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完型疗法--心理学修炼

2017-12-04 50页 doc 157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完型疗法--心理学修炼完型疗法--心理学修炼 完型疗法(1) 完形(Gestalt)是德国字,原意为形状、图形。完形一词、源自一群研究知觉的德国心理学家,他们发现,人类对事物的知觉并非根据此事物的各个分离的片断,而是以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为单位。因此,把各个部份或各个因素集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即为完形。 此外,就『形与景』的角度而言,能将目标物从周遭的背景环境中区辨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物上,明白的辨别出它与背景环境的界限,亦是形成『完形』,即形成『背景』与『形』的意思。 Perls 曾对完形下过一个解释:『完成乃是一种形态,是构成某事物...
完型疗法--心理学修炼
完型疗法--心理学修炼 完型疗法(1) 完形(Gestalt)是德国字,原意为形状、图形。完形一词、源自一群研究知觉的德国心理学家,他们发现,人类对事物的知觉并非根据此事物的各个分离的片断,而是以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为单位。因此,把各个部份或各个因素集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即为完形。 此外,就『形与景』的角度而言,能将目标物从周遭的背景环境中区辨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物上,明白的辨别出它与背景环境的界限,亦是形成『完形』,即形成『背景』与『形』的意思。 Perls 曾对完形下过一个解释:『完成乃是一种形态,是构成某事物的个别部份的一种特定组织。完形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本质乃一整体,并以整体(或完形)感知世界,而不同事物也唯有以其组成之整体(或完形)方能被人类了解。』 贰、Frits Perls 完形治疗学派为 Perls 所创立, Perls 在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便是将弗罗伊德的心理的理论和身体的理论统整为一。 *思想史上的地位 Perls 为身心分离的传统思想谱下休止符,他认为身体与心理是整体的,若只是解开心理的封锁无济于事,因此完形治疗强调『身体的活动』。例如: Perls 常问来谈者『你想做什么,』『我想吐痰、痛骂一顿』, Perls 会说『那就吐呀』。当来谈者吐痰、谩骂、咬人时, Perls 认为即是一种治疗,因为把内心所想付诸实现,为生理层面的重新架构。 因此, Perls 在思想史上重要的一件事,即是他把身体带进治疗的领域里,这可说是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心理主义之反动。 Perls 特别重视『身体感觉』或『身体语言』,在这之前的心理治疗,语言是『形』,身体『背景』, Perls 恰恰相反,语言『景』,身体『形』,他认为语言意识性高,容易撒谎,身体却是潜意识的。潜意识比意识更诚实,察觉『身体的感受或非语言的表现』,更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基于此完形治疗法主张放弃理性,去倾听身体的感觉。 参、理论发展 『完形治疗』理论乃 Perls 所创立,主要是奠基在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上。 完形心理学 由魏泰迈、库勒与考夫卡所创立,强调行为是有组织的统整的整体,而非特殊分离的部份,即构成整体的部份不能被分开的了解,这种行为的整体就是完形。 完形心理学强调『全体大于部分的相加总和』,即全体并非把各部集合而成,全体是超越部分的。 例如:水(全体)是超乎氢(部分)、氧(部分)的存在;欣赏名曲时,不是听到分散的音符,而是连续的音符、速度、音调和强弱的统整体。所以,整体被界定为部份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基于此, 1 分析永不能提供整体的了解。 完形心理学的重点原本在阐明人类知觉与学习的历程,因此,完形治疗法和完形心理学是有所不同的。 Perls 就摘取了其中对心理治疗有意义的部份,作为其治疗法之基础。如下所述: 一、有机体有追求完整的倾向:一个不完全的完形就会引起注意直至完形出现和 稳定为止。 二、有机体会依照其当前之需要,完成其完形。 Perls 认为要满足需要,就必须形 成完形。 三、有机体的行为是一种整体,大于部份的相加总和。 四、有机体行为含意要由其生活整体的内涵中去了解。如对人的认识,不能将人抽 离环境(整体)来看。 五、有机体透过形与景之原则、了解其所处环境。 此外,由于现象学上所指的现象,是指“个人凭感官所知觉到的立即经验”而完形治疗深信『当事人对环境立即的觉察,而不去推论一些形成某一行为的原因。』所以,完形治疗是现象学取向的。又因为该治疗法的基础是此时此地,因此也是存在取向的。 在完形治疗中,『觉察』、『责任』、『自由、选择』是很重要的三角关系,即察觉力愈强,自由的可能性愈大,而自己应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行为负责。此即存在主义的味道。 而在完形治疗中,所采用的一些名词,诸如『投射』、『内化』、『压抑』(((等,是源自精神分析的,故完形治疗学派可说是受到许多学派的影响。 肆、对人的看法 完形治疗强调接纳真实的原有自己,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断、曲解所操纵,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觉的为基础表现自我。 在人格发展的阶段中,孩子经由『承认』的历程发现自己,欣赏自己的存在,但由于父母的给予评价(赞许),使孩子开始压抑不被称赞的思想、情绪、行为,而转为附和他人,无法完全接受真实原有的自己。 此外, Perls 提出,在人的体内,存有自我 荍Q者(topdog)与其相反 ,悛?underdog),前者很正义,很具权威也很完美,以“应该”“必须”等观念来对个体作操纵与摆布。 由于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在不断挣扎,夺取控制权,这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便对人造成一种持续不断的折磨,极之痛苦。 因此,完形治疗即是要协助受导者,自觉有这两个不协调部份的存在,寻求解决方法,将内在分裂情况改善,以求达到身心统整为一。 伍、基本观念 (一)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完形治疗的核心。完形治疗学派认为个体有自我调整的功能,个体若能充份觉察,必然改变;也就是,觉察本身即具有治疗的效果。那么自我觉察是什么呢,Simkin在1970年曾对『觉察』做了 2 以下的说明:「完形谘商强调觉察、现在,觉察乃是专注与注意的能力。思考并不是觉察,感觉、感受也不是觉察,觉察乃是去接触、了解我正在想什么、感觉、感受到什么......,如果我不能觉察我正在做的,我即是对我所做的没有反应。」觉察是指去发现某些事情,让个体接触到或感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感觉到自己的思考、动作、身体姿势等。在觉察的过程中,个体与环境做良好的接触,以经验内在的冲突,统整其人格的分歧与对立,借着觉察,个体发现真实的自我,从新整合自己。 觉察是一种提供选择的工具,它也意味着改变的可能性。因为觉察,你知道你可以不这样做,你知道你可以改变,也知道你可以不改变。你觉察的愈多,可做的选择也愈多,当你选择以后,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先觉察到,才可以做选择,也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说,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此外,关于觉察有几点要注意: 1.觉察不同于内省。因为内省是有目的性及评价性的,而觉察只是去观察、注意而 不评价。 2.人不可能同时对两件事有相同程度的觉察。因为觉察特别强调专注与注意的能力, 我们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 3.你有意志力去专注在你的察觉上。当你想要做觉察时,你随时有能力可以做觉察。 4.缺乏觉察通常与逃避有关。在你生命中,或许有些部份是你一直害怕去碰触,而 不愿面对的。所以说,成长需要勇气,若我们总是逃避去觉察某些部份,那么我 们将无法改变与成长。 个体与环境是无法区分的,因此在觉察的过程中必须兼顾个体与环境,若仅偏重于对自我的觉察或是对环境的觉察其中一者,则无法达成清楚的觉察。 所以觉察应包括三个范畴: (1)对自我的觉察 (2)对环境的觉察 (3)对自我与环境互动间的觉察。 因此自我觉察可分为外部领域、内部领域及中间领域: 1.外部领域:即是对外在世界的察觉,用五官-看、听、嗅、味、触与外界接触。 例如白纸上的黑字,火车的声音、玫瑰的花香......是他人也可客观而得的。这个 领域帮助我们植根于「现实」之中。 2.内部领域:是个人主观的感觉,发生在自己的内部,只有自己能感觉得到,如 疼、痛、痒、肌肉紧张以及各种情绪。 3.中间领域:即是对想象活动的察觉,包括种种心智活动,如幻想、计划、分析、 思考等等。 3 完形治疗希望帮助当事人多专注在外部领域和内部领域的觉察上,因为许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中间领域的空想、担心等负面想象,而成了中间领域的囚犯。例如我们可能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一些计划;可能担心某些后果,而不敢冒险;这些担心或是恐惧的想象往往带来不安甚或阻挡了生活的进行。 要如何消除中间领域带给我们的不安呢,我们可以在外部领域做些努力,也就是将不安转换为实际的行动;例如假若害怕考试失败,那就努力用功读书。或是我们可以试着将身体放松,因为身体感官会反应出我们的情绪与不安,所以中间领域的负面想象会使我们的内部领域呈现紧张或不舒服的状态,如呼吸急促、四肢颤抖、眉头紧缩等等,此时我们若能察觉到这些内部领域的变化,并使自己的身体放松,那么不安的感觉就较难侵入了。或是可以改变中间领域的用词和想象,如将「假如考试考坏了,该怎么办,」改为「考试会过关」,那么内部领域也就能随之转换成轻松自信的状态了。 许多人受困于中间领域,因为他们不了解实际发生的,与自己想象的之间会有一大段差距,所以,我们要学习中间领域的正面运用方法,并使这三个领域平均发展,才能过着平衡的生活。 (二)此时此刻 完形治疗强调此时此刻,它认为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Polster在1973年曾提出「力量存在于现在」(Power is in the present),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若把精力花在追忆过去或是冥想未来,「现在」的力量将消失无踪。 为了有效帮助当事人接触现在,完形治疗者常会以现在式的问句问「什么」(what)和「如何」 )的问题。因为完形治疗认为问「为什么」只会引导(how)的问题,而很少问「为什么」(why 当事人去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而使他们脱离了此时此刻的体验。 然而,完形治疗法并非不重视过去,事实上,完形治疗者认为,当过去与一个人现在的重要课题有关时,过去就是重要的。当当事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治疗者将要求他们借着重演过去将想象带到此地,不要只是谈论那些情感,而要求当事人在此时此刻再次体验过去所经验过的情感,透过想象的历程,再度体验当初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 完形强调「此时此刻」,主要有几项理由: 1.除了此刻他正在做的事以外,一个人不可能经验到其它事。 2.个人的改变只能发生在现在,他不能改变过去已发生的或未来尚未发生的。 3.当他能存在于此时此刻,他便能运用察觉去发现他的需求,并能知道如何去满 足它。 4.自我的觉知也是存在于现在之中。 4 Perls 指出,当个体离开现实而沉浸于未来时,便经历焦虑,对于未来,既害怕灾难的降临,又期待美好的结局,于是把所有的心思用在空想、计划、取舍不定,因而脱离现实。但是完形并不否认个人生活的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性,个人可将过去拉回现在来重新经验它,也可经验此刻他的计划或未来的期望。 (三)形与景 完形心理学认为有机体是透过「形」与「景」之原则,了解其所处的的环境。形成「完形」就是形成「背景」与「形」的意思, 无法形成「完形」,即「形」(兴趣的焦点)与「背景」(忽视的部份)无法确定的人。 固执的人就是一旦形成「形」与「背景」,再也无法看出其它「形」与「背景」的人。 佛洛伊德所说的情结( complex ),即 Perls 所指病理的完形。亦即「形」与「背景」固定而无法看到其它部份。 形和背景 (figuer and ground), 最常拿来被引用的是丹麦的Edgar Rubin 于1915年所举出来的 Rubin 之杯。 Rubin 的花瓶只是视觉的完形之例子,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的外形,如音乐。 完形治疗并非在外在形成人形与背景,也企图重新组成自己的内在部份以及个体的经验。 将视觉的认知扩展到我们的「情绪」部份与「感觉」部份,如此一来,视觉与感觉的认知就能在相同的原则下顺利进行了。 完形要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感官知觉内在区域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上,以建立一连串图象与背景之间的关连性。因为愈能明确了解其间的关系,就愈能为我们的内心世界赋予意义,也愈能澄清我们真正的需求和意念何在,这是了解自己的根本之道。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形成「完形」,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形成「完形」的人, 完形治疗是企图使无法形成「完形」的人或者祇形成一种「完形」而缺乏弹性者有创造「完形」的机会。所谓创造「完形」就是如何去感受实现世界,即对于外界的诠释。 Koffka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把湖泊当做草原,后来听说那是湖泊,吃惊得从马背上掉下来。因为草原这个完形变成湖泊这个完形,他才掉下来。又譬如精神分析认为父亲天天殴打,小孩才变成不良少年,完形治疗如果形成「小孩被殴打(事实),只是做了精神官能症的父亲的出气筒,无异为父亲做了一次心理治疗」这个「完形」,则不一定会变成不良青少年。 换言之,完形治疗不认为现在的自己是过去的产物,它要问的是现在自己对于过去所发的事情究竟形成怎样的「完形」。 人的成长,主要是在达成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满足一些动机及需求。需求的出现,成为整个人环境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 Perls 所说的形象,相对的,个人环境即为背景。俟需求满足,形象便退回背景,一旦新的需求出现时,另一个形象于焉产生。这种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有了这样的概念,就可以了解当我们遭遇困难时,困难本身就是形象,如果我们只注意困难,而忽略了周围的个人和环境的资源,很可能我们会理不清这个困难索引还的意义也很可能因此而身陷其中,夹杂不清,始终找不出解决之道。所以,波尔斯建议,凡事应从较宽广的角度去知觉、去思考,问题的意义才能明白,需求才会获得满足。 在形与景取得平衡的时候,注意的焦点是强韧且清晰的,另外也具有柔软性,唯有柔软性才 5 能在该变化的时候变化,而当你失衡时,舍弃旧有的注意焦点,固然有它的困难之处,但唯有如此才能发现新的焦点,或许有充份的理由将注意的焦点固定,但唯有超越障碍,人生才有可能更为柔软,更为敏感。 而人的一生成长不外是形成「外形」之后又破坏它,破坏之后又形成它的不断形成「完形」的过程。其中有些「完形」深深印在脑海里,无法忘记,就很难形成新的「完形」。此即精神分 则称为「未完成的行为」,亦即一个人形成「未完成的完形」之情形。 析所说的「情结」,完形治疗 四、未竟事务 另一项主要的概念是未完成的事 (unfinished business),包括悔恨、愤怒、憎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被抛弃等未曾表达的情感。虽然这些情感未被表达,他们都与某些特殊、鲜明的记忆或想象连结在一起,这些未曾完全察识、未曾被充份体验的情感在内心深处徘徊,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个体与自己和他人的接触。 人们都有成千成百种身体的、感情的、心灵的欲求,它们各有其意义吸引着我们的注意,有些无法满足的欲求,将会一直牵引着我们的注意,不能满足的欲求愈多,就愈会被过去所束缚,一旦对这些不满的欲求没有自觉,就会带来疲劳、注意力散漫、混乱、紧张、身体疾病、破坏等不满足的行为模式。在完形上就将这些未解决的情况,和未获得满足的欲求,称之为「未完的形态」或是「未竟事务」。 未完成的事就如此持续着,直到个体面对、处理那些未曾表达的情感后,才算「完成」。这些不完全的层面,的确会寻求完备,而当它们累积到相当强度时,个体便陷入偏颇、苦闷、强迫行为,以及自我打击中无法自拔。由于这些莫名的情感,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困扰,打乱的我们对现实的觉察。 未完成的事对于目前行为的影响,可在一位缺乏母爱的男性身上清楚的看出。他可能会对母亲怀有愤恨之情,因为不论他多么努力,母亲总是对他不满意,为了转移这种要求母性赞赏的需求,他可能会向其它女性寻求自己男子气概的肯定。因此,他的行为便成了一种寻觅代替母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在他能体验真正的满足前,他必须先去完成未竟事务的体验,把原不为人知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才能突破僵局继续停滞的成长历程。 未解决的状况和未完成的形态都会产生不平衡的情况,需要我们加以解决。在我们人生的所有领域上,都拥有追求解决或平衡的自然欲求。 所有未解决的问题出现于现在的瞬间,过去所有未解决的状况皆系在一根在线,而线的一端就握在你现在的手上。假若能观察现在的行为、思想、感情,就可能到达握在手中线之源头。如此一来为解决的状况获得解决,整件事便可打上完整的休止符,也就是放开了将自己束缚于过去的那根线,完全生活于现在,参与现在、解放过去,这也是完形的目的之一。 陆、完形治疗历程 (一)治疗目标 6 Perls :「完形治疗的目标与其它治疗的目标相同的,那就是使有机体成熟成长。」 ,完形治疗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目标: 1.由“人助”转为“自助” E发当事人由外在环境的支持进入自我的支持。 2.帮助当事人过更充实的生活: Perls :人仅发挥了百分之五,十五的潜能 Maslow:我们有固定的生活型态,我们一再扮演相同的角色,很少去创新和突破。潜能更进一层地发挥,可使我们生活态度日新,使我们生活更充实。 3.察识的获得: 察识是人格改变的工具,具有治疗性,在察识过程中,未竟事 务将逐一显现于治疗情境,得以加以处理。察识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达到人格统整。 4.协助当事人达到人格统整: 当事人由于自我印象的影响,造成人格的分裂,无法尽己之才,满足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完形治疗的目标是摒除自我印象的影响,提高当事人的觉察能力,协调本身内、外在中两极化的知觉,使未完成的工作不再干搅现在而达到人格统整。健全的人格主要特质是能自我调适、自我约束。 5.帮助当事人找到自我 Perls :「只要你与们我同在,就不必再作适应,任何发生的事就像过眼的影像,你可以吸收,可以同化,也可以了解,不再随着世界团团转。」EX:"西藏生死书"中提到像天空的自性。 (二)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 「促使进当事人的成熟与除去阻碍成长的绊脚石。」从以上的目标可得知完形治疗表扮演的角色是比较主动的,面质的态度。 ◎治疗者的功能 1.保持敏锐的意识形态,能够完整的体会当事人所呈现的讯息,并协助当事人认出矛盾,不一致,甚至抗拒,挫折的部分。EX:说一件难过的事,嘴巴却挂着微笑。 2.激发当事人察觉此时此刻自我,包括口语与非口语的部分。谘商员注意当事人的身体语言。 Perls :「个体想要表达的一切都在你面前,但它并不存在字里行间。我们说的,大部分不是谎言,就是废话,但我们的声调、情绪姿势、面部表情、以及身性的语言却都表露出来无所遁形。」 3.温和地面对当事人,帮助他们去察觉语言型式对他们的影响。EX: 7 (1)它说:非人化的主词,以无生命的事物取代「我」,以逃避 「我」所面对的问题。 * 以我取代「你」 以我取代「你」 (2)你说:用「你」来远离真实经验带来的不安。* (3)提问题:使发问的一方掩藏起来,安全而轻易将问题抛给谘商 4)否定力量的言语:藉以否定个人的力量, Perls :「在"但是"之后 所说的一切都是废话。」 (5)隐喻:可能为当事人某些事务的对话。 * 将隐喻的内涵转成显明 的意义,并连用在治疗过程中。 (6)揭发事情原委的潜隐性语言。 4.有关谘商专业人员的觉察: 因扮演帮助当事人觉察自我的角色,故当事人必须同样具有觉察的能力,以便在谘商过程中,察觉自我与当事的状况。En:「谘商事业人员虽然都认为觉察业谘商专业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的意识中,仍多以个人的记忆、猜测、计划、或内在对话等在进行谘商工作很少是真正察觉自已和他人的经验。」 专业知识让我们对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似乎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这些知识往往成为阻碍我们真正察觉个人经验、情绪、想法及外在环境等的最大阻碍。 ◎治疗者的角色 (1)向导和催化剂:提供谘商气氛,让当事人在此气氛中有机会去觉察自己的需 要。 (2)投射镜:让当事人从中瞧见自己,在彼此互动中,当事人体认到谘商员和自 己一样都不完美。 (三)治疗者与当事人的关系 人对人关系(而非专家对病患),治疗者的经验,察识与知觉构成治疗过程布景,当事人的察识与反应则为舞台上演出的戏目。谘商员主动分享自已的知觉与经验。 一种在你我真诚关系的基础上运作的双向投入,治疗者以诚实而直接的反应面对当事人,挑起当事人的自省,而不以「有病」的眼光相向,不时给当事人回馈。 (四)当事人在治疗中的经验 8 1.当事人的第一项责任: 在完形治疗中必须决定自己希望从治疗中获得何种帮助如何应用,治疗时间中使当事人学习为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担负更大的责任。 2.当事人在治疗中阶段的整合程序: 第一阶段:发现当事人对自己和往事有了新的看法、领悟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当事人的反应:讶异 多了许多选的机会,准备踏出扩展自己的 第二阶段:调适当事人察觉到自己 第一步。 ,当事人的责任:随时给予当事人支持,鼓励他们勇于实践。 第三阶段:同化当事人学习如何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学会如何去扩大自己的 机会并在环境中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当事人的任务:明确地告 知当事人,在他们的内心已发生某程度的改变,某些事情已被完成, 某认知也已被修正了。 柒、治疗技术 (一)原则 1.此时此地 完形治疗学派不强调过去经验对现在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只有属于现在的才是现实。当当事人想起过去的某事时 , 他所回忆起来的过去以成现在 ; 当患者谈及将来事时 , 将来是以成为现在事。 2.我与你 只谘商者与受辅者是人与人的关系 , 我与你的关系 , 非特别指指导者与受助者的关系。 3.使用“我‘语言 在表达自己的感觉时,练习使用“我”语言,才能直接的,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感觉,承担自己的责任。 4.使用“察觉性”语言 集中注意力表达经验的过程及性质,而尽量避免论及经验的原因。 5.以直叙句代替问话 是以问句方式进行晤谈,可要求其先以肯定的形式说出,或说出对此问题感到怀疑之感受,藉以训练当事人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9 (二)主要技术 1.空椅法 代表当事人另一种对立的想法或真实人物 , 将心中的话对着空椅子说 , 然后试着进入而体会 并将其表达出。 另一方之感受 , 2.“我负责”游戏 治疗者要求患者在讲出自己的为人与感觉之后 , 一定要加说“我为自己刚才说的话负责”。 3.“我有个秘密”之游戏 患者先想出一件属于自己的 , 与罪恶感 , 羞耻赶有关的秘密 , 但不要说出他 , 然后试着想当他把秘密告诉对方 , 对方可能做出什么反应 . 目的在体验羞耻感与罪恶感。 4.“绕圈子”游戏 当事人绕着团体而走 , 然后向团体成员说些难以启齿的话 , 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要当事人体会恐惧 , 以及把恐惧说出的感受。 5.对话游戏 当事人将心中冲突 , 对立的两种情感互相对话 , 藉以理出冲突的情绪。 6.夸张游戏 这个游戏是要唤醒你注意当事人的身体语言与非语言线索 . 这种游戏是重复地夸大某些举动 - 如态度或手势 , 让当事人去充分正是你的感觉。 7.角色扮演 例如: 由女儿扮演母亲 , 母亲扮演女儿 , 两者互相对话 , 藉由此体会出彼此的感觉。 捌、贡献及批评 (一)贡献 1.鼓励直接接触与表达 2.强调此时此地 3.重视非与言行为 10 4.拒绝当事人已绝望 , 无助为借口 5.强调人类行为的整体性 6.重视人的价值与目的存在 (二)批评与讨论 1.过于强调经验 2.某些技巧让当事人觉得像傻瓜 3.技术被滥用的困扰 4.对保守的中国人有些窒碍难行 5.缺乏统计上的实证说明其成效 6.无法适用于各种适应不良的人 ,完形的祷告 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不是为了实现你的期待而生活于这个世间; 而你也不是为了实现我的期待而生活于这个世间。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偶然,你我若相遇,那是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若无法相遇,也是件无可奈何的事。 ,超越波尔斯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然而,如果仅于此, 我们的情丝即将丧失。 「我活在这世界上不是为了你的期待」, 然而,我情愿为无法取代的你的存在而喝采, 我也愿意接受你为我而喝采。 当我们彼此有了心理与心理的接触时, 才能高喊:我存在于此。 如果丧失与你的情丝, 无异丧失了我自己。 我们的内心互相接触,并非偶然, 只因彼此付出全付精神,诚挚地企求, 11 才能使两颗心在一起, 绝不是任凭事情一直流转, 内心有所期待,两颗心才能有所接触, 万事万物都发自我心, 然而,不能以发自心理就感到满足, 真理唯有在我和你共存时才能存在。 [完型治疗法介绍2] 当对话理论坐上了完形治疗的空椅 完形治疗空椅对话的内在历程重构 一. 前言 本文旨在探讨完形空椅法中两极的对话过程。 在对话的过程中,个案的内在历程中产生什么变化,并对个案产生什么影响。 我会提出完形理论对这个内在历程的观点,再提出对话理论的观点与之对话。 基本上本文即是以对话理论的精神来重构完形对话(可能会有一点点解构主义的味道),试图在完形理论与对话理论两者的相互激荡下,能让完形的空椅对话有所新意,也期待有助于谘商员实务的工作中对于个案内在历程的接近。 由于本文即是以对话理论的精神来进行,因此一开始先谈谈对话理论的基本含意。 二. 对话理论的基本含意 对话:,按照它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方式。 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中,每天都难免要与他人谈话。然而;同样是谈话,却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效果;有盛气凌人的教训式谈话,咄咄逼人。有的人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细诉衷曲,却不管别人的想法、感受。也有的人尽是穷于讨好他人,附和他人的,说不出自己的想法。还有的是完全的倾听者,一心在理解他人,保留自己的意见。 除了这些交谈外,还有一种将谈话者的整个身心融进去,在谈话之后使人得到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的交谈。 这种交谈并不是要达到一个共识,而是双方都能接纳对方的独特性,但却又不固守在自己的原点,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 相较之下,种种非对话的交谈方式充满了教训与受教、灌输与接受、强迫与服从、施予与拒绝、激情与冷酷等对立、摩擦、与互不相容。在这种交谈中个人的偏见无法得到制止,也并未充分暴露出来,反而得到肆无忌惮的发泄。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话方式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最终体现 12 了两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模式,也就是说,一个具有对话意识的社会会呈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风貌,为人与自然提供一种有利于他们生长的环境。最主要的是,它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和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种种不必要的摩擦,使人的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 意识是以交谈为它的原型,但不限于语言的交谈。 在此要另外一提的是,对话 以语言进行的对话方式只是这种对话意识的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事实上对话意识大大地超出了交谈的范围,是一种渗透于人类的一切行为,和一切生产消费方式的意识或哲学。以上是对话理论的基本态度,关于对话理论较深入的观点,以及关于对话历程的探讨将在后面的文章中提出 三. 完形的观点 根据完形学派的观点,个人的内在冲突是常态,就像是内心的和谐一样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由于人的生活经验,个人的内在常常有许多不同,甚至不兼容的观点,一旦面临到要采取行动时,这些内在的冲突就会阔大加深。 结果呢,就像Robert Philips所说的:「冲突并不会造成问题,往往是逃避它造成了问题。」(In organizations it is usually not conflict but the avoidance of conflict that cause most problems.) 由于面对冲突不是一种愉快的经验,人们往往不去面对它、处理它,结果内在的冲突以及伴随的情绪始终没有消去,或退到背景中,一直在那里奔腾翻搅着,干扰着个案的一切功能。 人们常常努力去达到内在的平衡,就像是生理上的平衡系统一样,当外界的刺激引发了这个平衡系通失衡时,生理系统就会自发地趋向新的平衡状态。然而,个体同样的有自发的强烈趋力去促使这个平衡状态改变,这种力量是由各种自发的欲望和激起(excitements)所引发,这些欲望、激起和坏平衡的力量是本质的,它们也是促发接触、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力量。 一旦个体达到平衡,他就会寻找激起、新奇,并融入新的环境中,但当他被激起的需要给弄得混乱时,他同时会汲汲地寻找满足它的需要以回复平衡,,至少是偶发的。 这两个平衡和坏平衡的趋力是互补对立的,也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对于人类生命的功能和滋养是必要的条件。因此一个成长中的生命要能时时流动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一旦僵化的限于任一个极端中,生命力就开始削弱。 完形学派的谘商中,常常让个案的内在矛盾呈现出来,再让个案交替地处于两极之中,体验两极的对话过程,藉由这个过程整合个案的冲突(注一)。 这种两极的对话目的,在使个人内在的冲突与对立获得高层次的统整,此外,其目的不在去除一个人的某种特质,而是要个人去接纳这种对立并且与之并存。 Perls 认为改变不能强求,而是要透过接纳这种对立,才能产生统整,当事人也才能停止自 13 我折磨游戏的困扰。他采存在的观点来看人的本质,无所谓好的与坏的。 Perls相信,我们都有能力去内化(embody)任何的人类特质,然而我们常常排斥一些潜在的特质(所谓的「坏」的特质),因为它们不被我们接受,因为家人、老师、朋友拒绝了它们或轻视它们。因此这些不被接受的特质就退到了背景中,而那些「好」的特质则成为形象。 但是这些处于背景中的一极,会用尽各种方式来干扰这些形象中的特质,这种干扰会消耗掉个人大量的能量,没有任何的帮助。Perls 让它们对话的目的,就是要让两极都能被觉察,并向个案彰显出两极是必然同时存在的(注二)。 一旦个案能从自身体验到这一点,他就能增加他在两极中顺畅流动的能力和范围,他变成一个有弹性且整合的整体。而非一群整天互相打仗的分离部份。 关于空椅对话如何解决个案的冲突,Greenberg 另外做了一些补充,他列了以下三点: 整合个案的内在冲突。 释放个案未曾表露的情绪,用完形的用语来说就是内爆(explosion)。 因观点的改变使各个冲突的部份不再相关。 Greenberg曾做过不少研究 Greenberg以21名修谘商心理学的研究生为对象,受试者先填写「集中注意问卷」(Focusing Questionnaire),参加「陈述分裂」(split presentation)训练,再填写「目标达成量表」(A Goal Attainment Scale),然后接受空椅技巧或同理心反应的实验处理。之后当事人填写 结果证实空椅技巧在增进受试者经验的深度,及觉察能力方面显著高于同理心反应。(Greenberg , Clarke 1979) Greenberg ,Honther (1980)以空椅技巧组集中注意组及控制组三组,每组14人,研究这些不同技巧对解决心理冲突的不同效果。 该研究以「经验量表」(The Experiencing Scale)、「目标抱怨量表」(The Target Complaint Box Scale)、及觉察问卷为工具,结果显示: (一)空椅技巧比集中注意加上同理心反应技巧有较深度的经验。 (二)空椅技巧及集中注意两组的觉察力都显著地优于控制组。 一般人在付诸行动前作决定时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冲突。 Greenberg和 Webster (1982)探讨完形空椅技巧,对解决因作决定而产生的冲突之效果。研究受试者以在作决定时有困难而请求谘商的当事人为主。随机分派到空椅技巧训练组和认知治疗组。 在经过六周的处理后,结果显示: 空椅训练组比认知治疗组较能解决冲突,较少的不书舒适感,较大的情绪改变,且较能达到目标。 有关角色扮演对于解决内在冲突之效果,Bohart(1977)之研究得到了证实。 14 此研究以80名男性研究生为受试,随机分派至智性分析组、松弛组、角色扮演组、及控制组。实验过程中是让受试者听一段会令人生气的录音带,然后要求四组受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其感受。结果指出角色扮演对生气、敌对态度、及攻击行为三方面的减除效果最有效。证实界者角色扮演使受试者有机会了解、体验对立的另一方,使两对立的极端趋于统合。 综合以上的研究,完形空椅法及角色扮演,在解决当事人的内在冲突及焦虑方面,有一致性的正效果。 四. 对话理论和完形空椅的比较 意识一方面与非对话式的形上学彻底决裂,另一方面与 首先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对话 解释学和解构主义互相对应。 形上学的基本信仰是对于对立价值的信仰,对话意识和对话哲学则是要将这种对立打破,追求一种开放和自由的境地。 形上学的「对立价值」是指,思考任何事情都必须透过诸如表象与真实,物质与精神、身理与心理、善与恶、好与坏、敌人与朋友、对与错„„„„等两极的对立去进行,这样的结果最终必然得到其中一极对另一极的并吞和消灭,而他所得到的真理也是只能由胜利者的观点所见到的东西。 对话意识所追求的,则是消解上述种种两极之间的对立,所产生一种既与两者相关,又与两者不同的全新的东西(注三),而这也是解释学的精神。解释学的精神就是在于对话所产生的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之中。 形上学的对立价值已深植人心,人们必须要藉助语言来认识自己,「主体」或「自我」尽管具有一定的物理实在或社会(个人)的实在,却一无例外地与之使用的语言分不开,自我需要语言来讲述它是什么,离开这种讲述就不能说是一个自我。 这种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语言,是一切后现代主义者的一个共识,不管是现象学者、解释学者、还是结构主义者,都无分歧。人们的存在与人们对自己的解释是分不开的,只有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自己才是自己,自己才能认识到自己。不管这些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虚构的还是真正的历史,都赋予我们以自我认识。 认识论的真理往往来自对实在或真实物理的抽象或分类,它得到的「理」,往往把一切不能归类的活生生的、不确定的、和时时刻刻在变化着的生命活动驱逐出理性的境地。用海德格的话说,认识论把那些作为理念的存在捧得太高了,而「存在本身」「却被贬低为不应该是的东西和实际上不是的东西。因为在实现的过程中它总是使理念失去原形」。(语出海德格之<<形上学导论>>) 完形治疗中两极的对话可透过否定和消除,使真实的东西呈现和澄明。 就像是道家的「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道德经),藉由「反」这一极对另一极的否定,来达 15 到「观复」、「归根」、「反其真」。藉由「反」这一端的辩证过程,去把那个形上学的二元对立打破,去把那个认识论分门别类的简化的语言世界给悬置起来,倒过去读那个本真的源初的世界。 如此一来,个人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透过两极的反向作用,更进一步接近了自我真实的存在。而不只是单存地接纳两极,以及自由自在的在两极中流动。此时自我以透过语言世界的解构过程而产生了新的意义。个案的任一极都以不是原来僵化的任何一极。 在对话之后,不管他接纳它们与否,它们已经改变了。因此在这一点上虽然对话理论与完形理论并无矛盾,但是基本上两者对于对话两极的内在历程解释是不太一样的。 完形治疗理论认为个案的两极特质都原来就存在于个案内在,因为两极必然是辩证存在,有一极就有另一极,但是由于个案较不接纳其中一极,结果造成接纳的那一极过度发展。不接纳的那一极被压抑到背景中,治疗的效果产生于个案对于原来声音较弱的、较不被接纳的一极的接纳,同时接纳了两极,这时统整就开始发生。 然而就对话理论而言,个案的任何一个特质都不必然是原来就真实地存在于他身上或心理某处。个案这些自我的特质,都只是一个文本(text),是经由语言建构出来的,不必然对应到真实的自我存在,更进一步说,一切自我及其对自我的叙述都只是一种建构(注四),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自我在那儿去等待我们发觉或或让它被接纳或改变,只存在一个建构出来的自我,这个自我可经自我解构的过程而改变。 在这里点出了两个理论对于自我的存在的看法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是不是会影响他们对个案的处理及效果呢,这是本篇论文要讨论的前提假设的背景思考之一。 来谈完形的空椅对话。就道家的思想而言,所谓对话就 再进一步引述道家思想中的两极对话 是指在两极遭遇时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就像老子说的「天地相和以降甘露」,若两极互不遭遇则会造成各自极端地发展,这样的极端发展是有违「道」的,并非天命。 然而究竟要怎样才能导致两者的平衡呢,在世俗社会中有许多对立的范畴,如男女、进退、高下、强弱、刚柔等等。都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关系,谁又能使它们逆转呢,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 对这一原理,老子在道德经中从无数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进行了透彻和独到的解释。我们从中已解到老子所说的「反」,其实就是要透过一种「反常规」意向,把千年习俗形成的那一种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关系颠倒过来,简单的说,「反」就是反常,就是要在社会和心理领域中建立一种反对习俗,反对常规,反对一成不变的强大意向。 这种反常最能在道家传统中经常提及的那种「火」与「水」的对话关系中见到。我们知道「火」(以及一切与火相似的东西)照其本性事向上走的,是越「烧」越热的,是与「水」不相容的。加上一种反向力量就要它向下走,要它冷却一些,要它对水忍让,让水走到自己上面,同样「水」(以及与水相似的其它一切东西)的本性是向下走的,是逐渐冷却的;而加上一种反向力量,就是要逆着自己的惯性向上走,直到能达到一个能与火相遇的边缘领域。透过这样的一种反向作用,就造成一种大颠倒,原来的水火不容就变的水火相容。既然在这种「反向意识」中人人认为的水 16 火不容都改了,其它类似的互不兼容,互不接纳的对立范畴就更不在话下了。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两极交会,相辅相成在对话的状况共存的现象,譬如说一只海葵常常黏在寄居蟹身上,他们的所谓「互利共生」就代表了一种两极对话的结果,海葵太「静」了,不易移动难以觅食,寄居蟹却太「动」了无法固着在一个地方,大浪一来就到处乱飘,也不易觅食。 两者遭遇适足以互相制衡。这两极这样的制衡也正巧促进了他们的生存,此时他们已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种整合对话后的新生命。人也是如此,我们也常常看到两个过度极端的恋人每天相处在一起,一个过静,另一个过动;一个过于内向、拘谨、深思熟虑、想的多、但做 的方式共存了下来,不出来。另一个过外向、活泼、天不怕地不怕地到处乱闯。两者却在互相对话好像互相融入了对方的生命之中,形成了新的生命。 完形的对话不也是如此,任一极过度发展都有违「道」,要让被压抑的那一极翻上来说说话,把上面的那一极拉扯一下,生命的活力就此展现。 五、完形谘商中的对话意识 此外要谈的一点是,前面提过谈话的形式有许多种,其中大多数不符合对话理论的精神,那么我们如何确保完形治疗中的对话不落入那些不适当的谈话形式呢, 一个深具对话意识的个案和一个毫无对话意识的个案,两者的自我对话无论是在过程或是效果上应是大不相同的,不是吗, 完形治疗在这一点上应是顾虑到了,至少已用了不少方法在做。在适当的对话中对话的双方 的偏见暴露出来,但却不故守于自己的偏见,也不急于去替自己的偏见辩护。 要能开放的把自己 这种暴露不仅是对他人而言,也是暴露给了说话者自己,使自己处于一种对自己的怀疑之中,让这个偏见随时可被改变,偏见的意义不断地被补充。 在完形治疗中,由于对话是由同一个人来进行,要让对话的两极互相融入对方中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两极的体验都在同一个人身上完整的发生,只要治疗者能让个案深刻地体验、觉察到这两极的内涵并且对自己的感受维持敏锐的觉察,则对两极的偏见怀疑、否定,可同时存在于个案所扮演的两个角色之中,且治疗者也可以随时把这种怀疑和偏见适时地提出来。 然而,当其中一极是个案来扮演另一个角色而不是自己的特质时(例如要扮演父亲对他的批评时),就应有另外的考虑了,首先要考虑的是个案是否将这一极的内容内摄到其自我之中,若已成为他自己的一部份则和前面的讨论一致,同样把它当成个案内在的两极来处理。 但是若是个案并未把这一极内摄进来而仍造成他的困扰时,我们的作法可能就要有所不同了,首先我们要考虑往上再寻找一个对立,这个对立很可能是与个案和另一极的原说话者的关系相关的(例如个案挣扎在孝顺父亲和维持自我之间),这时应该去处理这个相关的对立,让它们对话,而不是去直接让个案的自我去和另一个自我(父亲)对话,以后者的对话方式效果可能很有限,因为这样的对话并没有造成两个自我真实的接触,个案在扮演另一个人时仍然处在自己的自我之中,他并没有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在,他不可能变成另一个人,他只是用自己的自我来解释 17 了另一个自我的片段。 要达到对话精神去整合两个人的话语,只能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之中自然地对话。然而,在完形治疗中,仍会让个案扮演另一个角色来对话(空椅对话的一种;即所谓的「角色扮演」),我想这样做也是可行的,因为可藉由这种方式引出前面所提及的更上一层个案内在的对立,并进一步处理。不过这样做有点儿迂回,不若直接抓住上一层次的内在对立处理来得明快。 这一段的讨论也给了对话理论一些启示:要做到对话理论的精神,个人在对话中要对自己的感觉保持敏锐的觉察,并把这种感受清楚地暴露出来,而要如何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内在感受呢, 去接受完形治疗吧,我尚未找到更好的方法。若说对话理论是人类将于二十一世纪由物质进化到精神进化、文化进化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完形理论、完形治疗无异是推动此进化的一大力量。 讨论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完形治疗的空椅对话和对话理论的精神其实是相当重迭的,但也有些许差距,然而这样的差距适足以让双方互相补充,共同激荡出炫丽的色彩。 批注 注一: 在此谈的对话并不限定于语言的交谈,而是包含了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情感、与生活脉络整体体验之后的对话。 对两极的任一端达到整体的体验,是完形治疗中相当强调的,并有不少的技巧来达到这个目标,但是如何能达到这个目标并不是本文欲探讨的范围。在这里我先假定这个目标已再相当程度上达成了。 注二: Perls曾指出,两极必然是辩证(dialectical)地存在,有一极就一定有另一极,两极在一连续光谱的两端,互相定义、相辅相成。 举例来说,「好」之所以为好,是和「坏」比较而来的,若没有坏的存在,好就没有任何意义。 注三: 其实这样的谈法是和完形理论的精神一致的,即「部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 (1)与(-1)相加并不造成(1+-1=0) 。而是一个超越(1)与(-1)的结果。 一个不等于两极,也不等于两极中间点的第三者,这就是我们说的「意义」。 注四: 依社会建构的学说,人的世界是一个建构的世界,个人对自我或社会的理解是社会建构的,其建 18 构的过程可依序分成下列三点: 外化(externalization) :过去或当代的人们提出对客体特质的描述。(例如:女性是柔弱的,敏感的,善解人意的......) 客化(objectivation) :客体自身吸纳这些特质。(女性这个客体吸纳入这些特质。) 内化(internalization) :这些特质被社会中的个人所内化,再浆这些内化的特质表现出来。(女表现出这些内化的特质,大家都不自主地接纳了女性是......) 九个主要心理治疗理论简介 一、精神分析治疗法 创始人物,Sigmind Freud(1856-1939),对於心理学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几乎所有的谘商与心理治疗理论都与精神分析治疗法有关系。其主要的观点为决定论的认为行为是受制於心理能量与幼年时性心理事件的影响。潜意识是行为产生的驱力,会受到性冲动(生之本能)与攻击冲动(死之本能)的驱使。Freud提出了性心理发展阶段,包含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2-6岁)、潜伏期(6-12岁)、性征期(12-18岁),而其中幼年时(六岁之前)的心理冲突会影响人格发展的健全。 依据Freud而发展出来的代表人物有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会化发展阶段论, Jung的集体潜意识;Klein, Wincott, Fairbairn, Guntrip, Balint, Mahler等人所提出的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其中Mahler所提出的理论是客体关系理论中,很重要的理论之一,Mahler, Pine , Bergman(1975) 有系统地提出分离? 个体 (separation-individuation)过程的理论,这个过程包含了分离与个体过程,为探讨幼年三岁 一开始与母亲共生关系,就开始了分离的过程;而「个前与母亲的互动关系。「分离」是指个体 体」是个体在经历「分离?独立」过程,对自己特质假设的过程。个体必须经过这些历程,个体才算是「心理上的诞生」(psychological birth),并成一个真正的人,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稳固关系。而边缘性人格异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就是发生在分离?个体历程中的不顺利,母亲无法适应与忍受幼儿进行个体化的历程,因而造成个体情绪不稳定、易怒、自我破坏行为及无法忍受焦虑等。 二、阿德勒学派治疗法 创始人物Alfred Adler(1856- 1939),又称个体心理学,为抛弃Freud的基本理论,强调人性的正面观点,认为行为受到社会兴趣、追求意义与目标的影响,探讨个人的成长模式,强调负起责任,创造出自己的命运。 三、存在主义治疗法 代表人物有Viktor Frankl(1905-1997);Rol咻觅iktor Frankl(1905-1997);Rollo May(1909- );Irvin Yalom等,治疗假设为:人是自由的,并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存在主义是一个极具哲学性思考的学派,在治疗过程中会与当事人探索的主题有自我觉察的能力、自由与责任、追求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追寻意义、焦虑是生存的一种状态及觉察死亡与不存在。 四、个人中心治疗法 创始人物 Carl Rogers(1902-1987),是人本主义最具代表人物,坚信人是自由的、有能力来自我引导。只要提供一个尊重与信任的环境,当事人可以发挥潜能,往积极与建设性的方向发展。Rogers主张治疗者应具备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怀、同理心等特质以促进个案的成长。 19 五、完形治疗法 创始人物Fritz Perls (1893-1970),以存在与现象学为基础,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整合当事人目前存在的内在冲突,有能力去了解与解决早年所受的困扰,进而追求思想、感觉及行为的完整与统一。 六、现实治疗法 创始人物William Glasser(1925- ),人能有自由作自己的选择,重点放在当事人要弄清自己在做什么,并以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来解释人的总和行为。总和行为由四个要素来决定: 行动(doing); 思考(thinking); 感觉(feeling); 生理反应(physiology)。Glasser将此四个要素比喻作车子的四个轮子,前轮(行动与思考)是特别重要来引导方向的,人有足够的能力来决定要走的方向与目标。 七、行为治疗法 代表人物Arnold Lazarus(1932- );Albert Bandura,早期由Skinner所提出的行为治疗的哲学基础是认为人是被决定的,是为治疗的哲学基础是认为人是被决定的,是由环境所决定的,人类无法突破环境制约的控制,因此,行为取向与人本取向(人可以自由做决定的),常被视为是极端的,近年来行为取向与人本取向已发展成不相冲突,也就是运用行为的改变技术,让当事人了解与学习到有能力与自由来改变自己。 行为治疗法是根据实验心理学发展而来的,其特征为运用科学的原理与步骤,使用客观的评量,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原理与步骤,因此,本派在治疗过程中有极强烈的教导,主要的方法有松弛训练、系统减敏感法、果断训练、自我管理方案等。 八、认知行为治疗法 代表人物Albert Ellis(1913- ),为认为人们同时具有理性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思考,认知历程会影响个体行为与情绪,可以经由改变认知历程来改变行为与情绪,具高度的教育与指导性。 九、沟通分析治疗法 创始人物Eric Berne(1910-1970),属於一个认知风格很重的学派,强调早期决定所造成的影响,认为个案有能力作新的决定的能力。藉由分析当事人与他人及自己的沟通型态,即父母、成人及小孩自我状态(ego state)来教导当事人发现问题所在,并做改变。 完形梦境治疗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可以解析的,强调理智的观察,并运用自由联想去探析梦中所代表的潜意识意义。惟完形治疗法并不主张去解析梦境,而是要把梦境带至现实生活中使之重现。此时梦已不被当作是过去的事,而是要在现在表现出来。做梦的人或许正是梦境中的一部分。对于梦境的处理方式包括:展现梦境,回忆梦境里的每个人、事、物及心情,然后将自己变成梦中的每一部分,尽量去表现梦境,并引出对话。由于梦境的每一部分都假设是自我投射,做梦的人会为梦里的各个角色或短暂的际遇编造出剧本,而梦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层面的表现。通过这些相互对立层面间的对话,当事人于是能逐渐察觉到自己情感表现的世界。 投射观念是皮尔斯梦境理论的核心,依其所见,梦里的每个人、物都代表做梦者投射的对象。皮尔斯(1969a)曾做这样的建议:[从不可能的假设开始,而假定所有我们从他人处所见到的都只是一种投射而已。](P67)他认为,对感觉和投射两者的了解是一体的。因此,他认为不必去解析梦境、不用去玩那些益智性的猜谜游戏,或告诉当事人梦境代表的意义。当事人不需要去对梦境作探索,而是要把梦当作一个剧本,然后以梦里各部分的对话来作实验。当事人若能表演出内在对立的冲突面,亦就能吸收它们的差异并整合这些对立的力量。按弗洛伊德的看法,梦是通往潜 20 意识的捷径,但皮尔斯(1969a)却认为它是通往整合的捷径;(p(66)。 皮尔斯同时也认为,梦是人类最自发性的表现,它不仅代表未完成的事件,但也可能远超过这些末完成的事务或未实现的愿望。其实每个梦都代表着一个人存在的讯息和内心的挣扎,如果梦境的全部都能被了解与同化,则梦里的每件事物都可很容易地被察觉。事实上,在梦里所完成的每件工作都能导致某程度的同化。皮尔斯认为,如果能适当地处理梦境,存在的讯息就会愈清楚。在梦境中藉着显露出遗漏的部分及逃避的方式,最能发现人格的缺失。如果不愿去记取梦境,等于是拒绝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完形治疗者会要求当事人谈论他们所遗漏的梦。以下所举的例子,即当事人在治疗者的辅导下,以现在式说出的梦境,其情境就像他们仍在梦中一般: 却很吸引我,大小猴子后来彼 笼里有三只猴子,一大二小,虽然它们显得极为吵闹,但他们 此打架,最后竞跑出笼子爬到我身上,我把它们推开,它们在我周围继续争吵,简直令我无法忍受:我转身想去告诉蚂妈,我需要帮助,因我已无法再控制这些猴子,它们简直快要令我发疯。我感觉非常悲伤、疲倦和泄气、我离开笼子,同时也想我的确爱这些猴子,钽我必须放弃他们:我告诉自己也像别人一样,在平常喜爱宠物、而当情况变化时就想弃他们而去,我极力地想寻找解决的办法以保留这些猴子,不使这些可怕的结果发生。我决定把猴子继续关在笼子,我想这也许是保住它们的方法。 治疗者接着要求当事人--布兰达(Brenda)[变成]她梦里的每个部分。此即要地[变成]笼子、[变成]猴子,并且跟每只猴子说话,再[变成]它妈妈„„等。此项技术最具效力的地方就在于当布兰达在敍述它的梦境时,就好像这梦正在进行一样。她迅速地察觉到她梦里所表现的挣扎正代表著它和丈夫及两个小孩间的斗争。从对话中,布兰达也发现她既喜欢又怨恨她的家庭。她知道若让家人体察到她的感受,就必须与他们一起去改善长久以来紧张的生活步调。实际上,这些并不需要靠治疗者的解释来帮助她去了解梦境里所有显示的讯息。 个案举例 完形治疗法应用在史天恩个案 在现实疗法中,我们介绍了史天恩的案例。完形疗法的咨询员必然会聚焦在史天恩与父母、手足、前妻之间未完成的事务上,这些主要是怨恨的情绪,然而他将这些怨恨转向自己。他目前的生活状况会被仔细探索,但是也可能需要让他重新去体验过去的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干扰了他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企图。 虽然重点会放在史天恩目前的行为上,但咨询员很可能会引导他察觉他如何背负着过去的旧包袱,以及如何因而干扰着他现在的生活。咨询员会协助他重新经历过去做无益决定时的背景情境,基本上,他必须察觉到,幼年时期为了求生存而做的一些决定如今并不恰当。他幼年时期所做的一决定是:[我很笨,如果我不存在的话,情况就会改观,我是个失败者。 史天恩所接受的信息影响着他。咨询员会有兴趣探索他的文化背景,包括他的价值观及该文化的价值观特征。在此作法下,咨询员也许会找到以下的一些文化指令:不要跟陌生人谈论你的家人,家丑不要外扬、不要顶撞父母,因为他们值得尊敬]、[不要在乎你自己]、[不要露出你的弱点,把你的感受与脆弱面藏起来]。虽然咨询员尊重史天恩的文化背景,但是仍会挑战史天恩去检视那些不再有用的文化指令。虽然史天恩可以保持那些他所珍视的文化特征,但是他同时也应修正某些文化期望。 咨询员很可能会设计出一些试验,使史天恩能去探索许多他持续受到末竟事务影响的方式。 21 在典型的完形治疗法中,史天恩是在治疗关系背景下处理他内心的挣扎,而不单单只是谈论他的过去,或分析他的洞察。咨询员也许会要求他[变回]小时候的角色,然后回想当时有哪些人告诉他该如何思考、感受、与表现其行为,也就是再去体验当时混乱的心情或伤痛。从中他可以深深体会到,当时的感受与想法是如何影响着如今的行为。从文化制约作用来看,他学到的是情感的压抑隐藏,而不是坦露表达。了解这一情况之后,咨询员会探索他的迟疑,协助他变得更能够把情绪表达出来。 如果史天恩决定体验他的情绪而不是拒绝的话,则咨询员不仅会要求他谈论过去的经验,也会要求他想象自己又与前妻在一起的情景,让过去的痛苦再次重现。借助在假想中[直接]对前妻谈话,他可以象征性地使过去的情景重现并体验。他可以向她诉说他的怨恨与伤害,最后则终结他们之间末完成的事。同样重要的是,他也可以跟他的哥哥姊姊说话,说由于他们总是在家中被视为[完美]的小孩,而令他感到怨恨。不管如何,史天恩愿意以这种象征方式跟他们说话,是治疗的重要部分。此外,也需要跟他的父母做一番说话,但史天恩须重返小孩的身份。咨询员可能会使用空椅技术,把史天恩的家人[请进]治疗中。完形治疗法并不需史天恩跟这些人做真实的交谈,但引导史天恩向这些人做象征性的告白却相当重要。咨询员会鼓励史天恩向他们[说出]他以前不曾说出的话。咨询员可能会问[你对于这些人各有哪些怨恨?你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你不曾得到的什么东西?你希望他们以前能如何对待你?现在你必须告诉他们那些话,才能抚平你的怨恨?] 通过察觉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察觉自己如何受制于过去,史天恩会逐渐负起自己生活的个人责任。为达此目的,可以进行[对话游戏],让史天恩内心的[优胜者]与[劣势者]对谈,双方为了争夺控制权而挣扎交战。他自己同时演两个角色,此时可以再次使用空椅技术。借助这个游戏的进行,是希望史天恩能了解他一直在玩这种自我折磨的游戏。由于史天恩无法感觉自己像个男人,特别是与强悍的女人相处时,因此他可以以夸张的方式扮演一个小男孩,然后跟一位强悍的女人(空椅中)谈话,接着再扮演这个强悍的女人来跟小男孩说话。重点在于让他正视自己的恐惧,并让心中两种极端的角色能够对话。目的不在于逼出他的感受,而是学习与心中的极端角色共处。为什么他必须是[男孩]或[强有力的超人]不可呢?难道不可以学着当一位有时候也会害十分而脆弱的男人吗? 完形的演练对史天恩的功效在于:协助他更完全地感受到自已现在所做的,只是为了使重要的人物在自己的心目中保持生动强大而已。一旦他能够更加了解这种依赖性时,他就能够自发地为自己的愿望而努力,而不是继续受别人的期望的控制。 后 续 如果你继续担任史天恩的完形治疗法咨询员,利用以下问题有助于思考如何辅导史天恩: ?从史天恩个案中,你能指出哪些未完成事件?从史天恩受到打击的经验、他的逃避、或他的未完成事件,会不会勾起你内心深处的未完成事件?依完形治疗法的架构,你可能会如何处理你的未完成事件? ?试指出史天恩的僵局是什么,你在他身上发现哪些逃避的类型? ?从上面的敍述可知,完形治疗法会使用几项技术,促进史天恩把他的工作带到此时此地。假设他指出,他想探索跟母亲之间的一些问题,你会使用完形治疗法的那些技术?你希望达到何种效果, ?你认为史天恩有哪些内心挣扎,你可能会如何处理这些挣扎, 22 ?你可能会如何处理史天恩所接受的文化信息,你能够一方面尊重其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能仍鼓励他评价这些文化信息对他的影响力吗, 摘要与评估 摘要 完形治疗属于一种存在主义治疗法,强调的是此时此刻的觉悟。其主要重点在于:要表现什么行为,如何表现行为,以及去发掘在过去未完成事件中阻碍现在发挥功能的关键。而治疗的目标为:能勇于接受本身应负的责任,要生活在此刻中且直接地体验,而非仅抽象地谈论,同时帮助当事人面对逃避、僵局及未完成事件。 完形治疗的核心在于激励当事人更能自我支持。察觉力的拓展本身即具治疗效果,同时也是治疗的基本目标,因为一旦有了察觉力,当事人就能够整合他们内在的对立与分裂,然后朝着各部分整合的方向努力。 运用这种疗法治疗者帮助当事人更能充分地体验各种感觉,并使他们作自我分析。治疗者并不去作解释,而是注意当事人的行为,借助再去体验过去的情景,当事人因此而能够认出过去的未完成事件,进而去除妨碍成长的障碍。在这些过程中,治疗者可应用许多技术协助达成目标,这些技术有两个共同的特色,即增强直接地体验和整合冲突的感觉。 完形治疗法的贡献 在我本身的实务经验中,无论是个别或团体咨询,我经常运用完形治疗法来处理。这种行动式的治疗法令我印象深刻,它把冲突和挣扎带进生活。我发觉借助这种技术,当事人可以实际体验他们的挣扎,而非只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不停地谈论问题。这样做的结果特别能增加当事人体验现实的察觉力。我因此喜欢运用各种试验与练习以便能向当事人提出建议,使其能发现自己崭新的一面。 完形治疗法的另一项贡献,就是运用活泼的方式,把过去与问题有关的部分带进现在,然后再以生动的态度来处理这些过去的问题。治疗者用颇具创意的方法来激励当事人,借此帮助他们能够察觉以及有能力去清除有关现实功能的障碍。此外,在咨询过程中注意当事人明显语言及肢体动作也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形治疗借助技术的运用和敏锐的观察,可帮助当事人强化以此时此刻为中心的察觉力,这使他们不但能察觉到此时的感觉与想法,同时也可完全明白自己正在做些什么。经过这种历程后,他们便能对自己所言所行负起更大的责任。 我特别欣赏完形治疗法中富同情心的面质技术。它不接受以绝望无助做为不改变的借口。当当事人下定决心要将整个生活做一改变时,完形治疗提供了颇多可供应用的试验技巧。 在对梦的处理方面,完形治疗法把梦视为帮助当事人增进对生活中重要事务的察觉力的特殊通道。借助把梦的每一部分当作是自己潜意识里的投射,当事人便能够把梦境带入生活,并就其对个人的意义做出一番解释,进而为它负责。 完形治疗法是站在使人成长、强化自信的现实立场来进行治疗,而非仅是一套处理不正常心理偏差的系统化技术。正由于该法强调当事人与治疗者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其无论在为增强当事人察觉力而提出的建议、启发或进行试验等方面,都颇具创新精神。就此而言,完形治疗法可说是所有治疗法中最具创造潜力的。 23 对多元文化咨询的贡献 假使能够把握恰当的时机,对不同文化族群而言,是有极多机会能够灵敏而具创造性地应用完形治疗法的。应用完形试验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这些试验方法容许为适应当事人对其文化的特殊知觉及解释而加以修改的。另外,也希望能借此使当事人与治疗者在治疗过程当中缩短他们之间在某些文化认知上的差距。例如,我有一个同事每年都要到日本三个月去传授由肢体动作、结构整合(ROlfing,系由IdaRa Rolf所创)及完形治疗等内容组成的课程。结果他发现日本人颇能接受课程中完形治疗法的部分,这正是因为该法有许多原则都是以东方民族的观点为基础的。 完形治疗法尤其在协助人们整合内心世界里的两极化现象方面特别有效。有许多具双重文化背景的当事人常面对着必须去调和生活中两种不同文化观点的挣扎。在我经历的一个团体咨询中,我便曾对一位欧裔妇女进行了一较动态性的治疗。这位妇女的挣扎在于如何整合童年时期在德国所接受的文化以及成年后在美国所受的文化熏陶。对于她这个案例,我要求她把整个家庭带进团体里。此即要她在团体成员中择人扮演她的[家人]。她可以想象自己仅八岁,而对父母、兄弟姊妹表达她过去隐藏在内心的感觉。我特别要求她讲德文(因这是她童年使用的语言)。由于她对团体成员的信赖,她因此愿意于此时再次经验往事,靠着想象与具象征性的对谈,终于使她获得一个成功的突破,亦即通过这个完形实验的参与,她突破了一项过去的未完成事件。许多完形治疗法的演练能以创意的方式,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当事人身上。有许多文化强调以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而不是藉着言谈。此时,咨询员可以请当事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姿势、脸部表情,以及身体的其他感受上。完形实验的一项优点是,可以依当事人知觉与理解其本身文化的独特方式来设计实验。当然,在使用完形技术之前,必须先让当事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学者(Sue,Sue,1990)指出,完形治疗法强调此时此地的架构显然与美国人的价值观相容。对于了解美国人,完形治疗法还有其他方面的优点,例如,将注意力放在非语言行为上,以及对于当事人不预设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这通常能提供一个很好而重要的开始。经由当事人的非语言行为来引导可以避免误解,以及促进信赖感。然而,须注意的是,由于许多完形技术带有面质性,可能会使美国的当事人感到困窘。 完形治疗法的限制和批评 一般对皮尔斯式完形治疗法的主要批评,就是它较不重视人格的认知。皮尔斯的确不鼓励对一个人的经验做思考。许多完形学者强调察觉和表达感觉,却往往忽视了检视思考的部分。部分从事实验治疗工作者认为,具智性的过程,以及把认知结构带进治疗中所经验的事物,正是抗拒感觉体验此时此地的一种防卫。但是,像这种偏执的倾向已产生部分改变,已经有许多治疗者开始注意认知整合的工作。他们显然已经知道必须更注意理论的指导与说明及认知的因素(Yontef,1993)。 尽管完形治疗法并不鼓励对体验此时此刻的过程有所干扰,也不特别强调要借助专注于认知的解释去整合,但当事人却的确能够澄清他们的思考、成功地探索他们的信念,以及对再次体验的经验赋予意义。完形治疗法并不希望治疗者去[教导]当事人,而应通过促进的方式使当事人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但我的看法是,当事人在自我发现的同时,也能够从治疗者的教导中获得启发。有何理由在治疗时必须排除治疗者所提供的资讯、建议、认知处理、说明及指导?你将会看出我喜欢把完形治疗法的情绪及经验治疗方式,与认知及行为治疗的理论、技术(特别是沟通分析、行为治疗及部分现实治疗法)结合在一起。像这样整合式的治疗方式,即可弥补一般人对完形治疗法的主要批评。 24 目前的完形治疗工作极重视治疗者与当事人间的接触与对话,此即指治疗过程中的存在性会心晤谈,此种晤谈对当事人有益。但我认为,要使完形治疗法真正发挥功效,治疗者本身必须要有较高层次的人格发展,一方面能完全察觉自己的需求,且能让这些需要不致干扰到当事人的治疗过程;另一方面能敏锐地处于此时此刻,同时能无防卫地自我坦露。但是,其间仍存在着一种危险,即若治疗者欠缺纯熟的训练,极可能会有一种要将治疗重心置于给当事人深刻印象的积极欲望,并试图要操纵他们。 小心使用技术 虽然完形治疗法具有相当的刺激性与生动性,但是并非适用于所有当事人。雪佛德(Shepherd,1970)的研究报告中就曾指出:完形技术若要使用得恰到好处,就必须要考虑到[可时用?]、[对谁用?]、[在何种情境下用?]等问题。她认为,一般而言,完形治疗法对于那种有过度社会化倾向、过度压抑自我的人最为有效。这类当事人常具有神经质、恐惧、过于完美主义、忧郁、无效率等特性,在人格特质方面的整合度不够。但另一方面而言,对内心极度忧郁或精神异常的当事人,则需要谨慎、敏锐和耐心来使用完形治疗法。 我对完形治疗法最担心的,就是技术滥用所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因为典型的完形治疗者是具高度的主动性与指导性的。如果他们缺乏秦克尔(1978)所提出的几种人格特质:敏锐、能掌握时机、创新、对当事人富同理心的尊重等,那么他们很容易在实验过程中衍生问题而影响疗效。 由于完形治疗法对当事人常具深远的影响力,因此若不是具建设性就是具毁灭性。因咨询的专业成效需视治疗者本身所具备的训练水准而定。完形治疗法存在的一些限制也类似于其他治疗法,也就是依赖着治疗者的技巧、训练、经验与判断。完形技术的运用也许需要从专业的训练研讨会中得到治疗经验,抑或与较有经验的治疗者一起工作去获得体会(Shepherd,1970)。 其实,完形治疗法可能具有危险性。因治疗者系运用着技术在操纵当事人,所以能力不足的治疗者可能在运用这些具强大影响力的技术时,因激起了当事人的情感、揭开其存心逃避察觉的事物,而把当事人带到戏剧化的解脱状态时,若无法处理则可能弃当事人于不顾。这样的结果常引发咨询道德上的争议。原本是要协助当事人处理过去经验的事务,结果因处理不当反而使他们形同弃儿,这对当事人就已构成伤害。 多元文化咨询的限制 比起其他治疗法,完形治疗法如果对弱势族群的当事人过于快速使用技术,将可能产生相当程度的危险性。正如上面所谈的:完形治疗技术极易引发高度激烈的情感。这种把焦点放在情感上的方法,对那些被文化制约而习惯保留情感的当事人而言,是有很明显的限制的。正如前面提到的,某些弱势族群的当事人认为公开表达情感是一种软弱的与受伤害的表现。认为[任何改变的发生,都必须经过情绪上戏剧化的解放]的咨询员,可能会发现某些当事人会变得越来越抗拒,甚至可能会中途结束咨询。另外一些当事人则可能因文化上的压抑,而阻碍了他们对父母直接表达情绪(例如[绝对不要让父母知道你对他们生气]或[努力保持家里的平静与和谐,避免冲突]。举例而言:我记得曾有一位来自不同文化的当事人被要求[把你的父亲带到这里来]时,他便强烈拒绝,甚至拒绝象征性地告诉他父亲,他对父子关系的失望。在他的文化里能被接受用来处理他与父亲之间问题的方式,是以舅舅当中间人。一个人对父亲表达任何负向情感会被认为非常不恰当。这位当事人稍后解释,如果他象征性地对父亲说出他某些时候的想法和感觉,他将会感受到强烈的罪恶感。 25 有些实务工作者常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们太严厉逼迫那些受压抑的当事人[一定要存在于现时]或[为自已负责]。有些情况就如上面的例子一样,突然袭击打断当事人正做(说)的事,并要他们把某些事情带到此时此刻,这可能会遭到反效果。真正能把这个治疗整合得很好的完形治疗者,能够敏锐且有弹性地应用技术,不但会考虑当事人的文化背景,也能采用可被接 ]中体验自己,但是他们并不被这个原则所限受的技术。他们会努力协助当事人尽可能在[此时 制,同时也不会在当事人一脱离[此时]时就立即介入。他们会敏锐地与当事人动态的经验保持接触,且把重点放在当事人身上,而非只是机械式地使用有某种效果的技术。 完形治疗的内在精神 完形治疗以其创立者费兹(波尔兹(Fritz Peris)及其对个别和团体心理治疗革新的学说著称,病人与自己极戏剧性的对话,在即刻的专注中生动地表达出他的情感及冲突,就技术的观点来看,完形治疗似乎排拒精神分析中所强调分析者与被分析者之间,大脑的、历史性的、随意的言行对话。而以极端的经验主义形式确立它的学说位置。波尔兹本身常排斥精神分析的程序,然而,就我们所知,完形治疗呈现出的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及方法,它是 由一些精神分析、存在经验,甚至是心理剧所组合而成的,这些学理形成为统合一致的「完形」(Gestalt),这即是完形治疗。 波尔兹几乎与完形治疗同义,尽管他从他太太罗拉(Laura'. 及提供他非传统技术的同事那儿,得到很大的协助,然而创始者的名誉仍是归於他。波尔兹死於一九七O年,年七十六岁,他的生活有钗h的探寻、振奋、挫折及成长,记述於自传式的回忆录,(Pels. 1969),他不断的反抗既存的思考方式,时常为了生命中的无聊及贫乏而战。对他来说,精神分析的活动是权威的,封闭的,因此他脱离早期受佛洛伊德的影响及在当时普遍流行有关精神病医学及神经学的概念,另外开创了一个创始性的新方向。「变动」是波尔兹的个人生命的主题,他受苦於人际的分裂、地理上的迁徙,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人生命中经常性的衰退以及健康的、当下中心自觉(presented-d awareness)经验流的重要性。 波尔兹第一次的移居是离开他的家乡柏林到法兰克福,由於纳粹不断地威胁,便再度地移居到南非,在历经了流离颠沛後辗转到了纽约;,他先在迈阿密立足,尔後在洛杉矶发展他的事业。一九六六年,波尔兹加入加州伊沙兰(Esalen)中心,一九六九年,他到加拿大温哥华(Vancouver)岛参加探究完形的学术团体。波尔兹在一九四七年出版了自我、饥饿与攻击(Ego, Hunger, and Aggression, 1969年),及在一九五一年出版完形治疗原理(Principles of Gestalt Therapy,1951);那时他仍未满六十岁,当时他居住於伊沙兰(Esalen),对发现人类潜能的活动感到兴致勃勃;逐渐的,波尔兹本人及他的治疗理论建立起国际的知名度,波尔兹生命的最後几年,从事於工作坊示范数量的增进,并且是美国心理协会一九六八年会议中,活耀的参与人及发言人。在一九六九年,另外二本书问世----进出垃圾桶(In and out of the Gar-bage Pail, 1960)和完形治疗词汇集(Gestalt Therapy Verbatim, 1969),同时在这些年里也产生了钗h视听教材、影片、录影带,展现出了工作中的波尔兹。 无论是个人或团体的情况,完形治疗都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施行,在个人方面,它以一病人与治疗者直接互动减至最少的一种纯粹的风格进行著。病人试著将他即刻的经验转述为一进行中,自己所演出的心理剧,在剧中,将他所觉察到全身的感觉、情感、思想及他人都做一拟人化的呈现。甚至将他对治疗者的感受发展成他与「空椅子」上想像中的治疗者(the therapist-in-the-empty chair)对话。这当中,个案并非与真实的治疗者对谈,而是与他本身幻想及投射中的治疗者对谈。在另一方面,个人治疗也能够在个案与治疗者一较保守的持续性的交谈中进行;在治疗者与病人的对谈中,可发现波尔兹常注意个案非语言的行为,偶而建议病人 26 尝试种种不同的演练和实验(例如试著加强你脚上正在做的动作,并看看你经验到什么)。对病人的提醒,(较专注於病人当时当刻的实际经验,而非人们所谓应该或不应该的论断形式。治疗者使病人注意到自己的脚不断地在踏脚,而不是告诉他,踩踏是错,应该停止的。他尝试著让病人察觉到踏脚并感受到他所表现的,最後逐渐地免除了恐惧不安。 在团体方面、治疗仍然可以利用纯正完形的方法,鼓励参与者专注的观看治疗者对一成员进行治疗而避免其他人自发的接触,或是可以采取较不纯正的方式,允章恓擐菾呇蛣o的交流,但选择适当的时刻以完形的技巧做特殊的介入。通常这种介入是有企图的,经由精巧的技术,引导特殊的病人,强化与夸大其各种不同的察觉和抗拒。例如:参与者的知觉专注於团体其他人对他的批评,治疗者就提出一个精确的反转练习,使病人走到每个成员面前,存心故意地去发现他人的弊病然後开始批评。 分析、经验性的治疗团体一样,完形治疗团体通常也维持一段时间,每周 像大部分的精神 定时聚会一次。然而,它也可在短期内多聚会几次。这种形式较合适於训练,以指引及经验方法,能够专业化地介绍完形技术,并且可被用於会心和敏感度训练的团体。其目的在於短期内加深个人对健全人格的自觉。伊沙兰研究机沟提供二种完形治疗工作坊,一为训练专业的治疗者而设计,一为指导外行人学习完形学派的技术。 波尔兹(Peris)将这些现象学与整体不可分割的观念延深到人格作用上:因为与他对即刻经验的看重伴随而来的是他对人格弁鄋琐蒛橭[点,他认为治疗者的工作与其说是协助当事人解决冲突,还不如说是统整这些冲突使之更为和谐《例如思想与感觉的冲突,主动与被动的冲突,等等。然而,他并非是第一个受完形理论影响的人格心理学家,与勒温一起的葛史坦(KuRGolastein),波尔兹的老师、曾应用完形概念到动机场地的概念中,他坚持主张人格并非只是由钗h的习惯聚集组成的,而是为了某种统合而奋斗不懈的。波尔兹与完形心理学之关系在於将简单的知觉转移到人格作用的整个范围,他维持了原始理论中「形象--背景」的概念并专注於针对每一时刻的自觉经验,企图将它明确化。 什么是知觉?对波尔兹来说即是觉察(awareness),在引进觉察的范畴时,他延伸了完形现象 到学,使之超越单纯的感官、感觉与思考。觉察涉及所有这三个因素,不过波尔兹认为人类经验最大的困难是在感觉觉察的范畴上。 完形治疗者的任务即是关注病人的「觉察的连续」,并针对「阻塞」的部分使之明确化,通常这些观点都涉及了「逃避;正是这种逃避的行为打扰了病人健康的正常韵律以及对当下经验的觉察,当不同的情绪、知觉及需要增强到某一点时,它们就清楚的成为一驱动的力量,当此一驱动力充分的发挥其「形象弁鄎寣B便又遵循知觉的法则转化成为背景。如果这些驱动涉及了实际的物理需求--如饥渴--如果他注意最能满足其需求的层面时,这个人便如有机体般的在发挥其弁遄A一旦需求被满足後,它们就像其他的知觉,会逐渐地从觉察中消失。 完形治疗法的限制和批评 一般对培尔斯式完形治疗法的主要批评,就是它较不重视人格的认知。培尔斯的确不鼓励对一个人的经验做思考。许多完形学者强调察觉和表达感觉,却往往忽视了检视思考的部份。部份从事实验治疗工作者认为,具智性的过程,以及把认知结构带进治疗中所经验的事物,正是抗拒感觉体验此时此地的一种防卫。但是,像这种执偏的倾向已产生部份改变,已经有许多治疗者开始注意认知整合的工作。他们显然已经知道必须更注意理论的指导与说明及认知的因素(Yontef, 1993)。 尽管完形治疗法并不鼓励对体验此时此刻的过程有所干扰,也不特别强调要藉着专注於认知的解释去整合,但当事人却的确能够澄清他们的思考、成功地探索他们的信念,以及对再次体验的经验赋予意义。完形治疗法并不希望治疗者去「教导」当事人,而应透过促进的方式使当事人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但我的看法是,当事人在自我发现的同时,也能够从治疗者的教导中获得启发。有何理由在治疗时必须排除治疗者所提供的资讯、建议、认知处理、说明及指导,你将 27 会看出我喜欢把完形治疗法的情绪及经验治疗方式,与认知及行为治疗的理论、技术(特别是沟通分析、行为治疗及部份现实治疗法)结合在一起。像这样整合式的治疗方式,即可弭补一般人对完形治疗法的主要批评。 目前的完形治疗工作极重视治疗者与当事人间的接触与对话,此即指治疗过程中的存在性 法真正发挥功效,治疗者本身必须会心晤谈,此种晤谈对当事人有益。但我认为,要使完形治疗 要有较高层次的人格发展,一方面能完全察觉自己的需求,且能让这些需要不致干扰到当事人的治疗过程;另一方面能敏锐地处於此时此刻,同时能无防卫地自我坦露。但是,其间仍存在着一种危险,即若治疗者欠缺纯熟的训练,极可能会有一种要将治疗重心置於给当事人深刻印象的积极欲望,并试图要操纵他们。 小心使用技术 虽然完形治疗法具有相当的刺激性与生动性的,但是并非适用於所有当事人。雪佛德(Shepherd, 1970)的研究报告中就曾指出:完形技术若要使用得恰到好处,就必须要考虑到「何时用,」、「对谁用,」、「在何种情境下用,」等问题。她认为,一般而言,完形治疗法对於那种有过度社会化倾向、过度压抑自我的人最为有效。这类当事人常具有神经质、恐惧、过於完美主义、忧郁、无效率等特性,在人格特质方面的整合度不够。但另方面而言,对内心极度忧郁或精神异常的当事人,则需要以谨慎、敏锐和耐心来使用完形治疗法。 我对完形治疗法最担心的,就是技术滥用所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因为典型的完形治疗者是具高度的主动性与指导性的。如果他们缺乏秦克尔(1978)所提出的几种人格特质:敏锐、能掌握时机、创新、对当事人富同理心的尊重等,那麽他们很容易在实验过程中衍生问题而影响疗效。 由於完形治疗法对当事人常具深远的影响力,因此若不是具建设性就是具毁灭性。因谘商的专业成效需视治疗者本身所具备的训练水准而定。完形治疗法存在的一些限制也类似於其他治疗法,亦就是依赖着治疗者的技巧、训练、经验与判断。完形技术的运用也许需要从专业的训练研讨会中得到治疗经验,抑或与较有经验的治疗者一起工作去获得体会(Shep-herd, l970)。 其实,完形治疗法可能具有危险性。因治疗者系运用着技术在操纵当事人,所以能力不足 者可能在运用这些具强大影响力的技术时,因激起了当事人的情感、揭开其存心逃避察觉的治疗 的事物,而把当事人带到戏剧化的解脱状态时,若无法处理则可能弃当事人於不顾。这样的结果常引发谘商道德上的争议。原本是要协助当事人处理过去经验的事务,结果因处理不当反而使他们形同弃儿,这对当事人就已构成伤害。 多元文化谘商的限制 比起其他治疗法,完形治疗法如果对弱势族群的当事人过於快速地使用技术,将可能产生相当程度的危险性。正如上面所谈的,完形治疗技术极易引发高度激烈的情感。这种把焦点放在情感上的方法,对那些被文化制约而习惯保留情感的当事人而言,是有很明显的限制的。正如前面提到的,某些弱势族群的当事人认为公开表达情感是一种软弱的与受伤害的表现。认为「任何改变的发生,都必须经过情绪上戏剧化的解放」之谘商员,可能会发现某些当事人会变得越来越抗拒,甚至可能会中途结束谘商。另外一些当事人则可能因文化上的压抑,而阻碍了他们对父母直接表达情绪(例如,「绝对不要让父母知道你对他们生气」或「努力保持家里的平静与和谐,避免冲突」)。举例而言:我记得曾有一位来自不同文化的当事人被要求「把你的父亲带到这里来」时,他便强烈拒绝,甚至拒绝象徵性地告诉他父亲,他对父子关系的失望。在他的文化里能被接受用来处理他与父亲之间问题的方式,是以舅舅当中间人。一个人对父亲表达任何负向情感会被认为非常不恰当。这位当事人稍后解释,如果他象徵性地对父亲说出他某些时候的想法和感觉,他将会感受到强烈的罪恶感。 有些实务工作者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们太严厉逼迫那些受抑制的当事人「一定要存在於现时」或「为自己负责」。有些情况就如上面的例子一样,突然打断当事人正在做(说)的事,并要他们把某些事情带到此时此刻,这可能会遭致反效果。真正能把这个治疗法整合得很好的完 28 形治疗者,能够敏锐且有弹性地应用技术,不但会考虑当事人的文化背景,也能采用可被接受的技术。他们会努力协助当事人尽可能在「此时」中体验自己,但是他们并不被这个原则限制住,同时也不会在当事人一脱离「此时」时就立即介入。他们会敏锐地与当事人动态的经验保持接触,且把重点放在当事人身上,而非只是机械式地使用有某种效果的技术。 完形疗法操作及一 的一种,其基本前提是:如果人要达到成熟,就必须尔斯所发展的完形治疗法是存在主义治疗法 寻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当事人的基本目标是去察觉他们正体验到什么及自己做些什么。通过这种察觉达成自我了解,并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识,从而学习到如何对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负责。由于看重的焦点在于当事人对现实环境的察觉,因而其取向可谓是现象学的;又因为该治疗法的基础是在此时此地,故同时也是存在取向。换言之,此刻的存在,用牵涉到一个人之过去与未来的过渡阶段。因此,该治疗法要求当事人将其有关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带入此刻,然后直接去体验它们。由此可见,完形治疗法是生动、活泼的,它能实际的增进人们的直接体验,而非仅抽象的谈论情境。同时,该治疗法是体验性的,当事人必须去摄取与治疗者交互作用时的情感、思维与行为。完形治疗法的功效取决于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愿意坦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若有疗效,即是源自于两人愿意坦诚接触,而非由于治疗者所使用的技术或所作的一些合理解释。 治疗者的角色之一是便是:设计一个实验(experiments)以增进当事人对自己在做什么及如何做的自我察觉,通过这种察觉使当事人能够看到可以改变他们自己的其他可能选择,当事人因此被要求要自己主动去看、去感觉、去感应在和去解释,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治疗者给他们洞察和答案。 培尔斯同时也受到同时期一些知性潮流的影响,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及现象学等。例如,从完形疗法强调身体体验如呼吸法、能量状态、体察身体某些部位所受到的阻碍感等观点,可看出这些受到莱何(Reich)的影响。尽管培尔斯在发展完形治疗法的过程中亦受到精神分析学概念的影响,但他在某些范围内也讲到一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所提及的问题。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机械的、功能性的,而培尔斯则强调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人人格,即人的每一部分都与整体紧密联结。其次,弗洛伊德仅注意个体在儿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内在心理冲突,培尔斯则强调控察个人目前所处理情境的重要性。此种取向的重视过程,远胜于对内容的注意,即认为此刻所经验到的,比所表达的内容更为重要。培尔斯认为就达到自我了解之目的而言,了解一个人现在如何表现,远比注意他为什么会如此做来得重要。 理论依据 主要概念 人性观 完形治疗法的人性观主要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而通过察觉,一个人可以作决断,并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完形治疗法基本上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人们经常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面临的特定问题,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碍。对此,完形治疗提供了必要的处理方式与面对挑战的技巧,它帮助当事人朝着整合、坦诚,以及更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完形理论对于导致改变所做的假定是,我们越不想成为怎样的人时,我们越会保持不变。根据贝瑟(Beisser,1970)对于导致改变的理论指出,当我们察觉到我们是怎样的人(相对于努力想成为我们并不是的那种人)时,我们就会改变。对当事人而言,重要的是,尽可能完全地认清自己当时的处境身份,不要自己不是那种人而拼命想成为那种人。 29 此时此刻 依培尔斯之见,除了[此时此刻],没有东西是存在的。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来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完形治疗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 波尔斯特(Polster,1973)曾根据[存在与现在](now ethos)的思想提出一个命题[力量存在于现在](power ia in the present)。他认为,对许多人而言,[现在]这股力量已丧失。他们不知把握此时此刻,却把精力虚掷于感叹过去所犯的错误,苦思冥想该如何变化生活,抑或虚掷精力于未来无止尽的抉择与计划中。当他们把精力投向追忆过去或冥想未来时,[现在]的力量便消失无踪。但波尔斯特(1987a)也指出:若把治疗焦点过度集中于此时此地,也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他认为应适度地让当事人说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其中可能包括对其过去现在及未来同时进行治疗。 为了有效帮助当事人接触现在,完形治疗者常会问[是什么]和[如何]的问题,而很少问[为什么]的问题。为了增进当事人对现时的察觉,治疗者鼓励以现在式对谈。治疗者常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现在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进行什么事,][当你坐在这里试图表达时,你体验到什么,]、[此刻你察觉到什么,]、[你如何体验你的恐惧,]、[你如何试图从此刻中退却,]等等。培尔斯(1969a)认为:当一个人在平息激烈情绪反应的情境下,才能思索为什么他(她)会有如此之感受,而[为什么]的问题只会导引当事人去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进而离开此放慢立即性的体验。更明白的说,[为什么]的问题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从而助长他们抗拒去体验现在。 从回答完形治疗者所问的问题与进行的练习当中,可发现当事人用来逃避现实的方法。大多数人只能短暂的停留在现实里,他们总是在找寻截断现时之流的办法,同时常仿佛与现时经验无关似地提及自己的感情,不去体验他们此时此地的感受。培尔斯从事完形治疗的宗旨就在于帮助人与现实活生生的接触与体验,而不仅是去谈论经验而已。因此,假使当事人一旦谈及悲伤、痛苦或迷惘时,治疗者就会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让当事人现在就去体验悲伤、痛若或迷惘。倘若一味地探讨困扰人的问题,极可能会变成一场无解的讨论,或是无止境地探索问题潜藏意义的一种文字游戏。就心理层面而言,这是抗拒成长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某种形式的自我欺骗。因为在面对问题、总是讨论时,当事人常会欺骗自己并以为自己正在解决问题,甚至认为自己已更进一步向成熟阶段成长。为了降低这种危机,治疗者在辅导时应该设法增强或夸大某些情感的表现。例如,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治疗者可请其中一位自觉能取悦他人或符合他人期望的当事人,立即在该团体中去取悦某些成员。 综前所述,完形治疗法是否就主张忽略过去,如果说完形治疗者对当事人的过去并不感兴趣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完形治疗者认为,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功能的重要课题有所关联时,过去就是重要的,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所表现的态度或行为有关联时,就要尽可能的把那些过去带入现在的东西加以处理。因此,当当事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治疗者将要求他们藉着重演过去而将之导入现在。治疗者指导当事人[将想象带到此地](bringthe fantasy here),试着再次体验先前所经验过的情感。诸如:不仅要当事人谈论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间不愉快的创痛,而且要当事人在想象中变成那个受创伤的儿童,直接与父亲谈话。通过此种想象历程,再度体验当初所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再运用潜力的发挥达成进一步的了解及解决。 未完成事件 完形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焦点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 30 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就未完成事件的影响而言,波雨期特(1973)认为,[这些未完成的事情终究会被设法去实现,当它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时,个人进而会受到偏见、担忧、强迫行为、被压抑之精力及许多自我挫败(seff-dereating)行为的困扰]。 由于过去未被认知的情感所衍生的一些非必要性的片断情绪,扰乱了以现在为中心的察觉。根据培尔斯(1969a)的观察,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见、最恶劣的一种。依照他的看法,当人 给困住了,既不愿让悔恨就此算了,也不能做坦诚的沟通,除非把悔恨发泄出们悔恨时就把自己 来。因此,培尔斯主张把悔恨表露出来是必须的,未表露出来的悔恨经常会转变成罪恶感。换句话说:[无论何时,当你有罪恶感时,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并把它表达出来,简化原来纷乱的要求],则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例如,一个从来没有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人,在他身上便可以发现未完成事件是如何困扰着他,同时出现在他的一些行为当中。他也许会怨恨他的母亲,因为不管他如何表现以寻求母亲的赞美,但母亲却总让他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笨拙。因此,他把对需要母亲赞美的需求,转化为对女性的追求,用以证明他是一个有用的男人。仅管他运用了各种策略来让女人赞美他,但总还是觉得不满足,这便是未完成事件妨碍他与女性有坦诚的亲密关系使然。因为他的需要是儿童式的,而非成人式的。在他能体验到真正的满足前,他必须先去完成未完成事件的体验,换言之,他需要回到原来的未完成事件上,把原来不为人知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解决原存的僵局。 [困境](impasse)或称为[胶着点](stuck point ),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支援自己,而必须寻求外援的一种情况。解困常用的方法包括操纵别人,但这种方法虽能代替自我支援,却无法成为自我真正的养分来源(Yontef,1993)。身处困境时,当事人会想藉着扮演脆弱、无助、愚蠢、或低能等角色来改变环境。咨询员的任务在于协助他们突破困境,使成长成为可能。咨询员可以提供情境并鼓励他们充分去体会其中胶着的经验,使他们能够接触到自己的挫折感。如果当事人能够认清并接受自己是怎样的人,而不是只希望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他们将更可能有所改变。完形治疗法背后所根据的理念是,个体都有自我实现与追求成长的倾向,以及如果他们接纳自己 就能够开始有不同的思考、感受、与行为。 所有的方面而不加以做价值判断的话,他们 逃 避 逃避(avoidance)是一个与未完成事件相关的概念。它所指的是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成事件、避免去体验未竟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所使用的工具。培尔斯(1969a)认为,大多数人都宁可逃避体验痛苦的情绪,而不愿去做必要的改变。因此,他们会变得迟钝、无法突破僵局,从而阻碍了成长的可能性。培尔斯也提及,灾难的预期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它使人们心理变得迟钝,诸如:[如果我充分地表达我的痛苦,对方会觉得难以忍受,而将永远不再理会我];[如果我向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人物表达我的愤怒,他们将离开我];[如果我对我会失去的表示哀悼,我便可能会深陷于沮丧当中,永远跳不出那个无底洞。] 培尔斯认为,上述那些想象我们缺乏活力,因为利用那些想象,我们逃避了生活中必要的冒险。因此,完形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在治疗阶段,充分表达以前从未直接表达的紧张情绪。如果当事人表示害怕触及其潜藏的怨恨及恶意,治疗者也许会鼓励他们就把自己变成怀有怨恨及恶意的人,然后去表达这些负面的情感。藉着体验当事人原来极力排斥的自己的另一面,便开始一个整合的历程,让自己超越并克服原阻碍其成长的僵局。通过超越逃避,当事人就可扫除阻碍现在生活进行的未完成事件,而迈向健康与和谐。 精神官能症的各个层面 培尔斯(1970)把成人的人格以洋葱的皮来做比喻,即一个人若要达到心理成熟的境界,必须剥除神经症候方面阻碍个人成长的五个层面。它们包括: 1、虚伪。 2、恐惧。 31 3、僵局。 4、内发展。 5、爆发。 我们面对的第一个层面是虚伪(phony),它指的是以刻板及不坦诚的方式与人应对。在这一 或他层里我们只有是在玩弄心机而迷失于各种角色扮演中,同时藉着虚伪的表现,而生活在自己人创造的想象中。但一旦了解到自己的虚伪而欲往坦诚改变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不愉快。 第二个层面是恐惧(phobic)。在这一层里,由于看到了连自己都无法认可的一面,我们因此而感到痛苦,并设法去逃避它,同时拒绝去接受实际上的自我突然现身。此时我们产生灾难性的恐惧,以为如果一旦知道了真正的自我,或把自己真正的一面呈现在他人眼前,则一定会遭到拒绝。 再次一层是僵局(impasse)。所指的是在我们迈向成熟历程中的一个停滞点。在这一层里,我们自认本身并无资源来帮助自己,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来超越这个停滞,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于是我们企图去操纵环境,认为这是我们去看、去听、去感觉、去思考和为自己作决定的时刻。在僵局这一层里,我们常有死寂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如果希望获得活力,就必须超越这一僵局。 如果我们愿意去体验上述之死寂感,而不否认或逃避,这时就可进入内发展(impolosive)。培尔斯认为,进入内发展是要达到坦诚的自我之必经阶段。藉着对死寂感与虚假作为的直接接触,揭开自己防卫的面纱,而开始触及真实的自我。 培尔斯同时认为揭开内发展将引发出一个爆发状态,此即爆发层(explosive)。当我们接触爆发层时,原本欺骗和虚伪的面具将为之除去,我们将释放出原极力要假扮某角色时所蕴积的一切能量,而为了要变得坦诚及有活力,就必须达到痛苦或喜乐的爆发状态。 接触和抗拒接触 接触(contact)在完形治疗的领域里,可说是促成成长与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当我们与环境接触时,改变就无可避免的发生了。接触系通过看、听、嗅、触摸和移动等方式来达成。良好的接触指的是与他人自然地进行交互作用,但仍不失其个人的个体感。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段不断变化而富创造性的历程(M.Polster,1987),而要与环境有效接触的首要条件就是敏锐的察觉、充满活力及自我表达的能力(Zinker,1978)。波尔斯特更认为接触是成长的活力泉源,它可能会伴随着强烈的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但这种形态的接触却仅存在于片刻间。因此,较正确的接触方式不仅要考虑与环境接触的层次问题,而且要注意最后状态的达成,尤其是在完成接触之后,常常需要某种形式的退却以便去整合所经历的东西。 完形治疗者同时对抗拒接触的问题也极为重视。就完形学派的观点,抗拒指的是形成防卫,而逃避以完全真实的方式来体验现在。前述神经症候的五个层面即代表一个人将其精力积以维持虚假的方式。自我防卫机制的存在也阻碍了个人坦诚行为的表现。波尔斯特二氏(E.Polster&M.Polster,1973)曾指出了在完形治疗中被质疑的五种主要抗拒接触方式。此即[内化](intrijection)、[投射](projection)、[回射](retroflection)、[解离](deflection)、[混淆](confluence)。 内化系指毫不排斥地接受别人的与理念,而不将其同化为与我们内心一致的想法。正因为我们未曾去分析和重组这些标准与理念,因此所接受的实际上与我们并不相容。当我们内化时,我们被动的去合并环境所提供的东西,而不花时间去弄清什么是我们想要或需要的。如果停滞在此阶段里,则当我们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恐怕早已筋疲力尽了。 投射其概念恰与内化相反。在投射阶段里,我们否定了自己的某些部分,而将之指派给外在的环境。当产生投射行为时,我们将无法区分内在、外在世界的分际。那些与我形象不一致的人格属性,将不被承认是属于自己的,进而把他们归诸于别人身上。同样的,当看到别人具有某些 32 人格特质时,拒绝承认自己也有。在逃避为自己的情感为自己本身负责的情况下,使我们自己也丧失了去主动改变自己的能力。 回射指把我们愿意为别人做的事转回到自己,或是将希望别人为我们做的事转回给自己。例如,在攻击别人之后,我们常会因后悔而痛责和伤害自己,进而将攻击向内转为躲避自己。这种历程严重地阻绝了当事人与他人或环境间的互动参与。一般而言,这些功能性的不适应性是我们所难察觉的。完形治疗的部分疗效应于帮助当事人找到自律系统(selfregulatory system),并发挥其功能以实际地处理问题。 解离指的是一种精神混乱的历程,使人无法保持持续性的接触。具有解离倾向的人藉着幽默的反复使用、不实际类化与发问,而不去述及自己的问题,以此来扩大与环境的接触(Frew,1986)。 在情绪上感到空虚。解离的作他们与环境的接触系建立在一种不协调的基础上,因而经常使他们 用使得情绪经验逐渐减少,那些具解离倾向的人在与别人接触时很少谈及自己,只是不断地谈论别人的事。 混淆系指自我与环境的分化,无法有清楚的察觉。对于具有混淆倾向的人,内在经验与外在现实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认为自我与环境不会产生冲突,同时会认为所有人都经验着同样的情感与思想。混淆是一种接触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当事人常期待着被接纳与被喜欢。他们与别人和睦相处的同时,并不轻易表达个人真正的情感与意见,这是一种他们认为让自己得到安全的方法。当一个人依赖混淆为一种接触形态时,一旦发生冲突便会产生极度的焦虑。混淆的方式使人们难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为自己表达意见,因此这种人常倾向于避免冲突,这使得他们很难去拥有真正的接触。治疗者常会拒绝当事人使用这种抗拒接触的沟通方式,他可能会问当事人:[你现在在做什么,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现在要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使当事人逐渐察觉自我。 内化、投射、回射、解离与混淆均为抗拒接触的形态。完形治疗者必须谨慎防范的是,在当事人未能察觉到这些历程时,就干扰了当事人与环境间的接触。所谓的[抗拒接触](resistance to contact)与[界线侵犯](boundary disturbance),指的是人们试图控制环境所使用的某些特殊接触形态。完形治疗法的观点是,接触是正常与健康的。因此,在对于这些抗拒接触的形态进 会鼓励当事人逐步去察行讨论时,要把焦点置于个人在察觉的历程中所在达到的程度。完形治疗 觉阻碍他们去接触的主要形态。 能量和能量的障碍 在完形治疗的理念当中,特别注意能量(energy)的问题,包括:它在何处,如何使用,以及如何被阻碍等。能量受到阻碍亦是抗拒接触的另一种形式。它可能表现在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例如,藉着姿势变换、身体紧缩、颤抖、与别人说话时看别处、音调异常等,但这些仅是极少数的几个例子。 秦克尔(Zinker,1978)曾说评论治疗者注意观察当事人能量之重要性。他认为当事人可能未察觉到他们存在的能量,也不知道能量在那里,同时他们也可能以负面的方式去经验它。依他的观点,治疗应包括能量的动向在内,藉以唤醒和鼓励当事人,使其明了治疗者实际上并不能成为其能量的来源。而治疗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对当事人找到其能量被阻碍的方式,并且把这些被阻碍的能量转移到合适的行为上。上述过程最好是在当事人愿意合作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者同时也可以藉此学习迎接抗拒,并应用此经验做为其强化治疗工作的方法,进而帮助当事人了解如何以身体的各项征兆来表现其抗拒心理,而不仅止于协助当事人消除那些征兆而已,如此当事人即可充分去控制紧张的状态。例如,藉着夸大自己紧闭的嘴与抖动的腿,当事人便会发现自己的能量将会分散,而变得虚脱无力 完形治疗法的基本目标在于达到察觉的状态,以及经由察觉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及肩负更多的责任。察觉包括: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以及能与别人会心接触。察觉能力的提升与丰富化,本身被认为就具有疗效。未能察觉的话,则当事人就没有工具去进行人格改变。有了察觉之后,他们就有包容力去面对与接纳自己原先拒绝接受的部分,并能充分地去体会这一部分的主 33 观性。于是他们会变得逐渐统一与完整。在当事人停留在察觉状态时,重要的未完成事件总是会浮现出来,此时就可以在治疗中加以处理。完形治疗法是帮助当事人去注意到自己的察觉历程,使他们因而能够负责,能够有所筛选地做选择。在当事人与咨询员真诚相会的背景下,察觉就会出现(Jacobs,1989;Yontef,1993)。 正如我们在存在主义治疗法里所提过的,我们持续处于再改造自己与发现自己的历程中,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当我们面对新的挑战时,就能发现自己的存在有新的面貌。完形治疗法基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会心经验,其间,当事人常会往其他的方向移动。这些方向也就是完形治疗法要矫正的一般性目标。秦克尔(1978)曾将之列出大纲,即若要有具疗效而坦诚的会心,则当事人必须要能: ?对自己的察觉愈来愈多。 ?逐渐承担起自己经验的责任(相对于过去要别人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及行为负责)。 ?学习技巧与领悟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不会侵犯到别人的权利。 ?更能察觉到他们所有的知觉。 ?学习去负起本身行为的责任,包括去接纳他们行为的结果。 ?从寻求外在环境的支持,转变成寻求内在支持。 ?渐能向别人要求帮助,同时也能给予别人帮助。 培尔斯的思想保持了人本主义的精神,他认为,大部分人都只发挥其部分的潜能。我们的生活是定型、陈腐的,我们一再地扮演相同的角色,而极少设法再创造我们的存在,更别提去充分利用此时此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培尔斯主张,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是如何地在阻碍自己发挥全部的潜能,那么我们就可以学习到许多方法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而使这个潜能发挥的基础即在于,我们要使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满朝气蓬勃的态度。换言之,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协助当事人生活得更充实。 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 前面曾提过贝瑟(1970)的改变理论,即当我们面对我们[现在]已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一味 的可能性。依此精神,完形治疗法去想我们[应该]要成为怎样的人时,我们就会有更多改变自己 的目标并不是放在要去改变当事人。咨询员的作用在于,通过与当事人的接触,去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察觉能力,以及体验当时他们是怎样的人。咨询员的任务就在于邀请当事人积极投入,藉着对人生抱着实验的态度去学习认识自己,并在治疗历程中尝试新的行为,以及注意自己发生了哪些改变(Perls.Hefferline &Goodman,1951)。 完形治疗法既顾前院也顾后院,注意的焦点会放在当事人的感受、当时的察觉状态、身体讯息、精神、逃避行为,以及阻碍察觉的障碍。完形治疗法会去接触明显的事物,根据培尔斯的说法,他认为精神病患者无法看清明显的事物,他们并不能察觉自己握紧的拳头与控制的声音,对于咨询员的建设与无反应。此时咨询的工作是挑战他们,使他们学习充分地使用其感官能力,以及接触身体讯息。根据洋铁夫(Yontef,1993)的说法,虽然咨询员担任向导与催化剂的角色,进行各种试验,以及分享他们所观察到的情形,但是治疗历程中的基本工作必须由当事人去做。洋铁夫强调,咨询员的工作是创造出一种气氛,使当事人在此气氛下能够去尝试新的存在方式。咨询员并不通过面质来强迫当事人发生改变,相反的,他们是在你/我对话关系与此时此地的架构下进行其治疗工作。 完形治疗者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去留意当事人的肢体动作。当事人的非语言线索可提供治疗者非常丰富的资讯,因为它经常流露出当事人本身未能察觉的感觉。培尔斯(1969a)认为,当事人的姿势、行为、手势、声音等动作,均说明了事实的一些真象。他也提出警示,通过语言的沟通常可能形成误导。所以,如果治疗者仅止于注意当事人口语的内容,就容易对一个人的本质形成误解。真正的沟通其实是超越语言文字的。 34 因此,治疗者尤需注意当事人的语言与肢体动作间是否有不一致的现象,特别是当事人无时无刻都在避免与现实作充分的接触时,治疗者就必须试着去引导当事人用语言把肢体动作说出来,而变成他们肢体动作的一部分。完形治疗者常会问:[你的眼睛在说些什么,]、[如果你的手可以说话,那它会说些什么,]、[你的左右手能互相交谈吗,]当事人可能在语言上表示生气, 正处于痛苦中,但同时却又大笑。治疗者必须去注意当事人的但在脸上又显出微笑;或是说自己 非语言线索,这一步骤是不可少的。 此外,完形治疗者也必须注重语言形式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因当事人的语言形式常流露出情感、思想和态度。完形治疗法强调要去注意当事人的说话习惯,用以增进其自我了解,特别是要借助请当事人注意他们的语言是否与其经验一致,是否与其情绪背离,以此提升当事人的自我了解程度。 者必须温和地面对当事人,帮助他们去察觉语言形式对他们的影响。由于 另一方面,治疗 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当事人便能增加此刻的察觉,以及自己是如何避免与此时此刻的经验接触。完形治疗在语言方面注重哪些事情,以下举例说明之: ?[它说] 当当事人以[它]取代[我]时,治疗者不妨可要求他以人称代名词取代非人称代名词,如此入有助于使其逐渐承担起责任。例如,当当事人说:[交朋友真难]时,治疗者就可要求当事人以[我]的句式重述这个句子,如:[我很难跟别人做朋友。] ?[你说] 治疗者常会对当事人指出[你]字过于滥用,并要求当事人以[我]字来取代。如当当事人说:[当别人不接纳你时,你就会有受伤害的感觉],治疗者即会提醒当事人应注意[你]字的使用问题,因为上述情境会把激烈的感觉与自己作分隔。其次,治疗者也会鼓励当事人以[我]取代非第一人称的[你]。例如,将前述句子改成[当我不被接纳时,我就会觉得受伤害]。治疗者也会告知当事人,要特别注意他们说这两个不同述句时,在感受上的差异情况。 ?提问题 提问题具有使问话的人借机隐藏、有安全感及不被人知的作用。因此完形治疗者常会要求当事人将问句改诚陈述句。借着鼓励其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当事人即开始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他们也因如此而觉察到自己是如何地因为提问题而使自己躲藏在迷雾当中,同时也因此知道了提问题是如何地阻碍自己的表达。例如,如果未将问题背后的相关事情说清楚,则别人会询问内情。别人便会更进一步说,如果某甲问某乙:[既然没什么指望,为什么你还不死心地设法要去博取你父亲的赞美呢,]这时治疗者会要求提问题的某甲:[你是否能先告诉他,你为什么问这问题,同时是否愿意先就自己的意见作一番陈述,而不是一味地期望他回答你的问题,]当然,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具有想去改变抗拒的性质,有些是单纯为了得到讯息而问的。 ?否定力量的言语 有些当事人常有陈述不实或隐藏陈述的现象,这便是他们用以否定个人力量的形式。当当事人说:[虽然我并不愿意活着像个牺牲者,但是我却无法去改变这种情况],当事人话中以[但是]二字表示没办法。在[但是]二字之后常是不的词,同时也把句子的前半部的效果打了折扣。治疗者因此会向当事人指出不必如此自我鄙视。当事人因此可察觉到原来他们不自觉地自我设限,而使自己陷入一个迷惑的情境中。借助鼓励当事人试着将一些限定词,例如,可能(maybe\possibly)、或许(perhaps)、某种(sort of)、我猜(I guess),以及我想(I suppose)等等去除掉,可帮助当事人将原本模糊的讯息,转变成清晰或直接的陈述。又如,当当事人说[我不能](I can't)时,其实真正的意思是[我不愿](I won't)。这时要求他们直接以[不愿]代替[不能],即可帮助他们通过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来接受自己,并发掘出潜在的力量。人们一般用来否定力量的字眼多为[应该](should)与[必须](ought)二字,当事人应去察觉自己是否经常使用那些字眼教别人做这做那。若能将[我应该]以[我选择]或[我想要]来取代,那么就可使他们采取主动的态度,而降低被驱使的感觉,也减少他们对生活无主控权的剥夺感。值得一提的是,治疗者必须小心处理,以避免让当事人感受到他们所说的一切似乎都受到详查。治疗者在进行时应抱着一个态度,那就是宁可期望启发当事人对谈话的内涵有所察觉,也不应促使当事人进行一种病态的内化。 35 ?倾听当事人的隐喻 波尔斯特曾在他主持的奇形怪状会里强调,治疗者应该学习如何倾听当事人的隐喻。借助对当事人隐喻的注意,治疗者不难获得其内心世界的丰富线索。例如,[在这里我很难把肚子里的东西吐出来]、[有时我觉得我没脚可以站]、[我得准备好,预防有人害我]、[上次你质问我以后,我觉得整个人像被撕裂一样。]在这些隐喻里可能隐藏了某些未完成事件的内在对话,因此,治疗的手术应该在于把当事人所隐喻的内涵转变成明显的意义,并运用所得到的意义于治疗过程中。 ?倾听当事人揭露事情原委的潜隐性语言 波尔斯特曾强调[瞬间捕捉]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事人常会说出一些令人无法捉摸的语言,但这些语言常包含着使其生活产生障碍的重要线索。因此他建议治疗者不妨从当事人所说过的话中摘出一段作为焦点,试着寻找出这一段话对当事人的意义。尽管当事人可能省略了部分情节,但治疗者可以借助敏锐的观察同时向当事人提出 者必须留意当事人话意不清之处,以便运用技巧促使当事人道一些能理清情况的问题,此时治疗 出事情的原委。 在波尔斯特的一个诊所里,我曾观察到他那种挑战当事人的壮丽风格。当事人名叫乔伊,愿意将其个别咨询的过程公开给大家看。虽然乔伊有迷人的故事,生活有独特的一面,但是他给人的感觉是死气沉沉,精神不佳。最后,波尔斯特问他:[你现在能令我对你感兴趣吗,]他显得有点震惊,但是很快就理会过来。他接受波尔斯特的挑战,确认自己不但令波尔斯特,也无法使其他在场的观众对他感到兴趣。很清楚,波尔斯特引导乔伊把注意力放在他当时是[如何]在表达其感受与人生经验,而不只是顾及谈话的内容。 空椅子—— 完形心理疗法的妙用 美国有个叫杰姆的11岁男孩,一天在玩游戏的时候,家里的门铃响了。当他正要起身去开门之刻,他妈妈大声叫他不要开门,但他偏偏开了。于是,他妈妈的男朋友走了进来,用手枪打死了他的妈妈。从此,不仅杰姆的哥哥姐姐责怪他害死了母亲,他的同伴也都回避他,他变得沉默寡言,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暴怒,学习更是一落千丈。到了18岁时,一个夏日的下午,他站在街头,用手枪打死了一个人,打伤了几个人。 在监狱里他接受了一种心理治疗:治疗者要他想像他已经死去的母亲正坐在一张“空椅子上”,并对“空椅子”谈话。尝试了几次后,他变得越来 者以此帮助他接触越激动。最后他突然说“是我杀死了你”,并在他妈妈死后第一次哭了。治疗和接受自己的真实感情。后来,杰姆在社交、学习上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在监狱外的适应也很成功。 这种“空椅子”疗法就是一种完形心理疗法。 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Fperls)首创的完形心理疗法是另一种颇具特色的心理疗法。所谓“完形(Ges talt)”,德文原意强调将事物当作完整的整体看待。而完形心理疗法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 这一学派的治疗者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察觉自己的躯体感觉、情绪和需要,从而妥当地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功能得到正常运转。相反,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不但不能敏锐察觉自己的躯体感觉、情绪和需要,而且会压抑它们。他们往往将那些不希望看到的心理活动压抑到潜意识中去。长期的压抑不仅使这些感觉、情绪和需要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满足,使人变得麻木和僵化,更会引起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症状。而且,这些感觉、情绪和需要长期与意识分离,会使患者越来越丧失与周围环境积极沟通和保持建设性联系的能力。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患者难以自拔。 完形心理疗法治疗的关键在于: 1、强调患者此时此地的经验。治疗者要帮助患者觉察此时此地的经验,使之能充分体验种种情绪,并能作自我分析。在一个对患有心因性胃肠道症状的患者的治疗中,治疗者帮助患者注 36 意到自己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并进而使他认识到压抑其它情绪,强装笑容与心因性胃肠道症状有关。 2、通过“感觉运动认识”,帮助患者发现和表达他们的被压抑的情绪和需要,认识到自己在逃避为自己的情绪应负的责任,并接受这一责任。上述杰姆的案例中,治疗者就是帮助他发现 的情感,杰姆终于在他母亲死后第一次哭了。这一疗法有甚多技术与方法,并表达出多年被压抑 诸如讲习班、小组治疗、角色扮演以及各种心理练习。 完形疗法操作及案例分析二 完形治疗法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使当事人学习为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治疗者常以当事人试图逃避的责任来加以质问,同时测试他们是否愿意继续接受治疗,以及想从治疗中学习什么、想如何利用治疗时间等。至于其他的治疗重点尚包括:治疗者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关系与当事人和其他人之间关系的相似性。因此,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他们将要为自己的言行作合理的解释并赋予意义,同时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来增进自己的察觉能力,并澄清各种关系对自己的意义性。 波尔斯特(1987)曾以三阶段的整合程序来说明当事人在治疗中成长的历程。 第一阶段是发现(discovery)。当事人在此阶段可能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或对往事不同的领悟,抑或对他们生命中关键人物有新的看法。这些新发现常令他们自己感到惊讶。 第二阶段是调适(accommodation),在此阶段,当事人察觉到自己在行为上有许多选择的机会,而非局限于单一方向。当事人因此从治疗室的支持环境中开始踏出新的一步,逐步去扩展对世界的察觉。虽然做一新的选择并非易事,但通过治疗者对当事人的支持,他们便可学得克服困难情境的技巧。换个角度来说,治疗者的责任就是随时给予当事人支持,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并试验自己选择的行为方向。 第三阶段是同化(assimilation),指的是当事人学习如何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在此阶段,当事人已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去处理每天生活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类意外事件。他们已开始主动地去作一些事情,而不再被迫地接纳环境。亦即,当事人在事件发生而面临抉择时,已能确立自己 至此可能自行做出选择以便能产的方向,同时对其进步与处理事情的能力逐渐建立了信心。他们 生自己想要的结果。治疗者在此时必须明确地告诉当事人,在他们的内心已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某些事情已被完成,某种认知也已被修正了。总之,在此阶段当事人已学会如何去扩大自己的机会并自环境中摄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治疗关系 完形治疗是存在主义治疗法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焦点在于治疗者与当事人间一对一的关系。治疗者应对咨询品质、对自己及对当事人的了解程度及当事人能否保持开放的态度负起责任。同时应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以促进当事人进行改变。治疗者的经验、洞察力和察觉是达成疗效的基础;而当事人的察觉和反应能力则更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重要的是,当咨询员与当事人会心接触时,咨询员应允许自己受到当事人的影响,并能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知觉经验。 完形治疗法不仅希望当事人展现本来的面目,咨询员与乐于表达他们的反应与对当事人的观察,他们会以适当的方式分享个人的经验,但不会试图操纵当事人。与此同时,治疗者更要对当事人的身体反应有所回馈。借助回馈,当事人可发展出一种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察觉。治疗者尤需以诚心与敏锐的反应面对当事人,在不否定他们的情形下,去挑战他们可能的行为取向。此外,治疗者也必须与当事人共同探索他们内心的恐惧、灾难性的期望、障碍及抗拒。 有许多的学者也都认为你和我的关系及咨询者的咨询品质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技术则非其重点。他们也提出警告:若治疗者受制于技术,则可能虽与当事人相处却无法洞悉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唯有借助治疗者的态度和行为及与当事人建立的关系才是真正重要的。(Jacobs,1989;E Polster,,1987a,1987b;M.Polster,1987;Yontef,1993)。这些学者指出,目前 37 的完形治疗法已脱离早期的治疗实务。许多完形疗法咨询员更加强调诸如:投入、真实的对话、亲切、咨询员更直接地自我表达、减少使用定型化的演练,以及当事人的体验等因素。 波尔斯特二氏(1973)强调咨询人员须认识自己,及担任治疗任务的重要性。就像专家须接触他们所写的东西一样,咨询人员须投入才能创造当事人的新生活。他们呼吁,咨询员应视自己 历程中的重要原料。根据他们的说法,咨询人员不仅只是回应者与催化剂,如的人生经验为治疗 果想要产生疗效,咨询员必须跟当事人引起共鸣,以及他们必须与自己也起共鸣。因此,治疗便成为一种在你我真诚关系的基础上运作的双向投入。不仅当事人会改变,咨询人员会改变。如果咨询人员未能敏锐地运用个人的温和、坚强、与同情心等特质以回应当事人,那么他们只不过是技匠罢了。 在一场研讨会中,贾古斯(Jacobs,1989),发表了一篇文章《完形理论与其治疗中的对话》(Dialogue in Gestalt Theory and Therapy),强调治疗关系是产生疗效的一项因素,也是治疗历程的重心;并指出目前完形治疗法趋于更加重视治疗关系,而非技术。贾古斯认为,采取这种取向的咨询员能进行那种以[现在]为中心,不带价值判断色彩的对话,使当事人因而更能提升其察觉力,能经由跟咨询员的会心接触而更了解自己。在完形治疗法的实务里,技术依然重要,但是其重要性必须以能够导致上述的效果为准。至于本章后头所谈到的完形实验,其目的是针对唤起当事人的察觉力,而不是提供解决当事人问题的简单办法。贾古斯深信,如果咨询员在受挫,并且想改变当事人的情况下使用实验,那么就是误用实验,并且很可能因此阻碍了当事人的成长,而非孕育其成长与改变。 治疗技术与应用 完形治疗法的实验 虽然完形治疗法的取向显得清楚明显,但是这种单纯性并非意味着咨询员的工作相当容易。并且虽然开发各种完形技术并不困难,但是如果以机械化的方式使用这些技术的话,那等于是允许当事人继续过着不真实的生活。如果期望当事人变得真诚,他们就必须接触真诚的咨询员。在《完形治疗法的创意历程》(Creative Process in Gestalt Therapy)一书中,秦克尔(Zinker,1978)强调问题的角色是促进改变的创意者,以及富有同情,能付出关怀的人。秦克尔 已突破培尔斯原先的风格。 有许多观念源自培尔斯,但是他施展的完形治疗法 在讨论各种完形治疗法的技术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区别练习(exercises)与实验(experiments)间的不同。练习指的是现在的技术,有时可用来激发当事人的某些情绪(例如,愤怒的表达)。相反的,实验则是通过治疗者与当事人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两者堪称经验学习的基石。秦克尔视治疗历程是系列的实验组成的,经由这些实验,当事人因而在体验中学习。从实验中所学到的心得,对当事人与咨询员双方都是一种惊喜。完形实验是一种有创意的探险,也是当事人借助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方式。正如洋铁夫(Yontef,1993)所说的,进行实验而非依赖所谓的完形技术,是所有完形治疗法的基本态度。实验虽然是咨询员主导进行,但却是一种共同合作的历程,需要当事人完全的参与 波尔斯特(1987)认为,[实验]就是借助活动将挣扎表面化的过程,引出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在挣扎,其目的在于增进当事人处理困境的能力。[实验]鼓励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以主动态度投入自发性与创意,同时借助在安全的治疗关系中使问题浮现,当事人可因此增加行为选择的弹性。就波尔斯特的看法,[实验]可依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想象即将而来的可怕遭遇、与生活中的某些关键人物对话、将记忆中的痛苦事件呈现出来、再次去体验那些具深远影响的早期经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揣摩父母的言行、针对个人内心的冲突点展开对话等。[实验]的要旨在于通过当事人于现实中表现出内心挣扎的试验,使其真正在体验那些相互冲突的情感,这恰与纯粹地就遭遇的问题而对谈的咨询方式形成对比。重点是实验在于邀请当事人于此时此刻将内在的挣扎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其中的关键是,不同的当事人须套以不同的实验,而且要适时进行。此外,进行实验时,在支持与冒险之间应有适当的平衡。波尔斯特呼吁咨询员应有足够的敏锐度与注意力,使 38 当事人[不至于在过于威胁的经验中受到摧残,或处于安全却毫无收获的状 态](M.Polster&Polster,1990,p.104)。 对话技术亦可用于个别和团体的咨询中,并能以胜利者和失败者间常见的冲突为例:这种冲突其实是一个强有力的诱因,可帮助当事人更敏锐地觉察到其内在分裂,以及分裂的那一方较占 是个可怜人,她不满优势。本例的当事人假设是一个懦弱、无助的妇女,她可能一味地抱怨自己 她的丈夫,但却又怕他离开她,怕因此而变成一个不完整的人。这位妇人把他丈夫的存在当作自己无能的藉口,同时不断地压抑自己,对自己一直说:[我不能]、[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没办法]等。如果她认定自已是一个极为不幸的人,而有那么一丝意念想要去改变她的依赖性,治疗者此时或可安排她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让她去扮演一位完全的失败受难者角色,并任其夸大她自己的这一面。直到她开始厌恶这一面,这时再要求她扮演另一面,即压抑她的胜利者角色,然后去向先前的失败受难者谈话。治疗者可要求她假装为成功、强壮及具独立性者,然后问:[如果你是强壮、独立的,那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放弃了原有的依赖性又将如何,]通过这种技术的运用,常可增强当事人的力量,在真正体验他们一直所扮演的角色后,其结果常使自我重新展现出自主风貌。 由当事人的叙述反映出来。例如,[我愿意更常与别人接触]、[我觉得团体做的事非常无聊。]、[这里似乎没有一个人在乎些什么。]、[我很愿意与你接触,但却怕被拒绝](或接受)。]、[我很难去接受美好的事物;我总是对别人给的赞美打折扣。]、[我总是难以对别人怒言相向,我喜欢永远表现和善。]、[跟别人接触与亲近,会让我觉得舒服些。]面对这些反映,不妨要求团体成员适当地予以配合反应。[我负责„„](I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治疗者也许会要求当事人在每个陈述之后加上[而且我会为它负责。]例如,[我觉得无聊,但我会为我的无聊负责。]、[我现在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但我会为我的不知道负责。]、[我觉得受到排斥及孤独,但我会为此种受排斥感负责。]此种技术的进行可有效拓展个人的感觉领域,同时帮助个人接纳和认识本身的情感,以代替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他人身上。尽管这项技术蛮机械化的,但却颇具意义。 投射(playing the projection) 投射系指一个人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事物,其实正是自己所具有的但却不愿看见也不愿接纳的。一个人往往会花费很多精神去否定自己的情感,以及把某些动机转嫁到别人身上,因此,在团体里,当某人在说别人的时候,常常说是他自己本身属性的投射。 在投射的历程中,治疗者会要求说[我无法信任你]这句话的人去扮演一个不值得信任的角色,亦好变成别人以便能够发现不信任原来是一种内在的冲突。换言之,治疗者是在要求此人去[试扮](try on for size)他在团体中对别人的叙述。 倒转技术(the reversal technique) 当事人的某些症状和言行,常是其潜在行动的倒转表现。针对此种情况,治疗者可要求这类因过份胆怯而痛苦的人,试着在团体中扮演一个爱表现的人。在过去经历的案例中,曾有位妇女,她除了糖衣食物外对其他食物都表厌恶,治疗者即要求她把过去的典型风格倒转过来,尽量表现与过去相反。这样做之后,她很快的就找到她喜欢的口味,亦即能够认识和接纳她的[消极面]与[积极面]。 倒转技术的进行方式在于,要求当事人潜入每件会为他带来焦虑的事件中,去与他自己已经埋没和否认的部份接触。此项技术即藉此帮助当事人能够开始去接纳从前被否定的某些个人属性。 预演练习(the rehearsal exercise) 就培尔斯的看法,我们内心的许多想法其实都在预演中。我们常在想象世界里预演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所期望扮演的角色。而当实际表演开始时,因为怕自己演不好,恐惧与焦虑便袭涌而至。 39 由于内在的预演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因此抑制了我们的主动性,也阻碍了我们去尝试新行为模式的意愿。 借助团体成员相互帮助的治疗方式,并彼此分享预演的情境,可使当事人更能察觉出他们内心预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进行情形,同时也使得他们更能察觉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并设法去达成。此 自己更能察觉到希望被他人赞美、接纳和喜欢的程度与范围。 外,藉此也使得他们 夸张练习(the exaggeratiOn exerciSe) 完形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当事人对自己身体语言所传递的微弱讯号或线索更能敏锐地察觉。虽然动作和姿势都能够藉之传递讯息,但所表达的也许并不很完全。若能要求当事人重复地夸张其欲表达的动作或手势,将可使之与该行为有关的情感强烈化,进而使其内在隐藏的意义更清楚地表现出来。 有一些行为颇适于运用此项夸大技术,诸如:要表达痛苦或一些愤怒情感例如,抖动、弯腰缩肩、握拳、皱眉、苦瓜脸、双手盘胸等动作时,却面带不一致的微笑。以抖动为例,如果当事人告诉治疗者他的腿在抖动,治疗者此时可能会要求当事人站起来,更夸张地抖动双腿,然后为此动作作说明。 夸张练习也可应用在语言行为中。如治疗者可教当事人重复说出他想掩饰的话,且愈重复愈大声,如此常能真的使当事人开始倾听自己真正的心声。 当事人在情感或情绪不愉快而想逃避的关键时刻,治疗者即要求对方保持着这样的感觉。绝大多数的当事人都想逃避恐惧或不愉快的感觉,但治疗者会藉着要求他们停留在体验到的恐惧或不愉快中,从旁鼓励他们趁机去深入探讨这些想要逃避的感觉。要去面对、体验感觉,不仅只需要勇气,同时也要愿意忍受去除障碍时可能遭遇的痛苦,但经历这些之后,却能使人们有崭新的成长。 完形梦境治疗(the Gestalt approach tO dream WOrk)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可以解析的,强调理智的观察,并运用自由联想去探析梦中所代表的潜意识意义。惟完形治疗法并不主张去解析梦境,而是要把梦境带至现实生活中使之重现。此时梦已不被当作是过去的事,而是要在现在表现出来。做梦的人或许正是梦境中的一部分。对于梦境的处理方式包括:展现梦境,回忆梦境里的每个人、事、物及心情,然后将自己变成梦中的每一部分,尽量去表现梦境,并引出对话。由于梦境的每一部分都假设是自我投射,做梦的人会为梦里的各个角色或短暂的际遇编造出剧本,而梦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层面的表现。通过这些相互对立层面间的对话,当事人于是能逐渐察觉到自己情感表现的世界。 投射观念是培尔斯梦境理论的核心,依其所见,梦里的每个人、物都代表做梦者投射的对象。培尔斯(1969a)曾做这样的建议:[从不可能的假设开始,而假定所有我们从他人处所见到的都只是一种投射而已。](P67)他认为,对感觉和投射两者的了解是一体的。因此,他认为不必去解析梦境、不用去玩那些益智性的猜谜游戏,或告诉当事人梦境代表的意义。当事人不需要去对梦境作探索,而是要把梦当作一个剧本,然后以梦里各部分的对话来作实验。当事人若能表演出内在对立的冲突面,亦就能吸收它们的差异并整合这些对立的力量。按弗洛伊德的看法,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但培尔斯(1969a)却认为它是通往整合的捷径;(p.66)。 培尔斯同时也认为,梦是人类最自发性的表现,它不仅代表未完成的事件,但也可能远超过这些末完成的事务或未实现的愿望。其实每个梦都代表着一个人存在的讯息和内心的挣扎,如果梦境的全部都能被了解与同化,则梦里的每件事物都可很容易地被察觉。事实上,在梦里所完成的每件工作都能导致某程度的同化。培尔斯认为,如果能适当地处理梦境,存在的讯息就会愈清楚。在梦境中藉着显露出遗漏的部分及逃避的方式,最能发现人格的缺失。如果不愿去记取梦境,等于是拒绝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完形治疗者会要求当事人谈论他们所遗漏的梦。以下所举的例子,即当事人在治疗者的辅导下,以现在式说出的梦境,其情境就像他们仍在梦中一般: 笼里有三只猴子,一大二小,虽然它们显得极为吵闹,但他们却很吸引我,大小猴子后来彼此打架,最后竞跑出笼子爬到我身上,我把它们推开,它们在我周围继续争吵,简直令我无法忍 40 受:我转身想去告诉蚂妈,我需要帮助,因我已无法再控制这些猴子,它们简直快要令我发疯。我感觉非常悲伤、疲倦和泄气、我离开笼子,同时也想我的确爱这些猴子,钽我必须放弃他们:我告诉自己也像别人一样,在平常喜爱宠物、而当情况变化时就想弃他们而去,我极力地想寻找解决的办法以保留这些猴子,不使这些可怕的结果发生。我决定把猴子继续关在笼子,我想这也许是保住它们的方法。 治疗者接着要求当事人--布兰达(Brenda)[变成]她梦里的每个部分。此即要地[变成]笼子、[变成]猴子,并且跟每只猴子说话,再[变成]它妈妈„„等。此项技术最具效力的地方就在于当布兰达在敍述它的梦境时,就好像这梦正在进行一样。她迅速地察觉到她梦里所表现的挣扎正代表著它和丈夫及两个小孩间的斗争。从对话中,布兰达也发现她既喜欢又怨恨她的家庭。她知道若让家人体察到她的感受,就必须与他们一起去改善长久以来紧张的生活步调。实际上,这些并不需要靠治疗者的解释来帮助她去了解梦境里所有显示的讯息。 个案举例 完形治疗法应用在史天恩个案 在现实疗法中,我们介绍了史天恩的案例。完形疗法的咨询员必然会聚焦在史天恩与父母、手足、前妻之间未完成的事务上,这些主要是怨恨的情绪,然而他将这些怨恨转向自己。他目前的生活状况会被仔细探索,但是也可能需要让他重新去体验过去的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干扰了他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企图。 虽然重点会放在史天恩目前的行为上,但咨询员很可能会引导他察觉他如何背负着过去的旧包袱,以及如何因而干扰着他现在的生活。咨询员会协助他重新经历过去做无益决定时的背景情境,基本上,他必须察觉到,幼年时期为了求生存而做的一些决定如今并不恰当。他幼年时期所做的一决定是:[我很笨,如果我不存在的话,情况就会改观,我是个失败者。 史天恩所接受的信息影响着他。咨询员会有兴趣探索他的文化背景,包括他的价值观及该文化的价值观特征。在此作法下,咨询员也许会找到以下的一些文化指令:不要跟陌生人谈论你的家人,家丑不要外扬、不要顶撞父母,因为他们值得尊敬]、[不要在乎你自己]、[不要露出你的弱点,把你的感受与脆弱面藏起来]。虽然咨询员尊重史天恩的文化背景,但是仍会挑战史天恩去检视那些不再有用的文化指令。虽然史天恩可以保持那些他所珍视的文化特征,但是他同时也应修正某些文化期望。 咨询员很可能会设计出一些试验,使史天恩能去探索许多他持续受到末竟事务影响的方式。在典型的完形治疗法中,史天恩是在治疗关系背景下处理他内心的挣扎,而不单单只是谈论他的过去,或分析他的洞察。咨询员也许会要求他[变回]小时候的角色,然后回想当时有哪些人告诉他该如何思考、感受、与表现其行为,也就是再去体验当时混乱的心情或伤痛。从中他可以深深体会到,当时的感受与想法是如何影响着如今的行为。从文化制约作用来看,他学到的是情感的压抑隐藏,而不是坦露表达。了解这一情况之后,咨询员会探索他的迟疑,协助他变得更能够把情绪表达出来。 如果史天恩决定体验他的情绪而不是拒绝的话,则咨询员不仅会要求他谈论过去的经验,也会要求他想象自己又与前妻在一起的情景,让过去的痛苦再次重现。借助在假想中[直接]对前妻谈话,他可以象征性地使过去的情景重现并体验。他可以向她诉说他的怨恨与伤害,最后则终结他们之间末完成的事。同样重要的是,他也可以跟他的哥哥姊姊说话,说由于他们总是在家中被视为[完美]的小孩,而令他感到怨恨。不管如何,史天恩愿意以这种象征方式跟他们说话,是治疗的重要部分。此外,也需要跟他的父母做一番说话,但史天恩须重返小孩的身份。咨询员可能会使用空椅技术,把史天恩的家人[请进]治疗中。完形治疗法并不需史天恩跟这些人做真实的交谈,但引导史天恩向这些人做象征性的告白却相当重要。咨询员会鼓励史天恩向他们[说出]他以前不曾说出的话。咨询员可能会问[你对于这些人各有哪些怨恨?你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你不曾得到的什么东西?你希望他们以前能如何对待你?现在你必须告诉他们那些话,才能抚平你的怨恨?] 41 通过察觉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察觉自己如何受制于过去,史天恩会逐渐负起自己生活的个人责任。为达此目的,可以进行[对话游戏],让史天恩内心的[优胜者]与[劣势者]对谈,双方为了争夺控制权而挣扎交战。他自己同时演两个角色,此时可以再次使用空椅技术。借助这个游戏的进行,是希望史天恩能了解他一直在玩这种自我折磨的游戏。由于史天恩无法感觉自己像个男人,特别是与强悍的女人相处时,因此他可以以夸张的方式扮演一个小男孩,然后跟一位强悍的女人(空椅中)谈话,接着再扮演这个强悍的女人来跟小男孩说话。重点在于让他正视自己的恐惧,并让心中两种极端的角色能够对话。目的不在于逼出他的感受,而是学习与心中的极端角色共处。为什么他必须是[男孩]或[强有力的超人]不可呢?难道不可以学着当一位有时候也会害十分而脆弱的男人吗? 完形的演练对史天恩的功效在于:协助他更完全地感受到自已现在所做的,只是为了使重要的人物在自己的心目中保持生动强大而已。一旦他能够更加了解这种依赖性时,他就能够自发地为自己的愿望而努力,而不是继续受别人的期望的控制。 后 续 如果你继续担任史天恩的完形治疗法咨询员,利用以下问题有助于思考如何辅导史天恩: ?从史天恩个案中,你能指出哪些未完成事件?从史天恩受到打击的经验、他的逃避、或他的未完成事件,会不会勾起你内心深处的未完成事件?依完形治疗法的架构,你可能会如何处理你的未完成事件? ?试指出史天恩的僵局是什么,你在他身上发现哪些逃避的类型? ?从上面的敍述可知,完形治疗法会使用几项技术,促进史天恩把他的工作带到此时此地。假设他指出,他想探索跟母亲之间的一些问题,你会使用完形治疗法的那些技术?你希望达到何种效果, ?你认为史天恩有哪些内心挣扎,你可能会如何处理这些挣扎, ?你可能会如何处理史天恩所接受的文化信息,你能够一方面尊重其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能仍鼓励他评价这些文化信息对他的影响力吗, 新完形祈祷文 如果我就只是做我自己的事,而你做你自己的事, 我们便是站在失去彼此及我们自己的危险边缘上, 我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根据你的期待而活, 但我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肯定你 做为一名独特的万物之灵而存在的, 同时也为你所肯定。 我们唯一有在彼此的关连中才是完全的自己, 一个与你疏离的我, 是不完整的。 我并非偶然发现你的, 我籍由积极地伸出手臂 而非被动地等待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而找到你, 我可以有意识地使它发生。 没错,我必须从我自己出发; 但我不能止于我自己; 真理始于二。 完形治疗理论 42 完形治疗的基本前提是:生命的一切发生在当下,不在过去或未来;当我们沉浸于过去或幻想着未来时,就不算全然活着。活在当下让我们能够为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选择一及所采取的行动负责;全然活在此时此地带给我们更多直接面对生命、无惧于展现生命力的激励、能量和勇气。 完形治疗的焦点是现象(what)和过程(how)而非原因(why),为什么的答案只提供解释和借口,却会让人失去生命的主宰权和责任感;而什么和如何的答案则能增加觉察,有助于我们去看到自己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觉察,非责难也非解释,更能带来自我驾驭。 当一个人透过完全的觉知、生机盎然的接触而诚实面对自己与存在的本质时,成长和改变会是自然且无可避免的结果。存在最本质的矛盾之处在于,当这个人面对并且完全地成为自己本然的样子,而非试图成为他不是的样子时,改变自然发生。 师的工作是帮助案主发展出他自己的觉察,并 完形治疗师并不会将改变本身当作目标。治疗 与他当下的样子做完全的接触。唯有在案主放弃--至少是一段的时间,努力变成他想要的样子,而代之以仅可能全然地经历到他本然的面貌时,改变才有可能发生。波尔斯在与爱丽(Ellie)进行的个案中,点出刻意的改变并不会有效的事实: 爱丽:我叫做爱丽„„嗯,我觉得胸口有一点不安,我想要放松一点。 波:那是一个计划。 爱丽:什么, 波:当你说,我想放松一点,时,那是一种计划。 爱丽:我现在正在尝试。 波:,我现在正在尝试,这也是一个计划。你将你现在的样子和你想要成为的样子混为一谈 了。 爱丽:现在我„„我在移动我的肩膀,想感觉自在点。我想要谈谈我的„„ 波:爱丽,我先告诉你一些事情。个案治疗的立足点在于,现在,,你从刚刚开始一直都停 留在,未来,。,我想要处理这个,,我想要尝试那个,诸如此类的。如果你真的想要尝试的话,用,现在,做每一句话的开始。 ,我觉得我胸口跳的厉害。 爱丽:现在我正在告诉你,波尔斯医生,我觉得不太舒服。现在 我感觉到我吸了一大口气。现在我觉得好多了。 波:你看,你和你自己在此时连结上了,而非试图逃进未来。所以当然会觉得好多了„„ 波尔斯以底下这一段对于改变的评论,作为与爱丽进行的对话的结语: 我们全部都很关心要如何做改变,而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拟定计划,看他们想要做出哪些改变。,我应该像这样、像那样,林总总的。但实际的情况是,刻意改变的方式是绝绝对对不可能奏效的。 只要一说出,我想要改变,-订出一个计划,就已经创造出一个阻碍你改变的反作用力了。改变是自行发生的。如果你深入现在的你,如果你接受现在本然的样了的话,那么改变自动会开始产生,这正是改变的奇妙之处。 “何谓完形” 德文中的完形(gestalt)意指一个整体,或是一个完整的形式、模式或是形体。一个完形或者说是一个整体,需要考虑到包括整个事物或人及其脉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原为精神分析师的弗列兹?波尔斯医师(Dr.FritzPerls)等人发展出让心理治疗 效果更立即、显著的完形治疗法。 完形治疗是一项促进心理健康及个人成长、解决人际冲突、增进个人效能、改善沟通的工具。它重视接触与此时此地的觉察,是一种有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完形治疗提供提升对自我及环境觉察的技巧,藉此觉察让个人更能接受并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强项和能力。 43 波尔斯等人强调治疗的目标是人格的整合、增加觉察与接触,因为它们无可避免地一定会导致改变和成长。目标并不是要治愈案主,而是要教导他如何认识自己,并给他一盒装满工具的工具箱,好让他不只可以解决现在的状况,同时也包括未来的状况。 优秀的完形治疗师通常异常地敏锐,能够在短时间内直觉地看穿人们的语调和身体姿势,触碰到人们性格的关键点,凸显出他们卡住、伪装或者是防御的地方,在令人无法置信的短时间内帮助他们经历过或者是见证了神奇的蜕变。 完形治疗理论的渊源 完形治疗理论主要渊源有三:第一是精神分析,完形治疗从中撷取一些与内在生命有关的主要原理。着重个人成长、经验和责任的人本主义、全人观、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著作为第二个渊源。完形心理学则是第三个渊源,完形治疗当中的完成、解决和整合的范型来自于此,同时也是处理未竟事宜的基础。 另外,除了以上三大渊源,完形治疗也受到禅宗、勒温的场域理论、葛斯坦的机体心理学影响及心理剧、身体治疗等流派的影响。 波尔斯曾在日本一间禅寺挂单数月。禅宗教导我们以「净眼」观之,期待能见到事物原貌而非个人的预期或记忆。虽然禅宗的发展比现象学早了好几世纪,但两者都避开诠释和理论,着重直接经验。跟这个教派一样,波尔斯也非常重视明显可见之处,而不去寻找下意识的肇因。根据现象学派的理论,唯有透过当下的描述,才能了解一个人的经验。现象学的方法企图让我们解除评断、解释和预期的束缚,直见事物的本貌。就这个层面而言,它与禅宗不谋而合。 自我察觉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决定及反应,系因我们拥有自我察觉的能力。察觉能力愈强,自由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见命题二),因为拓展我们的察觉能力,即能增进我们充分体验生活的能力。我们察觉的命题包括: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拥有无限的时间去完成生活中想要做的一切事情。 ?我们有采取行动或不行动的潜能;即使不行动,也是一种决定。 选择自己的行动,因此能创造出自己的部分命运。 ?由于我们 ?人生意义是我们寻求及创造成独特目的之产物,并不会自动出现。 ?基本上,存在的焦虑来自于我们的自由意识,它是我们生活里的重要部分;当我们对可行的抉择增加察觉能力时,同时也就增加了对抉择结果所应负的责任感。 ?我们很难克服寂寞、无意义、空虚、内疚和孤独。 ?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是我们也有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机会。 察觉的概念可说明如下:想象你正走在一条长廊上,两边有许多扇门。想象你能开启某些门--全打开,打开一点点,或是让它们开着。也许当你打开其中一扇门时,你会看到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可能是恐怖或丑陋的。但是,你也许会发现其中有房间充满着美妙的事物。你可以和自己赌一赌,到底是关门还是开门。 我们能够选择去拓展自己的意识或限制意识。由于自我察觉是大部分人类潜能的根源,因此使人类成长的根本就是决定去拓展它。下面谨列举在咨询过程中当事人拓展自我察觉的个人经验: ?他们了解自己是如何以依赖带来的安全感去交换自己做决定时所伴随而来的焦虑。 ?他们开始了解到,他们的自我认同是回应其他人对于他们的定义。 ?换言之,过去他们一直着重于寻求别人的肯定与赞赏,而非求助于自我的肯定。 ?他们领悟到自己在许多面仍受到过去经验和决定的束缚,并了解自己可以做新的决定。 ?他们了解虽无法改变生活中的某些事,但可以改变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并作反应。 ?因为从过去的经验中,他们学习到如何重新塑造未来,因此他们知道自己并非注定要有一个和过去一样的未来。 44 ?他们认识到自己若过于担忧死亡,就难以欢渡生命。 ?他们能面对自己的限制,却仍能感觉自己的价值,因为他们了解,并非完美无瑕才能感受价值。 ?他们体会到目前生活的失败在于自己太在意过去,计划未来,或企图在同一时间内做许多事。 增强自我察觉是所有咨询的目标,其中包括:对其他选择、动机、影响个人的因素以及个人目标察觉等。治疗者有义务使当事人了解,增强自我察觉必须付出代价。当某人的察觉能力愈来愈精进时,就会发现更难回到原状。对于个人状况无知可能会带来满足感,但部分的死亡感也会伴随而来,然而,当一个人开启内在世界的多扇门窗时,他们可以预期更多的挣扎与更能自我实现的潜能。 追求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 人们都有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同时又有兴趣走出自我的世界,与别人及大自然产生关系。每个人都希望发现自我--即追求(或创造)对自我的认同,但这并不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我们必须努力发展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奉献自己并关怀他人,才能成为理性的人。许多存在主义作家讨论到孤独、无归属感及疏离,这些现象可视为个人与他人及大自然发展联结关系时失败的结果。 问题是,大部分人通常会向外在世界中的重要他人寻问自己生命的方向、答案、信仰与价值,而却不去信任自己。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冲突,不从自己内心深处去探索症结所在,反而为了别人的期望而出卖自己,导致我们变成别人思想的产物,与真正的自我背道而驰。 存在的勇气(thecouragetobe) 我们必须鼓起勇气来发掘自我核心,并学习如何利用内在力量来生活(Tillich,1952)。当事人最大的恐惧之一是,发现自己没有重心、没有自我、也没有实体,有的只是他人期望的反应而已。例如,一位当事人就说过:“我的恐惧在于发现自己不存在,没有自我。我发现自己只是个空壳子,内在空洞,如果把面具卸下,就一无所有了。” 存在治疗者会要求当事人强化“自己只是别人期望的总和”及“父母的影射或父母的替代者”之感觉。只要当事人有勇气去认识:现在他们感受如何,打算终身如此吗,有没有其他出路,若发现自己什么人也不是,能另外创造一个自我吗,何处着手呢,等恐惧感并将之诉诸于语言文字后,则情况将会好转。我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一开始便要求当事人接受自己是“活在别人阴影中”的事实,并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孤独的经验(theexperienceofaloneness) 存在主义主张人类部分的生活是体验到孤独感,但是他们也认为人们可从探视自己的内心及意识到分离的体验中获得力量。当我们感到不能依赖任何他人来肯定自我时,孤独于是产生;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是单独地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必须自行决定所要过的生活。如果自己无法忍受孤独的时刻,那么又如何能期望他人因我们的相伴而产生充实的感受呢,在我们与别人建立稳固的关系以前,必须先行和自己建立此一关系。 人的存在既是孤独的个体,但同时又与他人相关的命题本身就有其矛盾性,但此一矛盾也说明了人的处境。企图改变这种情境本身就是一项错误的选择。总之,最终我们仍是孤独的。 关系的经验(theexperienceofrelatedness) 人类依赖着与他人的关系。我们需要在他人的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希望别人在我们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当我们忍受孤独,并发掘自我内在的力量,那么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便可建立在自我实现上,而非自我剥夺上。因为如果我们感觉自己受到剥夺,那么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将只是一种寄生共存的关系,无法有更多的期望。 45 协助当事人分辨“神经质地依附他人”和“在治疗关系中双方都能成长”两者间的差异,也许就是治疗的功能之一。治疗者可以激发当事人去检视他们从治疗关系中获得什么;他们如何去避免亲密的接触;他们如何防止彼此间有对等的立场;以及他们如何才能创造出具有治疗性、健康、而且成熟的人际关系。 ingwithouridentity) 认同的挣扎(struggl 我们对于终极孤独(ultimatealoneness)的察觉,如同对死亡和自由的察觉,可能使我们恐慌。就如同许多人畏缩害怕不敢冒险去面对自由与负责一般,某些人则尝试逃避接受他们的孤寂与疏离。发哈(Farha.1994)指出,因为我们害怕处理孤独,因此有些人乃依循仪式般的行为型态,那些是我们在幼年时期粘贴在我们身上的意象或认同感。他说,有些人变得陷入奉行不渝 “存在”的经验。 的“行为”模式,而逃避自己 在部分的治疗过程中,治疗者须激–发当事人去检视他们如何失去自我认同,特别是如何让别人为他设计生活,治疗过程本身就常令当事人感到自我恐惧,尤其是当他们了解他们已放弃自由并交给别人时;而在治疗关系中,他们则必须收回他们的自由,治疗者将拒绝提供当事人简单的解决方法或答案,反而会要求当事人在现实中自行去发掘自己的答案。 完形课程讲什么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完形治疗是效果明显的一支学派,不论运用在个人自我成长、创伤治疗、与人关系的建立或是助人工作(义工或专业),都有惊人的助益。本课程计划以系统性的方式培育专业的完形治疗师,欢迎对「自助助人」的人生志业有兴趣的朋友参加。 完形治疗的特色是生动、活泼的,它能实际的增进人们的直接经验,而非仅抽象的谈论情境,所以完形治疗是体验性的,治疗师设计一个实验(experiments)帮助当事人作自我觉察,透过此种觉察使当事人可以选择改不改变及如何改变。 完形治疗法也强调身体体验如呼吸法、能量状态、觉察身体某些部位所受到的阻碍,所以完形也常与身体工作连结。 对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些人格障碍,完形提供了必要的处理方式与面对挑战的技 负责及更富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巧,它帮助当事人朝向整合、真诚、开放、自我 1.何谓觉察(awareness),觉察如何产生疗效,觉察的动力(dynamic)为何,如何增进觉察力,如何对别人更具觉察, 2.如何解决个人内在冲突,如何完结生命中的未了情, 3.为什幺我们不能与人保持真实而开放的接触(contact),探讨精神官能症的机转与类型(即接触干扰),如投射(projection)、内摄(introjection)、回射(retrofletion)、融合(confluence) 4.活在当下的意义为何,在完形治疗中当下(hereandnow)的重要性如何, 5.介绍完形的理论与技术 6.如何运用完形与荣格学派解析梦境,并了解艺术对解梦有何帮助, 7.如何运用艺术去协助个人与团体治疗 8.完形运用在情绪管理 9.戏剧与幽默的疗效为何, 10.什幺是觉察?选择?负责?自由, 46
/
本文档为【完型疗法--心理学修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