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专题讲座: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

2017-11-18 8页 doc 51KB 3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专题讲座: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专题讲座: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 专题讲座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 汤敏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一、为什么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1 (什么是学生生活 要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首先我们要对学生生活有一个理解和认识。 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学生生活 —— 学生在生存和发展中的各种活动。 学生在生存和发展中的活动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学生生活在家庭环境中,但是他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要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就要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
专题讲座: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
专题讲座: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 专题讲座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 汤敏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一、为什么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1 (什么是学生生活 要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首先我们要对学生生活有一个理解和认识。 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学生生活 —— 学生在生存和发展中的各种活动。 学生在生存和发展中的活动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学生生活在家庭环境中,但是他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要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就要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也要联系其家庭和社会生活实际。 2 (历史教学为什么要贴近学生生活 ( 1 )学生厌倦沉闷的历史课堂 我们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所喜欢的历史是《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历史题材的电影、评书广播,因为这些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把那些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有血有肉。学生不喜欢历史课主要是觉得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没有意思,他们最不喜欢的是老师对教材内容枯燥无味的介绍。学生厌倦枯燥无味的历史学习,希望老师教给他们生动而有趣的历史。 ( 2 )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就历史学科来说,如何基于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需求而建构历史课堂生活,成为历史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为之努力和实践。 二、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与实践 1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 什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 所谓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出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或由此启发学生思维,引起联想。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就应当让历史“重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切身的体验与判断,感悟历史的价值与内涵。 怎样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呢, ?利用知识 虚拟情境 案例 1 在学习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老师为学生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场景:“假若坐着时空穿梭机,来到距今 70万到 20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来考察北京人一天的生活,你会观察到什么呢,”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合理的想象,讲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这个案例,教师利用了学生对北京人的了解,虚拟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讲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进行了一次北京人的生活体验。 ? 借助图画 再现情境 案例 2 在学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内容时,教师出示了两幅“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 让学生观察宣传画之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两幅‘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这两幅宣传画是大跃进时期的真实写照,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浮夸现象,为什么要浮夸,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浮夸带来的是什么结果,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从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历史图画引发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中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透过这两幅图画,理解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现象及其危害。 ? 角色扮演 进入情境 案例 3 在学习唐朝经济繁荣的内容时,一位教师为学生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场景:“假设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身份,基本要求是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 学生以不同身份讲述其生活。 生 1:我是唐朝的农民,我用曲辕犁耕地,用筒车灌溉庄稼,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许多。 生 2:我是唐朝的商人,经营高档陶瓷,我的店铺里有三彩陶器、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我的越窑青瓷是专门从运河水路运到这里来的。” 此案例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虚拟了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去体验唐代的生产生活,使学生“神入”其中,抓住了唐朝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展开历史想象,如同亲身经历了唐朝的盛世生活,增进了对唐朝盛世历史的认识与把握,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 2 (巧设问题,让学生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说,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这种联系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认识现实。 案例 4 一位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一个案例,设计了相关问题,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的的体现,并引发学生思考认识鉴古知今应与时俱进。 有一位贫穷的母亲,不忍心看着儿子挨饿,但是口袋里实在没有钱,唯有在超市内偷点食物。她偷取食物时被超市职员发现,控告她店铺盗窃罪。以下是市民的不同反应: A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偷东西就是触犯法律,理应被判监禁。 B 虽然偷窃是违法的行为,但这位母亲为免儿子挨饿,才去偷东西,这是出于爱子心切,有关方面给她警告和教育就够了。 C 人们应该相亲相爱,她偷东西是为了救活爱儿,动机是好的。况且这个超市每年都赚取丰厚利润,施舍一点给穷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D 在宇宙万物中,损失少许食物算得了什么,何必斤斤计较, 问题 1:上述四种言论或观点,各代表哪一家的思想, ( A 法家 B 儒家 C 墨家 D 道家) 问题 2:如果由你来判决,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为什么, (学生可自由作答。主张法治的,可指出奉公守法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法外开恩,只会养成侥幸的心态,破坏社会秩序。主张从宽处理的,可指出人际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关键,每事都绳之以法,不知变通,最终只会增加民间的戾气,导致社会不安。) 这个案例的问题设计非常巧妙,它以生活中的一个案例为问题背景,让学生理解法家、儒家、墨家和道家思想,从而认识到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到了今天仍有实用价值,但在鉴古知今的同时,应该与时并进。 3 (开发资源,让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探讨历史 历史教材是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历史是“人”的历史,正是人的“生活”才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我们今天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类历史生活的一种延续、进步和发展,而我们未来的生活也必然要从现在起步。学生生活在社会中,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也具备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开发一些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历史学习,使历史教学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 5 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内容时,精心选择了教材之外的一些,并把它做成了示意图。 教师由示意图提出问题:“这个示意图说明了什么,”,学生由此清楚的认识了生产的全球化。 教师选择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并把汽车生产的相关用直观图示展示出来,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材料,直观形象,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 6 学生在学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内容时,教师把当今社会人们对圆明园修复问题的争论引入课堂,提出问题:“你对圆明园修复的问题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生 1:我同意全面修复,因为这样可以重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生 2:我反对修复,因为圆明园是一个耻辱,虽然圆明园曾经辉煌过;况且把钱用在修复上,就不如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这上面简直是浪费。 生 3:我同意部分修复,因为这样就可以和原来残破的那些形成对比,外国人也会看到中国不再弱小,不敢再侵略中国。 生 4:我反对现在修复,因为现在中国还不是很富裕,有钱应该用在刀刃上,等将来我们强大了,我们要让外国人把抢走的东西给送回来,到那时我们再全面修复。 生 5:我同意修复,但不是用中国自己的钱,而是把外国人抢走的东西拿回来,让他们给送回来。打破的那些,谁打破的让他们赔。 生 6:如果我们修复的话,就会让外国人觉得我们欺负完你,你们中国修复了就完了,会认为中国好欺负,他们可能还会再来欺负你。如果不修复的话,中国子孙又会缺少民族自尊,外国人也不会认为你有这个实力。我的观点就是修复一半,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再抢回它来。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把现实中关于圆明园修复的问题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参与圆明园修复问题的讨论,把历史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用他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说明现实社会问题。 三、在历史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有机结合,不要生拉硬拽 任何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意义,关键都是确立它们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也是这样,通过实事求是的有机联系,使学生更好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现实,不能生拉硬拽,刻意渲染。 案例 7 一位教师在讲授了“九一八”事变的内容之后,让学生齐唱国歌,看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唱国歌有什么感受。随着音乐的响起,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从日军屠杀中国人、东北三省沦亡到 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 教师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国歌联系起来,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人感觉实在生拉硬拽,刻意拔高。特别是大屏幕上出现的画面,距学习主题偏离得太远,九一八事变和奥运会怎么能联系起来呢,真是令人费解。这就是生拉硬拽的结果。 2 (要具体生动,不要空泛议论 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都是具体的,是来源于历史上曾是活生生的人与事。学生要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提高认识,其前提是对历史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学生只有具备了具体的知识,才能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凭空议论是历史教学的大忌。 案例 8 一位教师讲《五四运动》内容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的说:“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热爱祖国。”有的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教师的这种联系学生实际的做法,必然出现学生空发议论的结果,因为教师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没有来自于具体的史实。 (要方式多样,不要简单说教 3 案例 9 学生在学习昭君出塞这一内容时,教师讲了这样一段话: 王昭君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换取了社会、国家的安定,促进了民族团结,历史上像王昭君这样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牺牲的人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今天只要祖国需要,我们也应该为祖国做出牺牲和贡献,因为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爱你,我的祖国~” 此案例中教师的一番话,充满激情,也很有教育意义,但是大而空的简单说教,不可能收到实际效果。 四、互动对话 怎样开发和利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源 ?你对开发和利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有什么看法, ?你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尝试,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
本文档为【专题讲座: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