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

2018-02-02 36页 doc 80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 1 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 1.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 1.1.1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建筑业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建筑业接纳了农村近1/3的富余劳动力就业。更为重要的...
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
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 1 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 1.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 1.1.1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建筑业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建筑业接纳了农村近1/3的富余劳动力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建筑业在相当一些地区成为本地财政的支柱性力量,税收贡献突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经济高速增长给我们带来就业、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温室效应等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地球和生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能耗占全部能耗1/3的建筑业,很早就将可持续发展列入核心发展目标,绿色建筑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保罗把生态经济学和建筑学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理念,20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能源危机,兴起了建筑界的节能运动,太阳能、潜层地热、风能、节能维护结构等技术相继涌现,同时也引发了“低能源建筑”、“诱导式太阳能住宅”、“生态建筑”、“风土建筑”的热潮。最近更是在地球环境危机声中,产生“生命周期评估”、“CO2减量”、“生物多样性设计”等全面性的地球环保设计理念。绿色建筑由早期的被动式建筑、高效节能建筑发展到如今的健康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研究发展的基本脉络可以概括为:“从长期存在的地域性建筑或是气候设计,到能源危机后的以被动太阳能设计为代表的节能建筑,再延展到以追求自然系统原则为诉求的生态建筑,到现今可持续理念的发展使环境的议程增加了社会、文和经济的维度。”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建筑业的物质消耗占全国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国总能耗接近30,,建筑用 水占可饮用水资源的80%左右,建材生产、与建筑活动有关的光污染、空气污染、电磁污染占全部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垃圾总量的40%。中国建筑业正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通过发展节约能源、资源、环保的绿色建筑,来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和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建筑业的环境问题、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6年5月,中国首次制定科技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确定60项战略发展项目,“绿色建筑”即为其中之一。同年10月,“绿色建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列于“十一五”规划。2008年10月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提出“积极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随着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也渐成体系,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10月1日,《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标准和条例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由于建筑行业是能耗、用水、占地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大户,因此,只有减少甚至消除建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绿色建筑,需要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中国既有建筑量大面广、能耗高、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因此,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执行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人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由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既顺应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潮流,又是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绿色建筑势必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 1.1.2绿色建筑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主要标志之一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 示范。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国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有的亮点,将充分利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十年左右的建设,使之成为展示滨海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重要载体和形象标志。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合作项目。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为中国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实现上述目标,生态城认真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选址区域的实际,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确定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 指标体系的制定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 中新天津生态城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致力于建设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城市。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大力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实现经济高效循环。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注重与周边区域在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实现区域协调与融合。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目标具体包括:建设环境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为企业创新提供机会,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和广泛包容的社区的形成,社区居民有很强的主人意识和归属感;建设一个有吸引力的、高生活品质的宜居城市;采用良好的环境技术和做法,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利用资源,产生更少的废弃物;探索未来城市开发建设的新模式,为中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参考。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特点是:一、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二、选择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三、以生态修复和保护为目标,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熔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四、以绿色交通为支撑的紧凑型城市布局;五、以指标体系作为城市规划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和建设;六、以生态谷、生态细胞构成城市基本构架;七、以城市直接饮用水为标志,在水质 性缺水地区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体修复为重点的生态循环水系统;八、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标志,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新生态城建筑节能达到75%以上,绿色建筑占所有建筑的100%;大力开发风力、光电、光热、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是中新生态城的主要标志之一,直接关系到生态城建设目标的实现,绿色建筑研究院的成立,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1.3绿色建筑涉及产业范围广阔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财)、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验收、检测、运营管理,从决策阶段到实施阶段到投入使用阶段涉及到的产业范围众多,可以带动的上游产业包括建筑材料、节能产品、清洁能源、建筑设计、软件、金融等行业,可以推动的下游产业涉及到高端商业、各类生态园区产业、物业管理、节能服务、垃圾清运等行业。从下游产业看,除了一切服务于提升居住品质的产业外,绿色建筑也将成为各类高品质企业入驻的首选,因此对当地产业结构的改善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上游产业方面,绿色建筑与传统房地产一样,都具有很长的产业链,所不同的是一个“新”字,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和新服务等等。但是“新”不等于高成本和高科技,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的“适用性”,适用性是这些支撑产业的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商机巨大,这就为绿色建筑研究院的业务开展提供了条件。绿色建筑研究院的业务功能模块最初涉及绿色建筑审查与评价、科技研发;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相继推出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咨询评估等业务功能模块。 1.2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目的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遮风避雨的层面上。人类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追求以及对建筑环境不加节制的开发与建设,使现代建筑不仅疏离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交流,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 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于是节能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前身应运而生。经过几次革命性的发展后,发达国家的节能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于是人们又把目光扩展到建筑全过程的资源节约、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居住舒适性、安全性等更广阔的领域。在这期间,各类有关绿色建筑的活动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各种新建筑名称也繁花似锦般地涌现。直到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才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中新生态城要求100%绿色建筑,成立绿色建筑研究院正是为了抓住这一契机,以绿色建筑审查评价为主业,为生态城的绿色建筑提供服务,随后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与服务区域,形成一套可复制的绿色建筑全过程服务模式。 1.3绿色建筑研究院现状 绿色建筑研究院由生态城管委会、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总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御道咨询公司5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其中生态城管委会出资300万,其余四家单位各出资100万,总注册资本700万。同时,绿色建筑研究院已经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天友设计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业务功能逐渐开展绿色建筑审查与评价、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咨询评价等业务,其业务范围目前主要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内,随着绿色建筑研究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区域将逐步向华北地区拓展,最终争取拓展到全国的绿色建筑咨询与评估业务,并形成一套可复制的绿色建筑全过程服务模式。 2 绿色建筑研究院的外部环境分析 2.1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2.1.1政治法律因素 (1)国家提出建立“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的目标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我们坚持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两型社会”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两型社会”的定义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同样意味着几个发展方向的衍生:住宅节能标准将被加强,节能建筑将成为楼市发展主流;七成用地集中于民生的土地政策,或将得以有效推进,即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限面积房)、普通商品房等开发速度和比重将逐步加快、加大;高 档别墅用地将受到一定限制,高档别墅供应将逐步放缓;土地浪费等问题将被摆上政策战略性位置;住宅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将从严,建筑成本或将随之上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C O2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 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2)中新两国合作协议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 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这是两国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是滨海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实现“五个争创”的重大举措,是落实中新两国政府合作的重要任务。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一座国际化生态新城已经初具规模。双方在推进生态城建设中,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彼此支持,建立健全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密切合作的良好关系。当前,我们正以改革的精神,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从体制机制、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全面加快推动生态城的各项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发挥好样板和示范效应。希望我们双方按照两国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大力度,共同为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确定把生态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建设体现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滨海新城。规划中确定了生态城要以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建立绿色交通、邻里单元、生态社区模式,并确定了生态城“一核一链六楔、一轴三心四片”的空间布局结构;此外,规划以节水为核心,注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塑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地方特色与现代科技文明相交融的城市景观风貌;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生态城建设成为高效、便捷、可靠、动态的数字化城市等。中新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志说,"我们的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部建成,那时区内人口将达到35万 人,而且全部住上绿色建筑。"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在30平方公里城市内的建筑全部是绿色建筑,而中新生态城的绿色建筑比例将达到100%。 (3)国家对绿色建筑的扶持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奠定了绿色建筑发展的良好基础。通过住建部"在 三百"绿色示范工程,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示范超过了300平方米。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率超过了95%,有近三万多亩的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了能耗的检测,有700多幢进行了实时的检测,其中还有一批公共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将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首先,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向着更高的节能标准发展。在北方地区,比如在北京、天津,正在研究并准备实施75%的节能标准。在夏热冬冷的大城市,目前正在研究推广实施95%的节能标准。我们还要提高设计、施工节能的达标率,提高建筑的能效;通过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来进行建筑能耗的节约。我国还将从建筑本体节能向广泛的新能源应用发展,从单体建筑向区域(小区)发展,从城镇的建筑节能向农村的建筑节能发展,以及从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绿色建筑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也正在开展过程当中;一批标准、细则正在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包括已经发布的绿色工程的施工,绿色施工的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等。下一步完善绿色评价的标准体系,将突出6个方面的技术体系——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 “在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在住房以及城乡建设领域,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持续增长,土地资源水资源短缺,更将制约我们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榕介绍,所以,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把绿色建筑纳入,要求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同时改造建筑业的固有发展模式。“国务院领导也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就做出批示,要求我们发展绿色建筑,从法规、规划、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杨榕介绍,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住建部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的绿色建筑行动。 “现在提出的目标是,首先,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向着更高的标准,比如65%、 75%的标准去发展,旧建筑的建筑节能改造要在"十二五"期间完成4亿平方米的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要在区域形成连片和产业示范。在建筑运行节能方面,要实现能耗定额来引导建筑运行节能的相关工作。同时从城镇扩大到农村的建筑节能的发展。再有就是全面地实施国家的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杨榕表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建筑节能也会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可能要推广发展十亿平方米或者更多的绿色建筑。目前的想法是通过突出重点,比如政府办公建筑,比如结合生态城市的建筑、结合国家财政补贴的项目,结合国家、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来强制性推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同时,通过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等各个方面来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 由一星到三星,绿色建筑会增加增量成本。但是从绿色建筑最后实现的技术要求和目标看,这些增量成本完全可以在后来建筑的运行过程中得到回收,回收期有4、5年,7、8年等,也说明绿色建筑的长期回报率还是非常可观的。与此同时,国家也正在研究对绿色建筑进行按星级补贴。 在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绿色节能减排高峰论坛”上,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中国的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一旦执行,一是可以享受地方政府的优惠;二是可以享受中央财政补贴;三是将来如果开征物业税,对三星级绿色建筑可以考虑减免。据仇保兴透露,国家正在考虑对绿色建筑进行专项补贴,其中对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给予75元补助;对新建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的小城镇命名为“绿色小城镇”并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2000万元补助。仇保兴还介绍,地方政府对绿色建筑的优惠政策日益明确,凡是绿色建筑一星容积率返还1%,二星返还2%,三星返还3%。 2.1.2经济环境因素 (1)国家的经济环境已经决定了从普通——节能——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节水、舒适等)的内涵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0%,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约1%,城镇人口年均增长1000多万。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7%。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城市化水平提高4%、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单 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节约能源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能源需求总量将持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将持续增长。发展低碳经济是抵御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的积极措施。中国有责任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作出贡献。中国能源相对贫乏,煤炭在能源中比例过高的国情也使我们必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否则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和不可持续的。根据初步统计,建筑业消耗了经济结构中约50,的能源、40,的水资源、50,的材料和48,的耕地,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万方数据的水源污染、20,的固体垃圾和50,的氯氟烃等。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中,房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5万多亿元,比上年增长近16,。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5619亿元,增长14(2,;办公楼投资1378亿元,增长18(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172亿元,增长24(4,。全年全国建设用地供应量达3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4,,如此大面积的建筑规模、强大的社会需求必将带来大量的能源资源的需求,但我国能源短缺,人均煤炭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50,,人均原油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12,,人均天然气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6,。因此,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建筑业界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意识到自身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积极地探索如何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大力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对我国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是一个新的挑战。绿色建筑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既是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又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城乡建设增长方式,调整建筑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2)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的滨海新区 天津市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驻人口243万。该新区紧紧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滨海新区已成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旅游区等著名的功能区。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加快天 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都对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国务院2006年20号文件对滨海新区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十一五”规划中,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十一五”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将随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浦东新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区之后,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第三个发展极。 2008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的批复》,从深化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改革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方面大力支持滨海新区发展。 “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22,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工业总产值10653(6亿元,增长33(2,;财政收入1006亿元,增长3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3(2亿元,增长3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2(7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4亿元,增长2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00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00元,增长10(5,。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凭借攻坚勇气和决胜气势,滨海新区这艘巨轮正乘风破浪,扬帆奋进。仅今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达4415.16亿元,增长23.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405.3亿元,增长30.6%;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新批项目各项指标全面增长„„一连串量化的数字指标,为这一年滨海新区持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事实的力证。 天津滨海新区已进入全面开发开放新阶段,要大胆探索、积极作为,按照国家对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要求,坚持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使滨海新区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今年“五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对滨海新区提出了重要要求。这既是 为新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为滨海建设者们今后更加努力、拼搏奋斗的强大动力。 2.1.3 社会文化因素 现代人对生态宜居的需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成果在现代生活方方面面的高度渗透,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大部分人工作任务繁重,长期承受着巨大压力;此外,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淡漠,精神疲劳、情感空虚是多数现代人较为突出的感觉。这一切均使得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评价不再是居住宽敞,同时还要求经济、环保、舒适、环境优美。比如,居民住宅最低耗能的节能标准、住宅的全装修以及建筑施工和装潢实现集成装配。对公共建筑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不再是高楼大厦的多少,而追求的是与环境和谐与协调的绿色建筑。当“绿色”和“健康”早已成为衣、食、行等领域的时尚潮流时,“住”的“健康”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居住文化与理念不断提升,“健康居住”正成为时尚生活的首选。“家”的功能不仅局限于最基本的生活居住场所,而是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间。几年来,健康住宅的理念和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并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健康”的居住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同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并引发了国人对“居住观”和“居住观引导”的思考。 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感官享受的追求,对生存环境以及居住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建筑视建筑活动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筑的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发展更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建筑环境营造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为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从事建筑活动的人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绿色建筑以生态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互动发展。建筑活动必须了解和尊重当地的特定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特定的气候特点,特定的人文环境,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并集中体现在节水、节地、节能、制污、循环利 用等方面。 2.1.4 科学技术因素 (1)绿色建筑是多专业的融合 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验收、检测、运营管理等阶段,“绿色”的观念应贯穿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第三,“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认真地筹划,以求最大程度地节约建材与能源。绿色建筑研究院的业务功能模块可开展绿色建筑审查评价、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咨询评价以及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为业务模块的设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多家科研机构落户滨海新区并研发合作项目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以及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从多个角度为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优越的投资条件和发展环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多家落户滨海新区,其中包括埃克森美孚、国际商用机器(IBM)、丰田汽车、美国电话电报等世界前50强企业。2008年8月,《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正式颁布,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身份的150余家滨海新区企业中已有134家通过初步审查,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研究涵盖国家重点支持的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和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8个领域。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滨海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47,。在滨海新区创新机制的带动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也在不 断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从2001年的54,增加到了2007年的67(9,,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从881件增加到8175件,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到2010年,滨海新区将初步形成高科技企业的聚集效应,高新技术企业将达到12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 多所大学落户滨海并逐步展开研发合作项目。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10余所知名高校已在滨海新区设立了分校。同时,滨海新区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2003年,泰达华生生物园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了生物技术及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联合研发、项目投资合作以及成熟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展开了紧密合作;2008年2月,滨海新区与国防科技大学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国防科技大学将在滨海新区建设高新技术研究院,双方将积极推动学校的技术力量与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合作,使学校的重大创新项目在滨海新区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2008年5月,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将积极承担滨海新区及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发展规划和咨询项目,发挥南开大学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同时,研究院还将大胆探索“官产学研”结合的新形式,如争取企业和社会资源共同筹建“南开滨海创新研究基金”等;2008年10月,天津滨海联创能源工程技术中心成立,该中心是由天津塘沽地热试验研究中心、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共同组建的独立实体。三个单位将积极开展地热利用与节能设备开发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共同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在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技术密集优势的条件下,实现三方人才、技术和成果的有效整合与共享;2008年12月,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落户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该研究院将以“政府主导、企业投入、学校建设”为建设宗旨,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建设模式,以天津大学的化工、海洋和港口等优势学科为依托,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以大学的科技优势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内知名大学积极参与研发合作的同时,作为重要科研主体的政府研究机构也在积极推动滨海新区多元化创新组织模式的发展。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于2006年6月在滨海新区成立,研究院已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 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微机械等领域搭建起纳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平台,形成了动态联盟、联合攻关、系统集成的科技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该院已与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El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于2007年6月成立,该中心是落户滨海新区的首家中科院所属的法人科研机构,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基地之一;2008年5月,由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塘沽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组建的天津海洋技术研究院正式签字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在海洋技术研究院内设立4个研究中心和1个博士后工作站;此外,中国科学院水声工程中心、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技术推广中心、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也相继落户天津开发区,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塘沽区还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展了全面的科技合作,黄海水产研究所将把研究成果放到科技园区内进行科技成果转换。 (3)几家设计院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绿色建筑研究院由生态城管委会、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总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御道咨询公司5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并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天友设计公司等合作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人才后备军可以由注资企业及合作企业调入,也可以从高校、其他科研机构直接引进人才,通过通过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或产学研联合研究单位,吸引大量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来此进行研究或实习,其中的优秀人才可以留在绿建院工作。建立人才培养制度。不断完善人才招聘的程序和办法,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院实现自身价值,为研究院的发展做贡献。不断完善“招聘—培训—考核—使用—激励”的人才培养制度,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对人才进行定期培养,提高员工的素质,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推广,绿色建筑研究院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为绿色建筑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保障。 绿色建筑研究院由多家机构共同注资构成,在技术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结合绿色建筑研究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定位应更加明确,适时地转变技术理念、调整技术路线、拓宽研究方向,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国外发展得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术和 定型产品,如何引进国外技术并转化为适宜本土的技术,同时利用国产材料降低成本,可在绿色建筑研究院推广应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引进技术和产品,国外的绿色建筑扶持政策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都已相对成熟,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也应密切结合绿色建筑研究院的具体条件,制定适宜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章。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行业的发展状况 经营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咨询评价等业务性质的企业是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绿色建筑思想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诞生、演变、发展、成熟的过程。从二十世纪 60、70年代的“生物圈”、“全球伦理”和“人类社区”到 80、90 年代的“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历程,其内涵也从最初的片面注重人居环境向全球范围内的更宏观、更完善的层面演进。21 世纪是人类由“黑色文明”过渡到“绿色文明”的新时期,在尊重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建筑成为了 21 世纪建筑的主题。绿色建筑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 。绿色建筑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其对自然资源较低的消耗 ,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一般认为绿色建筑比普通建筑投资成本会高很多,实际上 ,通过增强条例与技术间的协调、加强管理以及综合性的设计,可以使绿色建筑以较低的投入取得较高的收益。 但我国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空白。因此此性质的企业发展大都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便于绿色建筑概念的推广和普及,标准的编制选择了结构简单、清晰,便于操作的第一代评价体系的框架,即分项评价体系(Checklist)。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启动了一百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一百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双百工程),经过近3年的实践,此标准的准确性和适时性已得到证实。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开始按照此框架编写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9年11月,首批楼盘获得了绿色建筑标识认证,根据预测, 2011年将有250个以上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认证,且未来2-3年这个数目将会出现井喷现象,并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根据住建部的规划,我国十二五期间将会继续从政策、技术和管理方面积极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并从关注单体建筑节能向关注社区节 能、城市节能转变,从关注城乡建设节能向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转变。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了100个生态城的建设规划,随着上海世博会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预计未来5年将会有更多的生态城规划以更快的速度出现。因此可以预见未来5年内,中国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2.2.2 行业的市场分析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行业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普通住宅相比,大量采用节能环保技术的绿色住宅,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为居住者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并节省了大量的生活成本。同时,随着绿色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各项技术的成熟度不断提高,成本大大降低,使得绿色住宅已经走下神坛。绿色,是“超值的房子”这道选择题中必不可少的选项之一。 从绿色建筑的市场来看,根据测算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目前中国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对建筑节能的需要,根据十二五规划,60%的中国建筑,都将建设或改造成为节能建筑。目前,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楼盘已有56个,随着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的推广和后世博效应的发酵,到2012年,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物数量将会出现井喷现象,由于建筑周期的原因,最终建成而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物数量将在2015年之后开始井喷。 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执行主任安德鲁在演讲中指出,绿色建筑被广泛认为是有利可图,非常重要。预计在每一个区域都会快速增长,与绿色建筑相关的销售盈利增长。预计到2013年56%地区快速增长,30%地区比较扎实稳定,9%地区平 稳的,5%地区未知。绿色建筑在世界各地市场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会发生全球性增长。许多企业都期望能深入参与绿色建筑。2007年全球建筑产值超过$4.7万亿美元,超过1亿人受雇,占全球GPD总产值的10,。2008~2013全球绿色建筑 的发展趋势,绿色家园建设和绿色产品的使用趋势,预计在全球每一个区域戏剧性的增长。,绿色建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预期在今后5年中业内有53, 人员将致力于超过60,的绿色项目。在全球每一个地区,绿色建筑已成为非常引人注目的建筑市场,32,的建筑专业人士估算,绿色已经超过10,的国内建设工程量。 据知情人士分析全球绿色建筑市场概要:32%的业内人士预期绿色建筑构成 国内建筑业产值的比例已超过10%。67%表示目前实施的绿色建筑项目至少占其所有项目16%。欧洲的绿色建筑市场目前处于最高水平,44%的反馈者表示其绿色建筑项目已超过60%。不难推算出绿色建筑设计院的市场可谓势不可挡,如火如荼。 2.2.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 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供应方包括现有提供相似产品的竞争公司企业,如中国绿色建筑研究院,厦门金帝绿色建筑研究院等。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绿色建筑研究院的购买者主要有新旧建筑物的业主,房地产公司,施工企业,政府机构等。在产业中,买方的竞争策略是压低价格,要求更高的产品质量或索取更多的服务项目,并从竞争者相互对立的状态中获利。对买家这些要求的满足都是以产业的利润空间为代价的。 (3)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 增长速度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绿色建筑在我国还处于不太成熟时期,大家都看好这块肥肉,纷纷借机进入绿色建筑产业链,像绿色建筑设计,咨询评价等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4)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而这种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描述。如其他绿色建筑研究院研发同样产品,但成本更低,性能更好,会很快占领市场。 (5)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一般来说,出现下述情况将意味着行业中现有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这就是:行业进入障碍较低,势均力敌竞争对手较多,竞争参与者范围广泛;市场趋于成熟,产品需求增长缓慢;竞争者企图采用降价等手段促销;竞争者提供几乎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用户转换成本很低;一个战略行动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当可观;行业外部实力强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业中实力薄弱企业后,发起进攻性行动,结果使得刚被接收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退出障碍较高,即退出竞争要比继续参与竞争代价更高。在这里,退出障碍主要受经济、战略、感情以及社会政治关系等方面考虑的影响,具体包括: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费用、战略上的相互牵制、情绪上的难以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各种限制 等。 绿色建筑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从事绿色建筑审查评价与咨询的企业较少,随着绿色建筑研究院业务范围与功能模块的拓展,与国外绿色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会逐渐加剧。 2.2.4 国内外同行业机构分析 作为国内的建筑企业既要面临国内同行业的竞争,又会有国外竞争对手的挑战。随着2004年1月1日《外商投资建筑企业管理规定》的实施,大量外资和外商进入我国的建筑行业。据统计,目前在中国注册的外国承包商有300多家,另有1500家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企业;世界上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中已有近150家在我国开展业务。2007年前5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为12143亿元,同比增长26.2%,其中利用外资222亿元,同比增长89.9%,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7%。绿色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前沿领域,是现代化建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从事绿色建筑审查评价、科技研发的企业相对较少,其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是深圳绿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绿色建筑设计、LEED认证、绿色建筑星级标识、生态技术咨询等,绿色建筑研究院势必与其存在一定竞争,随着绿色建筑研究院业务范围和服务区域的拓展,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一些国外的大型绿色建筑企业,例如英国的英涅维森公司、法国特瑞欧有限公司,美国KTGY公司等必将其业务拓展到中国,所以绿色建筑研究院应该抓住目前的发展良机,迅速做大做强,方能与这些国外大企业进行竞争。 2.2.5 行业前景分析 据业内人士分析绿色建筑是中国绿色科技市场最大发展机会。《中国绿色科技报告2011》预计,中国绿色科技市场的最大发展机会来自绿色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广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已是大势所趋。我国有着多样化的地理气候特征,加之我国有着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所以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目前我国现有的建筑面积超过了400多亿平方米,此外每年新增建筑面积接近20亿平方米。目前我国现有的建筑95%以上都属于高耗能建筑,与发达国家相比,要想实现同等室内舒适度和居住条件,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最少是其2倍到3倍。改造我国现有的建筑,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在“十一五”期间,我 国全部节能减排的任务有20%需要由建筑节能承担。如果把50%的节能标准认真贯彻执行,局部地方落实65%节能标准,到了2020年,我国每年最少可以节约标准煤3.54亿吨,完成国家这一时期节能任务目标的30.7%。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进行节能,还能为用户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室内环境,这是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但是,截至到2010年11月底,在我国只有85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星级能效标识,在现有的建筑中数量还太少。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主要任务。 发展绿色建筑有着较高的效益。研究表明,要想实现同样的节能效率,工业比建筑需要更多的投入。同时,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和实施建筑节能,需要投入的成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要少很多,在履行联合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时,有着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我国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富裕,需要建筑业拉动经济进一步发展,但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白云,需要保持原有生态环境平衡。面对两难的困境,人们选择了绿色建筑,因此,绿色建筑是历史赋予建筑企业的新使命,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建筑业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兴起和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绿色建筑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在我国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通行的理念,不少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德国、英国、瑞典等,其绿色建筑不但是一种理念,而且已经进行了实践示范,并且将绿色建筑纳入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就目前而言,无论是理念还是技术实践,中国的绿色建筑与国际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理念上,绿色建筑还没有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中,许多业内人士,甚至是一些科技学者在绿色建筑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在他们看来,绿色建筑就是超低能耗建筑、高科技建筑,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更有甚者,认为绿色建筑等于绿化面积。其次,在实践技术上,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作为一个复杂多样的产业群体,存在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住宅能耗平均高出3.5倍,还处在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问题相当突出。而这种发展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城市综合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影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我国已经加快了绿色建筑的步伐,相 应的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得到完善,比如:《节约能源法》、《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法规相继出台和施行,为绿色建筑工作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业内人士,也在为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作大量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已经逐渐融入企业,特别是建筑相关企业的管理理念。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绿色建筑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必然面临整合升级,建筑设计及家居设计也越来越呈现专业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城市现代建筑对其总运行成本、节能环保、用户体验、与建筑外观的结合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来自资金、政策方面的压力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更关注性价比高的产品,为物业增值以推进市场销售。房地产开发商只有不断了解信息,更新理念,把关注环保节能的客户需求和新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所以,绿色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既顺应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潮流,又是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下面是赠送的几篇网络励志文章需要的便宜可以好好阅读下,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 “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这是我妈常说的一句话,每当我面临困难及有畏难情绪的时候,我妈就用这句话来鼓励我。 很多人有一样的困惑和吐槽,比如在自己的小家乡多么压抑,感觉自己的一生不甘心这样度过,自己的工作多么不满意,不知道该离开还是拔地而起去反击。你问我,我也不知道你应该怎么选择,人生都是自己的,谁也无法代替你做怎样的选择。 有一个和我熟识的快递员,我之前与他合作了三年。最开始合作的时候,他负责收件和送件,我搬家的时候,他帮我安排过两次公司的面包车,有时候他送件会顺路把我塞在他的三蹦子里当货物送回我家。他时常跟我提起在老家农村种地的生活,以及进城之前父母的担忧及村里人为他描绘的可怕的城里人的世界。那时候的他,工资不高、工作辛苦、老婆怀孕、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住在北京很郊区的地方。 一定有很多人想说:“这还在北京混个什么劲儿啊~”但他每天都乐呵呵的,就算把快递送错了也乐呵呵的。某天,他突然递给我一堆其他公司的快递单跟我说:“我开了家快递公司,你看得上我就用我家的吧。”我有点惊愕,有一种“哎呦喂,张老板好,今天还能三蹦子顺我吗”的感慨。之后我却很少见他来,我以为是他孩子出生了休假去了。再然后,我就只能见到单子见不到他了。 某天,我问起他们公司的快递员,小伙子说老板去上海了,在上海开了家新公司。我很杞人忧天地问他:“那上海的市场不激烈吗,新快递怎么驻足啊~”小伙子嘿嘿一笑说:“我们老板肯定有办法呗~他都过去好几个月了,据说干得很不错呢~”“那老婆孩子呢,孩子不是刚生还很小吗,”“过去了,一起去上海了~” 那个瞬间,我回头看了一眼办公室里坐着的各种愁眉苦脸的同事,并且举起手机黑屏幕照了一下我自己的脸,一股“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的气息冉冉升起。并不是说都跳槽出去开公司才厉害,在公司瞪着眼睛看屏幕就是没发展,我是想说,只有勇气才能让自己作出改变。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越活越内向,越来越自闭,越长大越孤单,以至于滋生了“换个新环境,我这种性格估计也不会跟其他人相处融洽,所以还是待着忍忍凑合过算了”的思想感情。与其说自己自闭,其实就是懒,不想突破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安全区域。于是大家都活在了对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与吐槽抱怨生活不得志中,搞得刚毕业的学生都活得跟30岁一样。 《拒绝平庸》里有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嫉妒别人的成功,正是因为知道做成一件事不容易又不愿意去做,然后又对自己的懒惰和无能产生愤怒,只能靠嫉妒和诋毁来平衡。 其实走出去不一定非要走到什么地方去,而是更强调改变自己不满意的现状。有人问我那你常说要坚持,天天跑出去怎么坚持,其实要坚持的是一种信仰,而不是一个地方,如果你觉得一个地方让你活得特别难受,工作得特别憋屈,除了吐槽和压抑没别的想法,那就要考虑走出去。就像歌词里说的:“梦想失败了,那就换一个梦想。”不能说外面都是大好前程,但肯定你会认识新的人,有新的机会,甚至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很多人觉得在一个公司做不下去了,需要思考下是不是自己能力有问题。职场上的合适不合适,有很多可能性和干扰因素,不仅仅是能力的事,谁说他在这里干不好,去别的地方也不行呢,想想,真的是这样,职场上总能见到在一个地方呆不下去而在另一个地方就如鱼得水的人。有时候走出去不仅仅是找到新机会,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树立起人生新的自信与欢乐。 别在同一个地方折磨自己太久,别跟自己长时间过不去。出路出路,走出去了都是路。 说给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我们自己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的风力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飞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__三毛?《说给自己听》 我们都已走过了昨天。如果,我们都希望有这样一个如果,能够让一切重新来过,回到最初,抛弃悲伤,丢掉包袱,去完成在心中蕴藏已久的梦想,带上年少时不羁的血性,独自一人乘坐火车去遥远陌生的地方遇见另一个自己。如果还有如果,一切是否还会走到现在的地步,37度的体温,身上的每一个的疤痕都是昨天的一个的一个故事。看着电影、电视或小说里某些情节和片段,我也幻想着抛弃现在的工作,义无返顾的背起行囊去远方。昨天,我真的这样想过,直到现在,这样的幻想不止一次的出现在脑海里,可是最终还是只在心中去了远方。 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迷茫过,最终我们也没有缺胳膊少腿,就算带来了满身的伤痕,那又能怎样,就算是无理取闹,也要跟自己说句你是对的。这就是我们大致相似却又不相同的昨天。昨天,那场没有看完的电影,没有听完的歌曲,没有写完的日志,没有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都已风尘仆仆的定格在了我们的昨天。今天,还在依旧鲜活的闪亮登场。人生没有如果,也无法重来,人生就是每天都在上映着没有彩排的现场直播。努力投入到今天的角色中,全情搏一个无悔的我们的明天。哪怕明天,我知道会有悲伤,我也要积极面对。有时候坚强,是我们根本别无选择的选择。 明天,明天近在咫尺,也远在天涯。因为人生充满了变数,所以,于世人而言,明天永远是谜,是未知。时光从来都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不管今天你是春风得意,还是怀才不遇;不管今天你是一帆风顺,还是举步维艰;不管今天你是逍遥自在,还是身受束缚;不关今天你是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明天,已在路上,正向我们走来。 颓废者,会让幸福悄然远走;堕落者,会让美好戛然止步。成败不过一步之遥,同样的际遇,不一样的面对和处置,最后会有不一样的明天和结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明天是平淡还是出彩,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取决于你今天的选择和行动。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付出,必有收获。生活茶,品过才知甘苦;人生路,走过才知深浅,明天的一切都有待于我们的铺陈。毋庸置疑,唯有今天的耕耘才能换来明天的馈赠。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幸福不代表明天美好,今天失意不代表明天失败,人一定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努力做事,从容做人,宠辱不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面对生活,不言弃,走过今天的崎岖,也许就能迎来明天的顺利;走过今天的风雨,也许就能迎来明天的晴朗;走过今天的挫败,也许就能迎来明天的辉煌。 人生里喜忧参半,生命中得失并存。纵然风沙肆虐,白杨依然选择挺立;纵然瞬间一现,昙花依然选择绽放。“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为了明天,别在享福中丢了追求,别在落难时丢了自尊,别在迷茫中丢了自信。 明天是一片待垦的荒原,努力者会让它生机勃勃、美丽如画。明天,是没有尽头的时间隧道,若要明天会更好,今天的我们就必须全力以赴。哪怕自己只是尘埃里的一朵小花,也请选择做最美的绽放。不管身在何处,我们,都要把最美的诗篇写在今天留在明天,把潇洒的身影印在世界拉长在地平线。 这就是我想说给昨天的、今天的和明天的我自己的话,而且我也希望我的朋友们可以和我一起分享。然后我们一起卯足了劲儿,珍藏昨天、珍惜今天、珍重明天~我们风雨兼程、我们寒暑无休,我们且行且坚定且努力且珍惜~ 冰心在她的散文中说过“今生如果美好,我又何求来世,今生若不美好,我又何求来生。” 童年的我老是被重男轻女的爸爸严厉的指责和打骂,连住在我家的邻居看到我被打骂都看不下去,还有,就是我爸爸宠着我的弟弟,很冷淡的对待我。 到了成年了,父母下岗了,父亲没有工作,母亲偷渡到法国,给在法国的中国家庭当保姆,本来是条件好了点,不幸又降临到我身上。我因为恋爱原因,我竟然疯了。送到了精神病医院住了1个半月的院。 面对人生我绝望了,不知道未来的路如何行走,看着路人的嫌弃眼光,和无意中说的“神经病”三个字,我死的心都有了。天天在家吃了睡,睡了吃。有天我一个亲戚叫我去外地打工,我父亲叫我去了,结果,我又出了问题了。我神经病发作,从摩托车上摔下来,又送到医院去,住了半个月的院,又从外地拖回了家中。第二次病发了,我又在神经病院住了1个半月的医院。 出院后,我就在想自己人生的路应该怎么走了, 我依然参加了成人高考,考取了英文系,读了2年的英文,过了四,六级。母亲给的钱,自己读的书。那年我毕业才24岁,有了大专文凭了,自己找了份工作。有工作了谈恋爱应该可以吧。于是,我每谈恋爱都告诉他我有病的事,不是吓的手机关机,就是吓的人失踪,没人踪影。偶尔,有个对你的好的吧,自己又看不上。 一下都30了,工作换了N个,男朋友也谈了N个,有次在保险公司上班,碰到个单身的客户,和他在一起后,怀孕结婚了,本以为挺幸福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我结婚当天发疯了,在婚宴上,他脸面丢尽了,把小孩打掉了,和我离婚。于是,我又送进了神经病医院。 出院后,我任然是积极向上的,找了份工作,准备读法律课程。谁知,书读多了我又送到神经病医院去了,总共在医院住了4次院。 我任然没有向老天低头,在我一个亲戚的公司当文案。我原本没机会的,听说是她们可怜我,照顾我,我才进来的。没想到是叫我写写微信,写写公司的会议稿件。这么一写,他们都说我很有才情,就这样留在了公司。 是呀,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老是记得一句话,上帝给自己关了扇门,总会留扇开着的窗户。每当自己痛苦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忍受住 苍天的考验,发疯的时候告诉自己,我是在充电休息,工作压力逼的自己要辞职的时候,告诉自己下份工作会做的更好。每当自己被人家谩骂的时候,笑着告诉自己,有什么关系,有病我一样坚强。 能支撑我走到现在,没有走上绝路的,出了自己的自强自立。还有就是社会上的关爱。 在医院的时候,医生和护士的细心照顾,让我的病情好转的很快,她们说我病是病了,但是,人还是很清醒的,可以和他们正常沟通。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和同事都对我很关照,前辈的教导和老板的叮咛,每天都不绝于耳。在感情上,有很多男士主动追求,目前,就有一位对我很好。 我还年轻,没什么人生感悟,只是写出自己的经历,勉励自己,以后再有困难,再发病送医院,我也不害怕。未来的路还长着呢,我将继续坚强,用毅力战胜病魔,用笑容面对人生的不如意,用乐观的态度接受命运的挑战,用真心真意来对待爱自己的人。
/
本文档为【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