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物流管理学与营销管理学的关系

2018-01-14 50页 doc 262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8164

暂无简介

举报
物流管理学与营销管理学的关系物流管理学与营销管理学的关系 精品资料编辑 微观物流研究具有具体性和局部性以及贴近企业的特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物流规划和管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系统合理化,供应链物流,配送和配送中心合理化等.... 物流,供应链物流 物流管理导论课程组 1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物流管理学的历史沿革~掌握物流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物流管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和物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物流作为一门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物流活动涉及...
物流管理学与营销管理学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与营销管理学的关系 精品资料编辑 微观物流研究具有具体性和局部性以及贴近企业的特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物流规划和管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系统合理化,供应链物流,配送和配送中心合理化等.... 物流,供应链物流 物流管理导论课程组 1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物流管理学的历史沿革~掌握物流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物流管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和物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物流作为一门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物流活动涉及到许多方面和环节,因此,物流科学中包括了许多子学科和分支领域,其中物流管理学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学科之一。 一、物流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从“物体的流动”来理解,物流就是一种古老又平常的现象。可以说,自从有了物流活动就有了人们对如何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的思考,就有了物流管理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于当时作战形式发展很快,致使美军战线频繁变动,这对军需品的及时有效供给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如何合理组织军需品的供给,如何合理配置供应基地、中间基地和前线供应点,如何确定各级供应基地的最佳库存量,如何确定最佳的运输路线,如何合理选择运输工具,来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形成了一系列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军事部门运用运筹学、预测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较好地完成了研究任务。这是物流管理科学的萌芽阶段。 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生产的发展,产品数量急剧增长,生产成本相对下降,而流通成本有相对上升的趋势。于是,人们开始了对各种物流活动的规律的认真研究,以图找出降低流通费用的途径。由于目标是降低整个流通过程的费用,因此,必须考查和研究物流的全过程,研究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所有物流活动及这些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以系统的视角研究整个物流活动。这种研究的开展使原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结束了各种物流活动处于孤立、分散、从属地位的历史。这是物流管理 2 学的初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随着新型商业业态的不断涌现,随着企业物流服务的不断外包,随着第三方物流的不断发展,随着物流活动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随着企业边界生产力的不断挖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物流管理学研究日益得到社会广泛重视。物流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从传统物流管理研究延伸到后勤管理研究,从保障性物流管理研究延伸到准时性物流管理研究,从企业物流管理研究延伸到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从绩效考核的财务型物流管理研究延伸到以平衡记分卡考核绩效的物流管理研究,从强调经济效益型物流管理研究延伸到强调社会效益型物流管理研究,从国内物流管理研究延伸到国际物流管理研究,从微观物流管理研究延伸到宏观物流管理研究,从局部的物流系统管理研究延伸到全局性的物流系统管理研究,等等。目前,物流管理学已成为一门内容丰富、发展程度比较成熟的管理科学。 二、物流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物流管理学主要是研究物流活动的管理问题。由于物流活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环节,由于管理主要包括、组织与控制职能,所以物流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就是研究物流基本环节和由物流基本环节构成的物流系统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物流基本环节需要人、财、物、设备、方法、信息、环境等诸要素的支撑,物流管理学还要研究这些要素的具体管理问题。 从物流属性和形态来看,现代物流分为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企业物流是一种微观物流,是企业这一特定社会主体的物流活动;社会物流是宏观物流管,是全社会物流的整体。既然物流存在两种不同形态,物流管理学实际上也就可以分为微观物流管理学和宏观物流管理学。宏观物流管理学主要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研究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物流产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社会物流资源的配置、社会物流网络的构建、社会物流活动的整体效益提升等管理问题;微观物流管理学以企业为对象,主要研究企业物流战略、物流作业、物流组织、物流控制等管理问题。 3 三、物流管理学的性质 尽管物流管理学发展很快,但毕竟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但是从物流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和发展趋势考察,该学科表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一)综合性 物流活动跨越许多领域,认识物流活动需要综合知识,解决物流问题也不是单一专业管理所能完成的,这就决定了物流管理学必然属于综合学科。物流管理需要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环境管理、战略管理等问题相协调,在相关方面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整体优化的效果,因此物流管理学的视野是广阔的、综合的。 (二)集成性 现代物流系统由许多要素和子系统构成,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形成有机整体,传统的将物流过程分割和过度分工的方式已经制约了物流系统质量和物流效率。集成性特点意味着物流、商流、信息流是统一的,要求利用更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解决物流问题,实现系统的优化。 (三)交叉性 物流管理学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发展为一门边缘学科。传统物流活动主要是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物流管理主要侧重于工学领域,以研究物流的技术和工程措施为主,物流技术管理比重较大。但是,现代物流活动已经远远超越了技术和工程领域,它涉及企业运作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涉及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需要研究物流战略、物流服务方式和市场竞争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工学是无法胜任的,于是出现了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向物流学渗透的趋势,物流管理学本身就是物流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成为物流学和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四)应用性 物流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随着物流规模和广度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不断增加,物流管理学就是以物流实践为对象,运用科学分析的手法为人类的物流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手段和方法,借以提高物流实践的效果。随着物流要求的提高,企业、用户、社会对物流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技术 4 进步和需求变化的情况下,物流管理面临着大量新的课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鉴于此,物流管理学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应用性不断提高。 四、物流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一)与生产管理学的关系 企业物流从大的方面看包括企业内部物流和企业外部物流,所谓企业内部物流就是指货物在企业系统内部从上游工序向下游工序的空间位移,这种位移的特点是不发生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没有商流)、受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技术制约、属于产品物质转换(加工制造过程)过程的一部分等,这些特点说明企业内部物流大多数与生产作业活动有紧密关系,物流管理与生产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难以分割,因此在物流管理学尚未独立之前,物流管理问题一般都纳入生产管理学研究的领域。 尽管生产管理学可以研究物流管理问题,但物流管理学还是应该从生产管理学中独立出来。首先,物流管理不是生产管理学所能完全囊括的,许多物流活动,特别是企业边界外的物流活动,已经超越生产管理系统;其次,将物流管理学从生产管理学中独立出来,可以摆脱生产管理的局限,提高物流管理和生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精度,促进物流管理学的发展;第三,物流管理学的指导思想与生产管理学有很大的差别,前者需要浓厚的开放意识。 (二)与营销管理学的关系 企业外部物流是指企业与交易企业、用户和其他关系者发生的物流。现代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与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能源动力供应商、经销商、用户等利害关系者发生交易,在交易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物流问题,其中典型形态是采购物流和销售物流。这些物流问题通常被纳入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中加以解决,因此在市场营销学中对营销过程中的实体流通(物流)问题也十分关注。 营销管理学与物流管理学具有紧密关系,营销管理学为物流管理学提供了正确的观念、原则和指导思想,比如营销管理中强调的以客户为中心和满足客户需求的思想和方法对物流管理学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营销管理学不能代替物流管理学,因为两者研究的范围和重点是不同的,物流管理学侧重研究物流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营销管理学侧重于研究商流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两者的研究 5 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的。 复习思考题: 1(物流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物流管理学有哪些基本性质, 3(物流管理学与生产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有什么关系, 6 第二章 物流的内涵与效用创造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的定义与要素~理解物流与商流的关系~理解物流创造效用机理~掌握有关物流价值的重要学说~了解物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 随着物流产业和物流服务的发展,物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尽管物流活动多种多样、物流系统结构复杂,但人们对物流内涵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物流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第一节 物流的基本内涵 一、物流的定义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理解物流定义需要把握几点: (1)物流中的“物”是一切可以进行物理位置移动的实体物质资料。 (2)物流起点是“供应地”,终点是“接受地”,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实体流动过程都是物流,物流具有广泛性。 (3)物流中的“流”泛指一切运动形态,具有移动、运动、流动的含义,物流环节中的静止(如储存)可以看成是物流中“流”的一种特殊形态。 (4)物流的基本功能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物流是系统化的产物。 二、物流三要素 物流包括许多具体活动,人们进行物流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什么样的具体物流活动,都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的要素,即流体、载体和流向。 (一)流体 7 流体指物流中的“物”,这里的“物”是处于不断流动状态的。流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根据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可以计算流体的价值系数,即每立方米体积商品的价值。该系数可以反映商品的贵贱,对物流部门确定物流作业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载体 载体指流体借以流动的设施与设备。载体分成两类:一类是指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水路、码头、车站、机场等基础设施;另一类是直接盛载并运送物品的设备和容器,如车辆、船舶、飞机、装卸搬运设备和集装箱等。物流载体的状况,尤其是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直接决定物流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三)流向 流向指流体从起点到止点的流动方向。物流的流向有四种:一是自然流向;二是计划流向;三是市场流向;四是实际流向。在确定物流流向时,理想的状况是商品的自然流向与商品的实际流向相一致,但由于计划流向与市场流向都有其存在的前提,还由于载体的原因,导致商品的实际流向经常偏离自然流向。 进行物流活动要注意处理好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使物流成本提高、服务降低、效益低下、效率下降。 三、商流与物流 (一)商流 “商流”是商品所有权的转让,流动的是“商品所有权证书”。商品通过交易活动由供给方转让给需求方的,这种转让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商流研究的内容是商品交换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市场需求预测、计划分配与供应、货源组织、订货、采购调拨、销售等。 商流与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两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在流通这一统一体中,商流明显偏重于经济关系、分配关系、权力关系,因而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流通的社会属性。“物流”是物体位置移动的全过程,物流是空间行为,即马克思讲的“实际流通”,是商品实体的流通。物流偏重于工具、装备、设施及技术,因而属于生产力范畴,是流通的自然属性。 (二)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8 商流与物流关系密切,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商品由供方向需方的转移过程,商品流通才能最终结束。 一般在商流发生之后,即所有权的转移达成交易后,商品必然要根据新货主的要求进行转移,这就引致了物流活动的发生。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在有物流需求情况下,才能有发生商流的契机。因此,物流是产生商流的物质基础,在发生次序的先后上商流则是物流的先导。 商流和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两条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在流通的局部环节,在特殊情况下,商流与物流才可能独立发生,一般而言,从全局来看商流和物流总是相伴发生的。 (三)“商物分离”原则 尽管商流和物流相辅相成,但是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地点,往往不是商品实物流动的最佳路线必经之处。如果商品的交易过程和实物的运动过程路线完全一致,往往会发生实物流路线的迂回、倒流、重复等不合理现象,造成资源和运力的浪费。由此可见,商物分离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实行商物分离的原则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当然,商物分离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第一,商物分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分工的发展。没有发达的社会分工,就很难有发达的商物分离。第二,商物分离的社会基础是社会信用的发展。第三,商物分离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系统的完善。 第二节 有关物流价值的学说 一、“黑大陆”说 1962年德鲁克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题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指出:“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这里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加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9 从某种意义上说,“黑大陆”说是一种未来学的研究结论,是战略分析的结论,带有较强的哲学抽象。但这一学说对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很好得启迪和动员作用。 二、“冰山”说 “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它的含义是指人们对物流成本的总体内容并不掌握,提起物流成本往往只看到露出水面上面的冰山一角,而没有看见潜藏在海水里的整个冰山,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成本的主体部分。 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企业、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物流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成本中犹如冰山的一角。 物流冰山说之所以成立,除了会计核算制度没有考虑到物流成本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太大。二是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各物流环节中,以哪几个环节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问题。三是把哪几种费用列入物流成本中去的问题。 三、“第三利润源”说 “第三利润源”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先生1970年提出的,第三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述。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自然资源领域起初是廉价原材料、燃料的掠夺或获得,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消耗、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而获取高额利润,习惯称之为“第一利润源”。人力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个领域习惯称做“第二利润源”。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这三个利润源关注于生产力的不同要素:第一利润源的挖掘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第二利润源挖掘的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利润源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工具的潜力,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有全面性。 10 四、“效益背反”说 “效益背反”说是物流领域中经常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 “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亦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着的,但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似乎尤其严重。 “效益背反”有许多有力的实例予以支持。在认识了“效益背反”的规律之后,物流科学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这一步,寻求解决和克服各功能要素“效益背反”现象。将运输、包装、仓储等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寻找出来,成为一个系统来认识物流,进而有效解决“效益背反”,追求总体的效果,这是物流科学的一大发展。 第三节 物流的效用创造 一、时间效用 “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问有一段时间差,由改变这一时间差所创造的效用,称作“时间效用”。时间效用通过物流获得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缩短时间创造效用 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加速物的周转、及时满足市场需要、节约资金等。 11 (二)弥补时间差创造效用 由于需要和供给的不对称性和不均衡性的存在,经济社会中,普遍地存在着需要和供给时间差。 物流通过仓储等手段能够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弥补、乃至改变时间差,以保持和充分实现物品的效用。 (三)延长时间差创造效用 当然,一般来讲,这是一种特例,不是普遍的现象。 二、空间效用 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也就是说,供给者和需求者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由改变场所的位置创造的效用称作“空间效用”。 (一)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效用 (二)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效用 (三)从甲地生产者流入乙地需求者创造空间效用 三、形质效用 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现代市场需求变化的一些新特点从事一定的补充性的加工活动,这种加工活动不是创造商品主要实体,形成商品主要功能和使用价值,而是带有完善、补充、增加商品功能性质的加工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赋予劳动对象以附加的形质效用。 物流可以创造效用,这是流通理论的一个创新,这个创新改变了长期以来许多经济学家乃至更权威的人士对于流通的传统理论认识,也就是改变了对流通仅只作为“桥梁和纽带”作用的认识,赋予了流通能动性与积极的意义。 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物流有创造效用的作用,但是物流的本质目的并不是创造效用而是提供服务,创造效用仅只是服务的一个派生现象,或者说物流创造效用的理论认识,可以使服务高水平化。 第四节 物流的经济社会作用 一、物流的宏观国民经济作用 12 (一)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物流通过不断输送各种物质产品,使生产者不断获得原材料、燃料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征常进行;又不断将产品运送给不同的需要者,以使这些需要者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这些互相依赖的存在是靠物流这条动脉来维系的,国民经济因此才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二)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一,物流的发展是社会生产规模经济实现的基础。其二,物流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分工深化的基础。其三,物流的发展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 (三)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益源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其一,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二,物流费用的下降还有巨大的空间。 二、物流的微观企业经济作用 从企业这一微观角度来看,物流对企业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是企业的生存环境 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必须有这样一个外部条件:一方面,要保证按企业生产计划和生产节奏提供和运达原材料、燃料、零部件;另一方面,要将产品和制成品不断运离企业。这个最基本的外部环境正是要依靠物流及有关的其他活动创造和提供保证的。 (二)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 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要靠生产工艺中不断的物流活动,有时候生产过程本身便和物流活动结合在一起,物流的支持保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三)物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企业的发展,靠质量、产品和效益,靠服务来赢得客户。物流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环,是接近用户阶段的质量保证手段;物流是企业和用户联结的环节,整个供应链的水平,往往通过物流对客户的服务来实现;对物流系统的任何改善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例如,库存的改善可以使企业管理中一些隐性矛盾显性化,使人们能及时发现管理问题并予以改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13 是,根据“第三个利润源”的理论,物流通过降低成本、间接增加企业利润,通过改进物流直接取得效益,这些都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物流的社会进步作用 (一)通畅的物流会促进人们的思想开放 物流是促进交往的重要手段,通畅的物流会使地区经济与外界交往活跃,会增加人们的交往,因而极有利于人们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促进观念的更新,而这又是社会进步的非常重要的标志。 (二)通畅的物流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通畅的物流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这也是提高科技水平,进而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 (三)畅通的物流会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 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在某种意义上与“两头”不畅关系密切:一是缺乏先进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进口”;一是缺乏地方产品和地方资源的“出口”。落后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孤岛经济特征。“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生动表明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落后地区开发的重要性。 复习思考题: 1(理解物流定义要注意哪些问题, 2(简述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3(简述“第三利润源”说。 4(怎样正确理解“效益背反”说, 5(物流能创造哪些效用, 6(简述物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 14 第三章 物流的基本类型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物流的基本类型~掌握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的概念与这些物流改进的基本方法~理解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的含义与特点。 社会经济领域中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大致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和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既然有不同类型的物流,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分类,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研究物流问题,提高物流管理的科学性。 第一节 物流的基本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物流可作不同的分类,通常物流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 一、按照物流研究对象分类 按照物流研究对象不同,可以把物流划分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两大部分。 (一)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生产和消费领域中全部物流活动的总和,是从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 宏观物流研究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的关系、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二)微观物流 微观物流是相对于宏观物流而言的,是各类企业和经济组织实施的具体物流活动。微观物流包括: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生活物流等。 15 微观物流研究具有具体性和局部性以及贴近企业的特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物流规划和管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系统合理化、供应链物流、配送和配送中心合理化等。 二、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按照物流系统性质不同,可以把物流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和企业物流。 (一)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整体,是一种宏观物流。社会物流伴随商业活动的发生而发生,与商品所有权的更迭密切相关。 (二)行业物流 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虽然在产品市场上是竞争对手,但是在物流领域内却常常可以相互协作,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的合理化,因为行业物流合理化可以使所有参与企业都得到相应好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赢”。 (三)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属于微观物流的范畴,是指企业这一特定社会主体的物流活动。制造性企业和流通性企业在物流的具体内容和重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三、按照物流服务提供主体分类 按照提供服务的主体不同,将物流分为企业自营物流、专业子公司物流、第三方物流。这三种物流形态目前在市场上共同存在,它们的成长变化过程反映了现代物流社会化发展的一种变化趋势。 (一)企业自营物流 企业自营物流是指企业自备车队、仓库、场地、人员,自给自足地满足物流服务需求的经营方式。在物流活动出现的早期,绝大多数都是有需求者自己完成的,即使在今天自营物流方式在社会分工比较低、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地区,依然相当盛行。 (二)专业子公司物流 物流专业子公司一般是指从企业传统物流运作功能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专业化实体。它与母公司(或集团)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它以专业化的工具、人员、管理流程和服务手段为母公司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16 (三)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为了更好地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以及降低物流成本而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的做法。 四、按照物流的性质分类 按照物流的性质,可以把物流划分为一般物流和特殊物流。 (一)一般物流 一般物流是指适用于社会经济需要的具有普遍性的物流活动及其系统。一般物流研究的出发点是物流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点。 (二)特殊物流 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都属于特殊物流。 特殊性物流进一步可细分为:按物流对象划分,可分为水泥物流、煤炭物流、原油物流、化学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等;按物流对象的数量、物理形态划分,可分为多品种小批量物流、少品种大批量物流、长件物品物流和重(大)件物品物流等;按物流服务方式划分,可分为配送、快递物流等;按物流的装备技术划分,可分为集装箱物流、托盘物流等;其他物流,如军事物流、废弃物流、回收物流和流通加工物流等。 五、按照物流理念和管理手段分类 按照物流的理念与管理手段的先进性不同,可以把物流分为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 从最一般意义上讲,传统物流是由物品的储存、运输及附属业务而形成的物流活动模式。传统物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仓储、库存和运输方面。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 第二节 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具体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17 一、供应物流 (一)供应物流的概念 供应物流是指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 (二)供应物流的构成 供应物流包括采购、供应、库存管理和仓储管理等。 (三)供应物流的改善 企业供应物流不仅要保证供应任务的完成,而且还要以最低成本、最少消耗、最高的可靠性为前提,因此,供应物流管理有很大的难度。供应物流的改善,需要高度重视需求预测、库存控制、采购决策制定和物料供应保证等问题。 二、生产物流 (一)生产物流的概念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 (二)生产物流的内容 1(工厂布置 它是指在工厂范围内,各生产手段的位置确定,各生产手段之间的衔接和以何种方式实现这些生产手段,具体来讲,就是机械、装备、仓库、厂房等生产手段和实现生产手段的建筑设施的位置确定。 2(工艺流程 工厂的工艺流程既是生产流程,对于加工类型的工厂又是加工流程。它是工业生产从原材料投入,通过设备、机械、传送带、管道的不同加工、反应、变化过程直到生产出产品的全过程。 3(装卸搬运 在生产物流中,装卸搬运是其中一种发生最广泛、发生频度最高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甚至会决定整个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例如,用转送带式工艺取代“岛式”工艺,大大缩短了工艺时间,提高了工艺水平,提高了质量。“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研究,是研究工人搬运作业的时间、方法和定额。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装卸搬运耗费巨大,所以实际上它是 18 在生产领域中物流功能要素的主要体现,是生产领域中物流挖掘的主要“利润源”。 4(生产物流的物流结点 生产物流中结点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必须设置这种结点,在生产物流系统中没有物流结点的是极为罕见的。生产物流结点主要以仓库形式存在,虽然都名为仓库,但生产物流中各仓库的功能、作用乃至设计、技术都是有区别的。 (三)生产物流的改进 1(综合考虑工厂布置 在确定工厂布置时,不仅要考虑生产工艺,还必须考虑整个物流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物料在车间之间的运动,物料在车间内部的运动,各种储存、搬运装卸设施的选择和位置的确定以及搬运路线、储存方式等。 2(重视生产物流计划的制定 生产物流计划是以生产作业计划为核心编制的,即根据计划期内规定的出产产品、品种、数量、期限,以及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具体安排产品及其部件在各工艺阶段的生产进度。科学的生产物流计划既是生产计划顺利完成的前提,也是生产物流流的经济、安全、适时、顺畅的基础。 3(努力实现均衡生产 均衡生产是指企业及企业内的车间、工段、工作地等各种生产环节,在相等的时间阶段内,完成等量或均增数量的产品。均衡生产的实现不仅有利于生产能力均衡发挥,还可以较好地避免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的储存,同时还能够及时暴露生产物流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4(加强工序管理 一方面要实行各个独立工序的无缝衔接,消除生产物流那些完全不创造价值的停顿之处;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工序。工序越多,工序间物流就越多,物流成本就越大,因而每减少一道工序,生产物流合理化就会提高一步。 三、企业销售物流 (一)销售物流概念 销售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售出商品时,物品在供方和需方之间的 19 实体流动。销售物流是企业物流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又一个衔接点。它与企业销售系统相配合共同完成产品的销售任务。 (二)销售物流的功能 销售活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来出售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销售物流的功能与整个销售系统一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调研与预测。 (2)开拓市场并制定销售产品的方针和策略。 (3)编制销售计划。 (4)管理订货。 (5)组织产品销售。 (6)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7)经济性分析。 (三)销售物流改进环节 销售物流不仅仅是以最低的成本单纯地送货上门,而且要为客户提供更佳服务,赢得客户信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这就需要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并采取各种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 四、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 (一)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的概念 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公法观念所形成物品实体流动。 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用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二)回收与废弃物流的价值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的管理既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社会价值。 (三)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系统功能。 20 1(收集 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将分散在各地的废旧物品收集起来,运往处理的地点。 2(检测和分类 对回收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以确定合适的处理方案,并据此进行分类。 3(再处理 对回收产品或其零部件进行处理,以重新获取价值。该步骤可能包括清洗、零部件替换和重新组装等环节。其中,再处理方式主要有再使用、再制造和再循环。 4(废弃处置 对那些毫无价值的废弃物进行销毁处理,对那些出于经济或技术上的原因无法再利用的废旧产品或零部件也进行销毁处理。 5(再分销 将处理后的再生产品运往市场进行销售。该步骤可能包括销售、运输和仓储等环节。 第三节 社会物流 从物流的空间范围方面进行分类,社会物流包括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等,这三种物流存在空间范围的差异,具有一些不同特征和要求。 一、城市物流 (一)城市物流含义 城市物流是以城市为主体,围绕城市的需求所发生的物流活动。城市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区域物流而言,城市物流的范围比较小。 (二)城市物流的特点 1(城市主体的一元性 城市物流的主要特点,是城市主体的一元化,所有的城市都有统一的政府行政组织,城市行政组织可以统筹和管理物流,因此,城市物流有非常强的可控性。 21 2(城市物流以短程物流为主 受城市范围的制约,城市物流的短程性非常突出,再大的城市,城市的最大直径无非在百多公里,城市中心物流密度最大的部位,还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因此,城市物流有非常明显的短程物流特征和短程物流派生的特征。 3(城市物流是高密集型物流 国际物流、区域物流的始发点和最终目的地基本都是城市,因此在广泛区域运作的物流,最后都归结到城市之中,这是造成城市物流高密度的重要原因。另外,城市本身的产业高密度及人口高密度也带来了高密度的物流需求。 4(城市物流存在着严重的人、物混流现象 城市的物流平台,不仅支持物流,而且支持人流,虽然现代化城市已经开始建立单独的人流平台,但是,人流和物流混杂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同时,城市的物流系统存在于城市的人居环境之中,物流环境与人居环境也是混杂在一起的。 人、物混流和环境混杂现象带来三个直接的后果:一是影响效率。人和物的实体流动共同使用一个平台,争夺物流资源,而物流资源缺乏专用性,因此效率不高。二是容易出现混乱。后果之一是容易造成交通混乱和交通阻塞。尤其当物流影响了城市中人的流动,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扰乱正常的城市秩序。三是恶化生存环境。人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而物流又是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重要源头,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结果又经常是物流破坏了人居环境。 5(配送物流是城市重要的特征物流 由于物流的最终用户,例如,企业、商店、个人等都集中在城市,所以,配送这种物流形态和服务方式主要集中在城市,也成了支持城市运行的、有特点的物流形态。 6(精益化是城市物流的运行模式 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有进行精益化运作的需求和条件。更重要的是,城市交通条件的制约和生态的脆弱性,不允许进行粗放的物流活动。因此,低噪音、低排放、小吨位、封闭型的物流车辆是城市物流的主要工具,执行的是准时、准确的物流方式。这种精益的运作,是城市物流的重要特 22 点。 二、区域物流 (一)区域物流含义 区域物流是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区、城市群、城市、农村等区域范围的物流活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物流活动。 (二)区域物流的特点 1(主体的多元性 区域物流涉及多个地区、多个城市,区域物流的重要特点,是多元化主体下的物流,因此,除了国际、国内统一的规则约束之外,缺乏由行政力量对物流活动统一的管理和制衡的力量,协作和整合成了促进物流活动的重要手段。显然,这会给区域物流带来难度。 2(以中、远程物流为主 区域物流中、远程的属性,使其具有以下特点: (1)可以构筑理想的物流平台。区域物流平台是采用多种实物物流网络构筑的综合性物流平台,而不是单一的物流平台。区域物流平台的结构特点,是各种物流方式可以互补,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形式,以利于优化。 (2)可选择大规模的、低成本的、高速度的物流方式。例如,大量物流方式、集装箱物流方式、专线直达物流方式等等,可以充分挖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 (3)物流的各个功能要素在区域物流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主要是,运输这个功能要素无论在物流时间的比重上还是在物流成本的比重上地位都有所上升,变成了主要功能要素。 (4)风险大。区域物流由于是中、远程物流,又有大量物流的特点,货值较高。因此,一旦出现计划不周、计划失误、事故、灾难等风险,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3(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力度 区域物流由于区域范围广大,往往是跨省、跨市、跨越若干不同的自然环和人文环境,影响因素既多又复杂,因而情况往往是多变的。情况一旦变化,就会使原来的计划受到冲击,这是造成失误、事故等问题的重要原因。要有效 23 地应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更强的信息支持能力。因此,区域物流需要有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以保证物流信息在区域内的贯通,保证管理和经营所需要的信息支持。同时,需要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例如,远程通信、移动通信、无线上网、定位技术、搜救技术等等。 三、国际物流 (一)国际物流含义 国际物流是指在国际贸易、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中,以及其他国际交流中发生的物流活动。 (二)国际物流的特征 (二)国际物流的特征 1(物流环境的非均衡性 国际物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尤其是物流软环境存在差异。由于国际物流系统运行是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所处的环境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表现在人文环境、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程度、技术设施、物流标准、物流管理等方面,这一切会无疑会大大提升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加大国际物流运作的难度。 2(物流系统范围的广泛性 国际物流系统不仅辐射的空间和地域范围更广大,物流过程长,而且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较多,操作过程的难度和风险都将增加。因此,积极开发和推广国际物流系统中的现代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过程的复杂性,缩小风险,而且对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益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3(对物流信息化程度要求高 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多式联运的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建立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已成为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关键,国际上的物流中心城市其本身就是一个发达的信息枢纽港。在国际物流领域,EDI以电子化传输取代纸面单证,不仅极大地便利了贸易,提高了物流速度,而且在强大的国际货运需求面前,增强了对运输方式、线路、时间等的优化选择,加快了商流、物流与资金流。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的信息系统作支撑 4(对物流的标准化要求高 24 要使国际物流通畅起来,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效率就很难得到提高。在国际物流系统中,应进一步推行国际基础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保标准及贸易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推行运输、包装、配送、装卸、储存等技术标准,因为物流管理和作业标准是服从于物流技术标准的。 5(需要更高的物流管理水平 国际物流属于远程物流系统,物流的远程化必然会使不可控因素大幅度增加,从而带来管理上“失控”。这首先表现在计划上面,会出现时间延迟、回程货物衔接不准、事故和货损频出,以及对物流工具和人员的管理控制困难甚至失控的问题。 (三)国际物流方式及其选择 国际物流所采用的运输方式有远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以及由这些运输手段组合而成的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运输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模式不仅关系到国际物流交货周期的长短,而且还关系到国际物流总成本的大小。运输方式选择和组合的多样性是国际物流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 复习思考题: 1(对物流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 2(简述供应物流概念及供应物流改进。 3(简述生产物流概念及生产物流改进。 4(简述销售物流概念及销售物流改进。 5(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有什么区别, 6(试述国际物流含义及其特点。 25 第四章 物流系统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系统的内涵与性质~掌握物流系统的目的、特征与构成~理解物流系统的要素~掌握物流系统分析原则与步骤~了解物流系统分析的常用方法与应用领域。 系统思想由来己久,系统论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成形于20世纪中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科学方法论。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物流活动是现代物流管理学科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物流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 第一节 物流系统基本概念 一、系统与系统性质 (一)系统内涵 系统(system)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区别或相互作用的单元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某一个功能的综合体。系统无论大小,都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系统整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 (2)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的结合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 (3)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以保证系统的有序性,使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 (4)系统与各要素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5)系统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环境是系统形成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二)系统的基本性质 1(整体性 2(层次性 3(相关性 4(目的性 5(环境适应性 26 系统的五个基本性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在分析系统要素时,要注意同时兼顾系统的这些基本性质及其相互联系,否则就破坏了系统方法的有序完整件。 二、物流系统概念与模式 (一)物流系统概念 物流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由有机联系的物流要素所组成,能使整体的物流活动趋于合理。它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物流活动或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物流贯穿于社会物质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一直到消费、废弃的全过程,具有运输、储存、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环节,也称为物流的各个子系统。物流是由这些子系统构成的物流大系统。物流系统完全具备一般系统的条件,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发展阶段。 (三)物流系统的模式 物流系统的输入、输出、处理(转化)、限制(制约)、反馈等功能,根据物流系统的性质,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三、物流系统的特点 物流系统具有一般系统所共有的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同时还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等大系统所具有的特征。 (一)大跨度性 (二)动态性 (三)可分性 (四)复杂性 (五)多目标性 四、物流系统设计要素 好的物流系统需要进行科学设计,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实现整体物流合理化。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数据: (1)商品(Products)的种类、品目。种类、品目的数目对物流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2)商品的数量(Quantity)。按种类、品目分别统计的商品数量多少,经 27 营或生产年度目标的规模,价格和价值。 (3)商品的流向(Route)。起始点(如生产厂)和终点(如配送中心、消费者),单向输送与多点配送,直接送达与巡回送货等。 (4)服务(Service)水平。送货的快速性、即时性、正确性。商品质量的保持如不损伤、不变质、不丢失等。信息查询的可能性、便捷性等。 (5)时间(Time)。不同的季度、月、周、日、时业务量的波动、特点,淡季与旺季、月初与月末业务量的波动,配送中心上午的发货高峰、下午的进货高峰等。业务量波动大的物流系统运作难度较大,有时要调整业务流程与作业时间以减少波动值。 (6)物流成本(Cost)。成本一直是物流系统设计与改善的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物流系统的规模与水平的主要约束条件。 以上P、Q、R、S、T、C称为物流系统设计有关基本数据的六个要素,系统设计中必须具备这几个方面的有关资料。 五、物流系统的6S目标 (一)服务性(Service) 物流系统的本质要以用户为中心,树立用户第一的观念。其利润的本质是“让渡”性的,不一定是以“利润为中心”的系统。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业务,就是其服务性的表现。在技术方面,近年来出现的“准时供应方式”(JIT)、“柔性供货方式”等,也是其服务性的表现。 (二)节约性(Saving) 节约是经济领域重要规律,在物流领域内除流通时间节约外,由于物流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不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依靠节约来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 (三)及时性(Speed) 及时性是服务性的延伸,既是用户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生产的大发展,对物流快速、及时性的要求更加强烈。在物流领域采用直达运输、联合一贯运输、时间表系统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四)规模适当化(Scale optimization) 尽管物流系统比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差,难于形成标准的规模化模式,但依然 28 存在规模经济问题。物流系统的水平应根据需求合理确定,如物流网点的布局、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消息系统所要求的设备类型等。此项目标的设定对投资成本的影响极大。 (五)库存控制(Stock control) 必要的库存是为了保障需求、减少缺货风险,但库存过多则会占用更多的库存空间,占用更多的企业资金,造成库存成本的增加。因此,在物流组织过程中,需要合理确定库存的方式、数量、结构及其分布。 (六)安全性(Safety) 尽量保持货物运输中的安全,装卸、搬运中的安全,保管中的安全,尽可能减少客户的订货断档问题。 第二节 物流系统要素 一、物流系统一般要素 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由人、财、物三方面构成。 (一)人的要素 人是所有系统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在物流系统中也不例外,它是保证物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招揽人才、留住人才是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建立有效物流系统的根本要求。 (二)资金要素 流通本身实际上也是以货币为媒价的、实现交换的物流过程;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本质上也是资金运动过程;物流服务的提供需要以货币为媒价;物流系统建设更是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是物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离开资金要素,物流系统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三)物的要素 物流系统中的物是指物流系统中必需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能源、动力以及设施、工具等物质资料的总称。物的要素是物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9 二、物流系统的物质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技术装备手段,这些手段的有机联系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有决定意义。这些要素对实现物流的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主要有: (一)物流设施要素 物流设施是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包括:物流站、场,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建筑、公路、铁路、港口等。 (二)物流装备要素 物流装备是保证物流系统开动的条件,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等。 (三)物流工具要素 物流工具也是物流系统运行的物质条件,包括包装工具、维护保养工具、办公设备等。 (四)信息技术及网络要素 信息技术及网络是掌握和传递物流信息的手段,在现代物流系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不同物流系统,需要选择不同的信息水平和技术,根据所需信息水平不同,来决定包括通讯设备、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的水平。 三、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需要有许多支撑手段,尤其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要确定物流系统的地位,要协调与其它系统的关系,这些要素必不可少。 (一)体制、制度 物流系统的体制、制度决定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国家对其控制、指挥,管理方式以及这个系统地位、范畴,是物流系统的重要保障。有了这个支撑条件,物流系统才能确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法律、规章 物流系统的运行,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或人的权益问题,法律、规章一方面限制和规范物流系统的活动,使之与更大系统协调,一方面是给予保障。合同的执行、权益的划分、责任的确定等都靠法律、规章维系。 (三)行政、命令 30 物流系统和一般系统不同之处在于,物流系统关系到国家军事、经济命脉,所以国家和政府的行政、命令等手段也常常是支持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持要素。 (四)标准化系统 标准化系统是保证物流环节协调运行,保证物流系统与其它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联结的重要支撑条件。 (五)组织及管理要素 组织及管理是物流系统的“软件”,起着连接、调运、运筹、协调、指挥其他各要素以保障物流系统目的实现的作用。 四、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有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如果从物流活动的实际工作环节来考查,物流由上述7项具体工作构成。换句话说,物流能实现以上7项功能。 (一)运输功能要素 运输功能要素被认为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使物流系统的主要子系统。运输功能要素的活动包括供应及销售物流中的车、船、飞机等方式的运输,生产物流中的管道、传送带等方式的运输。对运输活动的管理要求选择经济技术效果最好的运输方式及联运方式,合理确定运输路线,以实现安全、迅速、准时、价廉的要求。 (二)包装功能要素 包装功能要素处于物流系统的起始端,包装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根据物流方式和销售要求来确定、实现包装的功能,以商业包装为主,还是以工业包装为主,要全面考虑包装对产品的保护作用、促销作用、提高装运率的作用、包拆装的便利性以及废包装的回收及处理等因素。包装功能还要根据整个物流过程的经济效果,具体决定包装材料、强度、尺寸及包装方式。 (三)装卸搬运功能要素 31 装卸搬运是物流过程中频繁发生的一项活动。装卸功能要素包括对输送、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活动,以及在保管等活动中为进行检验、维护、保养所进行的装卸活动。伴随装卸活动的小搬运,一般也包括在这一活动中。在全物流活动中,装卸活动是频繁发生的,因而是产品损坏的重要原因。对装卸活动的管理,主要是确定最恰当的装卸方式,力求减少装卸次数,合理配置及使用装卸机具,以做到节能、省力、减少损失、加快速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四)储存保管功能要素 储存保管功能要素包括堆存、保管、保养、维护等活动。对保管活动的管理,要求正确确定库存数量,明确仓库以流通为主还是以储备为主,合理确定保管制度和流程,对库存物品采取有区别的管理方式,力求提高保管效率,降低损耗,加速物资和资金的周转。 (五)流通加工功能要素 流通加工功能要素又称流通过程的辅助加工活动。这种加工活动不仅存在于社会流通过程中,也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流通过程中。所以,实际上是在物流过程中进行的辅助加工活动。企业、物资部门、商业部门为了弥补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度的不足,更有效地满足用户或本企业的需求,更好地衔接产需,往往需要进行这种加工活动。 (六)配送功能要素 配送功能要素是物流进入最终阶段,以配货、送货形式最终完成社会物流并最终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配送活动一直被看作运输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看成是一种运输形式。所以,过去未将其独立作为物流系统实现的功能,未看成是独立的功能要素,而是将其作为运输中的末端运输对待。但是,配送作为一种现代流通方式,集经营、服务、社会集中库存、分拣、装卸搬运于一身,已不仅是一种送货运输所能包含的,所以可看作为独立功能要素。 (七)物流信息处理功能要素 在物流过程中,伴随着物流的进行,产生大量的、反映物流过程的有关输入、输出物流的结构、流量与流向、库存动态、物流费用、市场情报等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物流动态,协调各物流环节,有效地组织好 32 物流活动。 上述功能要素中,运输及储存保管分别解决了供给者及需要者之间场所和时间的分离,分别是物流创造“场所效用”及“时间效用”的主要功能要素,因而在物流系统中处于主要功能要素的地位。 第三节 物流系统分析 一、物流系统分析含义 物流系统分析是从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出发,在既定系统目标和准则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物流系统的各级子系统的功能与特点,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物流系统与环境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影响;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物流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费用和效益进行充分的调研、收集、比较、分析和数据处理,并建立若干替代方案和必要的模型,进行系统仿真试验;把试验、分析、计算的各种结果同早先制订的计划进行比较和评价,寻求使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佳和有限资源配备最佳的方案,为决策者的最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 物流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比较各种替代方案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得出决策者形成正确判断所必需的资料和信息,以便获得最优物流系统方案。 二、物流系统分析的原则 (一)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 (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三)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结合 (四)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三、物流系统分析的地位与步骤 (一)系统分析的地位 系统分析在整体系统建立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当系统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或相互矛盾的因素时更需要通过系统分析来保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技术上的大量返工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二)物流系统分析的步骤 33 系统分析首先要对现有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包括调查现有系统的工作方法、业务流程、信息数量和频率、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对现有系统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信息的状态作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现有系统的有缺点,并了解其功能。一般来说,对物流系统分析需要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工作, (2)进行该项工作能增加什么价值, (3)为什么要按照现有程序进行该项工作, (4)为了提高效率,能否改变作业步骤的次序, (5)为什么要有某一个小组或个人来完成这些工作, (6)其他人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吗, (7)还有更好的系统运行方式吗, 四、物流系统分析常用的方法 (一)数学规划法 (二)统筹法 (三)系统优化法 (四)系统仿真 五、物流系统分析的应用领域 物流系统分析贯穿于从系统构思、技术开发到制造安装、运输的全过程,其重点放在物流系统发展规划和系统设计阶段。具体包括:指定系统规划方案;生产力布局;厂址选择、库址选择、物流网点的设置、交通运输网络设置等;工厂内(或库内、货场内)的合理布局;库存管理,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进行数量控制;成本(费用)控制等。 复习思考题 1(系统具有什么特性,为什么可以用系统的概念来整合各项物流活动, 2(举例(不少于3个)说明物流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3(物流系统有哪些特点, 4(说明物流系统的设计要素和优化目标。 5(物流系统分析的含义、原则和步骤各是什么。 34 6(物流系统分析在物流系统建立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35 第五章 物流组织与控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物流企业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掌握物流战略的基本内涵及影响物流战略选择的基本因素~理解物流服务的特征和物流服务水平度量方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内容和物流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 物流企业是随着物流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物流企业的增长,物流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这使得物流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合理选择企业组织形态、重视物流战略管理、提供优质物流服务、强化物流成本控制。 第一节 物流企业组织形态 一、物流企业的概念 物流企业就是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是各种物流服务的提供商。而物流活动则是对物流的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 物流企业承担的服务功能通常有以下几项:需求预测、信息传递、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采购、包装、储存、运输、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回收利用、售后服务等。 二、物流企业的类型 物流企业的类型多种多样,如果从物流企业要尽可能地服务市场、服务顾客的角度出发,可选用物流服务的范围大小和物流功能的整合程度这两个标准,确定物流企业的类型。 按照上述两个标准,可以将物流企业分成4种类型。 (一)综合型物流企业 这种类型企业的功能整合程度高,物流服务范围广,综合服务能力强,属于物流业界的先驱。 (二)功能整合型物流企业 36 这种类型企业的功能整合度高,物流服务狭窄,属于专业领域服务能力强的企业,其特征是通过系统化提高功能的整合度来充分发挥竞争优势。 (三)运输代理型物流企业 这种类型的企业功能整合度较低,物流服务范围广,是能够为供需双方提供服务的企业。 (四)缝隙型物流企业 这种类型的企业功能整合度低,物流服务范围窄。它通常以局部市场为对象,在特定市场从事特定功能的物流活动。 三、物流企业组织结构 (一)直线职能式组织形式 直线职能式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设置两套系统,一套是直接参与和负责组织物流经营业务的业务执行机构,它包括从事物流活动的各个业务经营机构,担负着整个物流活动过程的作业实现。另一套是按专业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设置的职能管理机构,它是专门为物流经营业务活动服务的管理工作机构,直接担负着物流活动的计划、指导、信息服务、监督调节及其他配套管理服务,如计划统计、财务会计、劳动工资、信息支持、市场开发、行政管理、客户关系维护等部门。 直线职能式组织机构设置的优点在于既能保证集中统一指挥管理,又能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才能、智慧和积极性,比较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所以,国内外许多企业都采用这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直线职能式组织模式的缺点是过于正规化,权力集中于高层,机构不够灵活,横向协调性较差,特别是物流运营的业务执行部门缺乏自主性,很难有效地调动业务执行部门的主观能动性。 (二)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又称为分权制或者部门化结构。其特点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 事业部制组织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各事业部或分公司职权分明,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可以有权及时应付市场或内部环境的变化,积极灵活地开展物流经营管理业务。而公司总部也可以摆脱事务性的行政管理,而专心致力于公司重大的经营方针和重大决策。 37 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当各个事业部或分公司是一个利益中心时,往往会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影响相互协作,同时,由于各事业部或分公司权力的加大,如果经理不适当地运用权力,有可能导致整个公司职能机构的作用有所削弱,不利于公司的统一决策和领导。 (三)其他组织形式 除了直线职能式和事业部式组织形式之外,物流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模式还有很多种。 (1)直线式组织形式。 (2)矩阵式组织结构。 第二节 物流战略管理 一、物流战略内涵 物流战略是物流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经营目标,对自身发展所作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谋略。 理解物流战略概念,需要把握物流战略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谋略性这四个特征。 二、物流企业的战略环境 物流战略的制定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而物流战略的实施应该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有必要了解和分析物流企业的战略环境。 物流企业的战略环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物流战略宏观环境;二是物流战略中观环境;三是物流战略微观环境。图5-6是物流战略环境层次示意图。 (一)物流战略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物流企业面临的一般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社会、自然环境等,也称间接环境。宏观环境对物流企业来说是不可控的,物流企业要适应宏观环境。 (二)物流战略的中观环境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 38 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物流企业作为一类企业,同样面临着这五种竞争,这五种竞争力量构成了物流战略的中观环境。 (三)物流战略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也就是物流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能够加以控制的内部因素,这是物流经营的基础,是制定物流战略的出发点和依据,是竞争取胜的根本。对内部环境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企业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有效利用资源,制定能够发挥企业优势的物流战略,实现确定的战略目标。 三、物流战略分析和制定的常用工具——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企业战略管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分析工具。可以通过分析现行物流系统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市场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来判断物流行业的竞争情况,利用优势瞄准机会,规避威胁,从而适时调整现行的物流系统。根据多年来中外物流界的管理和实践经验,物流的SWOT分析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潜在的内部优势。 (2)潜在的内部劣势。 (3)潜在的外部机会。 (4)潜在的外部威胁。 SWOT分析法还可以作为选择和制订战略的一种方法,因为它提供了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 SWOT方法的基本点,就是物流组织战略的制定必须使其内部能力(强处和弱点)与外部环境(机遇和威胁)相适应,以获取经营的成功。 四、物流战略的制定 (一)物流企业宗旨与目标的确定 1(物流企业的宗旨 物流企业的宗旨是指该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或主要目的,即物流企业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制订物流企业的宗旨是明确物流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是拟定物流战略的依据,配置物流资源的指南。 39 2(物流企业的目标 物流企业的目标是在企业宗旨的引导下,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量化成果或期望值,主要包括服务水平目标、物流成本目标、经济效益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技术应用目标等内容,具有全面性、长期性、纲领性、竞争性、多元性、指导性、激励性、阶段性等基本特点。 (二)一般性物流战略 迈克尔?波特将企业竞争战略分为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一经营三种一般性战略,与此相类似,物流战略可划分为成本最低、服务最优、利润最高、竞争力最强和资产占用最少五种一般性物流战略。 (三)不同类型物流企业与物流战略的匹配 1(综合型物流企业——一体化物流战略 2(功能整合型企业——系统化物流战略 3(运输代理型物流企业——柔性物流战略 4(缝隙型物流企业——差别化、低成本物流战略 第三节 物流服务管理 一、物流服务内涵与特征 (一)物流服务内涵 一般地说,物流服务就是物流企业提供给货主企业(客户)的各种服务活动。货主企业将物流业务活动的全部或部分委托给物流企业去承担的时候,物流企业便成为货主企业的物流服务提供者。站在物流活动委托方的角度看,物流企业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同时也构成了制造企业或商业企业物流服务的一部分。 (二)物流服务的特性 1(从属性 由于货主企业的物流需求是以商流为基础,伴随商流而发生,因此,物流服务从属于货主企业物流系统,表现在流通货物的种类、流通时间、流通方式、提货配送方式都是由货主选择决定,物流企业只是按照货主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物 40 流服务。 2(不可存储性 物流服务是属于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它生产的不是有形的产品,而是一种伴随销售和消费同时发生的即时服务,不可储存。 3(移动性和分散性 物流服务是以分布广泛、大多数是不固定的客户为对象,所以,具有移动性以及面广、分散的特性,它的移动性和分散性会使产业局部的供需不平衡,也会给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4(需求波动性 由于物流服务是以数量多而又不固定的顾客为对象,它们的需求在方式上和数量上是多变的,有较强的波动性,为此容易造成供需失衡,成为在经营上劳动效率低、费用高的重要原因。 5(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物流服务的构成成分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可能无完全相同,物流企业难以制定和执行服务质量标准,不易保证服务质量。 6(可替代性 站在物流活动承担主体的角度看,产生于货主企业生产经营的物流需求,既可以由货主企业自身采用自营运输、自营保管等自营物流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委托给专业的物流企业来完成。因此,对于专业物流企业,不仅有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有来自货主企业的竞争。如果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准难以达到货主要求的情况下,货主企业就会以自营物流的形式拒绝物流企业的服务,物流企业的市场空间的扩展就会面临困难。 二、物流服务水平的度量 物流服务水平可以从存货可得能力、作业完成能力以及服务可靠能力等方面进行衡量。 (一)产品可得能力 可得能力是指当顾客需要存货时所拥有的库存能力。 可得能力要考虑以下三个性能指标——缺货频率、满足率以及发出订货的完 41 成情况。 1(缺货频率 2(满足率 3(订货完成率 (二)作业完成能力 作业完成能力涉及到物流活动对所期望的完成时间和可接受的变化所承担的义务。作业完成能力都可以从运作速度、一致性、灵活性以及故障的补救等几个方面来衡量运作绩效。 1(运作速度 运作速度是指客户产生需求、下达采购订单、产品的送货直至把物料准备好供客户使用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运作速度大小取决于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构成。在交通和运输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订货,交货周期可以缩短至几个小时,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2(一致性 一致性是物流作业最基本的问题,可用运行周期按计划所规定的时间运行完毕的次数来衡量。绝大多数企业的物流管理者们在重视服务速度的同时,更加强调运作一致性的重要性,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客户对自身业务活动进行计划和实施的能力。 3(灵活性 灵活性指的是企业是否具备应付特殊情况,满足始料未及的客户需求的能力。 4(故障的补救 不管物流运作是多么顺畅、良好,运作故障都在所难免。对企业来说,日复一日连续地提供服务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最为理想的情况是,企业有能力采取调整措施应对特殊情况,防止运作故障的发生。 (三)服务可靠能力 可靠能力反映在正常情况下物流企业提供稳定物流服务的能力。除了存货可得能力和作业完成能力以外,服务可靠能力还表现为以下特征:完好无损的到货;结算准确无误;货物准确地运抵目的地;到货货物的、数量完全符合订单的要求 42 等等。另外,服务的可靠能力还包括企业是否有能力、是否愿意向客户提供有关实际运作以及订购货物的准确信息。 三、物流服务的改进 (一)确定不同客户的物流服务水平 (二)开展差别化服务经营 (三)重视内部和外部物流服务质量的共同提升 (四)积极推行客户关系管理 第四节 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与管理意义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物流成本是物流企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物流企业物流成本大致分为物流作业环节成本、物流信息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1(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渠道 2(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要求。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 (一)物流成本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采用相适应的成本计算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物流费用汇集与分配,从而计算出各物流活动成本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二)物流成本预测 物流成本预测是根据有关成本数据和企业具体的发展情况,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成本预测是提高物流成 43 本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在物流成本管理的许多环节都存在成本预测问题,如仓储环节的库存预测、流通环节的加工预测、运输环节的货物周转量预测等。 (三)物流成本决策 物流成本决策是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有关资料,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的过程。从物流整个流程来说,有配送中心新建、改建、扩建的决策,有装卸搬运设备、设施的决策,有流通加工合理下料的决策等。进行成本决策、确定目标成本是贬值成本计划的前提,也是实现成本的事前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四)物流成本计划 物流成本计划是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方案、计划期的生产任务、降低成本的要求以及有关资料,通过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形式规定计划期物流各环节费用水平和成本水平,并提出保证成本计划顺利实现所采取的措施。通过成本计划管理,可以在降低物流各环节方面给企业提出明确的目标,推动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责任制,增强企业的成本意识,控制物流环节费用,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保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目标的实现。 (五)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控制是根据计划目标,对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施加主动的影响,以保证实现物流成本计划的一种行为。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来看,成本控制包括成本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通过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六)物流成本分析 物流成本分析是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揭示物流成本水平的变动,进一步查明影响物流成本变动的各因素。通过物流成本分析,检查和考核物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实际与计划差异的原因,揭露物流环节的主要矛盾。 三、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 (一)进货方向的选择 进货方向决定了企业货物运输距离的远近,同时也影响着运输工具的选择、进货批量等多个方面。因此,进货方向是决定物流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44 (二)运输工具的选择 不同的运输工具,成本高低不同,运输能力大小不等。运输工具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所运货物的体积、重量及价值大小,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企业对某种物品的需求程度及工艺要求。选择运输工具要综合考虑货物种类、运输量、运输距离、运输时间、运输成本等因素,既要保证生产与销售的需要,又要力求物流成本最低两个方面。 (三)存货的控制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对存货实行控制,严格掌握进货数量、次数和品种,都可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保管、维护等成本。 (四)货物的保管制度 良好的物品保管、维护、发放制度,可以减少物品的损耗、霉烂、丢失等事故,从而降低物流成本。相反,若在保管过程中,物品的损耗、霉烂、丢失等时有发生,物流成本必然增加 (五)产品废品率 影响物流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产品的质量,也即产品废品率的高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可杜绝因次品、废品等回收退货而发生的各种物流成本。 (六)管理成本的大小 管理成本与生产和流通没有直接的数量依存关系。但管理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物流成本的大小,节约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管理成本相应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总水平。 (七)资金利用率 企业利用贷款进行物流活动,必然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如果是自有资金,则存在机会成本问题。资金利用率的高低,影响着利息的大小,从而也影响着物流成本的高低。 四、物流成本管理策略 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也是企业可以挖掘利润的一片新的绿地。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方面,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以实现。 (一)实现物流合理化 45 物流合理化就是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物流服务。根据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理论,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大,造成物流成本的极大浪费。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物流合理化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也关系到物流管理追求的总目标。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的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更多的是要从整个系统上考虑。 (二)加强物流质量管理 加强物流质量管理,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物流质量,才能减少并最终消除各种差错事故,降低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降低物流过程的消耗,从而保持良好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客户,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经营,提高物流效率,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 (三)提高物流速度 物流速度越快,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现物流活动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越少。因此,加快物流速度可以减少流动资金的需要量,减少利息的支出;如果物流速度慢,商品在运输、储存、保管等环节时间越长,必定会相应增加储运、保管等费用以及商品的自然损耗等,增加物流成本支出。因此,应该扩大物流量、加快物流速度,协调好货运枢纽与配送中心、不同部门间物流设施的运行,形成物流活动经济规模,降低单位业务量物流成本。 (四)重视物流技术选择 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手段可以不断提高物流速度、增加物流量,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物流损失。例如,先进、合理的机械设备、集装箱、托盘等技术的推广,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能够使物流更合理、更具有科学性;选择合理运输路线、合理控制库存量等都可以使物流成本降低。而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使物流各环节密切联系,减少或杜绝物流环节之间因物流信息不畅造成的不必要停滞,加快物流速度。因此,物流企业应力求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协调各项物流作业,促进物流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五)实施供应链管理 46 在供应链环境下,市场的最终用户除了对产品价格继续保持较高要求外,还对商品的周转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必须真正做到迅速、准确、高效。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本企业具有高效率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以及顾客、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高效率。也正因为如此,追求费用的效率化不仅仅是企业中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的事,同时也是经营部门以及采购部门的事,即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贯彻到企业所有职能部门之中。 复习思考题 1(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哪些形式,它们各有哪些优点和缺陷, 2、物流企业为什么要重视战略管理, 3(物流服务有哪些特性, 4(物流服务水平可从哪些方面进行度量, 5(简要说明如何保证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服务水平。 6(什么是物流成本,怎样理解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7(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有哪些,降低物流成本的措施有哪些, 47 第六章 第三方物流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第三方物流内涵、基本类型及其优势和不足~了解第三方物流基本特点与作用~掌握第三方物流基本运作模式和增值服务实现途径~理解第三方物流运作理念和运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方物流(3PL,third party logistics)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企业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被誉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的“黄金产业”。 第一节 第三方物流概念与类型 一、三种物流运作主体形态 在商物分离的前提下,有三种物流主体。它们分别是供货方、需求方和物流专业服务方。这三种物流主体都可以进行大范围的物流运作,也都有自己物流运作的优势领域,而且,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运作形态。 (一)第一方物流 供货方这个物流主体如果承担主要的物流运作(进入到社会的物流运作),称做第一方物流,或供给方物流,实际上是货物所有者(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等)的销售物流。 (二)第二方物流 需求方这个物流主体如果承担主要的物流运作(进入到社会的物流运作),称做第二方物流,或需求方物流,实际上是货物所有者(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等)的供应物流。 (三)第三方物流 物流专业服务方这一物流主体如果承担主要的物流运作(进人到社会的物流运作),称做第三方物流,实际上是对货物所有者的服务性物流。 一般来说,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处于强势,买方处于弱势,物流服务只 48 能由弱势方——买方来提供,因此,第二方物流就具有普遍性。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买方处于强势,卖方处于弱势,物流服务只能由弱势方——卖方来提供,而卖方基于自身的利益比较在有物流专业服务方的情况下,既可能自己亲自提供物流服务,也可能把物流服务外包给物流专业服务方。因此,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第一方物流、第三方物流都可能是普遍存在的物流运作形态。 二、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和外延 (一)广义的第三方物流 广义的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自营物流而言,凡是由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企业按照货主的要求所从事的物流活动,都可以包含在第三方物流范围之内。 (二)狭义的第三方物流 狭义的第三方物流主要是指能够提供现代的、系统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的物流活动。其具体标志是:第一,有提供现代化的、系统物流服务的企业素质;第二,可以向货主提供包括供应链物流在内的全程物流服务和特定的、定制化服务的物流活动;第三,不是货主向物流服务商偶然的、一次性的物流服务购买活动,而是采取委托——承包形式的业务外包的长期物流活动;第四,不是向货主提供的一般性物流服务,而是提供增值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活动。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类型 按提供物流服务的手段不同,可把第三方物流分为资产型、管理型和折中型三种基本类型。 (一)资产型第三方物流 资产型第三方物流的资产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资产,是指机械、装备、运输工具、仓库、港口、车站从事实物物流活动,具有实物物流功能的资产。第二种类型的资产,是指信息资产,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网络及相关人才等等。 资产型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商拥有从事专业物流活动的装备、设施、运营机构、人才等生产力条件,并且以此作为本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资产型第三方物流的主要优点: (1)可以向货主企业提供稳定的、可靠的物流服务。 (2)由于资产的可见性,这种物流企业的资信程度也比较高,这对货主企 49 业来讲,是很具有吸引力的。 资产型第三方物流的主要缺点: (1)因为需要建立一套物流工程系统,这需要有很大的投资,同时维持和运营这一套系统仍然需要大量经常性的投入。 (2)虽然这套系统可以有效地提供高效率的确定服务,但是很难按照货主企业的需求进行灵活的改变,往往会出现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二)管理型第三方物流 管理型第三方物流不把拥有第一种类型的资产作为向货主企业提供服务的手段,而是以本身的管理、信息、人才等优势作为核心竞争能力。这种类型的第三方物流,不是没有资产,而是主要拥有第二种类型的资产。它们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以高素质的人才和管理力量,利用社会的设施、装备等劳动手段最终向货主企业提供优良服务。 管理型第三方物流的主要优点: (1)基本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利用的主要是社会资源。 (2)由于不拥有庞大的资产,同时因为有效地利用虚拟库存等手段,因此可以获得低成本优势。 (3)由于拥有比较优秀的社会资源组织能力,管理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可以成为供应链上主导物流企业。 管理型第三方物流的主要缺点: (1)资信度比资产型低,对货主企业吸引力一般不如后者。 (2)需要很好的信息技术支撑。 (3)基本上只有在买方市场环境下才能存在。 (三)折中型第三方物流 上述两种第三方物流各有特点,也各有优势、劣势。折中型第三方物流则是完全拥有管理型第三方物流在信息、组织、管理上的优势,同时建立必要的物流设施、装备系统,而不是全面建设这种系统。以此不但获得上述两种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同时又克服了投资过大、系统服务水平灵活性不足的缺点。 50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特点与作用 一、第三方物流特点 (一)契约代理多个企业的物流业务 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又叫合同契约物流,之所以叫“契约”或合同,是为了建立稳定、明确的合作关系,双方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保障双方正常地开展合作。 (二)具有信息优势 第三方物流,尤其是管理型第三方物流,它的运作主要靠信息,只有具备信息优势,第三方物流才可以比货主企业在了解市场、物流平台的情况、资源、价格、制度和政策方面更有优势。 (三)具有专业化效益 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是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当中,由于业务量大,所以多个物流作业可以实现专业化。 (四)具有规模效益 (五)具有系统协调能力 系统协调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自己所占有的供应商群及其各自的货主企业群中进行的协调活动。这种协调效益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最主要的效益源泉。 二、第三方物流带给货主企业的利益 (一)有利于提高货主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有利于降低货主企业成本费用 (三)有利于提升货主企业服务价值 (四)有利于降低货主企业风险 三、第三方物流带给社会的利益 (一)有利于整合社会物力资源 (二)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第三节 第三方物流的运作 51 一、第三方物流运作的基本理念 第三方物流应当把提供比货主企业自身进行更有效率的物流运作和更高的价值,作为运作的基本理念。在这个基本理念指导下,第三方物流不仅要考虑到与同行的竞争,还要考虑到货主企业潜在的内部运作的可能 二、第三方物流运作的基点 (一)着力提升运作效率 (二)锻造核心竞争力 (三)整合客户资源 整合有纵向或横向整合两条途径。 (四)发展客户合作 三、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 第三方物流企业想要取得成功,其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整合物流过程以实现其对客户的增值服务。物流服务中的运输服务、仓储服务和其他功能的综合程度决定着产品的增值程度。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实现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并取得丰厚的利润,必须具备物流目标系统化、物流组织网络化、物流信息电子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业务市场化等基本条件。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主要运作模式如下: (一)与制造业相结合的物流服务运作模式 (二)与商业零售业相结合的物流服务运作模式 同零售业相结合的第三方物流运作的基本思路有以下五个方面: (1)第三方物流企业、零售商、供应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保证在要求的时间范围内完成5Rs(Right place,Right time,Right quantity,Right quality,Right price)。 (2)建立快速反应的运输系统,保证配送系统顺利运转。建立配送网络,形成完整的信息平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3)以独特的信息交换处理中心为技术支持,通过现代通信和电脑技术组成网络。 (4)组织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队伍进行市场策划和研发。 (5)服务请求提出时,由调度中心调度,配送点送货上门。当物流量较小 52 时,实行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末端配送业务为生产厂商和最终消费者提供了信息平台和物流沟通渠道。它可将大型配送中心及量贩店的货物送到百姓家中,也可直接为品牌商提供现成的市场营销网络。 (三)一体化运作模式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和德国等提出了物流一体化的现代理论,应用和指导其物流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生产商、供应商和销售商均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物流一体化是物流运作的更高级阶段,它强调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第三方物流的增值服务途径 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有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两种基本形式。基本服务是物流企业向货主企业提供的最低限度和通常的服务,满足的是货主企业对物流的一般需求。增值服务的概念是物流企业对货主企业的物流服务,可以提高货主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使货主企业物流领域成为增值空间。 第三方物流企而言,增值服务的一般途径如下。 (一)基本服务向增值方向延伸 (二)合理化改造的增值 (三)一体化物流服务增值 (四)供应链集成整合增值 (五)管理增值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2(为什么我国管理型第三方物流发展还相当滞后, 3(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哪些特点, 4(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有哪些具体途径, 53 第七章 运输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运输的概念~理解运输在物流系统中地位~了解运输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理解影响运输合理化的因素~掌握不合理运输的表现形式~掌握实现运输合理化的基本措施。 在现代物流观念诞生之前,不少人将运输等同于物流,甚至直至今天,持此观点者仍不乏其人,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物流过程中的很大部分活动内容是由运输来完成的。不论是从成本、收入还是价值增值的角度来考察,运输都是物流系统中的最核心功能要素,搞好运输管理因而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运输概述 一、运输的概念 运输是指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二、运输的地位 (一)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二)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 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行。马克思将运输称之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将运输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这个继续虽然以生产过程为前提,但如果没有这个继续,生产过程则不能最后完成。 (三)运输可以创造“空间效用” (四)运输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 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运输是运动中的活动,它和静止的保管不同,要靠大量的动力消耗才能实现这一活动,而运输又承担着大跨度空间转移的任务,所以活动的时间长、距离长、消耗也大。消耗的绝对数量大,其节约的潜力也就大;其次,从费用上看,运输在物流总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54 三、现代运输系统的特征 (1)不同的运输方式与其技术特点相适应,导致运输质量差异化。 (2)自用型和营业型运输服务并存,并存在转化趋势。 (3)运输方式各异的运输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4)不仅存在实际运输形式,而且还不断出现利用运输形式。 第二节 运输方式的类型 一、按运输工具分类 (一)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是最普及的一种运输方式。 其最大优点是空间和时间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性。 缺点:公路运输产生不了大批量输送的效果,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产生交通阻塞,产生的废气、噪音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二)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主要承担长距离、大数量的货运,是陆地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在没有水运条件的地区,几乎所有大批量货物都是依靠铁路来进行运送。铁路运输是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运输作用的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的优点是:很少受天气影响;适应性强;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运输能力大;安全程度高;运送速度较高。中长途运输成本低。 但是铁路运输建设投入大、只能在固定线路上行驶、灵活性差、需要与其他运输方式配合与衔接。长距离运输分摊到单位运输的成本费用较低,而短距离运输成本却很高。铁路运费较高,且没有伸缩性,货车途中作业需要时间。铁路运输不能实现“门到门”运输。 (三)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是利用船舶和其他浮运工具,在海洋、江河、湖泊、水库及人工水道上运送旅客和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水路运输主要承担大数量、长距离的运输,是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作用的运输形式。在内河及沿海,水路运输也常作为小型运输工具使用,担任补充及衔接大批量干线运输的任务。 55 水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输能力强;不占用或很少占用耕地;运输成本低,只相当于铁路运输的20%-30%,公路运输的7%-20%。 水路运输也有一些缺点,表现为:速度慢。货物在途时间长,待运时间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如港口、航道、水位、季节、气候等,连续性较差。 (四)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是使用飞机或其他航空器进行运输的运输方式。航空运输的单位成本很高,因此主要适合运载两类货物:一类是价值高、运费承担能力很强的货物,如贵重设备的零部件、高档产品等;另一类是紧急需要的物资,如救灾抢险物资等。 航空运输的优点是:速度高。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高速度无疑是航空运输最明显的特征;机动性大。对于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对于各种运输方式物流不可到达的地方,均可采用飞机空投方式,以满足特殊条件下特殊物流的要求;基本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航空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运输量少得多。一方面受其运量少的限制,另一方面运输成本高,一般的货物运输使用航运方式经济上不合算。 (五)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利用管道输送气体、液体和粉状固体的一种运输方式。其运输形式是靠物体在管道内顺着压力方向循序移动实现的,和其他运输方式重要的区别在于管道设备是静止不动的。 管道运输的优点是:运量大。管径为1200毫米的管道年输送能力可达1亿吨;建设工程比较单一;具有高度的机械化;不存在无效运输;有利环境保护。 管道运输在适用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于长期定向、定点输送,合理输量范围较窄。若输量变换幅度过大,则管道的优越性难以发挥;一般只适用于气体、液体的运输,粉粒体的近距离运输;运输速度比较慢。 二、按运输线路分类 (一)干线运输 干线运输是指利用道路的主干线路,或者固定的远洋航线进行大批量、长距离运输的一种形式。干线运输因为其运输距离长,运力集中,使得大量的货物能 56 够迅速地进行大跨度的位移。干线运输是运输活动存在的主要学式。 (二)支线运输 支线运输是相对于干线运输而言的,是以干线运输为基础,对干线运输起辅助作用的一种运输形式。支线运输作为运输干线与收发货地点之补充运输,主要承担运输链中从供应商到运输干线上的集结点以及从干线上的集结点到配送站之间的运输任务。 (三)二次运输 二次运输也是一种补充性的运输方式。它是指经过干线与支线运输到站的货物,还需要再从车站运至仓库、工厂或集贸市场等指定交货地点的运输。 (四)厂内运输 厂内运输只存在于大型或超大型工业企业中。 三、按运输协作程度分类 (一)一般运输 一般运输主要是指在运输的全部过程中,单一地采用同种运输工具,或是孤立地采用不同种运输工具,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机协作整体的运输形式。 (二)联合运输 联合运输是指使用同一运输凭证,由不同的运输方式或不同的运输企业进行有机衔接接运货物,利用每种运输手段的优势,发挥不同运输工具效率的一种运输方式。 (三)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是指根据实际要求,将不同的运输方式组合成综合性的一体化运输,通过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张单证、一次保险,由各运输区段的承运人共同完成货物的全过程运输,即将全过程运输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一运输过程来安排的一种运输方式。多式联运是联合运输的一种现代形式,通常在国内大范围物流和国际物流领域中广泛使用。 多式联运广泛应用于国际货物运输中,称为国际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有利于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挖掘运输潜力,加速货位周转,提高运输效率;有利于形成以城市为中心、港站为枢纽的综合运输网络;有利于无港站的县、市办理客货运输业务。 57 四、按运输是否中途换载分类 (一)直达运输 直达运输是指物品由发运地到接收地,中途不需要换装和在储存场所停滞的一种运输方式。直达运输降低了货物因多次转运换装而灭失的风险,提高了运输速度。 (二)中转运输 中转运输是指物品由生产地运达最终使用地,中途经过一次以上落地并换装的一种运输方式。中转运输是干线与支线运输之间有效衔接的桥梁。 第三节 运输合理化 所谓运输合理化就是遵循商品流通规律,根据货物运输的条件、货物的合理流向和市场供需状况,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环节、最短的路程、最省的费用、完成货物的运输任务。 一、影响运输合理化的因素 (一)运输距离 在运输时,运输时间、运输货损、运费、车辆或船舶周转等运输的若干技术经济指标,都与运距有一定比例关系,运距长短是运输是否合理的一个最基本因素。缩短运输距离从宏观、微观都会带来好处。 (二)运输环节 每增加一次运输,不但会增加起运的运费和总运费,而且必须要增加运输的附属活动,如装卸、包装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会因此下降。所以减少运输环节,尤其是同类运输工具的环节,对运输合理化有促进作用。 (三)运输工具 各种运输工具都有其使用的优势领域,对运输工具进行优化选择,按运输工具特点进行装卸运输作业,最大程度发挥所用运输工具的作用,是运输合理化的重要一环。 (四)运输时间 运输是物流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环节,尤其是远程运输。在全部物 58 流时间中,运输时间占绝大部分,所以,运输时间的缩短对整个流通时间的缩短有决定性作用。此外,运输时间短,有利于运输工具的加速周转,充分发挥运力的作用,有利于货主资金的周转,有利于运输线路通过能力的提高,对运输合理化有很大贡献。 (五)运输费用 运费在全部物流费用中占很大比例,运费高低在很大程度决定整个物流系统的竞争能力。实际上,运输费用的降低,无论对货主企业来讲还是对物流经营企业来讲,都是运输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运费的多少,也是各种生理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的最终判断依据之一。 二、不合理运输的表现 不合理运输是指在组织货物运输过程中,违反货物流通规律,不按经济区域和货物自然流向组织货物调运,忽视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工,装载量低,流转环节多,从而浪费运力和加大运输费用的现象。 (一)与运输方向有关的不合理运输 1(对流运输 对流运输也称“相向运输”、“交错运输”,指同一种货物,或彼此间可以互相代用而不影响管理、技术及效益的货物,在同一线路上或平行线路上作相对方向的运送,而与对方运程的全部或一部分发生重叠交错的运输。已经制定了合理流向图的产品,一般必须按合理流向的方向运输,如果与合理流向图指定的方向相反,也属对流运输。 2(倒流运输 倒流运输是指货物从销地或中转地向产地或起运地回流的一种运输现象。其不合理程度要大于对流运输,其原因在于,往返两程的运输都是不必要的,形成了双程的浪费。倒流运输也可以看成是隐蔽对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3(未充分利用空载方向的运输 空车或无货载行驶,可以说是不合理运输中最严重的一种形式,在实际运输组织中,有时候必须调运空车,从管理上不能将其看作是不合理运输。但是因调运不当、货源计划不周、不采用运输社会化而形成的空驶,都是不合理运输的表现。 59 (二)与运输距离有关的不合理运输 1(过远运输 过远运输是舍近求远的现象。即销地本来可以由距离较近的产地供应物资,却从远地采购进来;或产品不是就近供应给消费地,而是调给较远的其它消费地,违反了近产近销的原则。 2(迂回运输 迂回运输是舍近取远的一种运输,指可以选取短距离进行运输而不选取,却选择路程较长路线进行运输。迂回运输有一定复杂性,不能简单认定,只有当计划不周、地理不熟、组织不当而发生的迂回运输,才属于不合理运输。如果最短距离内有交通阻塞、道路情况不好或有对噪声、排气等特殊限制而不能使用时发生的迂回运输,不能称不合理运输。 3(铁路、大型船舶的过近运输 不是铁路及大型船舶的经济运行里程,却利用这些运力进行运输的不合理做法。主要不合理之处在于火车及大型船舶起运及到达目的地的准备、装卸时间长,且机动灵活性不足,在过近距离中利用,发挥不了运速快的优势。相反,由于装卸时间长,反而会延长运输时间。另外,和小型运输设备比较,火车及大型船舶装卸难度大,费用也较高。 (三)与运量有关的不合理运输 1(重复运输 重复运输是指某种货物本来可以从起运地一次直运达到目的地,但由于批发机构或商业仓库设置不当,或计划不周运到中途地点(如中转仓库)卸下后,又二次装运的不合理运输现象,重复运输增加了一道中间装卸环节,增加了装卸搬运费用,延长了货物在途时间。 2(无效运输 凡装运的物资中有无使用价值的杂质(如煤炭中的矸石、原油中的水分、矿石中的泥土和沙石)含量过多或含量超过标准的运输。 3(弃水走陆 在同时可以利用水运及陆运时,不利用成本低的水运或水陆联运,而选择成本较高的铁路运输或汽车运输,使水运优势不能发挥。 60 4(承载能力选择不当 不根据承运货物数量及重量选择,而盲目决定运输工具,造成过分超载、损坏车辆及货物满载、浪费运力的现象。尤其是“大马拉小车”现象发生较多。由于装货量小,单位货物运输成本必然增加。 (四)托运方式选择不当的不合理运输 对于货主而言,本应选最好托运方式而未选择,造成运力浪费及费用支出加大的一种不合理运输。例如,应当择整车运输而采取零担托运,应当直达而选择了中转运输,应当中转而选择了直达运输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不合理。 上述的各种不合理运输形式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在进行判断时必须注意其不合理的前提条件,否则就容易出现判断的失误。另外,以上对不合理运输的描述,主要就其形式本身布而言,是从微观观察得出的结论。在实践中,必须将其放在物流系统中做综合判断,在不做系统分析和综合判断时,很可能出现“效益背反”现象。单从一种情况来看,避免了不合理,做到了合理,但它的合理却使其它部分出现不合理。只有从系统角度,综合进行判断才能有效避免“效益背反”现象,从而优化物流系统。 四、实现运输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提高实载率可以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能力,减少车船空驶和不满载行驶的时间,减少浪费,从而求得运输的合理化。 提高实载率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实行“配送”,将多家需要的物品和一家需要的多种物品实行配装,以达到容积和载重量的充分合理运用,比起以往自家提货或一家送货车辆的回程空驶的状况,是运输合理化的一个进步。 (二)减少运力的投入 运输的投入主要是能耗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设施建设已定型和完成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能源投入,是少投入的核心。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大大节约运费,降低单位物品的运铅成本,达到合理化的目的。 减少动力投入,提高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有:在机车能力允许情况下,加挂车皮;水运拖排和拖带法;将内河驳船编成一定队形,由机动船顶推前进;汽车拖挂运输;选择大吨位汽车等。 61 (三)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 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内,或者经过论证,超出通常平均经济里程范围,也尽量利用公路,“以公代铁”运输。这种运输合理化的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于比较紧张的铁路运输,用公路分流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加大这一区段的运输通过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公路从“门到门”和在中短途远输中速度快且灵活机动的优势,实现铁路运输服务难以达到的水平。 (四)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直达运输是追求运输合理化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减少中转过载换装,从而提高运输速度,节省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直达的优势是在一次运输批量和客户一次需求量达到了一整车时表现最为突出。此外,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运输中,通过直达,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运输系统,也有利于提高运输的计划水平,考虑用最有效的技术来实现这种稳定运输,从而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五)实施配载运输 配载运输是充分利用运输工具载重量和容积,合理安排装载的物品及载运方法以求合理化的一种运输方式。配载运输也是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的一种有效形式。 配载运输往往是轻重商品混合配载,在以重质物品运输为主情况下,同时搭载一些轻泡物品。在基本不增运力投入、也不减少重质物品运量的情况下,解决了轻薄物品的运输,效果显著。 (六)“四就”直拨运输 所谓“四就”直拨是指由管理机构预先筹划,就厂、就站(码头)、就库、就车(船)将货物分送给用户,而不予入库。“四就”可以有效减少中转运输环节。 (七)采取各种现代运输方法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一些新的运输模式应该加以推广,如多式联运、一贯托盘华运输、散装化运输、智能化运输等。 (八)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 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运输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例如,专用散装及罐车解决了粉状、液状物运输损耗大、安全性差等问题;袋鼠式车皮、大型半技车解决 62 了大型设备整体运输问题;“滚装船”解决了车载货的运输问题;集装箱船比一般船能容纳更多的箱体;集装箱高速直达车船加快了运输速度等。这些都是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合理化。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 2(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及管道运输各具有优点和局限性, 4(影响运输合理化的因素有哪些, 5(不合理运输有哪些表现形势, 6(实现运输合理化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63 第八章 仓储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仓储的概念与作用~了解仓储的基本种类及其特点~了解仓储作业的一般程序~掌握不合理仓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实现仓储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在物流中,运输改变了物的空间位置,创造的是物的空间效用,而物流的另一种基本效用——时间效用,是通过改变物的时间状态而创造的,这种创造由仓储来实现的。仓储与运输在物流系统中是并列的两大主要功能要素,被称为物流的两根支柱。 第一节 仓储概述 一、仓储的概念 对于仓储概念的认识,可以先分别从“仓”和“储”来分析。“仓”也称为仓库,是存放物品的建筑物和场地,如房屋建筑、大型容器、洞穴或者特定的场地等,具有存放和保护物品的功能。“储”表示收存以备使用,具有收存、保管、储藏和交付使用的含义。综合“仓”和“储”的含义,“仓储”可理解为通过仓库对商品进行储存和保管。也可以说,储存和保管是仓储的两大基本功能。 二、仓储的作用 (一)仓储的正作用 1(创造时间效用 2(协调生产和消费 仓储的这种作用被称为“蓄水池”作用和“调节阀”作用 3(衔接流通过程 4(保障产品价值 5(创造利润源泉 在“第三个利润源”中,仓储是其中主要部分之一。仓储作为一种利润源是因为: 64 (1)有了仓储保证,就可免除加班赶工,省去增大成本的加班赶工费。 (2)有了仓储保证,就无需紧急采购,不致加重成本使该赚的少赚。 (3)有了仓储保证,就能择机销售和购进,增加销售利润,或减少购入成本。 (4)由于仓储是大量占用资金的一个环节,因而仓储中节约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二)仓储的逆作用 1(占用大量资金 2(发生库存成本 3(掩盖管理问题 总之,持有库存要发生一定费用,还会带来其他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因此,仓储的正向作用及其逆向作用之间有一个折衷、平衡的问题,这也就是仓储管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仓储的种类 仓储的本质都是为了储存和保管,但由于经营主体、仓储对象、经营方式和仓储功能的不同使得不同的仓储活动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按仓储经营主体划分 1(企业自营仓储 企业自营仓储包括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自营仓储。生产企业自营仓储指生产企业使用自有的仓库设施对生产使用的原材料、生产的中间件、最终产品实施储存保管的行为。其储存的对象较为单一,以满足生产为原则。流通企业自营仓储则指流通企业以其拥有的仓储设施对其经营的商品进行仓储保管的行为。其仓储对象较多,目的是为了支持销售。 企业自营仓储行为不具有独立性,仅仅是为企业的产品生产或经营活动服务。相对来说,规模小、数量多、专业性强,而仓储专业化程度低,设施简单。一般为自用仓库,不开展商业性仓储经营。 2(商业营业仓储 商业营业仓储指仓储经营人以其拥有的仓储设施,向社会提供商业性仓储服务的仓储行为。仓储经营人与存货人通过订立仓储合同的方式建立仓储关系,并 65 依合同约定提供服务和收取仓储费。商业仓储的目的是为了在仓储活动中获得经济回报,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它主要有提供货物仓储服务和提供仓储场地服务两种形式。 3(公共仓储 公共仓储是公用事业的配套服务设施,为车站、码头提供仓储配套服务。其运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车站、码头的货物作业,具有内部服务的性质,处于从属地位。但对于存货人而言,公共仓储也适用于营业仓储关系,只是不独立订立仓储合同,而是将关系列在作业合同之中。 4(战略储备仓储 战略储备仓储是国家根据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对战略物资实行储备而产生的仓储。战略储备由国家政府进行控制,通过立法、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战略储备特别重视储备品的安全性,且储备的时间长。战略储备物资主要有粮食、能源、有色金属、淡水等。 (二)按仓储对象划分 1(普通物品仓储 普通物品仓储指不需要特殊保管条件的物品仓储。一般的生产物资、生活用品、普通工具等杂货类物品,不需要针对货物设置特殊的保管条件,采取无特殊装备的通用仓库或货场存放。 2(特殊物品仓储 在保管中有特殊要求和需要满足特殊条件的物品仓储,如危险品仓储、冷库仓储、粮食仓储等。特殊物品仓储一般为专用仓储,按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以及法规规定进行仓库建设和实施管理。 (三)按仓储功能划分 1(储存仓储 储存仓储为物资需较长时期存放的仓储。由于物资存放时间长,存储费用低廉就很有必要。储存仓储一般在较为偏远的地区进行。储存仓储的物资较为单一,品种少,但存量大,且存期长,因此要特别注意物资的质量保管。 2(物流中心仓储 66 物流中心仓储是以物流管理为目的的仓储活动,是为了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对物流的过程、数量、方向进行控制的环节,为实现物流的时间价值的环节。一般在一定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交通较为便利、储存成本较低处进行。 3(配送仓储 配送仓储也称配送中心仓储,是商品在配送交付消费者之前所进行的短期仓储,是商品在销售或者供生产使用前的最后储存,并在该环节进行销售或者使用的前期处理。配送仓储一般在商品的消费经济区间内进行。配送仓储物品品种繁多,批量少,需要一定量进货、分批少量出库操作,往往需要进行拆包、分拣、组配等作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持销售,注重对物品存量的控制。 4(运输转换仓储 运输转换仓储用来衔接不同运输方式。在不同运输方式的相接处进行,如港口、车站库场所进行的仓储,是为了保证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减少运输工具的装卸和停留时间。运输转换仓储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货物存期短,注重货物的周转作业效率和周转率。 (四)按仓储物的处理方式划分 1(保管式仓储 保管式仓储是指以保管物原样保持不变的方式所进行的仓储,也称为纯仓储。存货人将特定的物品交由保管人进行保管,到期保管人将原物交还存货人。保管物除了所发生的自然损耗和自然减量外,数量、质量、件数不发生变化。保管式仓储又分为仓储物独立保管仓储和将同类仓储物混合在一起的混藏式仓储。 2(加工式仓储 加工式仓储是指保管人在仓储期间根据存货人的要求对保管物进行一定的加工的仓储方式。保管物在保管期间,保管人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对保管物的外观、形状、成分构成、尺寸等进行加工,使仓储物发生委托人所希望的变化。 3(消费式仓储 保管人在接受保管物时,同时接受保管物的所有权,保管人在仓储期间有权对仓储物行使所有权。在仓储期满,保管人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替代物交还给委托人。消费式仓储特别适合保管期较短(如农产品)、市场供应价格变化较大的 67 商品的长期存放,具有一定的商品保值和增值功能,是仓储经营人利用仓储开展经营的增值活动,己经成为仓储经营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二节 仓储作业管理 一、入库作业管理 商品入库一般经过验单、接货、卸载、分类、商品点验、签发入库凭证、商品入库港码、登记入账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对这些作业活动要进行合理安排和组织。 (一)编制入库作业计划 (二)入库前的准备 入库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储位准备。 (2)入库准备。 (3)设备准备。 (三)单据核对 商品到库后,仓库收货人员首先要检查商品入库单据,然后根据入库单据开列的货品单位和名称等内容进行核对。 (四)初步检查验收 初步检查验收主要是对到货情况进行粗略的检查,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数量检查和包装外观检查。 (五)办理交接手续 (六)商品验收 商品验收是根据事先商定的检验内容对商品质量的检验。包括对商品的内包装、理化指标、物理特性等的检验。 (七)信息处理 经验收确认后的商品,应及时填写验收记录表,并将有关入库信息及时准确地输入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库存商品的有关数据。 二、在库作业管理 68 (一)分区分类 分区分类保管是仓库对仓储商品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商品分区,就是根据仓库的建筑、设备等条件,将库房、货棚、垛场划分为若干保管商品的区域,以适应商品储存的需要;商品分类就是按商品大类、性质和它的连带性划分成若干类,分类集中存放,以利收发货与保管业务的进行。 仓储商品实行分区分类,要以安全、优质、挖潜、多储、低耗为原则,在“三一致”(商品性能一致、养护措施一致、消防方法一致)的前提下进行管理。实行仓储商品分区分类管理可以缩短收、发作业时间,合理使用仓库,有利于保管员掌握商品进出库的活动规律,熟悉商品性能,提高商品保管技术水平。 (二)货位编号 货位,即货物储存的位置。货位编号是指在分区分类的基础上,将仓库的库房、货场、货棚及货架等储存场所,划分为若干货位,按其地点和位置排列,采取统一规定编列货位的顺序号码,并做出明显标志,以便货物在出入库时按编号存取。 货位规格化,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周密地规划设计,使库内物品的货位排列系统化、规范化。 (三)盘点 为了有效地控制货品数量和质量,而对各储存场所进行数量清点的作业,称之为盘点作业。盘点的方法就是对库存商品进行卡、账、物三方面的数量核对工作。 (四)商品的维护保养 三、出库作业管理 出于各种类型的仓库具体储存的商品种类不同,经营方式不同,商品出库的程序也不尽相向,但就其出库的操作内容来讲,主要包括订单审核、出库信息处理、拣货、发货检查、装车和发货信息处理。 (一)订单审核 (二)出库信息处理 (三)拣货 (四)发货检查 69 (五)装车 (六)发货信息处理 第三节 仓储合理化 一、不合理仓储的表现 (一)储存时间过长 (二)储存数量过大 (三)储存数量过低 (四)储存条件不足或过剩 (五)储存结构失衡 储存结构是指被储物的种类及数鼍方面的比例关系。在宏观上和微观上,被储物的比例关系都经常会出现失调,这种失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储存物的品种、规格、花色失调,存在总量正常,但不同品种、规格、花色此有彼无的现象。 (2)储存物不同品种、规格、花色的储存期失调、储存量失调,存在此长彼短或此多彼少的失调现象。 (3)储存物储存位置的失调,存在在大范围地理位置上或局部存放位置上该有却无、该少却多、该多却少的失调现象。 二、实行仓储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一)仓储合理化的概念 仓储合理化就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仓储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是对需要的满足,实现被储物的“时间价值”,这就必须有一定储量。商品储备必须有一定的量,才能在一定时期内满足需要,这是仓储合理化的前提或本质。如果不能保证储存功能的实现,其他问题便无从谈起了。但是,储存的不合理又往往表现在对储存功能实现的过分强调,因而是过分投入储存力量和其他储存劳动所造成的。所以,合理储存的实质是,在保证储存功能实现前提下尽量少的投入,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关系问题。 (二)实现仓储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70 1(实行ABC分类控制法 ABC分类控制法是指将库存货物按重要程度细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货物),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货物)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货物)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类型级别的货物进行分别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2(适当集中库存 所谓适度集中库存是利用储存规模优势,以适度集中储存代替分散的小规模储存来实现合理化。 3(加速总周转 储存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是将静态储存变为动态储存,周转速度一快,会带来一系列的合理化好处:资金周转快、资本效益高、货损小、仓库吞吐能力增加、成本下降等。 4(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 保证每个被储物的储存期不致过长,“先进先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成了仓储管理的准则之一。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主要有:贯通式货架系统储存;“双仓法”储存;计算机存取系统储存等。 5(提高仓容利用率 (1)采取高垛的方法。 (2)缩小库内通道宽度以增加储存有效面积。 (3)减少库内通道数量以增加储存有效面积。 6(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 储存定位的含义是被储物位置的确定。如果定位系统有效,能大大节约寻找、存放、取出的时间,节约不少物化劳动及活劳动,而且能防止差错,便于清点及实行订货点等的管理方式。 7(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 监测清点的有效方式主要有:“五五化”堆码(以“五”为基本计数单位,对成总量为“五”的倍数的垛形,如梅花五、重叠五);光电识别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等。 复习思考题: 71 1(何谓仓储,仓储有哪些作用,。 2(比较企业自营仓储和商业营业代理仓储之间的优缺点。 3(简述仓储作业的一般程序。 4(不合理仓储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ABC分类管理法的具体要求。 6(何实现仓储合理化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72 第九章 配送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配送的概念、特征及功能要素~了解配送的作用与意义~掌握配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理解配送合理化的标志~掌握实现配送合理化的基本路径。 配送作为物流的功能要素之一,改变了商业经营模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但使制造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配送作为末端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一节 配送概述 配送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环境中所派生的一种形式。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用户具有选择权,而卖方需要通过有效的服务来出售自己的产品,争夺一块份额,这就形成了有提供者、有需求者的理想市场环境,使配送得以发展。 一、配送的概念与特征 (一)配送的概念 配送在英语中的原词是delivery,是交货、送货的意思。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配送下的定义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二)配送的特征 1(配送是一种特殊的送货形式 配送是从物流据点到用户之间一种特殊的送货形式。配送的主体是专门经营物流的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进行的是中转送货,而不是直接送货,而一般送货尤其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配送是用户需要什么送什么,而不同于一般送货方式,有什么送什么,生产什么送什么。 2(配送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 “合理地配”是“送”的基础和前提,“送”是“合理地配”的结果。这是 73 配送区别于传统送货的根本点。只有“有计划、有组织”的“配”才能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中所谓的“低成本、快速度”的“送”,进而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3(配送是一种综合性服务 配送是各项物流业务有机结合的整体,为客户提供的是综合服务,是集送货、分货、配货等功能于一体的业务。它与输送、运输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配送与运输的比较见表9-1。 4(配送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 以往的送货只是作为推销的一种手段,而配送则是一种专业化的流通分工方式,是大生产、专业化分工在流通领域的反映。在配送过程中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各种传输设备及拣选机电设备。这大大提高了商品流转的速度,使物流创造“第三利润”变成了现实。 5(配送的空间范围有限性 配送既要满足用户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实现配送的经济效益。远距离的物品配送批量小、批次多、规模经济性较差、运力浪费严重、不能实现经济合理性。因此,配送不宜在大范围内实施,通常仅仅局限在一个城市或地区范围内进行。 二、配送的功能要素 配送的基本功能要素主要包括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装、配送运输、送达服务和配送加工等。 (一)备货 备货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二)储存 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 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74 储存的另一种形态是暂存,是指在具体执行日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由于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存总量,所以,这部分暂存数量只会对工作方便与否造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储存的总效益,因而在数量上控制并不严格。 (三)分拣及配货 分拣及配货是配送独特的基本业务活动,也是关系到配送成败的一项重要支持性工作。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所以,分拣及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四)配装 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的问题,这就需要配装。和一般送货不同之处在于,通过配装送货可以大大提高送货水平及降低送货成本。所以,配装是配送系统中有现代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现代配送不同于传统送货的重要区别之处。 (五)配送运输 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频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做运输工具。配送运输由于配送用户多,一般城市交通路线又较复杂,如何组合成最佳路线,如何使配装和路线有效搭配等,是配送运输的特点,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配送运输管理的重点是合理做好配送车辆的调动计划。 (六)送达服务 配好的货运输到用户还不算配送工作的完结,这是因为送达货和用户接货往往还会出现不协调,使配送前功尽弃。因此,要圆满地实现货物的合理移交,并有效地、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应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送达服务也是配送所拥有的独具的特殊性能。 (七)配送加工 在配送活动中,为便于流通和消费,改进商品质量,促进商品销售,有时需要根据用户的要求或配送对象的特点,需要对商品进行套裁、简易组装、分装、贴标、包装等加工活动。 75 在配送中,配送加工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往往是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主要原因是通过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配送加工是流通加工的一种,但配送加工有它不同于一般流通加工的特点,即配送加工一般只取决于用户要求,其加工的目的较为单一。 三、配送的作用 (一)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 配送环节处于支线运输,灵活性、适应性、服务性都很强,能将支线运输及小搬运统一起来,使输送过程得以优化和完善。 (二)提高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 配送中所包含的那一部分运输活动,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是处于末端输送的位置,其起止点是物流结点至用户。它将各种用户的需要集中在一起进行一次发货,可以代替过去的分散发货,并使用户以去一处订货代替过去的去多处订货,以一次接货代替过去的频繁接货等等。配送以灵活性、适应性、服务性的特点,解决了过去末端物流的运力安排不合理、成本过高等问题,从而提高了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 (三)实现企业的低库存或零库存 实现了高水平的配送之后,在同样的服务水平上,可以使系统总库存水平降低,既降低了存储成本,也节约了运力和其他物流费用。尤其是采取准时配送方式之后,生产企业可以完全依靠配送中心的准时配送而不需要保持自己的库存或者只需要保持少量保险储备而不必留有经常储备,这就可以实现生产企业多年追求的“零库存”,将企业从库存的包袱中解脱出来,同时解放出大量储备资金,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四)简化手续,方便用户 由于配送可以实施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采用配送方式后,用户只需要向配送供应商进行一次委托就可以得到全过程、多功能的物流服务。用户不必考虑运输方式、路线及装卸货物等问题,就能在自己的工厂或流水线处接到所需的物品,大大减轻了客户的工作量,节省了开支,方便了客户。 (五)提高物资供应保证程度 采用配送方式,配送中心比任何单独供货企业都有更强的物流能力,可使用 76 户降低缺货分险。配送企业依靠自己联系面广、多方组织货源的优势,按用户的要求,及时供应。配送企业还可利用自己的加工能力进行加工改制,以适应用户的需要并及时地将货物送到用户手中。所以,配送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供应的保证程度,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协调快速地发展。 第二节 配送的类型 一、按配送的方向分类 (一)企业内部配送 企业内部的配送主要有大型生产企业内部配送与连锁型流通企业内部配送。大型生产企业每次采购量大,为了控制成本,减少采购费用,有效地运用资金,由企业统一进货,实行集中库存,按门店的销售计划配送,这种方式是现在许多企业采用的“供应配送”;另一种是连锁型配送,即各连锁型企业下属各连锁商店经营的商品、经营方式、服务水平、价格水平相同,配送的作用是支持连锁经营商店经营,这种配送形式称为连锁型配送。连锁型配送的主要优势是随机因素较小,计划性较强,因此容易实现低成本的、精细的配送。 (二)企业对企业配送 企业对企业配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配送,一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企业作为最终的需求方接受专业物流公司或第三方物流企业,按照所需生产材料的数量、品种、时间、地点等要求,满足生产线的要求进行配送;第二种是企业在接受配送服务后,还要对产品进行销售,这种配送一般称为“分销配送”。 (三)企业对消费者的配送 这种类型的配送是指企业把商品直接送达消费者的过程。多数情况下,消费者是一个经常变换的群体,其需求的随机性较大,并且对服务水平的要求非常高,所以这是配送供给与配送需求之间最难以弥合的一种类型。 二、按配送组织者分类 (一)配送中心配送 这种配送的组织者是以配送为专职的配送中心,规模大。有的配送中心需要储存各种商品,储存量也比较大。配送中心配送专业性较强,和用户一般有固定 77 的配送关系。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实行计划配送,需配送的商品有一定的库存量,一般情况很少超越自己的经营范围。配送中心配送具有能力强、配送品种多、数量大等特点。但由于服务对象固定,其灵活机动性较差,而且由于规模大,需要根据配送业务的需要专门设计一套实施配送的设施、设备和装备,如配送中心建筑、车辆、路线等,一旦建成便很难改变,灵活机动性较差,其投资较高,这就决定了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仓库配送 仓库配送是一种以仓库为物流结点组织的配送。由于其并不是按配送中心的要求专门设计和建立的,而是在以仓库原职能的前提下,增加一部分配送职能,所以在配送功能上往往不能和配送中心相比,配送规模较小,配送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仓库配送可以把仓库完全改造成配送中心,也可以利用原仓库的储存设施及能力、收发货场地、交通运输线路等,开展众多形式各种规模的配送,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而不需要大量投资。 (三)商店配送 商店配送的组织者是零售商店或门市网点。这些网点主要是零售业务,一般规模比较小,但经营品种比较齐全,容易组织配送。除日常零售业务外,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将商店经营的品种配齐,或代用户订购一部分商店平时不经营的商品,和商店经营的品种一起配齐送给客户。这种配送的规模比较小,配送半径也较小,是配送中心的辅助及补充形式。往往只是少量、零星商品的配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销售配送形式。 商店配送有两种具体形式: 1(兼营配送 2(专营配送 三、按配送时间分类 (一)定时配送 定时配送是指按规定的时间或时间间隔进行的配送形式,而配送商品的品种、数量不固定。定时配送的时间由配送的供给和需求双方通过协议确定,每次配送的品种及数量可按计划执行,也可以在配送之前以商定的联络方式(如电话、 78 传真、计算机网络等)通知,从而确定配送品种及数量。 定时配送由于时间固定,企业易于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按照最理想的时间进货并安排,也易于车辆运输计划安排,同时也便于用户合理地做好接货力量(如人员、设备等)准备工作。但是,配送货物的具体要求变化较快,难以掌握,导致配货、装货难度较大,在要求配送数量变化较大时,会使配送运力安排出现困难。 定时配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日配送 2(准时配送 3(快递配送 (二)定量配送 定量配送是指在一个指定的时间范围内,每次配送商品的品种数量一定的配送形式。这种配送方式由于配送数量固定,备货较为简单,可以通过与用户的协商,按托盘、集装箱及车辆的装载能力确定配送数量,这样可以提高配送效率。由于配送时间不严格限定,可以将不同用户所需物品凑整后进行集中配送,运力利用较好。 对于用户来说,所接货物数量固定,有利于人力、物力的统筹安排。定量配送适合下述几种情况下采用:用户对于库存控制不十分严格,有一定的仓储能力;配送路线优化难度较大,用户对配送业务的准时性要求不高;难以对多个用户随时进行共同配送,只有达到一定配送规模后,才能使配送成本降低到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水平。 (三)定时定量配送 定时定量配送是指按照规定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进行配送的形式。它兼有定时配送和定量配送的两种特点,对配送企业的服务要求较高。这种方式计划难度大,适应的对象不多,对管理和作业的要求较高,仅适合于生产量大且稳定的用户,如汽车、家用电器、机电产品制造业等。 (四)定时定量定点(确定的用户)配送 定时定量定点配送是指按照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商品品种和数量、确定的客户进行配送的形式。此种配送一般先由配送中心与客户签订协议,双方严格按照 79 协议执行。它既保证了客户的重点需求,又降低了企业的库存,特别适用于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五)即时应急配送 这是完全按用户突然提出的配送要求随即进行配送的一种配送方式。它是一种灵活性很高的应急配送方式。这种方式是对其他配送服务方式的完善和补充,它主要是应对用户由于事故、灾害、生产计划突然改变等因素所导致的突发性需求,以及普通消费者的突发性需求所采用的高度灵活的应急方式,它考验的是配送企业快速反映的能力。 通常只有配送设施完善,具有较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及应变能力的专业化配送机构才能较广泛地开展此项业务。采用这种配送方式的物品,用户可以实现保险储备为零的零库存,即以完善而稳定的即时配送服务代替了保险储备,降低了库存数量。当然,这种服务方式成本较高,难以用作经常性的服务方式。 四、按经营方式分类 (一)销售配送 销售配送是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形式。这种配送主体是销售企业,或销售企业作为销售战略措施,即所谓的促销型配送。 销售配送的对象一般是不固定的,用户也不固定。配送对象和用户取决于市场的占有情况,其配送的经营状况也取决于市场状况。因此,配送的随机性较强,而计划性较差。多种类型的商店配送一般都属于销售配送。 (二)供应配送 供应配送是用户为了自己的供应需要采取的配送方式。它往往是由用户或用户集团组建的配送据点,集中组织大批量进货(以便取得批量折扣),然后向本企业或企业集团内若干企业配送。例如商业中的连锁商店广泛采用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供应水平和供应能力,可以通过大批量进货取得价格折扣的优惠,达到降低供应成本的目的。 (三)“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 这种配送方式是销售企业对于那些基本固定的用户及其基本确定的所需物品,在进行销售的同时还承担着用户有计划的供应职能,既是销售者,同时又是用户的供应代理人。对于销售者来说,能取得稳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有利于扩 80 大销售渠道,也有利于本身的稳定持续拓展。对于客户来说,能获得稳定的供应,同时节省本身为组织供应所要耗费的大量资源。销售者能有效控制进货渠道,这是任何企业供应机构难以做到的,因而对供应保证程度可大大提高。 这种配送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有利于采取先进的计划手段和技术,有利于保持流通渠道的稳定。 (四)代存代供配送 这种配送是用户把属于自己的货物委托配送企业代存、代供,或委托代订,然后组织对本身的配送。这种配送的特点是货物所有权不发生转移,所发生的只是货物的位置转移,配送企业只是用户的委托代理人,配送企业仅从代存、代供中获取收益,而不能获得商品销售的经营性收益。在这种配送方式下,商物是分流的。 (五)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是为了提高物流效益,对许多用户一起配送,以追求配送合理化为目的的一种配送形式。 共同配送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各用户的要求,在配送时间、数量、次数、路线等方面进行安排,在用户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做出全面规划和合理计划,以便实现配送的优化。这样有利于配送企业采用集中进货、集中库存、优化配货、优化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合理安排送达数量和时间,使配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2)由一辆配送车辆混载多货主货物的配送,是一种较为简单易行的共同配送方式。 (3)在用户集中的地区,由于交通拥挤,各用户单独配置按货场或处置场所有困难,而设置的多用户联合配送的接收点或处置点。 (4)在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中有数个不同的配送企业,各配送企业可以共同利用配送中心、配送机械装备或设施,对不同配送企业的用户共同实施配送。 然而,共同配送在实施时常常出现很多管理问题。首先,由于参与配送的人员多而复杂,商业机密有可能泄漏;其次,货物种类繁多,产权主体多,服务要求不一致,难以对多商品进行统一管理。当商品破损或出现污染现象时,容易发 81 生纠纷,责任难以明确,导致服务水平下降;另外,共同配送的主体多元化,在实际操作时容易发生协调困难,出现管理效率下降,同时易于造成物流设施费用及其管理成本增加,并且成本和收益的分配也常常出现问题。 五、按配送专业化程度分类 (一)综合配送 综合配送要求配送的商品种类较多,且来源渠道不同,在一个配送据点中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产品向用户配送,因此综合性强。同时,由于综合性配送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减少用户为组织所需全部商品进货的负担,只需和少数配送企业联系,便可以解决多种需求的配送。因此,这是对用户服务较强的配送形式。 综合配送的局限性在于,由于产品性能、形状差别很大,综合配送在组织时技术难度较大。因此,综合配送只是在性能、形状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类产品方面,实行综合配送,差别过大的产品难以综合化。 (二)专业配送 这是一种按产品性质和状态划分专业领域的配送方式。这种配送方式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可以优化配送设施,合理配备配送机械、车辆,并能制定适用合理的工艺流程,以提高配送效率。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二是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 第三节 配送合理化 一、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 配送的效果直接取决于配送方法的优劣、配送决策的正确程度。市场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特征、配送过程的多环节,这些决定了配送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兼顾,尽可能降低配送各环节中不合理现象。配送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配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企业的可供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地配置,满足顾客的 82 要求,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过高地配置配送资源,导致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属于不合理,会降低企业的整体效益;配送资源配置不到位,直接影响用户出现特殊情况时特殊供应保障能力,如果不是集中多个用户需要进行批量筹措资源,而仅仅是为某一、两户代购代筹,对用户来讲,就不仅不能降低资源筹措费,相反却要多支付一笔配送企业的代筹代办费,因而是不合理的,以致出现配送的能力及速度达不到用户以前的供应保证水平。 (二)库存决策不合理 配送应充分利用集中库存总量低于各用户分散库存总量,从而大大节约供应环节总体资源,同时降低每个用户实际分摊的库存负担。因此,配送企业必须依靠科学管理来实现一个总量的低库存。配送企业库存决策不合理常常表现在储存量不足,不能保证客户发生的随机需求,降低了配送企业的信誉,失去了应有的市场。 (三)价格不合理 如果配送价格普遍高于用户自己进货价格,损伤了用户利益,就是一种不合理表现。价格制定过低,使配送企业处于无利或亏损状态下运行,会损伤销售者,也是不合理的。 (四)运输方式不合理 配送企业可以针对多个用户进行合理地配装并进行配送路线优化,大大节省运力和运费。如果不能利用这一优势,仍然是一户一送,而车辆达不到满载(即时配送过多过频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则属于不合理。 (五)经营观念的不合理 配送企业在库存过大时,强迫用户接货,以缓解自己库存压力;在资金紧张时,长期占用用户资金;在资源紧张时,将用户资源挪做它用等都是不合理的。这些有损企业的形象,降低自身的信誉。 二、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是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按一般认识,配送合理化从以下几个标志进行考察。 (一)库存标志 库存是判断配送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为取得共同比较基准,具体数据都以 83 库存储备资金计算,而不以实际物资数量计算。具体指标有以下两方面: 1(库存总量 在一个配送系统中,库存总量从分散的各用户手中转移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库存数量加上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后库存量之和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用户库存量之和,即库存总量应有所下降。 2(库存周转 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以低库存保持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一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周转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志。 (二)资金标志 1(资金总量 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 2(资金周转 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量资金,在实施配送之后,应该在较短时期内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3(资金投向的改变 实行配送后,资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调控作用。这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 (三)成本和效益标志 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不但要看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还要看对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供需双方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 由于总效益及宏观效益难以计量,在实际判断时,常以是否按国家政策进行经营,是否完成国家税收及配送企业及用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 对于配送企业而言(投入确定的情况下),则企业利润水平反映配送合理化程度。 84 对于用户企业而言,在保证供应水平或提高供应水平(产出一定)前提下,供应成本的降低,反映了配送的合理化程度。 (四)供应保证标志 实行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供应保证能力,这样才算实现了合理。供应保证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缺货次数。实行配送后,对各用户来讲,缺货情况发生的概率应该明显下降;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从供应保证来看才算合理;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实行配送的效果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配送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无限的概念。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属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应保障能力的合理化也是有限度的。 (五)社会运力节约标志 运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 送货运力的规划是有赖于配送中心及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其合理化程度,判断起来比较复杂。可以简化判断如下: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为合理;社会车辆空驶减少为合理;一家一户自提自运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为合理。 (六)物流合理化标志 物流合理化的问题是配送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衡量配送本身的重要标志。配送对物流合理化的影响利于物流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是否减少了物流损失;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是否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三、实现配送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一)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通过采用专业设备、设施及操作程序,取得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适度调整配送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 (二)推行加工配送 85 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减少货物中转次数并求得配送合理化。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入不增加太多却可追求两种优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方式。 (三)推行共同配送 通过联合同各企业共同配送,可以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容量,提供运输效率,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满足用户的需要,从而追求合理化。 (四)推行双向配送 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配送企业不仅成了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承担用户储存据点,甚至成为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做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追求合理化。 (五)推行准时配送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重要内容。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六)推行即时配送 即时配送是最终解决用户企业担心断供之忧,大幅度提高供应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即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是配送企业能力的体现。即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它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此外,即时配送也是用户实行零库存重要保证手段。 复习思考题 1(结合实际谈谈对配送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2(配送有哪些作用, 3(怎样进行配送模式选择? 4(何谓共同配送,共同配送什么意义和要求, 5(配送不合理由哪些表现形式, 86 6(如何正确地理解配送合理化, 87 第十章 包装管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包装的概念与功能~理解包装在物流中的地位~了解包装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熟悉包装的基本技术~掌握实现包装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商品种类繁多,性质和形状各异,对包装的要求各不相同,除少数商品外,绝大数商品都需要有适当的包装才能进入物流领域。包装既是生产过程的完成,更是物流过程的起点,是物流合理化的基础。 第一节 包装概述 一、包装的概念与在物流中地位 (一)包装的概念 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简言之,包装就是包装物和包装操作的总称。 (二)包装在物流中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包装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物流的始点。作为生产的终点,产品生产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包装。因此,包装对生产而言,标志着生产的完成,从这个意义讲,包装必须根据产品性质、形状和生产工艺来进行,必须满足生产的要求。作为物流的始点,包装完成之后,包装了的产品便具有了物流的能力,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包装便可发挥对产品保护的作用和进行物流的作用,最后实现销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包装对物流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包装的分类 (一)按包装在流通中的作用分类 1(商业包装 商业包装是以促进销售为主要目的的包装。这种包装的特点是外形美观,有 88 必要的装潢,包装单位适于顾客的购买量以及商店陈设的要求。在流动过程中,商品越接近顾客,越要求包装有促进销售的效果。 2(工业包装 工业包装也曾运输包装。工业包装的目的是保证商品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过程中不散包、不破损、不受潮、不受五、不变质、不变味、不变形、不腐蚀、不生锈、不生虫,既保持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变。工业包装的重要原则,是在满足物流要求的基础上使包装费用越低越好。 (二)根据包装的通用性分类 1(专用包装 专用包装指根据被包装货物特点进行专门设计、专门制造,只适合于某种专门产品的包装。 2(通用包装。 通用包装是指不进行专门设计制造,而根据标准系列尺寸制造的包装,用以包装各种无特殊要求的或标准尺寸的产品。 (三)根据包装的技术分类 按包装层次及防护要求分为单个包装、内包装、外包装3类。单个包装是指一个商品为一个销售单位的包装形式;内装是指若干个单体商品和包装组成一个小的整体包装;外装是指商品的最外层包装。单个包装属于商业包装,应注意美观,设计要有利于促销,内包装和外包装属于工业包装,更着重于对商品的保护和物流活动的开展。 按包装的保护技术分为防潮包装、防锈包装、防虫包装、防腐包装、防震包装、危险品包装等。 (四)根据包装容器分类 按包装容器的抗变形能力可分为硬包装和软包装。硬包装又称为刚性包装,包装体有固定形状和一定强度,如油桶、木箱等:软包装又称柔性包装,包装体有一定程度的变形,有弹性,如各种包装袋。 按包装容器形状可分为包装袋、包装箱、包装盒、包装瓶、包装罐等。 按包装容器结构形式可分为固定式包装和拆卸折叠式包装。 按包装容器的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包装和多次周转包装。 89 (五)根据包装材料分类 常用包装材料有纸、塑料、木材、金属、玻璃等。从各个国家包装材料生产总值的比较看,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纸及纸制品,其次是木材,塑料材料的使用量则在快速增长。 三、包装的基本功能 (一)保护功能 保护商品是包装的首要功能,包装的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 (1)防止商品破损变形。 (2)防止商品发生化学变化。 (3)防止腐朽霉变、鼠咬虫食。 (4)防止异物混入、污物污染,防止丢失、散失、盗失等。 (二)单元化 包装有将商品以某种单位集中的功能,这就叫单元化。包装成多大的单位为好,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商品生产的情况、消费的情况以及商品种类、特征及物流方式和条件而定。一般来讲,包装的单元化主要应达到两个目的:方便物流和方便商业交易。 (三)便利性 商品的包装还有方便物流及方便消费的功能,这就要求包装的大小、形态、包装材料、包装重量、包装标志等各个要素都应为运输、保管、验收、装卸等各项作业创造方便条件,也要求容易区分不同商品并进行计量。进行包装及拆装作业,应当简便、快速,拆装后的包装材料应当容易处理。 (四)促销 包装被誉为“不讲话的推销员”。良好的包装,往往能为广大消费者或用户所瞩目,从而激发其购买欲望,成为产品推销的一种主要工具和有力的竞争手段。 第二节 物流包装技术 一、缓冲包装技术 缓冲包装就是指为减缓内装物受到冲击和震动,保护其免受损坏所采取的一 90 定防护措施的包装。商品从生产出来到开始使用要经过一系列的运输、保管、堆码和装卸过程,置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按照缓冲程度的不同,缓冲包装可进一步分为全面缓冲、部分缓冲和悬浮式缓冲。 二、防破损保护技术 缓冲包装有较强的防破损能力,因而是防破损包装技术中有效的一类,不过有时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破损保护技术: (1)捆扎及裹紧。 (2)集装。 (3)选择高强保护材料。 三、防霉腐包装技术 在工业包装内装运食品和其他有机碳水化合物货物时,货物表面可能生长霉菌,在物流过程中如遇潮湿,霉菌生长繁殖极快,甚至伸延至货物内部,使其腐烂、发霉、变质,因此要采取特别防护措施。包装防霉烂变质的措施,通常是采用冷冻包装、真空包装或高温灭菌方法。 四、防锈包装技术 防锈包装技术的保护对象主要是机电设备、金属制品等容易生锈的物品。包装防锈的措施,通常采用防锈油防锈蚀包装和气相防锈包装。 五、危险品包装技术 危险品有上千种,按其危险性质,交通运输及公安消防部门规定分为十大类,即爆炸性物品、氧化剂、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自燃物品、遇水燃烧物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毒害品、腐蚀性物品、放射性物品等,有些物品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危险性能。 对有毒商品的包装要明显地标明有毒的标志。 有腐蚀性的商品,要注意防止商品和包装容器的材质发生化学变化。 金属类的包装容器,要在容器壁涂上涂料,防止腐蚀性商品对容器的腐蚀。 对于易燃、易爆商品,例如有强烈氧化性的、遇有微量不纯物或受热即急剧分解引起爆炸的商品,防爆炸包装的有效方法是采用塑料桶包装,然后将塑料桶装入铁桶或木箱中,并应有自动放气的安全阀,当桶内达到一定气体压力时,能 91 自动放气。 六、防虫包装技术 防虫包装技术,常用的是驱虫剂,即在包装中放入有一定毒性和气味的药物,利用药物在包装中挥发气体杀灭和驱除各种害虫。常用驱虫剂有荼、对位二氯化苯、樟脑精等。也可采用真空包装、充气包装、脱氧包装等技术,使害虫无生存环境,从而防止虫害。 七、特种包装技术 (1)充气包装。 (2)拉伸包装。 (3)收缩包装。 (4)脱氧包装。 (5)充气包装。 第三节 包装合理化 一、包装合理化的概念 包装合理化是物流合理化的组成部分。从现代物流观点来看,包装合理化不单是包装本身的合理与否的问题,而是整个物流合理化前提下的包装合理化。 包装合理化一方面包括包装总体的合理化,这种合理化往往用整体物流效益与微观包装效益的统一来衡量;另一方面也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方式的合理组合及运用。 二、不合理的包装浪费 整个包装链中一般存在7种浪费,这7种浪费分别是: (1)包装过剩带来的浪费。 (2)包装不足带来的浪费。 (3)不必要的包装库存量浪费。 (4)不合理的包装作业过程浪费。 (5)运输过程中因包装材料选择、包装设计、包装组合不合理造成的非优化浪费。 92 (6)仓储过程因包装设计不合理带来的浪费。 (7)销售过程中因包装不合理带来的浪费。 三、包装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一)包装的轻薄化 由于包装只是起保护作用,没有增加产品使用价值的作用,因此,在强度、寿命、成本相同的条件下,更轻、薄、短、小的包装,可以节约材料、提高装卸搬运和运输的效率。而且轻薄短小的包装一般价格比较便宜,如果是一次性包装也可以减少废弃包装材料的数量。 二、包装的单纯化 为了提高包装作业的效率,包装材料及规格应力求单纯化,包装形状和种类也应单纯化。包装材料品种少易于管理和减少浪费;包装形状和规格单一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实现机械化。 有些商品采取无包装或简易包装,比有包装或复杂包装有利,总物流成本更合理。散装水泥物流、管道运输等都是无包装化物流的例子。无包装化物流既能节约包装费用,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又能省去包装物的回收和处理作业 (三)包装的集装单元化、标准化 单元化和标准化是包装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包装规格尺寸一致,才能实行模块化包装;包装实现了单元化和标准化,才能批量化作业;有了批量化装卸搬运、保管和运输,才能提高效率,节约费用,物流才能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包装单元化和标准化是现代化物流的重要标志,也是单元化物流的基础。 推进单元化和标准化的办法之一是多采用集装箱、集装罐、集装袋、集装架、仓库笼、托盘等集装单元器具;多采用通用包装形式,比如按标准模数尺寸制造纸箱、木箱、塑料周转箱;工厂车间、配送中心、仓库尽量多利用通用性、周转循环装货的容器;包装的规格和托盘、集装箱关系密切,也应考虑到和运输车辆、搬运机械的匹配,从系统的观点制定包装的尺寸标准。采用托盘一贯化作业,能使商品减少多次单体货物的堆码、拆垛的过程,减轻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又可节约装卸搬运成本。 (四)包装的机械化与自动化 93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和包装现代化水平,各种包装机械的开发和应用是很重要的。由于被包装物品种极其繁多,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又各不相同,因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包装机械。其中有高度自动化的,也有半自动化和手动的。一个相当庞大的包装机械产业为各种产品提供着包装技术装备。 (五)包装的协调化 包装是物流系统组成的一部分,需要和装卸搬运、运输和仓储等环节一起综合考虑、全面协调。比如包装还是不包装,简单包装还是精细包装,大包装还是小包装,都应该结合商品的运输、保管、装卸搬运以及销售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只有多种相关因素的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整体物流效果。 在包装便利化要求方面要考虑便于商品流通和消费。比如包装物的大小、形状、重量、体积:一要便于运输、保管和装卸搬运;二要便于堆码、摆放、陈列、提取、携带;三要便于拆解、回收和再生利用。 在包装配套化要求方面要考虑包装与运输、保管、装卸搬运相配套。比如采用单元化包装可以顺利实现铁路、公路、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的转换,可以快速、安全地入库、上架、下架、出库作业,可以提高装卸搬运效率,减少货物破损。 (六)包装的绿色化 包装是产生大量废弃物的环节,处理不好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包装材料最好可反复多次使用并能回收再生利用;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还要考虑不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即所谓的“绿色包装”。在保管、运输、装卸搬运等环节中实行集装化作业,也可以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 复习思考题 1(谈谈你对包装定义的理解。 2(谈谈你对包装在物流中地位的理解。 3(我们日常中常见的包装材料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4(物流包装技术主要有哪些, 5(什么是包装合理化,通过哪些途径可使包装合理化, 94 第十一章 装卸搬运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装卸搬运的概念、地位和特点~了解装卸搬运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了解不合理装卸搬运的表现形式~掌握实现装卸搬运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装卸搬运是随着运输、仓储等物流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物流功能要素,已经渗透到了物流领域的各个方面,伴随着物流活动的全过程,是联系物流其他功能要素的最关键要素。 第一节 装卸搬运概述 一、装卸搬运的概念 装卸搬运就是指在某一物流节点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料的存放(支撑)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即对物料、产品、零部件和其他物品进行搬上、卸下、移动的活动。 “装卸”作用的结果是物品从一种支撑状态转变为另一种支撑状态,前后两种支撑状态无论是否存在垂直距离差别,但总是以一定的空间垂直位移的变化而得以实现的。“搬运”使物品在区域范围内(通常指在某一个物流结点,如仓库、车站或码头等),物品所发生的短距离,以水平方向为主的位移。在流通领域,人们常把装卸搬运活动称为“物品装卸”,而生产企业则把这种活动称为“物料搬运”。 二、装卸搬运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 (一)装卸搬运是连接各种物流活动的桥梁 (二)装卸搬运是物流成本的重要节约源 装卸搬运不仅发生次数频繁,而且又是劳动密集型、耗费人力的作业,它所消耗的费用在物流费用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是劳动密集型,在人工费用日益上涨的现代,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 (三)装卸搬运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关键 95 (四)装卸搬运是造成物品损失的主要环节 进行装卸搬运操作时往往需要接触物品,这样一种接触是造成物流过程中物品破损、散失、损耗、混合等损失的主要环节。 三、装卸搬运的特点 (一)装卸搬运对象复杂 在物流过程中,物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在性质(物理、化学性质)、形态上、重量上、体积上以及包装方法上都有很大区别。即便是同一种物品在装卸搬运前的不同处理方法,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装卸搬运作业。 (二)装卸搬运作业不均衡 (三)装卸搬运对安全性要求高 装卸搬运作业需要人与机械、物品、其他劳动工具相结合,工作量大,情况变化多,很多作业环境复杂,这些都导致了装卸搬运作业中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和隐患。 (四)具有伴生性和起讫性 装卸搬运的目的总是与物流的其他环节密不可分的,因此与其他环节相比,它具有“伴生”性的特点。 (五)具有提供保障性和服务性 装卸搬运既不改变作业对象的物理或化学性质,不参与零部件的组装或机器设备的拆解,不消耗作业原材料,也不排放废弃物,不产生有形的产品,不改变作业对象的使用价值。装卸搬运只改变作业对象的支承状态或空间位置,主要为生产或流通领域的其他作业提供“保障性”和“服务性”的劳务服务。 第二节 装卸搬运的类型 一、按装卸搬运作业的场所分类 根据装卸搬运作业场所的不同,流通领域的装卸搬运基本可分为车船装卸搬运、港站装卸搬运、库场装卸搬运三大类。 (一)车船装卸搬运 车船装卸搬运是指在载运工具之间进行的装卸、换装和搬运作业,主要包括 96 汽车在铁路货场和站台旁的装卸搬运、铁路车辆在货场及站台的装卸搬运、装卸搬运时进行的加固作业,以及清扫车辆、揭盖篷布、移动车辆、检斤计量等辅助作业。 (二)港站装卸搬运 港站装卸搬运是指在港口码头、车站、机场进行的各种装卸搬运作业,主要包括码头前沿与后方之间的搬运、港站堆场的堆码、拆垛、分拣、理货、配货、中转作业等。 (三)库场装卸搬运 库场装卸搬运通常是指在货主的仓库或储运公司的仓库、堆场、物品集散点、物流中心等处进行的装卸搬运作业。库场装卸搬运经常伴随物品的出库、入库和维护保养活动,其操作内容多以堆垛、上架、取货为主。 在实际运作中,这三类作业往往是相互衔接、难以割裂的。例如码头前沿的船舶装卸作业与港口和船舶都有联系,而这两者分别对应着港站装卸搬运和车船装卸搬运,所以作业的内容和方式肯定十分复杂,在具体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 二、按装卸搬运作业的内容分类 根据装卸搬运作业内容的不同,装卸搬运可分为:堆码拆取作业、分拣配货作业和挪动移位作业(即狭义的装卸搬运作业)等形式。 (一)堆放拆垛作业 堆放(或装上、装入)作业是指把物品移动或举升到装运设备或固定设备的指定位置,再按所要求的状态放置的作业;而拆垛(卸下、卸出)作业则是其逆向作业。如用叉车进行叉上叉下作业,将物品托起并放置到指定位置场所,如卡车车厢、集装箱内、货架或地面上等;又如利用各种形式吊车进行吊上吊下作业,将物品从轮船货仓、火车车厢、卡车车厢吊出或吊进。 (二)分拣配货作业 分拣是在堆垛作业前后或配送作业之前把物品按品种、出入先后、货流进行分类,再放到指定地点的作业。而配货则是把物品从所定的位置按品种、下一步作业种类、发货对象进行分类的作业。一般情况下,配货作业多以人工进行,但是由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流形态日益发展,对配货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以高速 97 分拣机为代表的机械化作业应用逐渐增多。 (三)挪动移位作业 挪动移位作业,即狭义的装卸搬运作业,包括水平、垂直、斜行搬送,以及几种组合的搬送。在水平搬运方式中,广泛应用辊道输送机、链条输送机、悬挂式输送机、皮带输送机以及手推车、无人搬运车等设备。从方式来分,有连续式和间歇式;对于粉体和液体物质,也可以用管道进行输送。 三、按装卸搬运的机械及其作业方式分类 根据装卸搬运机械及其作业方式的不同,装卸搬运可分成“吊上吊下”、“叉上叉下”、“滚上滚下”、“移上移下”及“散装散卸”等方式。 (一)吊上吊下方式 吊上吊下方式是采用各种起重机械从物品上部起吊,依靠起吊装置的垂直移动实现装卸,并在吊车运行的范围内或回转的范围内实现搬运或依靠搬运车辆实现小搬运。由于吊起及放下属于垂直运动,这种装卸方式属垂直装卸。 (二)叉上叉下方式 叉上叉下方式是采用叉车从物品底部托起物品,并依靠叉车的运动进行物品位移,搬运完全靠叉车本身,物品可不经中途落地直接放置到目的处。这种方式垂直运动不大而主要是水平运动,属水平装卸方式。 (三)滚上滚下方式 滚上滚下方式主要是指在港口对船舶物品进行水平装卸运的一种作业方式。在装货港,用拖车将半挂车或平车拖上船舶,完成装货作业。待载货车辆(包括汽车)连同物品一起由船舶运到目的港后,再用拖车将半挂车或平车拖下船舶,完成卸货作业。 (四)移上移下方式 移上移下方式是指在两车之间(如火车及汽车)进行靠接,然后利用各种方式,不使物品垂直运动,而靠水平移动从一个车辆上推移到另一车辆上的一种装卸搬运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使两种车辆水平靠接,因此,对站台或车辆货台需进行改变,并配合移动工具实现这种装卸。 (五)散装散卸方式 散装散卸方式是指对散状物品不加包装地直接进行装卸搬运的作业方式。在 98 采用散装散卸方式时,物品在从起始点到终止点的整个过程中不再落地,它是将物品的装卸与搬运作业连为一体的作业方式。 四、按装卸搬运的作业特点分类 根据作业特点的不同,装卸搬运可分为连续装卸搬运与间歇装卸搬运两大类。 (一)连续装卸搬运 连续装卸搬运是指采用皮带机等连续作业机械,对大批量的同种散状物品或小型件杂货进行不间断输送的作业方式。在采用连续装卸搬运时,作业过程中间不停顿、散货之间无间隔、小型件杂货之间的间隔也基本一致。在装卸量较大、装卸对象固定、物品对象不易形成大包装的情况下适用采取这一方式。 (二)间歇装卸搬运 间歇装卸搬运是指作业过程包括重程和空程两个部分的作业方式。间歇装卸搬运有较强的机动性,装卸地点可在较大范围内变动,广泛适用于批量不大的各类物品,对于大件或包装物品尤其适合,如果配以抓斗或集装袋等辅助工具,也可以对散状物品进行装卸搬运。 五、按装卸搬运对象分类 根据装卸搬运对象的不同,装卸搬运可分为单件作业法、集装作业法、散装作业法三大类。 (一)单件作业法 单件作业法指的是对非集装的、按件计的物品逐个进行装卸搬运操作的作业方法。单件作业对机械、装备、装卸条件要求不高,因而机动性较强,可在很广泛的地域内进行而不受固定设施、设备的地域局限。 单件作业可采取人力装卸搬运、半机械化装卸及机械装卸搬运。由于逐件处理,装卸速度慢,且装卸要逐件接触货体,因而容易出现货损,反复作业次数较多,也容易出现货差。 单件作业的装卸搬运对象主要是包装杂货,多种类、少批量物品及单件大型、笨重物品。 (二)集装作业 集装作业是对集装货载进行装卸搬运的作业方法。每装卸一次是一个经组合 99 之后的集装货载,在装卸时对集装体逐个进行装卸操作。它和单件装卸的主要异同在于,都是按件处理,但集装作业“件”的单位大大高于单件作业每件的大小。 集装作业一次作业装卸量大,装卸速度快,且在装卸时并不逐个接触货体,而仅对集装体进行作业,因而货损较小,货差也小。 集装作业由于集装单元较大,不能进行人力手工装卸,虽然在不得已时,可用简单机械偶尔解决一次装卸,但对大量集装货载而言,只能采用机械进行装卸。同时也必须在有条件的场所进行这种作业,不但受装卸机具的限制,也受集装货载存放条件的限制,因而其机动性较差。 (三)散装作业 散装作业指对大批量粉状、粒状物品进行无包装的散装、散卸的装卸搬运方法。装卸搬运可连续进行,也可采取间断的装卸搬运方式。但是,都需采用机械化设施、设备。在特定情况下,且批量不大时,也可采用人力装卸搬运,但是会有很大的劳动强度。 六、按被装物的主要运动形式分类 根据被装物的主要运动方式,装卸可分为垂直装卸和水平装卸两大类。 (一)垂直装卸 采取提升和降落的方式进行装卸,这种装卸需要消耗较大的能量。垂直装卸是采用比较多的一种装卸形式,所用的机具通用性较强,应用领域较广,如吊车、叉车等。 (二)水平装卸 水平装卸对装卸物采取平移的方式实现装卸的目的。这种装卸方式不改变被装物的势能,因此比较节能,但是需要有专门的设施,例如和汽车水平接靠的高站台、汽车与火车车皮之间的平移工具等。 第三节 装卸搬运合理化 一、不合理装卸搬运的表现形式 不合理装卸搬运是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达到的装卸搬运水平而未达到,从而造成的无效装卸搬运。不合理的装卸搬运形式一般有: 100 (一)过多的装卸搬运次数 (二)过大的包装装卸搬运 (三)无效物质的装卸搬运 二、实现装卸搬运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一)坚持省力化原则 所谓省力,就是节省动力和人力。应巧妙利用物品本身的重量和落差原理,设法利用重力移动物品。 省力化装卸搬运原则是:能往下则不往上;能直行则不拐弯;能用机械则不用人力;能水平则不要上坡;能连续则不间断;能集装则不分散。 (二)提高装卸搬运灵活性 物料装卸、搬运的灵活性,根据物料所处的状态,即物料装卸、搬运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不同的级别。如果很容易转变为下一步的装卸搬运而不需过多做装卸搬运前的准备工作,则活性就高;如果难于转变为下一步的装卸搬运,则活性低。为了对活性有所区别,并能有计划地提出活性要求,使每一步装卸搬运都能按一定活性要求进行操作,对于不同放置状态的物品做了不同的活性规定,这就是“活性指数”,分为0—4共5个等级。活性指数越高,物品越容易进入装卸搬运状态。 (三)合理选择装卸搬运机械 (四)保持物流的顺畅均衡 (五)推行装卸搬运的单元化 (六)实现装卸搬运的文明化 (七)创建物流“复合终端” 所谓“复合终端”,即对不同运输方式的终端装卸场所,集中建设不同的装卸设施。 复合终端的优点在于:第一,取消了各种运输工具之间的中转搬运,因而有利于物流速度的加快,减少装卸搬运活动所造成的物品损失;第二,由于各种装卸场所集中到复合终端,这样就可以共同利用各种装卸搬运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第三,在复合终端内,可以利用大生产的优势进行技术改造,大大提高转运效率;第四,减少了装卸搬运的次数,有利于物流系统功能的提高。 101 (八)重视改善物流系统的总效果 装卸搬运在某种意义上是运输、保管活动的辅助活动。因此,特别要重视从物流全过程来考虑装卸搬运的最优效果。如果单独从装卸搬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但限制了装卸搬运活动的改善,而且还容易与其他物流环节发生矛盾,影响物流系统功能的提高。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装卸搬运的概念与其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试述如何判断装卸搬运的合理性。 2(装卸搬运有哪些特点, 3(谈谈你对物料搬运的活性理论的理解, 4(不合理的装卸搬运变相在哪些方面, 5(实现装卸搬运合理化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02 第十二章 流通加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流通加工的概念~了解流通加工和生产加工的区别~理解流通加工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掌握流通加工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掌握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流通加工是物流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创造的是物流形质效用,是物流中的重要利润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有生产加工中的部分末端加工还将不断从生产及工中分离出来,进入流通加工领域,因此,流通加工的作用和地位还将不断提升。 第一节 流通加工概述 一、流通加工的概念 流通加工是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流通与加工的概念本属于不同范畴。加工是改变物质的形状和性质、形成一定产品的活动;而流通则是改变物质的空间状态与时间状态。流通加工则是为了弥补生产过程加工不足,更有效地满足用户或本企业的需要,使产需双方更好的衔接,将这些加工活动放在物流过程中完成,而成为物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流通加工是生产加工在流通领域中的延伸,也可以看成流通领域为了更好地服务,在职能方面的扩大。 流通加工者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把分散的用户需求集中起来,使零星的作业集约化,作为广大终端用户的汇集点发挥作用。 二、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的区别 流通加工和一般的生产型加工在加工方法、加工组织、生产管理方面并无显著区别,但在加工对象、加工目的、加工程度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别。 103 三、流通加工的作用 (一)弥补生产加工的不足 有许多产品在生产领域的加工只能到一定程度,这是由于存在许多限制因素限制了生产领域不能完全实现最终的加工。 (二)预防产品使用价值的下降 有些产品要保证使用价值不下降,需要进行一定的流通加工。 (三)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利用在流通领域的集中加工代替分散在各个使用部门的分别加工,可以实行合理规划、合理套裁、集中下料的办法,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物品的利用率,有明显的经济效益。集中加工形式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消耗,提高加工质量。同时,对于加工后的副产品还可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提高社会的加工效率 用量小或临时需要的使用单位,往往缺乏进行高效率初级加工的能力。依靠流通加工不仅可以省去这些单位进行初级加工的投资、设备及人力,而且流通部门可以采用高效的专业化设备来提升加工水平。 (五)促进产品的市场销售 (六)优化使用运输手段 将流通加工环节设置在消费地,从制造厂到流通加工这第一阶段运输距离就比较长,而从流通加工到消费环节的第二阶段距离就比较短。 (七)提高物流效率 第二节 流通加工形式 一、水泥熟料的流通加工 在需要长途运入水泥的地区,变运入成品水泥为运进熟料这种半成品,在该地区的流通加工点(磨细工厂)磨细,并根据当地资源和需要的情况掺入混合材料及外加剂,制成不同品种及标号的水泥供应给当地用户,这是水泥流通加工的重要形式之一。 104 水泥熟料的流通加工可以省去添加剂的运力和运费,可以更好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降低使用成本,容易以较低成本实现大批量、高效率的输送,可以大大降低水泥的输送损失,能更好地衔接产需,方便用户。 二、木材的流通加工 (一)磨制木屑压缩输送 木材是比重轻的物质,在运输时占有相当大的容积,往往使车船满装但不能满载,同时,装车、捆扎也比较困难。从林区外送的原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造纸材,美国采取在林木生产地就地将原木磨成木屑,然后压缩使之成为容重较大、容易装运的形状,之后运至靠近消费地的造纸厂,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美国的经验,采取这种方法比直接运送原木节约一半的运费。 (二)集中开木下料 在流通加工点将原木锯截成各种规格锯材,同时将碎木、碎屑集中加工成各种规格板,甚至还可以进行打眼、凿孔等初级加工。过去用户直接使用原木不但加工复杂、加工场地大、加工设备多,更严重的是资源浪费大,木材的平均利用率不到50%,平均出材率不到40%。实行集中下料、按用户要求供应规格下料,可以使原木利用率提高到95%,出材率提高到72%左右,有相当好的经济效果。 三、钢卷剪切流通加工 汽车、冰箱、冰柜、洗衣机等生产制造企业每天需要大量的钢板,除了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外,一般规模的生产企业如若自己单独剪切,难以解决因用料高峰和低谷的差异而引起的设备忙闲不均和人员浪费问题,如果委托专业钢板剪切加工企业,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专业钢板剪切加工企业能够利用专业剪切设备,按照用户设计的规格尺寸和形状进行套裁加工,精度高、速度快、废料少、成本低;专业钢板剪切加工企业在国外数量很多,大部分由流通企业经营。这种流通加工企业不仅提供剪切加工服务,还出售加工原材料和加工后的成品以及配送服务。采用委托加工方式,用户省心、省力、省钱。 四、平板玻璃的流通加工 平板玻璃的运输货损率较高,玻璃运输的难度比较大。在消费比较集十的地区建玻璃流通加工中心,按照客户的需要对平板玻璃进行套裁和开片,可以使玻 105 璃的利用率从62%,65%,提高到90%以上;可以节约大量包装用木材,而且可防止流通中大量破损;可以使用专用设备进行裁制,降低切裁玻璃劳动强度大;可以较少废玻璃数量,集中处理废玻璃;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提高服务水平。 五、煤炭及其他燃料的流通加工 (一)除矸加工 除矸加工是以提高煤炭纯度为目的的加工形式。矸石有一定发热量,煤炭混入一些矸石是允许的,也是较经济的。但在运力十分紧张的地区,要求充分利用运力,多运“纯物质”,少运矸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除矸的流通加工排除矸石。 (二)煤浆加工 煤炭的运输主要采用容器载运的方式,运输中损失浪费较大,又容易发生火灾。管道运输是近代刚刚兴起的一种先进物流技术,在流通的起始环节将煤炭磨成细粉,再用水调和成浆状,使之具备流动性,就可以像其他液体一样利用管道进行输送。这种输送方式连续稳定,而且速度也较快,是一种比较经济的运输方式。 (三)配煤加工 在使用地区设置集中加工点,将各种煤及一些其他发热物质,按不同配方进行掺配加工,生产出各种不同发热量的燃料,称为配煤加工。这种加工方式可以按需要发热量生产和供应燃料,防止热能浪费和“大材小用”,也防止发热量过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工业用煤经过配煤加工还可以起到便于计量控制、稳定生产过程的作用,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有价值。 (四)气体的液化加工 由于气体输送、保存都比较困难,天然气及石油气往往只好就地使用,如果当地资源充足而用不完,往往就地燃烧掉造成浪费和污染。两气的输送可以采用管道,但因投资大、输送距离有限,也受到制约。在产出地将天然气或石油气压缩到临界压力之上,使之由气体变成液体,就可用容器装运,使用时机动性较强。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式。 六、机电产品的组装加工 106 机电设备储运困难较大,主要原因是不易进行包装,包装成本过大,并且运输装载困难,装载效率低,流通损失严重。但是这些货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装配较简单,装配技术要求不高,装配后不需进行复杂检测及调试。所以,为解决储运问题,降低储运费用,采用半成品(部件)高容量包装出厂,在消费地拆箱组装的流通加工方式。 七、生鲜食品的流通加工 (一)冷冻加工 冷冻加工是指为解决鲜肉、鲜鱼在流通中保鲜及搬运装卸的问题采取低温冻结方式的加工。这种方式也用于某些流体商品、药品等。 (二)分选加工 农副产品离散情况较大,为获得一定规格的产品,采取人工或机械分选的方式加工,称分选加工。广泛用于果类、瓜类、谷物、棉毛原料等。 (三)精制加工 精制加工是对农、牧、副、渔等产品,在产地或销售地设置加工点,去除无用部分,甚至可以进行切分、洗净、分装等加工。这种加工不但大大方便了购买者,而且,还可对加工的淘汰物进行综合利用。比如,鱼类的精制加工所剔除的内脏可以制某些药物或制饲料,鱼鳞可以制高级粘合剂,头尾可以制鱼粉等;蔬菜的加工剩余物可以制饲料、肥料等。 (四)分装加工 许多生鲜食品零售起点较小,而为保证高效输送,出厂包装则较大;也有一些是采用集装运输方式运达销售地区。这样,为便于销售,在销售地区按所要求的零售起点进行新的包装,即大包装改小、散装改小包装、运输包装改销售包装,这种方式称分装加工。 八、服装、书籍的流通加工 服装流通加工,主要指的不是材料的套裁和批量缝制,而是在批发商的仓库或配送中心进行缝商标、拴价签、改换包装等简单的加工作业。近年来,因消费者要求的苛刻化,退货大量增加,从商场退回来的衣服,一般在仓库或配送中心重新分类、整理、改换价签和包装。国外书籍的流通加工作业主要有:简单的装帧、套书壳、拴书签以及退书的重新整理、复原等。 107 第三节 流通加工合理化 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含义是实现流通加工的最优配置,不仅做到避免各种不合理,使流通加工有存在的价值,而且达到最优的选择。 一、不合理流通加工的表现形式 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领域中对生产的辅助性加工,从某种意义来讲它不仅是生产过程的延续,实际上还是生产本身或生产工艺在流通领域的延续。这个延续可能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即一方面可能有效地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但是,也必须估计到另一个可能性,即对整个过程的负效应。各种不合理的流通加工都会产生抵消效益的负效应。 不合理的流通加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流通加工地点选择的不合理 一般而言,为衔接单品种大批量生产与多样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加工地应设置在需求地区,才能实现大批量的干线运输与多品种末端配送的物流优势。如果将流通加工地点设置在生产地区或接近生产地区,则会出现明显的不合理: (1)产品需求多样化时,必然会出现多品种、小批量由生产地向需求地的长距离运输,从而形成不合理。 (2)在生产地或接近生产地增加了一个加工环节,同时增加了近距离运输、装卸、储存等一系列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不如由原生产单位完成这种加工,免去设置专门的流通加工环节。 (二)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 流通加工方式包括流通加工对象、流通加工工艺、流通加工技术、流通加工程度等。流通加工方式的确定实际上是与生产加工的合理分工。流通加工不是对生产加工的代替,而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分工不合理,本来应由生产加工完成的,却错误地由流通加工完成,本来应由流通加工完成的,却错误地由生产过程去完成,都会造成不合理。 一般而言,如果工艺复杂,技术装备要求较高,或加工可以由生产过程延续或可轻易解决时都不宜再设置流通加工点,尤其不宜与生产过程争夺技术要求较 108 高、效益较高的最终生产环节,更不宜利用一个时期市场的压力使生产者变成初级加工或前期加工者。如果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就会出现与生产夺利的恶果。 (三)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 有的流通加工过于简单,或对生产者及消费者作用不大,甚至有时由于流通加工的盲目性,未能解决品种、规格、质量、包装等问题,相反却增加了环节,这也是流通加工不合理的重要形式。 (四)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 流通加工之所以能够有生命力,重要优势之一是有较大的产出投入比,因而有效地起着补充完善的作用。如果流通加工成本过高,则不能实现以较低投入实现更高使用价值的目的。除了一些必需的,从政策要求出发即使亏损也应进行的加工外,如果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都应看成是不合理的。 二、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为避免各种不合理现象,对是否设置流通加工环节,在什么地点设置,选择什么类型的加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装备等,需要作出正确抉择。 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工和配送结合 加工和配送结合是将流通加工设置地在配送点中,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业务流程中分货、拣货、配货中的一环,加工后的产品直接投入配货作业,这就无需单独在配送点之外设置一个加工的中间环节,使流通加工有别于独立的生产,而使流通加工与中转流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配送之前有加工,可使配送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这是对流通加工做合理选择的重要形式,这在生活资料领域已经广泛地采用,在煤炭、水泥等产品的流通中也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二)加工和配套结合 在对配套要求较高的流通中,配套的主体来自各个生产单位,但是,完全配套有时无法全部依靠现有的生产单位,而进行适当流通加工,可以有效促成更广泛领域内社会资源的配套,更有效地发挥流通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三)加工和合理运输结合 109 流通加工能有效衔接干线运输与支线运输,促进两种运输形式的合理化。支线运输转干线运输或干线运输转支线运输是本来就必须停顿的环节,在停顿过程中,不进行一般的支转干或干转支,而是按下一步干线或支线运输的合理的要求进行适当加工,从而大大提高运输及转载水平。 (四)加工和合理商流结合 通过加工有效促进销售,使商流合理化,也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考虑方向之一。加工和配送的结合,通过加工,提高了配送水平,强化了销售能力,是加工与合理商流相结合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此外,通过简单地改变包装加工,形成方便的购买量,通过组装加工解除用户使用前进行组装、调试的难处,都可以有效促进商流。 (五)加工和节约结合 节约能源、节约设备、节约人力、节约耗费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终判断,首先在于其是否能实现物流为用户服务的本质要求,同时还要看其是否能实现社会的和企业本身的两个效益。 (六)流通加工绿色化 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从而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造成的能源和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的集中加工减少了居民分散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流通加工,流通加工和一般的生产型加工的区别是什么, 2(流通加工的作用是什么, 3(流通加工形式有哪些, 4(不合理的流通加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实现流通加工的合理化, 110 第十三章 物流信息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的概念、特点及功能~了解物流信息的基本技术及其特点~掌握物流概念、任务与结构~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规划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开发内容。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也是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现代物流的基础和灵魂。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需要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 第一节 物流信息概述 一、物流信息的概念 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是反应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在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物流信息与商品信息、市场信息相互交叉、配合、彼此联系密切,相关性强。不仅能够起到连接整合从生产企业、经过批发商到零售商最终到使用者或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作用,而且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 二、物流信息的特点 物流信息除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信息量大 由于物流系统本身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及各种活动中均会产生信息。为了使物流信息适应企业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对大量的物流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二)动态性强 物流信息的更新速度快、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多频度小数量配送与利用POS 111 系统的即时销售使得各种作业活动频繁发生,从而要求物流信息不断更新,而且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三)来源多样化 不仅在物流系统内的各环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物流信息,而且由于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如生产系统、供应系统等)密切相关,因而在物流信息管理过程中还应收集物流系统以外的有关信息,这就会使物流信息的分类、研究及筛选等工作的难度增加。 (四)趋于标准化 基于物流活动的系统性特征,基于物流系统多环节特征,基于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特征,基于物流信息处理手段电子化要求,物流信息作用的成分,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 三、物流信息的功能 在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物流信息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衔接作用 物流系统与社会经济运行中许多行业、部门以及众多的企业群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物流系统内部的各种指令、计划、数据、报表等,还是其他的方方面面,都依靠物流信息建立起各种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衔接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二)交易功能 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大多数操作都是通过物流信息来完成的,物流信息的交易功能主要表现为:记录订货内容、传递库存计划、用户信息查询等。交易功能是物流信息功能的最基本体现。 (三)控制功能 物流信息的控制功能通过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和鉴别各种方案,对于提高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率都有重要作用,该功能强调了信息的控制力度。 (四)决策功能 大量的物流信息能使管理人员掌握全面情况,协调物流活动,通过评估、比较和“成本——收益”分析,做出最有效的物流决策。有效利用物流信息,也有 112 助于物流企业正确制定物流发展战略。 四、物流信息的类型 (一)按管理层次分类 1(操作管理信息 操作管理信息产生于操作管理层,反映和控制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工作,例如每天的产品质量指标,用户订货合同、供应厂商原材料信息等。这类信息通常具有量大、且发生频率高等特点。 2(知识管理信息 知识管理信息是知识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对企业自己的知识进行收集、分类、存储和查询,并进行知识分析得到的信息。例如专家决策知识、物流企业相关业务知识、工人的技术和经验形成的知识信息等。 3(战术管理信息 战术管理信息是部门负责人作关系局部和中期决策所涉及的信息,例如月销售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库存费用、市场商情信息等。 4(战略管理信息 战略管理信息是企业高层管理决策者制定企业年经营目标、企业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例如企业全年经营业绩综合报表、消费者收人动向和市场动态、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等。 (二)按信息来源分类 1(物流系统内信息 物流系统内信息是伴随物流活动而发生的信息,包括物料流转信息、物流作业层信息,具体为运输信息、储存信息、物流加工信息、配送信息、定价信息等,以及物流控制层信息和物流管理层信息。 2(物流系统外信息 物流系统外信息它是在物流活动以外发生,但提供给物流活动使用的信息,包括供货人信息、顾客信息,订货合同信息、社会可用运输资源信息,交通和地理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还有来自企业内生产、财务等部门的与物流有关的信息。 (三)按信息沟通方式分类 113 1(口头信息 口头信息是指通过面对面的口头交谈而进行传递的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直接而迅速地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速度较快。但它在传播过程中也容易掺合进传播者的主观理解而产生信息失真。物流活动中的各种现场调查和研究,是获得口头信息的最简单方法。 2(书面信息 书面信息是指为了保证物流信息的客观性,便于重复说明和反复检查,而用书面文字进行描述的一种信息类型。各种物流环节中出现的数据报表、文字说明和技术资料等都属于这类信息。 第二节 物流信息技术 一、条形码技术(Bar code) 条形码是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商品的信息。按使用方式分为直接印刷在商品包装上的条形码和印刷在商品标签上的条形码,按使用目的分为商品条形码和物流条形码。 条形码是有关生产厂家、批发商、零售商、运输业者等经济主体进行订货和接受订货、销售、运输、保管、出入库检验等活动的信息源。由于在活动发生时点能即时自动读取信息,因此便于及时捕捉到消费者的需要,提高商品销售效果,也有利于促进物流系统提高效率。另外,条形码与其他辨识商品的方法如OCR(光学文字识别),OMR(光学记号读取)比较,具有印刷成本低和读取精度高的优点。 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EDI定义为“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物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数据传输”。EDI是将远程通信、计算机及数据库三者有机结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的一种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系统。 EDI将传统的通过邮件、快递或传真的方法来进行两个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转化为用电子数据来实现两个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电子数据交换,信息传递的速度已大大高于传统方法进行的信息传递的速度,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信息的实时传递。 114 构成EDI系统的三个要素是EDI软硬件、通信网络以及数据标准化。 EDI标准是整个EDI系统中关键的部分,由于EDI是按事先商定的报文格式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的,因此制定统一的EDI标准至关重要。 三、射频技术(RF) 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它往往与便携式数据终端(PDT)配合使用。射频识别卡具有读写能力和智能,可携带大量数据,这些数据难以伪造,射频系统能够识别比光学系统远的距离。射频识别系统的传送距离由传送频率、天线设计的功能因素决定,用它识别数据要考虑到传送距离、工作频率、标签的数据容量、尺寸、重量、定位、响应速度和选择能力等。 RF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最为适用。 四、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可以借助这个信息系统,进行线路的选择和优化,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监控,可以向司机提供有关的地理信息等等。不少企业已开发出了利用GIS为物流活动提供专门分析的工具软件,具体表现如下: (1)车辆路线模型。 (2)网络物流模型。 (3)分配集合模型。 (4)设施定位模型。 五、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 GPS系统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能力,是一种利用分布在约2万公里高空的多颗卫星对地面目标的状况进行精确测定以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在物流管理领域,应用GPS系统能够: (1)进行车辆、船舶的跟踪。 (2)信息传递和查询。 (3)及时报警。 (4)支持管理。 六、电子订货系统(EOS) 115 EOS系统是指不同组织间利用通信网络和终端设备以在线联结方式进行订货信息交换的体系。即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连接的方式将批发商、零售商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后传送至总公司、批发商、商品的供货商或制造商处。 EOS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对于传统的订货方式,如上门订货、邮寄订货电话、传真订货等,EOS系统可以缩短从接到订单到发出订货的时间,缩短订货商品的交货期,减少商品订单的出错率,节省人工费。 (2)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库存水平,提高企业的库存管理效率,同时也能防止商品特别是畅销商品缺货现象的出现。 (3)对于生产厂家和批发商来说,通过分析零售商的商品订货信息,能准确判断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有利于企业调整商品生产和销售计划。 (4)有利于提高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率,使各个业务信息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便利和迅速,丰富企业的经营信息。 七、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 POS系统是由自动收款机和计算机联机构成的商店前台网络系统,能对商店零售柜台的所有交易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能实时跟踪分析商品销售情况,为强化商品销售管理提供服务。 POS系统包括前台POS系统和后台MIS系统。 POS系统是整个商品交易活动或物流活动的信息传输的最基本的环节,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2)提高管理水平。 (3)提高统计效率。 (4)将管理领域延伸。 八、连续补货程序(CRP) CRP是利用及时准确的销售时点信息确定已销售的商品数量,根据零售商或批发商的库存信息和预先规定的库存补充程序确定发货补充数量和配送时间的计划方法。 CRP将传统的零售商制作订单的补货程序改变为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 116 关系。 CRP有利于降低整个货物补充过程的存货;改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运输效率。 第三节 物流信息系统管理 一、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与任务 (一)物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物流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类,可以理解为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达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具有集成化、模块化、实时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主要特点。 (二)物理信息系统的任务 物流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1)缩短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 (2)保证库存的适量化(压缩库存并防止脱销); (3)提高装卸搬运的作业效率; (4)提高运输效率; (5)使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更为省力; (6)提高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的精确度; (7)防止发货和配送作业环节出现差错; (8)调整需求和供给; (9)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 二、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领域的神经网络,遍布物流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物流信息系统结构可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来考察。 从垂直方向看,物流信息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管理层、控制层和作业层。从水平方看,信息系统贯穿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和废弃物物流等物流形式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各个物流作业环节。 117 三、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物流系统的各个层次以及不同作业环节之间是通过信息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物流信息系统中都需要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一)信息的收集和输入 物流信息的收集和输入首先是将信息通过收集子系统从系统内部或者外部收集到预处理系统中,并整理成系统所要求的格式或形式,然后再通过输入子系统输入到物流信息系统中。这一功能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其他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在评价一个物流信息系统的性能时,下列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它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否完善,准确程度如何,具有哪些校验能力,对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或其他各种破坏因素的预防及抵抗能力如何,录入手段是否方便易用,对于信息收集人员和录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如何,整个信息收集和录入的组织是否严密完善等。 (二)信息的存储 物流信息进入到系统之后,在其得到处理之前,必须在系统中存储下来。在信息得到处理之后,如果还没有完全丧失价值,往往也要将结果保存下来以供使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存储功能就是保证已得到的物流信息能够不丢失、不走样、不外泄,且整理得当、随时可用。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涉及信息的存储问题时,都要考虑存储量、信息格式、存储方式、使用方式、存储时间、安全保密性等问题。信息的存储必须要考虑数据的组织问题,其目的是为了方便信息的处理和检索。 物流信息系统的不同层次对信息存储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作业层需要存储的信息格式往往比较简单,存储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信息的数量很大;控制层与管理层的信息格式比较复杂,存储的时间也较长,要求的检索方式比较灵活。 (三)信息的传输 物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必须及时准确地传输到各个物流作业环节才能发挥其功效,所以良好的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具备克服空间障碍进行信息传输的能力。开发物流信息系统时必须充分考虑所要传递信息的种类、数量、频率和可 118 靠性要求。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通过通信线路与近程终端或远程终端相连接形成的联机系统,或者通过通信线路将中、小、微型计算机联网形成的分布式系统。衡量信息传输速度的基本指标是传输速度和误码率。 (四)信息的处理 收集到的物流信息大都是零散的、相互孤立的、形式各异的,这些不规范的信息要变成有用的信息,需要经过一定的整理加工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收集到的物流信息精心筛选、分类、比较、计算、存储,使之条理化、有序化、系统化、规范化,才能成为综合反映某一物流现象特征的真实、可靠、适用的并且富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处理能力是衡量物流信息系统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五)信息的输出 物流信息的输出必须采用便于人或计算机理解的形式,在输出形式上要力求易读易懂、直观醒目。这是评价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物流信息系统正在向数据采集的在线化、数据存储的大型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以及信息输出的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三、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 (一)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 物流信息系统规划是系统开发最重要的阶段,一旦有了好的系统规划,就可以按照数据处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持续进行工作,直到系统的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实现的过程大致情况如图所示,其基本概念是:自顶向下分析,自底向上实现。 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基本上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1)定义管理目标。确立各级管理的统一目标,局部目标要服从总体目标。 (2)定义管理功能。确定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和决策。 (3)定义数据分类。在定义管理功能的基础上,把数据按支持一个或多确定信息系统各个部分及其相互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模块实现的优先关系,即划分子系统。 (二)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 有了系统规划以后,还要进行非常复杂的开发过程。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9 (1)系统分析。主要对现行系统和管理方法以及信息流程等有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给出有关的调研图表,提出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以及达到此目标的可能性。 (2)系统逻辑设计。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构造出物流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对各种模型进行选优,确定出最终的方案。 (3)系统的物理设计。以逻辑模型为框架,利用各种编程方法,实现逻辑模型中的各个功能块,如确定并实现系统的输入、输出、存储及处理方法。此阶段的重要工作是程序设计。 (4)系统实施。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单独调试和联合调试,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得到符合要求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 (5)系统维护与评价。在信息系统试运行一段时间以后,根据现场要求与变化,对系统做一些必要的修改,进一步完善系统,最后和用户一起对系统的功能、效益做出评价。 复习思考题 1(何谓物流信息,何谓物流信息系统, 2(简述物流信息的功能及特点。 3(物流信息的基本技术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物流信息系统的任务有哪些, 4(怎样正确理解物流信息系统结构, 5(阐述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 120 第十四章 绿色物流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绿色物流内涵与本质特点~了解绿色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熟悉绿色物流领域与绿色物流基本系统~掌握绿色物流环节管理的基本要求。 目前世界正兴起一股“绿色浪潮”。绿色食品、绿色标志、绿色产业、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等,各种冠以“绿色”的新名词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在人们的心目中,绿色代表希望,绿色象征生命。人们渴望回到天蓝地绿、宁静美好的生活中去。于是,人们发动了一系列追求天人合一的绿色运动,并正在向各领域渗透。绿色物流正是其中之一。 第一节 绿色物流概述 一、绿色物流的内涵与领域 (一)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内涵的物流。理解绿色物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物流系统本身具有“绿色”的概念。 (2)物流过程、物流环节及物流技术“绿色”的概念。 (3)物流对象“绿色”的概念。 (4)物流系统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是“绿色”的概念。 (二)绿色物流的领域 (1)抑制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物流活动。 (2)充分、有效、节约地利用资源的物流活动。 (3)减少环节,使物流过程短程化、合理化的物流活动。 (4)防止和降低物流对象损失的物流活动。 121 (5)不出现安全事故的物流活动。 (6)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物流活动。 (7)整个物流过程保持生、鲜、活产品所需要的生存及保鲜环境条件的物 流活动。 (8)整个物流过程保持文明、卫生的物流活动。 二、物流对环境的影响 (一)废气排放 (二)噪音污染 (四)扬尘污染 (五)有毒物的污染 (六)灾害和损害 三、绿色物流的本质特点 和一般物流系统不同,绿色物流所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统 一,是在“绿色”的前提下去追求企业的利益,而不是单纯追求物流企业利益的 最大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物流本身具有严重的非绿色要素。 (1)物流广泛影响环境。 (2)物流多方面影响环境。 (3)从国民经济总体来看,物流是消耗性的因素而不是增值性的因素。 四、实施绿色物流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一)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二)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是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 (四)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是取得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五)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是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二节 绿色物流系统 一、绿色物流通道 122 绿色物流通道主要指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特别构造的通道式的物流系统,是在一条线路上专门建立的通道式物流系统,或是跨越几条线路建立的通道式物流系统,这种系统的内涵是一条专门的或相对固定的物流通道。通道之所以可以称为绿色:一是在通道的构筑方式上,二是在通道的运营方式上,三是在物流对象的其他要素方面部分或者全方位地和绿色相关。 绿色物流通道的主要特点是:没有中间环节,所以可以大幅度减少停滞、等待和环节相接时的能源与资源消耗,大大提高对物流对象的保护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我国晋煤外运专用公路通道就具备绿色通道的特点,虽然所运的物资是黑色的。 二、活体物流系统 活体物流系统指的是以除了人之外的活的生物为物流对象的物流系统。把这种物流系统称之为绿色物流系统的原因是,物流对象是健康的活体,物流过程中要创造必要的小生态环境维持活体的生存与健康,因而活体物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物流系统。 三、绿色食品及粮食物流系统 绿色食品及粮食的物流对象本身很少或者基本上不对外界环境有太大的影响,这种物流系统其绿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整个物流过程,要保持物流对象的绿色,要防止外界环境和物流设备设施对绿色食品和粮食的污染,要创造适宜的防止变质损失的生态环境并且需要严格控制在途时间。 四、冷链物流系统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冷链物流系统绿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通过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创造一个恰当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物流对象保持生、鲜等绿色的状态,有效地降低物流过程中由于腐朽、变质可能给环境及经济效益带来的损失。 五、水泥散装物流系统 123 水泥散装就是不用包装袋而是将水泥直接装入各种大型容器中(包括大的集装袋)。水泥散装物流是指从水泥生产企业的水泥散装库到水泥最终用户这一水泥输送的全过程不采用水泥小包装方式,而是将粉末状水泥进行封闭的物流。 水泥散装物流系统的绿色特征主要表现在通过散装的工程和技术手段,减少粉状水泥对外界环境及物流设施装备的污染,减少劳动者由于直接接触粉状水泥而对身体和情绪的影响。这种系统一般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方式来提高装卸效率,减少水泥损失。同时,能使整个水泥的流通及应用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六、零库存系统 “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种物品的储存数量为“零”,即不保持库存。不以库存形式存在就可以免去仓库存货的一系列问题,如仓库建设、管理费用、存货维护、保管、装卸、搬运等费用,存货占用流动资金及库存物的老化、损失、变质等问题。 零库存物流系统除了零库存的特殊功能之外,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绿色物流系统。零库存的绿色主要表现在把库存对环境和生态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的程度,对环境没有影响,没有燃料、动力及其他资源的消耗,没有库存损失及浪费。 七、再生资源物流系统 再生资源是可以再生利用的一类资源的总称,是生产制造加工过程中,尚未形成使用价值的排放物,或生活过程中已完成一次使用价值的排放物的全部或一部分可再转化为有用物的一类资源。 将已经失去使用价值的排放物资源化,不但可以增加财富,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环境的负担,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上述几个物流系统相比,再生资源系统是对社会影响面更大、更有价值的绿色物流系统,是重点发展和关注的系统。 八、废弃物(逆向)物流系统 废弃物物流系统是对最终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物流系统。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可以防止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同时,废弃物物流系统本身也具有环保的要素。 第三节 绿色物流环节管理 124 一、绿色运输管理 绿色运输是指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降低运费、减轻货损废等为特征的运输,是绿色物流的一项重要内容。绿色运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影响运输的方方面面的管理。 (1)优化运输线路布局和改进运输载体的使用。 (2)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联合一贯制可以削减总行车量,克服物流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对环境的影响。 (3)尽量实施共同配送。 (4)尽量实施国际多式联运。 (5)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二、绿色仓储管理 绿色仓储是指以环境污染小、货物损失少、运输成本低等为特征的仓储。实施绿色仓储管理可以紧紧围绕绿色仓储的这几个特征进行。 (1)降低仓储对环境的污染。 (2)保障储存货物的质量与数量。 (3)合理进行仓库空间布局。 三、绿色装卸搬运管理 绿色装卸搬运是指为尽可能降低装卸搬运环节产生污染、减少商品毁损而采取的现代化的装卸搬运手段及措施。 实施绿色装卸搬运管理要做到: (1)在货物集散场地,尽量减少泄漏和损坏,杜绝粉尘、烟雾污染; (2)在货物集散地要采用防尘装置,制定最高容许的容度标准; (3)废水应集中收集、处理和排放,加强现场的管理和监督; (4)要对装卸环节进行规范化运作,杜绝野蛮装卸,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 四、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 实现绿色包装可通过如下几个途径: 125 (1)包装单位大型化。 (2)包装模数标准化。 (3)运输包装节约化。 (4)包装材料绿色化。 (5)包装重复使用或回收再生。 五、绿色流通加工管理 绿色流通加工是指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 实施绿色流通加工需要: (1)合理选择流通加工中心地址,减少费用和有效资源的浪费。 (2)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 (3)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六、绿色物流信息管理 绿色物流信息管理是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依据。 绿色信息的搜集包括:绿色消费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资源和产品开发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竞争信息、绿色市场规模信息等。 复习思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绿色物流的内涵, 2(物流对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 3(怎样理解绿色物流的本质特点, 4(绿色物流有哪些基本系统, 5(在物流作业环节中怎样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126 第十五章 供应链物流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供应链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类型~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与原则~熟悉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与步骤~理解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掌握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内涵~了解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下的定义中就明确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随着企业竞争从点对点的单个企业之间竞争向线到线的供应链之间竞争的转型,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物流管理重要性正不断提升。 第一节 供应链概述 一、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理解供应链定义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供应链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 (2)供应链是一个整体模式。 (3)供应链是一条增值链。 二、供应链的特征 从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供应链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复杂性 127 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二)动态性 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三)面向用户需求 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四)交叉性 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三、供应链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以将供应链划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一个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所有节点企业能力的综合,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但用户需求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而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 (二)效率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 效率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料转换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 (三)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128 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划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内涵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供应链管理反映的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1)“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强调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当今人们谈论的共同话题。为此,要清楚地辨别本企业的核心业务,然后就狠抓核心资源,以提高核心竞争力。非核心业务都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和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 (2)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合作性竞争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过去的竞争对手相互结盟,共同开发新技术,成果共享;二是将过去由本企业生产的非核心零部件外包给供应商,双方合作共同参与竞争。这实际上也是体现出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效应。 (3)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 (4)供应链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这几个“流”在企业日常经营中都会发生,但过去是间歇性或者间断性的,因而影响企业间的协调,最终导致整体竞争力下降。供应链管理则强调这几个“流”必须集成起来,只有跨企业流程实现集成化,才能实现供应链企业协调运作的目标。 (5)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供应链管理将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信息技术使得供应链管理理论成为现实,大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经济效益。过去 129 一谈到物流,好像就是搬运东西。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缩短物流周期比缩短制造周期更关键。 二、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1)实施供应链管理可发挥整体优势,产生规模效应,有效提高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实施供应链管理可提高服务质量,按用户需求生产,通过及时配送使产品快速到达用户手中,并及时对消费者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3)实施供应链管理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缩短信息流通渠道,使信息在用户、各节点企业、产品设计者、原料生产者之间快速准确地反馈。 (4)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节点企业之间的重复工作,剔除流程的多余步骤,降低供应链中每一节点企业的库存,降低总体成本。 三、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供应链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有效的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快速响应顾客化的需求。供应链管理从战略上采取客户服务的思想,根据不同细分市场要求的客户服务水平,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不管供应链是长还是短,也不论链上企业有多少类型,供应链都是客户需求驱动的。只有顾客满意,供应链才能延续和发展。供应链管理必须以最终客户为需求中心,把客户服务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并贯穿供应链的全过程。将改善客户服务质量、实现客户满意作为创造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二)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供应链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它强调供应链整体的集成和协调,要求链上的企业围绕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信息共享与经营协调,实现稳定高效的供应链关系。成功的供应链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这些利润在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进行分割,若因互相扯皮,互设障碍而导致整个供应链效率低下,造成风险和损失,也会分摊到每个节点企业。 (三)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目标 130 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既需要快速的物流、资金流,更需要快速、准确的信息流,而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为信息的快速、准确的传递提供了保证。快速、准确的信息流可以使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从而给供应链带来极大的效益。 (四)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信息共享。供应链管理需要来自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为了实现信息共享,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应做到建立统一的系统功能和结构标准;统一定义、设计信息系统,实施连续的试验、检测方法;运用恰当的技术提高运行速度以降低成本,力求业务信息需求与关键业务指标一致。 四、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在以上四个领域的基础上,可以将供应链管理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而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四、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步骤 (一)制定供应链战略实施计划 实施供应链战略首先应该制定可行的计划,这项工作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1)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首先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经过改善,迅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探讨、评估全球化、新技术和竞争局势,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 131 (3)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同时评估企业实现这种过渡的现实条件; (4)根据优先级安排上述计划,并且承诺相应的资源。 根据实施计划,首先定义长期的供应链结构,使企业在与正确的客户和供应商建立的正确的供应链中,处于正确的位置;然后重组和优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产品、信息和资金流;最后在供应链的重要领域如库存、运输等环节提高质量和生产率。 (二)构建供应链 可以采取如下主要措施建立供应链: (1)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定位。 (2)建立物流、配送网络。 (3)广泛采用信息技术。 (三)改造供应链流程 (四)评估供应链管理绩效 第三节 供应链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物流管理含义 供应链物流管理指的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协调与协同,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 供应链物流管理由三部分组成: (1)前向物流与反向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 (2)前馈与反馈的信息流,涉及订单、交付、运输等活动的信息交换。 (3)管理和控制,包括采购、营销、预测、库存管理、计划、销售和售后服务。 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特点 与一般物流管理相比较,供应链物流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132 (2)管理的内容不同。 (3)侧重点不同。 (4)管理难度更高、管理思想和方法更丰富。 三、供应链物流管理方法 (一)联合库存管理 所谓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建立起整个供应链以核心企业为核心的库存系统,具体地说,一是要建立起一个合理分布的库存点体系,二是要建立起一个联合库存控制系统。按照联合库存分布特征,实际中把联合库存分为两种模式。 (二)VMI(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即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出现以后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库存管理方式。它是供应商掌握核心企业库存的一种库存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的由核心企业自己从供应商购进物资、自己管理、自己消耗、自负盈亏的模式的一种革命性变动。 (三)QR(快速反应)方法 QR(Quick Response)即快速反应,是美国纺织服装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它是美国零售商、服装制造商以及纺织品供应商开发的整体业务概念,目的是减少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 (四)ECR(有效客户反应)方法 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即有效客户反应,是在美国食品杂货业分销系统中,分销商和供应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 ECR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高效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使零售商及供应商以业务伙伴方式合作,提高整个食品杂货业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单个环节的效率,从而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库存和物资储备,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33 2(阐述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3(供应链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4(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5(供应链物流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有什么区别, 134 第十六章 准时物流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准时物流的概念、核心思想及基本特征~了解准时物流管理带来的现实影响~理解准时物流实施的基本条件~熟悉准时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 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变短和顾客需求日益个性化,企业间基于时间的竞争态势已经确立。准时化原则(JIT)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引入,必将使传统生产和流通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更能适应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一节 准时物流概述 一、准时物流的概念 准时物流是准时生产方式在物流领域的延伸,其实质是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做到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提供准确的产品。 准时物流是在JIT的基础上,为适应消费需要变得多样化、个性化而建立的一种生产体系及为之服务的物流体系,具体是指将必要的产品以必要的品种、必要的数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线及客户手中。 二、准时物流的核心思想 准时物流方式实际上是一个“拉动”系统(Pull System)。在这个系统中,首先由供应链最终端的要求“拉动”产品进入市场,然后由这些产品的需求决定零部件的需求和生产流程。在生产业务中,目标是只生产即时需要的品种、数量。当物流供应链上需要某一部件时,由沿着供应链的上一个阶段来满足,在需要的时间提供恰恰需要的品种和数量。同样,这一供需活动引发了供应链上的再上一级工作平台的需求,依此类推。 在严格“拉动”这一核心思想的指引下,物流供应始终以客户的最终需求为起点,始终由后道作业根据前道作业所示信息提取材料或产品。在生产流程的安排上,要求在整个物流供应中保持生产过程的稳定化、标准化和同步化,从而保 135 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再到消费品这一过程畅通无阻,不出现瓶颈现象,完善地实现准时物流的目标。 三、准时物流的特征 (一)重新理解时间概念 在传统观念中,时间是一个“段”的概念。即使在经典的市场营销理论中,也看不到多少关于时间的新论述。从4P到6P甚至10P,时间的新涵义从来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尽管日本企业界提出了“时间顾客跟踪”、“时间信息反馈”、“时刻产品改进”三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重视对时间的控制,但其中所谓的“时刻”,只是强调尽可能缩短用于信息收集和传递信息、产品的时间,而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在准时物流体制中,时间更多地带有“时点”的含义。在从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到消费者拿到产品的整个物流过程中,始终强调的是一个准确的时间点,而不是一个时间段。 (二)以零库存为目标 传统的观点以为,无论是原材料的库存,在制品的库存,还是产成品的库存都是资产,代表系统中已积累的增值。期末库存与期初库存的差值也一直被认为是某一部门在某一周期内的效益。准时物流则认为任何形式的库存都是浪费的,库存是万恶之源。因为它不仅占用大量资金,造成修建和租赁仓库等一系列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而且还将许多管理不善问题掩盖起来,如机器经常出故障、设备调整时间太长、设备能力不平衡、缺勤率高、设备供应不及时等问题,使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准时物流认为库存必须予以消除,应把“零库存”作为最终目的。在宏观条件不成熟时它通过把库存推到上游企业来实现自己的“零库存”。它对库存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在准时物流中,原材料库存不利于降低成本,应尽量减少;在制品库存则属于浪费,应当消灭;产成品库存是生产直接面对客户,追求的是“零库存”。 (三)消灭一切浪费 传统的生产管理认为,一定数量的不合格产品是不可避免的,允许可以接受的质量水平。而准时物流的要求是消除各种引起不合格产品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利用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以生产中的质量控制代替最终检验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消灭废品。此外,在生产准备方面也要求大大加快 136 速度,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强调协调 物流供应是一个系统,是由各种职能或各个生产流程组成的有机整体。显然,倘若整体的各个部分不能保持协调一致,物流系统的运行就面临极大的困难。准时物流体系中的协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生产流程内部的协调,它强调工作班组成员之间能相互交流信息,能够较好地发挥员工在基层车间发现、解决和防止各种问题的意愿、积极性和能;二是外部协调,它强调供应商与客户之间要尽可能地联系、相互信任,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计划。 四、准时物流的现实影响 准时物流的引入,使得企业在组织结构、企业的价值地位、企业效益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革使企业更能适应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 (一)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物流体系中,由于顾客的需求瞬时多变、精益求精,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进入的时间更为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减少中间管理层,从而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的反应,使组织变成“反应迅速的组织”,用能创造性地解决消费者面临问题的产品或服务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组织必须能随时满足变动的市场需求,并在配送方面保持高度的灵活性。 (二)对企业价值地位的影响 随着准时物流的“拉动”方式的引入,消费者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物流供应链中价值增值的指向。在这一模式中,顾客的价值,而不是企业的价值,被放到了中心。物流体系中的所有成员,都是以顾客的最大价值作为自身活动的基础。这样,准时物流体制为企业自身、供应商、分销渠道及顾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服务,并藉此来协调各成员的行动,共同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也完成了从传统的追求企业价值增值到向顾客提供最大价值的转变。 (三)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准时物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极力减少原材料、零件、组件、产成品等的库存,尽量避免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原材料的浪费,严格按照客户需求组织采购、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活动,大大降低了物流的成本,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 137 准时物流也使供应链中的员工强化了时间观念,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协调性,使得整个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从成本和效率两方面讲,准时物流方式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第二节 准时物流实施的基本条件 由于准时物流具有与传统物流相异的特征,与之相对应,它需要一定主观的和客观的条件为基础,同时需要对成本和准时服务的效益加以权衡以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实行准时物流管理,必须有相应的保证条件,并且要处理好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可靠的资源保障 实行准时方式,必须有连续不断的足够的资源,保障原材料、燃料和其他一些辅助材料的供应。否则,由于准时方式没有库存,一旦出现资源短缺现象,整个供应、生产系统就会中断,造成很大的损失。正因为如此,准时方式必须是在资源比较充足的环境中才能建立有效的系统,资源越是充足,准时物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更重要的是,资源的有效保障不仅意味着在数量上和种类上的满足,根据准时内涵的要求,它还意味着所需的资源在规定的时间以恰好适量的形式被送达规定地点。 二、小批量生产 由于准时物流追求零库存,根据市场的即时需要进行生产,具体实施时要求小批量生产。小批量生产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少在制品库存、节约库存空间,从而实现持续的低成本,并且使现场管理相对容易。而且,当质量问题发生时,也比较容易查找原因和重新加工。 要达到小批量生产的要求,在生产进度安排上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按需求进行调整,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要能够迅速及时地做出反应。同时,生产线必须具备柔性生产能力,在变换产品组合时,生产线的切换程序要有简便易行的标准,切换速度要尽可能快。 三、与供应商长期可靠的伙伴关系 准时管理方法要求供应商在需要的时间提供需要的数量。具体说,就是要求 138 供应商小批量、频繁地进行运送,严格遵守交货时间,还要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以便节约检验时间,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进一步,要求供应商能对订货的变化做出及时、迅速的反应,具有弹性。因此,必须选择少数优秀的供应商,和它们建立长期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分享信息情报,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对供应商的选择十分重要,供应商首先应该具备实行准时供应的物流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有必要的运作经验和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这一管理系统能够保证供应的准时性和灵活性。同时,接受准时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与准时供应相衔接的接货能力和接入生产线的能力。如果接受准时服务的企业水平不够,即使供应商可以做到准时,仍然会造成接交货物时间的缓慢而产生库存。 四、完善的物流平台 社会物流的基础平台,包括运输线路、运输结点和交通管理、道路通行状况等等,要能够保证运输通畅。这是实现服务水平可靠、物流准时的一个基础。 在此基础上,准时物流要求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装卸方式。由于小批量的频繁运送将会增强运输成本,积极寻找集装运输的机会就成为必要。集装运输是指把来自多个供应商的小批量货物集中起来作为一个运输单位进行运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按时交货,还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另外,需要采用使小批量物品快速装卸变得容易的设备。 五、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 准时物流要求的是一种“拉动”式系统,没有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信息的及时传输和处理是不可能完成的。由于供应商、生产商、代理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如此长而复杂的流通渠道可能使信息反馈缓慢而紊乱,甚至产生信息失真,使各方无法协调。只有通过现代信息系统使信息电子化,才能把各方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并进行协调和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要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准确、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厂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材料的选择等等做出准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的结合。也就是要实行供应链的集成,使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建立有形或无形的联系,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等一条链条上的所以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形成贯通一体的同步的网络体系,对市场需求做出 139 快速反应。 六、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 准时物流系统要求生产和流通的无缝衔接,因此它需要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个质量保障体系覆盖供应商、生产商、代理商和零售商,要求符合条件的原材料、优质的生产制造、安全的运送和良好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追求产品的零缺陷。质量是一个包含了性能、规格、使用、安全、经济、服务等,以及环境、能源等明确要求和潜在需要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范畴。运用这一概念可以反映准时物流服务、及其设施乃至整个系统运作过程的质量,可以保障准时物流的顺利实施。 七、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准时物流系统是一种精益系统,需要员工的积极主动和密切配合,这就要求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说来,需要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掌握多种技能成为多能工,同时要给予作业现场员工处理问题的权力和责任,做到不将不良产品移送给下道作业,确保产品的质量,做到零缺陷。更重要的,必须培养员工(包括管理者)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决策层的积极支持 与视库存为企业资产、认为库存是经营所必需的传统管理方法不同,准时管理方法视库存为企业负债,认为库存是浪费。采用准时管理方法要求对企业整个体系进行改革甚至重建,这需要大量投资,花费很多时间,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最高决策管理层的支持,企业不可能采用准时管理方法,即使采用了,也可能由于部门间不协调或投入资源不足,不能发挥准时管理方法的优势,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准时管理方法要求企业最高决策管理层的大力支持。 第三节 准时物流的管理方法 准时物流管理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平准化生产、看板方式、消除浪费的具体措施和现场控制方法。 一、平准化生产 140 平准化生产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使生产过程中物品(零部件、半成品及制成品)有秩序地流动并且不产生物品库存积压、短缺和浪费,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实行生产的流程化和均衡化。 平准化生产应注意的事项: 1(虽然平准化生产条件下生产计划的变更较为容易,但是如果这种变更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对前一道作业(工序)的生产计划造成影响,可能需要变更前一道作业的生产计划。 2(如果生产产品的种类很多,则需要下功夫研究使多个产品同时加工的平准化方法。 3(需要下功夫研究生产线提供零部件的方法、搬运零部件的方法和放置零部件的方法,使生产物流快捷、安全、可靠。 4(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平准化和在制品在生产线上的顺畅流动,要求生产的批量小,调整、调换不同产品生产的切换时间短。 二、看板方式 看板系统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系统,看板就是一种卡片,用它来传递信息,协调所有的生产过程以及各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使生产过程同步。 看板系统可以在一条生产线内实现,也可以在一个公司范围内或者在协作厂之间实现。看板系统是库存管理上的一场革命,也是对传统的MRP(物料需求计划)的一场革命,是准时物流实现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看板的样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内容应包括需求物资的品种规格、需求数量、需求时间和送达地点等。 实施看板方式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下道工序必须准时到前道工序领取适量的零件;前道工序必须及时适量地生产后道工序所需的产品;决不允许将废次品送给下一道工序;看板的数量必须减少并控制到最少;看板应具有微调作用。 三、消除浪费的具体措施 准时物流追求消灭一切浪费,物流系统中消除浪费的具体措施就成为准时物流的构成部分。这些浪费可能出现在供应、生产、运输、销售等物流的全过程中。 一些主要的浪费源,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清除。这些浪费源如下: (1)生产数量过多所造成的浪费。比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生产出的成品或 141 半成品超过需求的数量,或提前生产出下道作业所需要的材料。 (2)闲置等待所造成的浪费。比如上道作业没有在下道作业需要的时间提供材料,造成下道作业的设备和人员闲置等待。 (3)库存所造成的浪费。特别是从供应商采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所形成的库存。 (4)搬运所造成的浪费。搬运是一种不产生附加价值的活动,因此,尽量减少搬运所造成的浪费。 (5)生产制造流程所造成的浪费。不良的生产制造流程会造成生产加工周期延长,消耗更多的材料等,它是一种结构性浪费。 (6)人力资源的浪费。指没有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没有训练员工具有多种技能,没有赋予员工生产现场处理问题的职责,还包括由于员工之间缺乏协调造成的浪费等。 (7)不良品所造成的浪费。不良品不仅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影响企业的信誉。 针对这些浪费源,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加以解决。由于环境的变化,这些措施要多种多样,这也是准时物流的基本要求。 四、现场控制方法 准时管理方式采用拉动的概念,强调生产的平准化和准时交货,若这个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则会影响整个过程,因此,准时管理方式特别重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生产系统。 所谓现场控制是指整个物流系统的所有工作人员具有及时发现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查明原因并加以改善的责任和能力。以丰田公司为例,在其生产过程中,每个工序上安装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指示灯。亮绿灯表示生产线作业正常;亮黄灯表示该工序作业进度落后,需要支援,当黄灯出现后就会有其他员工(多能工)来支援,改善作业瓶颈;亮红灯表示该工序出现异常情况,要求停止生产线作业,找出原因并加以改善,当红灯出现后,停止整个生产线生产,这样就不会造成其他工序继续作业而导致出现大量在制品等待库存的现象。同时,各个工序共同协作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好处表现在能赋予员工高度责任心,有利于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防止出现不良品,避免发生大量在制品库存等。 142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准时物流的概念与核心思想。 2(准时物流有哪些基本特征, 3、准时物流是怎样看待库存的, 4(除了本章所给出的准时物流实施的基本条件,还有没有其他条件,试谈谈你的看法。 5(你认为目前我国实施准时物流主要存在哪些障碍,怎样克服, 143 144
/
本文档为【物流管理学与营销管理学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