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风险监测与报告

2019-01-12 17页 doc 35KB 1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风险监测与报告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定义:信用风险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监测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是否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超过阈值,并采取相应措施。 目标:对借款人的了解;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测;对抵质押物的评估;对五级分类的调整;补救。 JP摩根的统计分析显示: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预控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度为50%~60%;在贷后管理过程中检测到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度为25%~30%;而当风险产生后才进行事后处理,其效力则低于20%。 一、风险监测对象:单一客户、组合风险监测 (一)单一客...
风险监测与报告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定义:信用风险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监测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是否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超过阈值,并采取相应措施。 目标:对借款人的了解;对执行情况的监测;对抵质押物的评估;对五级分类的调整;补救。 JP摩根的统计分析显示: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预控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度为50%~60%;在贷后管理过程中检测到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度为25%~30%;而当风险产生后才进行事后处理,其效力则低于20%。 一、风险监测对象:单一客户、组合风险监测 (一)单一客户风险监测 单一客户风险监测方法包括一整套贷后管理的程序和,并借助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等方法。商业银行监测信用风险的传统做法是建立单个债务人授信情况的监测体系,监控债务人或交易对方各项合同的执行,界定和识别有问题贷款,决定所提取的准备金和储备是否充分。 指标体系:基本面指标和财务指标 1.基本面指标 ①品质类指标。包括融资主体的合规性、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组织架构、管理层素质、还款意愿、信用记录等。 ②实力类指标。包括资金实力、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人力资源、资质等级、运营效率、成本管理、重大投资影响、对外担保因素影响等。 ③环境类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外部重大事件、信用环境等。 2.财务指标 ①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营运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利息保障倍数、债务本息偿还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的息税前盈利(EBITDA)、现金支付能力等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②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产品销售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总收入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息税前利润率、资本收益率、销售成本收益率、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成本费用净利润率,以及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率、普通股权益报酬率、股利发放率、价格与收益比率等指标。 ③营运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④增长能力指标。包括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权益增长率等指标。 从客户风险的外生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 “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这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的评价,应定期进行复查。当条件改善或恶化时,应对每个客户重新评级,确保内部评级与授信质量一致。 内部评级是监测和控制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评级下降的客户应当接受额外的管理和监测。一般而言,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偶尔发生的风险波动,应给予较大的容忍度;对于风险程度本身就很高的客户,则应给予较小的容忍度。 需要注意: 从单一客户风险的检测到同类别客户的风险监测(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内部评级是风险监测的重要工具。 (二)组合的风险监测 1.传统方法:对资产组合的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监测。商业银行可以依据风险管理专家的判断,给予各项指标一定权重,得到对单个资产组合风险判断的综合指标或指数。 2.资产组合模型: (1)估计各风险暴露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价值的概率分布。 当然,估计大量个体暴露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困难,一般把暴露归成若干类别,假设每一类别内的个体暴露完全相关。 在得到各个类别未来价值的概率分布后,再估计风险类别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2)不处理各暴露之间的下相关性,直接估计该组合资产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组合监测能够体现多样化投资产生的风险分散效果,防止国别、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的风险集中度过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不良资产/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预期损失率 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暴露×100%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单一(集团)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贷款风险迁徙率: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监测指标。 (1)正常贷款迁徙率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 款余额一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一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2)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3)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4)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5)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贷款迁徙率 假设商业银行当期期初共有l 000亿元贷款,其中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分别为9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5亿元、5亿元。该年度银行正常收回存量贷款l50亿元(全部为正常类贷款),清收处置不良贷款25亿元,其他不良贷款形态未发生变化,新发放贷款225亿元(截至当期期末全部为正常类贷款)。至当期期末,该银行正常类、关注类贷款分别为950亿元、40亿元。则该银行当年度的正常贷款迁徙率为:该行期初正常贷款余额为900+50=950(亿元),期内减少额为150亿元,期末正常贷款 为950+40=990(亿元),其中来自原正常贷款的为990—225=765(亿元),期内贷款迁徙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为950—150—765=35(亿元),所以正常贷款迁徙率为:35/(950—150)×100%=4.38%。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三、风险预警 定义:风险预警是指根据各种渠道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 1.主要程序和方法 程序: ①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②风险分析 ③风险处置 风险处置是指在风险警报的基础上,为控制和最大限度降低商业银行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按照阶段划分,风险处置可以划分为预控性处置与全面性处置。预控性处置是在风险预警报告已经作出,而决策部门尚未采取相应措施之前,由风险预警部门或决策部门对尚未爆发的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控制措施,避免风险继续扩大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利影响。全面性处置是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类型、性质和程度进行系统详尽的分析后,从内部组织管理、业务经营活动等方面采取措施来分散、转移和规避风险,使风险预警信号回到正常范围。 ④后评价 风险预警的主要方法:黑色预警法、蓝色预警法、红色预警法 2.行业风险预警: 行业环境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周期、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法规 行业经营风险因素: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垄断程度、产业依赖度、替代性、整体财务状况 行业财务风险因素:净资产收益率、行业盈亏系数、资 本积累率、销售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 行业重大突发事件 背景知识:行业风险预警指标 1.行业环境风险因素 2.行业经营风险因素 3.行业财务风险因素 ·行业盈亏系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个数/行业内全部企业个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盈利企业盈利总额),该指标是衡量行业风险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值越低风险越小。 ·行业产品产销率=行业产品销售量/行业产品产量×100%,该指标越高,说明行业产品供不应求,现有市场规模还可进一步扩大。 ·劳动生产率=(截至当月累计工业增加值总额×l2)/(行业职工平均人数×累计月数)×100%,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间的相对技术水平,该指标越高表明其生产技术越先进,单位员工产出越多。 3.区域风险预警: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 ·政策法规的变化 ·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 ·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出现风险因素 4.客户风险预警:客户财务预警和客户非财务风险预警 四、风险报告 (一)风险报告的职责和路径 (1)风险报告的职责 风险报告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清醒认识; ②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③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 ④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和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 ⑤告诉员工在实施和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⑥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 ⑦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2)风险报告的路径 良好的风险报告路径应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即本级行各部门向上级行对口部门报送风险报告的同时,也须向本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传送风险报告,以增强决策管理层对操作层的管理和监督。 (二)风险报告的主要内容: (1)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 ·内部报告通常包括:评价整体风险状况,识别当期风险特征,分析重点风险因素,总结专项风险工作,配合内部审计检查。 ·外部报告的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包括:提供监管数据,反映管理情况,提出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等。在向外部提供风险分析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点就是规范操作,特别是作为境外上市商业银行,应始终坚持规范准确的原则。 (2)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综合报告是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报告期内各类风险与内控状况撰写的综合性风险报告。综合报告应反映以下主要内容: ·辖内各类风险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 ·分类风险状况及变化原因分析; ·风险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 ·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专题报告是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发生(或潜在)的重大风险事项与内控隐患所作出的专题性风险分析报告。专题报告应反映以下主要内容: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事由、时问、状况等); ·发展趋势及风险因素分析; ·已采取和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风险预警方法 全球银行业采用计量技术、IT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等开发出许多预警模型,通过监测一套先行指标体系来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目前主要的预警方法包括专家判断法、评级方法、信用评分法和统计模型法等。 在我国银行业,根据运作机制的不同,可以将风险预警方法分为黑色预警法、蓝色预警法和红色预警法。 1.黑色预警法 黑色预警法在我国经济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各种商情指数、预期合成指数、商业循环指数、经济扩散指数、经济波动图等。 黑色预警法侧重于定性分析,不引入预警的自变量,只考察预警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重点关注预警指标的循环波动特征。比如,经验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大约存在5年左右的循环周期,房地产周期大约在7~8年(其中发展期大体为5年,低落期大体为2年)。 2.蓝色预警法 蓝色预警法侧重于定量分析,它主要是根据风险预警型号的等级来预报整体风险的严重程度的,包括统计预警法和指数预警法两种模式。 (1)统计预警法。统计预警法是指通过利用预警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此确定预警指标的先导长度及强度,再根据预警指标的变动情况、预警等级和重要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确定预警程度的方法。 (2)指数预警法。指数预警法是指根据各种预警指标的预警等级,将这些预警指标加权成为一个总体的指数,再根据加权指数的大小进行分类。应用最广的指数预警法就是扩散指数,它是指全部预警指数中处于上升阶段的预警指数所占的比重。当扩散指数大于0.5时,表明预警指标中有半数处于上升.即风险正在上升;当扩散指数小于0.5时,则表明半数以上的预警指数在下降,即风险正在下降。 3.红色预警法 红色预警法是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预警方法,这种方法先是对影响预警指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再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最后结合风险分析专家的经验自觉进行预警。 某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为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定期(不定期)预警 对于宏观产业政策、行业政策风险实行定期(不定期)预警制度,风险管理部门每半年预警一次。对贷款期限内客户出现的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异常情况由各层面贷后管理人员随时进行风险提示。 二、预警信号风险提示 (一)与客户品质有关的信号 1、客户关键人员如经营决策人员、主要执行人员和技术人员失踪或无法联系; 2、客户拒绝提供与信用审核有关的文件; 3、客户隐瞒重要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如隐瞒资产、债务或抵(质)押品真实情况; 4、客户无恰当理由突然改变会计政策或核算方法以及折旧计提方式、存货计价方式等; 5、客户无正当理由撤回或延迟提供与财务、业务税收或抵押担保有关的信息或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6、客户的竞争者、供应商或其他客户对授信客户的负面评价,以及媒体的负面报道; 7、客户改变主要授信银行,向许多银行借款或不断在这些银行之间借新还旧; 8、客户频繁换会计人员或主要管理人员; 9、客户卷入法律纠纷; 10、客户破产和解或破产重整经历。 (二)企业业主及主要股东个人的风险预警信息 1、有赌博、涉毒、嫖娼等违法或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2、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永久居住权,或在国久开设分支机构; 3、被公众媒体披露的其他不端行为; 4、社会公众对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品质、行为反映不良; 5、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纳税额大幅度下降。(三)客户在银行账户变化的信号 1、客户在银行的存款不断减少或出现异常变化; 2、对授信的长期占用; 3、缺乏财务,如总是突然向银行提出借款需求; 4、短期授信和长期授信错配; 5、经常接到供货商查询核实存款情况的电话; 6、突然出现大额资金向新交易商转移。(四)客户管理层或关键技术人员变化的信号 1、关键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行为异常; 2、财务计划和报告质量下降; 3、主要业务频繁变化; 4、对竞争变化或其他外部条件变化缺少对策; 5、核心盈利业务削弱和偏离; 6、以往的合作伙伴不再与其合作; 7、不遵守授信承诺;; 8、管理层能力不足或构成缺乏代表性; 9、缺乏技术工人、工资不能正常发放或有劳资争议。(五)业务运营环境变化的信号1、存货异常变化; 2、工厂维护或设备管理落后; 3、主要业务发生变动; 4、缺乏操作控制、程序、质量控制等; 5、主要产品线上的供货商或客户流失; 6、水电费或其他公用事业收费的支出显著减少。(六)财务状况变化信号 1、付息或还本拖延,经常申请延期支付,或申请实施新的授信,或不断透支; 2、申请实施授信支付其他银行的债务,授信抵押品情况恶化或再次用于抵押; 3、客户或其业主或其主要股东向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抵(质)押担保或保证; 4、客户主要股东向其他人转让或拟转让股权; 5、客户财务比率指标恶化,包括: (1)流动性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过低; (2)杠杆比率如负债比率过高,经常用短期债务支付长期债务或作为长期资金使用;(3)保障比率如利息保障倍数过低,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利息;(4)获利能力比率如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大幅下降。 6、应收、应付项目发生异常变化; 7、支票收益人要求核实客户支票账户的余额; 8、定期存款余额减少; 9、授信需求增加,短期债务超常增加; 10、客户自身的配套资金不到位或不充足; 11、其他银行提高对同一客户的利率; 12、客户申请无抵(质)押授信产品或申请特殊还款方式; 13、银行无法控制抵押品和质押权; 14、客户无形资产占比过高或者无形资产估价过高; 15、客户或有负债大幅增加; 16、客户关联交易增多。(七)客户履约能力变化信号 1、客户现金流出现问题; 2、客户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下降; 3、客户还款记录不正常或未按合同还款; 4、客户欺诈,如在对方付款后故意不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5、客户弄虚作假; 6、客户主要业务或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动。三、风险预警处理 (一)借款人出现下列预警信号之一的,禁止进入,存量贷款应采取退出措施。 1、已经拖欠到期贷款本金或利息; 2、产品积压滞销、出现非正常停工停产; 3、严重亏损或资不抵债(企业名存实亡); 4、已经或准备申请破产或清算,以及正在破产清算; 5、发生了重大损失的安全事故、泄密事件或重大人事变动,可能或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或债务清偿能力; 6、涉及重大法律诉讼、仲裁或重大经济纠纷,不能正常经营和还贷; 7、未经银行同意擅自处理抵(质)押物; 8、借款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违法乱纪、走私贩私、商业侵权贪污腐败以及生产经营伙伪劣假冒产品; 9、被吊销(或停止使用)贷款卡、法人营业执照、专营权、主导产品生产许可证,或被勒令停产整顿,补查封、冻结财产; 10、借款人被外管局、人民银行等权威机构列入“黑名单”或取消有关资格; 11、抵(质)押物市场价值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35%); 12、抵(质)押物出现破损、变质及其他影响价值的变化(减值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的35%) 13、抵押物被物权持有人以各种方式转移,可能影响债权实现。 (二)借款人出现下列一项预警信号的,应分析预警信号发生的原因,对贷款人风险进行评价并采取必要的风险弥补措施,应谨慎的有条件进入;企业同时出现下列二项预警信号的,应对贷款采取保全措施,禁止进入;企业同时出现下列三项或三项以上预警信号的,应采取退出措施。 1、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实行退出政策; 2、无法解释的应收款、存货增加; 3、负债迅速增长(特别是短期银行借款的增长超过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4、销售额度增长但利润减少; 5、准备实施重大的经营决策; 6、净现金流量大量减少或出现负值,不足以支持正常业务; 7、关联企业间非正常大量转移资金; 8、借款人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 9、坏账损失增加; 10、转盈为亏,亏损额呈逐步增加的态势; 11、国家出台了不利于企业的法规政策; 12、企业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突然出国、死亡或失踪; 13、准备进行兼并、收购、分立、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等重大改制; 14、或有负债接近或超自身承受能力; 15、借款人建设项目突然取消或停缓建; 16、贷款保证人出现财务风险支付风险; 17、因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被新闻媒体曝光; 18、以种形式悬空或逃避债务(包括非银行债务); 19、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20、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存在较大经营风险或出现预警信号,或反映借款企业信誉不良; 21、企业主要经营者存在不良嗜好或个人信誉不良记录; 22、企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亲属、密友中出现重大经济问题; 23、国家相关政策出现不昨同类抵(质)押毁损。 24、因不可抗力造成抵(质)押物毁损。四、本办法由银行制定、解释和修改。五、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
本文档为【风险监测与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