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京剧

2017-09-20 11页 doc 45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京剧                          生旦净丑,万样人生        “国粹 京剧艺术发展现状初探           ——中国京剧院经营状况分析 摘    要: 历史,成就了中国的京剧艺术。它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代言者,成为了民族历史的见证者,成为了中国的“国粹”。 无庸置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欣赏的多元化,京剧也显现出它本身的弱点,比如节奏的缓慢,新剧目创作的滞后以及在京剧流派的继承和创新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使京剧已丧失了主流市场的地位。但是,就在世界人民都在极力保护每一种具有历史沉淀性的文化形态的背景下...
京剧
                          生旦净丑,万样人生        “国粹 京剧艺术发展现状初探           ——中国京剧院经营状况分析 摘    要: 历史,成就了中国的京剧艺术。它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代言者,成为了民族历史的见证者,成为了中国的“国粹”。 无庸置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欣赏的多元化,京剧也显现出它本身的弱点,比如节奏的缓慢,新剧目创作的滞后以及在京剧流派的继承和创新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使京剧已丧失了主流市场的地位。但是,就在世界人民都在极力保护每一种具有历史沉淀性的文化形态的背景下,埃及的金字塔,两河岸边残留的文化……都进入了人们的保护名单,中国的京剧艺术也面临着一场时代性的严峻考验,京剧和它代表的民族戏曲文化在今天已到了生死关头。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凝结了一种民族的情绪,凝结了一种民族的视觉感应,凝结了一种民族对先人的尊崇亦或无视…… 中国京剧院,一个普通的文化单位。但因为承担了这份民族与历史的使命,它是不平凡的,也是受到人们关注的。 一系列的改革与全新经营理念的出台,让人们瞠目结舌,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为京剧艺术的保存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令人感到欣慰。 关键词:民族文化    国粹    衰退    艺术水准    市场运作 管理机制    滞后环节  发展趋势 关于京剧市场 生旦净丑,万样人生。唱念做打,一世春秋。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但历史不容我们打瞌睡。 在2005年的中国京剧节研讨会上,江苏省文化厅一位干部以此开篇:“并非危言耸听,京剧和它代表的民族戏曲文化在今天已面临生死关头!” 能“写一手好字,唱两句皮黄,跳三步舞曲,听四个乐章”的年轻人太少了。而且,作为“崇洋”的典型象征,青年人可以花上三五百去听一场交响音乐会,却铁板不会走进京剧剧场。中国京剧院2004年在北京众多的大学中演出,不得不打出这样的广告:“同学们,吃惯了比萨饼、麦当劳,你们不妨也品味一下中国茶吧!”“懂一点京剧,有一点中国文化底蕴,会让你们在和老外交谈、交往时多个话题,多些面子……”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宋官林叹息道:“就像一些青少年愉快而疯狂地欢迎肯德基、麦当劳一样,中国人对如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文化产品也是趋之若鹜。” 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说,京剧的问题、京剧的尴尬,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这是因为,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发生了危机。在观众放弃京剧的现象背后,是一些传统艺术所代表的价值和审美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认同。” 今天,中国人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京剧在衰退,这种民族文化在衰减。 于是,在“先继承,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戏、改编和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三并举”成为了中国京剧从业者、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心愿。 关于中国京剧艺术和中国京剧院 中国的京剧艺术开始形成于18世纪末期,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戏曲中,她是较为年轻的一个。京剧发源于安徽的徽剧,脱胎于湖北的汉剧,成熟并发展于当时的皇都北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以表演为中心,综合歌唱、说白、舞台、武打、音乐、美术等种种艺术手段溶为一体,运用集中、精练、夸张的表现手法和简括与细致相结合的编剧技巧,组织剧情、刻画人物,以其“程式性、综合性、虚拟性”特征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艺术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无论是编剧方法还是舞台艺术,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国粹”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派。 中国京剧院建立于1955年,是隶属于文化部的国家级专业京剧艺术表演院团。首任院长是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自建院以来剧院不断吸收各流派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社会知名作家、作曲家、导演及舞台美术与制作人员等艺术创作群体。剧院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开拓了不同体裁题材和风格的剧目。不断创作、改编、演出了《三打祝家庄》、《白蛇传》、《野猪林》、《杨门女将》、《白毛女》等一大批新编历史剧和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剧和优秀的传统剧目。 此外,中国京剧院还担负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曾先后赴原苏联、匈牙利、日本、印度、德国、法国、美国、香港、澳门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中国京剧院经营状况     近年来,中国京剧院作为中国京剧艺术的领军团体,为振兴京剧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对中国京剧院近年的经营及创作情况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水准出现新高 蓬勃旺盛的艺术生产为中国京剧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作品创作和艺术水准把握上,中国京剧院在商业市场的激流中,立根于民族文化之基,努力建设精品,萃取艺术精品。 艺术生产是中国京剧院的立院之本,是剧院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根基。几年来,剧院根据“戏比天大”的工作原则,以艺术生产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把“排出一批剧目,推出一批人才,培养一批观众,营造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业务建设追求目标;把“出人、出戏、出效益”作为检验剧院业务工作的重要标准。如今,剧院的整体艺术生产体系已初步形成,艺术生产呈现出蓬勃旺盛的发展态势。 2000年以来,剧院陆续推出了《瘦马御史》、《泸水彝山》、《图兰朵公主》等14部倍受观众欢迎的新创剧目。新编历史剧《瘦马御史》荣获 “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中国京剧节获得“金奖”和12个单项奖。大型京剧《图兰朵公主》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文华大奖”等8个奖项。 本着“复旧如旧,旧里有新”的老戏的恢复原则,整理、恢复、排演了一批不同题材、体裁的优秀保留剧目,如《三打祝家庄》、《春闺梦》等83出(台)。这种复排方式受到了新、老观众的认同。在剧目创作方面,出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引经据典,突出先进思想。剧院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注重剧目创作思想性的挖掘。例如:《瘦马御史》和《乌纱记》的主旨是反对腐败,廉洁奉公;《兵圣孙武》和《泸水彝山》以呼唤和平,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战争本身进行了重新诠释;现代戏《江姐》歌颂了爱国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这些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和谐统一的舞台呈现,一经推出就倍受人们的关注。 “百花齐放”,倡导多样风格。中国京剧院剧目丰富、行当齐全的艺术创作特点有目共睹。保持、挖掘、发展这种优势是剧院一贯坚持的。这几年,剧院在推进制作不同题材、体裁的艺术作品同时,兼顾培养多流派、多行当人才。如老生戏《瘦马御史》、《油灯灯开花》;花旦戏《女驸马》;程派现代戏《江姐》;文丑戏《乌纱记》;小生戏《张协状元》等。2003年剧院创排的《张协状元》,是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戏剧版本。此剧一经公演就引起了艺术界的极大关注。2001年剧院与台湾当代传奇剧场合作演出的京剧《欲望城国》,成为剧院首次涉足莎士比亚戏剧的良好尝试。 招贤纳士,利用强势资源。几年来,剧院开阔艺术创作思路,广纳贤士,积极吸纳社会创作人才,打造优秀剧目。前不久,剧院曾荣获“文华大奖”的大型京剧《图兰朵公主》便是一个范例。著名导演曹其敬,舞美设计高广健,作曲与唱腔设计朱绍玉,灯光设计胡耀辉等参与创作。最终,京剧版《图》剧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音乐、具象幻象相交织的舞台意境赢得了成功。另外,林兆华、顾威等话剧导演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创作人才的介入,使京剧的剧目创作风格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色。 博采众长,张扬个性特点。随着舞台艺术多样化发展,科技手段在艺术表现上的应用为京剧艺术生产提供广阔空间,为京剧艺术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美等手段的巧妙运用,使京剧艺术色彩纷呈。大型京剧《泸水彝山》在舞美制作上采用了真水制作瀑布;用光电效果营造了“火烧藤甲兵”的惨烈场景,丰富了视觉效果和舞台表现。可以说,多种艺术手段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不但没有削减京剧的韵味,反而更增加了京剧艺术的魅力,拓宽了京剧艺术的美学领域。 近些年,通过不懈努力,剧院艺术创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从2001年至今,剧院新创剧目14台:《女驸马》《瘦马御史》《光辉路程·京剧交响演唱会》《江姐》《油灯灯开花》《欲望城国》《兵圣孙武》《张协状元》《乌纱记》《泸水彝山》《图兰朵公主》《真情颂·抗击非典大型京剧演唱会》《梁山伯与祝英台》《包龙图梦断金蝉案》。这些剧目的成功推出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也为剧院赢得了荣誉。新编历史剧《瘦马御史》曾荣获2000 年“五个一”工程奖;并于2002年参加第三届中国京剧节获得“金奖”和12个单项奖。大型京剧《图兰朵公主》在2004年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荣获“文华大奖”等8个奖项,并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剧目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使剧院更加坚定了集中精力搞创作,尽心竭力出精品的决心和信心。 继承求新,复排传统老戏。继承优秀传统京剧艺术并使其传播开去,是中国京剧院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整理复排优秀传统戏,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京剧演员的表演水平,给观众展现更多京剧艺术传统的精华,更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艺术资源。 剧院对老戏的恢复坚持“复旧如旧,旧里有新”的原则,使优秀的传统戏更好听、好看。例如,程派《春闺梦》的复排,复排人员没有对剧本和唱腔进行大的改动,表演只是在开场前、剧中增加了一些武打场面,只对战争的场面进行了渲染,而主演的唱腔未动一处。舞美也只是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将闺房、月夜等重点场景突出出来。这种复排方式受到了新、老观众的认同。 几年来,剧院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市场的需求,整理、恢复、排演了一批不同题材、体裁的优秀保留剧目,达83出(台)。特别是《三打祝家庄》《初出茅庐》《汉宫惊魂》《赵氏孤儿》《春闺梦》等剧目的复排,丰富了演出剧目,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同时,剧院完成国家项目,如音配像剧目30出(台);“三霞工程”为剧院15名艺术家拍摄了专辑。这些形式使京剧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和发展。 几年来,剧院在打造京剧演出市场方面推出了“新春演出季”、“五一演出季”、“金秋演出季” 三大演出季;提出了“避开热档,占领间隙,走出北京、走出国门”的演出策略。2004年,剧院演出足迹遍国内近17个省、直辖市,以及香港、东欧、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 灵活多样的营销战略,使剧院的演出市场打开了局面,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虽然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剧院的演出仍不尽如人意,但同以前相比,演出收入有了明显提升。2000年至2004年10月底,剧院共演出1028场。演出由2000年的186场,收入139万元递增到2004年(截止10月底)演出232场,收入约473万元。 二、打紧市场运作链条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强市场运作是剧院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剧院开阔演出经营思路,积极投入到演出市场的开拓中去,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剧院的演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面对当前多种演出形式争夺市场的局面,特别是受到外来文艺演出团体登陆中国演出市场的冲击,要进一步开拓京剧演出市场仍然很艰难。 几年来,剧院在打造京剧演出市场方面推出了“新春演出季”、“五一演出季”、“金秋演出季” 三大演出季;提出了“避开热档,占领间隙,走出北京、走出国门”的演出策略。演出季期间,剧院以推出名角、名剧作为市场定位,在北京重要的演出场所连续演出近2个月,有效的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特别是每年的新春演出季的“名家名段演唱会”成为了一个北京演出品牌。另一方面,剧院搭建平台,吸引外地优秀演员加盟演出,带动了京剧演出市场。 今年,在3、4、7、8月等演出空档期间,剧院推出了青年专场,旅游专场等演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个演出团和一个工作室在“五一”、“十一”黄金周里,赴山东、沈阳、哈尔滨等地演出;推进出境、出国演出,这些举措效果明显,使京剧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灵活多样的演出营销策略,使剧院演出效益逐步提升,虽然与其它类艺术门类相比,京剧的演出收入仍不尽如人意,但是与以往相比,进步还是明显的。从2000年至2004年10月底剧院共演出1028场。演出由2000年的186场,收入139万元递增到2004年(截止10月底)演出232场,收入约473万元。2003年受“非典”影响,剧院还演出了148场,这个数字对于当时的演出团体而言,是少有的。然而,面对当今繁杂的演出市场,剧院演出的生存状态仍不容乐观。剧院面临着自身营销人才困乏,演出经营理念、经营手段、经营效益与剧院的定位和发展态势不相适应,演出网络、票务渠道未能形成等种种困难,建立剧院的演出经营机制、组建以我为主,面向全国,涉及海内外的演出经营机构,将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三、创造精良管理机制 中国京剧院近年来,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创造精良的管理机制和运作链条,在剧院的全面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突破。2000年起,剧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渐进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把发展艺术生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剧院的综合实力,提高剧院演职员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检验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准。实施了全员聘用;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竞争上岗;实施工资总额包干、工效挂钩的分配制度。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出台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办公管理、监审管理等44部。几年来,通过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内部管理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的实施,激活了剧院的内部运行机制,激发了剧院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中国京剧院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机制的同时,剧院狠抓队伍自身建设,着力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要、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艺术专业队伍。剧院根据专业、年龄、知识结构,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为主要演员,量体裁衣,创排剧目;合理配置各行当、流派演员;有计划地推出青年演出专场;聘请资深专家进行专业辅导;面向国内外外援、外聘演员,促进艺术人才资源共享,推动了业务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对在职员工,进行思想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2002至2003年,共举办各类培训讲座39个,袁世海、杜近芳、张春华等艺术家先后为员工进行艺德和专业讲座,组织观摩演出10场,计150课时。 短短的几年内,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剧院的全面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增强了剧院自我发展能力。于魁智、张建国、邓敏等一批优秀的专业骨干走上了各团的领导岗位。在他们的带领下,各团的工作有了新的生机。 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的良好基础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事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为了解决困扰中国京剧院长远发展的演出剧场、行政办公、舞台仓储与制作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剧院不等、不靠,主动出击,通过盘活土地存量,整合资源,以合作开发的运作方式,开发建设了梅兰芳大剧院、综合业务办公楼、舞台美术中心基地等基建项目。此大、中、小三个项目构成了剧院演出、排练、办公、设备仓储和舞美制作的基础建设系统工程,各项目既有独立功能,又相辅相成,满足了中国京剧院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梅兰芳大剧院、剧院综合业务办公楼、舞台美术中心基地三个项目构成了剧院演出、排练、办公、舞美设备仓储和舞美制作的基础建设系统工程。如今,舞台美术中心基地已于2003年底完工,现在已投入使用;剧院综合业务办公楼工程已于2004年10月封顶,预计将于2005年6月启用;梅兰芳大剧院已于2004年10月破土动工,将于2006年底正式交付使用。 中国京剧院基础建设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剧院办公条件,为京剧演出提供了良好的演出平台及舞台美术制作保障,是文化部系统内第一家较为成功的合作开发项目,为我国文化事业基础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全新模式。 五、树立众人皆称道的社会口碑 中国京剧院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公益性服务,树立起剧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培养京剧爱好者,以此培育我国京剧艺术的消费市场。 目前,京剧对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失去了吸引力,除了京剧自身需要改革外,还源于时下流行的一种文化心态——对本土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对洋文化趋之若鹜。在这样的一种京剧和民族文化生存的不利环境下,中国京剧院始终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艺术的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2000年来,剧院全体演职员投入公益性演出百余场,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每年,剧院除了出色完成上级交办的演出任务外,还组织、承办了许多其它的重要演出活动: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演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演出;在中央党校和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举办的讲座中,为省部级干部作京剧艺术辅导讲座;承办文化部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进京展演活动等;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特别是,2003年4月,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剧院艺术家们不计个人得失、不顾安危,积极投入到慰问义演活动中去。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树立了国家剧院的崭新形象。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中国京剧院近几年来,始终把走向基层、服务大众作为剧院的一项重要的业务举措。剧院为纪念杨开慧同志诞辰100周年,赴湖南韶山、板仓、长沙等地进行了巡回演出。组织了赴延安革命老区“三下乡”演出,派出了120人的演职员队伍,在延安进行了数场慰问演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欢迎。 2004年是中国京剧院下基层演出最频繁的一年,中国京剧院的足迹遍布了17个省、直辖市。从海岛渔村到厂矿车间,从乡村农舍到部队营区,从敬老院到居民小区,都留下了剧院艺术家们的身影。剧院赴山东滨海渔村“送戏进村”的演出和在哈尔滨电机厂车间的慰问生产一线工人,以及新创大型京剧《图兰朵公主》为总政官兵的专场演出,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年中近50天的时间里,剧院通过自筹资金、多方联络,组织的“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把一批经典剧目送进了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整个活动共演出23场,观众达2.5万余人;期间举办讲座12场,讨论会3次,研讨会1次,在大学生和京剧艺术之间构建了一座交流的平台,也是剧院在促进京剧艺术的传播方面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近几年,剧院以大局为重,协助其它兄弟艺术院团搞创作,其中大型剧目就有7台之多。另外,剧院还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了部分资源。这项工作推动了艺术资源共享,也扩大了剧院的社会影响,促进了京剧艺术的传播。 六、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大使形象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京剧院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长期以来,剧院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成为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的形象大使,在世界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产业经营中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近四年来,剧院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注重提升剧院的国际品牌形象,为京剧艺术进入各国主流社会和剧院进一步开拓海外演出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剧院先后出访了德国、法国、韩国、瑞士、摩纳哥、美国、埃及、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葡萄牙、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以色列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演出所到之处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特别是2004年,剧院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达到了高峰。一年内,剧院4次出访,演员阵容、剧目、整体包装和演出场所比以往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在赴香港、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以色列中的演出均派出了60人左右的大演出团。剧院把“每一场演出展示国家级水平,每一次活动展示国家形象”为己任,把精湛的艺术和良好的风范展示在各国观众面前。演出所到之处,场场座无虚席,演出获得成功。 此外,近年来,剧院还接待了来自日本、马来西亚、伊朗、美国、英国、瑞典等国的演出机构和民间团体访问近20次。剧院通过演出、讲座、排练演示、服装展示、化妆展示等多种方式,介绍京剧艺术。这些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外国友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粹艺术,了解了中国京剧院。 中国京剧院经营滞后环节 经过几年来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京剧院的艺术创作和经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在现在这个艺术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的艺术市场里面,想要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也不得不正视剧院自身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宜的弱点和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创作没有真正的符合观众的欣赏期望。作为国家艺术院团,其创作经费大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大部分艺术院团的艺术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好多艺术作品的创作大都是为了获得专家的好评,或者是获得某些艺术奖项,而没有真正的考虑到众多观众想看到什么样的节目,或者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赢得观众。作为国家京剧艺术院团,中国京剧院也存在这种问题。往往一台演出的创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经过几场叫好不叫座的演出后,便束之高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没有能够将其转换为经济效益,也没有得到广大观众的广泛认可,而这样的最终结果就是让本来就逐渐萎缩的受众群体更加萎缩。 演出经营体制不够完善。任何一个艺术团体的生存都与艺术生产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经营密切相关,这就好比是商品,厂家生产之后的最终要通过经营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演出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剧院的生存与否。中国京剧院在近几年来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不断增加,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演出经营体制上是不够完善的。中国京剧院专门负责演出经营的部门是业务办公室,其下设一个演出经营部,共包括九名工作人员,除负责财务和宣传的两名人员外,其他都为经营人员。应该说,这足以适应演出团体演出经营的需要,但是由于演出经营人员素质及演出经营体制的不健全,导致演出经营部门的效益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演出经营状况的不景气,是有客观原因的,就是目前京剧的受重群体逐渐萎缩,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竞争力差很多,这点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现实状况,对京剧艺术演出经营人员的素质和演出团体经营体制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只有拥有一个高素质的演出经营团队才能使剧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的“丰收”。 对剧院本身定位不够准确。中国京剧院是国家级艺术院团,对于剧院本身的定位是否准确是整个剧院在艺术创作决策和经营策略能否适应剧院本身发展要求的重要衡量标准。目前,中国京剧院被列为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单位,这对于剧院的发展是个很好的机遇,但是如何把握这个机遇是剧院决策人员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京剧一直以“国粹”著称,而中国京剧院在很多方面一直以“老大哥”的身份自居,但是,又面临着经营状况与国家其他艺术院团存在差距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京剧从业者没能真正看清楚目前京剧艺术所面临的状况。近年来,各种外来艺术形式不断冲击着国内的艺术市场,特别是演出市场的表现更为突出,相同价位的京剧演出和歌剧演出,人们往往会选择歌剧,而不会走进京剧演出的剧场,这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悲哀,但这样也就更应该让我们的京剧从业者们提高警惕,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只有适应大众的需要,主动走进普通群众中间,才能真正地使自己占有一定的受众份额。中国京剧院自2001年开始演出场次和收入逐年增加,但是演出收入却没有根本性的提高,主要原因就是剧院的演出费定位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有些时候,剧院为了多拿场次,演出费会大幅下降,而当演出档期紧的时候演出费又会大幅提高,这就给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印象,自然不自然的损失掉一些合作伙伴。 滞后环节的解决方法的几点建议 关于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上,剧院应制定出科学的艺术生产辩论体制,通过分析调研,掌握大部分观众的欣赏期望,创作能为观众所接受,又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到物有所值的作品,并且不断的加以修改,雕琢,使之成为可以长久流传的精品剧目。由于现在京剧受众群体的特殊性,中国京剧院应该将艺术生产分为两条线,一是加大对传统剧目的宣传和上演力度,吸引原观众群的回归;再就是创作贴近大众生活的剧目,让大多数观众都能接受,培养新的观众群。同时,剧院应该加强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保留剧目和精品剧目要不断雕琢,使之长久不断的流传,树立能代表剧院形象的品牌剧目。 关于演出经营。在演出经营方面,剧院要加大对高级经营人才的吸收,同时对现有营销人员要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更新经营观念,放弃“守株待兔“的传统思想,敢于并善于让自己走出去,不断扩大自己的关系网,多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同时,使用新的推销手段和经营策略,使观众能够对剧目产生兴趣并愿意走进剧场。在演出经营的硬件设施上,要逐步建立自己的演出经营网络和票务销售渠道,建立起剧院合理的演出经营机制,组建以我为主,面向全国,涉及海内外的演出经营机构, 关于定位。关于剧院的定位,首先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要保持国家级剧院的风范,又要使剧院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不要与剧院产生距离感。同时,剧院应该借助“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单位”这一机遇,加大对公益性演出的投入,做好京剧艺术的普及工作,使京剧能够成为大多数人所能欣赏并接受的艺术形式。 京剧艺术的发展趋势 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其表演形式和手法是很多艺术形式多不能企及的,目前,京剧艺术的市场并不火爆,但是从京剧艺术发展的各个条件来说,其发展趋势是有理由让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的。 首先,国家加大了对京剧艺术的投入。最近几年,国家针对京剧艺术的现状,加大了对京剧艺术的扶植力度和资金投入,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政策环境。 其次,京剧表演团体不断深化改革,从自身内部找缺点,找原因,努力向市场体制靠拢,寻找市场发展的突破点,并不断培养市场竞争意识,为京剧艺术能立足艺术市场而不断尝试。 第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京剧艺术作为我国文化外交的一个有利方式,越来越发挥出更加重要和明显的作用,这就有利于京剧艺术的市场国际化,同时,国际演出市场对中国京剧艺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近年来非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也逐渐增多,为京剧艺术步入世界艺术之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大众文化心态的回归,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和感知的心理逐渐趋于认同化,这为京剧艺术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较为广泛的潜在受众群体,有助于京剧艺术市场的发展。 结束语 为使中国国粹成为世人共赏的文艺形态,中国京剧从业者要在观念和体制上推陈出新,在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作品的同时,回归京剧艺术本原化的性质,让这门经历了上百年风雨沧桑的文化种类在历史的洪流中延续,发扬,传播。 机遇和挑战同在,成绩和困难共存,中国京剧事业任重而道远。尽管我们的京剧艺术从业者们已经付出了许多艰辛,尽管他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尽管他们面临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但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社会的进步,他们将一如既往、开拓进取,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
本文档为【京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