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妇科知识点

2017-11-11 9页 doc 24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妇科知识点中医妇科知识点 一、总论部分: 1. 《内经》记载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一藘茹丸。 2. 晋代?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提出“居经”“避年”之说。 3. “阴户”最早见于《校注妇人方》,“玉门”最早见于《脉经》。 4. 天癸,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 5. 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出血,经常不变,称为“月经”。 6. 初潮年龄正常范围:11~18周岁;46~52岁期间“绝经”/“断经”属正常。正常月经周 期一般是28日左右,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经期3~7日,多...
中医妇科知识点
中医妇科 一、总论部分: 1. 《内经》记载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一藘茹丸。 2. 晋代?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提出“居经”“避年”之说。 3. “阴户”最早见于《校注妇人方》,“玉门”最早见于《脉经》。 4. 天癸,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 5. 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出血,经常不变,称为“月经”。 6. 初潮年龄正常范围:11~18周岁;46~52岁期间“绝经”/“断经”属正常。正常月经周 期一般是28日左右,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经期3~7日,多数4~5日。经量一般 为50~80ml。 7. 月经两月一至称为“并月”,三月一至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称为“避 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称为“暗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称为“激经”、 “盛胎”、“垢胎”。 8. ?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加9或减3,日数加7;如按农历计算,月 数同前,日数加14。 9. 产后自阴道不断有余血浊液流出,称为“恶露”。一般2周内淡红色血性恶露消失,3 周内黏液性恶露断绝。 10. 妇科病淫邪因素以寒、热、湿多发;寒为阴邪,收引凝涩,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 可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癥瘕、带下病、妊娠腹痛、宫寒不孕等;热为阳邪,好耗 气伤津,每易动血,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胎漏、胎动不安、恶 露不绝、产后发热等;湿为阴邪,重浊腻滞,阻塞气机,可致带下病、阴痒、不孕症、 妊娠呕吐、妊娠水肿等。 11. 妇科相关脏腑,?肾: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热、肝经湿 热、肝气犯胃、肝阳偏亢,?脾:脾气不足、脾虚血少、脾阳不振,?心,?肺。 二、各论部分: 1. 月经周期提前7~10天,经期正常,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1) 脾气虚证:补中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3) 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4) 阳盛血热证: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 5) 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2. 月经周期错后一周以上,甚至3~5月一行,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 为“月经后期”。 1) 肾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2) 血虚证: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 3) 血寒证:?虚寒证: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实寒证:温经散寒、活血 调经,温经汤。 4) 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5) 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 3. 月经周期提前7~10天或错后7~14天,经期正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1) 肾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2) 脾虚证: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3) 肝郁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4. 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称为“月经过多”。 1) 气虚证: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酌加升麻。 2)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酌加炒地榆、槐花。 3) 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 5.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不足2日,甚至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鉴别:A 经间期出血:发生时间在两次月经之间的排卵期,结合基础提问测定可鉴别;B 激经:常伴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妊娠测试阳性,B超可见孕囊、胚芽或胎心搏动现象;C 胎漏:多有早孕反应。) 1) 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酌加紫河车、丹参。 2) 血虚证:健脾益气、补血调经,滋血汤。 3) 血寒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4) 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调经,通瘀煎。 6. 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日以上,甚至2周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1) 气虚证: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酌加阿胶、艾叶、乌贼骨。 2) 虚热 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 3) 血瘀证: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 7. ?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崩中),或淋沥下血不断者(漏下),称为“崩漏”。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属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特点,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塞流、澄源、复旧”治疗三法) 1) 肾虚证:?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去川牛膝,酌加旱莲草、炒 地榆;?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固冲止血,大补元煎酌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 2) 脾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固冲汤。 3)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 血瘀证:活血祛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 8. 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 1) 肾虚证:?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加丹参、牛膝;?肾阴虚 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 2) 脾虚证: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参苓白术散加当归牛膝。 3) 血虚证: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加鸡内金、鸡血藤。 4)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 5) 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 6) 痰湿阻滞证:豁痰除湿、活血通经,丹溪治痰湿方。 9.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 1) 肾气亏损证: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2) 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 3)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4) 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5) 痰湿蕴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10. 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 11. 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然而热,面赤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 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为“经 断前后诸证”(围绝经期综合征)。 1) 肾阴虚证: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酌加生龟板、生牡蛎、石决明。 2) 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 12. 带下量过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过多”。 1) 脾阳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涩精止带,内补丸。 3) 阴虚夹湿证:滋阴益肾、清热除湿,知柏地黄丸酌加芡实、金樱子。 4)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带,止带方。 5) 湿毒蕴结证: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酌加土茯苓、薏苡仁。 13. 妊娠病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三治法:补肾、健脾、疏肝;凡峻下、滑利、祛瘀、 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慎用或禁用。 14. 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病 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1) 胃虚证:健胃和中、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 肝热证: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 3) 痰滞证: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 15.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 1) 气虚证: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2)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去当归。 16. 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1) 肾虚证: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2) 气虚证: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加续断、桑寄生、阿胶。 3) 血虚证: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加川断、桑寄生。 4)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 5) 外伤证: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6) 癥瘕伤胎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 17. 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宫外孕)诊断见P153 1) 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号方。 2) 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号方。 3) 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号方。 18. 妊娠腹形小于相应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 1) 肾气亏损证: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加党参、覆盆子、桑椹子。 2) 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加续断、枸杞子。 3) 阴虚血热证: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加枸杞子、桑椹子。 19. 妊娠中晚期,孕妇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 1) 脾虚证:健脾除湿、行水消肿,白术散。 2) 肾虚证:补肾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 3) 气滞证:理气行滞、化湿消肿,天仙藤散。 20.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甚则昏眩欲厥,称为“妊娠眩晕”。 21. 产褥期间,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鉴别:A蒸乳发热:发生于产后3~4日,乳房胀硬,乳汁未下,或下亦甚少,间有低热, 俗称“蒸乳”,乳汁畅达后,其热自除。 B乳痈:乳房胀硬、红肿、热痛,甚则溃腐化脓,发热并伴有乳房局部症状。 C产后小便淋痛:有尿频、尿急、尿痛。 1) 血虚证: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2) 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金银花、黄芩。 3) 外感证: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加紫苏叶。 4) 血瘀证: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 22.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2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 1) 气虚证:益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乌贼骨。 2) 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加煅牡蛎、炒地榆。 3) 血瘀证: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23. 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 1) 虚弱证: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 2) 肝气郁滞证: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 24. 女子婚后有正常性生活1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受孕者;或曾孕育过,未避孕又1年以上 未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五不女:螺、纹、鼓、角、脉,仅脉药石可奏。 1) 肾虚证:?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 化湿固精,温胞饮。?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 肝郁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 3) 痰湿证: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 4) 血瘀证: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25. 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褥期间发生小腹或少妇疼痛,甚则通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 痛”。 鉴别:A异位妊娠:多有停经史,突然一侧下腹撕裂样剧痛,多有休克。 B肠痈(急性阑尾炎):持续性腹痛,从上腹开始,经脐转移至右下腹。 C卵巢囊肿蒂扭转:常表现为下腹一侧突发性疼痛,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卵巢 肿块边缘清晰,蒂部触痛明显。 1) 肾阳虚衰证: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 2) 血虚失荣证: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 3) 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金银花、黄芩。 4) 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淤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败酱草、薏苡仁、土茯苓。 5) 气滞血淤证:行气活血、化淤止痛,牡丹散。 6) 寒湿凝滞证:散寒除湿、化淤止痛,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 26. 妇女下腹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 1) 气滞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 2) 血瘀证:活血破瘀、散结消癥,桂枝茯苓丸。 3) 痰湿证:除湿化痰、散结消癥,散聚汤。 4) 热度证:解毒除湿、破瘀消癥,银花蕺菜散加赤芍、丹皮、丹参、三棱、莪术、 皂角刺。 27. 妇人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者,称为“阴痒”。 1) 肝肾阴虚证: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酌加何首乌、白鲜皮。 2) 肝经湿热证: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酌加虎杖、苦参。 3) 湿虫滋生证: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薢渗湿汤加白头翁、苦参、防风。 28. 输卵管由内向外分四部:?间质部:通子宫内壁,1cm。?峡部:长2~3cm。?壶腹部: 长5~8cm。?伞部:输卵管末端,拾卵作用,多为1~1.5cm。 29.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增生期:月经周期第5~14日,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子宫内膜 增值为本期特点。?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4日,黄体成熟阶段。?月经前期:月经 周期第25~28日,黄体退化期。?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日,月经来潮期。
/
本文档为【中医妇科知识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