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迢迢牵牛星

2017-09-20 13页 doc 83KB 9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牛郎织女咫尺天涯的相思之苦以及诗歌无一处直写思却处处含思的手法。     2、理解牛郎织女式这种心心相印爱情的真谛,树立纯洁、朴素、自然的爱情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爱而不得相守而又坚受不舍的爱情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牛郎织女式爱情的真谛 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展开想象,动手写作 五、分析鉴赏: (一)、导入: 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牛郎织女咫尺天涯的相思之苦以及诗歌无一处直写思却处处含思的手法。     2、理解牛郎织女式这种心心相印爱情的真谛,树立纯洁、朴素、自然的爱情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爱而不得相守而又坚受不舍的爱情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牛郎织女式爱情的真谛 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展开想象,动手写作 五、分析鉴赏: (一)、导入: 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正像所有的爱情悲剧一样,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却不能长相厮守。这是一种惘怅,伤心,凄凉的意境。人世间最悲哀之事莫过于此。那么,这是何等深厚的爱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我们学习的课程《迢迢牵牛星》。   (1)、《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的文人诗,为东汉末年的一批文人所作。诗作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为“五言之冠冕”。   (2)、关于五言诗: 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出现于东汉末年。由于社会的大动荡,一些接近民间的文人忧生念乱,愈来愈觉得对四言诗的旧形式不能适应。五言诗大量产生,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同学们都知道牛郎织女的吗?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牛郎,他有一头老牛,一天,老牛跟他说,仙女会下到凡间,到小河里洗澡,让牛郎悄悄拿走一个织女的衣服,这样她就会留下了给他做媳妇。于是,那天牛郎便跑到小河边,照着老牛的话做了。也可能是一见钟情吧,他们相爱了。他们两个人终于生活在了一起,还生了两个小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人仙不能结合,王母娘娘发现后将织女抓回天庭,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老牛就告诉牛郎,自己死后用自己的牛皮做成筐,挑在肩上,就可以飞到天上找织女。牛郎照办,他挑着两个孩子,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却从头上拔下一根金簪,划了一道长长的天河,这样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他们苦苦的相思感动了喜鹊,喜鹊就飞上天搭成鹊桥让他们相见,这样王母才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相见,这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大约就是因为除了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之外,偏偏还要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正如词人秦观叹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二)、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正音。       纤纤xiānxiān,  间  jian    扎扎 zhazha    脉脉 momo (三)、提问:此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何以看出?           “相思”     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明确:(1)“迢迢:遥远。皎皎:明亮。”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板:夜空广大、星汉灿烂、天涯人远     (2) “纤纤擢,札札弄” “擢”伸出,“弄”是摆弄,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布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那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还那么忙碌,为什么却连一匹布都织不成呢?因为思念没有全身心的织布呢。也可以说她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啊!“纤纤”让人联想到织女的柔弱,“札札”写出声音,环境单调,气氛凄凉,突出了织女内心的凄苦。 板书:无心劳作、百无聊赖、思绪万千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件”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4)“盈盈,脉脉”句。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之情貌,含情的样子。水貌情貌都美。一水之隔,不能共语。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板书:一水之隔、咫尺天涯、深情难诉 情感:借取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但实际上写的是人间夫妻的离别之苦,抒发诗人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我们不禁觉得也许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两个相爱的人近在咫尺,不能共语。可望而不可即,相望却不得语的忧伤和无奈。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 (四)、这首诗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叠词运用。(1)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2)感情凄美,婉转缠绵。          (3)风格清丽,情趣盎然。 (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是说“一水之隔,不能共语”。其实,很多时候,真爱无言,一个神情一个动作就透出浓浓爱意。学生谈真爱无言的诗文。   李商隐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秦观叹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苏轼在追忆他去世十多年的妻子时写到,梦境中,妻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柳永在与爱人分别时,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可见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也无法用过多的语言表白的。 (板书:真爱无言) (六)、真正的爱情心心相印,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种真爱的魅力,可是,也有人说,牛郎织女每一次的相逢都是一次漫长而痛苦的等待过程。他们这样心心念念,最终还是等来一个比等待过程痛一千倍的相逢,这样的爱情太苦,爱情不该如此!那么,你认为牛郎织女式的爱情值得吗? 观点一:因为爱情是两个人之间地事,不应该受到任何东西的束缚。牛郎织女受到的束缚是人仙之别,现实的束缚是家人和那些世俗观念。爱情是自己的,别人是不能代替的。任何障碍都不能使之屈服。既然选择了相爱,就不懈怠,除非你自己放弃。为了追求真爱而克服一切障碍。经历苦难犹显爱情的价值! 宋朝秦观在《鹊桥仙》中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就是说忠贞的爱情又何必在乎是否日夜的厮守呢?虽然他们只能在七夕相会,但只要他们忠贞不二、心心相印就足够了! 观点二:等待太痛苦,让对方痛苦不好,不知道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况还能不能坚持。 观点三:值得不值得要看你自己需要什么。 八、小结: 梁祝双双化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孟姜女哭长城,这些痴情男女用生命与所有的信念捍卫着忠贞的爱情,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成全了自己也成全着后人。这种心心相印的爱情是温暖、是希望、是人们永久的信仰。每当我们拾卷重读,闭目遐想,千年前的荡气回肠就会遥遥走来,久久击打着贫瘠的情感荒漠的灵魂。 最后,我们以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里的一句诗结束这节课: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作业: 一、七夕前夜,牛郎、织女感慨万千。请以第一人称描写牛郎或织女的心理活动。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教学目的: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扩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 三、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四、诗歌赏析 1、分析题目      渡荆门送别。“渡”什么意思?乘船。“荆门”是哪里?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送别”,谁送别谁?不是我们平常学的送别朋友。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   2、老师范读,学生勾画节奏。学生齐读课文。 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分为四个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文翻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3、 研习首联:首联给我们交代了什么? 答:远渡的地点和目的:地点是荆门山。目的是游玩。手法:叙事。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4、 研习颔联和颈联: .全班齐读。  、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高山、平野、江流;  白天;  远景,俯视 动感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下句说水,长江流入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漠漠旷野,呈现缓缓流动之势。这句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这两句诗写的境界雄奇壮观,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壮景时,那种惊诧欢愉之情。    、颈联写了什么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江月、云霞; 傍晚;  近景,仰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 颈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5、研习尾联   .问: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从5岁-25岁一直生活在蜀地,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 “水送人,人思乡” 五、小结 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六、作业 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首联   叙事       出蜀目的   颔联   写景       平野 江流 (白天 远景 俯视)          山水之壮景。 颈联   写景       江月 云霞 (傍晚 近景 仰视)           月云美景 尾联   抒情       热爱故乡、依依惜别之情(拟人)    点名主旨 春  望 杜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令人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给人希望;然而,谁又曾想过,那战火纷飞的春天的景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在学习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看看他带给我们的是怎么的感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诗歌赏析 (1)正音(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2)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 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整体解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4)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板书:国家衰败,草木依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移情手法,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③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板书:伤感时局,惊心衰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板书:战事连连,家书难求。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 “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白头搔更短, 所以浑欲不胜簪:夸张的修辞手法。‚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板书:白发凋零,战事何休。 四、小结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首联和颔联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颈联和尾联,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所以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生活 五、全班齐读课文 延伸试题: 1 战乱之中,家属难得,对远方家人惦念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 用花鸟的反意来写诗人心绪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用移情法表达含蓄丰富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国都陷落,山河破碎令人感到满目惨然触目惊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远望所见的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刻画一个忧国思家,爱国者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通过细节描写展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板书设计           国家衰败,草木依旧                       伤感时局,惊心衰败                                   忧国忧民                                             思家念亲 春望                                        悲己怜人 战事连连,家书难求           白发凋零,战事何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歌流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二是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代表。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介绍: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shēn                 散入sàn 狐裘  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明确: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明确:从俯视到仰视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 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明确: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明确: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 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依依不舍。 2、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为君置酒,送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情感?  明确:(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思想感情:本诗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对特殊的环境背景的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
本文档为【迢迢牵牛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