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十月

2017-09-01 6页 doc 22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列宁在十月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十月”网络文章转载 前苏联电影中放映的最多的,给当时的中国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列宁在十月”了。 该片从1917年10月列宁从国外回到彼得格勒准备发动武装起义讲到第一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到先在,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了,社会主义国家最多时有几十个,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抗。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冷战时期。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或者解体,或者改革。 说该片就说说片中...
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十月”网络文章转载 前苏联电影中放映的最多的,给当时的中国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列宁在十月”了。 该片从1917年10月列宁从国外回到彼得格勒准备发动武装起义讲到第一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到先在,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了,社会主义国家最多时有几十个,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抗。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冷战时期。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或者解体,或者改革。 说该片就说说片中对十月革命的发生过程中的事的讲述。 列宁回到国内时,当时的政府已经得到消息,影片一开始就是军队在街头严格盘查行人的证件,并向行人解释是一个德国间谍列宁要回来了。当年看到这段时,以为是敌人对列宁的污蔑,最近看到一些解密的历史资料才知道,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当时德俄两国战争已经陷入僵局,德国不但要应付与俄国的作战,还要在西线与英法对抗,国力军力都有些不堪负担。于是德军总参谋部提出与流亡在外的列宁接触,用德国的力量将列宁送回国,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举行起义夺取政权,之后放弃当时的俄国政府的继续战争政策。 以后的事确实就是这样发生了。 影片中只表现了列宁,斯大林等人物,抨击了季诺维也夫等人将举行武装起义的消息透露给报纸的情况。很多事情没有详细交代,比如说当时反对起义的人有谁,起义发动,直接指挥的人有谁,斯大林当时在党内和党外的地位及影响力是不够指挥起义的。 发动和指挥起义的是托洛茨基,他在舰队的水兵中影响力很大,是他首先把水兵们团结在布儿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加上其他党的领导人发动和控制的工人武装,使起义得到了成功。这就是为什么“阿夫勒尔号”巡洋舰那一声炮响代表了十月革命的成功。因为彼得格勒是一个海岸城市,终于当时政府的俄国陆军精锐部队大多在前线,市区只有一部分收备部队及士官学校的士官生,这些力量是抵抗不住海军炮舰和水兵的进攻的。 十月革命作为第一次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人为主体的革命,在成功的条件上与其他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夺取政权的方式不同,一次夺取政权的行动首先要有外部环境,各国忙于对外战争往往是发动国内事变的好机会,还要有足够的人力与物质基础。列宁利用德国的帮助回到了国内领导了夺取政权的成功,又停止了消耗国力的对外战争,这两件事对于当时的俄国来说都是好事,尽管在敌人方面说他是德国间谍,党内一些人也不赞成停止对外战争,但从长远角度看,这样利用并与德国人是正确的。 托洛茨基后来因党内斗争被斯大林逼得流亡国外,也许最后杀害他的凶手都是克格勃人员。但他的“红军之父”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是他领导了十月革命的武装斗争,并建立了红军这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没有这些就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的苏联。 说这些并不是想给列宁添污点更不是想给托洛茨基正名,只是觉得影片拍摄当时,编导们处于环境不能把片子按真实历史情况拍摄,只能是尽可能地宣传列宁及十月革命的正面形象。 片中有两位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是列宁的扮演者史楚金,曾经看过介绍他的书,他本人的长像与列宁有些差距,但因为其表演才华出众,才被导演选为列宁的扮演者。他的表演确实出色,他没有见过列宁,接到演出任务后他搜集了能搜集到的列宁的任何影像记录及书籍,花大力气研究列宁的思想及生活习惯,最后在银幕上成功地表现了列宁。此后,苏联影片中很多列宁形象都是由他扮演的,以至于观众们一想到列宁就是他扮演的形象。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密探的扮演者,他长像活似一个猩猩,但头脑却很机警,上面派他去找列宁的藏身之处,却又很BS他,但他了完成任务,如果不是列宁的机警,可能他还真能领一大笔奖金。 本片描写列宁踏上凯旋路:片头列宁潜回国内,从火车头跳下来后,便遁入茫茫夜色中。编导的目的在于着意渲染白色恐怖。但历史上,列宁是很风光地回来的:彼得堡的布尔什维克组织了数千名工人群众,赶到车站欢迎领袖归来。火车进站时,站台上红旗招展,喀琅施塔基地的水兵仪仗队鼓乐齐鸣,高奏《马塞曲》,非常热闹。 幕后制作: 影片中前苏联人民艺术家史楚金塑造的列宁形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既有政治家的敏感和坚定性,又富有人情味、幽默感和朴实无华的作风,至今还没有一个演员可以超越。瓦西里那句著名的台词:“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成为了我们在处于困境时互相鼓励的一句日常用语。 在十月的日子里,10月24日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攻打临时政府盘踞的冬宫的军事行动开始实施。但是,这种史无前例的攻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布尔什维克的阵营里长期存在的要不要武装起义的争论,此时虽然表面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如何攻打冬宫和在什么时候实施这一计划仍是有争议的。 彼得格勒苏维埃的领导人所持的立场是等等看,如果政府企图反对,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彼得格勒苏维埃一直在主持行动,这就令当时列宁并不在场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有所疑虑。对于这种疑虑,列宁在10月24日晚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紧急信件,申述了自己的立场。列宁写道:“情况已经万分紧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不能等待了”~关于谁来当权的问题,列宁回答得很明确:“谁应当取得政权呢,目前这并不重要。”列宁还强调:“我们今天夺取政权不是要反对苏维埃,而是为把政权交给苏维埃。” 25日,在革命军事委员会下成立了“作战指挥部”,它由波德沃伊斯基、安东诺夫―奥弗先科等人组成。它们执行的是彼得格勒苏维埃的指令,等待着盘踞在冬宫中的临时政府成员们的投降。但是,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这些负责军事行动的领导人有两个担心,一是冬宫里究竟有多少防守的兵力,会不会有援兵开来;二是他们所控制下的水兵和赤卫队力量能否足以夺下冬宫。到25号这一天的下午,布尔什维克们的意见基本集中于一点上:在夺取冬宫后,召开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由列宁宣布夺权的胜利。但是,大会开幕的时间一推再推,先是定为下午3时,又改为6时。最后,在25日晚上6时39分,以“作战指挥部”的名义给临时政府做最后通牒,要他们在20分钟内投降。 事实上,24日白天列宁就悄悄离开了隐藏的地方并于晚间来到斯莫尔尼宫。具体什么时候,在现有的文件资料上找不到准确度记载,只是负责列宁在藏身处居停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会的一名委员斯维什尼科夫有过记载:列宁“24日在房间里留了个条子,说是要外出,要到某个地方去。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都为伊里奇捏了把汗。”来到斯莫尔尼宫后,列宁就在那里敦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人,尤其是向“作战指挥部”的人不断地写条子,催促他们赶快攻占冬宫并逮捕临时政府的部长们。这时对于列宁来说,不占领冬宫,不将临时政府的部 长们逮捕,他所期待的时机就将瞬息即逝,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对于列宁的忧虑和他在斯莫尔尼宫中的表现,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主席、攻打冬宫的事实上的负责人波德沃伊斯基有过记述:“列宁在斯莫尔尼宫的一间小房间里不断地走来走去,像是一头笼中的狮子。他所需要的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冬宫,这个通向政权之路上的最后一个卡子夺取到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骂人,在吼叫,他要把我们这些人都毙了”。直接参加攻打冬宫行动的另一位军事负责人布勃诺夫也写下过这些话:“10月25日的夜间,列宁拼命地催促把冬宫攻下来。而当没有关于行动进程的消息时,他就一个劲儿地催促。” 这表明列宁对攻打冬宫的生死两择的重要性和危机性认识得十分清楚:“拖延发动等于自取灭亡”。也正是在列宁这种催促和压力下,或者用通常话来说,“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攻打冬宫的军事行动才得以加快了速度。实际对冬宫的第一次攻击是在25日晚上10时前开始的,但是由于组织得不好,涌向冬宫大门的队伍又退了下来。此后,临时政府还通过电报局发出了一份通报:“对冬宫的第一次进攻在晚10时被击退。情况良好,冬宫遭到了射击,但都是步枪,没有什么危害。看来敌人不强。”又经过几小时的计划和组织后,安东诺夫―奥弗申科和楚多夫斯基等率领的队伍再次冲向冬宫,但这次在短暂的射击后,迎来的却是一片寂静。据曾经随同楚科夫斯基一起冲向冬宫的一个叫库尔科夫的水兵回忆说,冬宫的大门突然洞开,原来是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亲自把宫门打开了,并且随后把我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正在开会的地方。 据第二天就来到冬宫查看被破坏情况的著名的画家、艺术史家和导演伯努瓦记述:“从亚历山大花园那头开始,熟悉的景象依然如同昔日,看不到任何战斗的痕迹,而皇宫的下部一切全被连接在一起的木墙遮掩着,只有一些地方堆放着木板。只是当我们壮着胆(穿过参谋部大拱门)来到广场并走近皇宫时,才发现皇宫正面的墙上布满了枪眼,一些窗户被打碎了,黑洞洞的,其它大多数窗户的玻璃从远处看去都完好无损,有一些均匀的圆的枪眼。我本以为我会看到破坏殆尽、冒着黑烟的一片废墟,但是,感谢上帝,整座皇宫,远远望去,从皇宫的正门到价值连城的爱尔米塔什,仍和以前一样,巍峨、坚固、不可动摇。” 所有上面这些最初的、最原始的、没有经过加工的文字都说明了十月革命这一事实的几个方面,一是,攻打冬宫的军事行动确实是在列宁的亲自催促和压力下实现的。列宁所把握的正是武装起义的时机,失却了这个时机,十月革命就不可能成功。对于布尔什维克来说这是非生即死的选择关头,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惟一洞察这种危机并做出走出危机决策的正是列宁。 二是,在这场武装起义中,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会起了决定性的组织工作,尤其是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们不仅奋不顾身,而且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他们在关键时刻都“屈服”于列宁的意志。作为当时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托洛茨基起了相当的作用,他和列宁的分歧之点在于是先开会后夺权还是先夺权后开会。托洛茨基在关键时刻也“屈从”于了列宁的决策,这也是保证托洛茨基自己能在十月的历史上占有必应有的地位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位领导人,他远不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里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人:“托洛茨基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上,向敌人泄露了起义的日期,泄露了布尔什维克预订开始起义的日子”。 三是,十月革命虽然是一场武装起义,但它并没有经过残酷的战斗,并没有血流成河的壮烈景象。在某种程度上,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是以一种较为和平的方式取得的。没有大规 模的战斗,没有激烈的巷战,没有重大的人员伤亡,这恰恰表明了十月革命的迫切性和成功的必然性。困在冬宫中的临时政府已经群龙无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失去了军队的支持和民心,最后守卫他们的士官生和妇女突击营队伍也军心涣散,成了瓮中之鳖。民心、民意已经决定舍弃临时政府这样的时代垃圾,于是新的革命力量的兴起就会有摧枯拉朽之力。 一场伟大的革命并不在于革命的条件是否完全成熟,而在于革命的时机是否成熟。不成熟的条件,就如同列宁所说的,就如同谁来掌权这样的问题,那是革命以后的事。这大概就是十月革命的伟大之处,列宁的伟大之处。
/
本文档为【列宁在十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