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2017-09-16 4页 doc 16KB 5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中医内科教研室(1)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 授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总论:一、中医内科学的的定义、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 课 题 二、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简史 授课时数 ,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关系; 学2(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目3(了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简史。 的 1(阐述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中医内科教研室(1)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 授课对象: 院(部) 专业 班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总论:一、中医内科学的的定义、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 课 题 二、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简史 授课时数 ,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关系; 学2(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目3(了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简史。 的 1(阐述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 约30分钟。 教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 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 学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 成就、新技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是其他学 临床学科的基础。他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对其他临床学科具有指导意义。 2(介绍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充实和发展。 (1)殷商时期为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为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过 (3)魏晋至金元时期为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 和发展;?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四大医家的在内科学术方面的独创。 (4)明清为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清医家对内科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薛己、王纶、 王肯堂、张介宾、李中梓均有建树,温病学家的成就,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使中医内科学程 术体系更加完善。 约60分钟。 1重点:?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中医内科理论重体系形成和完善。 点 2难点: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难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点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思 3思考题:?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怎样理解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任务及地考位,?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术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是什题 么, 1(方药中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参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教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考 3(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 书4(冷方南主编.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目 5(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今日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中医内科学课程 中医内科教研室(2)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 授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总论:三、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课 题 四、中医内科发病学、症状学 授课时数 ,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1了解中医内科学病证分类方法与本教材对内科疾病的分类。 学2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的特点 目 的 1(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分类 ?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其分类方法不同。常用的内科疾病 分类法主要有病因分类、病机分类、脏腑分类等。以病因作为分类的依据,可将内科疾病分为外 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以病机作为分类依据,可把疾病分为热病和杂病两大类。其中杂病又教 包括两类:一类是内伤所致,另一类是外感所致。以脏腑作为分类的依据,可将内科疾病按脏腑 病位进行系统分类。 ?本教材是在病因病机分类基础上,按脏腑分类法,将外感病证以外的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 如按病因病机分内科疾病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视为第一级分类,那么按脏腑学说分内伤杂病为学 七大类则可视为内科疾病的第二级分类。约20分钟。 2(中医内科发病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发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介绍中医内科疾病在发病过程中邪正双方以及二者关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疾病 的发生与否及发生的形式,取决于邪气的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内科疾病的过 发病还与体质因素、病邪因素、情志因素、行为因素、时间因素、地域因素等有关。约40分钟。 3(内科疾病的诊断和辨证皆从症状入手,其主症与具有特征的兼证常常是重要的诊断 线索。内科疾病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气喘、口渴、腹痛、胸痛、饮食异常、汗出异常、头 晕、乏力、呕吐、大便异常、小便异常、水肿、神昏、抽搐、出血等。对上述各个症状,应仔细程 分析辨别,以区别不同的性质。约30分钟。 1重点:?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中医内科发病学的特点;?内科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重 2难点:?内科疾病分类的依据;?中医内科疾病在发病过程中邪正双方以及二者关系对疾点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疾病的发生与否及发生的形式,取决于邪气的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难的结果。?内科疾病症状学研究的重要性。 点 3思考题:?内科疾病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常见内科疾病分哪几类,?内科疾病的发病与思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认识内科疾病症状学研究的意义, 考 题 1(方药中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参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教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考 3(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 书4(冷方南主编.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目 5(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今日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
本文档为【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