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微循环

微循环

2017-12-03 36页 doc 427KB 1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微循环微循环 ( )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 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 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 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 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 显微镜...
微循环
微循环 ( )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 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 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 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 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 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 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 于1993)。 二、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 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 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 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 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 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 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 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 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 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 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 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 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 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 循环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5、 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 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 的基础。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肌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 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据估算,人 体内大概有100亿根毛细血管,表面积可达500-700平方米,约为一个足球场。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细胞距离毛细血管的距离超出20-30微米。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把这种 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 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 组织细胞中去的,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 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这样微 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因此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实际 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它直接给细 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把对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废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 碳等带出。 微循环又具有自我调节的重用作用。调节分为稳定调节和应变调节,稳定调节是为了保证全身或主要器 官的循环血量和血流量的相对恒定,并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应变性调节是为了适应组织器官的需要,来调 节血液的灌流量。调节是为了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适应全身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化的需要。为了保证生命活 动,必需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和保证全身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动所需要,只有及时适当地改变心血管系统的一 般循环功能并相应地改变全身及部分器官的微循环状态才能满足上述需要。微循环调节的意义就在于维持全 身循环的稳定,保证临时循环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稳定,保证代谢临时 变化的需要,这些调节的根本意义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所以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 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 行。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象块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 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例如当心肌需求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 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 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 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 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人们说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 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通常微循环是非常通畅的,但由于血脂高、血粘度高、红细胞聚集、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微循 环血流中会出现白色的微小血栓,它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一旦因为血管变细、扭曲变形而堵塞血管(特别是 中老年人),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轻则头昏、失眠、眩晕、嘴唇麻木、心慌、胸闷,如果出现大面积的脑 部或心脏堵塞则会造成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心肌梗塞等。因此应通过微循环的检查及早发现血栓,积极抗 栓溶栓,疏通微循环,防患于未然。目前,发现微循环的主要手段是用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而一般的如CT, 磁共振,X光,B超等都不能发现,因此临床微循环比宏观检查具有较早发现较早诊断的作用。 同时,亚健康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主要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灌流不足,血管模糊不清,血 流缓慢。通过微循环的检测也可以迅速发现目前身体所处的状况,及时及早的进行改善微循环,提高抵抗力 和免疫力,改善亚健康状况。 如果微循环功能障碍或血流灌流量减少时,就不能满足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需要,是机体产生疾病和早 衰、早逝的直接原因,它根据血流循环的整体性和体表内脏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身体各个部位的 疾病。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前苏联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 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所以微循环是当前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微循环研究的具体问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 1 2 3 4 5 6 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 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因此,甲 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如下图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细动脉)与微静脉(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是组织液、淋巴液生成和血 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的组织、构造因器官的不同,虽略有差别,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 微循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动脉 系小动脉的终未部分,管壁有完整的弹力腊和数层平滑肌。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肘 平滑肌就保持一定紧张度,维持血管壁的张力。由于平滑肌的收缩可调节微循环的血流量,所以又称微动脉 是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2、后微动脉(中间动脉) 是微动脉的分支,其壁只有单层平滑肌,一般无弹力膜。后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 主要受体液调节。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是指毛细血管起始部(毛细血管入口部)包裹管壁的平滑肌只受体液因素调节。由于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直接控制血液从后微动脉进入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所以把它称为微循环的分闸门。 4、真毛细血管 是指位于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由内皮细胞、其腹膜和外膜构成的微细血管。真毛细血管 相互交错、吻合呈网状,穿插于细胞之间,便于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5、微静脉 真毛细血管最后汇流成微静脉。微静脉收集毛细血管网的血液。微静脉壁有平滑肌,受神经和体 液因素的调节,是微循环的后闸门。 6、通血毛细血管(白捷通路) 是直接连通微动静脉之间的口径较粗的毛细血管,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可使 微动脉血液迅速流入微静脉,通血毛细血管没有物质交换作用。骨骼、肌肉的微循环中这种通血毛细血管比 较多。 7、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 系存在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其结构与微动脉相似。管壁较厚、 管腔较粗大。通常其壁的平滑肌,处于收缩状态。这种血管无物质交换作用。平时这种血管内无血液流通。 一旦开放将有较多血液从微动脉迅速流入微静脉。人体皮肤的微循环中这类血管较多。 1、要观察微循环,首先必须认识甲襞的微血管图及名称 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 头下动脉丛。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 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 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 流动 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 ?形态 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 分布均匀,数目正常。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 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 (不清) (模糊) 正常状态: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不清,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 管袢数 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 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 1mm范围内的均计入。如下图: 上图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本尺度内管袢数应为6条。图中水平虚线为计数区。 正常:监视器上可以看到8—10(7—9)根/视野(第一排) (上图管袢数为5条) (上图为9条) 异常:A、管袢细小而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管袢少:低血压、循环血量不足、末梢血管收缩(细动脉收缩)感染性休克。 ? 管径:是指血管中上部的直径,测量部位为血管袢的中部,要避开节段性扩张或收缩处。分为输入枝管径、 输出枝管径、袢顶直径、管长。 2 3 1 1-输入枝管径 2-输出枝管径 3-袢顶管径 4-管袢长度 正常血管管径粗细均匀,输入值为9--13mm 输出值:11--17mm 上图血管粗细不均匀,表明血管调节不稳定,循环状态不良,在过度疲劳中比较常见。 ? 管袢形态: (一)正常型为发夹形,异常为交叉和畸形,交叉的比例数应不超过30%,畸形应不超过10% (正常血管) (正常血管) (发夹型) (交叉形) (二)畸形血管: 说明:1、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真菌感染外伤等容易出现血管畸形 2、动脉硬化、糖尿病时畸形严重,比例过高。 3、胶原性疾病、雷诺病、精神病时,变异形血管增多。 (三)管袢短小: 说明:管袢短小说明末梢供血不良,外周循环不良,皮肤退行性病变,萎缩,与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 缺血性疾病有关。 (三)管袢纤细: 说明:管袢纤细与高血压、冠心病、末梢供血不足、缺血性疾病、糖尿病后期、老年动脉硬化症有关。 (四)紧张型血管 血管输入枝变细,输出枝变粗,比例变大,表明动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血管痉挛,静脉血液回流不 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头痛时常见。 (五)舒张型血管 血管输入、输出枝明显扩张,粗细不均,血流减慢,轻度红细胞聚集,表明血管紧张性降低,血液回 流不良,在疲劳、自主神经调节异常、血黏度变高、高脂血症常见。 (六)淤血型血管 血管中有明显淤血现象,血流变慢,红细胞聚集严重,在红斑狼疮、雷诺病、系统性硬化病、肺心病常见。 (七)增生型血管 增生型血管在慢性缺血性疾病、肿瘤中常见 (七)袢顶极度膨大型 是系统性硬化疾病的表现 ?流态: ?流速:由于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正确测定血流的速度非常困难,田牛教授采用半定量法,根据血液流 动状态,将流速分为7个等级。 (1) 线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毫无颗粒感,形如塑料带(正常) (2) 线粒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稍有颗粒感,形如绸带(正常) (3) 粒线流:血流较快,连续成线,有明显颗粒感,形如布带(轻度异常) (4) 粒流:血流较慢,轴流、缘流混杂,如泥沙流,形如麻布(中度异常) (5) 粒缓流:血流呈泥沙状,连续缓慢流动。(中、重度异常) (6) 粒摆流:血流呈泥沙状,前后摆动仍能向前流动。(重度异常) (7) 停滞:血流停滞不前。 也可使用光点跟踪法,调节软件中的光点速度,使之同血流同步,此光点速度即为血流速度。 ? (一)定义 红细胞聚集在血流中,数个或数十个红细胞集合成团块的一种微循环改变,红细胞聚集是活体微循环观 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现红细胞聚集标志微循环有改变。 (二)发生机理 红细胞聚集的发生机理非常复杂,涉及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常血流中有四种力作用于红细胞:一是形成聚集的红细胞表面大分子桥接力,二是防止聚集的三个力: 电荷斥力、剪切力、膜的弯曲力,正常情况下防止聚集的力和促进聚集的力处于平衡状态,红细胞不会聚集。 但当促进聚集的力大于防止聚集的力时,聚集就形成了 2、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的含量增加会促进红细胞聚集,而白蛋白能促进红细胞解聚。 3、血浆中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和血小板释放的von-Willfrand Factor 的聚合体含量升高会导致红细胞聚集。 1、 血浆中的二价阳离子和胶原结合蛋白含量升高会促进红细胞聚集。 2、 某些细胞表面的受体会导致红细胞聚集 3、 红细胞表面的电荷减低会导致红细胞聚集,如外伤。 7、血流速度减慢,剪切力减少,易出现红细胞聚集。 (三)、意义 1、 红细胞聚集是最基本的病理反应之一 聚集的红细胞不能像正常的红细胞那样运输氧,从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严重聚集的 红细胞在动脉中不能解聚时则成为异物或栓塞微血管,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或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 2、 静脉中红细胞聚集会引起粘度增高,进一步引起血流停滞,导致血管病加重,动脉中会形成局部狭窄, 加重动脉疾病,导致组织结构的严重病变。 3、 红细胞聚集是导致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如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出现心绞痛、心梗。 4、聚集程度 红细胞聚集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1) 轻度:血流较慢呈粒流或粒缓流,有明显的颗粒感,失去流利光滑的状态,红细胞相互粘连,聚 集在一起,混杂流动。 (2)中度:红细胞粘连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团块,血流中有明显的颗粒感,并有大小不等的红细胞聚 集团块,但没有血球血浆分离。 (2) 重度:数量较多的红细胞粘连、聚集形成较大的团块,形状不,大小不等,有明显的血球、 血浆分离,中间有明显的血浆柱。见下图 重度聚集 ?血管运动性: 甲襞管袢自发地出现管径增宽和变细,或血流速度快和慢的交替变化,称为毛细血管运动性。 ?白细胞: 白细胞离开轴流沿着管壁翻滚而过的现象,称为白细胞翻滚。正常状态下,可以有少数白细胞翻滚,但 如有多数白细胞沿管壁翻滚,则属于病理现象,白细胞粘附管壁一段时间停滞不动的现象,称为白细胞帖壁。 ? 白微栓: 白微栓是由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粘附、聚集而形成。因此凡是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凝固活 性升高的因素都可导致白微栓的形成。又分为壁栓和流动的白微栓两种。 (一)类型: 1、壁栓:微血管内皮损伤时,在损伤部位粘附、聚集较多的血小板、白细胞及纤维蛋白原等形成的团块称 为壁栓 2、流动的白色微小血栓:在血流中出现的白色不规则的团块漂浮而过,成为白色微小血栓或白微栓。下面 重点介绍流动的白色微小血栓。 (二)定义:白微栓是流动的白色微小血栓,血流中出现以血小板聚集为主、缠络部分白细胞所形成的直径 大于30微米的,外形不规则的白色团块,是白色微小血栓。 (三)形成过程 白微栓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血小板和内皮、特别是内皮下胶原组织粘附。 2、血小板相互间,特别是和已粘附于管壁的血小板粘附,缠络部分白细胞,形成较为松散的壁栓。 3、白色壁栓部分脱落进入血流,形成流动的白微栓 (四)基本机理:白微栓主要由血小板及白细胞等组成,基本形成机理就是血小板的粘附、聚集,白微栓形 成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粘附、聚集,因此凡是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都可促使 白微栓的形成, 1、 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因素有:血小板与内皮相互间碰撞、血小板反应性、血小板中促进粘附聚集的因子; 对抗粘附聚集的因素有:内皮光滑和血小板分散、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的负电荷、内皮和血浆抑制粘附聚 集的因子,血小板相互间或与管壁间的接触和碰撞是粘附和聚集的先决条件,同时流速、切变率和涡流 也是影响因素,流速在300-400微米/秒时白微栓形成达到顶峰, 2、 微血管内皮损伤时有四种因素可以促使血小板的粘附、聚集: 3、损伤的局部内皮带阳电荷可吸附带阴电荷的血小板 4、内皮细胞及血细胞破坏释放的ATP,ADP以及组织胺、5-色胺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纤维素 5、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胶原纤维外露可使血小板聚集和破坏 6、内皮细胞破坏,释放出组织凝血因子等 上述因素致使血液凝固性增强时血小板粘附性明显增大,互相聚集并与部分白细胞一起形成流动的微小血栓。 (五)意义 1、多处部位出现多个白微栓,表明微循环重度改变,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直接证据 2、广泛大量的白微栓又可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减少、胞浆素系统激活、纤 维蛋白原溶解活性增加,从而导致严重的出血, 3、 泛法性白微栓可以阻塞毛细血管,引起严重的微循环重度改变。 (六)白微栓的判断 白微栓在血管里流动的时候,容易和白细胞、血浆柱混淆,参照以下进行判断: 1、白微栓体积大,直径大于30微米或比白细胞大3倍以上的白色团块,体积接近管径或比管径稍大 2、形状不规则,像棉花团似的 3、通过管袢时比较滞涩,挤涨管袢漂浮而过 4、出现在乳头下静脉丛中或明显扩张的管袢中 5、出现部位比较局限,数量比白细胞少 6、白细胞的特点是:颗粒小(只有管径的1/3左右)、不透明、不挤涨血管、流过迅速 7、 血浆柱的特点是:血浆柱透明、不挤涨血管、通过狭长的细小输入枝时会变长、流过管径较大的流速 快的输出枝时会被冲散而不形成团块状、血浆出现在红细胞严重聚集有血球和血浆分离的管袢中。 ?血色:注意区分淡红、浅红、暗红、暗紫色。 (三)袢周 在进行了形态和流态的观测后,还应对周围的状态进行观察: ? 渗出:是指血管内血浆成分过量地通透血管壁并存积于微血管周围的一种现象,是常见的微循环的改变之 一。特征:管袢周围间隙扩大、明亮;管袢影像模糊,长度缩短。 ? 出血:红细胞出至血管外的现象。 应区别外伤或其他非致病因素造成的出血,如果是漏血性出血,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壁的损伤,导致 通透性亢进及血流变等的改变。 ?乳头下静脉丛:是指多个毛细血管管袢连接于细静脉而成,小儿与老人可见,但不扩张,体循环回流受阻 可见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明显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在老年性肺心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萎缩、 骨质疏松、右心衰竭、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疾病,大面积炎症、结缔组织疾病等常见。 ? 乳头 乳头正常呈锯齿状、波浪形,每个乳头下有1-2根管袢,异常可见浅波纹和平坦。 (波浪形) (浅波纹) (平坦) (汗腺导管) 异常的乳头形状提示:血管动力差、免疫力低等。 ? 汗腺导管:在管袢之间可见白色线条或螺旋线条,有时和汗滴相连 根据微循环各项指标改变的程度和加权积分值,甲襞臂微循环检查的综合判断可分为:正常、大致正常, 轻度异常、中度和重度异常等5级。 (1)具备以下1项变化者 管袢数减少至3条/mm以下,或减少80%以上。 红细胞重度聚集,血细胞与血浆分离且多数管袢血流呈粒缓流甚至全停。 血流中出现非局部因素引起的多数白微栓。 管袢出血大于或等于7条/1指甲襞。 (2)综合积分值大于或等于8 (1)具备以下2项变化者 1?管袢数减少40%~60% 2?输入枝管径缩小20%~60%或增宽60%;或管袢缩短80%或增长50%以上;或输出枝管径增宽100%以上。 3?明显的渗出。 4?红细胞中度聚集,多数管袢血流为粒流。 5?管袢出血达3~6条/1指甲襞。 6?血色暗红。 7?管袢形态短时间内变化,畸形加交叉型达40%~100%。 8?乳头平坦。 (2)综合积分值大于或等于4。 (1)具备下列3项变化者 1?输入枝、输出枝或袢顶管径增宽或缩窄达20%,管袢增长250%~50%或缩短20%,管袢畸形加交 叉达40%。 2?血流呈粒线流。 3?有轻度渗出或出血1~2条/1指甲襞。 4?乳头下静脉丛明显且扩张变粗。 5?管袢模糊 6?血流中白细胞全无或增多大于30个/15s 7?汗腺导管3~4个/1指甲襞 (2)综合积分值大于2。 综合积分值小于或等于2。 综合积分值小于1。 甲襞微循环重要改变对临床的提示举例 4、 短期内管袢数的急剧减少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明显的血压降低,循环血量不足,感染性休克或末梢血管特别是细动脉收缩等。应结合 临床判断并提出治疗方面的相应建议。 急剧减少的管袢又重新出现,表明病情可能有好转。 5、 管径显著增宽,形态特殊血流减慢 提示:病人可能患有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缺氧等。 6、 多数管袢血流停滞或呈粒摆事实流,管袢增宽,乳头下静脉丛明显可见,并扩张。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各种伤病(血容量不减少)的危重时期。停滞或严重减慢的血流 重新逐渐慢快,预示病情可望有所好转。 4、严重的红细胞聚集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血浆成分的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高指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增多、血粘度增加或红 细胞增多症。亦常见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慢性进行性红细胞聚集,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子,治疗上应考虑相应的对症如活血化淤等。 5、两手多数管袢及乳头下静脉丛内出现多数白微栓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DIC,常是心、脑血管意外的“先兆”或由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结晶缔组织疾病、 妊娠毒血症等所致应结合临床建议医生做相应的检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8、 多数管袢连续或进行性出血 提示:病人估内存在引致出血的因素或病理改变,应建议临床做进一步的检查。在抗凝治疗或服用大量降血 压药过程中,出现管袢出血(除外月经周期和局部因素的影响)时应结合临床建议停药或减少药量。 9、 短期内管袢周围明显渗出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中毒、过敏、血管通透性亢进等。 本内容有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
本文档为【微循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