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藤书屋

2017-11-14 5页 doc 16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古藤书屋古藤书屋 排行第十的浙江秀水人朱彝尊,平生名号不少,如锡鬯、竹垞、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室名也多,有醧舫、静志居、茶烟阁、潜采堂、娱老轩、曝书亭、古藤书屋等。如今,这些旧居已大都难寻,只有古藤书屋还在,那是北京宣武门东南的海柏胡同十六号。 一 在新华社大院组完稿,一看时间还充裕,按朋友的指点,出新华社大门,过宣武门十字街口折向东南,穿过一大片建筑工地,几经询问,终于找到了海柏胡同。 九月的北京,正是秋意渐染、暑热未尽之时,白杨树上仍不时蝉唱入云。胡同里绿荫匝地,两边民居多是青砖粉墙,很有些古意。待寻到十六号,见一大门...
古藤书屋
古藤书屋 排行第十的浙江秀水人朱彝尊,平生名号不少,如锡鬯、竹垞、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室名也多,有醧舫、静志居、茶烟阁、潜采堂、娱老轩、曝书亭、古藤书屋等。如今,这些旧居已大都难寻,只有古藤书屋还在,那是北京宣武门东南的海柏胡同十六号。 一 在新华社大院组完稿,一看时间还充裕,按朋友的指点,出新华社大门,过宣武门十字街口折向东南,穿过一大片建筑工地,几经询问,终于找到了海柏胡同。 九月的北京,正是秋意渐染、暑热未尽之时,白杨树上仍不时蝉唱入云。胡同里绿荫匝地,两边民居多是青砖粉墙,很有些古意。待寻到十六号,见一大门楼,右侧嵌一白色大理石标志:“朱彝尊故居”,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必院内就是古藤书屋了,三百年前众多诗人盘桓雅集吟咏哦酬唱的文学殿堂。看不到有紫花青藤爬出屋檐,只见一株古槐挺出院外,看上去也就是百余年的树龄,不会与朱彝尊时代沾边。站在北向的斑驳如唐宋壁画般的大门前,我用力想像着朱彝尊在这里五年的生活情形。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朱彝尊因为编辑《瀛洲道古录》,携带仆人私入内府抄书而被劾谪官,全家人从皇城迁来这里。 在此之前,已走过五十五五十五岁人生的朱彝尊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大起大落的生活道路。朱氏的先世为江苏吴江人,明景泰四年迁于浙江嘉兴府秀水县。朱彝尊于明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年)出生,朱家是一个大家族,曾祖朱国祚,万历初年曾举进士第一,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朱彝尊的父辈上,由于明朝末年的社会动乱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这个昔日钟鸣鼎食的相府之家,每况愈下,终于衰落不堪,除墓地外,已无半亩之田,并经常断粮。清顺治六年,朱彝尊挈家移居嘉兴梅里(今浙江嘉兴市王店镇),其故宅即今天王店镇的曝书亭公园。在清朝定鼎,家族中不食周粟的遗民心态影响下,28岁的朱彝尊于是放弃举业,肆力古学,奔走四方,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游幕生涯。祖上的显赫与眼前的中落,使他对朱明王室怀有一种特殊的眷恋之情,对其灭亡尤感痛惜。他以才子与后俊的郁勃之气积极奔走,很长一段时间秘密参与抗清复明活动。在太原,朱彝尊与明末大学者、前辈诗人顾炎武相遇。顾炎武对朱氏的学问、人品颇为折服,他在《广师》中说朱彝尊“文章尔雅,宅心仁厚,吾不如朱锡鬯”。当时,聚集太原的,还有岭南义士屈大均、富平李因笃、顾炎武高弟傅山。朱彝尊与他们过往甚密,曾共商恢复中原之计,惜谋事未成。后来,顾炎武被诬关押在济南狱中,正好朱彝尊在山东巡抚刘芳躅处为幕宾,朱就与李因笃共同设法营救,顾炎武终于获释。 刚刚出道的朱彝尊就显露出卓异的才华,因而备受前辈的赏识,曾写过《圆圆曲》的著名诗人吴伟业见了朱诗后赞叹道:“若遇贺监,定有‘谪仙人’之目”。以贺知章赞扬李白为“谪仙人”的典故来赞扬朱彝尊,可见激赏之至。 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遍历了大半个中国几番北上南下的朱彝尊,已经五十岁了。他亲眼目睹了明代遗民文士的民族忧患意识与抗清行动,终于因清朝的壮大而渐渐淡薄。而自己呢,虽然笔耕不辍,小令慢词都为银筝檀板所歌,但毕竟没有功名,短衣尘垢,栖栖北风雨雪之间。其羁愁潦倒之状,在知识分子眼中最是没有份量,所谓不遇于世,心理不平衡呀~他终于想明白了,大势已去,自己也该做点事了。早有通消息之人给朝廷,说他是大才,可为当朝所用。朝廷也不想放弃他,天下才俊尽入我之彀中,康熙毕竟比他的后代们心胸开阔和有眼力多了。于是朱彝尊以布衣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修纂官,骑驴入史局。两年后升日讲起居注官,秋天典江南乡试,召入南书房供奉,恩赐禁中骑马,并获得金莲花、银盘菇、御衣帽、鲥鱼、官羊、鹿尾等珍品赏赐,成为有清一代三百年的旷典, 后来朝中的一二品大员也鲜有获此殊荣者。那一段日子,可以说是朱氏最为辉煌和得意之时。 有关朱彝尊“仕清”之事,似乎是他终生的一个污点,当时人就对此举给予了讽刺或是批判。与朱氏有过交往的岭南屈大均在批评同样仕清的李因笃时,就捎上朱彝尊说:“鸳湖朱十嗟同汝,未嫁堂前已目成”。终生不仕清的顾炎武也针对朱氏的作法在《日知录》中批评道:“朝赋采薇之篇而夕有捧檄之喜者。”此后,许多人也认为这是朱氏一个不甚光彩的转折点。其实,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很难将朱彝尊这样由明入清最后辅佐清朝的一批士人否定掉。历史要发展,新生力量终究要代替腐朽势力,为新生力量,为康熙这样有所作为的皇帝做点事,做点于国于民都有益的事,总要比忠于那个不思政绩,不是杀猪就是做家具,布袋、麻袋、草袋,一代不如一代的没落王朝要好得多。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国家兴旺的角度讲,后人没有理由否定朱彝尊,也不必过于肯定终生不仕清的所谓气节。检验是非的标准应该是看哪一种政治力量更能代社会进步和国家利益。恐怕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还记得这海柏胡同十六号。 二 繁华过眼,在古藤书屋里,步入五十五岁人生的朱彝尊经过了五年顶戴花翎的生活,重又归入布衣行列。 从皇城到这里并不太远,但那时,这里还是人家稀落的宣武门外。朱家住的地方只有小院一座,疏篱几行,不见车马痕迹。好像也是九月初秋,众花罢谢,只有古藤一架,盛茂攀援。藤花开得很有灵性,紫中泛白,错落有致地挂满屋檐,似乎早就知道这里要住进一位大名鼎鼎的新主人。 站在海柏胡同十六号门前,我没有见到想像中的紫藤花探出墙外的旖旎风光,但青砖灰瓦的门楼也古朴得让人亲切。文物一般的榆木门槛不知历经了多少代人的踏磨,中间已出现一个凹形。迈过凹形门槛的一霎那,我仿佛见到地下满是当年朱彝尊和他周围一班鸿儒的斑斑脚印。院内逼仄得很,说是院,其实是小房一间连着一间。北京人有午睡的习惯,院中很静,不见一个人影,张望了好一会儿,才听到有人使用压水井的声音。循声走过一个胡同,见小院一座,一妇人正在压着水。说明来意。回答:“古藤书屋,不知道。”问可有长者,她指点隔壁有一八十三岁大娘或许知道。这八十三岁大娘名孙嘉谷,年青时为天津姑娘,如今已是满头白发,满脸风霜,但身子骨颇硬朗,见到我们十分热情,二话没说,就领我们去前院。走在胡同里,像是告诉我们,又像自言自语:古藤书屋,这可有年头没人来问了。主人叫朱彝尊,朱元璋的三十四代孙。我是这院年纪最大的,你们算是找对了人。我在这院已住了六十多年。我嫁过来时这里是广东会馆,我老伴就是广东顺德人。说这房子,晚清民国时的,跟朱彝尊没关系。老太太边叨咕边将我们领进了一个更小的小院里。 小院的主人叫赵天阁,七十三岁,是位略有些迟钝的红脸汉子。午睡方醒,见我们来,让座沏茶,很是热情,说话间,得知他原来是北京机车车辆厂的工人,后因工伤退休,一直住在这里。说起古藤书屋,他说他现在住的这间就是,其中有三面墙还是原来的,有一面墙早些年倒了,后重又砌上。老人领我们指指这看看那,还翻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字,都是有关古藤书屋的。他说他住在这里是前生有缘,应该了解这屋的主人和这屋的历史。他讲起朱彝尊,尽管有失准确,但还是一套一套的。他说朱在这里写明史。朱是个布衣,和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关系最好,是曹寅出了大把钱帮他刊刻了《曝书亭集》。老人说得很兴奋,有点像讲评书。 三 在赵天阁老人给我们倒水的空隙,我站起来看他的书柜。书柜不大,但却放在了小屋中最显眼的位置。书柜里有《聊斋志异》、《论衡》、《唐诗选》、《宋词选》、《论语新解》、《儒林外史》等,难怪老人有那么多掌故,原来也是个读书人。我对着赵家的书柜思量,说不定当年朱彝尊的书柜也是放在这个地方。 1 [2] [3]
/
本文档为【古藤书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