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

2017-09-26 12页 doc 32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doc】 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 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 文入芊且轾与文入芊且集 刘印房 (天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德州学院人事处;天津,300074) “文人相轻”是一个悠久而又沉重的历史课题,早在1700 多年前三国的曹丕就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_1J的感叹.可 是,知识界的这一陋习并未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知识分子自 身的不断进步而消失,某些时候,在某些知识分子身上反而有愈 演愈烈之势.在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功能愈加凸显的今天,我们 需要对知识分子的自身伦理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需要思考与 整理这...
【doc】 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
【doc】 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 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 文入芊且轾与文入芊且集 刘印房 (天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德州学院人事处;天津,300074) “文人相轻”是一个悠久而又沉重的历史课,早在1700 多年前三国的曹丕就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_1J的感叹.可 是,知识界的这一陋习并未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知识分子自 身的不断进步而消失,某些时候,在某些知识分子身上反而有愈 演愈烈之势.在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功能愈加凸显的今天,我们 需要对知识分子的自身伦理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需要思考与 整理这一知识分子痼疾的种种问题. 所谓”文人相轻”,是指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存在着的相互歧 视,相互排斥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考证,”文人”一 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很早,在《尚书》和《诗经》中都有用”文德 之人”来解释”文人”的记载.那时的”文人”主要是指创造文化 的道德高尚的人.东汉时期,”文人”逐渐构成一种专业阶层, “文人”的内涵便相对集中于文学创作层面,被称为”文章之 士”.到了近代,随着”知识分子”这一舶来品的引进,”文人”渐 渐淡出历史,其涵义也基本被知识分子这一词语所涵盖.E2J因 此,这里所说的”文人”,也是泛指一切知识分子. 这里提及的”相轻”是指知识界相互歧视,相互排斥的行为 及倾向,极端者往往发展到相互残害,如历史上的庞涓陷害 孙膑,李斯迫害韩非等等.无容置疑,”文人相轻”是知识界的 一 大痼疾,这里的相轻是与知识界正常的相争截然不同的.所 谓相争,是指知识分子相互之间对于某一社会问题所进行的论 争和争辩.知识界的论争和争鸣是正常的,也是绝对必要的. 因为只有经过论争,才能明辨是非曲直,才能说服群众,才能争 取对方,才能获得真理.马克思也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 的0”L3J我们决不能借批评”文人相轻”从而取消知识界的正当 论争和争鸣,取消知识界的原则性,批判性和斗争性.我们要消 除”文人相轻”,恰恰是因为它从个人意气出发,从个人私利出 发,从主观臆想出发,是因为它有碍于知识界的正当论争,有碍 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只有消除”文人相轻”的主观因 素,我们才能科学地开展争论和竞争,也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界的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因此,对于知识界的相争和争鸣,我们是 大力倡导的,但如果由相争而发展至相轻甚至相残,那就是知识 界的祸事,国家的灾难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知识界有”相轻”的陋习,但也有”相 亲”的美德,如李白与杜甫的深情厚意,林则徐与魏源的交谊甚 笃.我们提及知识界”文人相轻”的陋习,并非一味否定知识分 子,而是因为:当代的知识分子,作为”时代眼睛”和”社会良 知”,肩负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历 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理念,更应 该成为引领社会风气,弘扬优秀道德的主要力量.知识分子要 担当这一历史重任,必须在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作斗争的同 时,与自身的陋习搏斗,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 “文人相轻”,既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历史现象,又是一个不 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渊源. 从历史层面考察,阶级社会,特别是封建专制社会的”官本 位意识”是滋生”文人相轻”的历史之源.在”官本位”为主导 的社会里,人才的选用是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分子 不能从根本上获得独立价值.在此条件下,若要实现理想抱负, 就不得不走仕途之路.知识不再是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而是 通往仕途的攀援之梯.由于”仕途经济”的稀缺性,某些知识分 子出于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等狭隘的功利目的,常常 有意或无意地贬损,排斥甚至残害其他知识分子.对此,郭沫若 先生也曾有深刻的概括,他认为”文人自来是难以团结的,所谓 文人相轻,差不多是一种铁案难移的判断.”_4J 从社会现实层面考察,”文人相轻”的存在一方面在于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文化不发达性现状还不足以立即克 服历史的惯性.一位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总是带着旧神迁往 每一处新居.这就是强大的历史惯性.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 彻底消除”文人相轻”现象奠定了根本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 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够完善,再加上2000 多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文人相轻”现象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消 失.另一方面,也在于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有关 激励和约束知识分子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知识分子间的竞争 还存在着无序性,不公平性和非公开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建设中,面对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新型的人际关 系,广大知识分子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以树立科学 的竞争观,如何在新时期不断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建设,这是一 个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从知识分子自身层面考察,知识分子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环 境及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其产生相轻意识的关键因素.一方 面,知识分子的工作是一种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 性劳动,这种劳动虽然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但它更依 赖于个人的独创性和主动性,这就造成了知识分子的劳动在很 大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个体化色彩.再加上某些知识分子过于突 出个性,常常注重追求特立独行,这就使得知识分子之间往往难 以协作相处.另一方面,文人相轻也有其内在的心里根源.马 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由低到高,由弱到强依 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自尊和 他人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整体而言,知识分子过 于注重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高傲,自负乃是大多知识 分子内在的心理走向,当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觉到与自己 地位相似名望相当,才能相近的人对自己有显形或隐形的威胁 时,根据弗洛伊德的”非理性存在物”理论,压抑他们心理深层 的欲望,动机,本能等无意识的力量,就将作为一种”非理性存 在物”发生作用,轻人,贬人乃至害人也便应时而生. 自古而今,知识界相互歧视,相互排斥,不能协作的诸多现 象不一而足,我们大致可以从相轻者的主体角度归纳为两大类, 即个体相轻和群体相轻. 所谓个体相轻,是指作为独自个体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歧视 和排斥.由于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间的交往空间较大,以及部 分知识分子的张扬个性及心理较为偏执等原因,这种”相轻”也 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表现形式.譬如,”俱崇法术而尚功利”的韩 非与李斯之争;詈骂不绝于耳的李敖与柏杨之间的是是:IHI~;均 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着名物理科学家勒纳与爱因斯坦的较量等 等. 所谓群体相轻,是指知识分子作为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歧 视和相互排斥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是学科相轻.所谓学科相轻是指不同学科,不同专业 的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歧视,相互排斥的一种表现及倾向.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学科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是学科之间 的相互融合越来越明显,一种是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这两种 趋势演进尤其需要知识分子之间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尤其是要 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而学科相轻则是与现代科学发展背 道而驰的.然而,某些知识者由于独居于各自的学科和专业,彼 此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同时由于部分知识分子扬己抑人的自 然秉性,往往易于形成知识界学科相轻的倾向.如当前社会上 存在着自然科学界轻视哲学社会学界的现象,哲学社会学界中 又存在着经法学科歧视文史学科的倾向等等都属于典型的学科 相轻. 其二是学派相轻.所谓学派相轻是指处于不同学派的知识 分子由于所持的立场,观点不同而存在的相互歧视,相互排斥的 一 种表现及倾向.我国学派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就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践证明,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融合与 争鸣是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各自的立 场,观点迥异,再加上某些知识分子高傲自大,唯我独尊心态的 影响,某些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间往往容易产生”相轻”现象. 如明代戏曲的以汤显祖为首的吴江派与以沈景为首的fl~JJl派之 间的”相轻”,北宋时的党争都是典型的学派之间的相轻. 其三是代际相轻.所谓代际相轻,是指处于不同年龄,不同 时代的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歧视,相互排斥的一种表现及 倾向,主要是指年轻和年老知识分子之间的”相轻”现象.由于 不同的阅历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年长的知识分子常常认为自己 经验丰富,往往轻视年轻知识者;而年轻的知识分子则认为自己 知识新型认为老者知识过时,赶不上潮流等等.代际相轻也是 当今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四 “文人相轻”作为一种千百年的痼疾,其危害性是多方面 的:首先,”文人相轻”严重影响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身团结,不 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辛努 力和实践,需要科技,教育,经济及社会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的 配合,协作,更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参与.而如果”文人相 轻”,知识者相互排斥最终带来的只能是知识分子的”内耗”,这 将极大地损坏中国本来就极其有限的智力资源,是非常不利于 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在社会现实中,确实存在某些知识分 子,他们的注意力并未放在自己的工作和现代化事业上,而是陷 入了一些无谓的”相轻”和”争斗”.由于”内耗”不断,贻害了事 业,成为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严重障碍,其教 训是深刻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 核心江泽民反复要求广大知识分子要”提倡文人互勉,反对文 人相轻”【5l,一再叮嘱”切不可文人相轻,学科相轻,学派相 轻”【6J.其次,”文人相轻”不利于学术的进步和科技事业的发 展.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知识经 济时代是协作取胜的时代,”文人相轻”是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 的.如今,科学研究El益摆脱过去的闭门造车和个体化方式,更 多地融入各式各样的科学共同体和其他知识生产群体之中.从 近年诺贝尔奖获得的趋势看,大都是通力攻关的结果.两院院 士王选也说过,”自己有强项,也有很多弱项,所以必须依靠团 队”【.当今时代,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科学家的团结 协作,而如果知识分子之间彼此轻视,相互排斥,互相拆台,哪里 还会有什么学术的繁荣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另外,”文人 相轻”也无法实现知识分子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不利于知识 分子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是人类社会的远大目标和崇高追求.马克思强调指出,真正的 “个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应该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 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J,马克思主义者完全反对那种借牺 牲别人利益而发展自己的狭隘自由观.当今时代,广大知识分 子也只有不断摒弃相轻意识,加强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发挥自 身作用,实现自我价值.显然,基于狭隘利益相争,心理相妒的 “文人相轻”意识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自由的全面的”发 展观大相径庭的.知识分子中客观存在着的嫉贤妒能,互相拆 台,恶语中伤,相互攻讦,自视清高,相互封锁等相轻现象,不仅 经常中伤别人,伤害别人自尊心,妨碍别人进步,而且容易使自 己产生怨恨,气愤和孤独等心理特征,这将极大地影响身心健 康,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心理变态,当然更无法实现知识分子自身 自由,全面的发展. 五 如何克服社会存在的凛凛种种的”文人相轻”现象,实现由 “文人相轻”到”文人相亲”的转变?笔者认为:第一,必须加强 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解决”文人相轻”问题的重要途 径.实践证明,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转变.必须通过深入细致 的思想教育,采取得力措施,使广大知识分子进一步意识到时代 的特点和形势的要求,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 团结协作的精神.当然,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必须要着眼于知 识分子的自身实际,切实做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 事制宜,特别要注意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 想工作的内容要注重在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制意识等方面下 功夫,不断提高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第二,要注重 构建有利于知识分子团结协作的管理机制,这是消除”文人相 轻”的重要保证.机制,是一系列环节运作的总称.马克 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制度建设,如邓小平就多次指出,制度问题更 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实践证明,制度问题对于知识分 子主观世界的改造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 很多问题只靠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教育和制度结合起来才 能解决问题.加强有利于知识分子团结协作的管理机制的构 建:一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确立一个 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知识分子间的竞争机制,切实实现能者上, 庸者下的格局,以解决知识分子”不必轻”的问题.二是要建立 健全知识分子间的切磋交流机制,充分实现知识分子相互之间 的交流和沟通,及时消除人们思想上的障碍,化解内部矛盾,以 解决知识分子”不能轻”的问题.三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奖惩 机制,一方面要在知识分子中间大力提倡通力合作和大力协同 的精神,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那些嫉贤妒能,互 相拆台,相互封锁等不协作的行为,也要严肃处理,以解决知识 分子”不敢轻”的问题.第三,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特别是道 德素质.这是根除”文人相轻”的主观条件.道德影响下的行 为既是最具非强制性和内在主体性的行为,又是承担着崇高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行为.古典哲学大师康德认为:人不仅为自 然立法,而且为自身立法.所谓为自身立法,就是指作为主体的 人为自身所设置的道德准则.马克思也指出,”道德的基础是 人类精神的自律”l8J.人类只有在遵守”自身的立法”和”自 律”的状态下,才能把被动的服从转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 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的自主行为.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 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新型的人际关系,要求广大知识分子要努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 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良好 的道德操守和科学的竞争观,既要敢于面对竞争,勇于迎接挑 战,不断开拓创新,又要遵守市场经济的法律和职业道德,将竞 争置于科学的道德和法律基础之上,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协作中 求发展.最后,注意心理调适,不断完善自身心理.”文人相轻” 的心理根源还在于知识分子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 的关系.因此,要彻底克服文人相轻现象,还必须在完善心理上 下功夫.一是要努力培养包容的心态,既要能够客观地认识和 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又要公正地和对待别人的长处,努 力克服扬己抑人的自负倾向;二是要不断锤炼自己的心理承受 能力,坦然地面对别人的成就和荣誉,做到胸怀豁达开阔,见贤 思齐,崇尚奋发有为,勇于与对手堂堂正正地比高下,不屑于相 互拆台,恶语中伤.唯有如此,才能勤于借鉴别人长处,充分发 挥自身优势,不断完善自己,也才能真正在心理上实现由”文人 相轻”到”文人相亲”,”文人相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版. [2]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年 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58年版. [4]《郭沫若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 版.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7]王选:《实现梦想靠团队》,《人民日报》,2002年第2期,第 2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责任编辑:吴正锋) (上接第143页) 蛲.马为仰天呜,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 不复朝,贤达无奈何.……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 歌词》其三) 在这里,似乎死是如此平淡,如此从容,这与庄子的歌颂死 亡似乎很接近,但仔细咀嚼,却又韵味不同.庄子认为只有人因 有生命的困境才知其有死,人应该坦然赴死,死是人生困境的解 脱.而在陶渊明笔下,人的生命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自 然及自然规律本身.他完全把自己的生命投入了宇宙运行的大 规律中,于是没有困境,只有与自然合一的欣喜,没有执着的追 求,只有顺应自然的恬淡安宁.这就是陶渊明诗歌”淡而有味” 的思想根底. 由此来看,争论陶氏是儒是道其实并无真正意义,因为玄学 理念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陶渊明,而玄学的归属目前并无异议.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探究陶氏思想的奥义时,当我们品味陶诗的 意境之美时,或儒或道并无价值,因为流荡在他的生命轨迹中 的,洋溢在他的诗歌中的,是生命之水的奔涌不息,是个性色彩 的充分勃发.在他的诗中,个体意识,个性价值得到了独立的地 位,高扬生命一跃而成为根本的审美流向.这引发了思想界的 革命,美学的革命,也为诗歌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从这一意义上讲,陶渊明的”逃遁”是追求生命独立自由的 尝试,陶诗的”平淡”是个性摆脱世俗功利价值的独立解放的高 声呐喊.再进一步讲,陶渊明诗歌创作是玄学郭象一派的文学 化前奏. 参考文献: [1]马啸,陈正翁:《寂灭与再生》,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版.第86页. [2]陆玉林:《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l67页. (责任编辑:吴正锋)
/
本文档为【【doc】 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