叶做成小舢板 有时 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 做成三桅杆 五桅杆的大船 2.我们上学路过的是竖河 是直通长江的呀 那我们做的芦叶船 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 长江是通向东海的 那我们的芦叶船 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 )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芽一根根直立着,像( )。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 )。 2.表兄说着,( )采来三片芦叶,( )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 )上口唾沫,( )地放进江水中。就见这只芦叶船( )着风,( )着浪,( ),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三、芦叶船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你呢?什么东西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动笔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3《一只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感知课文中描写的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3、让学生懂得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教学重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并能深入体会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贾平凹的一只贝。通过朗读,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换句话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板书:可怜、可敬。 1、巩固,整体把握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对孩子们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过关。 1、我会读:旋涡 脖颈 棱角 瓦砾…… 2、我会写生字:啮掉 玩腻 荣誉 稀罕…… 3、我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贝?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梳理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主题。(可怜可敬) 二、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但是耐人寻味,老师在课前读了很多遍课文呢,老师每次读都被文中的这只贝深深地感动,请孩子们再默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出来,再体会体会。 生: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句话:那是个十分…….. 生:第九自然段中的句子:那是贝用血和肉…… 2、教师过渡:如果没有一个石子,这只贝会是怎样?在课文中能找到描写贝美丽的句子读一读吗?指明读,读后,都找到了吗? 3:感悟贝的美丽: A:老师读,学生把眼睛轻轻的闭上想象在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贝克? 生:有美丽图案的贝壳 生:有彩红颜色的贝壳 生:…… B:师出示贝壳图片,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听了学生对贝克的赞叹声,把这种赞叹送进句子里再次感受贝壳的美丽 4、再次体会贝的丑陋: 过渡:对于漂亮的贝来说,即使生命结束了,它的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和线条,而这支贝没有被孩子们拣起,这是怎样的一只贝呢?(指明读) 师:她的课上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那是因为什么使他失去了这些呢?(生:一颗石子钻进了她的壳内………) 师: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石子?(硬而又带着棱角……)说完后再读一读 师:如果说这是一颗圆润的石子,这植被受到的痛苦也许会少些,可这偏偏是(一颗……)同学们,这是一只怎样的贝?(生:可怜的……生:令人同情的……) (2)哪个词特别打动了你,让你觉得他可怜?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3)着重理解 “折磨”、 “无论如何” 、“越来越”、“默默的”。 师:在读这段文字,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带着棱角又十分硬的石子正在折磨着这支贝……说完后读一读 生:就像生活中眼睛进了沙粒十分难受…… (4):三次回读,读出对贝的可怜之情 你的眼睛里仅仅是进了一粒沙子,痛苦是短暂的,还称不上折磨,而文中的这只贝,谁知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她的体内,他立刻赶到了钻心的疼痛,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因为那是个十分…………… 一个月过去了,已年过去了,他的壳变得黯淡无光,他知道自己再也不会高高地浮在潮头上了,他发现那真是个十分……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贝们近乎忘记了他的存在,每天与那颗石子的较量竟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因为那的的确确是个十分…… 师:这种不能诉说又不被人理解的精神上的痛苦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他能承受的肉体上的折磨,这真是“一只可怜的贝!” 5:体体会贝的坚强: (4)再读一读,在可怜的背后,我们还可以读出什么?生:贝的可敬………生:贝的坚强…… (1)出示: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这句话中,哪个词是要我们好好品味的?(磨制) (2)理解“磨制”。 师:看见过磨制什么吗? 生:磨米…… 生:豆浆的磨制…… 师:磨制通常是用硬的东西磨制软的东西,而文中的这只贝是用什么磨制什么呢? 生:用身体磨制石子 生:贝用自己嫩嫩的身体磨制硬的而又带着棱角的石子 师:贝在磨制的过程中可能会怎样呢? 生:可能会流血 生:可能没人每秒都在流血 生:可能…… 但贝放弃过吗?停止过吗?贝用他的血和肉仅仅是磨出一颗珍珠而可敬吗? 生:是因为她的坚强而可敬 生:丑陋中蕴藏着美丽而可敬 生:…… 师:是啊,这真是一只可敬的贝! 6:变文为诗,再读文章,升华感情: 如果说贝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首诗,那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诗篇;如果说是一首歌,那他一定最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让我们饱含着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贝与石子的较量,与命运抗争的语句吧!(那是个十分………)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生:做一个坚强的人…… 四:德育渗透: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中,学会坚强,在磨难中坚定信念,用自己内在的才华铸就一生的美丽!终有一天,你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一定会成为一颗罕见的大珍珠的! 5、 作业:1、熟读课文 2、完成学习辅导。 4、快乐的暑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   3 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2 交流学习成果:⑴出示生字词,指名读。⑵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⑶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1 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   2 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1 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   2 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3 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4 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   五总结:   1 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 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3 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2 *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   3 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   《童年趣事》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习作,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趣味,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写作的愉悦。 【学习目标】 1、清楚地记叙自己曾经历过的“趣”事,要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中心明确。 2、通过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学会拟个好题。 3、语句通顺,可以写出自己明白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典型。 2、中心是否明确。 3、内容是否具体,事情经过是否清楚。 【教学过程】 一、引发话题 ,明确选材 1、谈话引题:播放《童年》。 师:这个旋律大家熟悉吗?(熟悉。)一起跟着唱两句。 是啊,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那池塘边的榕树;就是那声声知了的叫鸣; 就是那悠扬的牧童短笛。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写一写童年趣事。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谁能告诉大家这篇作文在选材上有什么要求? 圈出“趣”,曲线画出“童年”。 小结:同学们审题审得特别好,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篇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这篇作文最主要的是写出童年发生的事情的有趣。 3、同学们正处于美好的童年时代,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先不忙着说,这儿有一组材料,请你辨析一下,哪一件比较有趣。 材料辨析,明确中心: (1) 一节班队课上,老师表扬我乐于助人,我心里高兴。 (2) 爸爸给我买了自行车,我第一次学骑车。 (3) 我家那只可爱的小猫丢了,一家人四下寻找。 (4) 一天,我在厨房里偷吃了牛肉,爸爸说我会变成牛,害得我不时去照镜子。 出示4个材料,引导学生辨析材料是否有趣,说说原因。 二、打开思路 众说纷纭 1、有了好的选材,我们才能写出好的文章。难怪说选材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呢! 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童年趣事吧,今天打算写什么呢?先动脑筋想一想,选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和小组同学分享吧。(围绕事先准备的照片或物品) 2、生叙述,师辅导。(引导学生评论是否有趣,学生叙述可以简单一点。) 选择事件中的趣点和同学说,可以进行对比。(有趣的事和无趣的事) 三、病文评析,总结写法 小雷和大家一样,也讲了一件趣事,下面让大家轻声地读一读,看看写得怎样? 《酒醉麻雀》 在我的童年里,有一件最难忘的趣事. 有一天,我看见爸爸喝醉了酒,就想到酒醉麻雀。   第二天,天没大亮,我就把浸好的酒米放入几只大口瓶里,挂在树枝上。天亮了,一群麻雀落在树上,开始啄米。吃够的飞开了,后来的又往里挤,真热闹。   过了一会儿,酒力在麻雀身上发作了。一只只麻雀都醉倒了。我哈哈大笑,冲出屋去,一下子就捉了18只麻雀。 怎么样,我小时候的故事是不是很可笑呢? 1、选材有趣吗? 2、这篇作文没写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够具体) 3、哪些地方可以再写得具体些?可以加入什么?比如说醉麻雀的过程没有写出来,麻雀醉的样子没有描写…… 四、联系课题,点好龙眼 1、写法指导(结合《酒醉麻雀》) 师:看来,仅仅选材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生动,让别人也感到它的有趣呢! 生:注重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的描述。 多用好词佳句或一些诙谐幽默的词句,注重细节描写。(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 师: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总结方法,非常不错!我们要想把这件事情写得有趣的话,就要抓住人物或者参与这件事的动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进行描写,把过程写具体。这样,你的作文一定会非常生动的。 2、大家点评修改得很到位,能帮助小雷将故事说具体,讲明白,突出了趣味,可小雷说他拟的题目很好,那我们能不能为自己的故事也取个好题目呢? (我想请大家说一说,好的题目有哪些要求啊,可以联系课文举例说明。) 简洁明了、突出中心、有意思 3、汇报,板书: 生:第一次化妆 洗盐、吃药、钓蛇、理发、种钱…… 五、师举例文 强化具体 1、出示同龄人的范文,由师朗读。请大家当评委,来点评点评这篇作文。 给猫当“美容师” 童年如画,定格无数精彩的瞬间;童年如歌,跳跃着无数欢乐的音符;童年如河,翻腾着无忧无虑的欢乐的浪花;童年如同奇妙的万花筒,使人永远沉浸在愉快之中——那无边的幻想和傻傻的童稚会凑成的一件又一件趣事,想起来总让我笑破肚皮。 刚记事的时候,看到爸爸刮胡须很好玩,电动剃须刀一开“嗡嗡嗡”胡子拉碴的老脸一下子就变得“焕然一新”。我多想试一下,可我的下巴那么光滑,无法享受那种感觉。 一天,爸妈出发了,爷爷奶奶在里屋休息,只剩下我一个人在院子玩。怪寂寞的,干啥好呢?突然听到“喵——喵”的叫声,哦,原来小花猫也很寂寞。我灵机一动,何不给小花猫当一回美容师呢,让它美一回呢?对,先给它剪一剪胡须,让它变得利索一些。于是,我找来剪刀,唤过小花猫,把小花猫放到椅子上,并学着爸爸的样子给小花猫抹上点肥皂沫。可小花猫“不识好人心”,不愿接受我的免费服务,一溜烟地跑了。我好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捉住,用一条绳子把它绑在了椅子上。“哈哈”,这会看你上哪里逃?我拿起电动剃须刀就要给他剃胡须,可小花猫的胡须太长了,我费尽了浑身的解数。也给它剃不下来,也许这种服务不舒服,它一边“呜呜”地挣扎着,一边用用爪子来抗议我的“竭诚服务”。我无奈中一眼看到了妈妈放在窗台上的剪刀,一下子有了主意,拿过来“咔喳”一声,小花猫的胡须剪掉了一半。我刚要剪另一半,忽然传来爷爷的喊声“不要剪啊!”我连忙放下剪刀。爷爷从里屋出来,看到这番情景,又气又笑,板着脸说“好孙女,猫的胡子是不能剪的。”“为什么不能剪啊?您不是常说‘人物一理’吗”我觉得我还很有理,歪着头反问爷爷。见我那副傻样,爷爷的脸上见了笑容:“猫的胡子非常重要,是用来测量老鼠洞口宽窄的,并且能保持猫的平衡。不信你把它放下来,让它走几步试试。”我把猫解下来,放到地上。我本以为它会“嗖”的一声跑掉,可没想到它东倒西歪,一阵风都能把它吹倒似的。 什么是平衡,我大了才知道,可猫被剪掉胡须的景象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哦!童年如画,童年如歌,……难忘的童年趣事,使人永远沉浸在愉快之中。 2、听完后,学生点评。有趣吗?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有趣? 六、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要突出“趣”,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注重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 童年趣事 选趣事 写具体(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5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着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着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 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远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洞庭湖)“青螺”有指的什么?(君山岛)出示洞庭湖中君山岛的打印图片。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的大概景色。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远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菊花》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2、 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此花,这个花。     尽——完。开尽:开完。     篱——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 似/ 陶家,遍绕篱边/ 日/ 渐斜。     不是花中/ 偏/ 爱菊,此花开尽/ 更/ 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3、填写学习辅导。 《枫桥夜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打印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生:很美,有小桥、流水、人。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教师范读。 二、新授 师:喜欢这首诗吗?生:喜欢。师:想读吗?生:想。 师:好,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谁能把这首诗读顺、读有感觉了。开始 师:(正音多音字,“泊”,让学生读“枫桥夜泊”和“水泊梁山”作比较;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生:伙伴讨论交流。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手机下载的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生:更增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手机歌曲《涛声依旧》)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 诗中“对”愁眠,的对字做何解释?有人说是“伴”的意思,我们用伴字代替对字看通不通?生读,非常通顺。换掉好不好? 在这么孤独的心绪下,诗人最想谁陪伴他?(亲人,朋友--)有吗?(没)用伴好吗?(不好)唯独只有什么“对”着他? (月落、江枫、渔火)。 这个“对”字对出了诗人无限----(忧愁、孤独、悲伤----)  让我们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这首诗。 3、 小结。 4、 作业:1、背诵古诗。2、抄写生字词。3填写学习辅导。 6《观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了解我国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涌潮。 教师讲解:观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1000米,窄处仅100米,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十分热闹。 三、朗读课文,初感文意。 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 3、①读准多音字: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4、 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也即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5、 作业: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三、四、五自然段,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的细致。“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的气势。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思路】“以读为本,以读促思”。整堂课以学生的朗读、默读为主要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结构疏密相间、有张有弛:大声自读──静心默读、勾画──同桌互读──感情朗读──激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建立形象,在朗读中激发感情,在朗读中产生联想,在熟读中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起情绪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作者一起登上海塘大堤,领略了潮来前的景色,潮来前江面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风平浪静。)可是我们的心情却是不平静,我们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昂首东望。)我们昂首东望,等着、望着,这一年一度的江潮怎么还不来?一直等到下午一点左右,江面上的情况又怎样呢?让我们再次和作者一到去──观潮(学生齐读课题)。 (目的:和学生一道复习上课时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语文阅读要求,凭借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丽,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大声自读、初步感知。2、默读课文,把听到的潮水的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3、再把标出的语句读给同桌听一听。4、划出描写潮水声音的句子。 4、 汇报: 教师:请用上“先……然后……最后”把你听到的读一读。 (如:我先听到“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然后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目的:教师出示“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旨在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大潮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 5、出示小黑板,指导朗读: ⑴ 学生自由读这三语句,体会声音的变化。⑵ 指导第一句:师:谁来读第一句?(生读。) 师: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生:远处。)师:“远处”应该读慢些。“闷雷”的声音听过吗? 生:感觉声音不响亮,就是“隆隆”的响声。师:谁再来试读这句,声音是从远处传来,沉闷不响亮。 ⑶ 指导第二句: 师:后来声音怎样了?请第一组读第一句,二组读第二句。(重点词:越来越大。) ⑷ 指导第三句:师:最后那声音──(学生读第三句。) 师:(出示“山崩地裂”)谁来读一读?(个别读,重音在“崩”和“裂”上,词语读好后再放入句子体会。)再读句子。语调:做到从“小──大”声音的变化来朗读。 ⑸ 分小组、分男女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声音越来越大。 (反思: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清晰,教学过程就显得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易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课的教学主线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呢?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地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为此,我依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观潮”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中,设计了“紧扣主线,教给方法,自读自悟,集体讨论,点拨深化,落实重训”的教学结构。首先让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重点读读课文3、4自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其次是让学生把听到潮水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并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联成一段话。最后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潮水声音”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声音的变化。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看、议,有感情地朗读,感知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如:第一句“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中的远处知道这声音是从远处,并且是隆隆的声音,不响亮;在第二句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越来越大”体会到声音的变化;在第三句中通过“山崩地裂”的理解,来体会声音大得如同大地都颤抖起来。在指导学生诵读中,也要做到从“小──大”声音的变化来朗读,并且鼓励、引导学生要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惊奇,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完美统一。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勾勒出大潮的壮观美。) 6、用以上的学习方法体会潮水的气势越来越大: ⑴ 学习刚才的方法,把你看到的读一读:师:请组织你的语言,把你看到的读一读。 如:我先看到“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⑵ 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自由练读:划出人们看到潮水的句子。 师:选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读哪句教师就指导哪句。) ⑶ 指导第一句:重点词:“水天相接”。 师:“水天相接”指的是哪儿?(满面和天际会合,指地平线)生:水和天相交界的地方。非常远,我们的眼睛所能望到的最远的地方。 师:那这个词应该怎样读?(生读,个别读,齐读。) 师:咱们把它带进句子读一读,远远的地方终于看到一条白线,心情回怎样? 生:非常地激动。 ⑷ 指导第二句:师:那条白线怎样地向我们移来?(很快地) 师:接着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边读一边作动作。师:“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横着把江面贯满了。 ⑸ 指导第三句:师:“两丈多高”有多高?(生用数学知识计算。) 师:大概有楼房的两层多楼那么高。(生惊叹。再指导生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⑹ 指导第四句: 抓重点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采用赛读的方式读出气势来。 ⑺ 作者写看到的潮水的景象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三、朗读体会 1、朗读三、四自然段,体会声音和样子的变化。 2、同桌分别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3、师:请同学们把写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的句子联系起来想一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4、教师小结: ⑴ 先闻其声再见其形。⑵ 潮水的声音越来越大,它的气势也越来越雄壮;潮水的气势优越来越大,它的声音也越来越响。⑶ 带着这种体会把三、四自然段自己大声读一读,想象那雄伟的气势。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你还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吗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并思考、体会。 生:“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这句话中的“还在”、“漫天卷地体会到大潮的雄伟气势一点都没有变。朗读体会。 生:“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中的“依旧”、“风号浪吼”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没变。 师:你们还从那儿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这句话中体会到大潮持续了很长时间。朗读体会。 师:此时江面的平静与潮来之前的平静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师:可见,潮水的水量之大。我们把第五自然段连起来读,体会大潮的气势之壮,时间之长,水量之大。 师:所以钱塘江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课题“观潮”与“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意思是一样的吗?“奇”是什么意思?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奇”是“奇特”的意思。 师:那钱塘江大潮到底奇特在什么地方? 生:潮来之时气势雄伟壮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一年只有一次。江面越往东越宽,大潮从东边来,特殊的地势使大潮来势凶猛。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早以人山人海。 师: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叙,从声音、气势、形态三方面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表现了大潮的气势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方法:采用“自读自悟、讨论、点拨深化”的方法来学习“潮头过后”部分,体会出潮头过后依然壮观、雄伟,回扣主题“天下奇观”。在这部分中,朗读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朗读“量大、质高、有指导”,通过抓住词语体会大潮的气势,同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是一名人流中的观潮人,此时此刻你的情感怎样?想说些什么呢?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 六、总结 师: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七、拓展训练:1、背诵3、4、5自然自然段。2、熟读课文。3、填写学习辅导。 7火烧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3.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继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了解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用具:  小黑板 。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朗读课文,整体认知。 (二)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1.划出文中生字词。      2.读准字音,注意生字的写法。       “ 盈,”是后鼻音,读作yíng,不读yīng;  “茄”读作“qié”,不读jiā;  “揉”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盈”的上半部“ ”,“又”不能忽视;  “庙”是“广”字头,撇要大,必须包住“由”,这叫半包围结构。       3.启发发言,讨论词义,检验查字典的能力。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解释词语。       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各色云霞。       紫檀:常绿乔木,木质坚硬,带红色,可做贵重的家具或美术品。紫檀色指紫红色。     高寿:长寿的意思。       恍恍惚惚:不真切,不清楚。   笑盈盈:满脸笑容的意思。盈,充满。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威武:本课指力量强大的样子。       百合: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白色或粉红色,花白色带紫色条纹。百合色就像百合那样的颜色。       金灿灿:形容像黄金一样发亮的颜色,鲜明耀眼。       4.认识词义。       (1)小黑板出示以下各字,请同学口头组词。       檀——紫檀色  檀香  檀树  紫檀   猪——小白猪  肥猪  野猪  猪圈  寿——高寿  长寿  寿面  寿辰       模——一模一样  模范  模型  恍——恍恍惚惚  恍然大梧  霞——霞光  红霞  霞光万道  彩霞  庙——孔庙  庙会  庙门  神庙  烧——烧火  烧水  火烧云       威——威武  威风  国威  威严   蹲——蹲下  蹲坐  蹲着  半蹲      (2)区别字形,辨析词义,然后组词。  形相近、音相同的汉字有很多,必须正确区分,把握字义。       教师指导学生把形相近、音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区别字形、辨析字义是掌握这些字的好方法。最后通过组词加以验证,会使学生记忆牢固。       须(必须) 跪(跪下) 偏(偏远)  低(低头)   根(树根)   伸(伸展)  需(需要) 脆(干脆)  遍(遍布)    底(到底)  跟(紧跟)   申(申请)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按一定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日落时的火烧云,主要讲了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及变化。)      2.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      通读全文是正确划分段落的基础,然后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懂自然段间的关系。  分段之前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日落时的火烧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课文的哪部分讲到了这一点?”  (课文的第3、4、5、6自然段讲的是火烧云的样子。)      第1自然段讲的是火烧云吗?  (不是火烧云,是火烧云到来之前的霞光。)      最后一个自然段还在讲火烧云吗?  (这个自然段讲火烧云不见了,看不清了。)      现在请同学们考虑本文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应该按什么顺序分段。      (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上来时、火烧云的变化、下去时的顺序来写的,因此应该分为三段。)      教师板书“三段”,学生讨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没有直接写火烧云,而是通过写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从侧面描写绚丽多彩的火烧云的,并告诉我们这是晚上太阳要落山时的火烧云,也就是说火烧云就要来了。因此,这段的段意应该是:写天上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是先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又写了火烧云的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因此这段段意应该是:具体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第7自然段)这一段写到火烧云越来越恍惚,变化极快,几乎看不清楚了,说明火烧云就要消失了。因此,这段段意应该是:火烧云退去时的景象。      通过这样的分析,请同学说出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巩固对本文结构的认识。      (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的上来、变化、下去的顺序写的。)   (三)请同学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理解火烧云的变化做准备。   (四)作业:1文中优美词句。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对火烧云的认识。      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齐读课题,并以课题为题。请同学讨论,以达到了解学生对火烧云认识程度的目的。     什么叫“火烧云”?你见过火烧云吗?你见过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当时心情怎样?      (火烧云是日落或日出时天空出现的红色云霞,色彩非常美丽。)      2.明确结构,抓住特点。      已故作家萧红通过仔细观察对火烧云做了生动的描绘,语言精练准确,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呢?      (课文是按照火烧云的上来、变化、下去的顺序写的。)   板书:上来、变化、下去     教师范读读课文,思考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一段主要写了这一特点?      (作者抓住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写的,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这一特点。)   (二)以读促讲,启发想象。       1.学习第一段。       火烧云上来时,天空及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读一读,想一想。  (火烧云上来时,天空布满霞光,周围的人和动物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颜色。)   板书:霞光照耀      “霞光”使哪些景物发生了变化?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霞光使“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须”都在颜色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具体描写了火烧云出现前的景物。)      火烧云到来之前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同样的景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提示同学把“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须”的颜色变化前后的情况对比着想象。      (由于霞光照在它(他)们身上,使颜色发生了变化。但是因为底色不同,所以变化之后的颜色也不同。)     指导朗读,体会火烧云到来之前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画出说明火烧云出现的句子: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想一想火烧云是什么样子?  (火烧云是红通通的,好像着了火。)      板书:红通通  像着火      (2)理解“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这句话中的“烧”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别的词吗?为什么?      (“烧”是烧火、着火的意思。在这句话中,任何字都不能替换“烧”,因为“烧”既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颜色和动态,又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气势,而且还与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更重要的是“烧”字在这里点了题。)      (“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一直”说明火烧云的面积大,而且是运动的,“烧”字本身就给人一种跳动的感觉。)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火烧云的动感和美丽。(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准确地概括火烧云的特点。      (这个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极”是什么意思?“极多”又是什么意思?)  (“极”表示程度深,多到了极点。“极多”就是很多、十分多、特别多、非常多。)      课文中连续出现的“一会儿”说明什么?  (“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说明火烧云的变化不仅多而且也很快。)      板书:多 快      火烧云变化多主要是讲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请同学们根据小黑板上的问题,边读边想。      出示小黑板:      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②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要求学生高度概括出颜色多,变化快。然后具体说明。      (颜色多表现为:火烧云不单是红色,还包括金、紫、黄、灰、百合色等说得出名的有九种,“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葡萄灰”、“茄子紫”,以增强学生对火烧云颜色多的认识。(把半换成又读一读,体会体会)      (变化快表现为:“一会儿……一会儿……”说明各种颜色交替出现,持续时间都很短,转换频繁而迅速。)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一会儿”,不一定读得很快。为背诵做准备。  板书:颜色      启发学生用合适的词形容火烧云的颜色特点。      (绚烂多彩、五光十色、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火烧云的形状怎样呢?请一位同学改动小黑板上的问题,要求同学们用学习描写火烧云颜色部分的方法自学描写火烧云的形状部分。      出示小黑板,做如下改动:      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      ②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作者描写了马、狗、狮子的形象,但很快就不见了。)      板书:形状  变化      (3)教师在同学们自学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把同学们带入火烧云的情景中,让他们感受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这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有帮助。      ①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好处。      利用小黑板出示一段话:火烧云一会儿像马,一会儿像狗,一会儿像狮子。真是形态万千,变化多端。      请同学读一遍之后,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哪种写法好。发散思维。      (书上的内容写得生动具体,因为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也就是像什么,还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也就是为什么像。因此火烧云的形象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②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想象天空中出现的其他动物、人物或植物,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及说话能力。      如果学生在练习时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做以下提示: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小白兔,(    ),过了几秒钟,(    );      很快又来了一位老奶奶(    ),老奶奶的拐杖(    ),又不见了。    ③启发学生用合适的词形容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形态万千、形状各异、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3)小结第二段,使学生对第二段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火烧云的颜色色彩斑斓,火烧云的形状形态万千。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火烧云,抓住了变化极多这个特点,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像什么”,还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怎么像”,使人感到火烧云不仅美丽,而且非常神奇。遗憾的是火烧云不能像一幅画可以长久保存。      3.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齐读第三段,想一想,此时的火烧云又具有什么特点?  (火烧云在迅速变化中消退了。)      “恍恍惚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      (“恍恍惚惚”就是模模糊糊、看不清楚、若隐若现,虚虚实实。因为火烧云变化极快,所以人们的肉眼就会有这种感觉。)      这时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火烧云消失时,人们非常留恋。从“揉揉眼睛”,“沉静了一会儿”,“可是”,“偏偏不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请同学们带着留恋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1.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板书来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讨论完成。作者在写火烧云的过程中,始终抓住火烧云的特点,从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地观察。观察火烧云的颜色,作者抓住了颜色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一个“极多”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不单是红色,而是色彩斑斓;四个“一会儿”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转瞬即逝。观察火烧云形状时,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形状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形象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多,这一点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美;“两三秒钟”、“正在……就”、“忽然”、“一转眼”等词语写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一点又具体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把握得这么准确。      2.启发学生讨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体会。      提示学生抓住两点:一是观察事物要抓重点;二是观察事物时,既观察静态,也要观察动态,做到静动结合。      (四)作业:1练习背诵2-3自然段。2填写学习辅导。     多音字:着:zháo(着迷)zhāo(着数)(高着)zhuó(着落)zhē(想着);薄:bò (薄荷)bó(单薄)báo(薄饼) 薄� EMBED Equation.KSEE3 ��� 板书设计: 三、比一比,组词语。 芦( )桅( )苇( )篷( ) 庐( )危( )伟( )蓬( ) 唾( )沫( )叭( )港( ) 睡( )抹( )趴( )巷( ) 四、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 )( )( ) 又惊又喜( )( )( )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只贝 折磨 磨制 石子 珍珠 可怜 可敬 板书设计: 快乐的暑假    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    紧张    无拘无束    严肃    自由成长 小结写法:①起一个有意思的题目�②写好开头(回忆式、引用式、开门见山式、修辞式等)③重点部分(把过程说清楚,注意细节描写,要有真情实感)④写好结尾(总结式、启发式、引用式、首尾照应式、自然收尾等) _1234567890.unknown
/
本文档为【2019-2020年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