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武道刚柔境界论

2018-09-18 7页 doc 21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武道刚柔境界论【doc】 武道刚柔境界论 武道刚柔境界论 谈武论.遭 武遭刚柔境界论 我跟随李春苓老师习拳已有数年光景.李春苓先生 能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心气养身,所以七十多岁之 人仍是乌发满头,皓齿童颜,精气实足,可以说养生有 术.老师从不对人妄施说教,只是以身作则,毫无保留, 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健身养德,内外双修”是老师为 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因此得到周围人的尊敬.耳濡目染, 我慢慢总结出老师的很多习武见解和要诣,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把一些拳理笔录下来,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 ,武艺与道艺论 老师认为习拳...
【doc】 武道刚柔境界论
【doc】 武道刚柔境界论 武道刚柔境界论 谈武论.遭 武遭刚柔境界论 我跟随李春苓老师习拳已有数年光景.李春苓先生 能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心气养身,所以七十多岁之 人仍是乌发满头,皓齿童颜,精气实足,可以说养生有 术.老师从不对人妄施说教,只是以身作则,毫无保留, 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健身养德,内外双修”是老师为 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因此得到周围人的尊敬.耳濡目染, 我慢慢出老师的很多习武见解和要诣,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把一些拳理笔录下来,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 ,武艺与道艺论 老师认为习拳者因对所习之拳的理解不同,会有不 同的练拳方式,但具有一定造诣后,对拳学的认识却是 殊途同归.所以武学前辈论拳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神 形合一”论,”刚柔动静”论,”体用奥妙,无拳无意,太 虚同体”论,”中和之体,万物皆涵”论等,充分说明武艺 与道艺最后要溶为一体,才可达至高境界., 何为武艺?何为道艺?武艺者,打人如走路,看人似 蒿草.这是习武之人与普通人的主要区别,即技击之能. 道艺者,一以贯之,一点生机发动而能至于无穷.这是拳 术境界高低的主要区别,即内功心法.在拳法中,武艺的 具体现为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道艺的具体表现为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而内外三合的相合又是习拳者到达至高境界的必 经之路,即体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气,气合于神,神 合于动,动合于空.基于此,在习拳练功时才能站得高, 看得远,想得开,解得透,行得通.所以练拳以务实为本, 练功以力量为本,练到还要悟到,养与练必须相结合. 二,习拳选择论 初学拳之人,易犯盲目崇拜之病,这就给一些欺世 盗名者大开方便之门.许多人金钱被骗,浪费大好时光, 更有甚者,学一辈子拳也不明白习武到底练的是什么. 不管习拳者出于什么目的,首先要看一项拳术有无 养生作用,如无养生作用,不练也无妨.许多教拳者对养 生的道理不甚了解,更不能把养生之术有机地溶入拳法 之中.更有甚者,因过激发力,不但练拳没达到健身祛病 的目的,反而自己落下一身伤病,岁数不大便发白齿落, 眼花耳鸣,四肢无力,还不如一些没有习武之人身体强 壮.这样的人授拳,若是从而习之,只能适得其反. 再谈谈技击.在这方面,速度,力量,抗重击,反应敏 文,刘志良 捷是武师不可缺少的几个要素.有的人没有多大真本 事,但嘴上功夫了得,把自己的功夫说得天花乱坠,一旦 有人找他比试,便以各种理由推脱,”武把式”变成了 “嘴把式”.比试切磋是习武人的常事,而现在习武之人 大都回避切磋,尤其是一些已为人师者怕输了没面子. 殊不知越是这样,功夫越退步.所以建议初习武之人找 个机会与自己的老师或师兄们搭搭手,试试力,摸摸劲, 看看反应速度,抗重击能力等.只有全面了解老师的能 力,你才会知道自己可能练到何种境界,否则只会在花 .拳绣腿问打转,永远也摸不到拳术的门槛. 所以,学拳也是同时对老师的一次选择,虽然每种 拳法都有其长处,但如果老师不明其详,又怎能奢望教 出出类拔萃的弟子呢!练内家拳法尤是如此,更讲功夫 的内在境界.内家拳有许多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内容, 如果老师没有做到心知肚明,恐怕只能误人子弟. 三,务实论 选择一门好的拳法,习拳者就要付出大量精力,诚 心刻苦地练功,真正的功夫是时间加汗水才能得来的. 古语云”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充分说明了个中意境. 就一项拳法而言,要想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增 强功力是必由之路.许多人不赞同拳法中的力量训练, 提出练力易犯僵,滞,迟之病.实质上,不让练力的入是 不懂怎样练力才能把所犯之病克服,所以一味指责练力 的缺点,却不敢正视力量强大的优势.老子在几千年前 就说出”胜入者有力”这句话.力量是习武的基础,只有 谈武论道 用力之久并豁然贯通,将定式成法全部脱去,才能知拳 经所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的道理,正似王宗岳 在《太极拳论》所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 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四两拨千斤之 意,虽全非力胜,但无千斤之力,又何以四两拨之!可见 打铁还得自身硬,”四两”之力也是长久 的力量训练所得.平时习拳要多用暗劲, 明劲,低桩,矮架,尽可能避开易使力量发 僵,滞,迟的器械练习,多用有弹性的物 体,最好能在人体上进行力量练习.当然 陪练者一定有较深功力才行,否则效果不 明显.这样练出的力量就活活泼泼,一气 流行,没有呆滞之象. 习武之路是一条痛苦的修行之路,以 苦为乐的人才可品尝到它的甘甜.有许多 天资聪颖,体魄强健之人都因怕吃苦,缺 乏毅力而半途而废.究其原因,大部分人 都只想不费力就练成功夫,却不知”宝剑 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久练纯熟,则无端绪之 可寻,无迹象之可指.以太极拳为例,名家陈鑫有一段话 对其拳的刚柔做了一个精辟的,很值得借鉴:”世人 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 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之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 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意志坚强,锐意进取之士才可 百炼成钢. 四,刚柔论 刚柔是拳法中阴阳的具体体现,即刚为阳,柔为阴, 所以许多拳理都讲阴阳相合,刚柔并济.在练拳时,柔多 以暗劲表现,刚多以明劲表现.柔有一个”由松入柔”的 阶段,先是在全身关节,肌肉放松的情况下练拳架,动作 姿势逐渐和顺协调,身躯旋转自如后,再用意识引导和 贯注气力,积年累月就会产生出一种轻灵而又沉着,富 于弹性和韧性的力量.用暗劲表现时,通过虚实变换,轻 沉交互的锻炼,可使全身各部都富于弹性和韧性.手臂 看似绵软,实极为沉重,全身极轻灵而又极稳重.这时的 柔是具有弹性的,此柔若水,如滴水可以穿石,洪水可冲 垮堤防,具有极大的能量. 刚之用者,眼疾手快,心疾身快,足疾势快,四梢惊 起,如触火机,如火燃身;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身无形, 法无踪;拳似箭,快如风;上下合顺,四梢力齐;有龙惊虎 怒之威,惊弹抖擞之劲.这时的刚是一种力量积蓄后的 爆发,若火山蓄势而喷发,迅雷不及掩耳,是一气流行无 缺,内劲充盈无虚,身体动作纵横,往来无停滞的表现. 练柔时,则柔中求刚;练刚时,则刚中求柔;二者似 不同,但内中道理则一,是为中和之体,用之奥妙而不可 测.柔中寓刚,刚柔并济之拳是阴阳互变,刚柔互运,虚 实渗透,引进搏击之法生成.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 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 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 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 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 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这充分说 明了刚柔在拳法中的独特作用,所以我们 习拳一定要多在刚柔上下番功夫,以便提 高自己的拳法技术. 五,境界论 有了适合的功法,又具备了一定的体 质与品行,经过一段时日的磨合把拳之性 能,刚柔,曲直,纵横,内外气力的变化灵活 巧妙地掌握住,习而悟之,久而能行.这时 感觉练拳以与自己的行走坐卧溶为一体,不是想去练 功,而是自然而然地去练功,这样才可渐悟神明之境. 何谓神明之境:乃神气圆满,活动无滞,无形无相, 无我无他,如水生波,如火作焰,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 还之境界.此理存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ll’ 形意名家车毅斋先生论拳术的”形神合一”之境界 时说到:”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精 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武 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所以练拳者不可守定成规成’ 法……体用分言之,以体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簿 而不得其道,以用言之,无可无不可也”.就是说习武要 至神明之境,必需勤修德,苦修功,多悟道方为能行. 在练拳习武时,有许多武功只能意会而很难言传, 这也是习武的境界使然.你功夫没下到,未到境界时说 道理也没用.孔子说”余欲无言”,老子说”道可道非常 道”,佛说”四十九年未曾道着一字”.何以如此说?为的 是怕听者”充耳不闻”执着于听到的一些道理,使之成 为了明心见性的障碍.既要接受好的道理,又不至于”充 耳不闻”,最好的办法是”身体力行”,用实践的方式去 证明道理的真实性. 正确的选择,刻苦的恒心,明智的悟道,高尚的德行 和宽广的胸襟组合在一起,才能使习拳者到达自身的习 武颠峰,才能明真功夫是一种理谓中和,至易,至简,不 偏不倚,合而不流,包罗万象,体物不遗,阴阳相合,养生 则百病无,较技则无敌于天下的武学. 39
/
本文档为【【doc】 武道刚柔境界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