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孔子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2019-09-19 5页 doc 18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6899

暂无简介

举报
孔子政治思想孔子政治思想探微 摘要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起到了的重要的奠基作用,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耀千古,昭示后人。本文拟将其政治思想有关理论相结合作一初探,以期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仁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积极地对社会动荡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并且试图找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试图改变“无道”的政治现实,他试图全面地说明和解决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及政治本质、国家政治制度、统治方针和方法、统治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等基本的政治问...
孔子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探微 摘要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起到了的重要的奠基作用,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耀千古,昭示后人。本文拟将其政治思想有关理论相结合作一初探,以期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仁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积极地对社会动荡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并且试图找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试图改变“无道”的政治现实,他试图全面地说明和解决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及政治本质、国家政治制度、统治方针和方法、统治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等基本的政治问题,它的理论完整自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他的思想和学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一直延伸到今天,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历尽曲折,但依然光芒不减。 一、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仁政”是借家政治伦理思想中的核心范畴。“仁”是孔子所发现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自觉性畜他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入手来建立“仁”的范畴。从以“孝锑”为特征的亲亲人伦开始,他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孝梯原则的荃础上,孔子又进一步把这一原则推广、扩大到由关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到关切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一切人,进而便又形成了孔子“爱人”、“爱众”的主张,这也是孔子“仁”的第一个含义即爱人为仁:“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孝”进行阐释,反映了对孝文化多种功能的重视,并希望以此来构成一张维护社会和谐温馨的伦理秩序网络。 孔子所说的仁的概念,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同样是《论语·颜渊》记载了颜渊请教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的这句话,重点在于克己,也就是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孔子一方面强调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应该在政治上采取服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统治者宽以待人的必要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孔子仁学的实质,是从道德的层面上理解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二、礼—“仁”的现形式和人的行为准则 要确保仁者“爱人”这一根本思想得到贯彻,必须在鼓励人们自觉行仁的基础上,对各阶级阶层、各社会范畴的行为,提出规范,予以约束。孔子将“礼”视作“仁”得以实现的方式和得以表现的手段,同时认为礼在规范人们行为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仁”的思想。因此,他说“克己复礼为仁”由于礼的这种作用,孔子便把礼由社会伦理规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伦理规范。他认为所有的统治者都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即“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软户。统治者根据礼的规范治理国家民众,就能够获得民众的薄敬和服从,正所谓“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因此,无论是在社会意义的层面上,还是在政治意义的层面上人都将“不学礼,无以立。” 三、主张德治的治国方略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德治”的思想,但较为完备的当数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德治”,而孔子则是这一思想的创始者。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为政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如果这样,民众就会自觉服从,就象北斗星辰一样,安居其所,众星拱卫。 孔子“德治”的主张包含: (1)爱民敬民。孔子认为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有赖于当权者与百姓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取决于为政者是否有仁义道德,他把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落脚于修身齐家的仁义道德上。为政者的仁义道德体现于各个方面,其核心就是“爱民敬民”。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一个大国,须谨慎从事,讲究信用,节约开支,爱护百姓,役使百姓要避开农时。他认为为政者要有爱民之德,体察百姓疾苦,爱民如子,采取“节用”等利民措施,减轻民众负担。 (2)正人正己。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政者正也。”“正”即统治者“身正”,他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他清楚地告诉当权者正人必先正己,“身正”自会令行禁止,如果当政者以身作则,公正无私,秉公办事,谁还敢搞歪门邪道? (3)任人唯贤。孔子认为“任人唯贤”是“德治”的用人原则,他极力推崇贤人政治,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参与政治,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反对任人唯亲和妒贤嫉能,这种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些国君出于强国争霸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不拘一格求贤任人的举措。 (4)道之以德。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即引导、诱导,他认为以行政命令和刑罚为导向治理民众,可以使民众服从,免于犯罪,但不能使百姓产生羞耻心;用道德良心为导向,培养百姓的道德意识,并以礼来教化,约束他们,要比行政命令和刑罚为导向好得多,这样老百姓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会主动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不做坏事,不触犯刑律,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而不是强制被动去服从,也就是说,只有导之以德,才是化解矛盾,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四、以民为本的思想 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也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在很多论述中都提到了君子治国要以民为本,尊重人民,施惠于民。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爱民、敬民思想,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一次他家的马棚着火,他退朝回家,便问到:“伤人吗?不问马?”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孔子主张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子”。在对待人民的事情上孔子主张要严肃对待,处处想到老百姓的利益,治理天下按照老百姓的想法去做,所谓“大畏民志,此为知本”,那么人民对待国家的政令也会严肃认真,自觉执行,“临之以壮,则敬”。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养,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其次是惠民思想,孔子提出君子为政要施惠于民,给民以恩惠,提倡“庶”“富”“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施惠于民而自己不浪费”。这样就能做到“近者悦,远者来”,“既来之,则安之”。 五、以法辅德的思想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并不反对治国使用刑罚。“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治理国家以行政命令为主,以刑罚为辅,孔子虽然认为不是好办法,却也并末反对,孔子虽然强调德礼治民,但也看到了政刑的作用,不过主张以德为主罢了。对如何使用刑罚,孔子主张“刑罚中”,即使用刑罚要恰当。郑国出现许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中。执政者太叔发兵攻剿,把人全杀光了。对这件事,孔子的意见是治事光靠宽大不行,只有严厉也不行。应当是“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并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这里孔子提出作为国君要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国君为政要兴礼乐制度,制定恰当的刑罚,当 轻则轻,当重则重,使人民的行为有所规范,否则,礼乐不兴,刑罚不会适当,人民就无所适从。孔子的法律思想中,孔子还主张公布法律科条“明法”,事先将犯什么科、定什么罪,施什么罚,规定明白,晓示民众,使有所避。纵使犯法,执法者有例可循,不至于随意定罪。“法”,即法律科条公布于民,告诫于民,使民有所戒惧,尽可能不犯法。 综上所述,孔子政治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通过分析,从中可得到许多有益启示。例如,在事业上,博学笃志、勤奋敬业、廉洁奉献、爱国爱家;人际关系上,诚实守信、夫妻和美、邻里和睦、朋友忠诚;社会经济活动中,合法经营、公平竟争、勤劳致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应成为公民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指导下把我国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岳麓社.2001. [3]龚群.以德治国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继续阅读
/
本文档为【孔子政治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